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内地及邻区8.0级左右地震周期划分、主体活动区迁移与地球自转加减速的关系
1
作者 朱红彬 李红 +1 位作者 胡乐银 陈宇轩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997-1005,共9页
通过研究中国内地及邻近区域M S≥7.8地震周期的划分和主体活动区的迁移,结合地球自转速度的加速与减速变化,探讨研究区8.0级左右地震活动的时空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得出以下结论:1)1879年以来,研究区经历了6个8.0级左右地震的活跃幕,其中... 通过研究中国内地及邻近区域M S≥7.8地震周期的划分和主体活动区的迁移,结合地球自转速度的加速与减速变化,探讨研究区8.0级左右地震活动的时空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得出以下结论:1)1879年以来,研究区经历了6个8.0级左右地震的活跃幕,其中第2活跃幕的主体活动区位于帕米尔-贝加尔湖地震带,第3活跃幕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第4活跃幕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第5活跃幕位于云南和华北地区,第6活跃幕则位于青藏高原内部的巴颜喀拉地块周边,目前可能正处于一个新的活跃幕起始阶段。2)1867年以来,地球自转日长变化曲线可划分为4个加速-减速幕和16个加速-减速段,构造应力场的S向叠加减速变化有利于帕米尔-贝加尔湖地震带发生8.0级左右地震,而NE向构造应力场叠加加速变化则有利于青藏高原周缘及内部发生8.0级左右地震;地球自转从加速段向减速段的转变导致青藏高原及周边构造应力场从NE向主导转变为局部恢复近NS向,是第3、第4、第6活跃幕在加速段起始至减速段结束的主要驱动因素。3)中国内地及邻近区域百年来的构造应力场经历了从NS向到NE向再到NE偏E向的顺时针偏转,这一过程可能与地球自转在1913年以前的大减速和之后总体加速的过程相关。此外,这一过程尚未结束,目前未出现类似第2活跃幕8.0级左右地震集中爆发的迹象,但应警惕青藏高原构造应力场可能继续向NE偏E向偏转,未来不排除出现新的主体活动区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内地及邻区 8.0级左右地震 地震周期划分 主体活动区 地球自转加速和减速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房屋建筑抗震能力分区特征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被引量:24
2
作者 孙柏涛 陈洪富 +2 位作者 闫培雷 张桂欣 钟应子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6-10,共5页
针对南北地震带房屋建筑种类众多、易损性差异大等特点,提出采用分级分区的思路研究南北地震带各类房屋建筑抗震能力,并以四川省为例给出了地震易损性矩阵。对于城镇地区的抗震设防建筑,根据基本设防烈度的不同划分为高设防建筑(8度和9... 针对南北地震带房屋建筑种类众多、易损性差异大等特点,提出采用分级分区的思路研究南北地震带各类房屋建筑抗震能力,并以四川省为例给出了地震易损性矩阵。对于城镇地区的抗震设防建筑,根据基本设防烈度的不同划分为高设防建筑(8度和9度)和一般设防建筑(6度和7度),分别给出各类结构的地震易损性矩阵。对于城镇中一些建造年代较早的砖混房屋、城中村和农村中未按设防要求自建的砖混房屋不做分区给出标准的震害矩阵。农村民居因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气候条件、民族风俗、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分布特点,划分为三个区域:西部地区、中北部地区、中南部及东部地区,分别给出各类结构的地震易损性矩阵。可为类似地区房屋建筑抗震能力评价、震害估计、经济损失评估等精细化研究提供依据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民居 抗震能力 分区特征 易损性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深断裂带”的构造性质:深地震反射证据 被引量:37
3
作者 吕庆田 刘振东 +2 位作者 董树文 严加永 张永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344-4359,共16页
长江深断裂带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来,因其在区域控岩、控矿、工程地质和灾害地质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但由于缺乏深部资料,对长江深断裂带的构造性质、空间展布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分析穿过长江河床及两岸的六条深... 长江深断裂带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来,因其在区域控岩、控矿、工程地质和灾害地质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但由于缺乏深部资料,对长江深断裂带的构造性质、空间展布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分析穿过长江河床及两岸的六条深地震反射剖面,讨论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长江深断裂带的构造性质及演化,获得如下认识:(1)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燕山期的陆内俯冲带,上地壳发生强烈挤压变形,以大型逆冲、叠瓦、褶皱和推覆构造为特征;下地壳及岩石圈地幔俯冲或叠置到相邻块体之下,在宁芜火山岩盆地和沿江凹陷下形成了"鳄鱼嘴"构造.(2)白垩纪以来,长江深断裂带(CJF)由一系列拆离断层组成,大致沿长江河床分布.该断裂带在燕山期陆内造山阶段为一组逆冲断裂,伸展垮塌阶段反转为正断层或拆离断层,同时控制了沿江凹陷的形成和演化.(3)陆内俯冲或叠置导致地壳加厚、拆沉,引发大规模岩浆活动."鳄鱼嘴"构造或是沟通深部岩浆向上迁移的主要通道,控制了沿江成矿岩浆岩的分布.正是这种特殊的深部过程和构造特征,导致了燕山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规模成岩、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深断裂带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深地震反射 偏移剖面 陆内俯冲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带划分方案对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雷建成 高孟潭 +2 位作者 吕红山 亢川川 陈鲲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57-465,共9页
根据四川及邻区的地震构造背景、地震活动特征等,相对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采用的大尺度地震带划分方案("大带方案"),在较小尺度上划分出了川滇块体地震带、甘南川北地震带、四川盆地地震带("小带方案"... 根据四川及邻区的地震构造背景、地震活动特征等,相对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采用的大尺度地震带划分方案("大带方案"),在较小尺度上划分出了川滇块体地震带、甘南川北地震带、四川盆地地震带("小带方案").采用相同的原则和方法,分别统计得出了"大带方案"、"小带方案"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对比分析表明,在同一地区,不同的地震带划分方案将得到代表不同地震活动水平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大尺度地震带划分方案很可能低估高震级档地震的年发生率.采用小尺度的地震带划分方案,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区域的地震活动的水平,较好体现控制建筑物抗倒塌的地震作用的水平,有利于编制更为真实、安全的抗倒塌区划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带方案 大带方案 B值 地震年发生率 地震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溪—临沧剖面宽角地震探测——红河断裂带及滇南地壳结构研究 被引量:49
5
作者 王夫运 潘素珍 +5 位作者 刘兰 刘宝峰 张建狮 邓晓果 马策军 张彩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247-3258,共12页
云南位于南北地震带南段,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强度大的特点,中小地震几乎遍及云南南部,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最强的地区之一.滇南地区跨越多个重要的地质构造单元和多条地震带,其中红河断裂带是跨越该地区的一条大型的走滑断裂带,作... 云南位于南北地震带南段,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强度大的特点,中小地震几乎遍及云南南部,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最强的地区之一.滇南地区跨越多个重要的地质构造单元和多条地震带,其中红河断裂带是跨越该地区的一条大型的走滑断裂带,作为印支地块和华南地块两大地块的分界断裂,对人们认识板块相互运动及其深部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地震局于2010年启动了"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南段"项目,在云南省中西部跨越红河断裂带布设一条近东西向的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剖面,本文利用该东西向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来研究红河断裂带及滇南地区详细的地壳结构及其孕震背景.研究结果表明:沿测线地壳结构呈西薄东厚的特征,以红河断裂带为界,断裂带以西地壳较薄,约34km,以东地壳加厚至44km左右;红河断裂带两侧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断裂带西侧速度较低,东侧速度明显偏高.由震相特征及获取的地壳结构可以看出,红河断裂带两侧由浅至深速度结构的异常特征说明该古缝合带两侧块体地壳结构岩性的巨大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南段 红河断裂带 印支地块 华南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带与地震统计区关系探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潘华 金严 胡聿贤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08-313,共6页
总结和分析了中国地震带划分的研究历史、目的和用途、划分原则、表现形式以及基本特点 ,指出地震带是以地震活动性区域划分研究为目的 ,它不同于概率地震危险性方法中的地震统计区的概念 .文中对地震统计区概念及其演化历史进行了分析... 总结和分析了中国地震带划分的研究历史、目的和用途、划分原则、表现形式以及基本特点 ,指出地震带是以地震活动性区域划分研究为目的 ,它不同于概率地震危险性方法中的地震统计区的概念 .文中对地震统计区概念及其演化历史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认为地震统计区与地震带在统计意义、物理内涵、层次性、划分规模的要求、对空间重叠的排斥性以及划分目的和用途等方面 ,均存在较大差异 .现行工作中将两者不加区分地使用是不合适的 ,一方面造成地震统计区未形成自身的适应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划分理论 ,另一方面也造成以地震活动特征和地震孕育发生环境、机制研究为目的的地震带划分研究的停滞不前 .文中最后指出 ,地震统计区划分是以地震带划分研究为基础 ,它产生并服务于考虑地震活动时空不均匀性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应将其与地震带概念加以明确区分 ,并加强其划分原则、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带 地震统计区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 CPSHA方法 地震安全性 地震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带的活动性与发震机制 被引量:25
7
作者 孙金龙 徐辉龙 +1 位作者 詹文欢 曹敬贺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0-47,共8页
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带是一条板内地震活跃带,对其进行研究对于华南沿海的防震减灾和南海北部的新构造活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震活动性分析发现,该地震带可以划分为闽南―粤东、阳江、雷琼3个地震活跃区和珠江口地震弱活动区。结合... 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带是一条板内地震活跃带,对其进行研究对于华南沿海的防震减灾和南海北部的新构造活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震活动性分析发现,该地震带可以划分为闽南―粤东、阳江、雷琼3个地震活跃区和珠江口地震弱活动区。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发现,印藏碰撞导致的华南地块往E―SEE向运动并且该区东侧菲律宾海板块高速向NW向运动是该地震带的主要构造背景;二者的高速碰撞以及华南地块与西南、南侧块体的挤压剪切产生了巨大的应变能,这些应变能通过区内的滨海断裂带与壳内低速层进行传递、调整。在受挤压、剪切影响强烈的东、西部区域,除了在NW向与NE向的小规模断裂交会部位形成小震密集区之外,还在NW向断裂与滨海断裂带的交汇区域产生应力、应变积累,引发大震、强震。而在中部受影响较弱的珠江口区域,局部断裂稀疏,因而未出现小震密集区,并且大震、强震空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带 滨海断裂带 南海北部陆缘 发震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地震破裂带的识别类型划分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被引量:12
8
作者 向宏发 张晚霞 +1 位作者 虢顺民 徐锡伟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57-267,共11页
地质研究表明:地表地质、地貌、深部地球物理场和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等可作为鉴别新生地震破裂带的主要地震地质标志。地质和实验的研究还揭示,新生地震破裂带按其形成和破裂过程可分为预破裂-孤立型、准破裂-断续型和大破裂-贯通型3类。... 地质研究表明:地表地质、地貌、深部地球物理场和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等可作为鉴别新生地震破裂带的主要地震地质标志。地质和实验的研究还揭示,新生地震破裂带按其形成和破裂过程可分为预破裂-孤立型、准破裂-断续型和大破裂-贯通型3类。在预破裂-孤立型的破裂带内,以中强地震和弱震活动为主;处于准破裂-断续型的破裂带,带内强震频度增高、强度增大,甚至出现带内最高级别地震活动;而大破裂-贯通型的新破裂带是破裂的成熟地段,带内地震活动强度和持续时间则依带内本构条件和区域构造应力强度而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地震破裂带 鉴别 类型划分 地震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与阴山─燕山造山带的深部结构和地震 被引量:27
9
作者 马宗晋 赵俊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3期95-102,共8页
天山与阴山-燕山是中国北部两个重要山系,它们几乎位于同一纬度。天山造山带是一个著名的地震活动带,而阴山-燕山断隆带历史上不但没有大地震发生,小地震也不多见,是一个地震空白区。这两个造山带地震活动性的差异与它们在时、空域... 天山与阴山-燕山是中国北部两个重要山系,它们几乎位于同一纬度。天山造山带是一个著名的地震活动带,而阴山-燕山断隆带历史上不但没有大地震发生,小地震也不多见,是一个地震空白区。这两个造山带地震活动性的差异与它们在时、空域中的构造环境相联系:中国的西部处于强烈的挤压环境,而东部为一伸展与走滑环境。天山造山带是中、新生代造山带,目前构造活动水平较高;而阴山-燕山造山带新生代以来已经成为东北稳定块体的一部分,其构造活动的鼎盛期已经过去,目前构造活动水平较低。地震的孕育、发生与深部构造环境密切相关。天山地震带的地壳内部,发育壳内高导层与低速层,地壳结构复杂;阴山-燕山造山带下面没有发现壳内高导层与低速层,整个地壳结构比较简单。壳内低速层、高导层的存在表明地质构造活动强烈,是地震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地震孕育、发生的深部动力学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阴山-燕山 造山带 地震带 地震线 深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柏—大别造山带内与脆性-韧性剪切带共生的假玄武玻璃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9
10
作者 林爱明 孙知明 杨振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73-378,T003,T004,共8页
在桐柏—大别造山带大河镇剪切带中首次发现与碎裂岩和糜棱岩共生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假玄武玻璃。野外产状及显微结构的研究表明与碎裂岩共生的假玄武玻璃产出于以脆性破裂为主的断层浅部(<15km),而与糜棱岩共生的假玄武玻璃则产出于... 在桐柏—大别造山带大河镇剪切带中首次发现与碎裂岩和糜棱岩共生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假玄武玻璃。野外产状及显微结构的研究表明与碎裂岩共生的假玄武玻璃产出于以脆性破裂为主的断层浅部(<15km),而与糜棱岩共生的假玄武玻璃则产出于以韧性变形为主的断层深部(>15 km)。这两种类型的假玄武玻璃均含有熔解起源的自形微晶体,圆形或港湾状的碎片,流动结构和部分玻璃质基质。假玄武玻璃与碎裂岩和糜棱岩共生的现象说明在桐柏—大别造山带形成和隆起过程中同一断层剪切带内大地震重复发生。大河镇假玄武玻璃的研究可对大陆型大地震的发震机制及地壳浅部的脆性变形领域到深部的塑性变形领域的地震断层的破裂过程和力学性质的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性-韧性剪切带 假玄武玻璃 地震断层 大河镇剪切带 桐柏-大别造山带 显微构造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米尔—西昆仑北麓新生代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剖面分析 被引量:61
11
作者 伍秀芳 刘胜 +2 位作者 汪新 杨树锋 顾雪梅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60-271,共12页
依据帕米尔—西昆仑北麓新生代前陆褶皱冲断带 3条构造剖面的详细分析 ,发现帕米尔—西昆仑北麓除山根地带发育高角度断层外 ,基本上以低角度逆掩断层为主 ,形成与逆冲推覆构造相关的褶皱变形。乌泊尔地区表现为由山脉向塔里木盆地滑移... 依据帕米尔—西昆仑北麓新生代前陆褶皱冲断带 3条构造剖面的详细分析 ,发现帕米尔—西昆仑北麓除山根地带发育高角度断层外 ,基本上以低角度逆掩断层为主 ,形成与逆冲推覆构造相关的褶皱变形。乌泊尔地区表现为由山脉向塔里木盆地滑移的隐伏冲断层和上覆褶皱 ;苏盖特—齐姆根—甫沙地区表现为山前的三角带和向盆地扩展的两排背斜带。帕米尔—西昆仑北麓前陆褶皱冲断带的主要构造变形时间始于上新世早期 (距今约 4.6Ma) ,断层、褶皱的变形时代由山前向盆地逐步变新 ,变形强度由山脉向塔里木盆地逐步减弱。帕米尔—西昆仑北麓前陆褶皱冲断带的构造缩短量为 2 0~ 70km ,缩短率为 35 %~ 5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褶皱冲断带 地震剖面叠瓦逆掩席 三角带 构造缩短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的板块构造区划 被引量:64
12
作者 刘训 游国庆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7,共17页
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传入中国,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接受并应用于相关的地质工作中。在新一代地质志的研究中,以板块学说为主导,已经成为共识。从板块构造来认识,板块的组成包括其核心及边缘。其核心为克拉通,由稳定的陆块组成;边缘... 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传入中国,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接受并应用于相关的地质工作中。在新一代地质志的研究中,以板块学说为主导,已经成为共识。从板块构造来认识,板块的组成包括其核心及边缘。其核心为克拉通,由稳定的陆块组成;边缘包含了不同的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边缘在后期板块汇聚的过程中,常由汇聚或碰撞等不同方式而成为不同的造山带。板块之间具有不同形式的汇聚带,其中主要是地壳对接消减带。在地球发展历史的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板块构造格局常有很大的变化。因此,本文以古生代的构造格架为主,探讨对中国大陆进行板块构造区划中的一些相关问题,并对全国的区划提出了一个初步方案。此方案将全国划分为7个I级单元(板块),30个II级单元(克拉通和造山带)以及103个III级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区划 板块学说 克拉通 大陆边缘 造山带 地壳对接消减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中段三维变换构造特征 被引量:6
13
作者 边海光 李本亮 +3 位作者 靳久强 田继强 陈竹新 管树巍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9-362,共4页
克拉苏构造带位于库车坳陷北缘,克拉1与克拉2构造是位于克拉苏构造带库姆格列木组膏盐岩下的背斜圈闭,而其钻探结果却完全不同。通过构造地震解释和三维构造编图,认为两者之间存在构造变换作用,形成了构造调节带。构造调节带导致克拉苏... 克拉苏构造带位于库车坳陷北缘,克拉1与克拉2构造是位于克拉苏构造带库姆格列木组膏盐岩下的背斜圈闭,而其钻探结果却完全不同。通过构造地震解释和三维构造编图,认为两者之间存在构造变换作用,形成了构造调节带。构造调节带导致克拉苏背斜复杂化,在克拉1与克拉2构造之间的侧接位置形成传递带,传递带以断裂和褶皱的形式存在,在传递带与克拉2构造之间形成了背斜调节带,该背斜调节带是克拉2构造主要的油气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克拉苏构造带 三维构造建模 传递带 构造调节带 三维地震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隐伏构造特征地震解释及对煤矿安全的影响 被引量:17
14
作者 杜文凤 彭苏萍 师素珍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40-645,共6页
为了查明隐伏构造带的分布,针对研究区不同年份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连片叠前时间偏移处理,采用全三维层位追踪和地震多属性断层识别,获得了研究区主要煤层构造形态和断裂构造分布。根据三维地震解释成果,依据隐伏构造带的塌陷范围... 为了查明隐伏构造带的分布,针对研究区不同年份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连片叠前时间偏移处理,采用全三维层位追踪和地震多属性断层识别,获得了研究区主要煤层构造形态和断裂构造分布。根据三维地震解释成果,依据隐伏构造带的塌陷范围及破碎程度,将隐伏构造划分为正常带、影响带和断陷带。隐伏构造带平面上展布复杂,剖面上浅层断距大,深层断距小,具有断陷带的发育特征。隐伏构造带内的断层可以将上到松散层含水层,下到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的各个含水层连通起来,因此隐伏构造带构成突水威胁。随着开采水平加深,采动影响加大,隐伏构造带突水的危险性也将增大。在煤矿开采进程中,为避免发生突水灾害,要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伏构造 地震解释 煤矿安全 分布特征 隐伏构造“三带”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区地震活动统计单元的新划分 被引量:21
15
作者 闻学泽 易桂喜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1-9,共9页
为了地震预测研究的需要 ,基于区域地震构造的新认识与新资料 ,在川滇地区重新划分出 19个地震区(带 )。这些地震区 (带 )的实际意义是可作为地震活动性的地理统计单元。每一地震区 (带 )的划分除了与具体的、相对独立的活动构造单元相... 为了地震预测研究的需要 ,基于区域地震构造的新认识与新资料 ,在川滇地区重新划分出 19个地震区(带 )。这些地震区 (带 )的实际意义是可作为地震活动性的地理统计单元。每一地震区 (带 )的划分除了与具体的、相对独立的活动构造单元相联系外 ,还考虑了历史及现今强地震的空间分布、现今弱震分布等因素。文中描述了各个地震区 (带 )的活动构造与历史强震活动背景 ,以及主要断裂的活动习性。基于这种新的地震区 (带 )划分方案 ,对其中两个区 (带 )在 2 0 0 1年青海昆仑山和 1970年云南通海两次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依据这种与相对独立活动构造单元紧密关联的地震区 (带 )的划分方案可获得良好的地震活动前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构造 地震活动性 地震区(带) 统计单元 川滇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南及临近地区基底结构——镇康—泸西深地震测深剖面结果 被引量:12
16
作者 潘素珍 王夫运 +7 位作者 段永红 邓晓果 宋向辉 段玉玲 孙一男 张彩军 杨宇东 臧怡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917-3927,共11页
位于南北地震带南段的云南地区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最强的地区之一,近年来该区地震活动频繁,展开对该区的探测与研究对人们认识地震孕震背景及板块相互运动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南段"行... 位于南北地震带南段的云南地区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最强的地区之一,近年来该区地震活动频繁,展开对该区的探测与研究对人们认识地震孕震背景及板块相互运动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南段"行业专项的支持下,2011年底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在滇南沿镇康—泸西一线布设一条近东西向的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剖面.该探测剖面跨越三江褶皱系、扬子地台、华南地块等多个地质构造单元,同时穿越南汀河断裂、澜沧江断裂、红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等多个重要断裂带.探测剖面长600km,沿线共布设11个炮点和400余台三分量地震数字仪进行爆破和接收.本文利用有限差分和时间项方法对沿线11炮初至波资料进行了计算处理,获取了探测剖面的基底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沿线不同地质构造单元基底界面形态起伏变化剧烈,其深度在1.0~7.0km范围内变化,速度横向不均匀性明显.在测线西端地表速度约4.6km·s^-1,基底深度较浅,起伏变化不大;地表速度在三江褶皱系下降至4.3km·s^-1,而基底埋深达7.0km左右.在扬子地台基底埋深有一个缓慢的变浅,基底深度约5.0km,地表速度约4.5km·s^-1.测线在东端进入华南块体,基底深度迅速变浅,甚至出露于地表,地表速度增至约5.2km·s^-1.在速度等值线变化剧烈的地方与该区分布的断裂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尤其是在红河断裂带两侧速度等值线及界面形态变化剧烈,该特征在首波的记录截面图上也能清晰的体现.本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区强震发生背景及深部动力学意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南段 有限差分方法 时间项方法 红河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统计区划分不确定性对场点地震危险性计算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潘华 黄玮琼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9-204,共6页
用3个不同的地震统计区划分方案,采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分别计算了研究区地震危险性,并讨论了地震统计区划分方案的不确定性对地震危险性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震统计区划分方案的不确定性,对局部场点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影... 用3个不同的地震统计区划分方案,采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分别计算了研究区地震危险性,并讨论了地震统计区划分方案的不确定性对地震危险性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震统计区划分方案的不确定性,对局部场点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些场点通常位于地震统计区边界,以及不同方案震级上限变化大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带 地震统计区 划分方案 不确定性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分频技术在扇三角洲前缘砂体预测中的应用--以海拉尔盆地乌尔逊断陷铜钵庙断裂带南屯组为例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江 陈沫 +2 位作者 王杰 刘霜 周豪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0-96,共7页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断陷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发育扇三角洲前缘含油砂体。针对含油砂体分布范围小、厚度薄、预测难的问题,通过地震匹配追踪分频处理,得到频率域的离散调谐地震数据体,其地震剖面波形特征清晰、能量增强、分辨率提高。应用...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断陷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发育扇三角洲前缘含油砂体。针对含油砂体分布范围小、厚度薄、预测难的问题,通过地震匹配追踪分频处理,得到频率域的离散调谐地震数据体,其地震剖面波形特征清晰、能量增强、分辨率提高。应用优势频率分频三维地震资料,精细刻画了铜钵庙断裂带南屯组扇三角洲前缘砂体的三维轮廓和有利储层分布,并通过综合分析认为铜钵庙断裂带受东部物源控制,发育扇三角洲—湖底扇—半深湖(深湖)沉积体系。该技术的预测结果符合地质规律,与钻井结果的吻合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分频技术 地震属性 储层预测 铜钵庙断裂带 乌尔逊断陷 海拉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哈萨克斯坦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思路与重点 被引量:19
19
作者 方创琳 何伦志 王岩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25-934,共10页
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大背景下,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哈萨克斯坦(以下简称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是把新疆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重要战略举措,对实现中哈互联互通和经贸合作、对国家和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安全、民... 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大背景下,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哈萨克斯坦(以下简称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是把新疆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重要战略举措,对实现中哈互联互通和经贸合作、对国家和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政治稳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系统分析了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的紧迫性、战略意义和战略优势,提出了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总体定位、主体功能和空间布局格局。认为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发展的战略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北通道地缘战略的新节点、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中哈国际经贸合作的先导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中哈人文社会交流的友谊区。未来将国际合作示范区建成中哈国际产能合作与加工贸易示范基地、中哈口岸互市贸易与国际物流示范基地、中哈边境自由旅游与休闲养生示范基地、中哈跨境电商平台服务示范基地、中哈人文交流合作与综合商务示范基地、民族团结与兵地融合发展示范基地。进一步提出了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的战略重点、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 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 发展定位 功能分区 发展重点 政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县—马鞍山地带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及郯庐构造带南段的某些特征 被引量:42
20
作者 郑晔 滕吉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648-659,共12页
本义利用1979—1981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随县—马鞍山所做的人工源地震探测的资料,采用二维射线追踪来拟合地震波的走时和振幅,取得了该地带的地壳与上地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该地带地壳厚度为32—37km,莫霍面起伏变化显著.地... 本义利用1979—1981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随县—马鞍山所做的人工源地震探测的资料,采用二维射线追踪来拟合地震波的走时和振幅,取得了该地带的地壳与上地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该地带地壳厚度为32—37km,莫霍面起伏变化显著.地壳速度的横向变化甚为强烈,地壳中部存在低速层.在巢湖以西宽数10km的范围内,地壳结构与其它地方明显不同,上地壳速度明显偏高,莫霍面上隆并有间断;在其两侧,明显可见有两条深断裂.结合其它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大地构造概况,对结果进行分析,认为郯庐构造带南段被两条深断裂所夹,构造带宽度可达数10km,并在地质历史时期曾有过地幔物质上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上地慢 构造带 地震测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