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轴线偏斜对齿轮机电耦合系统电流特征影响
1
作者 何泽银 何亮 +1 位作者 杨金 彭栋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7-382,共6页
针对齿轮轴线偏斜改变啮合状态引发不对中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机定子电流信号的齿轮啮合不对中诊断方法。将电机动态数学模型的电磁转矩作为中间变量,结合齿轮系统弯-扭-轴动力学模型,建立牵引电机-齿轮传动系统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 针对齿轮轴线偏斜改变啮合状态引发不对中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机定子电流信号的齿轮啮合不对中诊断方法。将电机动态数学模型的电磁转矩作为中间变量,结合齿轮系统弯-扭-轴动力学模型,建立牵引电机-齿轮传动系统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探究不同轴线误差对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定子电流信号的影响规律,通过频谱分析得到不同情况下的定子电流频谱,阐明齿轮轴线误差对应的电流频谱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轴线误差下电机定子电流频谱显现电源基频与齿轮副啮合频率相关边频带。啮合平面角度误差对电流频谱频率的影响较中心距误差和垂直啮合平面角度误差更明显,为齿轮非入侵式啮合状态监测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线误差 齿轮动力学 机电耦合模型 电流特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压电驱动机构机电耦合动力学建模与过驱动控制
2
作者 黄涛 王迎斌 +1 位作者 林志成 凌明祥 《仪器仪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6-354,共9页
多压电驱动是突破纳米压电驱动机构位移行程限制的有效方案,但多压电驱动机构存在固有迟滞非线性、压电驱动之间耦合、非线性与线性耦合、过驱动冗余等问题。针对以上挑战,提出一种多压电并行驱动机构的机电耦合动力学建模与过驱动控制... 多压电驱动是突破纳米压电驱动机构位移行程限制的有效方案,但多压电驱动机构存在固有迟滞非线性、压电驱动之间耦合、非线性与线性耦合、过驱动冗余等问题。针对以上挑战,提出一种多压电并行驱动机构的机电耦合动力学建模与过驱动控制策略。首先,建立Hammerstein结构的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分别描述多压电驱动机构线性和非线性特性,并相应提出模型线性部分和非线性部分的参数估计方法。其次,提出综合反馈线性化、控制分配算法、上层控制律的总体过驱动控制策略,尤其是提出一种最小二乘控制分配算法,通过分配控制量实现误差序列二范数最小。最后,对所提出的建模与控制方法,分别进行了参数估计实验与过驱动控制实验。其中参数估计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输出曲线能够很好拟合多压电驱动机构实验输出曲线,能够有效描述多压电驱动机构迟滞非线性输入输出特性,所提出的参数估计方法能准确估计模型参数。过驱动控制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最小二乘控制分配算法的轨迹跟踪性能优于直接分配和最优分配,特别是期望轨迹为幅值130μm、频率10 Hz的正弦信号时,所提出的最小二乘控制分配算法的精度比直接分配算法提高了56.63%,比最优分配算法提高了47.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压电驱动 迟滞非线性 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 过驱动控制 最小二乘控制分配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用大功率柴电机组机电耦合动力学特性及控制
3
作者 韩政达 吴云豪 +3 位作者 张伟 刘翼 刘金刚 朱卫国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100,共19页
大功率柴电机组是重型串联式混合动力车辆的供电单元,受多缸柴油机曲轴谐振转矩冲击和发电机电磁转矩脉动耦合作用的影响,系统扭转振动现象突出,动力学品质较差。针对上述问题,建立考虑机电耦合效应的发动机-发电机组动力学模型,分析机... 大功率柴电机组是重型串联式混合动力车辆的供电单元,受多缸柴油机曲轴谐振转矩冲击和发电机电磁转矩脉动耦合作用的影响,系统扭转振动现象突出,动力学品质较差。针对上述问题,建立考虑机电耦合效应的发动机-发电机组动力学模型,分析机电耦合效应对系统固有特性的影响,揭示扭转振动特性随电磁刚度、转子偏心率、扭转减振器刚度等参数变化的规律,分析系统在发动机和电机联合激励作用下动力学响应特性,明确了主响应的阶次。为解决低频扭转振动响应过大的问题,提出基于双回路解耦的扭转振动控制总体框架,针对发动机主谐次扰动抑制设计面向启停机过程的独立模态空间最优控制器和面向稳态运行工况的自适应滤波补偿控制器,并进行仿真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扭转振动主动控制算法能够在发动机全速域内实现对主谐次扭转振动的有效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电机组 机电耦合 动力学模型 振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声波驱动的微球声操控装置结构设计与动力学建模
4
作者 冯浩人 王亮 +2 位作者 闫旭冉 金家楣 赵淳生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0-962,共13页
靶丸作为惯性约束核聚变(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ICF)的热核燃料容器,其表面质量直接影响ICF打靶试验的成败。因此制靶前针对靶壳(ICF微球)在ICF微球操控过程中二次损伤微球表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体声波驱动的微球声操控装置,通... 靶丸作为惯性约束核聚变(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ICF)的热核燃料容器,其表面质量直接影响ICF打靶试验的成败。因此制靶前针对靶壳(ICF微球)在ICF微球操控过程中二次损伤微球表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体声波驱动的微球声操控装置,通过激励由压电陶瓷片和金属基体构成的振子的面外弯振模态,在液体内部建立声场并以非接触的声辐射力驱动ICF微球运动,进而实现ICF微球检测时的无损操控。为了分析声操控装置的振动和其产生的声场之间的关系,利用传递矩阵法建立了振子的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模型综合考虑了振子的尺寸、材料、边界、压电陶瓷片的布置方式、激励电压、水质量引起的额外负载等因素,通过该模型分别计算了振子的两个共振驻波、一个非共振行波的振型和上述振动所建立的三个声场。根据计算结果加工并装配了原理样机,通过试验对原理样机进行了振动特性测试和操控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和试验测试得到的声操控装置的振动特性一致性较好,验证了所建立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所提出的非共振行波和共振驻波均可实现ICF微球的有效操控,其中共振驻波驱动下微球的运动速度更快,验证了所提出的声操控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此外,该装置基于模态切换测控方法,无需显微镜即可实现ICF微球直径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操控 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 ICF微球 振动模态 体声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摆线针轮行星传动系统时变可靠性建模与分析
5
作者 李垚 张栓 +3 位作者 邓月 倪高翔 方子帆 杜雪松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5,共7页
针对精密减速器摆线针轮行星传动系统服役可靠性问题,考虑关键传动构件力学性能和弹性变形,将太阳轮、摆线针轮和针齿等传动构件进行柔性化处理,建立摆线针轮行星传动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关键传动构件的动态特性。结果表明:太... 针对精密减速器摆线针轮行星传动系统服役可靠性问题,考虑关键传动构件力学性能和弹性变形,将太阳轮、摆线针轮和针齿等传动构件进行柔性化处理,建立摆线针轮行星传动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关键传动构件的动态特性。结果表明:太阳轮输入转矩相对误差为0.96%,行星架输出角速度相对误差为0.06%,验证了传动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采用模糊函数和区间不确定性方法,表征关键传动构件的强度退化过程,基于应力-强度干涉理论和威布尔分布,建立减速器齿轮系统和轴承系统时变可靠性模型,探究强度退化和参数不确定性对摆线针轮行星传动系统关键传动构件的时变可靠性和灵敏度的影响规律,并提出摆线针轮行星传动系统失效风险图。结果表明:在关键构件服役5000 h后,摆线轮的可靠度(0.91)在服役过程中最低,是传动系统最薄弱的环节;系统服役时间越长,强度退化导致系统失效的风险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摆线针轮行星传动系统 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 强度退化 参数不确定性 可靠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轮扁疤对工矿机车系统动态响应特性研究
6
作者 张巧 王志晓 魏晓娅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60-365,372,共7页
车轮扁疤的存在将在轮轨接触面产生较大的冲击力,进而影响工矿机车及基础设施的疲劳故障。基于此,本研究建立了电气传动子系统和机械传动子系统的机车-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在不同尺寸车轮扁疤作用下工矿机车各部件的动态响应和牵... 车轮扁疤的存在将在轮轨接触面产生较大的冲击力,进而影响工矿机车及基础设施的疲劳故障。基于此,本研究建立了电气传动子系统和机械传动子系统的机车-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在不同尺寸车轮扁疤作用下工矿机车各部件的动态响应和牵引电机的电流信号。结果表明,车轮扁疤将增加轮轨接触力的垂向振动加速度,但当机车车轮扁疤的长度较小时,其对其他组件的振动加速度几乎没有影响,通过对牵引电机电流的频谱分析可以检测到车轮扁疤的影响,有助于及时诊断车轮扁疤故障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轮扁疤 机电耦合模型 动态响应特性 频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模态分析与并行遗传算法的车辆动力参数识别
7
作者 施剑锋 丁勇 +2 位作者 沈伯衡 韩凌霞 谢旭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2-51,共10页
获取准确的车辆动力参数是车桥耦合振动分析与桥梁健康监测的前提,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复模态分析与多核并行遗传算法的车辆动力参数快速识别方法。首先,改进了复模态理论结合有限元方法获取车辆自振频率、阻尼比、模态振型的算法;然后... 获取准确的车辆动力参数是车桥耦合振动分析与桥梁健康监测的前提,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复模态分析与多核并行遗传算法的车辆动力参数快速识别方法。首先,改进了复模态理论结合有限元方法获取车辆自振频率、阻尼比、模态振型的算法;然后,提出了车辆动力参数识别的多核并行遗传算法,采用多目标适应度评价,以快速、准确地识别车辆刚度、阻尼、转动惯量;最后,采用车轮跌落振动实验和环境激励峰值法实测车辆的模态,获取用于适应度评价的自振频率、阻尼比和振型。通过对轻型汽车、重型卡车的动力参数进行识别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用识别的车辆动力参数计算得到的车辆振动模态,与实测振动模态吻合,其中前3阶固有频率的最大误差为0.8%、阻尼比最大误差为1.3%,计算与实测振型向量之间的夹角余弦接近1;车辆的分析模型有必要增加车体的扭转阻尼,以准确反映实际车辆的扭转振动特性;多核并行算法大大加速了识别过程。16核心CPU在15核心并行时的加速比达到最大值12.5,在复杂车辆的多目标、多参数识别中,采用多核并行算法是非常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桥耦合振动 车辆有限元模型 复模态分析 动力参数识别 多核并行计算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内十字定子的压电宏微平面运动台研究
8
作者 胡志鹏 李晨捷 +2 位作者 潘文强 丁切 贺红林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249,共7页
为满足高精度平面运动的需要,提出一种由双内十字定子驱动的平面运动驱动器。利用定子的面内、面外弯振模态在驱动足处耦合形成的椭圆轨迹,从而推动动子沿x、y方向运动。本文阐述作动器的运行机理,基于ANSYS建立定子有限元模型,优化定... 为满足高精度平面运动的需要,提出一种由双内十字定子驱动的平面运动驱动器。利用定子的面内、面外弯振模态在驱动足处耦合形成的椭圆轨迹,从而推动动子沿x、y方向运动。本文阐述作动器的运行机理,基于ANSYS建立定子有限元模型,优化定子结构尺寸,简并工作模态频率并使其分别为27 457.5、27 704、27 601.3 Hz,进行谐响应分析、瞬态分析和运动调节特性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在激励电压为250 V、频率27 344 Hz时,定子驱动足上x、y、z向振幅分别为1.5、1.4、1.6μm,模拟出椭圆轨迹,对该作动器具有良好的运动特性加以验证,并给出定子的夹持方案,设计出作动器装配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平面运动驱动器 双内十字式定子 机电耦合模型 动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负载率下干式配电变压器绕组热点温升规律及推演模型研究
9
作者 何东升 贾志东 +4 位作者 刘让雄 罗海凹 朱旭光 杨诗瑶 邓婧 《智慧电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72,共10页
针对变压器大电流温升试验实施难题,提出基于小电流试验的绕组热点温升评估方法。以SCB14-800/10型干式配电变压器为对象,首先建立电磁-热-流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型,解析B相绕组温度场分布特性及其动态温升演变规律;继而开展七梯度负载率... 针对变压器大电流温升试验实施难题,提出基于小电流试验的绕组热点温升评估方法。以SCB14-800/10型干式配电变压器为对象,首先建立电磁-热-流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型,解析B相绕组温度场分布特性及其动态温升演变规律;继而开展七梯度负载率(40%~100%)温升试验,对比验证B相高、低压绕组热点温升和仿真结果的差异。基于此,首创性提出基于集中参数法的三段连续负载温升推演模型,通过对比验证模型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模型关联了不同负载率下绕组热点的动态温升规律,通过小负载率试验量化大负载率下的动态温升变化规律,显著减少电能损耗和提高检测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式配电变压器 多物理场耦合 动态温升 推演计算模型 集中参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光纤测温的分段多簇压裂过程裂缝参数诊断方法
10
作者 魏操 李海涛 +4 位作者 祝效华 张楠 罗红文 屠坤 程时清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1-450,共10页
选用Carter模型表征裂缝扩展和压裂液滤失动态行为,同时考虑压裂液在井筒、裂缝和油藏间的流动传热,建立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过程热-流耦合温度响应正演模型,分析压裂参数、裂缝参数对分布式光纤(DTS)温度响应的影响规律,提出基于模拟退... 选用Carter模型表征裂缝扩展和压裂液滤失动态行为,同时考虑压裂液在井筒、裂缝和油藏间的流动传热,建立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过程热-流耦合温度响应正演模型,分析压裂参数、裂缝参数对分布式光纤(DTS)温度响应的影响规律,提出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裂缝参数诊断方法,并通过矿场实例应用验证模型可靠性。研究表明:多簇压裂过程中温度响应曲线具有“V形”典型特征,其位置与压裂裂缝对应;压裂液排量越大、压裂与停泵时间越长,“V形”深度越小;缝面滤失系数越大、压裂时间越长、裂缝宽度越小,“V形”宽度越大;压裂过程中短暂停泵阶段,近井筒周围低温仍向地层扩散,DTS温度不升反降;对DTS数据进行实时解释监测,可了解压裂过程中裂缝的扩展情况,便于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压裂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水平井 分段多簇压裂 分布式光纤测温 热-流耦合模型 裂缝参数 实时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浪联合作用下分布式调谐质量阻尼器对海上半潜漂浮式风机的减振控制 被引量:4
11
作者 罗一帆 孙洪鑫 +3 位作者 王修勇 陈安华 彭剑 左磊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5-577,共13页
海上半潜漂浮式风机在复杂深海环境下产生有害振动会威胁风机的安全性和耐久性,针对该问题并结合美国NREL的5 MW样机的漂浮平台几何结构构造,提出利用分布式调谐质量阻尼器(Tuned Mass Dampers,TMDs),即分别在漂浮平台的3根浮筒中布置T... 海上半潜漂浮式风机在复杂深海环境下产生有害振动会威胁风机的安全性和耐久性,针对该问题并结合美国NREL的5 MW样机的漂浮平台几何结构构造,提出利用分布式调谐质量阻尼器(Tuned Mass Dampers,TMDs),即分别在漂浮平台的3根浮筒中布置TMD,形成等边三角形布置,对随机风浪联合作用下海上半潜漂浮式风机的平台纵摇振动进行控制。为了更好地描述分布式TMDs对海上半潜漂浮式风机的减振效果,基于拉格朗日方程和模态叠加法,对海上半潜漂浮式风机-TMDs耦合系统提出并建立了9自由度多体动力学模型。基于H_(∞)算法,即以平台纵摇频响函数的峰值为优化目标,对分布式TMDs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优化设计中考虑了3个TMDs之间的耦合关系。对风机-TMDs耦合系统开展了风浪联合作用下的数值模拟,分析了分布式TMDs对平台纵摇响应的减振效果。结果表明:最优设计下的分布式TMDs对海上半潜漂浮式风机平台纵摇振动具有良好的减振性能;在三种不同工况的随机风浪荷载作用下,分布式TMDs对平台纵摇固有频率附近的功率谱密度曲线峰值减振率和标准差减振率能分别达到39%和52%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控制 海上半潜漂浮式风机 多体耦合动力学模型 分布式调谐质量阻尼器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长桁架臂卸载反弹动应力分布规律及试验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洋 付玲 +1 位作者 刘延斌 尹莉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51-260,共10页
为研究细长桁架臂在卸载冲击下的动态响应变化规律,提出了基于等效梁振型函数的桁架臂动应力分布计算模型。根据等效梁振型函数,探讨了卸载后桁架臂动应力分布假设,分析了影响桁架臂卸载反弹动响应的相关参数。以装备细长桁架臂的动臂... 为研究细长桁架臂在卸载冲击下的动态响应变化规律,提出了基于等效梁振型函数的桁架臂动应力分布计算模型。根据等效梁振型函数,探讨了卸载后桁架臂动应力分布假设,分析了影响桁架臂卸载反弹动响应的相关参数。以装备细长桁架臂的动臂塔机为对象,建立了桁架臂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和起重机刚柔耦合模型,通过仿真辨识了应力分布模型的关键参数。实施了动臂塔机系列载荷卸载冲击试验,桁架臂上主弦杆的动应力试验值与理论计算结果误差小于7%,表明动应力分布理论模型与实际相符。通过理论模型预测了极限工况下桁架臂上主弦杆动应力分布状态,发现在最大载荷卸载条件下起重臂动应力峰值超过结构承载极限,为卸载条件下起重机关键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应力分布模型 振型函数 桁架臂 刚柔耦合模型 卸载冲击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刮板输送机多永磁电机串联驱动新模式及关键技术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强 刘伟 +4 位作者 王聪 苏金鹏 刘峻铭 顾颉颖 张润鑫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8-252,共15页
装备智能化是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着煤矿超大采高、超长工作面的建设,刮板输送机不断朝着重型长运距的方向发展,并且永磁直驱已逐渐取代“异步电机+减速器”成为刮板输送机的主要驱动方式,而传统双驱动刮板输送机存在停... 装备智能化是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着煤矿超大采高、超长工作面的建设,刮板输送机不断朝着重型长运距的方向发展,并且永磁直驱已逐渐取代“异步电机+减速器”成为刮板输送机的主要驱动方式,而传统双驱动刮板输送机存在停机率高、煤流分布不均且能耗大、跟踪性能差的问题,尤其长运距下链条张力波动大造成驱动电机电路涌动,已成为制约我国刮板输送机智能化发展的主要难题。根据刮板输送机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需求,提出了刮板输送机多永磁电机串联“驱动-传动”输送新模式,并阐述了多永磁电机串联驱动刮板输送机这一研究领域涉及的关键技术研究现状,包括刮板输送机故障诊断与状态识别技术、多电机串联驱动“机-电”耦合动力学特性、多永磁电机同步控制技术、多智能体自适应协同控制,对于多驱动刮板输送机的设计研发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借鉴性;针对刮板输送机多永磁电机串联驱动系统研究面临的难题,将该系统分为4项关键科学技术:①多驱动刮板输送机新构型设计;②多驱动刮板输送机非线性机-电耦合动力学建模;③多驱动刮板输送机链条张力脉动与主动控制;④串联驱动刮板输送机主动容错与自适应协同控制;从结构设计与优化、整机运维控制实现刮板输送机多永磁电机串联驱动系统技术攻关,提高刮板输送机的智能化水平,促进煤机高端装备的水平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刮板输送机 串联驱动 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 主动容错控制 智能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分布式动力学模型及其参数识别
14
作者 陈哲瑶 王浩祺 +2 位作者 陈隽 赵咏芳 郭海玲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68-1475,共8页
建立人体动力学模型获取人体自振频率是土木工程、机械工程、交通工程、航空航天、康复医学等许多领域的共性科学问题,以往研究最常采用的弹簧-质量块-阻尼器集中质量模型,与实际人体质量、刚度沿身高的分布式特性并不相符。本研究提出... 建立人体动力学模型获取人体自振频率是土木工程、机械工程、交通工程、航空航天、康复医学等许多领域的共性科学问题,以往研究最常采用的弹簧-质量块-阻尼器集中质量模型,与实际人体质量、刚度沿身高的分布式特性并不相符。本研究提出含有生物自驱力的人体分布参数动力模型,理论上推导了自振频率的表达式,并据此提出了基于步态测试技术的频率识别算法。组织了247名测试者进行步态试验,识别了每位测试者的人体刚度和自振频率,进一步研究了识别参数的概率分布特征,并通过与以往研究结果对比、不同年龄段统计分析等,多角度验证了所提模型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动力学模型 参数识别 分布参数模型 弹簧-质量块-阻尼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带宽压电片变形镜的动力学仿真与优化方法研究
15
作者 杨开科 罗俊鹏 +3 位作者 马文静 耿远超 王德恩 袁强 《工程设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0-136,共7页
为进一步提高压电波前校正器的响应速度和轻量化程度,对面向高动态形状控制的压电片变形镜的动力学仿真与优化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基于压电片变形镜的参数化有限元模型,提出了高效、高精度的电-力耦合动力学仿真分析方法。然后,通过... 为进一步提高压电波前校正器的响应速度和轻量化程度,对面向高动态形状控制的压电片变形镜的动力学仿真与优化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基于压电片变形镜的参数化有限元模型,提出了高效、高精度的电-力耦合动力学仿真分析方法。然后,通过正交遍历多维设计参数(光学反射镜与压电陶瓷的材料类型、几何尺寸和固定方式等),探究了不同参数对压电片变形镜动态形状控制性能的影响规律。最后,优化得到具有预期响应带宽和驱动位移性能的压电片变形镜设计方案,并通过制备压电片变形镜的原理样件来验证其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压电片变形镜的固有频率和镜面驱动位移幅值符合预期,验证了所提出的动力学仿真与优化方法的有效性,这可为高带宽压电片变形镜的高效研制提供科学的理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带宽压电片变形镜 电-力耦合动力学仿真 正交遍历 多维设计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进间坦克炮控系统动力学建模与稳定控制
16
作者 王彬 张建书 +3 位作者 段志峰 岳淇星 刚宽宽 苗阳阳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175-4190,共16页
考虑行进间坦克炮控系统受路面颠簸引起的外界扰动和炮控系统工作时火炮俯仰运动不平衡力矩影响,基于第二类Lagrange方法建立行进间坦克炮控系统两轴耦合2自由度动力学模型。针对炮控系统的实际受力和运动状态,建立方位向和高低向驱动... 考虑行进间坦克炮控系统受路面颠簸引起的外界扰动和炮控系统工作时火炮俯仰运动不平衡力矩影响,基于第二类Lagrange方法建立行进间坦克炮控系统两轴耦合2自由度动力学模型。针对炮控系统的实际受力和运动状态,建立方位向和高低向驱动系统含有永磁同步电机以及传动机构分别含有齿轮减速箱与滚柱丝杠的行进间坦克炮控系统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为快速抑制行进间坦克炮控系统内外扰动对目标稳定跟踪的影响,基于非奇异快速终端滑模控制律和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设计具有有限时间收敛特性的行进间坦克稳定跟踪控制器。根据行进间坦克炮控系统对目标的稳定跟踪过程计算炮控系统稳定精度和到位时间,并在不同工况下与传统控制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新方法响应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稳定精度高,验证了控制器设计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坦克炮控系统 动力学建模 机电耦合 自抗扰控制 滑模控制 稳定跟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驱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的等效建模 被引量:16
17
作者 肖园园 李欣然 +2 位作者 张元胜 马亚辉 徐振华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17,28,共7页
直驱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directly driven wind turbine with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generator,D-PMSG)是分布式电源中的主要发电机型。通过分析D-PMSG的工作机理和运行特性;结合双环控制及功率追踪策略,分别构建了D-PMSG及含有... 直驱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directly driven wind turbine with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generator,D-PMSG)是分布式电源中的主要发电机型。通过分析D-PMSG的工作机理和运行特性;结合双环控制及功率追踪策略,分别构建了D-PMSG及含有D-PMSG的配电网络的仿真模型;将D-PMSG视为功率消耗为负的广义动态负荷,提出了基于恒定功率控制电流源的D-PMSG暂态等值电路,推导出了以三阶微分方程描述的机电暂态等效数学模型。通过不同程度故障下的仿真样本的总体测辩建模,从拟合程度、泛化能力及参数稳定性等方面验证了所提出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电源 直驱式风力发电机 负荷建模 广义动态负荷 机电暂态等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电耦合对轴系扭振动态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陈武晖 毕天姝 +1 位作者 杨奇逊 彭谦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9-55,共7页
应用机电耦合模型定义全模态型及扭振模态型;推导扭矩线性解,并根据扭矩解定义扭矩模态型及扭矩模态贡献因子。这些物理概念可直接分析轴系扭振动态,并获得更丰富的信息,这是以往定义的模态型无法做到的。此外,还分析自由振动模型和受... 应用机电耦合模型定义全模态型及扭振模态型;推导扭矩线性解,并根据扭矩解定义扭矩模态型及扭矩模态贡献因子。这些物理概念可直接分析轴系扭振动态,并获得更丰富的信息,这是以往定义的模态型无法做到的。此外,还分析自由振动模型和受迫轴系模型的理论基础和物理意义,并从机电耦合模型与自由振动模型的区别,解释固有扭振频率及模态型的计算值与测量值存在偏差的原因;应用解析解分析机电耦合模型与受迫振动模型的动态特性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电耦合模型 受迫轴系模型 自由振动模型 轴系扭振动态 电力系统动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电经纬仪的机电动力学建模与耦合 被引量:20
19
作者 李慧 沈湘衡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577-1582,共6页
以光电经纬仪伺服跟踪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动量矩定理和欧拉动力学方程,推导出了系统中跟踪架非线性的双轴耦合动力学模型,对跟踪架各轴间的转动惯量耦合、速度耦合及动力学耦合作用规律进行了研究,从理论上给出了它们之间的解析关系式... 以光电经纬仪伺服跟踪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动量矩定理和欧拉动力学方程,推导出了系统中跟踪架非线性的双轴耦合动力学模型,对跟踪架各轴间的转动惯量耦合、速度耦合及动力学耦合作用规律进行了研究,从理论上给出了它们之间的解析关系式。根据系统中执行元件力矩电机的方程,最终建立了描述跟踪伺服系统中被控对象动态特性的机电动力学模型,分别采用比较测试方法与计算机仿真方法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为后续研究、设计高精度的跟踪控制器和控制参数的选取及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模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经纬仪 机电动力学 耦合 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稳态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的动力学模型及其特性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光庆 崔素娟 +2 位作者 武海强 王学保 李秀玲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2-263,共12页
提出了一种双线性弹性元件耦合的多稳态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利用线性弹性元件的大变形引起采集器结构几何构型的变化,使采集器产生单稳态、双稳态和三稳态等非线性振动特性,达到提高能量采集器输出性能的目的。建立了双线性弹性元件耦... 提出了一种双线性弹性元件耦合的多稳态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利用线性弹性元件的大变形引起采集器结构几何构型的变化,使采集器产生单稳态、双稳态和三稳态等非线性振动特性,达到提高能量采集器输出性能的目的。建立了双线性弹性元件耦合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的非线性恢复力模型,基于该模型,利用Rayleigh-Ritz模态分析法和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能量采集器的集总参数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通过对动力学模型无量纲化处理后,仿真分析了系统参数对能量采集器的静力学特性(如非线性恢复力、势能、静态平衡点及其分岔)和动力学特性(振动位移、速度、相图、采集电压等)的影响。有限元计算结果验证了该仿真分析结果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参数α=β≠0时能量采集器表现出光滑连续的单稳态、双稳态和三稳态等动力学特性,其中双稳态和三稳态振动时的能量采集输出功率比线性能量采集器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能量采集器 非线性振动 线性弹性元件耦合 机电耦合模型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