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不同浓度下V掺杂Mg_(2) Si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梁前
谢泉
+1 位作者
王熠欣
罗祥燕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1-117,共7页
本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超软赝势平面波方法,分别计算了四种V掺杂模型Mg_(2-x)V_(x)Si(x=0,0.25,0.5,0.75 )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并对其能带图、态密度图和光学性质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V掺杂之后会使Mg_(2) Si由其原本的半导体性...
本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超软赝势平面波方法,分别计算了四种V掺杂模型Mg_(2-x)V_(x)Si(x=0,0.25,0.5,0.75 )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并对其能带图、态密度图和光学性质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V掺杂之后会使Mg_(2) Si由其原本的半导体性变为半金属性,在费米能级处出现了杂质能级,态密度图也显示V元素的3d轨道的贡献在费米能级附近占据主导地位,Mg_(2) Si的光学性质随着V元素的掺入也发生了改变. 该文为Mg_(2) Si材料在电子器件和光学器件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_(
2
)
si
V掺杂
第一性原理
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Li掺杂α-Bi_(2)O_(3)电子结构和光电性质的 第一性原理研究
2
作者
马一涵
张文清
+1 位作者
陈长鹏
杨蕾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5期503-509,共7页
α-Bi_(2)O_(3)是一种新型光催化材料,则改善α-Bi_(2)O_(3)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光吸收率,对其在污水处理和环境治理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对Li掺杂α-Bi_(2)O_(3)的晶体结构、电子结构、光学性质进行了...
α-Bi_(2)O_(3)是一种新型光催化材料,则改善α-Bi_(2)O_(3)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光吸收率,对其在污水处理和环境治理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对Li掺杂α-Bi_(2)O_(3)的晶体结构、电子结构、光学性质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表明,Li掺杂α-Bi_(2)O_(3)的体系结构较为稳定,有较小的结构变形。本征α-Bi_(2)O_(3)是带隙值为2.85eV的间接带隙半导体,Li掺杂后由于Li 2s态电子的影响,促使价带能级杂化,体系禁带宽度减小为1.131 eV,导带下方出现了杂质能级,便于电子跃迁,降低氧化还原反应所需光子能量,提高光催化效率。Li掺杂使α-Bi_(2)O_(3)对可见光的吸收范围由400.00nm~478.76nm延伸至400.00nm~800.00nm,拓宽了α-Bi_(2)O_(3)的可见光吸收范围,吸收边界发生红移。研究结果阐明了Li掺杂α-Bi_(2)O_(3)光催化性能得到提高的理论原因,为Li掺杂α-Bi_(2)O_(3)在光催化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掺杂
α-Bi_(
2
)O_(
3
)
第一性原理
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浓度下V掺杂Mg_(2) Si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梁前
谢泉
王熠欣
罗祥燕
机构
贵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新型光电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
出处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1-117,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264004)
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黔科合人才(2015)4015)。
文摘
本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超软赝势平面波方法,分别计算了四种V掺杂模型Mg_(2-x)V_(x)Si(x=0,0.25,0.5,0.75 )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并对其能带图、态密度图和光学性质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V掺杂之后会使Mg_(2) Si由其原本的半导体性变为半金属性,在费米能级处出现了杂质能级,态密度图也显示V元素的3d轨道的贡献在费米能级附近占据主导地位,Mg_(2) Si的光学性质随着V元素的掺入也发生了改变. 该文为Mg_(2) Si材料在电子器件和光学器件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Mg_(
2
)
si
V掺杂
第一性原理
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
Keywords
Mg_(
2
)
si
V-
doped
First-
principle
s
electronic
structure
s
optical
properties
分类号
O471 [理学—半导体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Li掺杂α-Bi_(2)O_(3)电子结构和光电性质的 第一性原理研究
2
作者
马一涵
张文清
陈长鹏
杨蕾
机构
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基因工程中心
出处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5期503-509,共7页
基金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S202110497146)。
文摘
α-Bi_(2)O_(3)是一种新型光催化材料,则改善α-Bi_(2)O_(3)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光吸收率,对其在污水处理和环境治理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对Li掺杂α-Bi_(2)O_(3)的晶体结构、电子结构、光学性质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表明,Li掺杂α-Bi_(2)O_(3)的体系结构较为稳定,有较小的结构变形。本征α-Bi_(2)O_(3)是带隙值为2.85eV的间接带隙半导体,Li掺杂后由于Li 2s态电子的影响,促使价带能级杂化,体系禁带宽度减小为1.131 eV,导带下方出现了杂质能级,便于电子跃迁,降低氧化还原反应所需光子能量,提高光催化效率。Li掺杂使α-Bi_(2)O_(3)对可见光的吸收范围由400.00nm~478.76nm延伸至400.00nm~800.00nm,拓宽了α-Bi_(2)O_(3)的可见光吸收范围,吸收边界发生红移。研究结果阐明了Li掺杂α-Bi_(2)O_(3)光催化性能得到提高的理论原因,为Li掺杂α-Bi_(2)O_(3)在光催化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Li掺杂
α-Bi_(
2
)O_(
3
)
第一性原理
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
晶体结构
Keywords
Li
doped
α-Bi_(
2
)O_(
3
)
first-
principle
s
electronic
structure
optical
property
crystal
structure
分类号
O472 [理学—半导体物理]
TQ135.3 [化学工程—无机化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不同浓度下V掺杂Mg_(2) Si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梁前
谢泉
王熠欣
罗祥燕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Li掺杂α-Bi_(2)O_(3)电子结构和光电性质的 第一性原理研究
马一涵
张文清
陈长鹏
杨蕾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