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5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thermo-mechanical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for deep rock considering brittleness-ductility transition characteristics 被引量:2
1
作者 FENG Chen-chen WANG Zhi-liang +2 位作者 WANG Jian-guo LU Zhi-tang LI Song-yu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7期2379-2392,共14页
This paper developed a statistical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for deep rock by considering the effects of external load and thermal treatment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distortion energy.The model parameters were determi... This paper developed a statistical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for deep rock by considering the effects of external load and thermal treatment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distortion energy.The model parameters were determined through the extremum features of stress−strain curve.Subsequently,the model predictions were compared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marble samples.It is found that when the treatment temperature rises,the coupling damage evolution curve shows an S-shape and the slope of ascending branch gradually decreases during the coupling damage evolution process.At a constant temperature,confining pressure can suppress the expansion of micro-fractures.As the confining pressure increases the rock exhibits ductility characteristics,and the shape of coupling damage curve changes from an S-shape into a quasi-parabolic shape.This model can well characterize the influence of high temperature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deep rock and its brittleness-ductility transition characteristics under confining pressure.Also,it is suitable for sandstone and granite,especially in predicting the pre-peak stage and peak stress of stress−strain curve under the coupling action of confining pressure and high temperature.The relevant results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constitutive relationship of rock-like materials and their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rock crack initiation threshold thermo-mechanical coupling statistical damage model distortion energy theo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D DEM analyses for T-M coupling effects of extreme temperatures on surrounding rock-supporting system of a tunnel in cold region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玉军 杨朝帅 王永刚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10期2905-2913,共9页
Taking the Kunlunshan Tunnel on Qinghai Tibet Railway as an engineering background, the curved wall-inverted arch lining of the tunnel was simplified into the straight wall-umbrella arch one, and the fractured rock ma... Taking the Kunlunshan Tunnel on Qinghai Tibet Railway as an engineering background, the curved wall-inverted arch lining of the tunnel was simplified into the straight wall-umbrella arch one, and the fractured rock mass with developed joints was treated as a discrete medium in the calculation. Using the UDEC code,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 for thermo-mechanical coupling processes in the surrounding rock mass-supporting system were carried out aiming at the conditions of mean temperature, extreme highest temperature and extreme lowest temperature in one year. The distributions and changes of stresses, displacements, plastic zones, temperatures in the rock mass of near field, as well as the loading states in the model-building concrete and bolting were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for these three computation cas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case of mean temperature, the ranges, where the temperatures of surrounding rock mass change obviously, are 6.0 m and 6.5 m, respectively, for the cases of extreme highest temperature and extreme lowest temperature; the displacements of tunnel are raised by 3.2 9.3 and 5.7 12.7 times, and the thicknesses of plastic zones reach 1.5 2.5 m and 2.0 4.5 m for case 2 and 3, respectively; the extreme temperatures of air have strong effects on the stress,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states of supporting structure of tunnel in cold region, and the influence degree of extreme lowest temperature is the high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EME temperature TUNNEL in COLD region thermo-mechanical coupling DISTINCT element method numerical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浪联合作用下驳船型海上浮式风机的非线性耦合模型与TMD振动控制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孔凡 陈玲霜 +2 位作者 郑达成 李书进 董华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共11页
海上浮式风机是捕获深远海风能的重要装置,是风能开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驳船型风机多采用二维低阶简化动力学模型和非线性最小二乘参数识别方法,建立高阶耦合动力模型能更准确地反映其动力特性。本文关注驳船型海上浮式风机的多体系... 海上浮式风机是捕获深远海风能的重要装置,是风能开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驳船型风机多采用二维低阶简化动力学模型和非线性最小二乘参数识别方法,建立高阶耦合动力模型能更准确地反映其动力特性。本文关注驳船型海上浮式风机的多体系统,建立风浪联合作用下的16自由度耦合动力学模型,通过数值仿真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其中,利用修正的叶素动量理论计算叶片气动荷载,利用线性势流理论计算波浪荷载,采用准静态法计算系泊张力。此外,为减小驳船型海上浮式风机的结构振动,在考虑发电机转矩控制和叶片集体变桨控制的基础上,提出将双向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置于机舱中,并引入限位装置控制振子行程。随后,通过穷举法和遗传算法进行控制参数优化。仿真分析表明,本文所建模型可准确计算驳船型海上浮式风机的动力响应;双向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对结构振动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控制 驳船型海上浮式风机 非线性耦合模型 双向TMD 风浪联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稀疏阵列及其基于耦合张量分解的DOA估计
4
作者 罗中华 左富豪 +1 位作者 樊棠怀 饶伟 《通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0-284,共15页
为提高信号二维波达方向(DOA)估计性能,提出了一种三维稀疏阵列结构及其基于耦合张量分解的DOA估计方法。利用子阵信号的二阶统计量构建了一个虚拟的、在z轴方向阵元呈稀疏分布的“十”字形立体阵。分析表明,当阵列使用N^(3)/2+5N^(2)/2... 为提高信号二维波达方向(DOA)估计性能,提出了一种三维稀疏阵列结构及其基于耦合张量分解的DOA估计方法。利用子阵信号的二阶统计量构建了一个虚拟的、在z轴方向阵元呈稀疏分布的“十”字形立体阵。分析表明,当阵列使用N^(3)/2+5N^(2)/2+3(N为大于2的奇数)个物理阵元时,其对应的虚拟阵在x和y轴方向的阵列孔径均为(N^(3)+2N-1)d,在z轴方向的阵列孔径为(N^(3)+3N)d。为充分利用虚拟阵的大孔径来提升信号DOA估计性能,并消除z轴方向阵元间距大于d而引起的相位模糊,提出了借助耦合张量分解解决相位模糊并实现DOA估计的方法。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物理阵元数下,相较于现有三维阵列,由于新方法具有更大的阵列孔径从而具有更优的估计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波达方向估计 三维阵列 阵列孔径 耦合张量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机组直燃耦合与气化耦合发电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光磊 孙立刚 +3 位作者 赵传进 谢泊男 张海 范卫东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41,共25页
在当前全球致力于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背景下,如何高效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逐步减少对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已成为世界各国能源战略转型的关键议题。生物质能源,作为一种潜力巨大的可再生资源,因其总量丰富、... 在当前全球致力于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背景下,如何高效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逐步减少对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已成为世界各国能源战略转型的关键议题。生物质能源,作为一种潜力巨大的可再生资源,因其总量丰富、来源广泛、易于存储与运输的特点,在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若将生物质能源与燃煤锅炉进行大比例耦合利用,可减少温室气体、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等环境污染物的排放。生物质燃料因其挥发分含量高、反应活性强、灰分和硫含量较低的优势,使其不仅能作为直燃耦合的原料,而且也能在气化后与煤粉耦合燃烧。无论是采用生物质直燃耦合发电技术还是生物质气化耦合燃烧发电技术,由于需要更新的设备较少、燃料资源利用率较高,已成为传统火力发电厂典型的低碳转型方向。从我国生物质资源量和利用情况出发,系统梳理了生物质与煤粉直燃耦合发电技术研究现状以及生物质气化耦合燃烧发电技术研究现状,汇总了生物质与煤粉直燃耦合以及生物质气化耦合燃烧的污染物排放、积灰、结渣以及腐蚀等方面的研究,并总结了生物质耦合燃烧发电现有的国内外工程经验,评估了该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为生物质能源高效利用和火电行业低碳改造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燃耦合 气化耦合 污染物排放 积灰 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快速测定人血清中40余种矿物质元素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姚雪漫 夏瑜 +3 位作者 张秋萍 蒋建荣 王欣 柳旭艳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6-363,共8页
该文建立了人血清中40余种矿物质元素的快速测定方法。血清样品经含0.01%曲拉通Triton X-100、0.1%硝酸的稀释液直接稀释后,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的动能歧视型(KED)碰撞模式进行测定。分别用内标法和外标法进行方法学考察... 该文建立了人血清中40余种矿物质元素的快速测定方法。血清样品经含0.01%曲拉通Triton X-100、0.1%硝酸的稀释液直接稀释后,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的动能歧视型(KED)碰撞模式进行测定。分别用内标法和外标法进行方法学考察,在选择的仪器工作条件下,大部分待测矿物质元素均获得了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检出限为0.000 200~18.6μg/L。准确度测定结果显示,血清标准品L-1、L-2给出的15种矿物质元素的内标法和外标法检测结果均在认定范围内;对没有给出认定范围的其余元素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其加标回收率为89.9%~117%。针对实际血清样品,通过优化稀释浓度和梯度,使用0.1 mL血清样品即可实现含量差异大的多种矿物质元素的测定。所建方法安全、高效、准确,可应用于大样本量人群样本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人血清 矿物质元素 直接稀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准三维电磁场模型的电机电磁振动磁-固双向耦合分析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徐晨期 祝长生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22-1934,I0026,共14页
提出一种基于准三维电磁场模型的电机电磁振动磁-固双向耦合分析方法,能够考虑转子轴向偏心和端部效应的影响。首先,建立电机的磁-固双向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耦合计算过程中的各类激励力;其次,提出一种准三维电磁场模型,将转子轴向偏心... 提出一种基于准三维电磁场模型的电机电磁振动磁-固双向耦合分析方法,能够考虑转子轴向偏心和端部效应的影响。首先,建立电机的磁-固双向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耦合计算过程中的各类激励力;其次,提出一种准三维电磁场模型,将转子轴向偏心问题轴向分段简化,并用修正函数来考虑端部效应的影响;然后,提出一种结构场与电磁场的初始网格划分和网格节点标记方法,实现了不同物理场在双向耦合计算中的数据快速、精确传递,并通过循环迭代计算的方式实现了基于准三维模型的磁-固双向耦合计算;最后,利用所提出的电机磁-固双向耦合电磁振动分析方法对一台MW级永磁同步电机的电磁振动特性进行定量分析,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验证所提方法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机 电磁振动 磁-固双向耦合 准三维模型 转子轴向偏心 端部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互质阵列冗余分析的稀疏阵列设计方法
8
作者 张宇乐 周豪 +3 位作者 胡国平 师俊朋 郑桂妹 宋玉伟 《电子与信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8-187,共10页
互质阵列因具有较低的互耦效应而备受关注,但交替部署的子阵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连续自由度的提升。针对上述问题,该文在分析子阵互差集中冗余虚拟阵元产生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子阵移位互质阵列(Coprime Array with Translated Sub... 互质阵列因具有较低的互耦效应而备受关注,但交替部署的子阵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连续自由度的提升。针对上述问题,该文在分析子阵互差集中冗余虚拟阵元产生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子阵移位互质阵列(Coprime Array with Translated Subarray,CATrS),以改善自由度性能。首先,将子阵平移至适当位置以优化布阵结构,并分析了子阵的平移距离。随后,推导了CATrS结构的自由度、连续自由度、孔洞位置和虚拟阵元权重的闭合表达式。理论分析表明,CATrS结构能够在保持物理阵元数量不变的条件下,有效增加自由度和连续自由度,并抑制阵元互耦。最后,利用仿真实验验证了CATrS结构在波达方向估计中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达方向估计 子阵移位互质阵列 自由度 互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空气碳捕集耦合二氧化碳光、热、电转化技术研究进展
9
作者 柳待 王宇旸 +6 位作者 吴嘉僖 吴宛霖 王腾 熊卓 刘婧 赵永椿 张军营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27,共11页
直接空气碳捕集(direct air capture,DAC)技术作为典型的负碳排放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但是其依然面临高成本、高能耗问题。DAC技术与碳利用技术的深度耦合,将捕集的CO_(2)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可提升碳减排效率并降低... 直接空气碳捕集(direct air capture,DAC)技术作为典型的负碳排放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但是其依然面临高成本、高能耗问题。DAC技术与碳利用技术的深度耦合,将捕集的CO_(2)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可提升碳减排效率并降低全过程成本,在碳中和路径中具有重要价值。介绍了DAC技术的分类和原理,综述了DAC技术与CO_(2)光、电、热转化技术耦合的研究进展和主要挑战,最后展望了DAC技术与碳利用技术深度耦合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空气碳捕集 CO_(2)光、电、热转化 深度耦合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S-DSMC方法的质谱光电离源仿真研究
10
作者 高世俊 黄俊 +6 位作者 何子阳 毕海林 王旭迪 刘成园 杨玖重 许鸣皋 潘洋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53-460,共8页
研究质谱的离子传输气体动力学特征对理解和提升质谱仪器灵敏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纳维-斯托克斯(NavierStokes)方程和直接蒙特卡洛(Direct Simulation Monte Carlo)方法联用,可以计算获得气体从大气压连续流到真空稀薄流的流场特征,进... 研究质谱的离子传输气体动力学特征对理解和提升质谱仪器灵敏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纳维-斯托克斯(NavierStokes)方程和直接蒙特卡洛(Direct Simulation Monte Carlo)方法联用,可以计算获得气体从大气压连续流到真空稀薄流的流场特征,进一步与电场仿真耦合,可以获得离子的传输与空间分布信息,评价离子光学器件性能。工作基于光电离质谱,构建了毛细管进样、光电离源和取样锥的组合结构模型,建立了离子传输跨流态多物理场仿真方法,得到了两种结构光电离源电极对离子传输效率的影响,并利用自制光电离飞行时间质谱装置验证了仿真方法的可靠性。工作为复杂流场和电场环境下质谱光电离源及离子传输装置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离源 质谱 多物理场耦合 直接蒙特卡洛模拟 离子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耦及脉冲噪声下基于稀疏重构的鲁棒DOA估计算法
11
作者 何从 刘帅 +1 位作者 闫锋刚 金铭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444-2453,共10页
针对互耦效应和脉冲噪声并存环境下的波达方向(direction of arrival,DOA)估计问题,提出一种结合M估计与稀疏重构的算法。首先,为了消除互耦效应的影响,依据互耦矩阵的托普利兹结构进行恒等变形,得到了不含未知互耦系数的字典。随后,为... 针对互耦效应和脉冲噪声并存环境下的波达方向(direction of arrival,DOA)估计问题,提出一种结合M估计与稀疏重构的算法。首先,为了消除互耦效应的影响,依据互耦矩阵的托普利兹结构进行恒等变形,得到了不含未知互耦系数的字典。随后,为了使算法能适应高斯噪声和不同强度的脉冲噪声,将位置得分函数表示为高斯位置得分函数和一系列非线性函数的线性组合,利用噪声样本估计线性组合系数从而建立损失函数。最后,采用迭代硬阈值算法进行稀疏重构,并通过改进信号更新策略提高正确收敛的概率。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有效抑制互耦效应和脉冲(高斯)噪声的干扰,同时相较已有算法在低信噪比、强脉冲特性下的性能有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达方向估计 互耦 脉冲噪声 稀疏重构 M估计 迭代硬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稀释-KED碰撞模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酱油中5种重金属
12
作者 夏淼 毛旭建 +3 位作者 徐梦媛 霍湘芸 石飞云 黎俊宏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60-766,共7页
酱油的高盐特性使其在进行重金属含量测定时会对结果的准确度和仪器寿命造成不良影响。为对其进行准确而有效的监测,取0.50 g样品定容至10 mL,再将其稀释不同倍数,使用ICP-MS的KED碰撞模式,以209Bi、74Ge、115In、45Sc作为内标,对酱油... 酱油的高盐特性使其在进行重金属含量测定时会对结果的准确度和仪器寿命造成不良影响。为对其进行准确而有效的监测,取0.50 g样品定容至10 mL,再将其稀释不同倍数,使用ICP-MS的KED碰撞模式,以209Bi、74Ge、115In、45Sc作为内标,对酱油中砷、镉、铅、铬、汞5种重金属元素进行分析。并对测定过程中的干扰来源进行分析,研究并讨论在不同稀释倍数下基质对于样品内标及待测元素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最佳的稀释倍数为25倍,建立了直接稀释-KED碰撞模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酱油中5种重金属的分析方法。将测试方法分别应用于生抽酱油和老抽酱油,结果表明,各元素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5,检出限为0.002~0.006 mg/kg,加标回收率为95.7%~10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0%~2.6%。方法简单高效、准确快速,可满足检测要求,为高盐复杂食品基质中的重金属的风险监测、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直接稀释 食品 酱油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略耦合视角下内地台资企业退出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
13
作者 任之煌 韦素琼 +2 位作者 游小珺 何映红 陈进栋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35,共10页
基于互联网企业大数据及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内地台商投资企业的退出空间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台资企业退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与高进入率地区高度一致。(2)通过测度战略耦合的区位优势和空间粘性,战略耦合对台商企业退出... 基于互联网企业大数据及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内地台商投资企业的退出空间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台资企业退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与高进入率地区高度一致。(2)通过测度战略耦合的区位优势和空间粘性,战略耦合对台商企业退出内地具有显著影响。2001—2021年,台资企业与内地的战略耦合关系经历了依附式、交换式和吸收式耦合的变化,不同耦合模式下企业退出率显著不同,吸收式耦合阶段退出率最低。区域市场规模、基础设施水平、创新环境和制度优势等因素对减少企业退出具有重要作用。(3)疫情等外部冲击使得台资企业加深了与本地供应商的后向联系,也更依赖内地市场,空间粘性提升,通过深化与当地企业合作、加强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转变战略耦合模式,以增强在内地的市场适应能力从而不退出转移至其他地区。(4)台资企业的投资与退出受战略选择、贸易方式和行业特性影响:低成本与出口导向企业更易受外部环境波动影响而退出,而市场导向和内销型企业更具长期稳定性。劳动密集型企业退出快,资本密集型周期长,技术密集型依赖创新,通常更具市场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商直接投资企业 空间格局 企业退出 战略耦合 中国内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磁电机半直驱刮板输送机机-电耦合动力学行为
14
作者 葛世荣 舒子龙 +3 位作者 鲍久圣 王世博 王小龙 张磊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80,共16页
针对刮板输送机传统异步电机驱动系统传动效率低、工作能耗高以及永磁直驱系统径向尺寸大难以适应综采工作面安装空间及过载工况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永磁电机半直驱系统,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与台架试验研究了永磁半直驱刮板... 针对刮板输送机传统异步电机驱动系统传动效率低、工作能耗高以及永磁直驱系统径向尺寸大难以适应综采工作面安装空间及过载工况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永磁电机半直驱系统,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与台架试验研究了永磁半直驱刮板输送机的机-电耦合动力学行为。首先,基于永磁电机驱动技术,以SGZ1000/2000型刮板输送机为例,设计了一种永磁电机半直驱系统,并完成了驱动系统关键参数设计。其次,推导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状态空间方程建模法搭建永磁电机半直驱刮板输送机的机-电耦合动力学仿真模型,通过仿真试验研究了永磁电机半直驱刮板输送机在多种工况下的机-电耦合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永磁电机半直驱系统在空载启动定常落煤、非定常落煤以及故障后满载启动3种工况下,能够实现零速重载运行、输出转速与电磁转矩的快速响应以及动态调节;在启动瞬间与负载突变下,链条速度、加速度与张力会发生明显波动,其中:在机头与机尾链轮处的波动峰值最大;随着链条传递波动峰值会发生衰减,距离机头与机尾链轮越远,波动峰值越小。再次,利用永磁电机半直驱系统试验台,开展空载启动落煤与满载启动模拟试验,得到了永磁电机半直驱系统的动态特性,试验结果与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的仿真结果基本一致。最后,基于台架试验性能参数,通过对比永磁电机半直驱系统与传统异步电机驱动系统的驱动性能后得到:永磁电机半直驱系统在全负载点的驱动效率均优于传统异步电机驱动系统,至少提升了16.3%以上,可显著提高矿山运输装备的节电率,有助于推进矿山朝着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刮板输送机 永磁电机半直驱 齿轮传动 矢量控制 机-电耦合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S功率回流问题分析及其解决方案
15
作者 刘学武 徐向阳 +3 位作者 黄河 赵江灵 李凯峰 董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4-880,共7页
分析丰田混合动力系统(THS)在高速工况存在的功率回流现象及其原因,提出一种解决其功率回流问题的混合动力机电耦合系统方案,即在THS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制动器,不仅消除了功率分流现象,而且增加了一个发动机直驱模式,降低了燃油消耗。仿... 分析丰田混合动力系统(THS)在高速工况存在的功率回流现象及其原因,提出一种解决其功率回流问题的混合动力机电耦合系统方案,即在THS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制动器,不仅消除了功率分流现象,而且增加了一个发动机直驱模式,降低了燃油消耗。仿真对比2种系统在定速工况的油耗,发现增加制动器后,系统的90 km/h等速油耗改善了7.7%,120 km/h等速油耗改善了3.9%。此外,对2种系统分别在2个等速工况下的控制策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系统在采用发动机直驱模式时,避免了THS的功率回流问题,提高了系统效率,改善了整车油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动力 机电耦合系统 功率分流 等速油耗 发动机直驱模式 功率回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形芯PCF检测的BRCA浓度和温度双参量传感结构
16
作者 程曦 施伟华 +1 位作者 范雨艳 顾钰颖 《光通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3,共6页
为了避免温度波动对生物参数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环形芯光子晶体光纤(PCF)检测的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浓度和温度的多参数传感结构。该结构在外表面涂覆了一层金膜,创建了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通道,专门用于检测BRCA浓度;同时,在PCF中... 为了避免温度波动对生物参数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环形芯光子晶体光纤(PCF)检测的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浓度和温度的多参数传感结构。该结构在外表面涂覆了一层金膜,创建了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通道,专门用于检测BRCA浓度;同时,在PCF中心的空气孔中填充了一种温敏液体,构建了定向耦合传感通道,用于精确检测温度,从而能够校正温度变化对BRCA浓度测量可能产生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传感结构的浓度和温度2个传感通道各自独立工作,在BRCA浓度为0~7.69 mM时,浓度灵敏度可达19.5 nm/mM;而在温度为20~40℃时,温度灵敏度为-6.4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子晶体光纤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定向耦合 生物传感 温度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动态调节特性的光伏直接耦合制氢系统容量优化配置
17
作者 田雪沁 姚红雨 +1 位作者 袁铁江 李晖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6764-6776,I0013,共14页
针对光伏制氢(photovoltaic electrolysis,PVE)直接耦合系统容量配置研究将电解槽阵列视作静态结构,无法准确刻画系统预期收益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改进遗传算法-遍历搜索法的PVE直接耦合系统双层容量优化配置方法。通过建立包含光... 针对光伏制氢(photovoltaic electrolysis,PVE)直接耦合系统容量配置研究将电解槽阵列视作静态结构,无法准确刻画系统预期收益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改进遗传算法-遍历搜索法的PVE直接耦合系统双层容量优化配置方法。通过建立包含光伏电池、质子交换膜(proton exchange membrane,PEM)电解槽的PVE直接耦合系统模型,分析电解槽串并联动态变化对于系统性能影响。基于双层容量优化配置模型,在内层考虑电解槽阵列串并联结构动态调节机制,以产氢量最大为目标,优化典型日各时刻的电解槽串并联结构,外层以规划周期收益最高为目标,得到容量配置结果。以我国东北三省光辐照度数据为基础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提升系统收益、降低制氢成本,该文可为光伏制氢系统的建设提供一定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发电 直接耦合 电解水制氢 容量配置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级配混凝土/玄武岩界面直接拉伸断裂研究
18
作者 张亚洲 钟红 +1 位作者 李德玉 涂劲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6-276,共11页
【目的】以建在基岩上的混凝土坝建基面地震稳定分析为背景,开展全级配混凝土/玄武岩界面静动态断裂试验研究。【方法】试验采取含预制裂缝的圆柱体复合试件承受直接拉伸的形式。在地震荷载典型应变率范围内考虑两种加载速率,其中应变率... 【目的】以建在基岩上的混凝土坝建基面地震稳定分析为背景,开展全级配混凝土/玄武岩界面静动态断裂试验研究。【方法】试验采取含预制裂缝的圆柱体复合试件承受直接拉伸的形式。在地震荷载典型应变率范围内考虑两种加载速率,其中应变率10^(-3)/s为动态加载,应变率10^(-6)/s作为准静态加载。测得了试件的荷载-位移曲线,据此计算全级配混凝土/玄武岩界面的断裂参数,结合数值模拟得到了断裂韧度。【结果】研究表明:准静态加载下复合试件沿预制裂缝扩展,而动态加载下试件在扩展过程中向玄武岩中含天然斜裂缝位置偏转。【结论】相比于准静态加载,复合试件在动态荷载作用下有更高的断裂参数。而与全级配混凝土对比,复合试件在准静态加载下的断裂参数显著降低。通过本次研究,可为全级配混凝土/玄武岩界面准静态和动态作用下的断裂性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直接拉伸断裂 全级配混凝土/玄武岩界面 位移外推法 试验-数值耦合法 变形 混凝土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套阵列设计研究综述
19
作者 毛彦元 马万禹 司伟建 《航空兵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7,共14页
阵列信号处理是信号处理领域的重要分支,在雷达、声呐和无线通信等领域有广泛应用。波达方向估计作为其关键应用之一,传统上主要依赖于均匀线性阵列的布局形式,然而,这种阵列布局的估计性能十分有限。近年来,嵌套阵列因其结构简单且优... 阵列信号处理是信号处理领域的重要分支,在雷达、声呐和无线通信等领域有广泛应用。波达方向估计作为其关键应用之一,传统上主要依赖于均匀线性阵列的布局形式,然而,这种阵列布局的估计性能十分有限。近年来,嵌套阵列因其结构简单且优势显著而受到广泛关注。嵌套阵列的主要优点是它具有传感器位置的精确表达式,而且在阵元数固定的情况下,它能够获得比均匀线性阵列更大的阵列孔径。这一特性不仅提高了测向精度和分辨率,还在阵列设计领域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针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嵌套阵列的一系列变体,本文总结了嵌套阵列设计方法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其在阵列孔径扩展、空间自由度提高和相互耦合降低等方面的优势,并介绍了嵌套阵列设计的应用场景,最后探讨并展望了嵌套阵列设计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套阵列设计 虚拟差分共阵 自由度 相互耦合 波达方向估计 信号处理 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热力耦合计算方法与ABAQUS直接热力耦合对比研究
20
作者 苏雨茹 王鑫 +2 位作者 李志辉 柳治辉 马强 《计算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9-257,共9页
准确预测航天器结构在强气动力/热环境下的结构热力耦合响应,对于航天器寿命末期陨落再入过程分析及再入轨迹预报等十分关键。结构热力耦合响应分析方面,不仅有学者们基于各种假设提出的有限元模拟方法,而且热力耦合计算模块已嵌入很多... 准确预测航天器结构在强气动力/热环境下的结构热力耦合响应,对于航天器寿命末期陨落再入过程分析及再入轨迹预报等十分关键。结构热力耦合响应分析方面,不仅有学者们基于各种假设提出的有限元模拟方法,而且热力耦合计算模块已嵌入很多大型商业软件,然而条件假设和控制方程的不明确,导致无法确定商软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其适用性。本文对动态热力耦合基本控制方程进行了梳理,对其热传导方程中的耦合项和采用的假设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典型算例计算结果对比发现,当初始温度为0时,ABAQUS的直接耦合计算和以传统热传导有限元基本方程为基础的有限元算法的计算结果有较大差异。对ABAQUS的热力耦合计算的基本控制方程进行了推导和推测,并建立了相应的有限元算法,通过算例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直接耦合,传统热传导有限元基本方程的耦合项只考虑了初始温度项,而ABAQUS则只考虑了温升项,两者的耦合项都不完全。当初始温度高于温升时,以传统热传导有限元基本方程为基础的传统热力耦合有限元算法的计算结果更准确,而当温升高于初始温度时,采用考虑温升项的有限元计算,如ABAQUS软件的直接耦合计算则更为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耦合 顺序耦合 直接耦合 有限元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