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适宜栖息地模型比较及其在渔场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
作者 丁琪 陈新军 汪金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13,共6页
根据2003–2007年1–5月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生产统计数据以及表温(SST)、海面高度(SSH)等海洋遥感数据,以作业次数为基础采用外包络法建立SST、SSH的适应性指数模型。分别采用算术平均法(AMM)和几何平均法(GMM)建立栖息地指数(HSI)... 根据2003–2007年1–5月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生产统计数据以及表温(SST)、海面高度(SSH)等海洋遥感数据,以作业次数为基础采用外包络法建立SST、SSH的适应性指数模型。分别采用算术平均法(AMM)和几何平均法(GMM)建立栖息地指数(HSI)模型,并对2003–2007年1–5月的HSI值与实际产量和作业次数作比较。研究结果显示,AMM和GMM均拟合较好,HSI>0.6时,AMM的产量和作业次数比例分别为86.75%和89.82%;GMM的产量和作业次数比例分别为84.30%和85.80%,AMM稍优于GMM。利用2008年1–5月的阿根廷滑柔鱼生产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作业渔场主要分布在HIS>0.6的海域,其产量占总产量的64%以上,作业次数占总作业次数的68%以上;基于SST和SSH的AMM栖息地指数模型可用于阿根廷滑柔鱼中心渔场的实时动态预报,为该资源的高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根廷滑柔鱼 西南大西洋 栖息地指数 海洋环境 渔场分布 外包络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情景下北极和亚北极海域鲱类和鳕类适宜栖息地的时空变化
2
作者 程梦娇 马舒扬 +1 位作者 罗燕萍 田永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44,共11页
为了解气候变化情景下北极和亚北极海域鲱类和鳕类适宜栖息地的时空变化,并比较不同海域间鲱类和鳕类适宜栖息地变化的差异,本研究通过构建物种分布模型对北极和亚北极海域的北鳕(Boreogadus saida)、北极鳕(Arctogadus glacialis)、大... 为了解气候变化情景下北极和亚北极海域鲱类和鳕类适宜栖息地的时空变化,并比较不同海域间鲱类和鳕类适宜栖息地变化的差异,本研究通过构建物种分布模型对北极和亚北极海域的北鳕(Boreogadus saida)、北极鳕(Arctogadus glacialis)、大西洋鳕(Gadus morhua)、大西洋鲱(Clupea harengus)、狭鳕(Gadus chalcogrammus)和太平洋鲱(Clupea pallasii)这6个典型鱼种在当前和未来两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情景下的适宜栖息地进行了预测。研究显示:集成模型真实技巧统计值(True skill statistics,TSS)和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值均高于0.80,有较好的预测性能。影响各鱼种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是不同的,海洋表面温度是影响几乎所有研究鱼种分布的重要环境变量。未来,所研究鱼种的适宜栖息地都会向高纬度移动,其中大西洋鳕适宜栖息地的范围变化最大。相比于SSP2-4.5情景,SSP5-8.5情景的北极海域北鳕和北极鳕的适宜栖息地会有所收缩;在未来两种环境变化情境下目前主要分布在北极大西洋一侧的大西洋鳕和大西洋鲱将会进一步进入巴伦支海海域,而目前主要分布在北极太平洋一侧的狭鳕和太平洋鲱并不会大规模地穿过白令海峡到达楚科奇海。本研究预测了北极和亚北极的东西两侧海域(大西洋和太平洋)鲱类和鳕类在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潜在栖息地,研究结果可为认知北极和亚北极海域鲱类和鳕类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物种分布模型 气候变化 适宜栖息地 鲱科 鳕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内蒙古榆属植物潜在适生区预测
3
作者 樊学伦 姜海燕 +5 位作者 吴云菊 张建华 闫伟 党海龙 晁开瑞 杨楠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6,共10页
榆属植物是我国重要的植物资源,评价榆属植物生境适应性对于其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采用R语言Kuenm包优化最大熵(MaxEnt)模型,分析影响内蒙古榆属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预测在2种气候情景(SSP126、SSP585)下,3个未来时期(2041—2060年、... 榆属植物是我国重要的植物资源,评价榆属植物生境适应性对于其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采用R语言Kuenm包优化最大熵(MaxEnt)模型,分析影响内蒙古榆属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预测在2种气候情景(SSP126、SSP585)下,3个未来时期(2041—2060年、2061—2080年、2081—2100年)内蒙古榆属植物的潜在分布范围。结果表明:1)影响内蒙古榆属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年平均气温和海拔,二者的贡献率分别为36.1%和23.9%;其次是最潮湿月降水量和气温季节性变化标准差,贡献率分别为15.2%和11.5%。2)1970—2000年内蒙古榆属植物潜在适生区面积为5.12×10^(5)km^(2),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和锡林郭勒是主要分布区。3)在未来气候情景下,内蒙古榆属植物适生区发生不同程度的迁移和退化。特别是在SSP585情景下,适生区破碎化严重,高适生区几乎完全退化。到21世纪末,内蒙古榆属植物的适生区面积分别退化至3.54×10^(5)km^(2)(SSP126)、1.75×10^(5)km^(2)(SSP585),退化程度分别为30.8%、65.8%。在未来时期,潜在适生区中心质点向高原气候区及高纬度地区迁移。气候变化对榆属植物的影响较为显著,适生区面积减少,适生区等级逐渐降低,应加大对内蒙古地区榆属植物的保护力度。基于适地适树原则,建议在包头、呼和浩特和锡林郭勒等地区增加榆属植物的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属植物 内蒙古自治区 MaxEnt模型 适生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气候情景下独花报春属在中国的潜在分布格局变化预测
4
作者 郑臣玲 李文庆 +3 位作者 史明鸣 陈凯云 陈家辉 黄媛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6-244,共9页
气候变化是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独花报春属(Omphalogramma Franch.)植物生态位相似,在我国的分布区狭窄,多个物种处于濒危状态。预测不同气候情景下该属物种潜在地理分布范围的变化对保护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独花... 气候变化是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独花报春属(Omphalogramma Franch.)植物生态位相似,在我国的分布区狭窄,多个物种处于濒危状态。预测不同气候情景下该属物种潜在地理分布范围的变化对保护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独花报春属9种植物的106条分布记录以及14个高分辨率的环境变量,利用最大熵(Maximum Entropy, MaxEnt)模型构建独花报春属物种在我国潜在适宜生境的预测模型,识别关键环境变量,并借助GIS技术分析独花报春属物种在冰期、当前和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地理分布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独花报春属物种潜在适生区预测模型的精确度非常高[接受者操作特性(ROC)曲线下方面积(AUC)值=0.974],当前的潜在适生区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西部、川西高原至四川盆地、喜马拉雅山脉部分地区。温度年较差、等温性、最低月均辐射量、年降水量、海拔和土壤湿度是影响独花报春属地理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变量。在末次冰盛期,独花报春属物种经历了种群的收缩并将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和横断山作为避难所;在中世纪以后,种群向西南方向扩张。未来随着全球变暖,独花报春属物种的潜在适宜分布范围将进一步收缩,丧失的生境主要集中在云南南部热带气候区。建议在以后的保护工作中重点监测此区域的种群变化,采取合理的就地和迁地保护措施,以有效保护独花报春属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花报春属 最大熵(MaxEnt)模型 气候变化 潜在分布 适宜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集成建模预测长江口龙头鱼栖息地特征的时空变化
5
作者 郭婷文 王琳 +2 位作者 高春霞 王学昉 吴建辉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8-49,共12页
为了评估“集成方法”能否改进物种分布模型(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SDMs)在海洋环境高度动态变化的河口区域的预测性能,本研究基于2013-2021年长江口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数据,使用8种基于不同算法的单一模型对长江口的优势物种之一... 为了评估“集成方法”能否改进物种分布模型(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SDMs)在海洋环境高度动态变化的河口区域的预测性能,本研究基于2013-2021年长江口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数据,使用8种基于不同算法的单一模型对长江口的优势物种之一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构建了栖息地生境的集成模型(Ensemble Model,EM)。结果显示:(1)所有单一模型的预测性能均优于随机分布模型,而EM具有最高的预测准确性和稳健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 Curve,AUC)=0.875;真实技巧统计值(True skill statistic,TSS)=0.650;KAPPA系数=0.560;总体精度(Overall accuracy,OA)=0.867);(2)EM能最为准确地识别出龙头鱼的出现点和未出现点,也能清晰地区分出未采样区域适宜性水平的差异,并预测出不同模型共同的高适宜区域;(3)最后,EM能准确识别龙头鱼的关键环境需求并反映出多模型集中的变化趋势,其最适盐度、温度和化学需氧量的范围分别为2.754~30.300、28.278~30.934℃、4.605~8.080 mg/L。本研究可为长江口龙头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栖息地保护工作提供更可靠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 栖息地适宜性 关键生境需求 物种分布模型 集成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条件变化对霸王在中国潜在适生区分布的影响
6
作者 何昊运 高润红 +1 位作者 杨永志 李正男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1-60,68,共11页
以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为研究对象、中国为研究区域,依据有关资料收集及野外实地调查共获得194个霸王采样点,经筛选后得到有效样本163个;试验设置当前和未来(2041-2060年、2061-2080年)3种气候条件,依据相关数据库及地理信息... 以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为研究对象、中国为研究区域,依据有关资料收集及野外实地调查共获得194个霸王采样点,经筛选后得到有效样本163个;试验设置当前和未来(2041-2060年、2061-2080年)3种气候条件,依据相关数据库及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分析软件获取28个环境因子(包括气候因子、土壤因子、高程因子),综合28个环境因子相关系数(当相关系数|R|≥0.8时,保留贡献率大的环境因子;当|R|<0.8时,全部保留)、结合最大熵模型(MaxEnt)预试验,选择较高贡献率和相关系数较低的因子,筛选出12个影响霸王分布的环境因子(海拔、最暖季度降水量、色彩基本饱和度、最冷季平均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昼夜温差月均温、最干季度均温、最湿季度降水量、有机碳质量分数、最干月份降水量、土壤酸碱度、沙质量比例);将适生区分为4类(非适生区、低适生区、中适生区、高适生区),采用R依据最大熵模型特征进行调优后的最佳最大熵模型,结合筛选出的12个影响霸王分布的环境因子,对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变化前后霸王在中国潜在适生区分布状态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①利用R进行调优后的最佳最大熵模型参数组合——调控倍率(M R)为2、特征组合为“线性函数(L)+二次函数(Q)+线性分段函数(H)+交互函数(P)”,此时模型的过拟合程度较低,预测精度最高(A UC=0.949)。②影响霸王潜在适生区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有12个,其中降水和海拔是重要的环境因子。③当前霸王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西北部干旱地区,高适生区主要分布在新疆天山北麓和内蒙古西部的中高纬度地区。④未来不同时期霸王潜在分布区呈现扩张趋势;扩张区变化最为显著的是2061-2080年期间温室气体高排放时期,总扩张区域面积为28.15×10^(4)km^(2);随着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霸王适生区面积有所减小,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2061-2080年期间温室气体高排放时期,收缩区域面积达22.37×10^(4)km^(2)。质心也从原来的区域向东部迁移,在未来温室气体低排放的气候环境(SSP126)中迁移距离最远,共迁移了105.75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霸王 气候变化 潜在适生分布区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在浙江省的适生区分析
7
作者 赵斌 焦洁洁 +5 位作者 范建忠 周林明 傅俊杰 江波 郑海东 姚良锦 《浙江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43-51,共9页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植物的潜在分布区域将经历改变,因此有必要预测气候变化对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的影响。本研究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域,基于1574个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分布数据和13个生境数据,采用最大熵(Maximum Entropy)进行了杉...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植物的潜在分布区域将经历改变,因此有必要预测气候变化对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的影响。本研究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域,基于1574个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分布数据和13个生境数据,采用最大熵(Maximum Entropy)进行了杉木在当前气候情景下的潜在适生区预测,并研究了不同生境条件下杉木的最优适生区。研究构建了15个潜在分布模型,通过重复试验得到的平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ing operator curve,AUC)值为0.797,标准偏差为0.011,预测结果较好。根据模型预测,杉木在浙江的适生区(适生值>0.05)总面积为7.08×10^(4)km^(2),其中高适生区、中适生区、低适生区面积分别为1.79×10^(4)km^(2)、2.80×10^(4)km^(2)和2.50×10^(4)km^(2)。海拔和最湿月降水量是影响杉木分布的重要因素。杉木的最适生境通常位于海拔1200~1400 m,最湿月降水量为320 mm,气温年较差在30℃,最冷月最低温在−1℃的区域。本研究评估气候、土壤等因素对杉木分布和生长的限制,阐明了杉木在浙江省的最优培育区,为杉木的培育和经营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Ent模型 适生区 环境因素 物种分布 杉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鸟飞行阻碍的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廊道的构建与复合 被引量:1
8
作者 曹瀚文 祝明建 +1 位作者 祝诗榕 马滢 《中国城市林业》 2025年第1期168-178,共11页
[目的]构建与复合粤港澳大湾区3个焦点物种(凤头鸊鷉、黑脸琵鹭、小青脚鹬)的生态廊道,旨在构建出最优的潜在迁飞廊道以维护大湾区生物多样性。[方法]基于3个焦点物种的分布与习性数据,运用MaxEnt最大熵模型模拟水鸟分布,叠加生境适宜... [目的]构建与复合粤港澳大湾区3个焦点物种(凤头鸊鷉、黑脸琵鹭、小青脚鹬)的生态廊道,旨在构建出最优的潜在迁飞廊道以维护大湾区生物多样性。[方法]基于3个焦点物种的分布与习性数据,运用MaxEnt最大熵模型模拟水鸟分布,叠加生境适宜性评价获得生态源地,利用Linkage mapper辅以MCR对廊道进行识别,通过比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方法实现廊道间的复合。[结果]大湾区生态源地主要由水体、林地和草地构成,总面积为9865.31 km^(2),空间分布呈“南密北疏、主城区空心”的格局,滨海滩涂及近水林地为主要分布区,而东北部源地缺失导致生态网络断裂;识别出88条潜在生态廊道,总长度4155.77 km,其中东北部因建筑密集和地形阻力无廊道分布,严重削弱了区域连通性。[结论]研究区生态源地与廊道分布受自然地形和人为干扰共同影响。建议:1)在东北部无源地及廊道区域增设连接通道,整合破碎化生境;2)沿海经济带(深圳、珠海等)需限制建筑高度并推广鸟类友好设计;3)肇庆、惠州等断裂风险区应加强廊道保护与修复。研究结果为高密度城市化区域的生态网络优化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生区分布 生态廊道 水鸟 三维阻力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甫管鼻蝠湖南和福建新分布及适生区预测
9
作者 詹夏沁 苏浩晖 +6 位作者 何敏怡 蔡斌 雍凡 崔鹏 吴毅 余文华 王晓云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9-217,共9页
为探究并明确中国翼手目物种多样性状况,本课题组于2022年9月至2023年7月,在湖南省怀化市、邵阳市及福建省武夷山市开展翼手目物种多样性调查,使用蝙蝠竖琴网采集到9只(5只雄性,4只雌性)小型蝙蝠。其主要特征为:前臂长28.70~32.80 mm,... 为探究并明确中国翼手目物种多样性状况,本课题组于2022年9月至2023年7月,在湖南省怀化市、邵阳市及福建省武夷山市开展翼手目物种多样性调查,使用蝙蝠竖琴网采集到9只(5只雄性,4只雌性)小型蝙蝠。其主要特征为:前臂长28.70~32.80 mm,鼻孔向两侧延长呈“Y”形短管状;背毛从基部至毛尖呈暗灰、浅黄、黑色三色带状;腹毛呈橘黄色,咽部毛基部灰白,毛尖浅黄色到橘黄色;头骨较小,颅全长15.15~16.39 mm,前额吻突显著,矢状嵴和人字嵴均不明显,与水甫管鼻蝠(Murina shuipuensis)的外形及头骨特征相符;同时其Cyt b序列与水甫管鼻蝠的地模标本序列聚为一支。上述形态和分子特征均支持将其鉴定为水甫管鼻蝠,为该种在湖南和福建两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同时,本研究基于适生区集合物种分布模型(Ensemble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ESDM)对水甫管鼻蝠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发现该物种的分布与降水因子相关,倾向于远离人类干扰区域,其高适生区主要集中于华南、华东、华中的山脉地段,包括南岭、武夷山系及罗霄山系等,该预测可为后续野外调查提供针对性信息参考。上述标本保存于广州大学华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水甫管鼻蝠 新分布 集合物种分布模型 潜在适生区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分析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黄心夜合(Michelia martinii)潜在地理分布 被引量:9
10
作者 宦智群 耿兴敏 +3 位作者 徐小蓉 刘维 祝遵凌 唐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77-1287,共11页
黄心夜合(Michelia martinii)是木兰科含笑属乔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优良的香料和用材树种。然而其野生资源保存状况不容乐观,被1999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列为Ⅱ级珍稀濒危植物,现在其保护级别为近危(NT)。... 黄心夜合(Michelia martinii)是木兰科含笑属乔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优良的香料和用材树种。然而其野生资源保存状况不容乐观,被1999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列为Ⅱ级珍稀濒危植物,现在其保护级别为近危(NT)。预测气候变化对分布范围的影响可为黄心夜合的野生资源保存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基础和参考依据。利用ArcGIS 10.4与MaxEnt 3.4.1软件分析了黄心夜合在全国范围内的潜在地理分布,并与DIVA-GIS 7.5软件的Bioclim和Domain模型进行比较,选择了预测结果最佳模型MaxEnt,继而预测了21世纪50和70年代4种气候情景(RCP 2.6、RCP 4.5、RCP 6.0、RCP 8.5)下其适生区分布范围。结果表明,MaxEnt模型预测黄心夜合潜在生境分布的精度最高,受试者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训练集的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C)为0.977;最干月降雨量、海拔、昼夜温差月均值、年均降雨量是影响黄心夜合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其贡献率分别为43.8%、20.7%、15.2%、8.8%。现阶段黄心夜合的高、中、低适生区以贵州省为中心向四周扩散,适生区总面积共约5.7×10^(5)km^(2)。21世纪50和70年代其适生区分布基本格局不变,21世纪50年代除了RCP 8.5情景外,黄心夜合的低、中适生区以及适生区面积总和增加。21世纪70年代,黄心夜合的中、高适生区及总适生区面积均有所减少。未来全球气候变暖会造成黄心夜合的高适生区大幅缩减。未来大部分情景下,黄心夜合的分布质心均有向东北方迁移的趋势。黄心夜合保护的难点在于其适生区域之间相互孤立、相隔较远,加剧了其灭绝的可能。未来对于黄心夜合濒危资源的保护应结合地理分布的预测结果,从野生资源调查、野外回归的迁地保护、就地建立保护区、开展繁殖与栽培技术研究等方面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心夜合 气候变化 MaxEnt模型 地理分布 适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域分布的红原鸡和中华鹧鸪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及其重叠性分析
11
作者 吴冠糆 曾庆羚 +2 位作者 丁一硕 许誉馨 饶晓东 《热带生物学报》 2025年第3期475-486,共12页
2023年3月至2024年1月,采用样线法和卫星跟踪技术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获取红原鸡(Gallus gallus jabouillei)和中华鹧鸪(Francolinus pintadeanus)的分布位点105个和79个。结合12个环境变量,采用最大熵模型对两个物种的栖息... 2023年3月至2024年1月,采用样线法和卫星跟踪技术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获取红原鸡(Gallus gallus jabouillei)和中华鹧鸪(Francolinus pintadeanus)的分布位点105个和79个。结合12个环境变量,采用最大熵模型对两个物种的栖息地进行适宜性预测和重叠性分析。结果如下:1)两个物种的适宜栖息地空间分布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红原鸡的适宜栖息地位于保护区西北部和中部,以落叶阔叶林和灌丛林为主;中华鹧鸪的适宜栖息地位于保护区北部,以草地为主。二者的潜在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为633.18 hm^(2)和337.31 hm^(2),分别占保护区面积的48.61%和25.89%;2)红原鸡和中华鹧鸪的生态位重叠指数较低,其D值和I值分别为0.421和0.711,适宜栖息地重叠面积为41.31 hm^(2),分别占红原鸡和中华鹧鸪适宜栖息地面积的17.64%和17.22%;3)对红原鸡栖息地分布影响程度最大的变量是距巡护道距离,红原鸡偏好选择距离巡护道较近的落叶阔叶林和灌丛;而影响中华鹧鸪栖息地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距水源距离是影响两个物种栖息地分布的第二大主要因素,红原鸡和中华鹧鸪分别偏好选择距水源距离400和500~1000 m范围内活动。研究结果揭示了同域分布的红原鸡和中华鹧鸪空间生态位关系,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热带雉类的种间竞争及其共存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原鸡 中华鹧鸪 同域分布 生态位分化 最大熵模型 适宜栖息地 栖息地重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平原丹顶鹤适宜生境分布变化研究
12
作者 郭俞杉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4期55-59,共5页
为了解环境变量对松嫩平原丹顶鹤分布情况的影响,本文使用168个丹顶鹤出现点分布数据和年平均气温等12个环境变量,采用BIOMOD2软件包组建组合模型,探讨影响该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利用ArcGIS 10.8软件预测其潜在分布区在当前和未来... 为了解环境变量对松嫩平原丹顶鹤分布情况的影响,本文使用168个丹顶鹤出现点分布数据和年平均气温等12个环境变量,采用BIOMOD2软件包组建组合模型,探讨影响该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利用ArcGIS 10.8软件预测其潜在分布区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情景条件下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6种最优单一模型(FDA、GBM、GLM、MARS、MAXENT和RF)构建的组合模型相比单一模型预测精度更高,效果较好;影响丹顶鹤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是最湿月降水量、离湖泊坑塘距离、离耕地距离、栖息地类型、离道路距离、气温季节性变动系数、离居民地距离和离河流距离;松嫩平原丹顶鹤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西部,最适生区为扎龙湿地保护区、向海自然保护区和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在未来气候变化下,丹顶鹤适生区整体分布格局基本保持不变,但其适生区面积有所减少。研究为松嫩平原等相关地区丹顶鹤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宜生境 丹顶鹤 集成物种分布模型 松嫩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栖息地适宜性研究
13
作者 张辉 姜亚洲 +4 位作者 刘尊雷 严利平 李建生 凌建忠 程家骅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80-689,共10页
为了解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Pampus argenteus)的生态学特征,利用2016年5月(春季)、8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17年1月(冬季)东海和黄海南部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结合全球海洋环境数据集(GMED)和哥白尼海洋环境监测系统(CMEMS)中提取... 为了解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Pampus argenteus)的生态学特征,利用2016年5月(春季)、8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17年1月(冬季)东海和黄海南部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结合全球海洋环境数据集(GMED)和哥白尼海洋环境监测系统(CMEMS)中提取的水深、温度、盐度、叶绿素a和溶解氧等环境变量,开展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栖息地季节性分布特征研究。利用增强回归树(boosted regression tree,BRT)方法确定各环境因子在HSI模型中的权重,通过赋予环境变量权重的算术平均值算法和几何平均值算法构建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交叉验证的方法确定银鲳各季节最适的HSI模型。结果显示:春季,对HSI模型总偏差贡献最大的是水深(43.47%),最适范围为20~33 m;夏季,对HSI模型总偏差贡献最大的是叶绿素a(67.18%),最适范围为5.36~5.90 mg·m^(-3);秋季,对HSI模型总偏差贡献最大的是温度(33.96%),最适范围为21.16~23.81℃;冬季,对HSI模型总偏差贡献最大的是溶解氧(37.65%),最适范围为287.31~297.49 mmol·m^(-3)。在HSI模型的算法选择中,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发现,4个季节银鲳HSI模型均以赋予环境因子权重的算术平均值算法为最适。研究表明,HSI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各季节资源分布和栖息地生境特征,对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分布动态的掌握和预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黄海南部 银鲳 栖息地 环境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豺的分布现状及适宜栖息地预测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炎林 王一丹 +6 位作者 李祎斌 余辰星 王忠骅 胡大志 马存新 王大军 李晟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9-761,共13页
自二十世纪中期以来,我国豺(Cuon alpinus)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急剧缩减,但对其分布现状的了解十分缺乏,成为开展针对性保护规划和行动时所亟需解决的问题。祁连山近年来频繁记录到豺的出现,为掌握豺在祁连山的分布现状,本研究基于红... 自二十世纪中期以来,我国豺(Cuon alpinus)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急剧缩减,但对其分布现状的了解十分缺乏,成为开展针对性保护规划和行动时所亟需解决的问题。祁连山近年来频繁记录到豺的出现,为掌握豺在祁连山的分布现状,本研究基于红外相机调查和野外目击报道,系统整理了2016—2024年豺在祁连山的出现信息。基于四大类24个环境变量,使用集成物种分布模型预测了豺在祁连山的适宜栖息地分布。在研究区内共收集豺的野外确认出现位点90个,其中祁连山国家公园边界范围内、外分别有61个和29个。国家公园甘肃片区内的酒泉管辖片区的位点最多(n=38),其次是张掖管辖片区(n=18);青海片区仅有5个。集成模型(AUC=0.974,TSS=0.864)结果显示,豺在祁连山的适宜栖息地总面积约1.06×10^(5)km^(2),主要分布在甘青两省边界线两侧,以及青海省宗务隆山;其中,祁连山国家公园边界范围内的适宜栖息地总面积3.91×10^(4)km^(2)。崎岖度、家畜密度和年平均气温是影响豺栖息地适宜度的最重要因素。相较于IUCN提供的物种分布范围图层,本研究证实并细化了豺在祁连山的分布,填补了豺分布的知识空缺。甘肃省肃北县县城周边山地和青海省宗务隆山、大通山和托来山等地区是目前豺调查的空白区域,亟待在后续调查中加以关注。在今后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中,建议考虑采取雪豹(Panthera uncia)和豺并重的双旗舰物种保护策略,以推动对祁连山豺种群的深入调查与有效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食肉动物 顶级捕食者 栖息地适宜度 物种分布模型 祁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情景下桑螟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分布预测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淞杰 刘刚 +4 位作者 封传红 尹勇 万宣伍 张雪艳 李庆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79,107,共12页
桑螟Diaphania pyloalis Walker是桑树的最主要害虫之一,具有暴食性、繁殖能力强等特点,造成桑叶严重减产,同时也有传播蚕病风险,对蚕桑产业危害大。本研究采用最大熵(MaxEnt)模型,选择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 桑螟Diaphania pyloalis Walker是桑树的最主要害虫之一,具有暴食性、繁殖能力强等特点,造成桑叶严重减产,同时也有传播蚕病风险,对蚕桑产业危害大。本研究采用最大熵(MaxEnt)模型,选择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发布的代表性浓度路径4.5(RCP4.5)情景,预测了桑螟在当前、2050年、2070年气候条件下适生分布区,分析了影响D.pyloalis分布的环境因子及质心迁移轨迹,为蚕桑产业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刀切法分析结果显示,年平均气温(bio1)、昼夜温差与年温差比值(bio3)、最暖季度平均温度(bio10)、年平均降水量(bio12)、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bio4)、最暖季度降水量(bio18)等6个环境因子是影响桑螟适生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AUC(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值评估结果显示,桑螟的AUC值为0.97,模拟预测结果为极好,满足精度要求。RCP 4.5情景下,桑螟高适生区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四川、重庆、福建、广东、湖南、湖北等地,未来气候因子将非常利于桑螟生存,自然条件下桑螟种群将呈增长趋势。桑螟质心变化不大,总体上北移,处于湖南长沙、常德和岳阳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桑螟 MAXENT 中国适生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优MaxEnt模型预测小粒绒盾小蠹的潜在适生区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导 张炎 +1 位作者 杨斌 李宗波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1-263,共13页
小粒绒盾小蠹Xyleborinus saxesenii是一种钻蛀多种林木的高危险性检疫害虫,对我国林业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研究其潜在适生区分布格局变化规律,对其监测与早期防控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利用最优MaxEnt模型,以当前获得的593个小... 小粒绒盾小蠹Xyleborinus saxesenii是一种钻蛀多种林木的高危险性检疫害虫,对我国林业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研究其潜在适生区分布格局变化规律,对其监测与早期防控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利用最优MaxEnt模型,以当前获得的593个小粒绒盾小蠹分布位点,预测当前和未来气候情境下小粒绒盾小蠹的全球及中国潜在适生区,再基于适生分布面积增长率和生境质心变化程度比较小粒绒盾小蠹在中国的地理变化。结果显示:小粒绒盾小蠹当前在全球的适生区主要位于欧洲大部分区域、北美西部高山区域和东部沿海、南美东南部沿海、大洋洲东南沿海和亚洲东部;小粒绒盾小蠹当前在我国的潜在适宜区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南,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其生境质心将向我国西北方向迁移,建议各地区的林业部门可依据小粒绒盾小蠹的适生等级,尤其是中、高适生区,构建一套“分级管控”的检疫与监测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粒绒盾小蠹 MaxEnt模型 潜在适生区 生境质心 分级管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丹顶鹤秋季迁徙路线潜在生境适宜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博鑫 李崇林 +1 位作者 左小康 那晓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194-5205,共12页
目前全球变暖趋势的加剧对丹顶鹤等大型濒危水禽的栖息地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由于监测方法和技术手段的限制,丹顶鹤在迁徙路线上潜在生境的分布范围尚不清楚,气候变化对丹顶鹤迁徙路线生境适宜性的影响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基于138个丹... 目前全球变暖趋势的加剧对丹顶鹤等大型濒危水禽的栖息地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由于监测方法和技术手段的限制,丹顶鹤在迁徙路线上潜在生境的分布范围尚不清楚,气候变化对丹顶鹤迁徙路线生境适宜性的影响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基于138个丹顶鹤样本分布信息和19种环境变量数据,利用BIOMOD2软件包构建了丹顶鹤潜在生境评价的组合模型,对丹顶鹤在亚洲东部秋季迁徙路线上的生境适宜性进行数值模拟,并预测SSP1.2-6气候背景下2021—2040年、2041—2060年、2061—2080年、2081—2100年四个不同阶段的丹顶鹤潜在生境范围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与单模型的模拟结果相比,集成9种单模型的BIOMOD2组合模型预测精度更高。集成模型的重要性分析表明,气温日较差是丹顶鹤生境适宜性变化的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受气候变化的影响2021—2040年、2041—2060年、2061—2080年、2081—2100年丹顶鹤潜在生境的面积将分别减少到2.60×10^(5)km^(2)、2.58×10^(5)km^(2)、2.75×10^(5)km^(2)、2.56×10^(5)km^(2),迁徙路线上胶东半岛和环渤海地区适栖生境面积减少的最为显著。本研究对于迁徙路线上珍稀水禽潜在适宜生境的模拟及全球变化背景下珍稀水禽栖息地的保育和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顶鹤 迁徙路径 集成物种分布模型 适宜生境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干巴菌云南适生区预测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应军 吴鹏 +1 位作者 董莉 李杰庆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86,共13页
【目的】明确干巴菌在云南的适生区,并探讨未来气候变化对其分布及生境适宜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气候因子、土壤因子进行降维处理,将筛选后的生态因子输入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Ent)模型,对干巴菌适生区进行预测,... 【目的】明确干巴菌在云南的适生区,并探讨未来气候变化对其分布及生境适宜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气候因子、土壤因子进行降维处理,将筛选后的生态因子输入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Ent)模型,对干巴菌适生区进行预测,使用刀切法(Jackknife)和响应曲线确定影响物种分布的关键生态因子和适宜阈值范围;采用ArcGIS对预测结果进行空间统计分析和适生等级划分,研究未来气候条件下干巴菌分布范围的变化趋势。【结果】MaxEnt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4和0.911,表明模型预测结果可靠。刀切分析结果显示:年降水量、等温性和坡度是影响干巴菌分布最为关键的因子。未来气候变化将影响干巴菌的分布,与当前相比,在SSP126情景下,21世纪末(2090s)的干巴菌云南适宜生境丧失和新增面积分别为1.09×10^(4)和2.60×10^(3)km^(2);在SSP370情景下,丧失和新增面积分别为1.21×10^(4)和5.20×10^(3)km^(2)。【结论】未来气候变化将导致云南境内的干巴菌适生区面积减小,其中滇中地区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最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巴菌 生境适宜性 地理分布 气候变化 MaxEn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采集样本预测黄河源区小花草玉梅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茜蕾 斗尕杰布 +8 位作者 沈羽彤 扎西加措 孙子墨 唐凤霓 廖雅芳 刘坤博 党泽加 斗拉加 孙义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8-321,共14页
小花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在黄河源区分布较为广泛,其过量分布会限制当地草地畜牧业发展,并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下降。目前尚没有在区域尺度上开展小花草玉梅时空分布的研究,基础分布数据集和高效、高... 小花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在黄河源区分布较为广泛,其过量分布会限制当地草地畜牧业发展,并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下降。目前尚没有在区域尺度上开展小花草玉梅时空分布的研究,基础分布数据集和高效、高精度观测方法的缺失是主要限制因素之一。本研究利用自主开发的无人机路径规划和信息提取系统(FragMAP)在黄河源区布设404个样本采集点并获取小花草玉梅的基础分布数据,通过物种分布集成预测平台(BIOMOD)明晰关键的影响因素,模拟小花草玉梅的潜在分布,并预测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其在黄河源区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适宜生境的变化。结果表明:1)黄河源区小花草玉梅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年均降水、土壤pH和年均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当前气候情景下小花草玉梅主要分布于黄河源区东南部的红原县、阿坝县、玛曲县和若尔盖县等区域。3)在未来气候情景下,小花草玉梅的空间分布随着未来气温的升高呈扩大趋势。本研究首次在黄河源区刻画了小花草玉梅的分布特征并预测其在不同气候情境下的演变趋势,为高寒草地开展毒杂草的适时防控、合理管理和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BIOMOD 毒杂草 物种分布模型 FragMAP 适宜生境 组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鸟类组成、空间分布和栖息地适宜性探讨青海昆仑山国家公园建立的可行性
20
作者 尚帅斌 伊拉木江·托合塔洪 +3 位作者 刘楠 刘虎祥 廖小青 于晓平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85-695,共11页
国家公园在自然资源、人文景观保护,以及科学教育和公众娱乐等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中国政府已着手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自然景观使其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 国家公园在自然资源、人文景观保护,以及科学教育和公众娱乐等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中国政府已着手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自然景观使其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研究采用野外调查、模型模拟和统计分析的方法,试图从鸟类的物种组成、空间分布和重点物种栖息地适宜性等方面探讨了青海昆仑山国家公园建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青海昆仑山国家公园评估区拥有鸟类18目41科204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7种,二级31种,中国或青藏高原特有种(或亚种)31种。这些物种既有伞护种(旗舰种)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还有以褐头朱雀Carpodacus sillemi、藏雀Carpodacus roborowskii为代表的多种青藏高原特有鸟类。此外评估区地处中国中部候鸟迁徙区,大规模的候鸟迁徙代表着大尺度的生态过程,具有国家层面的典型性。因此,青海昆仑山国家公园在鸟类方面符合《国家公园设立规范》(GB/T 39737—2021)的准入条件和认定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鸟类组成 空间分布 栖息地适宜性 青海昆仑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