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290与常见热泵热水器工质的循环特性分析
1
作者 王华亮 史帆 +1 位作者 白国建 袁明征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5年第8期95-99,共5页
该文列举R290与R32、R410A、R134a家用热泵热水器常用工质的基础物性参数,基于单级蒸汽压缩热力学循环模型,在35~70℃不同冷凝温度条件下对4种工质的循环特性进行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R290的排气温度、排气压力以及压缩比... 该文列举R290与R32、R410A、R134a家用热泵热水器常用工质的基础物性参数,基于单级蒸汽压缩热力学循环模型,在35~70℃不同冷凝温度条件下对4种工质的循环特性进行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R290的排气温度、排气压力以及压缩比较低,且对冷凝温度变化的敏感度较小,具备较优的排气特性;R290在制热量方面没有较多的优势,为达到与R32和R410A系统相同的制热能力水平,R290系统需要更大的压缩机排量,但其具备更优循环COP,在降低系统能耗方面更有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290工质 家用热泵热水器 热泵循环特性 热力学分析 制热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气液调配蒸发器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的实验研究
2
作者 温学诚 陈健勇 +4 位作者 陈颖 罗向龙 梁颖宗 何嘉城 杨智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3-129,144,共8页
气液调配蒸发器通过调整干度和质量流速实现传热性能提升。分别将两个管程布置为4-2-4-6-4(蒸发器1)和5-4-3-4-4(蒸发器2)的气液调配蒸发器用于热泵热水器中(分别为系统A和系统B)进行实验,并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蒸发器1,蒸... 气液调配蒸发器通过调整干度和质量流速实现传热性能提升。分别将两个管程布置为4-2-4-6-4(蒸发器1)和5-4-3-4-4(蒸发器2)的气液调配蒸发器用于热泵热水器中(分别为系统A和系统B)进行实验,并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蒸发器1,蒸发器2制冷剂分布更均匀,且蒸发器侧压降减小了10.91%。在名义工况下,相比于系统A,系统B制热量减少1.69%,功率也减少1.45%,两个系统COP基本相同。系统B的排气压力比系统A小26.35~84.78 kPa,更有利于压缩机的安全运行;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系统B的压缩机功耗均小于系统A,当环境温度为30℃时,系统B的性能比系统A提高了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源热泵热水器 蒸发器管程布置 压降 制冷剂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流机构对风冷热泵逆循环除霜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黄东 袁秀玲 +1 位作者 张波 陈蕴光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97-700,共4页
为研究不同节流机构对逆循环除霜时间的影响,分别用一根外径为22mm的旁通铜管和热力膨胀阀作为除霜时的节流机构,在一台名义制冷量为55kW的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上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旁通铜管系统与热力膨胀阀系统对比,总的除霜时... 为研究不同节流机构对逆循环除霜时间的影响,分别用一根外径为22mm的旁通铜管和热力膨胀阀作为除霜时的节流机构,在一台名义制冷量为55kW的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上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旁通铜管系统与热力膨胀阀系统对比,总的除霜时间减少了40s,其中融霜时间减少了34s,排水时间减少了10s;在恢复阶段,由于制冷剂的流量较大和板式换热器的内容积比较小,两种节流机构的排气压力都剧烈上升,旁通铜管系统上和热力膨胀阀系统分别上升了488 7kPa和389 9kPa;排水阶段结束时,旁通铜管系统的排气压力比热力膨胀阀系统高453 8kPa,并且在恢复阶段排气压力上升的幅度更大,导致旁通铜管系统的排气压力接近高压保护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流机构 风冷热泵 逆循环除霜 冷热水机组 旁通铜管系统 中央空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区集中供热系统循环水泵电耗实测分析 被引量:21
4
作者 刘兰斌 付林 江亿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3-126,48,共5页
对6个小区集中供热系统的17台循环水泵的电耗、实际运行效率、循环流量进行了实测,分析了造成小区集中供热系统输配能耗较高的原因,结合实例计算了各种能耗损失的大小和所占比例,给出了小区集中供热系统实际需求耗电量指标。
关键词 集中供热 循环水泵 输配系统 水泵电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热泵热水器充注量确定及系统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业凤 朱洪亮 +1 位作者 张峰 卓之阳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9-56,共8页
设计搭建蒸发器和气冷器均采用套管式换热器的跨临界CO2热泵热水器性能测试实验台,采用额定工况法理论计算系统充注量,实验研究充注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确定系统最佳充注量.在最佳充注量下,实验研究节流阀开度和气冷器水流量的变化对... 设计搭建蒸发器和气冷器均采用套管式换热器的跨临界CO2热泵热水器性能测试实验台,采用额定工况法理论计算系统充注量,实验研究充注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确定系统最佳充注量.在最佳充注量下,实验研究节流阀开度和气冷器水流量的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充注量的变化对排气压力、性能系数COP影响最大,对蒸发压力影响很小;节流阀开度过小会提高系统高压压力,增加系统能耗,而对产热水温度提升不大;只有气冷器水流量适中时,系统才能在较高的COP时提供温度满足使用要求的热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制冷剂充注量 跨临界循环 热泵热水器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式吸收式热泵内冷型吸收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路源 徐震 肖云汉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68-373,共6页
建立开式吸收式热泵内冷型吸收器实验台,以CaCl2溶液为吸收剂在该实验台上对比不同操作参数、外部参数和装置尺寸下,从HAT循环高湿排烟中回收水的性能。实验表明:提高进口溶液浓度、液气比、冷却比和降低进口溶液温度可提高水回收率;进... 建立开式吸收式热泵内冷型吸收器实验台,以CaCl2溶液为吸收剂在该实验台上对比不同操作参数、外部参数和装置尺寸下,从HAT循环高湿排烟中回收水的性能。实验表明:提高进口溶液浓度、液气比、冷却比和降低进口溶液温度可提高水回收率;进气含湿量增加会提高水回收率,而进气温度增加会降低水回收率;吸收器高度存在最优值,此时水回收率最大。还分析了产生这些影响的原因,并从实际应用出发给出了这些参数的限制条件和使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式吸收式热泵 内冷型吸收器 CACL2溶液 水回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方法的地表水源热泵系统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勇 赖道新 范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5-80,共6页
利用空调系统的全寿命周期成本(LCC)的构成以及数学计算模型对重庆某地表水源热泵工程的全寿命周期成本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系统设置不合理,地表水源热泵的LCC值并非是最低的,会高于其他空调系统;而合理的地表水源热泵方案才能够得到... 利用空调系统的全寿命周期成本(LCC)的构成以及数学计算模型对重庆某地表水源热泵工程的全寿命周期成本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系统设置不合理,地表水源热泵的LCC值并非是最低的,会高于其他空调系统;而合理的地表水源热泵方案才能够得到最低的LCC值。对实际测试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找到了影响地表水源热泵的LCC值的主要因素有负荷特征、取水能耗和取水水温等。最后指出了取得最低的LCC值应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源热泵 全寿命周期成本 负荷特征 取水能耗 取水水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式吸收式热泵降膜吸收器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路源 徐震 肖云汉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158-1162,共5页
以构建的用于开式吸收式热泵的竖直管降膜吸收器实验台为基础,以价格低廉的CaCl_2溶液作为吸收剂,通过实验研究确定各参数对吸收过程中传质的影响。实验发现:提高吸收剂浓度、液气比、冷却比和吸收塔高度可增强吸收效果;气体湿度和气体... 以构建的用于开式吸收式热泵的竖直管降膜吸收器实验台为基础,以价格低廉的CaCl_2溶液作为吸收剂,通过实验研究确定各参数对吸收过程中传质的影响。实验发现:提高吸收剂浓度、液气比、冷却比和吸收塔高度可增强吸收效果;气体湿度和气体温度的增加会降低吸收效果;冷却水和吸收剂的流动方向也会影响吸收效果。分析了产生这些影响的原因,并从实际应用出发给出了这些参数的限制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式吸收式热泵 降膜吸收器 CACL2溶液 水回收率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热泵调峰型燃气热电联产烟气余热回收供热系统建模及模拟分析 被引量:16
9
作者 赵玺灵 付林 +2 位作者 王笑吟 孙涛 张世钢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779-2787,共9页
将分布式热泵调峰技术与基于直接接触式换热的燃气热电厂烟气余热回收系统相结合,构建一种分布式热泵调峰型燃气热电联产烟气余热回收供热系统。介绍这种新的系统形式,并以一套二拖一大型9F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背压供热机组为例,进行... 将分布式热泵调峰技术与基于直接接触式换热的燃气热电厂烟气余热回收系统相结合,构建一种分布式热泵调峰型燃气热电联产烟气余热回收供热系统。介绍这种新的系统形式,并以一套二拖一大型9F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背压供热机组为例,进行系统的配置并对系统关键参数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热电联产 余热回收 分布式调峰 热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热泵调峰型热电联产烟气余热回收系统评价 被引量:13
10
作者 赵玺灵 付林 +2 位作者 王笑吟 孙涛 张世钢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2-159,共8页
为尽可能地提高燃气供热能力,分布式热泵调峰技术在热力站处二次网侧采用热泵进行供热调峰,同时利用热泵原理降低一次网回水温度,为热源处低温余热回收创造有利条件,进而提高系统供热效率.为了评价分布式热泵调峰技术在集中供热系统中... 为尽可能地提高燃气供热能力,分布式热泵调峰技术在热力站处二次网侧采用热泵进行供热调峰,同时利用热泵原理降低一次网回水温度,为热源处低温余热回收创造有利条件,进而提高系统供热效率.为了评价分布式热泵调峰技术在集中供热系统中的可行性和应用效果,以一套二拖一大型9F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背压供热机组为例,对分布式热泵调峰型燃气热电联产烟气余热回收供热系统和常规燃气锅炉调峰供热系统在设计工况及运行工况下进行比较.在系统输入燃气量不变的前提下,新系统较低的回水温度有利于回收更多的烟气余热,在提高系统供热能力、降低供热能耗方面具有优势.节能性和经济性分析表明,该系统供热能耗降低6%,动态增量投资回收期为3.1 a,可实现良好的节能、环保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热电联产 烟气余热 分布式调峰 热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热泵热水器和热泵压缩机的发展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磊 俞建荣 +2 位作者 董晓慧 杨德宇 王岚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16-19,共4页
以CO2作为制冷工质的热泵热水器以其节能和环保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介绍了几种制冷工质的性质和CO2的跨临界循环。对CO2热泵热水器的国内外发展状况以及热泵系统中的关键部件压缩机的发展状况作了介绍,并提出了现今CO2热泵热水... 以CO2作为制冷工质的热泵热水器以其节能和环保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介绍了几种制冷工质的性质和CO2的跨临界循环。对CO2热泵热水器的国内外发展状况以及热泵系统中的关键部件压缩机的发展状况作了介绍,并提出了现今CO2热泵热水器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热泵热水器 压缩机 跨临界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热源枝状热网分布式水泵系统的节能率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芃 邹平华 方修睦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3-16,共4页
定义了单热源枝状热网热媒输送的需用功率,指出这一最小功率可以由零压差点位于热源出口的分布式水泵系统实现。定性分析了影响该分布式水泵系统节能率的各个因素,结论可供实际工程中分布式水泵系统的设计与改造参考。
关键词 集中供热 分布式水泵系统 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寒地区CO_2热泵热水器运行性能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韩宗伟 蒋文兵 刘乾坤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40-948,共9页
为减少严寒地区生活热水制备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以CO_2热泵热水器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采用跨临界循环方式的CO_2热泵热水器的稳态仿真模型,模拟分析了CO_2热泵热水器在严寒条件下的运行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在室外温度高于-13.9℃的条件下,C... 为减少严寒地区生活热水制备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以CO_2热泵热水器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采用跨临界循环方式的CO_2热泵热水器的稳态仿真模型,模拟分析了CO_2热泵热水器在严寒条件下的运行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在室外温度高于-13.9℃的条件下,CO_2热泵热水器能够正常运行,系统运行时COP高于2.67。文章的研究结果可为CO_2热泵热水器在严寒地区的推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跨临界循环 热泵热水器 模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工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孙方田 马一太 李敏霞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69-1072,共4页
对三种混合工质(TJM01、TJM02、TJM03)的基本物理性质、安全环保性及溶油性进行了分析,又通过实验对三种混合工质的循环系统性能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混合工质在安全环保性和溶油性方面的差别都很小;在基本物性方面,TJM03较好... 对三种混合工质(TJM01、TJM02、TJM03)的基本物理性质、安全环保性及溶油性进行了分析,又通过实验对三种混合工质的循环系统性能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混合工质在安全环保性和溶油性方面的差别都很小;在基本物性方面,TJM03较好;在系统性能方面,TJM03性能较好,而TJM01性能一般,TJM02性能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源热泵热水器 循环系统性能 工质优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渗流对垂直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冯琛琛 王沣浩 +2 位作者 张鑫 姜宇光 王新轲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11年第4期328-331,共4页
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是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建立了地源热泵砂箱实验台,实验研究了地下水渗流对地源热泵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渗流可以强化地埋管的换热,且随着渗流速度的增大,强化换热... 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是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建立了地源热泵砂箱实验台,实验研究了地下水渗流对地源热泵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渗流可以强化地埋管的换热,且随着渗流速度的增大,强化换热作用越明显。另外,实验结果也表明,U型管周围温度峰值的位置会沿渗流方向向下游偏移,地埋管群布置时应避开该位置,以强化埋管的换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地下水渗流 温度场分布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共沸混合工质自复叠热泵相积存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刘金平 朱宇龙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10,共6页
混合工质循环浓度是影响自复叠热泵循环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相积存导致工质循环浓度偏离充灌浓度,造成热泵性能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热泵中存在明显的相积存,最大可达充灌总量的50%以上;加热水温度对相积存的影响很大,每升高10℃... 混合工质循环浓度是影响自复叠热泵循环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相积存导致工质循环浓度偏离充灌浓度,造成热泵性能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热泵中存在明显的相积存,最大可达充灌总量的50%以上;加热水温度对相积存的影响很大,每升高10℃,积存量减少10%~21%;工质充灌浓度一定时,积存量随充灌量的增大而增加,工质充灌量增加10%,其积存比例增加1%左右。相积存导致工质循环浓度高于充灌浓度1.6%~37%,由于工质积存量随加热水温度的升高不断降低,循环工质浓度受相积存的影响也不断减小而逐渐接近充灌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热物理 热泵热水器 自复叠 非共沸混合工质 相积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叠式空气源热泵热水器运行工况及其工质的选择 被引量:16
17
作者 吴青昊 巫江虹 《低温与特气》 CAS 2008年第3期5-8,共4页
针对一种新型的复叠式热泵热水器系统,以常规工质对其在各不同运行工况下的循环特性进行了理论计算,并结合其经济性、可靠性及当前市场实际情况,对这些工质进行筛选并确定合适的设计工况。结果表明:对于该系统的低温级循环比较合适的工... 针对一种新型的复叠式热泵热水器系统,以常规工质对其在各不同运行工况下的循环特性进行了理论计算,并结合其经济性、可靠性及当前市场实际情况,对这些工质进行筛选并确定合适的设计工况。结果表明:对于该系统的低温级循环比较合适的工质为R410A,而对于该系统的高温级循环则以R134a最为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泵热水器 复叠式循环 制冷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跨临界循环水源热泵系统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龚毅 梁志礼 +2 位作者 侯峰 王哲 宋英峰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4期41-44,共4页
为研究CO2在热泵领域的应用,设计并搭建了CO2跨临界循环水源热泵系统试验台,研究系统在不同工况下运行的性能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源温度为30℃,初始水温度为25℃,蒸发温度为10℃,终止水温度为60℃和65℃,蒸发器侧的水热源流量为0.6 m... 为研究CO2在热泵领域的应用,设计并搭建了CO2跨临界循环水源热泵系统试验台,研究系统在不同工况下运行的性能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源温度为30℃,初始水温度为25℃,蒸发温度为10℃,终止水温度为60℃和65℃,蒸发器侧的水热源流量为0.6 m3/h条件下,系统COPH随着高压侧压力的升高,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最大COPH为4.4,与其相对应的高压侧压力为最优高压侧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跨临界循环 水源 热泵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热汽轮机抽汽供热循环耦合汽水流量分配计算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建刚 李丽萍 杨小琨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38-342,共5页
以常规热平衡法为基础,推导出了考虑加热器散热损失的供热机组T级抽汽供热循环系统热平衡矩阵方程,并将等效热降法应用于供热机组T级抽汽供热循环耦合汽水流量的分配计算,计算结果与常规热平衡法完全一致。本方法简单明晰,通用性好,为... 以常规热平衡法为基础,推导出了考虑加热器散热损失的供热机组T级抽汽供热循环系统热平衡矩阵方程,并将等效热降法应用于供热机组T级抽汽供热循环耦合汽水流量的分配计算,计算结果与常规热平衡法完全一致。本方法简单明晰,通用性好,为供热机组热力系统发电与供热的整体耦合分析计算奠定了基础,并可简捷快速地计算出热力系统连接方式以及局部参数变化对抽汽供热循环耦合汽水流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热汽轮机 抽汽供热循环 耦合汽水流量 分配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预处理时间对扇贝柱热泵干燥动力学及品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赵亚 朱智壮 +2 位作者 刘静 吴小恬 石启龙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93-101,共9页
为了提高扇贝柱热泵干燥效率,改善扇贝柱干制品品质,本实验研究超声波(ultrasonic,US)预处理时间(0、10、20、30 min)对扇贝柱干燥动力学与品质特性的影响,利用低场核磁共振(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探究扇贝柱干... 为了提高扇贝柱热泵干燥效率,改善扇贝柱干制品品质,本实验研究超声波(ultrasonic,US)预处理时间(0、10、20、30 min)对扇贝柱干燥动力学与品质特性的影响,利用低场核磁共振(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探究扇贝柱干燥过程中水分状态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扇贝柱干燥进程遵循降速干燥模式,干燥进程受内部水分扩散控制,US预处理提高了扇贝柱干燥速率和有效水分扩散系数。相比于CK组(除未经US预处理外,其余处理同US组),US预处理可降低扇贝柱总色差,提高干制品韧性。干燥数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Midilli et al.模型为描述扇贝柱热泵干燥过程的最适模型。LF-NMR分析结果表明,不易流动水决定了扇贝柱热泵干燥过程中含水率的变化;自由水和不易流动水的迁移速率随US预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加快,不易流动水弛豫时间T22与含水率有很强的相关性。综上,US预处理可提高扇贝柱热泵干燥效率,并对干制品色泽、收缩率、复水比和质构特性具有一定影响,LF-NMR可预测扇贝柱干燥过程中含水率变化。本研究可为水产品尤其是扇贝柱的热泵干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贝柱 超声波 热泵干燥 数学模型 低场核磁共振 水分状态与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