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0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gnitude and distance distribution of strong aftershocks in Sichuan-Yunnan region 被引量:4
1
作者 吕晓健 高孟潭 +1 位作者 高战武 米素婷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97-404,共8页
研究了川滇地区1966年以来12次主震震级Ms≥6.5的地震序列中,主震与强余震(本文定义为所有Ms≥5的余震)震级差分布特征和强余震与主震距离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强余震与主震震级差服从截断的指数分布,据此推导出了强余震与主震震... 研究了川滇地区1966年以来12次主震震级Ms≥6.5的地震序列中,主震与强余震(本文定义为所有Ms≥5的余震)震级差分布特征和强余震与主震距离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强余震与主震震级差服从截断的指数分布,据此推导出了强余震与主震震级差的概率密度函数;强余震距离分布的优势范围是距主震10-39km,且强余震与主震震中的距离服从正态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强余震 概率分布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stributed event region fault-tolerance based on weighted distance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被引量:2
2
作者 Li Ping Li Hong Wu Min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09年第6期1351-1360,共10页
Event region detection is the important application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s), where the existing faulty sensors would lead to drastic deterioration of network quality of service.Considering single-moment n... Event region detection is the important application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s), where the existing faulty sensors would lead to drastic deterioration of network quality of service.Considering single-moment nodes fault-tolerance, a novel distributed fault-tolerant detection algorithm named distributed fault-tolerance based on weighted distance(DFWD) is proposed, which exploits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among sensor nodes and their redundant information.In sensor networks, neighborhood sensor nodes will be endowed with different relative weights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distances between them and the central node.Having syncretized the weighted information of dual-neighborhood nodes appropriately, it is reasonable to decide the ultimate status of the central sensor node.Simultaneously, readings of faulty sensors would be corrected during this process.Simulation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DFWD has a higher fault detection accuracy compared with other algorithms, and when the sensor fault probability is 10%, the DFWD can still correct more than 91% faulty sensor nodes, which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whole sensor net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ent region detection weighted distance distributed fault-toleranc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eling flame propagation speed and quenching distance of aluminum dust flame with spatially random distribution of particles
3
作者 Mehdi Bidabadi Alireza Khoeini Poorfar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期81-89,共9页
In this research combustion of aluminum dust particles in a quiescent medium with spatially discrete sources distributed in a random way was studied by a numerical approach.A new thermal model was generated to estimat... In this research combustion of aluminum dust particles in a quiescent medium with spatially discrete sources distributed in a random way was studied by a numerical approach.A new thermal model was generated to estimate flame propagation speed in a lean/rich reaction medium.Flame speed for different particle diameters and the effects of various oxidizers such as carbon dioxide and oxygen on flame speed were studied.Nitrogen was considered the inert gas.In addition,the quenching distance and the minimum ignition energy(MIE) were studied as a function of dust concentration.Different burning time models for aluminum were employed and their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The model was based on conduction heat transfer mechanism using the heat point source method.The combustion of single-particle was first studied and the solution was presented.Then the dust combustion was investigated using the superposition principle to include the effects of surrounding particles.It is found that larger particles have higher values of quenching distance in comparison with smaller particles in an assumed dust concentration.With the increase of dust concentration the value of MIE would be decreased for an assumed particle diameter.Considering random discrete heat sources method,the obtained results of random distribution of fuel particles in space provide closer and realistic predictions of the combustion physics of aluminum dust flame as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find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ame propagation speed random particle distribution quenching distance random discrete combustion aluminu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融合欧氏距离的多环配电网拓扑辨识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博通 孙铭阳 +5 位作者 张婧 陈发辉 陈晓龙 王永祺 武娇雯 魏然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3-134,共12页
针对多环配电网的拓扑辨识问题,考虑到量测信息可能部分缺失的情况,提出了基于深度神经网络融合欧氏距离的多环配电网拓扑辨识方法。首先,分析了传统拓扑辨识中相关性判断法应用于环状配电网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欧氏距离的拓扑... 针对多环配电网的拓扑辨识问题,考虑到量测信息可能部分缺失的情况,提出了基于深度神经网络融合欧氏距离的多环配电网拓扑辨识方法。首先,分析了传统拓扑辨识中相关性判断法应用于环状配电网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欧氏距离的拓扑辨识判据。然后,针对量测信息缺失时的多环拓扑辨识问题,研究了利用深度神经网络融合欧氏距离判据的拓扑辨识方法。最后,在Matlab中利用MatPower搭建32节点“蜂巢”电网模型,在缺失不同比例的量测数据情况下验证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当缺失大量量测数据时,所提方法仍有较高的拓扑辨识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氏距离 多环配电网 深度神经网络 拓扑辨识 量测信息缺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配电网全过程韧性提升的多类型韧性资源分布鲁棒机会约束规划 被引量:1
5
作者 程杉 冉涛 +4 位作者 喻磊 原吕泽芮 傅桐 徐其平 王海东 《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7-166,I0062-I0067,共16页
针对现有配电网韧性提升策略研究侧重于某一阶段、考虑韧性资源单一、刻画线路故障不确定性不全面等问题,提出了考虑配电网全过程韧性提升的多类型韧性资源分布鲁棒机会约束规划方法。首先,构建了基于Wasserstein距离的风场强度与线路... 针对现有配电网韧性提升策略研究侧重于某一阶段、考虑韧性资源单一、刻画线路故障不确定性不全面等问题,提出了考虑配电网全过程韧性提升的多类型韧性资源分布鲁棒机会约束规划方法。首先,构建了基于Wasserstein距离的风场强度与线路故障概率、风机出力阈值之间强耦合下的不确定性模糊集。其次,建立了基于极端灾害时序特性的“预防-应急-抢修”双层三阶段配电网分布鲁棒机会约束规划模型对多类型韧性资源进行联合部署、调度。然后,进一步对模型进行线性化处理,并基于条件风险价值理论(conditional value-at-risk,CVaR)和强对偶理论将所提分布鲁棒模型转化为混合整数二阶锥规划问题。最后,基于算例数字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能够保障强不确定环境下配电网的韧性和供电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网规划 全过程韧性提升 分布鲁棒机会约束 Wasserstein距离 条件风险价值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平整积水道面条件下飞机着陆性能
6
作者 蔡靖 刘知昊 +2 位作者 毛鹏飞 李岳 戴轩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8725-8736,共12页
为解决飞机在积水道面着陆滑跑时遇到的安全问题,通过建立不同平整度等级的三维随机不平整半幅道面,利用积水分布特征矩阵的方法研究了跑道不平整影响下的着陆带积水分布。并且建立积水跑道飞机着陆滑跑理论模型,使用Simulink工具进行... 为解决飞机在积水道面着陆滑跑时遇到的安全问题,通过建立不同平整度等级的三维随机不平整半幅道面,利用积水分布特征矩阵的方法研究了跑道不平整影响下的着陆带积水分布。并且建立积水跑道飞机着陆滑跑理论模型,使用Simulink工具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在不同积水分布条件下跑道对飞机着陆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平整度评级“差”(国际平整度指数international roughness index,IRI=5)相比平整度评级“好”(IRI=1)的跑道着陆滑跑距离增加约29 m,相比理想平整道面着陆距离增加了3.7%,且道面平整度降低会导致轮胎滑水风险加剧;若飞机接地速度从62 m/s提升到82 m/s,着陆距离将直接增加约520 m,增加了约87%;降雨强度1 mm/min相较干燥跑道的着陆滑跑距离增加了约20%,降雨强度从1 mm/min提升至3 mm/min的情况下,降雨强度每增加1 mm/min着陆距离增加6.5 m和7.4 m。可见道面不平整位置处,接地速度越大,则到达同一位置时的速度也越大,该位置附着系数降低幅度也越大,最大可达11.3%。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附着系数逐渐降低,降雨强度达到3 mm/min时,附着系数较干燥道面降低约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水分布 动力学模型 接地速度 着陆距离 附着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转匝道左置形式下匝道连续分流最小间距
7
作者 潘兵宏 彭俊宁 +4 位作者 马朝辉 周乾 卢涛 佘明星 刘娟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11-824,共14页
为便于驾驶员在立交右转匝道左置形式中连续分流的情况下及时识别前方路况,对右转匝道左置形式下连续分流的最小间距开展研究。首先,基于《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并考虑到实际工程意义与驾驶人行为,重新界定了右转匝道左置形式的连续... 为便于驾驶员在立交右转匝道左置形式中连续分流的情况下及时识别前方路况,对右转匝道左置形式下连续分流的最小间距开展研究。首先,基于《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并考虑到实际工程意义与驾驶人行为,重新界定了右转匝道左置形式的连续分流间距范围,并区分不同车道数的分流形式。其次,分析了不同匝道连续分流形式最不利行驶条件下车辆的行驶需求和特征,据此建立了匝道连续分流间距计算模型。最后,采用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ecle,UAV)航拍方式及Tracker图像识别软件,分析右转匝道左置形式下匝道连续分流区车辆运行速度、车头时距分布及换道行为特征等,确定模型中关键参数取值,通过计算提出了右转匝道左置形式下双车道和三车道匝道连续分流最小间距建议值。该研究可为右转匝道左置形式的相关设计提供参考,为完善相关规范与设计细则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通式立交 右转匝道左置 连续分流 间距 换道模型 车头时距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某铅锌冶炼厂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涛 赵子亮 +2 位作者 严春丽 杨智 韩智勇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45,共13页
为明确铅锌冶炼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成因,以云南某典型铅锌冶炼场地调查为例,根据地块分区布点的方法,在场地内采集了68个土壤样本,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及因子分析等分析方法,结合GIS10.8中反距... 为明确铅锌冶炼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成因,以云南某典型铅锌冶炼场地调查为例,根据地块分区布点的方法,在场地内采集了68个土壤样本,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及因子分析等分析方法,结合GIS10.8中反距离权重插值,识别了铅锌冶炼场地土壤中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类型,评价了重金属生态环境风险,总结了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重金属来源,以期为铅锌冶炼污染行业进行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①场地土壤中重金属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Hg>Cd>As>Cu>Zn>Pb>Mn>Ni,均为重污染,生态风险处于低水平。②在场地内As、Cu、Hg主要分布在硫酸生产线,Cd、Pb、Zn主要分布在铅锌冶炼生产线,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受生产活动、原辅材料运输及堆放的影响明显。③场地内污染源大致可分为3类,即Zn、Pb、Cd、Cu、As为因子1,占总方差的91.1%,为工业原料源;Hg、Mn为因子2,占总方差的6.5%,为铅锌冶炼生产活动源;Ni为土壤母质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反距离权重插值 因子分析 空间分布 污染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敏炸药喷雾分布模型构建及均匀喷涂技术验证
9
作者 董鹏举 徐畅 +5 位作者 仵可 随亚光 陈博 姚伟博 张德志 徐海斌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22-331,共10页
为提高利用光敏炸药加载冲击载荷时的载荷精度,针对自研的喷涂系统,深入研究光敏炸药的喷雾沉积分布规律。获取不同喷涂距离(10 cm、15 cm、20 cm)下光敏炸药喷雾沉积效率、喷雾宽度、喷雾面密度分布与喷涂距离之间的关系,拟合得到光敏... 为提高利用光敏炸药加载冲击载荷时的载荷精度,针对自研的喷涂系统,深入研究光敏炸药的喷雾沉积分布规律。获取不同喷涂距离(10 cm、15 cm、20 cm)下光敏炸药喷雾沉积效率、喷雾宽度、喷雾面密度分布与喷涂距离之间的关系,拟合得到光敏炸药喷雾沉积分布规律方程;基于喷雾分布模型及喷雾叠加原理,开展平板均匀性喷涂及同步起爆验证性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喷雾分布呈中间高两边低的规律,随着喷涂距离的增加,有效喷雾宽度逐渐增加,沉积效率逐渐降低;通过合理规划喷涂路径,可实现平面均匀性喷涂,测量得到的光敏炸药涂层面密度与设计值最大偏差为3%;光敏炸药起爆最大不同步时间为8.52μs;研究成果为今后光敏炸药精密加载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敏炸药 精密喷涂 喷雾沉积分布 喷涂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态分布筛选法提高近红外光谱稳定性研究
10
作者 李晓星 肖金凤 +10 位作者 张洪明 吕波 尹相辉 赵明 马飞 符佳 胡艳 李志豪 王福地 沈永才 戴舒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66-1577,共12页
在发酵过程的近红外在线检测中,由于发酵液中需要持续通入氧气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常会在发酵液中产生气泡。发酵液中的气泡经过探头前方时,会对近红外光谱的强度产生较大干扰。为了剔除发酵液近红外在线检测过程中采集到的... 在发酵过程的近红外在线检测中,由于发酵液中需要持续通入氧气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常会在发酵液中产生气泡。发酵液中的气泡经过探头前方时,会对近红外光谱的强度产生较大干扰。为了剔除发酵液近红外在线检测过程中采集到的气泡引起的异常光谱,减少光谱波动,提出了一种正态分布筛选方法。制备了600 g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溶液,每隔30 s加2 g葡萄糖溶液至盛有600 mL蒸馏水的反应釜中,搅拌均匀,然后计算和记录反应釜内葡萄糖溶液的质量分数,并在反应釜底部通入氧气产生气泡,利用近红外光谱仪采集反应釜内葡萄糖溶液的近红外光谱。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合马氏距离法,欧氏距离法,孤立森林,正态分布筛选法对受到气泡影响的异常光谱剔除后,将光谱样本集按照4∶1的比例随机划分为校正集和预测集,随后经过光谱预处理,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对校正集建立葡萄糖溶液浓度预测模型,并用建立的PLS模型对预测集进行预测。通过校正集相关系数,校正集均方根误差,以及预测集的相关系数和均方根误差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四种方法剔除受到气泡影响的异常光谱后,所建模型结果如下,PCA结合马氏距离法剔除异常光谱后得到的校正集相关系数R^(2)_(c)为0.998208,均方根误差RMSECV为0.000764,预测集相关系数R^(2)_(p)为0.997994,均方根误差RMSEP为0.000764;欧式距离法剔除异常光谱后得到的校正集R^(2)_(c)为0.998628,均方根误差RMSECV为0.000652,预测集相关系数R^(2)_(p)为0.998628,均方根误差RMSEP为0.000655;孤立森林剔除异常光谱后得到的校正集R^(2)_(c)为0.998255,RMSECV为0.000739,预测集R^(2)_(p)为0.998132,RMSEP为0.000740;正态分布筛选方法剔除异常光谱后得到的校正集R^(2)_(c)为0.998641,均方根误差RMSECV为0.000645,预测集R^(2)_(p)为0.998628,RMSEP为0.000636。结果表明:对比四种方法,采用正态分布筛选方法能有效减少光谱强度的波动,剔除异常光谱较其他方法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异常光谱剔除 马氏距离 正态分布筛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空器平台海雾背景下红外偏振特性分析及作用距离建模
11
作者 叶敏锐 崔文楠 +1 位作者 黄夏阳 张涛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9-468,共10页
研究旨在通过仿真实验揭示红外偏振成像系统在浮空器平台海雾背景下的探测优势。首先,基于偏振双向反射分布函数,分析了偏振特性随观测角度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红外偏振在浮空器斜视成像中的适用性。其次,借助蒙特卡罗方法和最小可... 研究旨在通过仿真实验揭示红外偏振成像系统在浮空器平台海雾背景下的探测优势。首先,基于偏振双向反射分布函数,分析了偏振特性随观测角度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红外偏振在浮空器斜视成像中的适用性。其次,借助蒙特卡罗方法和最小可分辨温差(Minimum Resolvable Temperature Difference,MRTD)模型,构建了红外偏振成像系统的最大作用距离模型,从而验证了红外偏振成像相较于红外强度成像在海雾背景下特征保持和探测距离上存在优势。为红外偏振技术在浮空器平台上的部署应用,提供了理论分析和仿真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偏振 作用距离模型 偏振双向反射分布函数 蒙特卡罗方法 浮空器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长距离拉曼分布式光纤传感的强自相关性脉冲编码技术分析(特邀)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帆 李健 +3 位作者 李璐磊 曹康怡 薛晓辉 张明江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9-286,共8页
提出一种基于强自相关性脉冲编码的长距离拉曼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该技术将基于格雷互补序列调制的脉冲激光作为拉曼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的探测信号,同时通过傅里叶变换对后向散射信号进行解析与重构,用于恢复格雷互补序列信号被掺铒光... 提出一种基于强自相关性脉冲编码的长距离拉曼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该技术将基于格雷互补序列调制的脉冲激光作为拉曼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的探测信号,同时通过傅里叶变换对后向散射信号进行解析与重构,用于恢复格雷互补序列信号被掺铒光纤放大器所破坏的自相关性,最终实现对温度探测区域的精准识别和定位。该方案增强了格雷互补序列与探测信号的相关性,可以有效解调出传感光纤沿线的分布式温度信息,有效抑制系统噪声,将散射信号在传感光纤100 k m位置处的信噪比提升了10.29 dB,从而解决传统单脉冲拉曼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散射信号信噪比较低导致传感距离较短的瓶颈。最终在数值模拟中实现了100 km传感距离、1 m空间分辨率和4.12℃温度分辨率的分布式温度传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 拉曼散射 温度解调 长传感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路热管的某空间望远镜辐射制冷系统试验验证
13
作者 杨家良 黄勇 郭亮 《红外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72-976,共5页
空间望远镜为实现全方位观测,通常需要变换多个姿态,然而多姿态代表着多变的外热流,这对于舱内仪器的散热是极为不利的。环路热管作为一种具有远距离、大功率传热功能的部件,被广泛利用在航天领域。针对搭载了数台分布式安装的仪器设备... 空间望远镜为实现全方位观测,通常需要变换多个姿态,然而多姿态代表着多变的外热流,这对于舱内仪器的散热是极为不利的。环路热管作为一种具有远距离、大功率传热功能的部件,被广泛利用在航天领域。针对搭载了数台分布式安装的仪器设备且同时工作功耗高达1300 W的某空间望远镜,采用多根长达20 m、单根传热量最大400 W的环路热管进行散热。试验结果证明,环路热管能够实现400 W的传热,且温差为13℃,有效解决航天器内分布式热源的统一热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路热管 分布式热源 航天器热管理 长距离传热 辐射制冷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ellinger距离的大规模光伏送出线路纵联保护
14
作者 郑择航 邹贵彬 +3 位作者 郑新铖 张烁 林翔宇 王晓明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67-275,共9页
理论分析大规模光伏发电送出线路故障后的电流特征,并提出一种基于Hellinger距离的大规模光伏送出线路纵联保护方法,将故障后的电流采样值进行区间分布,利用Hellinger距离算法对两侧采样值分布的相似性进行量化,根据计算结果判断区内外... 理论分析大规模光伏发电送出线路故障后的电流特征,并提出一种基于Hellinger距离的大规模光伏送出线路纵联保护方法,将故障后的电流采样值进行区间分布,利用Hellinger距离算法对两侧采样值分布的相似性进行量化,根据计算结果判断区内外故障。经仿真验证,所提方法能够可靠地反映被保护线路的区内、区外故障,且具有较好的抗噪声与抗同步误差能力。与已有相似度保护以及传统纵联电流差动保护进行对比得出所提保护原理可靠性更高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发电 区间分布 送出线路 Hellinger距离 纵联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迭代矩阵的局部修复码构造
15
作者 王娥 王静 +1 位作者 李静辉 杨佳蓉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7-94,148,共9页
为解决目前分布式存储系统中局部修复码(locally repairable codes,LRCs)参数选择灵活性不足以及码率较低的问题,设计了两类新型的局部修复码。首先,基于全0矩阵和全1向量组合构造一类迭代矩阵,再由构造的此类迭代矩阵作为校验矩阵提出... 为解决目前分布式存储系统中局部修复码(locally repairable codes,LRCs)参数选择灵活性不足以及码率较低的问题,设计了两类新型的局部修复码。首先,基于全0矩阵和全1向量组合构造一类迭代矩阵,再由构造的此类迭代矩阵作为校验矩阵提出一种全符号具有(r,t)-局部性的局部修复码(all symbol-locally repairable codes,AS-LRCs)的构造算法;随后,通过改进基于迭代矩阵构造的AS-LRCs校验矩阵的结构,进一步提出一种信息符号具有(r,t)-局部性的局部修复码(information symbol-locally repairable codes,IS-LRCs)的构造算法。实验和理论分析表明:AS-LRCs满足严格可用性要求,且在可用性参数t=2时,其码长达到理论最小界,成为码长最优的局部修复码;IS-LRCs的最小距离达到Singleton-like最优界,是最小距离最优的局部修复码;AS-LRCs和IS-LRCs构造算法均支持任意局部性和任意可用性的灵活配置,两种构造算法的码率显著高于现有方法,并在t=2时达到理论码率最优界。两类LRCs的构造算法在保证高效数据修复的同时,支持更灵活的参数配置,并实现更高的码率,为分布式存储系统提供了更高效的编码策略,进而提升分布式存储系统的整体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存储系统 局部修复码 迭代矩阵 最小距离 码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表破裂带宽度统计的活动断层错断变形区范围分析
16
作者 张伟恒 张东升 +2 位作者 陈杰 田勤俭 何万通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5-366,共22页
基于大量震例的地表破裂带宽度统计是确定活动断层错断变形区范围最客观的方法,能够为重大工程的活动断层避让原则和距离制定提供数据支撑。文中收集了75例文献记录的地表破裂带宽度和49例地表破裂矢量数据,对文献记录的地表破裂带宽度... 基于大量震例的地表破裂带宽度统计是确定活动断层错断变形区范围最客观的方法,能够为重大工程的活动断层避让原则和距离制定提供数据支撑。文中收集了75例文献记录的地表破裂带宽度和49例地表破裂矢量数据,对文献记录的地表破裂带宽度进行了汇总,并对地表破裂矢量数据进行了空间分析,在考虑断层性质及几何结构的情况下,获得各类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和分布式破裂密集分布区。根据文献记录数据统计,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在几何复杂段的地表破裂带宽度分别为8100m、3700m、10100m,在平直段分别为160m、120m、400m。根据矢量数据分析,正断层上盘、下盘,逆断层上盘、下盘,走滑断层在主破裂两侧连续分布地表破裂的最大范围分别约为14000m、7000m,6400m、4300m,17700m,其中地表破裂密集分布区域边界与主断层的距离分别为700~800m、200~300m,1000~1100m、400~500m,500~600m。综合确定活动断层变形区范围边缘在正断层上盘、下盘,逆断层上盘、下盘,走滑断层两盘到主断层的距离分别为400~500m、200~300m,500~600m、200~300m,400~500m。考虑断层定位、地表破裂的新生性并排除特殊震例影响,确定活动断层错断变形区范围边缘在边界清晰的断层平直段距主断层破裂带外围边缘的最小距离为400~500m。在断层的阶区、端部、拐折等几何复杂段及薄皮状逆断层上盘等特殊构造位置,还应针对活动断层错断变形区范围进行专门研究。利用丰富详细的地表破裂数据能够得到更全面的认识,文中的研究方法及结果可作为在活动断层附近选址的重大工程对活动断层避让的参考,未来仍需要不断补充地震地表破裂数据完善文中的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 分布式破裂密集分布区 活动断层错断变形区 活动断层避让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故障主动控制的海上风电交流汇集线路时域距离保护 被引量:3
17
作者 郑涛 章若竹 +1 位作者 吕文轩 刘森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38,共17页
海上风机通过电缆线路与海上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相连接,构成海上风电交流汇集系统。由于海上风电交流汇集线路双端均为电力电子设备,基于双端通信的差动保护存在一定风险;其短路电流幅值受限、相位受控且具有大量谐波分量,基于工... 海上风机通过电缆线路与海上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相连接,构成海上风电交流汇集系统。由于海上风电交流汇集线路双端均为电力电子设备,基于双端通信的差动保护存在一定风险;其短路电流幅值受限、相位受控且具有大量谐波分量,基于工频量的距离保护可靠性较低。鉴于此,该文提出一种故障主动控制下计及分布电容影响的时域距离保护方案。首先,提出降压限流控制策略,以避免海上MMC换流器在严重故障下的误闭锁;其次,为放大海上换流器故障特征并解决双端故障电流的相位差异导致单端距离保护性能下降的问题,利用海上MMC换流器的故障主动控制能力,通过锁相环调制特定频率的负序故障分量,该特定频率分量仅存在于换流器与故障点之间,从而避免了风机故障电流的影响;再次,充分考虑电缆分布电容的影响,基于线路π型模型推导故障微分方程,结合最小二乘法求解故障距离,并构造保护判据;最后,基于PSCAD/EMTDC仿真平台验证了所提方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交流汇集线路 单端量保护 时域距离保护 线路分布电容 换流器故障主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展子条带的piggybacking编码构造
18
作者 杨红志 王静 +2 位作者 李瞳 张洁薇 刘向阳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6-55,共10页
为解决现有piggybacking编码存在的修复度大、校验节点修复带宽高以及无法实现多节点快速修复等问题,提出一种扩展子条带的piggybacking编码(substripe-added piggybacking,SAP)构造方案。SAP构造在最大距离可分(maximum distance separ... 为解决现有piggybacking编码存在的修复度大、校验节点修复带宽高以及无法实现多节点快速修复等问题,提出一种扩展子条带的piggybacking编码(substripe-added piggybacking,SAP)构造方案。SAP构造在最大距离可分(maximum distance separable,MDS)码的基础上扩展子条带,将信息节点数据块分区均匀嵌入,校验节点数据块循环移位放置。通过理论推导,确定SAP信息节点和校验节点平均修复带宽率、平均修复度率。最后,将SAP与RSR-I、RSR-II和OOP就存储开销、修复带宽开销和修复度3个方面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RSR-I、RSR-II和OOP相比,扩展子条带的piggybacking编码不仅实现了修复度最优,而且在保证信息节点修复带宽开销较低的同时,明显降低了校验节点的修复带宽开销,且能快速修复多校验节点故障,明显改善了多校验节点故障修复带宽过高的不足。本文提出的SAP编码显著提升了piggybacking编码的数据恢复效率,尤其针对多校验节点故障,给出了一种快速修复算法,为piggybacking编码的优化提供了有效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存储 最大距离可分码 piggybacking编码 修复度 修复带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互联配电网探测式相间距离保护
19
作者 徐瑞东 常仲学 +3 位作者 杨佳怡 王晨清 袁宇波 宋国兵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8-56,共9页
在基于智能软开关(SOP)的柔性互联配电网中,受到电力电子设备弱馈性和非线性调控特性的影响,电流保护的灵敏性和可靠性无法满足要求。为此,基于探测式保护思想,利用SOP向故障侧注入双频探测信号,建立了由SOP注入信号激励下的单电源系统... 在基于智能软开关(SOP)的柔性互联配电网中,受到电力电子设备弱馈性和非线性调控特性的影响,电流保护的灵敏性和可靠性无法满足要求。为此,基于探测式保护思想,利用SOP向故障侧注入双频探测信号,建立了由SOP注入信号激励下的单电源系统,进而提出了包含故障距离、过渡电阻和对端系统参数在内的故障距离求解方程。基于故障距离整定动作延时,以反时限动作策略实现配合,设计了柔性互联配电网探测式相间距离保护方案。基于PSCAD开展了仿真验证,并开发了保护装置样机。仿真和硬件在环测试结果证明了所提方案的有效性。相比于传统保护原理,提出的保护方案不受弱馈特性的影响,且克服了经过渡电阻故障时对端系统和分支线引发的电流助增及外汲效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互联配电网 智能软开关 短路 双频信号注入 距离保护 反时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距离公路隧道电缆区热迁移效应与温度分布特性研究
20
作者 何侃 徐林 +1 位作者 刘鹤群 苏醒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16-1525,共10页
为研究长距离公路隧道电力电缆区在夏季机械通风条件下仍然存在的高温环境问题,以上海市G40长距离跨江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CFD模拟方法,探究电缆发热量、室外环境温度和通风量对电力电缆区温度场分布的影响规律,并提出适用于该隧道结构... 为研究长距离公路隧道电力电缆区在夏季机械通风条件下仍然存在的高温环境问题,以上海市G40长距离跨江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CFD模拟方法,探究电缆发热量、室外环境温度和通风量对电力电缆区温度场分布的影响规律,并提出适用于该隧道结构的温度预测关联式,用于解决工程实践中面临的“高温区域覆盖范围如何界定”以及“下游温度超标临界条件如何判定”等关键问题。结果表明:1)在夏季机械排风工况下,电力电缆区的空气温度沿着隧道纵向呈现非线性增长趋势,表明气流驱动的热迁移现象显著;2)电缆发热量对隧道进排风温差呈现非线性增长特征,当电缆长期高负载运行时,电缆区排风温度将超过标准规定的安全阈值(≤40℃);3)降低隧道入口温度虽可减少排风温度,但会导致进排风温差扩大超出规范限值(≤10℃);4)通风量每增大87.81 m 3/s(即换气次数增大2次/h)可使排风温度降低约3.57℃,但过高的通风量会导致风机功耗激增,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通风策略以平衡降温效果与风机能耗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距离电缆隧道 CFD模拟 机械通风 气流驱动热迁移效应 温度分布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