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国古代“恶”之存在论与价值论探讨
被引量:3
- 1
-
-
作者
张登巧
-
机构
吉首大学伦理学研究所
-
出处
《伦理学研究》
2007年第6期83-86,共4页
-
基金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资助项目
-
文摘
从存在论角度来说,人的本质属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构成中国古代性恶论的前提和根据。从价值论层面而言,古代性恶论者主张抑恶扬善或存善除恶。这就导致古代性恶论的悖论,一方面在存在论上肯定"恶"有存在的事实和根据,另方面在价值论上却否定"恶"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正是因为性恶论者最终的价值取向是使人成善、为善,性恶论和性善论在善恶问题上是殊途同归的:在存在论意义上是殊途——性恶论者道性恶而性善论者道性善,而在价值论意义上是同归——为善。但在去"恶"、除"恶"的正统思想之外,宋明时期的功利学派却不同程度地肯定了"恶"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
关键词
性恶论
善
恶
存在论
价值论
-
Keywords
doctrine of evil human nature ontology axiology good evil
-
分类号
B82-09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中西政治制度设计中的“人性假定”
被引量:2
- 2
-
-
作者
邓研华
-
机构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出处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7-22,共6页
-
文摘
任何一种制度的安排,都应该建立在特定的人性认识基础之上。中西不同的人性假定,导致了不同的治政方略和制度路径。西方政治制度理念的基本分析框架,是建立在人性恶论基础之上的权力分立和制衡思想,其基本的哲学判断是"制度高于人性";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理念的基本分析框架,则是建立在人性善论基础之上的崇尚德治与集权专制思想,其基本的哲学判断是"人性优于制度"。"性善"与"性恶"两种不同的人性假定,导致了中西"德治"与"法治"不同的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设计。"德治"与"法治"分别构成了中西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儒家文化中的人性本善假定从民族文化精神和心理的角度看,固然提升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尊自豪感、民族自信心以及民族凝聚力,但却对中国政治发展也产生过一些不良影响。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必须突破和超越人治的范畴,必须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两相区分的前提下,参照西方的宪政理念与法治经验,方可为当代中国的政治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
-
关键词
政治制度
人性假定
性善论
性恶论
德治
-
Keywords
political system
the hypothesis of human nature
doctrine of good human nature
doctrine of evil human nature
the rule of virtue
-
分类号
D62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