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决科考船对科考仪器主机进行远程控制,同时对视频数据进行远程显示的问题,"雪龙2"号科考破冰船进行了有效的探索。船载实验室采用KVM OVER IP(KVM为Keyboard、Video、Mouse的缩写,数字式多计算机切换器,简称IP KVM)和DV...为了解决科考船对科考仪器主机进行远程控制,同时对视频数据进行远程显示的问题,"雪龙2"号科考破冰船进行了有效的探索。船载实验室采用KVM OVER IP(KVM为Keyboard、Video、Mouse的缩写,数字式多计算机切换器,简称IP KVM)和DVCS(Distributed Video Control System,分布式控制系统,简称DVCS)技术,将科考仪器主机和视频显示系统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实现了在科考船其他位置操作科考仪器主机,同时将需要远程显示的视频数据传输到需要的屏幕上。经过在极地现场的实际应用,两套系统操作方便、系统稳定、视频清晰、维护简单,为现场作业的科考队员提供了便利条件,也得到了科考队员的认可。展开更多
与传统视频编码方法相比,DVC(distributed video coding)在编码性能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边信息估计是其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编码效率。为缩短性能差距,改善边信息估计效率,提出一种针对像素域Wyner-Ziv视频编码系统...与传统视频编码方法相比,DVC(distributed video coding)在编码性能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边信息估计是其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编码效率。为缩短性能差距,改善边信息估计效率,提出一种针对像素域Wyner-Ziv视频编码系统的改进算法,在解码端改善了关键帧之间的运动矢量获取以及采用重叠块运动补偿来生成边信息。通过对大量测试序列的实验,验证了改进算法的率失真性能得到改善。展开更多
针对分布式多视点加深度格式(DMVD)的视频编码中深度图视频解码质量问题,提出一种结合子带层及子带系数的小波域分布式深度视频非均匀量化方案,通过给边缘分配更多比特来提升深度图的边缘质量。结合深度图经小波变换后系数分布特性,对第...针对分布式多视点加深度格式(DMVD)的视频编码中深度图视频解码质量问题,提出一种结合子带层及子带系数的小波域分布式深度视频非均匀量化方案,通过给边缘分配更多比特来提升深度图的边缘质量。结合深度图经小波变换后系数分布特性,对第N层的低频小波系数采用均匀量化方案,对其他层高频小波系数采用非均匀量化方案。针对高频系数的非均匀量化,对处于"0"左右的高频系数采用较大的量化步长,随着高频系数幅度值的增大,量化步长逐渐减小,量化逐渐精细,从而提升深度图中的边缘细节质量。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边缘较多且变化较明显的"Dancer"和"Poznan Hall2"深度序列,该算法能够有效地提高二者的边缘信息质量从而提高其率失真(R-D)性能,最高可达1.2 d B;而对于边缘区域较小且较为模糊的"Newspaper"和"Balloons"深度序列,系统的R-D性能也能被提升0.3 d B左右。展开更多
系统地阐述了分布式视频编码(distributed video coding,DVC)技术框架的基本原理和近五年的发展历程;列举了国内外多个研究小组的基本思想研究现状;分析了分布式视频编码技术的发展趋势;揭示了技术的关键和研究热点;展望了该技术在信息...系统地阐述了分布式视频编码(distributed video coding,DVC)技术框架的基本原理和近五年的发展历程;列举了国内外多个研究小组的基本思想研究现状;分析了分布式视频编码技术的发展趋势;揭示了技术的关键和研究热点;展望了该技术在信息安全、可伸缩编码、多描述编码以及光场编码中的应用前景。展开更多
为了提高分布式视频压缩感知(Distributed Video Compressive Sensing,DVCS)的率失真性能,文中提出根据视频非关键帧图像的时间相关性将帧内各块分为静止块与运动块两类,并对它们设定不同的测量率以提高压缩感知(Compressive Sensing,CS...为了提高分布式视频压缩感知(Distributed Video Compressive Sensing,DVCS)的率失真性能,文中提出根据视频非关键帧图像的时间相关性将帧内各块分为静止块与运动块两类,并对它们设定不同的测量率以提高压缩感知(Compressive Sensing,CS)捕获信息的效率。在重构过程中,提出运动对齐多假设预测模型进行重构,该预测模型在测量域内实现运动估计,并根据运动信息在参考帧内寻找到待重构块的若干候选匹配块,利用它们的线性加权和残差重构得到非关键帧图像的重构结果。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所提出的DVCS重构算法能有效提升系统的率失真性能,与现有方法相比,在重构时间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主客观视频重构质量。展开更多
为满足视频会议中网络流量的平滑稳定性以及公平竞争性,设计了一种新的传输拥塞控制方案——CTP(Conference Transmission Protocol)。CTP在逻辑上分为DCC(Dynamic Congestion Control Layer)和RAC(Rate Amended Control Layer)两层。DC...为满足视频会议中网络流量的平滑稳定性以及公平竞争性,设计了一种新的传输拥塞控制方案——CTP(Conference Transmission Protocol)。CTP在逻辑上分为DCC(Dynamic Congestion Control Layer)和RAC(Rate Amended Control Layer)两层。DCC层实现了允许丢包为前提的动态退避策略,避免出现网络拥塞;RAC层建立了基于正态分布的网络流量模型,通过分析网络的竞争情况,调整带宽,使得传输速率逐渐收敛到平均速率,实现稳定传输。通过在网络环境中仿真实验,验证了CTP具有良好的拥塞控制能力和传输稳定性。展开更多
文摘为了解决科考船对科考仪器主机进行远程控制,同时对视频数据进行远程显示的问题,"雪龙2"号科考破冰船进行了有效的探索。船载实验室采用KVM OVER IP(KVM为Keyboard、Video、Mouse的缩写,数字式多计算机切换器,简称IP KVM)和DVCS(Distributed Video Control System,分布式控制系统,简称DVCS)技术,将科考仪器主机和视频显示系统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实现了在科考船其他位置操作科考仪器主机,同时将需要远程显示的视频数据传输到需要的屏幕上。经过在极地现场的实际应用,两套系统操作方便、系统稳定、视频清晰、维护简单,为现场作业的科考队员提供了便利条件,也得到了科考队员的认可。
文摘与传统视频编码方法相比,DVC(distributed video coding)在编码性能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边信息估计是其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编码效率。为缩短性能差距,改善边信息估计效率,提出一种针对像素域Wyner-Ziv视频编码系统的改进算法,在解码端改善了关键帧之间的运动矢量获取以及采用重叠块运动补偿来生成边信息。通过对大量测试序列的实验,验证了改进算法的率失真性能得到改善。
文摘针对分布式多视点加深度格式(DMVD)的视频编码中深度图视频解码质量问题,提出一种结合子带层及子带系数的小波域分布式深度视频非均匀量化方案,通过给边缘分配更多比特来提升深度图的边缘质量。结合深度图经小波变换后系数分布特性,对第N层的低频小波系数采用均匀量化方案,对其他层高频小波系数采用非均匀量化方案。针对高频系数的非均匀量化,对处于"0"左右的高频系数采用较大的量化步长,随着高频系数幅度值的增大,量化步长逐渐减小,量化逐渐精细,从而提升深度图中的边缘细节质量。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边缘较多且变化较明显的"Dancer"和"Poznan Hall2"深度序列,该算法能够有效地提高二者的边缘信息质量从而提高其率失真(R-D)性能,最高可达1.2 d B;而对于边缘区域较小且较为模糊的"Newspaper"和"Balloons"深度序列,系统的R-D性能也能被提升0.3 d B左右。
文摘系统地阐述了分布式视频编码(distributed video coding,DVC)技术框架的基本原理和近五年的发展历程;列举了国内外多个研究小组的基本思想研究现状;分析了分布式视频编码技术的发展趋势;揭示了技术的关键和研究热点;展望了该技术在信息安全、可伸缩编码、多描述编码以及光场编码中的应用前景。
文摘为了提高分布式视频压缩感知(Distributed Video Compressive Sensing,DVCS)的率失真性能,文中提出根据视频非关键帧图像的时间相关性将帧内各块分为静止块与运动块两类,并对它们设定不同的测量率以提高压缩感知(Compressive Sensing,CS)捕获信息的效率。在重构过程中,提出运动对齐多假设预测模型进行重构,该预测模型在测量域内实现运动估计,并根据运动信息在参考帧内寻找到待重构块的若干候选匹配块,利用它们的线性加权和残差重构得到非关键帧图像的重构结果。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所提出的DVCS重构算法能有效提升系统的率失真性能,与现有方法相比,在重构时间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主客观视频重构质量。
文摘为满足视频会议中网络流量的平滑稳定性以及公平竞争性,设计了一种新的传输拥塞控制方案——CTP(Conference Transmission Protocol)。CTP在逻辑上分为DCC(Dynamic Congestion Control Layer)和RAC(Rate Amended Control Layer)两层。DCC层实现了允许丢包为前提的动态退避策略,避免出现网络拥塞;RAC层建立了基于正态分布的网络流量模型,通过分析网络的竞争情况,调整带宽,使得传输速率逐渐收敛到平均速率,实现稳定传输。通过在网络环境中仿真实验,验证了CTP具有良好的拥塞控制能力和传输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