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时空尺度下初级生产力对鲣种群丰度动态变化的时滞影响
1
作者 王禹程 周成 +3 位作者 郭绍健 胡媛媛 倪泳一 吴峰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74,共12页
鲣(Katsuwonus pelamis)是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其种群丰度变化受海洋环境及其滞后效应影响,探究鲣初级生产力与种群丰度的时滞关系有助于理解其生态驱动机制。利用2013—2020年中国金枪鱼围网渔船渔捞日志数据,基... 鲣(Katsuwonus pelamis)是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其种群丰度变化受海洋环境及其滞后效应影响,探究鲣初级生产力与种群丰度的时滞关系有助于理解其生态驱动机制。利用2013—2020年中国金枪鱼围网渔船渔捞日志数据,基于捕捞产量(catch)、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和捕捞网次(effort)3种丰度指标与叶绿素a浓度(chl-a)之间分别建立了初级生产力-种群丰度的分布滞后线性模型,结果显示:1)chl-a和3种丰度指标均存在显著滞后关系;2)选择1 d、2 d、3 d、4 d和5 d 5种时间尺度时,鲣种群丰度变动响应chl-a的滞后时间无明显变化规律;3)选择0.25°×0.25°、0.5°×0.5°、1°×1°、2°×2°、3°×3°、4°×4°和5°×5°的空间尺度时,初级生产力对鲣种群丰度影响的滞后时间区间分别为0 d、0~2 d、1~4 d、2~6 d、3~7 d、5~10 d和7~11 d。结果表明,初级生产力对鲣种群丰度变化存在显著时滞影响,且滞后时间与区域空间大小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生产力 多时空尺度 时滞影响 分布滞后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的归因风险评估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6
2
作者 谷少华 贺天锋 +3 位作者 陆蓓蓓 徐倩倩 梅秋红 张思恒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59-962,共4页
目的介绍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的归因风险评估方法,并运用该方法评估宁波市气温暴露造成人群死亡的归因风险。方法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通过交叉基函数实现同时描述因变量在自变量维度与滞后维度的分布,使其能够同时评估出暴露因素的... 目的介绍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的归因风险评估方法,并运用该方法评估宁波市气温暴露造成人群死亡的归因风险。方法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通过交叉基函数实现同时描述因变量在自变量维度与滞后维度的分布,使其能够同时评估出暴露因素的滞后效应和非线性效应。收集宁波市2009-2014年人群死亡和气象资料,利用时间序列分析结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评估气温造成人群死亡的归因死亡人数和人群归因分值。结果宁波市2009-2014年日均气温与总死亡的累积暴露-反应关系曲线近似呈L型,26℃为最适宜温度。归因于气温暴露造成的死亡人数为29037例(95%CI:19181-38074),占总死亡的13.39%(95%CI:9.19%-17.49%)。低温的归因风险大于高温,归因死亡人数分别为27088例和1977例,归因分值分别为12.49%和0.91%。结论无论高温或低温均与人群死亡增加相关,低温的归因风险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因风险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气温 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温对兰州市细菌性痢疾发病的滞后效应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王金玉 李盛 +5 位作者 董继元 李守禹 李普 贾清 王龄庆 常绪红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61-867,共7页
目的:探讨日均气温对兰州市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方法:收集兰州市2008—2015年每日细菌性痢疾发病资料,结合同期气象资料,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分析日均气温与细菌性痢疾发病... 目的:探讨日均气温对兰州市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方法:收集兰州市2008—2015年每日细菌性痢疾发病资料,结合同期气象资料,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分析日均气温与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关联性。结果:日均气温与细菌性痢疾发病的暴露-反应关系呈"J"型,最低发病温度为17℃,对不同性别、年龄人群高温效应影响均大于中间效应。高温效应和中间效应对男、女性人群均表现为急性作用,当天的效应值最高,随后波动下降,高温效应对女性影响更大。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0~3岁组人群的细菌性痢疾发病的高温效应和中间效应均最大;高温效应和中间效应对0~3岁、19~64岁人群均表现为急性作用,当天的效应值最高,随后波动下降,而≥65岁者当天发病,之后下降,再缓慢波动上升。相对于最低发病温度17℃,高温(32℃)和中间温度(26℃)均能增加细菌性痢疾发病的风险,以滞后14 d累计效应最大,在男性、女性、0~3岁、4~11岁、12~18岁、19~64岁、≥65岁人群中,中间温度对细菌性痢疾发病RR(95%CI)值分别为2.30(1.53~3.13)、2.45(1.65~3.30)、2.41(1.59~3.28)、2.54(1.40~3.79)、1.82(0.41~3.43)、1.98(1.11~2.93)、1.73(0.68~2.88),高温时RR(95%CI)值分别2.93(1.38~4.69)、3.08(1.48~4.9)、3.26(1.60~5.16)、3.12(1.06~5.56)、1.94(0.73~5.39)、2.31(0.54~4.36)、2.06(0.02~4.51)。结论:高温可显著增加细菌性痢疾的发病风险,女性和3岁以下人群是敏感人群。气象因素在兰州市细菌性痢疾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菌性痢疾发病受到多种气象因子共同作用的影响,但首要影响因素是高温。气温对细菌性痢疾发病不是直接作用,而是通过影响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各个环节(居民生活习惯、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自身体质),间接影响细菌性痢疾在人群中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痢疾 杆菌性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温对兰州市手足口病发病的滞后效应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王金玉 李盛 +7 位作者 董继元 马汉平 李守禹 李普 张薇 张晓宇 苏延军 李守凯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探讨日均气温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方法收集兰州市2008-2015年每日手足口病发病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首先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兰州市主要气象因子之间及其与手足口病发病数的相关性,然后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 目的探讨日均气温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方法收集兰州市2008-2015年每日手足口病发病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首先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兰州市主要气象因子之间及其与手足口病发病数的相关性,然后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日均气温与手足口病发病的关联性。结果 2008-2015年兰州市共报告手足口病例25644例,男/女为1.59:1,5岁及以下儿童占78.68%;手足口病日均发病数与气温、降水量、风速呈正相关,与气压呈负相关,以气温对手足口病发病影响最为显著(r=0.528);日均气温与手足口病发病的暴露-反应关系呈倒"U"型,发病风险在20.3℃以下随温度升高而升高,高于20.3℃时下降;相对于气温的中位数13℃,高温(25.1℃)能显著增加手足口病发病风险,男性、女性、0(5岁儿童在滞后期为0~14 d的累计风险效应最大,RR(95%CI)值分别为9.51(3.27~18.02)、7.67(2.18~15.04)、9.66(3.75~17.56);高温对6(14岁人群、低温(-5.1℃)对不同性别、年龄别人群在整个滞后期内的累计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温可显著增加兰州市手足口病发病风险,男性和0(5岁人群是敏感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因子 手足口病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市日均气温对居民非意外死亡影响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王永星 闫晓娜 +2 位作者 张杰 杨似玉 张书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52-657,共6页
目的:了解郑州市日均气温对居民非意外死亡的影响。方法:利用2013~2019年郑州市人群死亡个案资料,结合同期气象及大气污染指标,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在控制长期趋势、季节趋势和其他混杂因素后,研究日均气温与每日非意外死亡... 目的:了解郑州市日均气温对居民非意外死亡的影响。方法:利用2013~2019年郑州市人群死亡个案资料,结合同期气象及大气污染指标,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在控制长期趋势、季节趋势和其他混杂因素后,研究日均气温与每日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之间的关系。结果:郑州市日均气温与每日非意外死亡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关系均呈非线性关系。冷效应具有滞后性,非意外死亡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均在第4天开始出现,持续至第12天。热效应表现为急性,非意外死亡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均在当天最大,持续6 d。累积冷效应随滞后时间增加而增加,非意外死亡的累积冷效应在滞后21 d达到最大,RR(95%CI)为1.398(1.115~1.752);累积热效应在滞后11 d达到最大,RR(95%CI)为1.178(1.070~1.297)。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累积冷效应在滞后16 d达到最大,RR(95%CI)为1.301(1.010~1.675);累积热效应在滞后9 d达到最大,RR(95%CI)为1.239(1.097~1.398)。结论:郑州市日均气温影响居民非意外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且存在累积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非意外死亡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郑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沙尘颗粒物污染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人次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王金玉 李盛 +8 位作者 董继元 王宇红 李普 李守禹 马汉平 苏利民 李守凯 王辉 贾清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04-509,514,共7页
目的探讨兰州市沙尘天气颗粒物污染对儿童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2016年沙尘天气高发期(3~5月)兰州市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逐日资料和同期气象环境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分析... 目的探讨兰州市沙尘天气颗粒物污染对儿童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2016年沙尘天气高发期(3~5月)兰州市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逐日资料和同期气象环境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分析沙尘天气PM10和PM2.5浓度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人次的暴露-反应关系,并按年龄层建立模型。结果 2015-2016年3~5月,与非沙尘天气比较,沙尘天气日均相对湿度明显下降,PM10、PM2.5日均浓度显著上升(P<0.05);SO_2和NO_2的日均浓度,日均气温,日均风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沙尘天气PM10和PM2.5浓度上升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次的增加相关,呈滞后效应,滞后期2周,且PM2.5效应大于PM10效应。沙尘天气PM10累计效应在儿童全体、0~5岁、6~14岁儿童均以滞后0-14d最大,RR(95CI%)值分别是1.0055(1.001~1.0102)、1.0061(1.0012~1.0109)、1.0055(0.9967~1.0143)。PM2.5效应在儿童全体和0~5岁儿童均以滞后0-14d最大,RR(95CI%)值分别是1.0182(1.0037~1.033)、1.0210(1.0059~1.0364),6~14岁儿童滞后当天效应最大,RR(95CI%)值是1.0113(1.0007~1.0221)。结论兰州市沙尘天气颗粒物污染可增加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次,呈滞后效应,0~5岁儿童是敏感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呼吸系统疾病 儿童 日门诊人次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涡流传感器误差修正技术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苗恩铭 牛鹏程 颜焱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2527-2530,共4页
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的软件补偿法对电涡流传感器进行误差修正,提高了电涡流传感器的测量精度。该方法具有成本低、效果明显的特征。通过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比较,验证了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对传感器精度提升的优势。
关键词 电涡流传感器 提升精度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江阴市气温对居民死亡数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燕茹 章剑 +6 位作者 刘娟 洪琪 曹恒富 汤海波 李莹 王敏洁 朱爱萍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39-842,共4页
目的研究江阴市日均气温对死亡的影响。方法采用时间序列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2012-2017年江阴市气温对人群死亡的累积效应和滞后效应。结果高温和低温均会引起死亡效应增强,高温对每日居民非意外死亡、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和呼吸系统... 目的研究江阴市日均气温对死亡的影响。方法采用时间序列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2012-2017年江阴市气温对人群死亡的累积效应和滞后效应。结果高温和低温均会引起死亡效应增强,高温对每日居民非意外死亡、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和呼吸系统死亡的影响主要是短期即时效应,低温对居民非意外死亡、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效应均具有滞后性,滞后效应长达14天。非意外死亡、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群对冷热效应的气温风险最低点分别为25℃、19℃和25℃。低温时非意外死亡和心脑血管疾病死因14天累积RR值分别为2.05(95%CI:1.51,2.79)、1.52(95%CI:1.04,2.21)。高温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14天累积RR值为1.52(95%CI:1.08,2.14)。结论高温和低温均可导致死亡风险增加,应针对脆弱人群和危重患者加强防护措施降低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日死亡人数 时间序列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与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日门诊人次的相关性研究——以兰州两所医院为例 被引量:7
9
作者 刘昱彤 石春蕊 +4 位作者 董继元 光奇 骆志成 郗群 武奕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59-563,共5页
目的:探讨兰州地区空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对本地区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日门诊人次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皮炎湿疹类患者的门诊记录和同期气象及环境污染物资料。对日门诊人次和气象数据采用quasi-Poisson连接函数进... 目的:探讨兰州地区空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对本地区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日门诊人次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皮炎湿疹类患者的门诊记录和同期气象及环境污染物资料。对日门诊人次和气象数据采用quasi-Poisson连接函数进行拟合。在控制季节性和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基础上,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PM2.5浓度对就诊人数影响的滞后效应。结果:2013年—2016年期间,PM2.5浓度与皮炎湿疹类调查人群就诊人数的增加无统计学意义,进行性别分层后发现:大气中PM2.5每升高10μg/m3,女性皮炎湿疹类患者门诊人次在滞后0~6 d时增加1.67%(RR:1.0167,95%CI:1.0001~1.0336),在滞后0~7 d时增加1.70%(RR:1.0170,95%CI:1.0003~1.0339);进行年龄分层后发现:PM2.5升高可引起老年患者滞后0~1 d门诊人次增加2.43%(RR:1.0243,95%CI:1.0046~1.0444),青少年患者滞后0~9 d时门诊人次增加1.95%(RR:1.0195,95%CI:1.0002~1.0391),成年患者滞后0~9 d时门诊人次增加2.45%(RR:1.0245,95%CI:1.0004~1.0394)。结论:兰州地区PM2.5浓度升高对皮炎湿疹类老年患者日门诊人次增加存在即时效应,对女性患者、青年患者和成年患者的日门诊人次增加存在滞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疹 皮炎 空气污染物 细颗粒物 PM2.5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温对兰州市荨麻疹门诊人次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静 石春蕊 +6 位作者 廖蓓 韩磊 潘亚娟 骆志成 郗群 何林 王瑞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27-735,共9页
目的评估气温对兰州市荨麻疹门诊就诊人次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并进行性别、年龄分层研究筛选敏感人群。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就诊于兰州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荨麻疹门诊数据和同期兰州市气象数据、空气污染物数据。通过分... 目的评估气温对兰州市荨麻疹门诊就诊人次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并进行性别、年龄分层研究筛选敏感人群。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就诊于兰州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荨麻疹门诊数据和同期兰州市气象数据、空气污染物数据。通过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日均气温对兰州市荨麻疹门诊就诊人次的影响,并按照不同年龄段(0~14岁、15~59岁、≥60岁)及不同性别人群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气温与兰州市荨麻疹门诊就诊人次之间的关系呈非线性关系,且存在滞后效应。兰州市3家三甲医院荨麻疹日均门诊量为25人次,范围1~76人次。当日均气温在0~10℃范围内时,荨麻疹门诊就诊风险随着气温升高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日均气温为2℃时,对荨麻疹门诊就诊人次影响的滞后效应在第18天出现,在滞后21 d时相对危险度(RR)值最大,为1.12(95%CI:1.04~1.20)。高温时荨麻疹门诊就诊风险随着气温升高而增加,且高温对兰州市荨麻疹门诊就诊人次的影响呈现出滞后效应,气温越高滞后效应越明显;在滞后21 d时,气温为19.9℃和25.5℃的RR值分别为1.20(95%CI:1.12~1.27)和1.39(95%CI:1.31~1.48)。分层分析结果显示,高温对0~14岁、15~59岁和女性人群荨麻疹门诊就诊的影响更敏感,高温累积滞后21 d时,对0~14岁、15~59岁和女性人群的RR值分别为1.60(95%CI:1.45~1.71)、1.34(95%CI:1.25~1.43)和1.43(95%CI:1.33~1.53)。低温表现为对≥60岁人群的影响,当日均气温为-4.8℃,滞后12 d时RR值最大为1.38(95%CI:1.03~1.85)。此外并未发现低温对其他人群荨麻疹门诊就诊的影响。结论兰州市日均气温会影响荨麻疹门诊就诊人次。主要表现为高温会增加0~14岁、15~59岁人群荨麻疹门诊就诊风险,低温增加≥60岁人群的荨麻疹门诊就诊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均气温 荨麻疹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门诊人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主城区2017-2019年环境空气污染对自然流产影响的病例交叉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明鑫 胡雅琼 +6 位作者 杨赟平 何子翼 陈红燕 李燕喃 周妮娅 陈卿 周文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5-30,共6页
目的分析2017-2019年重庆市空气污染物浓度与自然流产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设计,控制时间趋势偏倚;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探究重庆市空气污染与自然流产发生数的关系,同时控制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在单污染物... 目的分析2017-2019年重庆市空气污染物浓度与自然流产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设计,控制时间趋势偏倚;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探究重庆市空气污染与自然流产发生数的关系,同时控制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在单污染物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双污染物模型控制其他污染物对关联的影响。结果研究期间重庆市主城区空气中PM2.5、PM10、NO2、SO2日平均浓度分别为39.32、63.31、41.04、8.86μg/m3。除NO2外,各污染物浓度均与自然流产风险相关,且关联均在滞后3 d时达到峰值,PM2.5、PM10、SO2每升高10μg/m3,其RR值分别为1.069(95%CI:1.010~1.132)、1.046(95%CI:1.007~1.086)、1.511(95%CI:1.148~1.989)。双污染物模型中上述关联仍在存在。结论重庆市空气中PM2.5、PM10、SO2短期暴露可能造成自然流产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自然流产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病例交叉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沙市气象因素与手足口病发病的关联研究: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被引量:2
12
作者 阳琳 罗垲炜 +6 位作者 赵善露 周银柱 李浩 肖回回 胡世雄 杨土保 罗红梅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04-508,共5页
目的分析长沙市气象因素与手足口病发病的关联及其滞后效应。方法收集2016-2019年长沙市手足口病日发病数据及同期气象数据,对其进行关联性分析,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象因素对手足口病发病的滞后效应。结果2016-2019年长沙市共... 目的分析长沙市气象因素与手足口病发病的关联及其滞后效应。方法收集2016-2019年长沙市手足口病日发病数据及同期气象数据,对其进行关联性分析,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象因素对手足口病发病的滞后效应。结果2016-2019年长沙市共报告手足口病12278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95.09/10万,4~7月和11~12月是每年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期。以中位数18.2℃为参考值,日均气温在28.5℃时对手足口病发病的总体效应最高(RR=2.70,95%CI:2.04~3.58),低温(P_(5)=3.2℃)情况下滞后2d时RR最大,为1.19(95%CI:1.09~1.30),高温(P_(95)=30.7℃)情况下滞后0d时RR最大,为1.14(95%CI:1.04~1.26)。以中位数1002.10hPa为参考值,日均气压在991hPa时对手足口病发病的总体效应最高(RR=2.35,95%CI:1.84~3.02),低压(P_(5)=988.7hPa)情况下滞后5d时RR最大,为1.10(95%CI:1.06~1.13),高压(P_(95)=1015.8hPa)情况下滞后2d时RR最大,为1.10(95%CI:1.05~1.16)。结论日均气温、日均气压与手足口病发病呈非线性关系,并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高温、低压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气象因素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的蟹塘水质受投喂量影响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金晶 毛星 +2 位作者 戴红君 刘杨 任妮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94-1002,共9页
为明晰投喂量与蟹塘水质变化之间的关系,基于2020年宜兴市中华绒螯蟹养殖试验池塘的水质、气象和投喂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饲料投喂量对溶解氧质量浓度、pH值等6个水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质变化与饲料投喂量之间存在长... 为明晰投喂量与蟹塘水质变化之间的关系,基于2020年宜兴市中华绒螯蟹养殖试验池塘的水质、气象和投喂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饲料投喂量对溶解氧质量浓度、pH值等6个水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质变化与饲料投喂量之间存在长期滞后效应。相对于投喂量的中位数,在高投喂量下,溶解氧质量浓度在75%的观测点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滞后期内最大负效应达-1.781 mg/L(95%置信区间:-2.916~-0.647 mg/L)。氨氮质量浓度、电导率、pH值在部分滞后期显著减小,浊度显著上升。在低投喂量下,氨氮质量浓度和浊度在部分滞后期显著增加,其余指标显著减少。但高、低两种投喂量情景下叶绿素质量浓度变化的滞后效应均不显著。另外,同一深度不同位置及同一位置不同深度的溶解氧质量浓度受投喂量影响的滞后效应模式有所不同。研究结果可为生产环境下投喂量对水质变化的影响分析和水质调节策略制定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投喂 水质 中华绒螯蟹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低气温对兰州市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人次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冯风流 张艺凡 +2 位作者 焦浩然 程博文 马玉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82-1791,共10页
通过2013年1月1日~2017年7月31日兰州市呼吸系统疾病逐日就诊资料和气象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方法,分析0~30d滞后影响,研究极端低温对不同年龄(<15岁、16~45岁、46~60岁、>60岁)和性别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人次的影... 通过2013年1月1日~2017年7月31日兰州市呼吸系统疾病逐日就诊资料和气象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方法,分析0~30d滞后影响,研究极端低温对不同年龄(<15岁、16~45岁、46~60岁、>60岁)和性别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人次的影响.结果发现:日均最低温度对相对危险度(RR)的最大RR变化范围为0.89~1.41,变化趋势整体呈现出V字型,在低温附近,温度越低,RR越高;滞后0~4d,极端低温代表的冷效应影响最为显著;滞后5~19d,在日均最低温度0°C附近,出现新的峰值,冷效应对RR的贡献有所下降,热效应对RR的贡献完全消失;滞后20~30d,日均最低温度为-10°C时,出现RR最小值,0°C温度点附近维持RR峰值;滞后22d时,滞后影响完全消失.在极端低温条件下,呼吸系统疾病对低龄人群表现出长期滞后性和高发性,对高龄人群表现出短期滞后性.男性比女性患病的滞后效应更长,患病风险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低温 日均最低温度 呼吸系统疾病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均气温对社区居民脑卒中死亡影响的时间序列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陈亦晨 陈华 +6 位作者 曲晓滨 孙良红 陈涵一 李小攀 彭丽 徐望红 周弋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1838-1844,共7页
背景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气温对居民脑卒中死亡的影响正愈发受到关注。目的分析日均气温对浦东新区居民脑卒中死亡的影响。方法收集2005—2019年浦东新区居民脑卒中死亡资料(包括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死亡资料)、... 背景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气温对居民脑卒中死亡的影响正愈发受到关注。目的分析日均气温对浦东新区居民脑卒中死亡的影响。方法收集2005—2019年浦东新区居民脑卒中死亡资料(包括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死亡资料)、气象资料(包括气温、相对湿度、大气压)及大气污染物资料〔包括大气颗粒物(PM_(10))、二氧化硫(SO_(2))与二氧化氮(NO_(2))〕。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日均气温对浦东新区居民脑卒中的影响以及效应的累积性与滞后性。根据年龄及受教育水平开展分层分析,探究敏感人群。结果2005—2019年,浦东新区累计报告居民脑卒中死亡30337人,其中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死亡分别为11221、15308人,分别占脑卒中死亡总数的36.99%、50.46%。研究期间浦东新区居民每日脑卒中死亡5.54人,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死亡分别为2.05、2.79人;气温、相对湿度、大气压的日均值分别为17.25℃、73.75%、1015.83 hPa,PM_(10)、SO_(2)、NO_(2)浓度日均值分别为68.87、28.82、44.68μg/m^(3)。浦东新区以日均温度的中位数(P_(50)=18.2℃)为参照,低温(P5=3.0℃)对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的效应在滞后0~14 d(Lag 0~14 d)达到最大〔脑卒中:相对危险度(RR)=1.34,95%CI(1.15,1.56);出血性脑卒中:RR=1.61,95%CI(1.25,2.08)〕,低温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累积性与滞后性,缺血性脑卒中对低温的影响不敏感;高温(P_(95)=30.1℃)对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效应在Lag 0~1 d达到最大〔脑卒中:RR=1.26,95%CI(1.12,1.41);缺血性脑卒中:RR=1.64,95%CI(1.39,1.93)〕,高温作用较为短促,出血性脑卒中对高温的影响不敏感。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低温对<75岁人群脑卒中死亡效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75岁人群脑卒中死亡效应在Lag 0~14 d达到最大;低温对小学及以下、中学及以上文化水平人群脑卒中死亡效应分别在Lag 0~21 d、Lag 0~14 d达到最大。高温对<75岁、中学及以上人群脑卒中死亡效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75岁、小学及以下人群脑卒中死亡效应均在Lag 0~1 d达到最大。在Lag 0~3 d,高温对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人群脑卒中死亡效应高于中学及以上文化水平人群(P<0.05)。结论低温与高温均导致浦东新区居民脑卒中死亡风险上升,低温与高温分别增加居民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死亡风险,而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人群在高温环境下更易发生脑卒中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出血性卒中 缺血性卒中 日均气温 死亡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年龄因素 教育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温对定西市农村居民心血管疾病住院人数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雁茹 董继元 +1 位作者 杨仁庆 刘宁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8-198,共11页
目的探讨气温对定西市农村居民心血管疾病住院人数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方法利用定西市2018至2019年气象资料、空气污染资料以及农村居民每日因心血管疾病住院人数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日均气温与心血管疾病住院人数的关系... 目的探讨气温对定西市农村居民心血管疾病住院人数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方法利用定西市2018至2019年气象资料、空气污染资料以及农村居民每日因心血管疾病住院人数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日均气温与心血管疾病住院人数的关系,并按性别、年龄和疾病种类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定西市气温与农村居民心血管疾病住院人数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暴露反应曲线近似一个倒“U”形,不同类型心血管疾病的暴露反应曲线形状基本类似,但气温阈值各不相同。低温(-7℃)和较低温(0℃)对心血管疾病住院人数存在累计滞后效应。低温(-7℃)累积滞后7 d时,RR值最大,为1.121(95%CI=1.002~1.255);较低温(0℃)累积滞后14 d时,RR值最大,为1.198(95%CI=1.123~1.278);较低温(0℃)在累积滞后14 d时对缺血性心脏病和心律失常住院人数的RR值分别为1.034(95%CI=1.003~1.077)和1.039(95%CI=1.004~1.066);较高温(17℃)和高温(21℃)对缺血性心脏病均在当天RR值最大,分别为1.148(95%CI=1.092~1.206)和1.176(95%CI=1.096~1.261);较高温(17℃)和高温(21℃)对心律失常累积滞后效应均在当天最大,RR值分别为1.071(95%CI=1.001~1.147)和1.112(95%CI=1.011~1.223);较高温(17℃)和高温(21℃)对脑血管疾病累积滞后效应在当天最大,RR值分别为1.084(95%CI=1.025~1.145)和1.094(95%CI=1.013~1.182);未发现气温对心力衰竭住院人数的累积滞后效应。分层分析显示低温(-7℃)和较低温(0℃)对女性心血管疾病住院人数有影响,但仅较低温(0℃)对男性有影响;高温对女性的累积效应高于男性,相比于男性,气温对女性的影响更大,<65岁人群较≥65岁人群对低温和高温更敏感。结论气温变化会增加定西市农村居民心血管疾病住院风险,且存在滞后效应;温度对不同病因、性别及年龄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的影响有差异,居民应注意气温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尤其是女性、<65岁和缺血性心脏病等重点人群在气温发生变化时应加强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心血管疾病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住院人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均气温对兰州市支气管炎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仁庆 董继元 +1 位作者 王雁茹 刘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0-350,共11页
为研究兰州市日均气温对支气管炎门诊人数的影响,收集兰州市2013—2019年三所综合性医院支气管炎患者门诊就诊资料及气象、空气污染物等数据,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温和支气管炎门诊就诊风险的关系,并按性别、年龄进行分层分析... 为研究兰州市日均气温对支气管炎门诊人数的影响,收集兰州市2013—2019年三所综合性医院支气管炎患者门诊就诊资料及气象、空气污染物等数据,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温和支气管炎门诊就诊风险的关系,并按性别、年龄进行分层分析。兰州市日均气温对支气管炎门诊就诊量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且存在滞后效应。低温(-5.0℃)和高温(25.4℃)的危害效应均为暴露当天最大,随着滞后天数增加危害逐渐减弱,低温持续滞后1~13 d,高温持续滞后19 d。冷效应的危害作用大于热效应,但热效应有更长的滞后时间。气温第5百分位数(-5.0℃)和第95百分位数(25.4℃)分别在累积滞后14 d和21 d时效应值最大,分别为2.832和1.070。低温和高温暴露下男性就诊风险大于女性,最大累积相对危险度(RR)值分别为3.089、1.085。低温和高温下0~14岁儿童的门诊就诊风险显著高于其他年龄人群,在-5.0℃时,累积滞后14 d时有最大值,RR值为3.191,在25.4℃时,累积滞后21 d时有最大值,RR值为1.089。低温和高温均增加兰州市居民支气管炎门诊就诊风险,低温的危害效应大于高温效应,14岁以下儿童对低温反应更加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均气温 支气管炎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热浪致死风险的人群和城市分异及保险费率厘定的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领雁 张朝 侯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75-484,共10页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高温热浪事件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且大大加剧了人群致死的风险。基于3个研究地区(南京、广州和重庆)1951—2015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和2007—2013年逐日死亡数据,首先设计了热浪强度指数来量化热浪特征;其次采用分布滞后非...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高温热浪事件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且大大加剧了人群致死的风险。基于3个研究地区(南京、广州和重庆)1951—2015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和2007—2013年逐日死亡数据,首先设计了热浪强度指数来量化热浪特征;其次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构建高温热浪灾害下人群的脆弱性模型;最后采用蒙特卡洛仿真方法模拟随机高温热浪事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概率风险评估与高温热浪生命保险费率的厘定。研究发现:老年人的高温热浪死亡风险与对应的费率水平是年轻人的9~28倍;其中,高温热浪费率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反比,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费率水平较低。该研究成果为指数生命/健康保险产品的研发,为政府采取综合性的风险管理措施以减少公众健康风险等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浪 死亡风险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 指数保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效应meta分析及其应用
19
作者 肖婷 杨军 +1 位作者 杨周 欧春泉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共4页
目的介绍混合效应meta分析模型的基本理论,并通过实例详细阐述其应用。方法Francesco等人提出将线性混合效应模型与meta分析方法结合,可用于合并复杂的多参数相关效应。本研究对该方法做详细的阐述,并采用该方法结合二阶段分析策略探究... 目的介绍混合效应meta分析模型的基本理论,并通过实例详细阐述其应用。方法Francesco等人提出将线性混合效应模型与meta分析方法结合,可用于合并复杂的多参数相关效应。本研究对该方法做详细的阐述,并采用该方法结合二阶段分析策略探究日均气温对英格兰与威尔士10个地区人群死亡率的影响。结果英格兰与威尔士10个地区日均气温与人群死亡的综合暴露—反应关系呈U形,且气温的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Cochran Q=99.6513、I 2=63.9%、P<0.0001)。相对于最适宜温度,第1百分位数气温(低温)与第99百分位数(高温)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807(95%CI:1.605~2.035)与1.201(95%CI:1.150~1.254)。结论混合效应meta分析可用于合并不同研究的多个复杂相关参数,可广泛应用于多地区暴露与健康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以及临床试验中多中心纵向数据分析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效应meta分析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二阶段分析 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