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一体化分工—合作视角下的都市圈高质量国土空间治理 被引量:2
1
作者 杨柳青 陈雯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1,共11页
研究目的:阐释都市圈国土空间区域一体化分工分区与合作治理的逻辑关联与实践思路,为都市圈国土空间高质量治理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案例归纳法。研究结果:都市圈国土空间功能分工分区可以确立开发与保护的基本格局,... 研究目的:阐释都市圈国土空间区域一体化分工分区与合作治理的逻辑关联与实践思路,为都市圈国土空间高质量治理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案例归纳法。研究结果:都市圈国土空间功能分工分区可以确立开发与保护的基本格局,实现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空间发展和分类管控。跨行政区空间合作是实现生态和经济收益最大化的空间分工发展的手段。毗邻和非毗邻地区的跨行政区空间合作,包括互补型、连通型、共享型三种类型,常常面临信息不对称引起的空间规划不对接“逆向选择”和地域间合作成本收益不对等导致的不合作“道德风险”两种障碍,需要通过畅通信息渠道、组织利益协商、上级政府协调才能破除障碍,推动合作。研究结论:都市圈国土空间治理的核心要义在于空间分工与合作,分工是合作的科学依据,合作是实现分工的手段。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是合作的目标准则,信息沟通、利益协商、自上而下的协调是均衡地域间成本收益、推动合作成功的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圈 国土空间治理 空间分工 跨界合作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夫妻离婚虚拟财产分割的理论建构与规则适用
2
作者 夏江皓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4-186,共13页
夫妻离婚分割的虚拟财产主要包括经营型、社交型和物品型虚拟财产。依托权利束理论,虚拟财产的权利属性应当突破物债二分的桎梏,财产权属性定位下的虚拟财产可以作为夫妻离婚共同财产分割的客体。通过财产的劳动理论、人格理论和功利主... 夫妻离婚分割的虚拟财产主要包括经营型、社交型和物品型虚拟财产。依托权利束理论,虚拟财产的权利属性应当突破物债二分的桎梏,财产权属性定位下的虚拟财产可以作为夫妻离婚共同财产分割的客体。通过财产的劳动理论、人格理论和功利主义理论的启示,夫妻离婚虚拟财产分割时应当以夫妻协力、关注财产蕴含的人格意义、网络共治和物尽其用作为理论依据。在其指引下,夫妻共同虚拟财产的范围划定、用户协议中禁止夫妻离婚虚拟财产分割条款的效力和虚拟财产的价值评估等问题都可以得到恰当地解决。法院在判决夫妻离婚虚拟财产的分割时,应当重点考虑虚拟财产与当事人精神情感价值或人格象征意义的关联程度、对当事人的隐私保护、对社会受众信赖利益的保护、虚拟财产的物尽其用和促进技术创新发展等因素,并运用比例原则的分析工具进行合理的利益衡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产权 虚拟财产 离婚财产分割 夫妻协力 隐私保护 网络共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未来发展方向 被引量:43
3
作者 王春光 《学术前沿》 CSSCI 2015年第3期44-55,共12页
如果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庄自治空间在逐渐扩大,政府在村庄事务中的干预在减少,那么进入新世纪,政府借助于向村庄投入公共财政、开展公共服务而越来越将村自治组织视为政府的办事机构,村庄自治空间在不断缩小。由于村庄自治更多地让... 如果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庄自治空间在逐渐扩大,政府在村庄事务中的干预在减少,那么进入新世纪,政府借助于向村庄投入公共财政、开展公共服务而越来越将村自治组织视为政府的办事机构,村庄自治空间在不断缩小。由于村庄自治更多地让位于政府行政需求,使得村委会"行政化"。"行政化"确实弥补了政府在村庄行动能力不足的问题,但是也带来了一些难题。为解决这些难题,未来乡村社会治理可做如下创新:第一,政府在乡村要建构自己的治理机制;第二,改进村治结构,建立村委会、村党组织与村民代表组织三者合作又监督的关系;第三,乡村社会在运用自治规则、经验和文化上应有自己的空间和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村民自治 议行分离 政社互动 村社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场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间关系研究述评 被引量:1
4
作者 谭海波 《公共行政评论》 2010年第4期162-191,共30页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化的改革,是建国以来重要而伟大的制度变迁,这个过程中蕴含着关于地方政府间关系分析的丰富的学理资源。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吸引了诸多学科学者们的广泛参与,也积累了较大规模的研究文献。关于市场转型过程中我...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化的改革,是建国以来重要而伟大的制度变迁,这个过程中蕴含着关于地方政府间关系分析的丰富的学理资源。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吸引了诸多学科学者们的广泛参与,也积累了较大规模的研究文献。关于市场转型过程中我国地方政府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地方政府间竞争的效果、地方政府间合作的途径以及地方政府间关系协调的机制来展开。该研究领域从文献分布来看呈现出明显的学科分殊,即经济学与政治学、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对垒”。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评价,展示一个比较系统的学术脉络,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地方政府间关系研究领域的知识积累和学术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政府 财政分权 竞争 合作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政统筹下的三权分工: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结构及其调适 被引量:16
5
作者 张国军 程同顺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8-149,共12页
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重塑了党政关系,继而引起政治权力和国家治理结构的变革。既有研究提出了党政融合和党政分工框架,前者过于笼统,后者则在操作层面存在职能分开的困境。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有其独特的历史和逻辑:公共权力主体已从... 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重塑了党政关系,继而引起政治权力和国家治理结构的变革。既有研究提出了党政融合和党政分工框架,前者过于笼统,后者则在操作层面存在职能分开的困境。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有其独特的历史和逻辑:公共权力主体已从国家拓展至政党。有必要把党政关系与三权关系贯通考察,以摆脱党政职能分合以及将三权关系局限于国家权力范畴的思维惯性。党政大部制改革从党政职能调整跃至机构设置层面,实现了机构、职能与人事的全面统筹,并通过对公共权力进行功能性分权形成三权分工体制,这迥异于西方通过结构性分权形成的三权分立制衡体制。党政统筹下的三权分工是理顺党政关系和完善国家治理结构的重要举措,由于公共权力的实践场域从政权扩展至政党,还需在党政体制中继续探索权力运行的一般规律,以实现输入和输出端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构改革 党政关系 国家治理结构 党政统筹 三权分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商联政社分工合作改革路径和新型政商智库建设的上海经验 被引量:1
6
作者 吕雪峰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7年第8期64-72,共9页
上海市工商联在群团改革中,立足政社分工合作框架,建设以总商会实体化和党政资源系统化为核心的二元结构模式。这个过程同时推进了政商智库信息平台、人才平台、机构平台和资产平台等功能建设。2018至2020年,针对改革新形势下应如何进... 上海市工商联在群团改革中,立足政社分工合作框架,建设以总商会实体化和党政资源系统化为核心的二元结构模式。这个过程同时推进了政商智库信息平台、人才平台、机构平台和资产平台等功能建设。2018至2020年,针对改革新形势下应如何进一步建设新型政商智库,具体包括推进党政体制局部扁平化设置、组建总商会民主政治建设委员会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社分工合作 工商联 政商智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性增强背景下区域合作治理模式的生成 被引量:3
7
作者 刘兴成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6-157,共12页
20世纪后期以来,跨越地域边界的公共问题和公共事务日益增多,区域治理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不过,区域治理绝不仅仅是治理范围或空间尺度的放大,更不能满足于对具体的、个别的跨域公共问题的应激式解决,而是意味着流动性不断增强背... 20世纪后期以来,跨越地域边界的公共问题和公共事务日益增多,区域治理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不过,区域治理绝不仅仅是治理范围或空间尺度的放大,更不能满足于对具体的、个别的跨域公共问题的应激式解决,而是意味着流动性不断增强背景下社会治理模式的重大变革。在最直接的层面上,正是各种社会要素如人、物、资本和信息等跨越边界频繁流动导致了区域公共问题的发生。从流动性的历史变迁来看,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流动性的生成和增强带来了个体的解放,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运用边界管理手段控制流动性的各种制度安排。行政区划管理是对国家内部的地理空间进行划分,并在边界明确的空间范围内设置不同层级的行政建制、行政单位和行政区域,从而实施具体的治理活动。进入后工业社会,流动性加速增强,出现多元治理主体并存的局面,建立在行政区划管理基础上的传统模式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亟需构建一种包括不同层级政府、非政府组织、私营企业和社会公众等在内的多元主体之间的区域合作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性 行政区划管理 区域合作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现“双碳”目标的五位一体联动机制 被引量:7
8
作者 吴文盛 李小英 陈丽新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30,共6页
“双碳”目标是中国向世界的承诺。碳达峰和碳中和,实际上是降碳增汇。为实现“双碳”目标,政府、市场、企业、商会和文化,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文章分析了由政府宏观调控与监管机制、市场调节引导机制、企业管理协调机制、商会协调监督... “双碳”目标是中国向世界的承诺。碳达峰和碳中和,实际上是降碳增汇。为实现“双碳”目标,政府、市场、企业、商会和文化,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文章分析了由政府宏观调控与监管机制、市场调节引导机制、企业管理协调机制、商会协调监督机制、文化影响引领机制组成的五位一体降碳增汇联动机制,探讨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以及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能和市场体系的作用、市场与企业的边界、政府与商会的互补、政府与企业的分工合作、政府如何运用文化的力量、企业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政府、市场、企业、商会和文化共同作用,形成引导力、激励力、协调力,最后形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合力。实现“双碳”目标,是多个主体、多重机制、多种力量的联合作用,具有目标一致性、主体多元化、机制多重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减碳增汇 五位一体联动机制 分工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