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进的自由变形技术在船型优化中的应用
1
作者 冯佰威 岳朝欢 +1 位作者 刘波 王健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1-409,437,共10页
针对自由变形技术在船体型线优化中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直接操作自由变形方法,并对其在船体型线优化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基于自由变形技术的改进,直接操作自由变形方法解决了传统自由变形方法无法直接操作船体曲面坐标... 针对自由变形技术在船体型线优化中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直接操作自由变形方法,并对其在船体型线优化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基于自由变形技术的改进,直接操作自由变形方法解决了传统自由变形方法无法直接操作船体曲面坐标的问题,并将其嵌入自主开发的船舶水动力性能多学科综合优化平台。以S60船模为研究对象,通过自主开发的平台对船模艏部型线进行了减阻优化,研究发现:在设计航速F r=0.30时,优化后的船型总阻力较母型船降低了5.30%,显著提升了阻力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直接操作自由变形方法能够有效应用于船体型线优化,为船舶型线设计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变形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变形 直接操作自由变形方法 船体曲面变形 船型优化 兴波阻力 总阻力 减阻设计 优化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面波直接反演方法研究滇西北地壳三维S波速度结构
2
作者 茶文剑 王伟君 +1 位作者 张圆缘 黑贺堂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8-467,共10页
我国滇西北地区(25°~27°N,99°~101°E)是川滇菱形地块西边界所在区域,由于构造运动活跃,是我国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非常有必要深入研究其孕震结构。文章利用该地区69个短周期流动台站2020年记录的连续波形,通过... 我国滇西北地区(25°~27°N,99°~101°E)是川滇菱形地块西边界所在区域,由于构造运动活跃,是我国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非常有必要深入研究其孕震结构。文章利用该地区69个短周期流动台站2020年记录的连续波形,通过背景噪声互相关计算和时频分析方法,提取所有台站对Rayleigh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采用基于射线追踪的面波频散直接反演方法,得到研究区地下三维S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上地壳速度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大型断裂带的分段特征明显。如维西—乔后断裂带浅层5 km内整体表现为西北部高速,东南部低速;程海断裂带北段高南段低,在宾川盆地存在厚度约5 km的低速异常,说明宾川盆地存在较厚的沉积层。地壳浅层波速和地形起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盆地区域整体表现为低速,高山区域为高速。2021年漾濞M S6.4地震发生在S波高低速过渡区域,研究区中下地壳内存在不同程度的低速区,可能为地震的发生提供了孕震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地区 背景噪声 面波直接反演方法 地壳S波速度结构 孕震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共震源高密度面波法数据反演模拟算法及应用
3
作者 金韬 高斌 +3 位作者 王强强 周行 何文 冯少孔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29-1040,共12页
岩溶的精准探测对基础设施施工至关重要,传统面波法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难以满足长大断面基础设施施工的要求.在传统面波法的基础上对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算法进行改进,提出拟共震源高密度面波法,通过高密度采集大量的数据,拟共震源在... 岩溶的精准探测对基础设施施工至关重要,传统面波法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难以满足长大断面基础设施施工的要求.在传统面波法的基础上对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算法进行改进,提出拟共震源高密度面波法,通过高密度采集大量的数据,拟共震源在反演时将同一检测点采集到的不同震源数据叠加在一起,提高了探测效率和数据利用率.提出拟共震源高密度面波法的数值模型建立流程,并进行了验证.最后,对拟共震源高密度面波法进行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拟共震源高密度面波法岩溶探测结果与钻孔勘探结果吻合较好,岩溶探测效果显著提高.研究成果为长大断面基础工程下岩溶的快速精准探测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探测 频散曲线 高密度面波法 反演分析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多策略改进量子粒子群算法的直流电与Rayleigh波联合反演
4
作者 朱春光 管泓清 +3 位作者 秦天 张富翔 王强 高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51,共15页
针对浅地表地质分层问题,文中分析了直流电(DC)法与Rayleigh波(RW)法共同探测并进行数据联合反演的可行性,重点研究了融合多种优化策略后形成的基于重心反向学习(Centroid Opposition-Based Learning,COBL)和混沌搜索(Chaos Search,CS)... 针对浅地表地质分层问题,文中分析了直流电(DC)法与Rayleigh波(RW)法共同探测并进行数据联合反演的可行性,重点研究了融合多种优化策略后形成的基于重心反向学习(Centroid Opposition-Based Learning,COBL)和混沌搜索(Chaos Search,CS)的量子行为粒子群(Quantum-behav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QPSO)算法(简称为COBL-CS-QPSO算法)应用于二者的一维联合反演。通过联合反演可以从电阻率数据中提取层厚信息,弥补单独Rayleigh波反演难以精确解析层厚的问题;同时多策略算法的引入使解在搜索过程中不易陷入局部最优,并加强了不确定环境下的随机搜索效率。理论模型实验考虑了无噪声与有噪声以及已知模型层数与未知模型层数的多种情况,并使模型反演在宽泛的搜索区间内进行,最终取得了良好的反演效果。随后将该联合反演算法应用于实际数据,结果表明基于COBL-CS-QPSO算法的直流电与Rayleigh波联合反演在无钻孔信息或未知地下详细分层的条件下,能够获得相比于单独方法更为准确的结果。同时与自适应粒子群(APSO)算法的对比也体现了改进算法的反演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yleigh 波法 直流电法 联合反演 量子行为粒子群算法 重心反向学习 混沌搜索 无限折叠的迭代混 沌映射 浅地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中强震孕震环境和震源机制研究
5
作者 胡锦涛 危自根 +5 位作者 谢军 盛敏汉 金超 范心甜 刘益炜 陈闯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389,共16页
通过CAP技术反演了湖北省2018年秭归M_(S)4.5和2006年随州ML4.7地震的震源参数,并采用接收函数与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联合方法揭示了湖北省有地震记录以来的三次M6以上强震和1958年地震仪观测以来的六次M4.5—6.0地震震中处的地壳剪切波... 通过CAP技术反演了湖北省2018年秭归M_(S)4.5和2006年随州ML4.7地震的震源参数,并采用接收函数与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联合方法揭示了湖北省有地震记录以来的三次M6以上强震和1958年地震仪观测以来的六次M4.5—6.0地震震中处的地壳剪切波速度。结果显示:随州地震走向呈NW向,震源深度为8 km,发震断层与襄樊—广济断裂带以及皂市断裂或潜北断裂有关;秭归地震走向为NNE和NE向,震源深度为5 km,发震断层与新华—龙王冲断裂带和高桥断裂带有关。基于前人采用CAP等方法得到的2013年巴东M_(S)5.1、2014年秭归M_(S)4.6和2019年应城M_(S)4.9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以及本文接收函数与面波联合反演所得的地壳S波速度对孕震环境和震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湖北地区中等地震的发震断层都以走滑为主,与断裂构造分布状况相对应;获得震源机制解的五次中强地震分别发生在不同速度特征的垂向高低速转换区域,四次震源深度未知的中强震在传统发震层深度范围内也呈现明显的垂向高低速互层变化特征;2006年随州ML4.7、2014年秭归M_(S)4.6和2019年应城M_(S)4.9地震可能为构造型地震,2013年巴东M_(S)5.1和2018年秭归M_(S)4.5地震可能为水库触发型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省中强地震 孕震环境 震源参数 接收函数与面波联合反演 CAP方法 扬子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阳复向斜页岩气探测区地壳结构及其构造暗示 被引量:1
6
作者 危自根 储日升 +1 位作者 谢军 范心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963-2971,共9页
本文采用接收函数H-κ叠加、多频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扬子克拉通当阳复向斜区21个密集流动地震台下方的地壳厚度、V_(p)/V_(s)比和S波速度.结果表明,该区平均地壳厚度和V_(p)/V_(s)比值分别为33.8 km和1.75,推测当阳复向... 本文采用接收函数H-κ叠加、多频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扬子克拉通当阳复向斜区21个密集流动地震台下方的地壳厚度、V_(p)/V_(s)比和S波速度.结果表明,该区平均地壳厚度和V_(p)/V_(s)比值分别为33.8 km和1.75,推测当阳复向斜经历过下地壳减薄但地壳整体尚保持典型克拉通结构特征.研究区绝大部分台站都在3~4 km深度存在1~2 km厚的低S波速度层,推测可能与该深度范围内富集高孔隙度和低密度的页岩气层有关.本研究表明,基于密集流动地震台阵被动源数据资料,可为油气资源勘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阳复向斜 页岩气勘探 低速薄层 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 接收函数H-κ叠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及其邻域地壳上地幔横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49
7
作者 徐果明 姚华建 +1 位作者 朱良保 沈玉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93-208,共16页
本文首次采用Rayleigh面波双台法研究中国西部及其邻域的三维横波速度结构.共处理了超过3000条双台资料,经仔细挑选共获得110条高质量的双台Rayleigh波相速度频散资料.采用Tarantola的概率方法反演得到研究区域内15-120 s的Rayleigh相... 本文首次采用Rayleigh面波双台法研究中国西部及其邻域的三维横波速度结构.共处理了超过3000条双台资料,经仔细挑选共获得110条高质量的双台Rayleigh波相速度频散资料.采用Tarantola的概率方法反演得到研究区域内15-120 s的Rayleigh相速度分布图像.采用Tarantola非线性问题的最小二乘反演方法反演得到研究区域内2°×2°的三维横波速度结构.利用不同周期的Rayleigh面波相速度大致对λ/3波长附近深度的横波速度最为敏感这一物理特性,在反演过程中引入一种层速度自适应调整的技巧,可以较好地加快收敛和提高反演的稳定性.反演得到的横波速度结构的主要结论为:(1)青藏高原的西部地区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横波速度很高,软流层不发育;而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速度明显偏低,很可能是青藏高原地壳低速物质沿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区向南运动、形成经川滇地区连接缅甸北部低速区的低速物质运移通道;在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地区,下地壳的速度明显低于中地壳的速度;(2)青藏高原南部的拉萨地块具有较高速度的上地幔顶盖层,从南向北拉萨地块的软流层埋深约从130 km减至100 km,软流层厚度约从40 km增至80 km;北部羌塘地块的下地壳速度偏低,上地幔顶盖层缺失,速度很低,软流层的厚度较大;(3)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都表现出较高的上地幔横波速度结构,软流层不明显,准噶尔盆地下地壳的厚度和速度都比塔里木盆地的高;(4)蒙古高原西部的下地壳上地幔顶部速度明显低于蒙古高原东部地区的,且在蒙古高原中西部地区存在巨厚的低速软流层.该软流层越往蒙古高原东部厚度越小,上覆顶盖层的速度和厚度越大.对上述反演结果作了地质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上地幔 面波反演 双台法 中国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市地壳浅部三维速度结构及城市沉积环境初探 被引量:27
8
作者 李玲利 黄显良 +9 位作者 姚华建 缪鹏 汪小厉 鲍子文 倪红玉 李成 杨元 罗松 胡少乾 杨源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307-3323,共17页
合肥市位于合肥盆地东南缘,东侧紧邻郯庐断裂带,多条大型隐伏断裂穿过市区.为进一步认识合肥城市下方隐伏断裂的空间展布、性质,以及城市复杂的沉积环境,本文利用布设在合肥市区的58套三分量短周期地震仪组成的台阵,获得了37天的三分量... 合肥市位于合肥盆地东南缘,东侧紧邻郯庐断裂带,多条大型隐伏断裂穿过市区.为进一步认识合肥城市下方隐伏断裂的空间展布、性质,以及城市复杂的沉积环境,本文利用布设在合肥市区的58套三分量短周期地震仪组成的台阵,获得了37天的三分量连续波形数据,通过基于射线追踪的面波走时直接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合肥市地壳浅部0.6~3.6 km的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速度结构图像展现了地壳浅部的横向不均匀性和纵向成层性,揭示出NNE、NWW和近EW三组不同走向的隐伏断裂在城市地下浅部的构造特征.取得以下认识:(1)合肥市南、北方向在浅地表(2 km以内)存在显著速度差异,速度分界线位置与已知的近EW向的蜀山断裂一致,断裂南侧呈现低速凹陷,北侧则为高速隆起.低速中心深度达2~3 km,速度异常与该断裂在合肥盆地东部演化过程中的构造反转沉积了不同地层有关;(2)合肥市区存在明显的高速异常带,其走向、位置与穿过该区域的郯庐断裂带西支主干断裂相符,其中五河—合肥断裂在市区北部以东呈现低速凹陷特征,低速区范围与肥东凹陷晚白垩纪以来的沉积构造边界一致,认为肥东凹陷的最大沉积厚度可达2 km以上;(3)合肥市中心跨郯庐断裂带西支主干断裂之间呈现明显的凹、隆相间的复杂构造,推测其是在多组断裂的共同拉伸作用下形成的小型沉积盆地,沉积中心位于郯庐断裂带内部,最大厚度可达3~4 km.由于其展布方向在不同深度与该区域断裂的走向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推测不同深度的沉积形态与郯庐断裂带在不同时期的构造演化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成像 地壳浅部结构 面波走时直接反演 城市地质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电磁带隙结构的快速分析方法 被引量:10
9
作者 梁乐 梁昌洪 +1 位作者 陈亮 苏子剑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93-796,共4页
使用直接传输方法分析有限周期Mushroom-like电磁带隙结构的表面波带隙,与无限周期的电磁带隙结构表面波色散能带图相比,该方法能大大缩短分析时间。将电磁带隙结构放置于波导底面,通过计算波导的传输系数,分析了不同波导高度和电磁带... 使用直接传输方法分析有限周期Mushroom-like电磁带隙结构的表面波带隙,与无限周期的电磁带隙结构表面波色散能带图相比,该方法能大大缩短分析时间。将电磁带隙结构放置于波导底面,通过计算波导的传输系数,分析了不同波导高度和电磁带隙结构周期数对带隙范围的影响。加工了Mushroom-like电磁带隙结构样品,并使用一对探针耦合的方法测量了电磁带隙结构的TE和TM表面波带隙,实验结果表明使用直接传输方法确定的表面波带隙与测量数据吻合良好,证明了此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传输方法 TEM波导 传输系数 电磁带隙 表面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山结合部近地表速度结构与静校正方法研究——以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结合部为例 被引量:11
10
作者 侯贺晟 高锐 +6 位作者 贺日政 刘金凯 酆少英 管烨 蔡勋育 James.H.Knapp Francis T.Wu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11,共5页
盆山结合部位近地表结构复杂,地震资料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突出。以横穿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的某二维地震测线为例,通过分析盆地、盆山结合部和山区的典型单炮记录,确定了一套基于浮动基准面的层析静校正流程——对起伏地表的高程进行... 盆山结合部位近地表结构复杂,地震资料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突出。以横穿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的某二维地震测线为例,通过分析盆地、盆山结合部和山区的典型单炮记录,确定了一套基于浮动基准面的层析静校正流程——对起伏地表的高程进行平滑,将其作为浮动基准面;在该基准面上应用初至波层析反演方法计算炮、检点静校正量,并应用于数据体上;之后对该数据体进行速度分析和动校正等常规处理,再应用高程法计算浮动基准面到最终基准面的炮、检点静校正量。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解决盆山结合部资料中的中、长波长静校正问题,地震剖面的成像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天山 塔里木盆地 盆山结合部 近地表结构 初至波 层析反演方法 高程静校正方法 浮动基准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下延法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 被引量:12
11
作者 田文辉 李振春 张辉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6年第5期447-451,共5页
对于地表和地下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的地震资料偏移处理来说,由于现有的偏移方法大都假设激发点和检波点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因此给偏移结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此,探讨了直接从起伏地表开始的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简述了逐步-累加法... 对于地表和地下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的地震资料偏移处理来说,由于现有的偏移方法大都假设激发点和检波点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因此给偏移结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此,探讨了直接从起伏地表开始的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简述了逐步-累加法和频率-空间域有限差分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复杂地表和地下地质条件下的直接下延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方法,该方法不受起伏地表条件的限制,对模拟层速度的适应性强。模型试算和实际资料试处理表明,该方法直接从起伏地表开始向下偏移,将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和叠前深度偏移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对复杂构造精确成像,又能适应任何起伏地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伏地表 复杂地表和地下地质条件 叠前深度偏移 直接下延法 波动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ove波变分原理与Love面波法的反演技术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学林 益德清 吴世明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1995年第4期324-330,共7页
本文从Love波的变分原理出发,导出了非均质地基土参数(如剪切波速度β、质量密度ρ)的微小扰动引起Love波相速度c或波数k的微小变化的解析关系式,进而求得相速度或波数对土层参数(β、ρ)的偏微商.在利用面波法(即S... 本文从Love波的变分原理出发,导出了非均质地基土参数(如剪切波速度β、质量密度ρ)的微小扰动引起Love波相速度c或波数k的微小变化的解析关系式,进而求得相速度或波数对土层参数(β、ρ)的偏微商.在利用面波法(即SASW法)反演土层参数时,若以上述偏微商代替以往的割线法[1][2]计算偏导数迭代矩阵A_K,不仅准确,而且可大大减少计算量,节约机时,提高反演速度.文末给出的实例证明了此法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分原理 LOVE波 反演技术 面波法 非均质 地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波频散反演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平 许厚泽 +1 位作者 卢造勋 熊熊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2000年第1期22-29,共8页
大量的数值模拟表明 ,SVD和 LSQRD在面波频散网格反演两步法中的应用效果都很好。但 SVD可以用分辨矩阵、信息矩阵和协方差矩阵对解估计进行数学上客观有效的评价 ;而对于大型稀疏方程组的求解 ,LSQRD确是一种内存需求小、计算速度快以... 大量的数值模拟表明 ,SVD和 LSQRD在面波频散网格反演两步法中的应用效果都很好。但 SVD可以用分辨矩阵、信息矩阵和协方差矩阵对解估计进行数学上客观有效的评价 ;而对于大型稀疏方程组的求解 ,LSQRD确是一种内存需求小、计算速度快以及分辨抗噪能力都较强的算法。在现有计算机运算速度较快、内存可以扩充较大的条件下 ,实测数据量不很大时 ,应采用 SVD算法进行线性反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波频散 SVD算法 地震勘探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求解二维波动方程正演反演问题的半离散方法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建成 蔡日增 郑家茂 《应用数学》 CSCD 1998年第2期66-70,共5页
本文用半离散方法将二维波动方程离散为一维耦合波动方程组.给出了离散的收敛性及波动方程组的适定性.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求解波动方程系数及演问题.
关键词 波动方程 半离散法 正演问题 反演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grange分析方法及其新进展 被引量:14
15
作者 唐志平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348-359,共12页
Lagrange分析是Fowles等人于70年代初首先提出的,在动态实验数据处理中有重要应用,但是实践表明有时所得的结果不可信。近年来,Lagrange分析方法得到迅速的发展,提出了不少新的思想、方法和改进,如冲量时间积分函数、曲面拟合,反解法和... Lagrange分析是Fowles等人于70年代初首先提出的,在动态实验数据处理中有重要应用,但是实践表明有时所得的结果不可信。近年来,Lagrange分析方法得到迅速的发展,提出了不少新的思想、方法和改进,如冲量时间积分函数、曲面拟合,反解法和自治性检验等。尤其在与Lagrange分析密切相关的非简单波特性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本文主要评述Lagrange分析的最新进展,对它的历史和今后发展趋势也作了扼要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格朗日分析 动态 实验 数据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直接曲率法的一种气动反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沈冬 张彬乾 陈迎春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29-535,共7页
采用直接曲率法(DISC)反设计模块耦合NS方程流场求解程序,建立了具有跨声速翼型和机翼设计能力的气动设计平台。针对翼型表面光顺和跨声速设计中出现的收敛性问题,提出了基于最小二乘法原理的形状改变量曲线拟合方法,可显著改善跨声速... 采用直接曲率法(DISC)反设计模块耦合NS方程流场求解程序,建立了具有跨声速翼型和机翼设计能力的气动设计平台。针对翼型表面光顺和跨声速设计中出现的收敛性问题,提出了基于最小二乘法原理的形状改变量曲线拟合方法,可显著改善跨声速设计收敛速度;提出的翼型前缘形状的多项式插值方法,可消除DISC方法中旋转变换而带来的翼型前缘不光顺问题,且具有加速收敛和增强设计稳定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曲率法 反设计 曲线拟合 多项式插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阶模式的面波技术应用探讨 被引量:4
17
作者 梁志强 邓道静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8年第4期253-258,共6页
传统意义上的面波技术往往只针对一条面波频散曲线,而实际层状介质中的面波存在多阶模式。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多阶模式的面波频散曲线,对多阶模式面波频散曲线的基本形态和分布成因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利用大偏移距面波资料和f-p方法获... 传统意义上的面波技术往往只针对一条面波频散曲线,而实际层状介质中的面波存在多阶模式。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多阶模式的面波频散曲线,对多阶模式面波频散曲线的基本形态和分布成因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利用大偏移距面波资料和f-p方法获取多阶模式面波频散曲线的可能性,总结了利用多阶模式面波频散曲线反演横波速度和地层厚度的方法和效果,讨论了基于多阶模式的面波技术目前尚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多阶模式面波技术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阶模式 面波 大偏移距资料 f=p方法 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面波反演问题中顾及误差重要性的讨论
18
作者 刘强 姚宜斌 +2 位作者 陈浩朋 仲崇豪 雷祥旭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6-89,93,共5页
讨论地震波反演问题中顾及测量误差的重要性,分别采用LSQR、WLSQR和MLS的方法对含有误差的地震波模拟数据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地震面波反演问题中测量误差的影响显著,忽略测量误差的影响将大大降低反演结果的可靠性。
关键词 地震面波反演 最小二乘QR分解 加权最小二乘QR分解 极小二乘 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波调向法变换数字处理原理
19
作者 杜世通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98-406,449+516,共11页
本文在简要介绍苏联地震勘探中使用的地震波调节方向接收法后,应用多维傅里叶变换重新描述了该方法的原理,导出了连续域中调向法变换的公式。文中第一次阐明了将时间慢度域调向记录转换为时空域普通地震记录的反变换算法。该方法与近代... 本文在简要介绍苏联地震勘探中使用的地震波调节方向接收法后,应用多维傅里叶变换重新描述了该方法的原理,导出了连续域中调向法变换的公式。文中第一次阐明了将时间慢度域调向记录转换为时空域普通地震记录的反变换算法。该方法与近代层析技术中的物体投影和图像重建相似。在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中使用这项变换,可以简化某些处理过程,如波场延拓和道间插值;可以压制噪声,提高信噪比;可以提高空间分辨率,进行干涉带分解等。最后列举了垂直地震剖面上干涉波分解和分解后的单波运动学参数确定的例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处理 地震波调向接收法 调向法正反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逆响应面法的有限元模型修正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伟杰 陆秋海 +1 位作者 缑百勇 王波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2013年第6期5-10,共6页
基于响应面法(RSM)的有限元模型修正是以若干设计参数(如密度、弹性模量等)为自变量,以若干特征参数(如固有频率、振型等)为因变量,通过回归分析方法来拟合特征参数关于修正参数的显式表达式。提出的逆响应面法(IRSM)则是以特征参数作... 基于响应面法(RSM)的有限元模型修正是以若干设计参数(如密度、弹性模量等)为自变量,以若干特征参数(如固有频率、振型等)为因变量,通过回归分析方法来拟合特征参数关于修正参数的显式表达式。提出的逆响应面法(IRSM)则是以特征参数作为自变量,设计参数作为因变量。利用此法的有限元模型修正可直接根据特征参数的目标值得到设计参数的修正量,而不需要经过迭代计算,有效地提高计算速度和精度。介绍逆响应面法及其应用,讨论使用响应面法和逆响应面法进行有限元模型修正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分析适合于逆响应面法的逆响应面函数、实验设计方案和回归精度检验的方法。利用逆响应面法对一简支梁进行有限元模型修正的结果表明,逆响应面法能高效准确地修正设计参数,对于输出变量少于输入变量的情况更能显著减少有限元计算次数,适用于复杂的工程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模型修正 响应面法 逆响应面法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