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9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Key Physical Factors Affecting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of Labile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by Biochar Driven in Mollisols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1
作者 Zhao Wei Liang Fangyuan +4 位作者 Liang Ying Zhao Hongrui Hao Shuai Wang Hongyan Wang Daqi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4年第1期28-41,共14页
Biochar is widely used to improve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However, few studies focuse on the impact of maize stalk biochar on labile organic carbon(LOC) pool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 Biochar is widely used to improve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However, few studies focuse on the impact of maize stalk biochar on labile organic carbon(LOC) pool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LOC fractions. A field positioning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in Mollisols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maize stalk biochar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emporal changes of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LOC fractions. Maize stalk biochar treatments included C1(1.5 kg·hm^(-2)), C2(3 kg·hm^(-2)), C3(15 kg·hm^(-2)), C4(30 kg·hm^(-2)), and CK(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aize stalk biochar increased soil water contents(SWC) and soil porosity(SP), but reduced bulk density(BD). Maize stalk biochar reduced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 contents in the 0-20 cm soil layer, ranging from 0.25 g·kg^(-1) to 0.31 g·kg^(-1) in harvest period, while increased in the 20-40 cm soil layer. In addition, the application of biochar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emporal change of SWC, BD, SP, DOC, hot-water extractable carbon(HWC), acid hydrolyzed organic carbon(AHC Ⅰ, Ⅱ), and read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ROC). High amounts of maize stalk biochar up-regulated the content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HWC, AHC Ⅰ, AHC Ⅱ, and ROC. In addition, SWC and SP were the key physical factors to affect LOC fractions. In conclusions, maize stalk biochar could improve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then influence LOC fractions, and maize stalk biochar could be used as an organic amendment for restoring degraded soils governed by their rates of add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ze stalk biochar labile organic carbon fraction Mollisols region soil physical property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溶解有机碳湿沉降及其在海洋碳中和中的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邢建伟 宋金明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6-618,共13页
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关于大气降水DOC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大气降水DOC的丰度与生物可利用性、降水DOC浓度和湿沉降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OC湿沉降的生态环境效应,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结果表明,降... 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关于大气降水DOC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大气降水DOC的丰度与生物可利用性、降水DOC浓度和湿沉降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OC湿沉降的生态环境效应,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结果表明,降水DOC的化学组分异常复杂,以低分子量有机酸、氨基酸、尿素等为主,具有较高的生物可利用性;不同地区降水DOC的浓度和湿沉降通量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主要受控于排放源、排放强度以及复杂的气象条件;大气中的DOC可影响气溶胶和降水的性质(酸雨),沉降至冰雪表面的DOC会加速冰川融化;同时,湿沉降带来的DOC输入可加富表层海水的有机碳水平,其中的活性DOC可促进海洋生态系统次级生产力的提高,而惰性成分则可贡献海洋惰性溶解有机碳库,有利于碳封存并增强海洋碳汇,助力“海洋负排放”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未来的研究应持续注重开发利用先进仪器设备开展降水DOC化学成分的精准量化识别,以更深刻地认识降水DOC的生物可利用性及惰性特征;同时,开发利用新型数值模拟技术以深入开展全球尺度不同性质降水DOC湿沉降通量及其时空异质性研究,并量化大气DOC的间接湿沉降通量,在此基础上重点阐明大气DOC湿沉降作为新型路径之一对提高全球海洋碳封存的潜力,以期深入认识大气沉降在全球碳循环和海洋“碳失汇”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有机碳(doc) 湿沉降 生物可利用性 海洋惰性溶解有机碳库 “双碳”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黑土区不同树种退耕还林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3
作者 师立鹏 谷会岩 王秀伟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11,共9页
为探究东北典型黑土区不同退耕还林树种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的垂直分布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黑土修复工作及树种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在东北典型黑土区分别选择以小黑杨(Populus×xiaohei)、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 为探究东北典型黑土区不同退耕还林树种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的垂直分布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黑土修复工作及树种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在东北典型黑土区分别选择以小黑杨(Populus×xiaohei)、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和落叶松(Larix gmelinii)为造林树种的退耕还林地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探究其在不同树种退耕还林地间的差异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和植物细根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5—15 cm处小黑杨林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1578.56 mg/kg)显著低于落叶松(1936.98 mg/kg)和樟子松(2046.07 mg/kg)林,樟子松林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2151.53 mg/kg)显著高于小黑杨(1298.32 mg/kg)和落叶松(1164.75 mg/kg)林(P<0.05);在15—30 cm处小黑杨林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1541.57 mg/kg)显著低于落叶松(1957.04 mg/kg)和樟子松(1881.31 mg/kg)林,樟子松林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2256.99 mg/kg)显著高于小黑杨(1708.50 mg/kg)和落叶松(1200.55 mg/kg)林(P<0.05)。土壤pH、土壤全磷含量、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容重在不同树种退耕还林地间存在显著差异。土壤有机碳和溶解性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逐渐降低,微生物量碳含量在不同土壤深度间没有显著差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与土壤磷含量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碳与土壤氮含量、植物细根生物量和β⁃1,4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正相关(P<0.05)。退耕还林后不同树种退耕还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著,但不同树种退耕还林地间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土壤全磷是对3个树种退耕还林地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分布影响最大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退耕还林 土壤有机碳 溶解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土壤溶液采样及可溶性有机碳(DOC)的紫外吸收光谱直接测定探讨 被引量:30
4
作者 罗小三 仓龙 +2 位作者 郝秀珍 李连祯 周东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43-947,共5页
首次采用管壁过滤孔径为微米级(0.1~O.3 μm)的水处理用多孔聚丙烯(腈)空心纤维细管,与注射器或真空管相连,自制成土壤溶液采样器,将空心纤维管埋置或插入土壤中抽取层面土壤溶液,所得溶液无须过滤即可进行各种理化分析和测定,且可连... 首次采用管壁过滤孔径为微米级(0.1~O.3 μm)的水处理用多孔聚丙烯(腈)空心纤维细管,与注射器或真空管相连,自制成土壤溶液采样器,将空心纤维管埋置或插入土壤中抽取层面土壤溶液,所得溶液无须过滤即可进行各种理化分析和测定,且可连续采样,提出了一种价廉实用的原位土壤溶液取样方法.并根据可溶性有机碳(DOC)在紫外光区的吸收特征,将土壤溶液在254 nm波长处的吸光度(UVA254)与DOC浓度(TOC仪法)进行比较,发现两者有较好的相关性(DOC=38.84×UVA254,n=37,R2=O.82),即直接测定土壤溶液的UVA254,再乘以系数38.84可以估算DOC浓度.与复杂的氧化-比色和昂贵的TOC仪测定法对比,UVA254能快速便捷地估计土壤溶液中DOC的浓度.UVA254也适用于水体DOC的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土壤溶液采样器 可溶性有机碳(doc) 紫外分光光度法 UVA25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荧光分析的不同有机碳水平水稻土添加外源有机物培养对DOC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石坤 夏昕 +7 位作者 关强 沈方圆 黄欠如 李大明 刘满强 李辉信 胡锋 焦加国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7-233,共7页
以江西省红壤研究所内的水稻土有机肥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81年)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维荧光技术,在室内培养条件下,研究外源有机物(葡萄糖和秸秆,分别代表易分解和难降解碳)对不同碳水平水稻土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与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添... 以江西省红壤研究所内的水稻土有机肥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81年)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维荧光技术,在室内培养条件下,研究外源有机物(葡萄糖和秸秆,分别代表易分解和难降解碳)对不同碳水平水稻土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与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葡萄糖对高碳和低碳水稻土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可以促进DOC结构中类溶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增加与类胡敏酸类富里酸的减少。添加秸秆则对高碳和低碳水稻土DOC有不同的影响:低碳土壤中,在培养末期(60d),添加秸秆处理的DOC含量显著提高(p<0.05),而高碳土壤处理则无显著变化。在DOC结构方面,秸秆可以促进低碳土壤中类蛋白物质转化为更稳定的类胡敏酸和类富里酸物质;对于高碳土壤,则可以促进类溶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积累,促进类胡敏酸与类富里酸的分解利用。低碳土壤DOC含量相对稳定,结构受外源有机碳影响较大;高碳土壤DOC结构相对稳定,但含量变化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水稻土 可溶性有机碳 三维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动态变化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6
作者 吴健敏 郗敏 +2 位作者 孔范龙 李悦 张清磊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53-961,共9页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是陆生生态系统中极为活跃的有机组分,是土壤圈层与相关圈层(如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发生物质交换的重要形式。与土壤有机碳其他组分相比,DOC对土壤质量变化、环境因素以及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高度敏感性...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是陆生生态系统中极为活跃的有机组分,是土壤圈层与相关圈层(如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发生物质交换的重要形式。与土壤有机碳其他组分相比,DOC对土壤质量变化、环境因素以及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高度敏感性,因此土壤DOC的消长动态及其影响因素已经成为了土壤、环境和生态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对近年来有关土壤DOC动态变化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土壤DOC动态变化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表明,生物因素植被和土壤微生物控制着土壤DOC的输入和输出;非生物因素和人为因素通过作用于微生物活性、植被生长及其他过程而间接地驱动着土壤DOC的动态变化;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土壤DOC的影响通常表现为综合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土壤DOC动态变化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两点建议,即应用模型定量分析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和统一DOC含量的测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碳 动态变化 影响因素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湾海域海水DOC,POC及间隙水中的DOC分布特征 被引量:19
7
作者 马士德 谢肖勃 朱素兰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46-49,共4页
1988年7月对辽东湾海水中的DD,POC及间隙水中的DD进行了调 查,绘制了该海域的DOC,POC及间隙水中的DOC分布图,初步得出该海域的 DOC,POC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海水中的DOC,POC及间隙水中的DO... 1988年7月对辽东湾海水中的DD,POC及间隙水中的DD进行了调 查,绘制了该海域的DOC,POC及间隙水中的DOC分布图,初步得出该海域的 DOC,POC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海水中的DOC,POC及间隙水中的DOC远比远 海和大洋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 溶解有机碳 颗粒有机碳 间隙水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C遥感研究进展——基于全球大河DOC与CDOM保守性特征 被引量:7
8
作者 潘德炉 刘琼 白雁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1,共11页
目前,溶解有机碳(DOC)遥感反演研究主要集中在河口及陆源影响较大的边缘海区,大多数是利用DOC与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或DOC与盐度的经验关系获取。为了较好的理解DOC的遥感反演机理,收集了全球主要大河(流量排名前25中16条)及边缘海DOC... 目前,溶解有机碳(DOC)遥感反演研究主要集中在河口及陆源影响较大的边缘海区,大多数是利用DOC与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或DOC与盐度的经验关系获取。为了较好的理解DOC的遥感反演机理,收集了全球主要大河(流量排名前25中16条)及边缘海DOC与CDOM浓度与保守性分布状况,发现大多数河口CDOM呈现保守性分布,DOC呈现非保守性分布。基于DOC与CDOM保守性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以及研究海区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论述了DOC遥感反演算法的研究进展,提出了DOC遥感反演需要考虑DOC受不同主要控制因素(如保守混合与生物作用等)的影响,并对这些控制因素进行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有机碳 有色溶解有机物 遥感反演 河口 边缘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枯水期CDOM光吸收特性与DOC浓度的定量关系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刘丽贞 黄琪 +3 位作者 吴永明 吴代赦 游海林 邓觅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62-768,共7页
研究了2015年枯水期鄱阳湖水体(包括河口区、鄱阳湖主湖开阔区)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的光吸收特性,并讨论了CDOM光吸收特性与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整个鄱阳湖水体中CDOM在254、280、350和440 nm波长处的吸收系... 研究了2015年枯水期鄱阳湖水体(包括河口区、鄱阳湖主湖开阔区)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的光吸收特性,并讨论了CDOM光吸收特性与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整个鄱阳湖水体中CDOM在254、280、350和440 nm波长处的吸收系数分别为7.86~20.24、5.64~14.58、1.46~4.41和0.36~1.06 m-1;表征CDOM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的M值(CDOM在波长250和365 nm处吸收系数比值)变化范围为5.27~7.66。枯水期湿地对鄱阳湖水体CDOM的影响较大,而5大入湖河流贡献不大。在各项参数中,光谱斜率比值(SR)更能体现枯水期鄱阳湖水体CDOM光吸收特征。枯水期鄱阳湖水体ρ(DOC)在1.61~4.86 mg·L^(-1)之间变化,其平均值为2.31 mg·L^(-1)。枯水期鄱阳湖水体CDOM光吸收系数(a254,x)与DOC浓度(y)呈显著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0.53+0.27x(调整决定系数R2=0.76,P<0.01),2016年1月的实测值验证显示利用枯水期鄱阳湖水体CDOM光吸收特性研究DOC浓度具有可行性。这意味着研究枯水期鄱阳湖水体CDOM光吸收特性对研究碳库具有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 吸收系数 溶解性有机碳(doc)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河口区水库DOC和DIC浓度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平 唐晨 +4 位作者 陆苗慧 张林海 Yang Hong 仝川 吕敏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23-1137,共15页
沿海水库汇聚并埋藏着大量的碳,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区域.水体溶解有机碳(DOC)和溶解无机碳(DIC)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是水库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系统生物过程和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解亚热带河口区文武砂水库表层水... 沿海水库汇聚并埋藏着大量的碳,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区域.水体溶解有机碳(DOC)和溶解无机碳(DIC)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是水库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系统生物过程和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解亚热带河口区文武砂水库表层水体DOC和DIC的时空分布特征,本研究于2018年11月、2019年3月和6月分别对库区表层水进行多空间点位采样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文武砂水库表层水体DOC和DIC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介于0.10-21.13和0.38-34.94 mg/L,其均值分别为(4.09±0.18)和(15.83±0.24)mg/L,最大值分别出现在夏季和秋季;空间分布趋势,整体表现为北库区>南库区,且由库区周边的浅水区向库区中心的深水区域呈现出递减的趋势;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是影响库区DOC和DIC浓度的季节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外源污染输入强度是引起库区DOC和DIC浓度空间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结果扩展对水库碳循环的认知,对提高水库水质也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武砂水库 溶解有机碳 溶解无机碳 时空变化 废水排放 亚热带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典型岛状林湿地土壤水DOC质量浓度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1
作者 郗敏 孔范龙 +1 位作者 吕宪国 刘吉平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22-325,共4页
以三江平原典型岛状林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6、8和10月下旬分层采集土壤水溶液(0-60cm),测定土壤水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其他几种元素的质量浓度,研究三江平原典型岛状林湿地土壤水DOC质量浓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岛状林湿地土壤水DO... 以三江平原典型岛状林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6、8和10月下旬分层采集土壤水溶液(0-60cm),测定土壤水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其他几种元素的质量浓度,研究三江平原典型岛状林湿地土壤水DOC质量浓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岛状林湿地土壤水DOC质量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6月份土壤水DOC质量浓度最高,10月份次之,8月份最低。土壤水DOC质量浓度还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从土壤表层向下,随深度增加,土壤水DOC质量浓度先减小后增加,剖面层次之间土壤水DOC质量浓度差异显著(P<0.05)。不同月份之间土壤水DOC质量浓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存在差异性,但差异不显著(P=0.061)。土壤有机质数量和分布、土壤的冻融作用、土壤矿物吸附作用是引起土壤水DOC质量浓度分布的主要原因,采样点的排水状况也对土壤水DOC的分布有重要影响。另外,岛状林湿地土壤水DOC质量浓度与TOC、TC、Fe2+、TP、NO3-呈显著相关关系,与NH4+、PO43-、TN、pH存在一定相关关系,说明土壤水DOC质量浓度的分布还与其他各种元素迁移、转化紧密相关,尤其营养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有机碳(doc) 岛状林湿地 土壤水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级水电开发下黄河上游龙-刘河段DOC时空分布特征及通量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巍 王嘉玮 +3 位作者 刘挺 王浩 李琛 周孝德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6-114,共9页
针对梯级水电开发影响下河流生源物质循环的科学问题,选取黄河上游梯级开发河段(龙羊峡-刘家峡段,共5个水库)为研究区域,以溶解性有机碳(DOC)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采样监测方法分析DOC以及理化指标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且基于静态箱式算法... 针对梯级水电开发影响下河流生源物质循环的科学问题,选取黄河上游梯级开发河段(龙羊峡-刘家峡段,共5个水库)为研究区域,以溶解性有机碳(DOC)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采样监测方法分析DOC以及理化指标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且基于静态箱式算法模型估算各水库DOC的输移通量。结果表明:DOC及常规理化指标存在明显的时空异质性,DOC浓度呈现汛期(5.37~7.00 mg/L)高于非汛期(2.90~5.56 mg/L)的特征,汛期由于水库出现垂向水温分层现象,DOC在沿水深垂直方向上呈波动变化。在采样年里,龙羊峡-刘家峡段DOC的年输入通量为258.53 kt,年输出通量为192.23 kt,拦截率为25.6%,具有拦截效应的水库为龙羊峡、公伯峡和刘家峡,其余水库为输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碳 输移通量 梯级水电开发 黄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物老化过程中DOC含量变化对菲吸附-解吸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焦立新 孟伟 +2 位作者 郑丙辉 张雷 秦延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66-873,共8页
采用批量实验的方法,研究了菲在渤海湾入海河流与河口沉积物上的吸附-解吸行为,并探讨了沉积物老化培养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变化及其对菲在沉积物上吸附-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蓟运河沉积物(RS)中TOC、TN和DOC含量均高于北塘... 采用批量实验的方法,研究了菲在渤海湾入海河流与河口沉积物上的吸附-解吸行为,并探讨了沉积物老化培养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变化及其对菲在沉积物上吸附-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蓟运河沉积物(RS)中TOC、TN和DOC含量均高于北塘口沉积物(ES);RS和ES中C/N比分别为12.30和12.00,DOC/TOC百分比分别为3.50%和2.70%。②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沉积物中DOC含量呈现降低趋势,其中RS中DOC含量比对照(CK)降低了24.21%-99.49%,而ES中DOC含量则比CK降低了18.71%-69.14%。③通过Freundlich模型拟合,菲在RS上吸附的N值大于ES,并且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均呈现下降趋势;菲在RS和ES上吸附的KF值分别在185-792、252-530μg1-.nkg-.1Ln之间,老化沉积物分别比CK提高了0.50-3.28和0.42-1.00倍。④菲在RS和ES上的吸附-解吸均表现出明显的解吸滞后现象,并且随着溶液中菲浓度的增加,滞后系数(HI)呈现降低趋势。当Ce=1μg/L时,菲在RS和ES老化沉积物上的HI分别比CK提高了1.1-8.3和0.7-10.4倍。⑤沉积物中DOC含量与KF值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N值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沉积物老化过程中DOC含量的变化很可能在菲的吸附-解吸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吸附 解吸 d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典型环型湿地土壤DOC剖面分布及储量 被引量:7
14
作者 孔范龙 郗敏 +2 位作者 李悦 徐丽华 冯小敏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76-179,共4页
选择三江平原典型环型湿地,分层采集岛状林、小叶章草甸和毛果苔草沼泽湿地土壤,调查了土壤DOC含量、储量水平和垂直分布状况,分析了环型湿地特殊的水文地貌条件对DOC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型湿地土壤DOC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不... 选择三江平原典型环型湿地,分层采集岛状林、小叶章草甸和毛果苔草沼泽湿地土壤,调查了土壤DOC含量、储量水平和垂直分布状况,分析了环型湿地特殊的水文地貌条件对DOC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型湿地土壤DOC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不断减小;毛果苔草沼泽湿地土壤剖面的DOC含量显著高于小叶章草甸和岛状林,小叶章草甸和毛果苔草沼泽湿地剖面DOC含量显著高于岛状林;环型沼泽湿地土壤DOC累积现状为小叶章草甸土壤剖面DOC储量最大,岛状林其次,毛果苔草沼泽湿地最小,其60cm深度内土壤DOC储量分别为0.111 3,0.084 4和0.058 8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型湿地 doc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光环境下两种品系坛紫菜DOC分泌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权伟 应苗苗 +2 位作者 王怡娟 周庆澔 许曹鲁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00-306,共7页
为明确坛紫菜Porphyry haifanesis在生长过程中溶解有机碳(DOC)的分泌特性,以两种品系"洞头本地菜"和"浙东1号"的坛紫菜为材料进行了不同光照(1500、2000、3800 Lx)和黑暗条件下的室内养殖试验,通过测定养殖水体中... 为明确坛紫菜Porphyry haifanesis在生长过程中溶解有机碳(DOC)的分泌特性,以两种品系"洞头本地菜"和"浙东1号"的坛紫菜为材料进行了不同光照(1500、2000、3800 Lx)和黑暗条件下的室内养殖试验,通过测定养殖水体中DOC、溶解无机碳(DIC)含量变化,对DOC分泌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光照强度2800 Lx下,两种品系的坛紫菜DOC分泌速率与DOC分泌量占固碳量的比例均在光照2h时达最高;在光照6 h条件下,坛紫菜DOC分泌速率与DOC分泌量占固碳量的比例均在2000 Lx时最高;随着黑暗时间的延长,两种品系坛紫菜的DOC分泌速率、DOC分泌量占释碳量的比例均逐渐下降,黑暗2h时,DOC分泌量占释碳量的比例"洞头本地菜"最高达66.09%,"浙东1号"最高达75.04%;光照条件下,两种品系坛紫菜DOC的分泌与碳同化的同步性较弱,而黑暗条件下,DOC的分泌与DIC的释放同步性较强;在光照与黑暗条件下,"浙东1号"坛紫菜DOC分泌基本未表现出滞后效应,"洞头本地菜"坛紫菜DOC分泌在光照6 h后表现出微弱的滞后效应。研究表明,坛紫菜在光照或黑暗条件下,均会向水体中分泌DOC,提高海水中的DOC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坛紫菜 溶解有机碳 溶解无机碳 分泌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季节雨林土壤DOC与DN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文君 沙丽清 +4 位作者 张一平 宋清海 刘运通 邓云 邓晓保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4-41,共8页
为探明热带季节雨林土壤溶解态有机碳(DOC)、溶解态氮(DN)的时空动态及与土壤温、湿度和土壤酸度的关系,本研究在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开展了土壤剖面DOC和DN含量的研究,在同一自然年度,在雾凉季(1月),干季(3月),雨季前期(5月... 为探明热带季节雨林土壤溶解态有机碳(DOC)、溶解态氮(DN)的时空动态及与土壤温、湿度和土壤酸度的关系,本研究在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开展了土壤剖面DOC和DN含量的研究,在同一自然年度,在雾凉季(1月),干季(3月),雨季前期(5月),雨季中期(8月),雨季后期(10月),按0~20、20~40、40~60、60~80和80~100 cm分层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DOC和DN含量、土壤温、湿度和酸度。结果表明: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土壤DOC和DN含量在0~60 cm随深度增加而逐层递减,在60~100 cm则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加,总体表现为表层DOC和DN含量较深层土壤含量高的剖面特征。热带季节雨林各层土壤的DOC和DN的季节动态并不完全一致,呈雨季中后期高,干季低的季节特征。即DOC含量季节差异显著的土层为0~20和20~40 cm,而DN含量仅在0~20 cm土层季节差异显著;土壤温湿度与DOC和DN的关系存在着层间差异,即0~20和20~40 cm土壤DOC的含量与土壤湿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0~40 cm的DOC含量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0~20和80~100 cm土层的DN含量与土壤湿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仅0~2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与D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热带季节雨林土壤DOC和DN的含量与土壤酸度的关系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热带季节雨林各层土壤的DOC和DN对温、湿度和酸度的反馈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态有机碳 溶解态氮 土壤剖面 影响因子 热带季节雨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光照条件下农田湿地土壤碳排放的驱动因子差异
17
作者 贺宥文 韩亚峰 +3 位作者 王旭刚 孙丽蓉 邢江冰 曹晟源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1-400,共10页
湿地碳库增汇减排是加快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光照与湿地矿物氧化还原、微生物群落特征转变等生物或非生物过程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关于湿地土壤碳排放对光照的响应特征及作用机理尚存争议。以黄河中下游农田湿地土壤为研... 湿地碳库增汇减排是加快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光照与湿地矿物氧化还原、微生物群落特征转变等生物或非生物过程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关于湿地土壤碳排放对光照的响应特征及作用机理尚存争议。以黄河中下游农田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室内恒温淹水厌氧培养试验,设置光照和避光处理,通过定量土壤碳累积排放量、Fe(Ⅱ)和可溶性有机碳(DOC)质量分数,结合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定性DOC化学结构特征,探索光照对黄河中下游农田湿地土壤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避光条件下土壤累积碳排放量(以碳计)介于99.11-713.39mg·kg^(-1),显著高于光照条件下的17.52-27.20 mg·kg^(-1)。相关分析显示,土壤累积碳排放量在避光下与DOC质量分数、E2/E3和0.5 mol·L^(-1)盐酸可浸提态Fe(Ⅱ)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均呈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表明避光下活性碳组分的微生物可利用性和微生物异化铁还原作用主导了黄河中下游农田湿地碳排放;在光照下,则与0.5mol·L^(-1)盐酸可浸提态Fe(Ⅱ)质量分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再氧化趋势,且与土壤碳排放量显著正相关,表明光照可通过促进亚铁再氧化过程抑制土壤碳排放。研究结果可为深入解析黄河中下游农田湿地碳循环机制和固碳潜力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湿地 碳排放 光照 异化铁还原 可溶性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可降解溶解性有机碳(BDOC)降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欣 马建薇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183-1184,1199,共3页
以东北某市饮用水为研究对象,采用悬浮培养测定法,讨论了生物可降解性有机碳(BDOC)测定中降解动力学特性,得出在28 d测定中,BDOC的降解动力学满足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为BDOC1=BDOCu(1-10^(-0.07449t)), 降解常数k=0.074 49 d-1.试验研... 以东北某市饮用水为研究对象,采用悬浮培养测定法,讨论了生物可降解性有机碳(BDOC)测定中降解动力学特性,得出在28 d测定中,BDOC的降解动力学满足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为BDOC1=BDOCu(1-10^(-0.07449t)), 降解常数k=0.074 49 d-1.试验研究表明:BDOC3约占BDOC28总量的40.22%,以测定BDOC3代替测定BDOC28 是可行的.试验还证明了UV254与DOC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拟和,求解出了相关方程为DOC= 15UV254+2.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 生物可降解性有机碳(Bdoc) 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湿地沟渠侵扰带土壤DOC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郗敏 吕宪国 孔范龙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92-294,共3页
在三江平原选择排水沟渠位于湿地低处的某一特定沟渠,平行于沟渠方向按照1.2m×1.2m的网格布点法分层采集土壤,共设计25个采样点,100个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可溶有机碳(DOC)含量,研究湿地沟渠侵扰带土壤DOC分布特征。结果显示,随着距... 在三江平原选择排水沟渠位于湿地低处的某一特定沟渠,平行于沟渠方向按照1.2m×1.2m的网格布点法分层采集土壤,共设计25个采样点,100个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可溶有机碳(DOC)含量,研究湿地沟渠侵扰带土壤DOC分布特征。结果显示,随着距沟渠距离减小,土壤DOC含量及其水平和垂直分布变异性有增加的趋势,并且到沟渠边缘达到最大。原因是沟渠对湿地土壤的影响是双重的。它为湿地地下水流创造了一个排泄点。沟渠侧向径流将湿地上坡方向的土壤DOC带到沟渠边缘,引起临近沟渠湿地土壤DOC的累积。沟渠水迅速流走,沟渠边缘土壤产生更大频率的水位波动。另外,排水沟渠对湿地沟渠侵扰带土壤DOC分布的影响大小与土壤本身的剖面过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平原 沟渠侵扰带 可溶有机碳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性有机碳溶液灌溉和苜蓿间作消减黄土区苹果园深层土壤硝酸盐的研究
20
作者 代洪伟 丁艳宏 +4 位作者 高晓东 李昌见 任敏 宋小林 赵西宁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1-213,共13页
近年来,黄土区苹果园由于氮肥使用不当,导致土壤中硝酸盐的大量累积,将严重威胁土壤生态安全。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输入和深根系豆科作物间作是消减苹果园深层土壤硝酸盐的潜在可行途径,但其效果与影响因素研究... 近年来,黄土区苹果园由于氮肥使用不当,导致土壤中硝酸盐的大量累积,将严重威胁土壤生态安全。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输入和深根系豆科作物间作是消减苹果园深层土壤硝酸盐的潜在可行途径,但其效果与影响因素研究目前较薄弱。为此,本研究在渭北黄土区苹果园中设置了灌溉DOC溶液(D)、苜蓿间作(M)、灌溉DOC溶液+苜蓿间作(D+M)以及对照(CK)四个处理,测定0~600 cm土层硝酸盐、DOC、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水率及反硝化微生物丰度等指标。研究表明:D和D+M处理下,0~400 cm土壤剖面硝酸盐消减比例达到50%左右,但单一的M处理消减效果不明显;D处理消耗的DOC与硝酸盐之间的C、N质量消耗比例约为5︰1,D+M处理的C、N质量消耗比例约为4.35︰1;D和D+M处理均增加了0~600 cm土层nirS、nirK和nosZ反硝化基因拷贝数,并提高了DOC、SOC和反硝化微生物对硝酸盐消减的贡献率。总体而言,D+M处理消减硝酸盐效果最好,可作为黄土区果园深层土壤硝酸盐治理的可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溶解性有机碳 硝态氮 反硝化功能基因 苜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