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根植性驱动的都市烟火气与文旅融合创新建设研究
1
作者 钟蕾 李杨 张妍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93-307,共15页
目的从旅游者与市民双重体验视角出发,研究都市烟火气与文旅融合的转承创新路径。方法通过对18位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提炼其对烟火气的直观印象及潜在诉求。同时,收集2023年至2024年微博、抖音、小红书上关于“淄博”“哈尔滨”的热搜信... 目的从旅游者与市民双重体验视角出发,研究都市烟火气与文旅融合的转承创新路径。方法通过对18位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提炼其对烟火气的直观印象及潜在诉求。同时,收集2023年至2024年微博、抖音、小红书上关于“淄博”“哈尔滨”的热搜信息,运用层次分析法(AHP)量化诉求权重。结果市民群体中归属感诉求占比最高,旅游者群体里归属感与探知欲诉求并列居高。在具体诉求权重上,旅游者以探知欲为核心诉求,其次为社交诉求与归属感诉求。市民群体则呈现归属感诉求主导、探知欲与社交诉求依次递减的特征。结论都市烟火气可提炼出旅游者与市民的不同核心诉求,借助“回家”“朋友”“了解城市”等抽象载体建立共情链路。通过建立符号共识、激活共情机制、设计体验节奏、落地地域实践这四步路径,能实现都市烟火气的转承创新,为城市文旅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烟火气 归属感诉求 探知欲诉求 社交诉求 特质共情 状态共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境模拟训练在提高医学生共情能力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刘蔚 付瑶 +5 位作者 罗樱樱 张瑞 张秀英 蔡晓凌 韩学尧 纪立农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6-59,共4页
共情能力是医师职业精神培养中的根基。选择2018年4月~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进行临床见习的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学生42人,随机分为试验组(21人)和对照组(21人)。试验组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情境模拟的方式,让学生体验... 共情能力是医师职业精神培养中的根基。选择2018年4月~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进行临床见习的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学生42人,随机分为试验组(21人)和对照组(21人)。试验组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情境模拟的方式,让学生体验糖尿病自我血糖监测和饮食日记的记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结束后利用Jefferson共情量表—医学专业学生版对两组学生的共情能力进行对比。试验组在教学结束后进行的JSE-HPS问卷得分为(128.2±1.7)分,高于对照组的(115.6±1.4)分,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显示情境模拟训练能够提高医学生的共情能力,为职业精神的培养做出良好的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情能力 自我血糖监测 情境模拟 职业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情境下移情训练对幼儿助人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幼穗 韩映虹 陈淑芳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3-47,53,共6页
本研究选取天津市某幼儿园中班和大班各两个班共108名幼儿为研究对象,中班和大班各选取一个班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为对照班。将幼儿置于无冲突和有冲突两种情境下,研究在这两种不同情境下移情训练对幼儿助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情训... 本研究选取天津市某幼儿园中班和大班各两个班共108名幼儿为研究对象,中班和大班各选取一个班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为对照班。将幼儿置于无冲突和有冲突两种情境下,研究在这两种不同情境下移情训练对幼儿助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情训练前无冲突情境下幼儿助人行为显著高于冲突情境;在无冲突情境下,中大班助人行为差异显著;在冲突情境下,中大班无显著差异。移情训练后,无论是在无冲突情境下还是在冲突情境下,实验班幼儿的助人行为均显著高于对照班;实验班幼儿在冲突情境下助人行为显著高于无冲突情境中的助人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境 助人行为 移情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状态共情、情境安全程度对助人行为的影响--人际信任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8
4
作者 夏勉 王远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68-176,共9页
采用情景实验法对234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考察了状态共情和情境安全程度对助人行为的影响,同时探讨了人际信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发现:(1)状态共情与情境安全程度对助人行为均有正向预测作用。(2)人际信任负向调节情境安全程度对助人... 采用情景实验法对234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考察了状态共情和情境安全程度对助人行为的影响,同时探讨了人际信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发现:(1)状态共情与情境安全程度对助人行为均有正向预测作用。(2)人际信任负向调节情境安全程度对助人意愿的影响,正向调节状态共情对助人时间的影响。即在低人际信任组,情境安全程度与助人行为的相关更高;在高人际信任组,状态共情与助人行为的相关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状态共情 情境安全程度 人际信任 助人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质性自我构念与内外群体疼痛共情的关系:来自事件相关电位的证据 被引量:6
5
作者 陈杰 伍可 +1 位作者 史宇鹏 艾小青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29-638,共10页
以往研究发现暂时的自我构念启动会调节对他人的疼痛共情。本研究旨在探究稳定的特质性自我构念与内、外群体疼痛共情的关系。实验采用启动范式对内、外群体进行区分,被试的任务是认真观看并判断图片的人物是否感到了疼痛,同时记录他们... 以往研究发现暂时的自我构念启动会调节对他人的疼痛共情。本研究旨在探究稳定的特质性自我构念与内、外群体疼痛共情的关系。实验采用启动范式对内、外群体进行区分,被试的任务是认真观看并判断图片的人物是否感到了疼痛,同时记录他们的EEG数据。结果显示:在N2成分上出现了明显的内群体效应,即观看内群体疼痛图片比内群体非疼痛图片会诱发更大的N2波幅,而观看外群体疼痛和外群体非疼痛图片诱发的N2波幅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内、外群体因素会影响疼痛共情中的早期情绪分享过程。在P3成分上,在内、外群体启动条件下,疼痛图片比非疼痛图片都要诱发更大的P3波幅。更重要的是,自我构念分数(互依型减独立型分数)与内、外群体疼痛共情(疼痛减非疼痛条件)诱发的P3波幅都呈正相关关系,但两者的相关系数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特质性自我构念与疼痛共情中的晚期认知评价过程密切相关,而且这种相关程度在内、外群体条件间是相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共情 特质性自我构念 内群体 事件相关电位 N2 P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境真实性对悲伤移情调节的ERP证据 被引量:2
6
作者 闫志英 卢家楣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71-980,共10页
以真正意义上的情绪——悲伤诱发的移情为研究对象,以具有强烈社会现实意义的表现地震情境的图片为实验材料,突破囿于疼痛(主要为感觉)层面研究移情的局限,运用ERP技术,探讨情境真实性对移情的调节。结果表明:移情研究可向真正具有... 以真正意义上的情绪——悲伤诱发的移情为研究对象,以具有强烈社会现实意义的表现地震情境的图片为实验材料,突破囿于疼痛(主要为感觉)层面研究移情的局限,运用ERP技术,探讨情境真实性对移情的调节。结果表明:移情研究可向真正具有情绪特性的悲伤移情推进;现实地震情境图片可作为诱发悲伤移情的实验材料;情境真实性能调节悲伤移情(晚期阶段,真实地震情境图片比电影地震情境图片诱发了更为强烈的移情反应);真实和电影情境图片诱发的ERP平均波幅分别在300~350 ms和160~180 ms,与主观感受相关显著,佐证了真实性不同的两种情境所诱发的情绪反应间的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境 移情 悲伤 认知评价 ER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陌生”与“共情”——二元统一下的动画沉浸感探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韩栩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4-189,共6页
动画作为具有叙事涵蕴的艺术语言形态,在审美活动中能够产生沉浸性的体验。从艺术真实性的角度分析,虽然动画在视觉画像、内在结构文本以及美学追求等方面都具有“陌生化”的属性,但是在叙事文本的推进过程中,依靠强烈的精神模拟,与观... 动画作为具有叙事涵蕴的艺术语言形态,在审美活动中能够产生沉浸性的体验。从艺术真实性的角度分析,虽然动画在视觉画像、内在结构文本以及美学追求等方面都具有“陌生化”的属性,但是在叙事文本的推进过程中,依靠强烈的精神模拟,与观众一起构建起共性心理基础,并且实现互文关系中的情感指代,从而促使受众产生“共情”。因此,动画的沉浸性体验包含着“陌生”与“共情”二元属性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观众在虚拟次元内体验真实情感的冲击;在影像技术革新的进程中,二元对立的樊篱也逐步瓦解;并且随着大众审美的变化,动画的艺术观念也在不断发展、调整以适应更多沉浸体验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陌生 共情 沉浸感 动画设计 动画情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急诊科人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邢鹏程 安鹏 +3 位作者 胡国勇 王冬莲 韩超 周敏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34-236,共3页
目的探讨人文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急诊科医师培养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总院及东院急诊科住培医师共48名作为研究对象,带教期间应用人文情景模拟教学法,观察急诊医师学习前、后人文关怀、同... 目的探讨人文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急诊科医师培养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总院及东院急诊科住培医师共48名作为研究对象,带教期间应用人文情景模拟教学法,观察急诊医师学习前、后人文关怀、同理心及教师教学感受等变化情况。结果急诊医师学习后人文关怀、同理心评分(124.34±22.31)分,显著高于学习前(94.51±11.25)分(t=8.271,P<0.05);带教后教师教学感受评分为(87.72±4.62)分,显著高于带教前的(80.62±3.37)分,教学满意度评分为(96.83±12.38),显著高于带教前的(82.15±12.72)分(t=8.601、5.729,P<0.05);学习后急诊医师教学满意度评分为(96.39±13.72)分,显著高于学习前的(80.42±15.34)分(t=5.376,P<0.05);急诊医师学习后人文关怀能力量表各项评分相比学习前均显著增高(P<0.05)。结论将人文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于急诊科医师培养中,可有效提高急诊医师同理心及人文关怀能力,同时可提升教师教学感受,获得更理想总体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医师 情景模拟教学法 人文关怀 同理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解儿童的关键条件:教师的“一识四力” 被引量:24
9
作者 赵南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13,共11页
理解儿童不易,需要教师具备特定的意识与能力。其中,为使理解儿童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需要教师具备"儿童意识",并要从第一层次的"儿童客观存在"的"儿童意识"逐步向第二层次的"儿童就是儿童"与... 理解儿童不易,需要教师具备特定的意识与能力。其中,为使理解儿童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需要教师具备"儿童意识",并要从第一层次的"儿童客观存在"的"儿童意识"逐步向第二层次的"儿童就是儿童"与第三层次的"儿童同是人"的"儿童意识"演进。教师若要准确理解儿童,首先需要拓展理解的广度与深度,为此需要教师具备"容纳得下"并"忍受得了"儿童所有反应与表现的"容忍力"和基于儿童将来发展的可能性镇定看待儿童现在的反应与表现的"预见力"。教师若要准确理解儿童,就不能不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儿童,为此需要教师具备能使教师与儿童"共在"儿童所处具体情境的"共情力"与"共释力",使教师不仅能够与儿童产生情绪情感上的共鸣,而且能够真正听取儿童的表达,与儿童共享共建对具体情境的理解,从而能在把握儿童深层心理需要与动机的意义上获得对儿童的真正理解。在教师应具备的此"一识四力"的关键条件中,"儿童意识"是"容忍力""预见力""共情力""共释力"这"四力"产生的认识源泉,而这"四力"又是"儿童意识"得以真正渗透于教师理解儿童的实际行动中的内在力量。"一识四力"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最终达到"宁可暂且搁置对儿童的理解,也不强行解释或错误理解儿童"的理解境界。对于幼小的儿童,很多时候无法理解他们,才是真正理解儿童的教师会有的状态。只因有"儿童意识",教师不会否定这种客观存在的理解情况;只因有"四力",教师不会放弃理解儿童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儿童 儿童意识 容忍力 预见力 共情力 共释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