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原宾馆建筑电-热-氧联供系统容量优化配置 被引量:1
1
作者 罗西 潘梦钊 刘艳峰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5-122,共8页
以青海省祁连县某宾馆为案例展开分析,建立以系统最小费用年值为优化目标的高原宾馆建筑电-热-氧联供系统容量配置优化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求解以得到系统的最优容量配置。结果表明:与常规电-热联供系统相比,电-热-氧联供系统使电网供... 以青海省祁连县某宾馆为案例展开分析,建立以系统最小费用年值为优化目标的高原宾馆建筑电-热-氧联供系统容量配置优化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求解以得到系统的最优容量配置。结果表明:与常规电-热联供系统相比,电-热-氧联供系统使电网供电比例由76.9%降低至29.8%;电-热-氧联供系统的费用年值比常规电-热联供系统减少1.2%,其中系统投资年值增加4.1%,系统年运行费用减少5.3%;电-热-氧联供系统的费用年值受购氧价格影响最大,当购氧价格为8元/Nm^(3)以上时,电-热-氧联供系统比常规电-热联供系统更具经济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氢储能 优化设计 电-热-氧联供系统 高原宾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直接合成法合成过氧化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邱鹏远 赫崇衡 +1 位作者 朱志华 姜昕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85-789,共5页
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在氢氧直接合成法合成H2O2方面的研究进展。从催化剂、工艺条件、反应系统3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总结。重点探讨了Pt催化剂的活性态、催化剂的活性比较及合金型催化剂;介绍了溶剂和促进剂的选取及作用机理,考察并比较了... 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在氢氧直接合成法合成H2O2方面的研究进展。从催化剂、工艺条件、反应系统3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总结。重点探讨了Pt催化剂的活性态、催化剂的活性比较及合金型催化剂;介绍了溶剂和促进剂的选取及作用机理,考察并比较了溶剂和促进剂对氢氧直接合成法合成H2O2反应的影响;简单概括了反应系统的改进及新型膜反应器。催化剂中活性金属和载体的筛选及载体改性能有效地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H2O2的选择性,选择乙醇等有机溶剂为反应介质能显著提高氢气在反应液中的溶解度,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合成法 过氧化氢 合金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还原竖炉氢气利用率的数值分析及优化 被引量:8
3
作者 白明华 李路叶 +3 位作者 徐宽 韩少峰 吕建超 董京波 《燕山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81-486,共6页
在氢气直接还原铁竖炉内氢气的利用率较低,故在竖炉上部增加吹氧装置来实现炉内物理能和化学能的最佳利用,提高氢气利用率。通过计算流体力学软件模拟氢气竖炉和吹氧竖炉还原段的温度场、气体分布,计算出炉内能量的消耗。结果表明,在还... 在氢气直接还原铁竖炉内氢气的利用率较低,故在竖炉上部增加吹氧装置来实现炉内物理能和化学能的最佳利用,提高氢气利用率。通过计算流体力学软件模拟氢气竖炉和吹氧竖炉还原段的温度场、气体分布,计算出炉内能量的消耗。结果表明,在还原段上部7 m处吹氧,每还原出1 t铁的吹氧量为26.78 Nm3,吹氧竖炉与氢气竖炉相比:氢气利用率提高33.43%,氢气用量减少22.08%,炉顶气还原势降低61.84%,能耗减少14.72%,吹氧周围及上部炉料温度有所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还原 氢气 吹氧 温度场 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面正向和正反向超塑成形对TC4钛合金负角度零件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邵宗科 黄重国 +2 位作者 靳舜尧 雷鹍 袁清华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共6页
利用MARC软件完成负角度零件模具设计,修改了获得的压力-时间曲线,并用加载曲线完成超塑成形实验。研究了单面正向、正反向超塑成形后TC4钛合金零件力学性能情况及负角度壁的壁厚分布,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圆弧连接面比垂直连... 利用MARC软件完成负角度零件模具设计,修改了获得的压力-时间曲线,并用加载曲线完成超塑成形实验。研究了单面正向、正反向超塑成形后TC4钛合金零件力学性能情况及负角度壁的壁厚分布,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圆弧连接面比垂直连接面有更好的壁厚分布;根据修改的加载曲线能够成形负角度零件;在壁厚最小的负角度壁,单面正向成形和正反向成形后零件的最大减薄率分别为67%和64%,壁厚分布标准差分别为0.186mm和0.125mm,说明正反向成形在提高零件最小壁厚的同时使壁厚分布更均匀;由高温稳态退火及应变诱发的晶粒长大致使零件的力学性能下降;正反向成形零件比单面正向成形零件氢氧含量高,塑性下降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面正向超塑成形 正反向超塑成形 壁厚分布 力学性能 氢氧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能系统的综合效益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蒋东方 武珍 +1 位作者 毕金生 胡三高 《电网与清洁能源》 2011年第8期69-73,共5页
氢能系统分为生产、运输、储存、利用四个环节。分别对四个环节中的主要技术进行了分析比较,总结出了各技术路线所适合的方向,并以氢氧联合循环为核心提供一条清洁的氢能利用路线。明确整合工艺中主要技术及发展方向,为氢能的开发利用... 氢能系统分为生产、运输、储存、利用四个环节。分别对四个环节中的主要技术进行了分析比较,总结出了各技术路线所适合的方向,并以氢氧联合循环为核心提供一条清洁的氢能利用路线。明确整合工艺中主要技术及发展方向,为氢能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 储氢方式 氧氰联合循环 效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类型氢-氧联合循环系统热力性能的比较 被引量:6
6
作者 徐鸿 荆汝林 +1 位作者 高丹 倪维斗 《动力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6-160,共5页
根据氢-氧联合循环的特点,建立了相应的物质和能量平衡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简单循环、回热型循环以及再热回热型的效率进行了计算和比较.结果表明:在简单循环的基础上,采用回热系统效率可提高10%;一次再热在回热的基础上可再提高效率2%... 根据氢-氧联合循环的特点,建立了相应的物质和能量平衡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简单循环、回热型循环以及再热回热型的效率进行了计算和比较.结果表明:在简单循环的基础上,采用回热系统效率可提高10%;一次再热在回热的基础上可再提高效率2%;同样二次再热也可提高效率2%.因此,燃用氢气的燃气轮机和高压、低压蒸汽轮机组成的联合循环系统,从整体上提高了循环的热效率.此外,氢-氧联合循环具有无温室气体排放、效率高等特点,在今后氢能的大规模发电上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 氢-氧联合循环 氢能 热效率 能量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氢氧联合循环的分布式能源系统设计 被引量:6
7
作者 蒋东方 胡三高 武珍 《陕西电力》 2011年第5期1-4,共4页
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迅速发展,新能源发电系统联网对于缓解传统电网供电压力,改善能源结构具有重要作用。这些能源表现出波动性和间歇性,给电网运行带来前所未有挑战。通过分析以清洁能源发电为主的分布式电源大量联网的局限性,结... 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迅速发展,新能源发电系统联网对于缓解传统电网供电压力,改善能源结构具有重要作用。这些能源表现出波动性和间歇性,给电网运行带来前所未有挑战。通过分析以清洁能源发电为主的分布式电源大量联网的局限性,结合微网技术,提出了在氢氧联合循环发电系统基础上的分布式能源系统,系统采用联合最优功率控制模式,与清洁能源发电系统耦合成互补的分布式能源系统,最后提出能源系统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网 氢氧联合循环 分布式发电 能源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过氧化氢制备工艺研究开发新进展 被引量:28
8
作者 胡长诚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9-33,共5页
介绍了国外各大公司过氧化氢生产能力及制备工艺特点 ,评述了国外最近过氧化氢制备工艺研究开发新进展。重点介绍蒽醌法、氢氧直接化合法制备过氧化氢的研究改进近况以及过氧化氢浓缩、净化新技术。
关键词 国外 过氧化氢 制备工艺 研究开发 进展 蒽醌法 氢氧化合法 净化 浓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直接合成法制过氧化氢技术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伊建华 王莅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4-6,28,共4页
氢气和氧气直接合成过氧化氢是典型的原子经济性反应,因过程简单、产品清洁、生产成本低而成为催化领域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总结了该法近年来在催化剂活性组分的选取及载体方面的进展;详细介绍了溶剂的选取和反应机理;讨论了各种反应... 氢气和氧气直接合成过氧化氢是典型的原子经济性反应,因过程简单、产品清洁、生产成本低而成为催化领域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总结了该法近年来在催化剂活性组分的选取及载体方面的进展;详细介绍了溶剂的选取和反应机理;讨论了各种反应器的安全性。指出今后的研究重点是提高氢气利用率、开发新型的反应器、提高过程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直接化合法 过氧化氢 膜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喷氢内燃机实现NO_(x)近零排放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包凌志 孙柏刚 汪熙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7-264,共8页
缸内混合气分布不均匀、燃烧温度高等原因,直喷氢内燃机的氮氧排放水平很高。为探索降低直喷氢内燃机NO_(x)排放的控制方法,该文基于一台2.0 L自然吸气直喷氢内燃机,通过试验研究了过量空气系数、转速、点火角和喷氢压力对NO_(x)排放的... 缸内混合气分布不均匀、燃烧温度高等原因,直喷氢内燃机的氮氧排放水平很高。为探索降低直喷氢内燃机NO_(x)排放的控制方法,该文基于一台2.0 L自然吸气直喷氢内燃机,通过试验研究了过量空气系数、转速、点火角和喷氢压力对NO_(x)排放的影响,并通过多参数的耦合调节,控制NO_(x)排放,得到了样机的最大动力性下,未经后处理就实现近零排放(NO_(x)≤20×10^(-6))工作边界。研究表明:通过稀燃和推迟点火角,可以在牺牲少量热效率和燃烧稳定性的同时大幅降低NO_(x)排放;近零排放工作区域的最大功率为21.5 kW,最高热效率为39%,在此区域内的所有工况点都可以实现近零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喷氢内燃机 氮氧排放 排放控制 近零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3m直径氢氧动力系统技术改进及后续发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夕 罗盟 +2 位作者 周宏 范瑞祥 魏远明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36,共6页
简要介绍了中国现有高空起动3m直径氢氧动力系统方案,并与国外高空起动氢氧级进行对比。回顾了3m氢氧模块动力系统技术改进的历程,基于CZ-3A系列火箭原有三子级动力系统,针对新一代CZ-7A火箭三子级的特点,完成了三子级增补压控制策略、... 简要介绍了中国现有高空起动3m直径氢氧动力系统方案,并与国外高空起动氢氧级进行对比。回顾了3m氢氧模块动力系统技术改进的历程,基于CZ-3A系列火箭原有三子级动力系统,针对新一代CZ-7A火箭三子级的特点,完成了三子级增补压控制策略、射前增压管路预冷、长时间滑行以及氢紧急排气方案等一系列技术改进,并逐步应用于CZ-7A、CZ-3A及CZ-8火箭末级的动力方案统型,现已发展为用于3个型号的通用化模块。鉴于中国新一代火箭已逐渐成熟,以CZ-7A氢氧末级发展为牵引,给出了中国高空起动氢氧动力系统后续发展方向建议,提出了使用YF-75D发动机的氢氧动力发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Z-7A 运载火箭 氢氧末级 动力系统 技术改进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煤直接液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被引量:20
12
作者 李文英 李旺 冯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14-423,共10页
褐煤是初具芳香结构基本单元、煤化程度最低的一种煤,因其具有较高的H/C原子比、挥发分以及镜质组含量而具有良好的液化性能。同时,因O/C原子比含量高,加氢反应过程中容易生成水,不利于原料煤中含氧官能团在直接液化过程中有效生产潜在... 褐煤是初具芳香结构基本单元、煤化程度最低的一种煤,因其具有较高的H/C原子比、挥发分以及镜质组含量而具有良好的液化性能。同时,因O/C原子比含量高,加氢反应过程中容易生成水,不利于原料煤中含氧官能团在直接液化过程中有效生产潜在高附加值含氧化合物。在供氢溶剂存在下,褐煤大分子结构单元含有多种含氧官能团,如酚类、醇类、羧基、醚类等,在热转化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行为。在氢自由基不足的情况下,裂解产生的苯氧自由基容易发生缩合反应;在氢自由基充足时可将苯氧自由基稳定至酚类,这些稳定后的酚类化合物在较高的温度下将发生脱羟基反应生成水。上述两个过程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生成含氧有机化合物的可能性。以酚类化合物为主要目标产物为例,既要考虑对褐煤中含有酚羟基官能团在加氢转化过程中的保护,又要考虑醚键、醇类等官能团缩聚向酚类物质的转化。与此同时,探讨产生水或CO x的最小化工况,不仅有助于减少氢的消耗,也相应获得高附加值的有机含氧化合物。因此,研究煤中含氧官能团在供氢体系下加热过程中如何得到“保留”和“抑制缩聚”的机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旨在分析褐煤中含氧官能团加氢热转化行为,围绕含氧芳香族化合物高值产品导向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定向转化的研究思路,并针对褐煤本身特点提出其高值化利用路径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煤直接液化 供氢溶剂 含氧官能团 热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加氢体系中元素的转化与迁移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鹏 胡发亭 +1 位作者 毛学锋 李文博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9-74,共6页
为深入解析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的加氢反应并进行过程优化,分别以内蒙古褐煤液化粗油和内蒙古长焰煤液化粗油为原料,在固定床连续装置中进行加氢实验,对加氢全流程的物料平衡和元素平衡进行测算,开展了加氢产物及催化加氢性能的分析评价... 为深入解析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的加氢反应并进行过程优化,分别以内蒙古褐煤液化粗油和内蒙古长焰煤液化粗油为原料,在固定床连续装置中进行加氢实验,对加氢全流程的物料平衡和元素平衡进行测算,开展了加氢产物及催化加氢性能的分析评价。通过研究碳、氢、氮、硫、氧五大元素在原料和各加氢产物中含量的变化,分析了各元素在加氢过程中的转化与迁移。结果表明:煤液化循环溶剂加氢反应的油产率接近100%(质量分数,下同),气产率仅为0.5%,原料中不足0.2%的碳元素进入有机气体中,80%~90%的氢耗用于芳烃部分加氢饱和反应,原料中约95%的硫元素进入H2S中,褐煤液化粗油中12.69%的氮以及长焰煤液化粗油中27.49%的氮向氨气迁移,循环溶剂加氢体系中废水产率仅为0.5%,硫化氢和氨气不足1.5%,可与煤炭液化其他单元同类废弃物汇集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液化 循环溶剂 芳烃饱和 固定床加氢 氧氮硫脱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