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0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稀散金属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1
作者 李德先 王登红 +6 位作者 王岩 刘家军 黄凡 郭春丽 王成辉 赵汀 于扬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932-2960,共29页
在对所收集到的861处中国稀散金属矿产地(大部分矿产地涉及多个矿种)地质信息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中国稀散金属矿床类型划分为浅成中-低温热液型、化学沉积型、生物化学沉积型、矽卡岩型、岩浆热液型、风化型、斑岩型、岩浆型、海... 在对所收集到的861处中国稀散金属矿产地(大部分矿产地涉及多个矿种)地质信息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中国稀散金属矿床类型划分为浅成中-低温热液型、化学沉积型、生物化学沉积型、矽卡岩型、岩浆热液型、风化型、斑岩型、岩浆型、海相火山岩型、陆相火山岩型、斑岩-矽卡岩复合型等11种主要类型。中国稀散金属矿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晚古生代和中生代,燕山期和华力西期为最重要的成矿时代;空间上可划分出42个稀散金属成矿带,其中,上扬子中东部、华北陆块南缘、长江中下游、山西(断隆)、南岭、桂西-黔西南-滇东北、浙闽粤沿海等成矿带是中国稀散金属矿的重要成矿带,也是具有找矿潜力的重要区带;铅锌矿、铝土矿、煤矿、铜钼、铜镍、铜、铁多金属矿是寻找伴生稀散金属矿的重要矿种;加强矿山开采过程中伴生矿产的综合评价,提高现有在采矿山的稀散金属的综合回收率,也是增加稀散金属矿产资源量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散金属(锗、镓、铟、铊、铼、镉、硒、碲) 矿床类型 时空分布 成矿规律 找矿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开断工况下金属氧化压敏电阻冲击老化及失效特性研究
2
作者 龙辰 白云帆 +3 位作者 吴益飞 吴翊 纽春萍 荣命哲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3-64,共12页
为了探究直流开断过程中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MOV)的老化及失效特性,搭建了MOV老化失效实验平台,研究了在重复脉冲作用下,MOV的阈值电压、泄漏电流、非线性系数以及残压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阈值电压U_(1mA)随冲击次数增多先上升后下降... 为了探究直流开断过程中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MOV)的老化及失效特性,搭建了MOV老化失效实验平台,研究了在重复脉冲作用下,MOV的阈值电压、泄漏电流、非线性系数以及残压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阈值电压U_(1mA)随冲击次数增多先上升后下降,整体变化不超过1%,泄漏电流I_(75%)随冲击次数增加接近线性增长,而非线性系数α随冲击次数增加逐步减小,且下降速度与冲击能量正相关,残压U_(res)变化小于5%。采用泄漏电流作为标准可以更直观地反映MOV的老化情况。通过分析不同能量下多次冲击后的MOV失效情况,建立了冲击能量与失效统计次数N_(50%)之间的关系。利用有限元仿真,建立了MOV失效模型,研究了微观晶粒中电流、温度及应力的分布规律以及失效阈值,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失效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模型在失效阈值预测方面的误差为8%,在各种能量冲击下的温度预测方面的误差均小于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 老化 失效 直流开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写成型金属微粒悬浮液流变特性及动力粘度研究
3
作者 郭恒锐 郭俊卿 +2 位作者 陈拂晓 皇涛 相楠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9-217,共9页
为制备出符合直写成型技术要求的金属微粒悬浮液,对金属微粒悬浮液的流变特性及动力粘度进行了研究。制备了具有不同动力粘度的金属微粒悬浮液,在室温下进行了动力粘度测试,依据内摩擦力理论对其流变特性及动力粘度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微... 为制备出符合直写成型技术要求的金属微粒悬浮液,对金属微粒悬浮液的流变特性及动力粘度进行了研究。制备了具有不同动力粘度的金属微粒悬浮液,在室温下进行了动力粘度测试,依据内摩擦力理论对其流变特性及动力粘度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微粒体积分数及粒径对其流变特性及动力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PVA溶液作为液相的金属微粒悬浮液具有直写成型技术要求的流变特性;调节微粒体积分数及粒径可以调控金属微粒悬浮液的动力粘度;通过Williamson模型及牛顿插值法量化了微粒体积分数与动力粘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预测悬浮液动力粘度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写成型 金属微粒悬浮液 内摩擦力 流变特性 Williamson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秒激光加工金属疏水性能转变的环保处理方式及机理
4
作者 王继强 徐艳桦 +2 位作者 高蕴礼 闫永达 耿延泉 《中国表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63,共22页
纳秒激光直写(NDLW)是一种通过纳秒脉冲激光束在材料表面实现局部加工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微米尺度结构的制备。该方法通过激光烧蚀或光化材料,实现对材料表面进行刻蚀与形貌调控。通常,经NDLW处理的抛光金属表面表现出(超)亲水性,随后通... 纳秒激光直写(NDLW)是一种通过纳秒脉冲激光束在材料表面实现局部加工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微米尺度结构的制备。该方法通过激光烧蚀或光化材料,实现对材料表面进行刻蚀与形貌调控。通常,经NDLW处理的抛光金属表面表现出(超)亲水性,随后通过环境空气中有机物的吸附、低温退火或激光二次处理等绿色环保处理方式,可实现表面润湿性的转变,获得(超)疏水性表面。所制备的超疏水表面具有防霜防冰、流体减阻、抗菌等多种优异性能,在航空航天、生物医疗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系统阐述润湿性调控的理论基础及纳秒激光加工金属材料的物理机制,重点综述在无化学修饰剂参与的条件下,通过环境友好型处理方式实现金属表面由(超)亲水性向(超)疏水性转变的研究进展,并探讨相关转变机制。最后对当前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提供全面的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秒激光直写 疏水性 微结构 金属表面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碳酸盐改性固态胺吸附剂捕集空气中CO_(2)
5
作者 王轶隽 王禹轩 +2 位作者 刘逸航 李新令 黄震 《化工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7,共9页
以SBA-15分子筛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金属碳酸盐负载、聚乙烯亚胺(PEI)功能化的复合吸附剂,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金属碳酸盐类型及负载量、PEI负载量对吸附剂吸附CO_(2)性能的影响,评价了复合吸附剂的重复使用性能。结果表明:在K_(2... 以SBA-15分子筛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金属碳酸盐负载、聚乙烯亚胺(PEI)功能化的复合吸附剂,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金属碳酸盐类型及负载量、PEI负载量对吸附剂吸附CO_(2)性能的影响,评价了复合吸附剂的重复使用性能。结果表明:在K_(2)CO_(3)负载量(w)5%、PEI负载量(w)50%的条件下制得的K_(5)P_(50)SBA吸附剂对CO_(2)的吸附性能最佳,在温度35℃、CO_(2)体积分数400×10^(-6)、气体流量100 mL/min的条件下吸附180 min后,K_(5)P_(50)SBA对CO_(2)的吸附量为1.92 mmol/g;在SBA-15上负载适量K_(2)CO_(3)有利于扩大吸附剂的孔径,加速CO_(2)在吸附剂内部的扩散,K_(2)CO_(3)表面的碱性位点能够与PEI发生协同作用,增加对CO_(2)的吸附量;K_(5)P_(50)SBA经100次循环使用后,吸附量降低至1.61 mmol/g,降幅9.03%,表现出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空气捕集 固态胺吸附剂 金属碳酸盐改性 吸附-解吸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稀释-KED碰撞模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酱油中5种重金属
6
作者 夏淼 毛旭建 +3 位作者 徐梦媛 霍湘芸 石飞云 黎俊宏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60-766,共7页
酱油的高盐特性使其在进行重金属含量测定时会对结果的准确度和仪器寿命造成不良影响。为对其进行准确而有效的监测,取0.50 g样品定容至10 mL,再将其稀释不同倍数,使用ICP-MS的KED碰撞模式,以209Bi、74Ge、115In、45Sc作为内标,对酱油... 酱油的高盐特性使其在进行重金属含量测定时会对结果的准确度和仪器寿命造成不良影响。为对其进行准确而有效的监测,取0.50 g样品定容至10 mL,再将其稀释不同倍数,使用ICP-MS的KED碰撞模式,以209Bi、74Ge、115In、45Sc作为内标,对酱油中砷、镉、铅、铬、汞5种重金属元素进行分析。并对测定过程中的干扰来源进行分析,研究并讨论在不同稀释倍数下基质对于样品内标及待测元素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最佳的稀释倍数为25倍,建立了直接稀释-KED碰撞模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酱油中5种重金属的分析方法。将测试方法分别应用于生抽酱油和老抽酱油,结果表明,各元素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5,检出限为0.002~0.006 mg/kg,加标回收率为95.7%~10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0%~2.6%。方法简单高效、准确快速,可满足检测要求,为高盐复杂食品基质中的重金属的风险监测、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直接稀释 食品 酱油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介导组装高性能表面等离激元器件
7
作者 张兆萱 邓璞 沈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0,共20页
表面等离激元器件的光场束缚能力和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可有效突破衍射极限制约,在纳米光子学与光电器件集成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基于化学合成的贵金属纳米颗粒具备亚波长尺寸特征与优异的等离激元性能,是构筑高性能表面等离激元器件的... 表面等离激元器件的光场束缚能力和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可有效突破衍射极限制约,在纳米光子学与光电器件集成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基于化学合成的贵金属纳米颗粒具备亚波长尺寸特征与优异的等离激元性能,是构筑高性能表面等离激元器件的理想材料.为了获得高性能表面等离激元器件,高通量、低成本且结构可控的自组装策略是关键.本综述聚焦于以DNA介导组装为代表的组装方法在构造强耦合、非线性及低损耗的新型等离激元器件中的应用.以表面等离激元中的关键物理过程为基础,重点分析了DNA分子的结构精度与可编程特性对光物理过程的赋能作用,旨在推动从生物高分子到新型纳米光学器件的精确构筑的新范式.最后,总结了当前自组装光学器件在跨尺度制造、结构缺陷与损耗调控等方面面临的关键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重点探索方向和可行的解决方案.DNA介导组装在高性能、多功能等离激元结构和器件方面展现出广阔前景,有望在光通信、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及疾病检测等领域实现重要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激元器件 金属纳米颗粒 DNA介导组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蒸气加工法制备和修饰金属-有机框架膜
8
作者 张耀辉 班宇杰 杨维慎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70-2086,共17页
金属-有机框架(MOF)是由金属离子或金属离子簇与有机配体配位连接而成的一类高度有序的多孔材料。作为分离膜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开发高效的MOF膜制备和修饰方法对获得连续、致密、结构可调控的MOF膜至关重要。相比传统液相合成过... 金属-有机框架(MOF)是由金属离子或金属离子簇与有机配体配位连接而成的一类高度有序的多孔材料。作为分离膜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开发高效的MOF膜制备和修饰方法对获得连续、致密、结构可调控的MOF膜至关重要。相比传统液相合成过程,蒸气加工方法可大幅节省溶剂及前体用量,有效避免竞争性体相成核,降低后处理过程中因溶剂分子移除造成的膜层开裂风险,兼具效率高和环境友好的特点。系统总结了蒸气加工法用于MOF膜的直接合成与合成后修饰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蒸气加工方法对MOF膜分离性能的调控和强化作用,并展望了蒸气加工法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其在MOF膜放大制备方面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 蒸气加工 直接合成 合成后修饰 分离 渗透率 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偏氟乙烯/聚多巴胺/UiO-66纳米纤维的复合质子交换膜制备及其性能
9
作者 张鑫伟 李港华 +3 位作者 李林蔚 刘红 田明伟 王航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2,共8页
针对质子交换膜内高效质子传输通道构筑难题,提出了多尺度微相界面结构与多功能酸-碱离子域协同构筑策略,采用聚多巴胺(PDA)修饰和锆1,4-氨基苯金属有机骨架(UiO-66)原位生长方法制备聚偏氟乙烯(PVDF)/PDA/UiO-66纳米纤维,后经磺化聚砜... 针对质子交换膜内高效质子传输通道构筑难题,提出了多尺度微相界面结构与多功能酸-碱离子域协同构筑策略,采用聚多巴胺(PDA)修饰和锆1,4-氨基苯金属有机骨架(UiO-66)原位生长方法制备聚偏氟乙烯(PVDF)/PDA/UiO-66纳米纤维,后经磺化聚砜溶液(SPSF)浸渍制得致密的复合质子交换膜,并对PVDF/PDA/UiO-66纳米纤维对质子交换膜微观结构、吸水性能、尺寸稳定性能、质子传导性能、甲醇渗透系数等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尺度微观纳米纤维结构显著增加了微相界面作用区域并通过酸-碱离子作用有效调控膜内质子传输位点,提升了复合质子交换膜综合性能;所制备的质子交换膜吸水率增加到55.56%,溶胀性被限制在18.32%;复合膜的质子电导率达到了0.165 S/cm,相对于SPSF膜提升了100.97%;甲醇渗透系数显著降低,甲醇渗透率低至2.139×10^(-7) cm^(2)/s,选择性相比SPSF膜提高了11倍。基于原位生长金属有机骨架纳米纤维的多尺度微相界面结构与多功能酸-碱离子域协同构筑策略,可从结构与功能角度有效协同提升质子交换膜综合性能,助推下一代新型纳米纤维复合质子交换膜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纤维 质子交换膜 质子传导通道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锌尘泥球团直接还原的影响因素与参数优化
10
作者 李圣辉 任煜 张江鸣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4-121,共8页
为解决工业化生产中转底炉球团金属化率偏低的问题,探究含锌尘泥球团直接还原的影响因素和最佳参数,本文通过设计五因素五水平正交试验,分析不同空煤比、n(C)/n(O)(物质的量之比)、还原温度、炉底转速对球团金属化率的影响,获得最佳的... 为解决工业化生产中转底炉球团金属化率偏低的问题,探究含锌尘泥球团直接还原的影响因素和最佳参数,本文通过设计五因素五水平正交试验,分析不同空煤比、n(C)/n(O)(物质的量之比)、还原温度、炉底转速对球团金属化率的影响,获得最佳的还原工艺参数,并开展不同入炉生球量对比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转底炉还原二区温度和n(C)/n(O)是影响直接还原的显著因素,对还原过程的影响远大于空煤比、还原一区温度和炉底转速。此外,球团金属化率与入炉生球量关系密切,随着入炉生球量的增加,球团金属化率逐渐下降。在空煤比为2.2、n(C)/n(O)为1.4、还原一区温度为1250℃、还原二区温度为1260℃、炉底转速为25 min的最佳还原参数下进行生产实践,在满足设计指标的前提下,即入炉生球量≥26 t/h时,球团的金属化率明显提高,从2023年的67.10%提升至2024年的72.16%。本文研究成果可为转底炉生产中提升含锌尘泥球团的金属化率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还原 转底炉 金属化率 正交试验 冶金尘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含金银多金属氧化矿石综合回收有价元素试验研究
11
作者 邵京明 孙仁锋 +7 位作者 郭建东 薛希刚 欧海涛 焦磊 张元伟 张召 郭晓东 梁志伟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89-1195,共7页
针对某复杂含金银多金属氧化矿石,通过直接氰化-浮选回收铅精矿、浮选尾矿配置硫磺焙烧酸浸浸出锌、酸浸渣环保浸出金银等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一级直接氰化、二级氰化尾矿浮选富集铅锌精矿、三级为浮选尾矿配置硫磺焙烧酸浸回... 针对某复杂含金银多金属氧化矿石,通过直接氰化-浮选回收铅精矿、浮选尾矿配置硫磺焙烧酸浸浸出锌、酸浸渣环保浸出金银等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一级直接氰化、二级氰化尾矿浮选富集铅锌精矿、三级为浮选尾矿配置硫磺焙烧酸浸回收锌、四级为酸浸渣环保浸出金银技术方法,复杂多金属氧化矿石直接氰化金、银浸出率分别为79.55%、81.81%,氰化尾矿浮选产出铅含量为45.60%的铅精矿,铅回收率达到82.39%,浮选尾矿采用配置硫磺焙烧酸浸,锌的浸出率达到90.13%;酸浸渣采用环保浸出,金、银回收率分别达到85.40%、65.42%,该技术方法使金、银、铅、锌的综合回收率分别达到97.15%、96.02%、82.39%、90.13%,实现了含金银多金属氧化矿资源的高值化、资源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金银多金属 直接氰化 浮选富集 配置硫磺焙烧酸浸 环保浸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机多层金属铆接结构缺陷检测的新型电涡流探头仿真设计 被引量:6
12
作者 徐昊 包俊 +2 位作者 黄国勇 邓为权 赵成俊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8-187,共10页
飞机多层金属铆接结构随着飞机服役时间的增加,并伴随极端服役环境,有可能出现疲劳裂纹等缺陷,及时发现缺陷并获取缺陷深度、方向等信息对损伤评估与维修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多层结构带来的缺陷隐蔽性,导致常规电涡流探头检测信号... 飞机多层金属铆接结构随着飞机服役时间的增加,并伴随极端服役环境,有可能出现疲劳裂纹等缺陷,及时发现缺陷并获取缺陷深度、方向等信息对损伤评估与维修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多层结构带来的缺陷隐蔽性,导致常规电涡流探头检测信号特征不明显,且常规电涡流探头对某些方向缺陷不敏感,难以判断疲劳裂纹走向。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十字跑道型差分式涡流探头,主要由一个十字跑道型激励线圈和两组差分检测线圈组成。通过建立飞机多层金属铆接结构缺陷检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新型涡流探头的可行性,包括对探头的结构进行了优化,分别对缺陷的不同方向、埋深和提离高度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新型探头能够有效检测埋深6 mm、尺寸为10 mm×1 mm×1 mm的深层缺陷,并且能够获取缺陷的方向信息。相较传统探头,设计探头具有非敏感方向不漏检、抗提离效应、分辨力高等优势,研究结果可对飞机多层金属铆接结构检测的电涡流探头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金属 铆接结构 电涡流检测 缺陷方向 差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铝合金熔融三维直写成形尺寸建模与组织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戎文娟 单忠德 +2 位作者 王宝雨 王佳琳 王永威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8-927,共10页
为了实现金属熔融三维直写工艺过程的控形控性,开展锌铝合金熔融三维直写成形尺寸建模与组织分析研究。首先,以锌铝合金熔融直写的最小控制单元单道成形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拟合成形道宽,将成形特征参数w作为响应变量,D和... 为了实现金属熔融三维直写工艺过程的控形控性,开展锌铝合金熔融三维直写成形尺寸建模与组织分析研究。首先,以锌铝合金熔融直写的最小控制单元单道成形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拟合成形道宽,将成形特征参数w作为响应变量,D和H作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其次,建立不同工艺参数下单道成形尺寸参数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拟合度校验;最后,对单道成形流固耦合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典型凝固组织,通过引入熔融直写成形重熔预备时间tr,预测计算成形中层间结合效果好的工艺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在单道成形道宽预测模型中,喷嘴直径D是影响成形道宽的第一要素,其次是喷嘴距成形底板高度H;当成形轨迹宽度近似等于凝固层宽度时,这是成形下一层的最佳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熔融直写 金属增材制造 3D打印 尺寸建模 微观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19铝合金CMT电弧增材熔滴过渡行为 被引量:2
14
作者 倪允强 杨健楠 +4 位作者 方学伟 张长春 李春旭 王健 卢秉恒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32,I0004,共15页
在冷金属过渡(cold metal transfer,CMT)电弧增材制造过程中,熔池的流动行为极易受到电弧和熔滴的影响,从而严重影响堆积层的稳定性和成形件质量.该文利用高速摄影结果及电信号参数波形图,引入热输入量计算公式,从特征电信号、熔滴过渡... 在冷金属过渡(cold metal transfer,CMT)电弧增材制造过程中,熔池的流动行为极易受到电弧和熔滴的影响,从而严重影响堆积层的稳定性和成形件质量.该文利用高速摄影结果及电信号参数波形图,引入热输入量计算公式,从特征电信号、熔滴过渡特征量、热输入量等方面定量分析了CMT+P模式下送丝速度及脉冲修正系数对熔滴过渡过程及单道成形形貌的影响,同时分析了脉冲变极性冷金属过渡(Advanced CMT,CMT+PA)模式下送丝速度及控制面板上的EP/EN修正系数η对熔滴过渡过程及单道成形形貌的影响,为后续工艺优化提供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电弧增材 熔滴过渡 电弧特性 成形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贵金属矿产资源特征、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被引量:5
15
作者 黎华 黄凡 +9 位作者 周伟金 廖智涵 刘名朝 韦安伟 戴昱 孙兴庭 陈文伦 尤俊杰 蒋剑 辛晓卫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25-237,共13页
广西贵金属矿产以金、银和铂为主,资源较为丰富,共发现金矿产地283处,累计查明资源量621.01539 t;银矿产地184处,累计查明资源量23347.64 t;伴生铂矿产地1处。矿床类型复杂多样,独立金矿以浅成中-低温热液型为主,岩浆热液型和陆相火山... 广西贵金属矿产以金、银和铂为主,资源较为丰富,共发现金矿产地283处,累计查明资源量621.01539 t;银矿产地184处,累计查明资源量23347.64 t;伴生铂矿产地1处。矿床类型复杂多样,独立金矿以浅成中-低温热液型为主,岩浆热液型和陆相火山岩型次之;银矿以共伴生矿床为主,常与铅锌金同体共伴生;铂矿以微细粒浸染型金伴生铂为主。成矿时代上,金银矿既有成矿期次多、时间跨度长的特点,又有集中爆发成矿的特征,均以燕山期最为主,形成了广西主要的大、中型金银矿床。空间分布上,金银矿以地域性集中分布为特征,且明显受构造和岩浆岩控制,常沿区域性断裂/褶皱成群、成带分布或沿岩体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分布,寒武系和三叠系是主要的赋矿层位。通过对广西贵金属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和资源潜力分析,圈定了成矿远景区,其中,金矿划分出13个成矿远景区,银矿划分出8个成矿远景区,预测资源量分别为1033 t和77655 t,表明金银矿仍有较大的找矿潜力。广西具有铂高背景值,成矿条件良好,应注意基性-超基性岩的评价,以及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种伴生铂的评价,同时也要注意新类型铂矿的查找,如与黑色岩系有关的铂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金属矿产 矿床类型 成矿规律 潜力评价 找矿方向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谐振结构的金属裂纹CRFID传感器设计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帅 孙姗 +1 位作者 薛严冰 宋智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54,共7页
为实现单结构谐振器对金属裂纹参数的无损检测,设计了一款同时检测裂纹宽度及方向的无芯片射频识别(CRFID)金属裂纹传感器。将圆形、切角矩形谐振器一体化设计,利用HFS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传感器进行结构优化与性能仿真。深层次探究了不... 为实现单结构谐振器对金属裂纹参数的无损检测,设计了一款同时检测裂纹宽度及方向的无芯片射频识别(CRFID)金属裂纹传感器。将圆形、切角矩形谐振器一体化设计,利用HFS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传感器进行结构优化与性能仿真。深层次探究了不同裂纹缺陷下传感器雷达散射截面(RCS)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金属结构的裂纹方向和裂纹宽度可以通过传感器谐振频率的变化进行识别。双极化下RCS幅频特性的频偏方向对应裂纹的方向,而频偏量与裂纹宽度成正比。设计的CRFID传感器能够检测0°水平方向、90°竖直方向、45°或135°斜向等三类方向下的亚毫米宽度裂纹,其中裂纹宽度检测灵敏度最高可达43.5MHz/0.1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裂纹 无损检测 CRFID传感器 裂纹方向 裂纹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周缘战略性金属矿产成矿规律与勘查方向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爱奎 袁万明 +4 位作者 刘光莲 张勇 汪周鑫 孙非非 刘智刚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0-283,共24页
战略性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保障。柴达木盆地周缘战略性矿产资源丰富,成矿条件有利,提升成矿规律认识和明确勘查方向,对于实现找矿突破,为国家提供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基地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全面收... 战略性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保障。柴达木盆地周缘战略性矿产资源丰富,成矿条件有利,提升成矿规律认识和明确勘查方向,对于实现找矿突破,为国家提供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基地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全面收集区内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梳理柴达木盆地周缘战略性矿产种类,分析其成矿类型及成矿特点,结合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资料,提出进一步勘查方向。主要取得如下成果:①柴达木盆地周缘金、镍、钴是具有地域优势的战略性矿产,奥陶纪、志留纪末—泥盆纪和三叠纪是金、镍和钴矿最重要的3个成矿期。②镍矿床类型为与镁铁超镁铁岩有关的同生岩浆矿床,主要形成于志留纪末—泥盆纪后碰撞后造山环境,铁质超镁铁岩愈加发育,原生岩浆MgO含量和部分熔融程度高,Fo值和En值高且数值接近,橄榄石Ni含量较低有利于形成大矿。③钴矿分为岩浆型、(变)沉积岩容矿型及热液型三大类:岩浆型钴矿伴生在与镁铁超镁铁岩有关的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中,Co与Ni品位及资源储量近乎成正比;(变)沉积岩容矿型包括奥陶纪锰钴矿和中元古代氧化铁钴矿,前者是东昆仑成矿带较为特色且具有较大找矿潜力的一种新类型钴矿;热液型以热水喷流沉积型和夕卡岩型较为重要,前者往往形成独立矿床或与铜矿共生,成矿时代以奥陶纪为主,其次是石炭纪,形成于奥陶纪增生造山作用和石炭纪古特提斯洋扩张环境,夕卡岩型钴矿多与铁或铜矿共(伴)生,主要产在三叠纪花岗岩与围岩接触带或远离接触带的夕卡岩中,矿石品位一般较高。④金矿有造山型、夕卡岩型、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或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型4个类型,存在425.5~401 Ma、383~349 Ma、284~263.21 Ma和242.2~202.7 Ma共4期成矿事件,以第一和第四期最为重要,分别响应原特提斯洋构造旋回后碰撞伸展及古特提斯洋构造旋回后碰撞后造山伸展,志留纪末—泥盆纪和中—晚三叠世两次大规模壳幔相互作用是控制金矿形成的深部因素。⑤志留纪末—泥盆纪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奥陶纪沉积岩容矿型锰钴矿和热水喷流沉积型钴矿、志留纪末—泥盆纪和中—晚三叠世造山型金矿、中二叠世—三叠纪斑岩型铜钼钨锡矿、三叠纪伟晶岩型锂(铍铌钽铷铯)矿、三叠纪夕卡岩型铁多种战略性金属复合矿及寒武纪岩浆型铬矿是今后勘查的重要类型,需关注区内中—低地磁异常区和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区,加强矿床深边部和半隐伏矿床的勘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性金属矿产 成矿特征 成矿规律 勘查方向 柴达木盆地周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定向能量沉积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伟军 张凯 +1 位作者 王慧儒 卞宏友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1-645,共15页
激光定向能量沉积(LDED)技术作为一种前沿增材制造技术,在材料加工和产品制造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综述了LDED技术的发展历程、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及其在多个工业领域的应用现状。LDED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材料利用率、缩短制造周期,并实现... 激光定向能量沉积(LDED)技术作为一种前沿增材制造技术,在材料加工和产品制造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综述了LDED技术的发展历程、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及其在多个工业领域的应用现状。LDED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材料利用率、缩短制造周期,并实现复杂零件的直接制造,尤其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和医疗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通过仿真分析、在线监测和闭环控制策略,LDED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成形精度和产品质量。随着LDED技术的成熟和优化,该技术有望在降低成本、提升性能以及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材制造 激光定向能量沉积 金属材料加工 修复再制造 工艺研究 材料性能 模拟与仿真 在线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用碳化硅功率模块的电热性能优化与评估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荣耀 唐开锋 +3 位作者 潘效飞 邵志峰 孙鹏 曾正 《电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86,共9页
由于在开关速度、温度特性和耐压能力等方面的优势,SiC(silicon carbide)功率模块开始逐步应用于电动汽车的电机控制器。电机控制器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对功率模块的电热特性要求较高,因此对SiC封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以主流的HybridP... 由于在开关速度、温度特性和耐压能力等方面的优势,SiC(silicon carbide)功率模块开始逐步应用于电动汽车的电机控制器。电机控制器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对功率模块的电热特性要求较高,因此对SiC封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以主流的HybridPACK Drive模块封装为例,优化设计了模块的驱动回路和DBC(direct bonded copper)布局,并引入了铜线键合技术,协同优化了模块的电热性能和可靠性。此外,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椭圆形Pin-Fin散热基板,提升了模块的散热性能。最后,分别制造了优化前、后的SiC功率模块样机作为对比,搭建了双脉冲和功率对拖实验平台,评估了2种方案的电热性能。实验结果显示,当芯片交错距离为芯片宽度的1/2时,所优化的功率模块可以在兼顾电性能的同时,实现更优异的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 MOSFET 铜线互联 响应面法 DBC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的失活机制及应对策略
20
作者 郭鹏 李红伟 +3 位作者 李贵贤 季东 王东亮 赵新红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812-3823,共12页
甲醇氧化电催化剂是决定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s,DMFC)性能与成本的关键。目前,铂基催化剂是最有前途的高效甲醇氧化电催化剂,但在反应过程中存在活性位的迁移、团聚与浸出、中毒以及载体的腐蚀与坍塌等原因引起... 甲醇氧化电催化剂是决定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s,DMFC)性能与成本的关键。目前,铂基催化剂是最有前途的高效甲醇氧化电催化剂,但在反应过程中存在活性位的迁移、团聚与浸出、中毒以及载体的腐蚀与坍塌等原因引起的失活问题,阻碍了其进一步商业化发展。如何提高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的稳定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首先总结了甲醇的电氧化原理和催化反应机理,详细综述了阳极催化剂的失活机制以及抑制改善其失活方面所取得的研究进展。最后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并指出利用限域作用限制活性金属的迁移和聚集,构建多元合金,设计增强复合型载体,将理论研究和原位表征技术相结合,是今后开发更高效、稳定阳极催化剂的重点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阳极催化剂 失活机制 金属粒子的迁移、团聚与浸出 载体腐蚀与坍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