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8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软模板法诱导Cu/Al_(2)O_(3)深孔道结构促进等离子催化CO_(2)加氢制二甲醚
1
作者 陈柳云 王文举 +7 位作者 陆泰榕 罗轩 谢新玲 黄科林 覃善丽 苏通明 秦祖赠 纪红兵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4-77,共14页
等离子体活化非均相催化反应是在温和条件下实现CO_(2)加氢反应的前沿策略。在本研究中,采用软模板法在Al_(2)O_(3-x)上构建了深孔通道结构。以Al_(2)O_(3-x)作为载体,通过浸渍法制备了Cu/Al_(2)O_(3-x)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等离子体催化... 等离子体活化非均相催化反应是在温和条件下实现CO_(2)加氢反应的前沿策略。在本研究中,采用软模板法在Al_(2)O_(3-x)上构建了深孔通道结构。以Al_(2)O_(3-x)作为载体,通过浸渍法制备了Cu/Al_(2)O_(3-x)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等离子体催化CO_(2)加氢制二甲醚(DME)反应。在等离子体催化CO_(2)加氢反应中,Cu/Al_(2)O_(3)-0.75/HZSM-5展现出高性能和高放电效率。其等离子体催化CO_(2)加氢的CO_(2)转化率和DME产率分别达21.98%和9.83%,其中CO、CH_(3)OH和DME的选择性分别为25.39%、29.89%和44.72%。Al_(2)O_(3-x)上的深孔道结构能够作为Cu的负载位点,同时介孔结构的限域效应增强了金属-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Cu的金属分散度。更丰富且更强的Brønsted碱性和Lewis酸性位点促进了CO_(2)的吸附、活化及加氢。值得注意地,锚定在深孔道结构中的Cu位点能够形成电场,从而引导等离子体活化CO_(2)中间体进入难以接近的孔隙中进行加氢反应。深孔通道中等离子体活化CO_(2)中间体的加氢对于提升等离子体催化CO_(2)加氢制DME反应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催化 CO_(2)加氢 二甲醚 Al_(2)O_(3) 孔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_(3)C_(2) MXene负载Cu基催化剂的草酸酯加氢制乙醇酸甲酯催化性能
2
作者 石晓丹 赵江涛 +2 位作者 张雨 艾培培 黄伟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57,共11页
乙醇酸甲酯(MG)作为生产可降解塑料聚乙醇酸的关键原料,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较高的经济价值。草酸二甲酯(DMO)加氢制MG是实现煤炭和天然气资源转化与增值利用的途径之一。但MG是DMO不饱和加氢的产物,现有催化剂难以实现其高效制备。Cu... 乙醇酸甲酯(MG)作为生产可降解塑料聚乙醇酸的关键原料,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较高的经济价值。草酸二甲酯(DMO)加氢制MG是实现煤炭和天然气资源转化与增值利用的途径之一。但MG是DMO不饱和加氢的产物,现有催化剂难以实现其高效制备。Cu基催化剂虽在DMO加氢反应中应用广泛,但其更倾向于催化DMO深度加氢。选用二维层状Ti_(3)C_(2) MXene为载体,对其进行碱处理制备了alk-Ti_(3)C_(2) MXene,进而通过超声浸渍法制备了alk-Ti_(3)C_(2) MXene负载Cu基催化剂。结果表明,碱处理不仅可以增大载体的层间距(由1.02 nm增大至1.25 nm左右)和比表面积(由3.61 m^(2)/g增大至7.10 m^(2)/g以上),同时也能增加载体表面—OH数量,进而调控载体表面—OH和Cu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影响Cu物种的粒径以及价态组成。NaOH处理后的Na-Ti_(3)C_(2) MXene载体负载Cu催化剂(Cu/Na-Ti_(3)C_(2) MXene)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和稳定性,其MG收率高达60.63%(反应26 h),且230 h内未出现失活现象。相对适宜的Cu粒径(43.4 nm)、较高的n(Cu^(0))/n(Cu^(0)+Cu^(+))(71.17%)以及Cu物种与载体表面—OH间的强相互作用,使Cu/Na-Ti_(3)C_(2) MXene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_(3)C_(2)MXene 草酸二甲酯加氢 Cu基催化剂 乙醇酸甲酯 金属-载体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缺陷结构的UiO-66-SO_(3)H-X催化CO_(2)和CH_(3)OH合成DMC研究
3
作者 张奥森 张忠琪 +5 位作者 沈英杰 王培贤 王自庆 王贺云 熊新阳 田芳芳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9-59,共11页
CO_(2)大量排放造成全球变暖引起了广泛关注,如何减少CO_(2)排放并将其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已成为研究热点。以2-巯基苯甲酸(MBA)和对苯二甲酸(H_(2)BDC)作为配体,合成了一系列UiO-66-SH-X,然后利用H_(2)O_(2)氧化制备了UiO-66-SO_(3)H... CO_(2)大量排放造成全球变暖引起了广泛关注,如何减少CO_(2)排放并将其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已成为研究热点。以2-巯基苯甲酸(MBA)和对苯二甲酸(H_(2)BDC)作为配体,合成了一系列UiO-66-SH-X,然后利用H_(2)O_(2)氧化制备了UiO-66-SO_(3)H-X(X=n(MBA):(n(H_(2)BDC)+n(MBA)))催化剂,并研究了n(MBA):(n(H_(2)BDC)+n(MBA))对UiO-66-SO_(3)H-X的物理化学性质、催化性能和重复使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UiO-66-SO_(3)H-X具有良好的晶体结构,随着n(MBA):(n(H_(2)BDC)+n(MBA))增大,UiO-66-SO_(3)H-X的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迅速减小。与UiO-66相比,UiO-66-SO_(3)H-X催化性能更优,其中UiO-66-SO_(3)H-0.3催化性能最优。在温度140℃、CO_(2)压力3.5 MPa、催化剂用量0.1 g和反应时间8 h条件下,DMC收率为0.92%,较UiO-66提高2.83倍。UiO-66-SO_(3)H-0.3具有良好的水热稳定性,经过3次循环测试后,活性比(3次循环后DMC收率与新鲜催化剂DMC收率之比)为9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碳酸二甲酯 UiO-66 连接体缺陷 酸性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助剂含量对Cu/SiO_(2)纳米管催化草酸二甲酯加氢制乙二醇反应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赵丽娜 张慧丹 +1 位作者 赵金仙 任军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68,共8页
随着我国聚酯工业的迅猛发展,乙二醇(EG)需求量持续增大,使用助剂对Cu基催化剂进行改性已成为提高乙二醇产率的有效策略之一。采用一锅法制备了Zr助剂掺杂的Cu/SiO_(2)纳米管催化剂用于草酸二甲酯(DMO)加氢合成乙二醇,采用XRD、N_(2)吸... 随着我国聚酯工业的迅猛发展,乙二醇(EG)需求量持续增大,使用助剂对Cu基催化剂进行改性已成为提高乙二醇产率的有效策略之一。采用一锅法制备了Zr助剂掺杂的Cu/SiO_(2)纳米管催化剂用于草酸二甲酯(DMO)加氢合成乙二醇,采用XRD、N_(2)吸/脱附、FT-IR、TEM、H_(2)-TPR和XPS等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重点考察了Zr助剂含量(n(Zr)/n(Cu))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Zr助剂(n(Zr)/n(Cu)=0.05)的引入有利于活性组分Cu均匀分布在纳米管上,提高了Cu物种的分散度。此外,Cu与Zr之间的电子转移增强了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催化剂表面Cu^(+)物种的稳定,进而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在反应温度为210℃、反应压力为2.4 MPa、原料n(H_(2))/n(DMO)为110、质量空速为0.405 h^(-1)和反应时间为40 h条件下,Cu-Zr_(0.05)/SiO_(2)催化性能最佳,其DMO转化率和EG选择性分别达到99.1%和9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醇 草酸二甲酯加氢 Zr助剂 Cu/SiO_(2)纳米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2S对Pd/α-Al_(2)O_(3)催化剂催化草酸二甲酯合成反应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赵立红 梁旭 +4 位作者 蒋元力 刘振峰 谢肥东 蔡教民 谢进军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1-57,共7页
草酸二甲酯(DMO)是合成气制乙二醇的中间产品,工业上通常采用CO和亚硝酸甲酯(MN)在Pd/α-Al_(2)O_(3)催化剂作用下制备DMO,但是在以含CO工业尾气为原料生产DMO的过程中无法避免负荷大范围波动的问题,会出现H_(2)S等毒物含量超标情况,因... 草酸二甲酯(DMO)是合成气制乙二醇的中间产品,工业上通常采用CO和亚硝酸甲酯(MN)在Pd/α-Al_(2)O_(3)催化剂作用下制备DMO,但是在以含CO工业尾气为原料生产DMO的过程中无法避免负荷大范围波动的问题,会出现H_(2)S等毒物含量超标情况,因此探究H_(2)S对催化剂的毒害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固定床微反装置考察了H_(2)S对利用CO和MN合成DMO的Pd/α-Al_(2)O_(3)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在反应温度为120℃、常压、n(CO)/n(MN)为2.0以及空速为3000 h^(-1)条件下,H_(2)S毒化处理催化剂后,其MN转化率由83%降低至64%左右。对中毒处理后的催化剂进行H_(2)还原处理,发现催化剂活性进一步降低,MN转化率稳定在51%左右。采用XRD、FT-IR、HRTEM和XPS等对新鲜催化剂、中毒处理后催化剂及H_(2)还原处理后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H_(2)S优先与催化剂表面Pd活性物种反应生成PdSO_(4)、PdO_(x)-S和PdO_(x)-SO_(x)等惰性物种,Pd颗粒内部仍保持Pd^(0)状态。H_(2)还原处理会脱除掉部分表面硫,部分氧化态Pd物种重新被还原为Pd^(0),但是还原处理造成Pd^(0)颗粒团聚长大。表面PdSO_(4)、PdO_(x)-S和PdO_(x)-SO_(x)等惰性物种占据并覆盖活性中心及Pd^(0)团聚长大是造成催化剂催化活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二甲酯 Pd/α-Al_(2)O_(3)催化剂 H2S预处理 再生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位芳纶SC-CO_(2)/DMSO混合介质深色无水染色
6
作者 杨洪琴 赵虹娟 《印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1,34,共6页
间位芳纶在使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进行深色染色时,通常需要加入载体来减弱纤维分子间的范德华力和氢键。通过将二甲基亚砜(DMSO)与SC-CO_(2)进行混合来代替载体,以改善间位芳纶的SC-CO_(2)高色深染色性能。结果表明,DMSO与SC-CO... 间位芳纶在使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进行深色染色时,通常需要加入载体来减弱纤维分子间的范德华力和氢键。通过将二甲基亚砜(DMSO)与SC-CO_(2)进行混合来代替载体,以改善间位芳纶的SC-CO_(2)高色深染色性能。结果表明,DMSO与SC-CO_(2)的协同作用能有效溶胀间位芳纶,在温度为110℃的条件下,织物K/S值可达22.48,且透染率在90%以上。经SC-CO_(2)/DMSO混合介质染色后,间位芳纶的内部晶体结构未改变,断裂强力未发生明显变化,断裂伸长率有所提高,耐水洗色牢度和耐摩擦色牢度可达4~5级,达到服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位芳纶 超临界二氧化碳 二甲基亚砜 低温染色 高色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二酸二甲酯加氢制1,3-丙二醇CuZn/SiO_(2)催化剂研究
7
作者 赵多 黄乐 吕宇皓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7-222,共6页
采用蒸氨法制备了不同Zn含量的CuZn/SiO_(2)系列催化剂,用于丙二酸二甲酯(DMM)加氢制1,3-丙二醇(1,3-PDO)的反应,并通过XRD、H_(2)-TPR、N_(2)物理吸附和XPS等表征对催化剂构效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引入Zn破坏了部分层状硅酸铜结构,促进... 采用蒸氨法制备了不同Zn含量的CuZn/SiO_(2)系列催化剂,用于丙二酸二甲酯(DMM)加氢制1,3-丙二醇(1,3-PDO)的反应,并通过XRD、H_(2)-TPR、N_(2)物理吸附和XPS等表征对催化剂构效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引入Zn破坏了部分层状硅酸铜结构,促进了CuO的生成和分散,提高了1,3-PDO的选择性。Zn、Cu及Si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铜物种的电子状态,还原后催化剂上Cu^(+)/(Cu^(+)+Cu^(0))比值关系为Cu/SiO_(2)>CuZn1/SiO_(2)>CuZn_(2)/SiO_(2)。在反应温度为170℃、压力为4.0 MPa、氢酯比为250、DMM质量空速为0.15 g/(gcat·h)的条件下,CuZn1/SiO_(2)催化剂性能最优,DMM转化率为97.9%,1,3-PDO选择性达67.4%,适宜的Cu^(+)/(Cu^(+)+Cu^(0))比值有利于酯加氢活性和反应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二酸二甲酯 1 3-丙二醇 CuZn/SiO_(2) 加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乙二醇二甲醚对胺类少水吸收剂CO_(2)捕集性能及分相机理影响的研究
8
作者 侯大伟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1-139,共9页
化学吸收法是重要的CO_(2)捕集技术,其中少水吸收剂因具有捕集速率较快、CO_(2)吸收负荷较高和再生能耗较低等优点而被广泛研究。以1,3-丙二胺(DAP)/四甲基乙二胺(TMEDA)/H_(2)O为基础的化学吸收剂具有良好的CO_(2)捕集性能,而利用物理... 化学吸收法是重要的CO_(2)捕集技术,其中少水吸收剂因具有捕集速率较快、CO_(2)吸收负荷较高和再生能耗较低等优点而被广泛研究。以1,3-丙二胺(DAP)/四甲基乙二胺(TMEDA)/H_(2)O为基础的化学吸收剂具有良好的CO_(2)捕集性能,而利用物理溶剂替换部分H_(2)O所得胺类少水吸收剂可进一步降低再生能耗。在DAP/TEMEA/H_(2)O中加入二乙二醇二甲醚(DMEDEG),制得胺类少水吸收剂DAP/TEMEA/DMEDEG/H_(2)O。研究了m(DMEDEG):m(H_(2)O)对DAP/TEMEA/DMEDEG/H_(2)O CO_(2)吸收、解吸性能的影响,采用核磁共振技术和量子化学计算分析了DAP/TMEDA/DMEDEG/H_(2)O的反应和分相机理,并研究了DAP/TMEDA/DMEDEG/H_(2)O的腐蚀性和再生能耗。结果表明,将DAP/TMEDA/DMEDEG/H_(2)O中DAP+TMEDA质量分数固定为50%,当m(DMEDEG):m(H_(2)O)为1:9时,DAP/TMEDA/DMEDEG/H_(2)O具有最大CO_(2)循环负荷(3.549 mol/kg);DAP与CO_(2)反应主要生成氨基甲酸酯(DAPCOO-),并且中间产物(DAP+COO-)更容易使TMEDA质子化;一定条件下腐蚀20#碳钢试片7 d,DAP/TMEDA/DMEDEG/H_(2)O的缓蚀率为-1.035;相同条件下,DAP/TMEDA/DMEDEG/H_(2)O的再生能耗(4.13 GJ/t左右)略低于质量分数为30%的单乙醇胺的再生能耗(4.20 GJ/t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类少水吸收剂 CO_(2)捕集 二乙二醇二甲醚 分相机理 再生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O_(2)催化CO_(2)与甲醇合成碳酸二甲酯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建国 贾爱忠 +2 位作者 薛伟 赵新强 王延吉 《化学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58,共5页
针对CO_(2)和甲醇绿色合成碳酸二甲酯路线进行热力学计算分析。在反应压力0.1—8.0 MPa和反应温度293.15—473.15 K分别研究反应温度和反应压力对吉布斯自由能Δ_(r)G、平衡常数K和平衡转化率C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CeO_(2)为催化剂分... 针对CO_(2)和甲醇绿色合成碳酸二甲酯路线进行热力学计算分析。在反应压力0.1—8.0 MPa和反应温度293.15—473.15 K分别研究反应温度和反应压力对吉布斯自由能Δ_(r)G、平衡常数K和平衡转化率C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CeO_(2)为催化剂分别固定反应压力8.0 MPa或反应温度413.15 K,在不同反应温度或压力下进行反应,并将实验结果与热力学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CeO_(2)在反应温度为373.15—473.15 K内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增大反应压力可以有效降低Δ_(r)G,并提高K和C,促进反应正向进行。此外,热力学计算结果显示,较低温度不同反应压力条件下,增加反应压力对反应平衡常数的增大更显著,且为开发高活性催化材料在较低温下催化CO_(2)和甲醇高效合成碳酸二甲酯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学计算 碳酸二甲酯 CO_(2) 甲醇 Ce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焙烧气氛对棒状CeO_(2)催化CO_(2)和甲醇直接合成DMC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范长帅 丁传敏 +4 位作者 宋清文 石子兴 刘平 张侃 王俊文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4-110,119,共8页
二氧化碳(CO_(2))和甲醇(MeOH)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DMC)是一条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DMC制备路线,并可实现CO_(2)资源化利用。氧化铈(CeO_(2))基催化剂被广泛应用于该反应,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形貌调控与杂原子掺杂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二氧化碳(CO_(2))和甲醇(MeOH)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DMC)是一条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DMC制备路线,并可实现CO_(2)资源化利用。氧化铈(CeO_(2))基催化剂被广泛应用于该反应,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形貌调控与杂原子掺杂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棒状CeO_(2)前驱体,然后在不同的焙烧气氛(分别为H_(2)、N_(2)、air和O_(2))中处理前驱体得到相应催化剂,然后将催化剂应用于2-氰基吡啶(2-cp)作脱水剂的CO_(2)和MeOH直接合成DMC(加入0.10 mol MeOH、0.05 mol 2-cp和0.32 g催化剂,在120℃、5 MPa的条件下反应2 h)中,研究了焙烧气氛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采用XRD、N2吸/脱附和SEM等对催化剂的晶相结构、织构性质和形貌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4种催化剂在结构性质和形貌方面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而催化剂表面的Ce价态与酸碱位点密切相关。催化剂表面存在的丰富缺陷位点使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CeO_(2)-air的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分别为65.44m^(2)/g和30.06nm),催化剂主要暴露的CeO_(2)(111)晶面能促进DMC的生成。与其他3种催化剂相比,CeO_(2)-air因表面含有最丰富的中强酸碱位点和总的酸碱位点,以及较强的弱酸酸性而表现出最好的催化性能,该催化剂作用下的DMC产率和DMC选择性分别为83.2%和9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二甲酯 直接合成 CeO_(2)催化剂 焙烧气氛 酸碱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和甲醇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用CeO_(2)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永乐 杨哲 +1 位作者 李贵贤 田俊英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37-1646,共10页
CO_(2)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也是一种廉价丰富、未能广泛应用的碳资源。CO_(2)和甲醇直接合成高附加值的碳酸二甲酯(DMC)在“双碳”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因反应热力学的限制和CO_(2)化学惰性的影响,CO_(2)转化率和DMC收率较低。CeO_... CO_(2)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也是一种廉价丰富、未能广泛应用的碳资源。CO_(2)和甲醇直接合成高附加值的碳酸二甲酯(DMC)在“双碳”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因反应热力学的限制和CO_(2)化学惰性的影响,CO_(2)转化率和DMC收率较低。CeO_(2)基催化剂是CO_(2)和甲醇直接合成DMC反应报道较多且性能较好的一类催化剂。该文重点介绍了CO_(2)和甲醇直接合成DMC反应热力学、在CeO_(2)基催化剂上反应机理及CeO_(2)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CeO_(2)基催化剂的形貌和表面性质的调控方法及其耦合的高效脱水剂,并指出未来可在制备比表面积大和活性位浓度高的CeO_(2)基催化剂、催化剂氧缺位含量的原位表征及开发新型廉价高效的脱水剂等方面开展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二氧化碳 甲醇 碳酸二甲酯 氧化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与甲醇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自娇 罗利平 +2 位作者 张博 郭勤 苗鹏杰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4-90,共7页
以CO_(2)与甲醇为原料直接合成绿色环保中间体碳酸二甲酯(DMC),不仅符合绿色化学发展的需求,还使CO_(2)得到资源化利用。为了将研究范围转向工业化,开发高效催化剂是DMC未来开发的重点。综述了CO_(2)与甲醇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催化体系... 以CO_(2)与甲醇为原料直接合成绿色环保中间体碳酸二甲酯(DMC),不仅符合绿色化学发展的需求,还使CO_(2)得到资源化利用。为了将研究范围转向工业化,开发高效催化剂是DMC未来开发的重点。综述了CO_(2)与甲醇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催化体系的研究进展,介绍了不同类型催化剂的反应活性,主要包括金属碳酸盐、金属氧化物催化剂、负载型催化剂、金属配合物催化剂、离子液体催化剂、电合成法催化剂,为直接高效合成DMC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甲醇 碳酸二甲酯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醚辅助CO_(2)驱提高页岩油采收率可行性实验——以四川盆地长宁地区奥陶系五峰组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卢子建 钟陵 +2 位作者 段晓苗 王新星 吕占佐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5,共9页
为实现CO_(2)驱替过程中CO_(2)性能最大化,进一步提高CO_(2)驱替页岩油的采收率。提出了采用二甲醚(DME)辅助CO_(2)驱油方法,基于核磁共振(NMR)技术,通过开展助溶剂辅助CO_(2)驱替岩心实验,对比了丙烷、正己烷和DME辅助CO_(2)的驱油效果... 为实现CO_(2)驱替过程中CO_(2)性能最大化,进一步提高CO_(2)驱替页岩油的采收率。提出了采用二甲醚(DME)辅助CO_(2)驱油方法,基于核磁共振(NMR)技术,通过开展助溶剂辅助CO_(2)驱替岩心实验,对比了丙烷、正己烷和DME辅助CO_(2)的驱油效果,明确了DME作用下CO_(2)对不同孔径孔隙原油的动用特征。结果表明:相比纯CO_(2),摩尔分数为20%的DME−CO_(2)混合溶剂能够将CO_(2)-原油的界面张力降低45百分点,混相压力降低33百分点,原油黏度降低80百分点,可动用孔隙孔径下限由7.7 nm降至3.2 nm,页岩油采收率提高35.9百分点;并可显著提高CO_(2)动用小孔隙(0.9 nm<r<101.0 nm)和大孔隙(101.0 nm≤r<7088.0 nm)的能力,动用程度分别提高了3.3倍和1.9倍;CO_(2)混合溶剂中DME最佳摩尔分数为20%,最大不超过30%。研究成果为探索页岩油藏新的开发方式和新策略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二甲醚(DME) 核磁共振(NMR) CO_(2)驱 界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预处理对荠菜中二甲基硫醚类物质形成的影响
14
作者 张磊 张钟元 +5 位作者 刘天星 吴海虹 李建林 冯蕾 牛丽影 李大婧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1-60,共10页
为探究荠菜中二甲基硫醚类不良风味物质形成规律,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不同破碎程度(整株和切割)、不同放置温度(4℃和25℃)以及热处理的荠菜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研究二甲基硫醚类物质及其有益前体物S-甲基-L-... 为探究荠菜中二甲基硫醚类不良风味物质形成规律,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不同破碎程度(整株和切割)、不同放置温度(4℃和25℃)以及热处理的荠菜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研究二甲基硫醚类物质及其有益前体物S-甲基-L-半胱氨酸亚砜含量的变化,并推测二甲基硫醚类物质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新鲜荠菜中主要检测出(Z)-3-己烯醇等醇类物质以及(Z)-3-己烯醛等醛类物质。切割处理与放置温度显著影响荠菜中的主要风味物质,25℃的放置温度与切割处理使得荠菜更易产生二甲基二硫醚,同时经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S-甲基-L-半胱氨酸亚砜呈显著下降趋势。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荠菜中二甲基硫醚类物质与S-甲基-L-半胱氨酸亚砜含量呈现显著负相关,推测出荠菜中二甲基硫醚类物质可能通过S-甲基-L-半胱氨酸亚砜经酶促转化形成。本研究明确了切割处理和放置温度是控制荠菜中二甲基硫醚类物质形成的关键因素,为荠菜风味及营养品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荠菜 挥发性风味物质 二甲基二硫醚 S-甲基-L-半胱氨酸亚砜 二甲基三硫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MSO和As_2O_3对人食管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9
15
作者 谭立军 陈新宇 +3 位作者 张岚 湯雪明 沈忠英 蔡维佳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5-8,37,共5页
目的 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是治疗肿瘤的重要基础。本文比较二甲基亚砜(DMSO)、三氧化二砷(As2O3)和维甲酸对人食管癌细胞生长抑制的影响。方法 用生长曲线、剂量-效应曲线、^3H-TdR掺入、MTT比色分析、细胞周期... 目的 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是治疗肿瘤的重要基础。本文比较二甲基亚砜(DMSO)、三氧化二砷(As2O3)和维甲酸对人食管癌细胞生长抑制的影响。方法 用生长曲线、剂量-效应曲线、^3H-TdR掺入、MTT比色分析、细胞周期的流式术检测、PCNA及Cyclin D1免疫组化等多项指标反映细胞增殖改变。结果 二甲基亚砜和三氧化二砷对食管癌细胞株生长的抑制作用较传统的维甲酸效果更强。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基亚砜 三氧化二砷 维甲酸 食管癌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浓度SO_2在二甲基亚砜中溶解度热力学模型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华 刘大壮 王福安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1-74,共4页
选用二甲基亚砜作为一种新的脱硫吸收剂 ,用静态法在常压吸收装置中 ,实验测定了低浓度SO2 在二甲基亚砜中的溶解度。实验温度 2 93.15— 313.15K ,SO2 分压 0 .15— 3kPa ,根据测得的气液平衡数据 ,建立了溶解度模型。通过单纯形寻优... 选用二甲基亚砜作为一种新的脱硫吸收剂 ,用静态法在常压吸收装置中 ,实验测定了低浓度SO2 在二甲基亚砜中的溶解度。实验温度 2 93.15— 313.15K ,SO2 分压 0 .15— 3kPa ,根据测得的气液平衡数据 ,建立了溶解度模型。通过单纯形寻优法求得NRTL二元交互作用参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浓度SO2 二甲基亚砜 溶解度 热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4-二硝基呋咱基氧化呋咱在N-甲基-2-吡咯烷酮和二甲基亚砜中的溶解行为(英文) 被引量:3
17
作者 薛亮 赵凤起 +3 位作者 邢晓玲 高红旭 徐司雨 胡荣祖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3-57,共5页
在常压、298.15K条件下,用RD 496-2000微热量仪分别测量3,4-二硝基呋咱基氧化呋咱(DNTF)在N-甲基-2-吡咯烷酮(NM P)和二甲基亚砜(DM SO)中的溶解焓,得到DNTF在不同溶剂中的微分溶解热和积分溶解热,建立了热量与溶质的量之间的关系式。对... 在常压、298.15K条件下,用RD 496-2000微热量仪分别测量3,4-二硝基呋咱基氧化呋咱(DNTF)在N-甲基-2-吡咯烷酮(NM P)和二甲基亚砜(DM SO)中的溶解焓,得到DNTF在不同溶剂中的微分溶解热和积分溶解热,建立了热量与溶质的量之间的关系式。对于DNTF,在NM P中描述溶解过程的动力学方程为d/αdt=1-0 3.81(1-α)1.19;在DM SO中,描述溶解过程的动力学方程为dα/dt=10-3.91(1-α)0.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3 4-二硝基呋咱基氧化呋咱 DNTF N-甲基-2-吡咯烷酮 二甲基亚砜 溶解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碱性H_2O_2体系中羟自由基的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曾 黄干强 潘光建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5-9,共5页
利用二甲基亚砜(DMSO)作为捕集剂对高温碱性H2O2体系中羟自由基的产生及浓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DMSO可以有效地应用于不同温度体系中羟自由基的捕集,捕集反应的产物为甲基亚磺酸(MSA);在碱性条件下引发H2O2分解产生羟自由基的起... 利用二甲基亚砜(DMSO)作为捕集剂对高温碱性H2O2体系中羟自由基的产生及浓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DMSO可以有效地应用于不同温度体系中羟自由基的捕集,捕集反应的产物为甲基亚磺酸(MSA);在碱性条件下引发H2O2分解产生羟自由基的起点温度在70℃左右,随着温度上升,羟自由基浓度增加,但当温度超过130℃后,羟自由基浓度不再有明显增加;随H2O2分解时间的延长、H2O2用量的增加以及选择一定的NaOH浓度,都使羟自由基的浓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自由基 过氧化氢 高温 二甲基亚砜 分光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乙基和2-戊基蒽醌在TMB/DIBC中溶解度的测定与关联 被引量:11
19
作者 贾雪婷 杨益辰 +2 位作者 刘国柱 潘智勇 佟君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83-1189,共7页
采用平衡法测定了303.15~333.15 K温度范围内2-乙基蒽醌(EAQ)和2-戊基蒽醌(AAQ)在1,3,5-三甲苯(TMB)和2,6-二甲基-4-庚醇(DIBC)混合溶剂(两种溶剂的体积比为1∶0、3∶1、3∶2、1∶1、2∶3和0∶1)中的溶解度数据.EAQ和AAQ的... 采用平衡法测定了303.15~333.15 K温度范围内2-乙基蒽醌(EAQ)和2-戊基蒽醌(AAQ)在1,3,5-三甲苯(TMB)和2,6-二甲基-4-庚醇(DIBC)混合溶剂(两种溶剂的体积比为1∶0、3∶1、3∶2、1∶1、2∶3和0∶1)中的溶解度数据.EAQ和AAQ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溶剂比增加而增大.在相同温度和溶剂比时,AAQ的溶解度远大于EAQ的溶解度.采用改进的λ-h方程、Wilson方程和NRTL方程对溶解度数据进行了关联.Wilson方程和NRTL方程的关联性和预测性均较好,特别是Wilson方程,溶解度预测值和实验值的最大和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7.94%和3.15%;改进的λ-h方程的关联性和预测性均不如前两个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度 2-戊基蒽醌 2-乙基蒽醌 2 6-二甲基-4-庚醇 过氧化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掺杂的OMS-2催化剂上二甲醚催化燃烧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孙明 余林 +2 位作者 余倩 余坚 郝志峰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8-115,共8页
通过氧化还原法合成了氧化锰八面体分子筛(OMS-2),而后浸渍负载一定量的Ce。采用TG-DSC、XRD、低温氮气吸附-脱附、TEM、FT-IR、Uv-vis、O2-TPD、H2-TPR以及XPS等技术对制备材料的结构和氧化还原性能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催化剂的二甲醚催... 通过氧化还原法合成了氧化锰八面体分子筛(OMS-2),而后浸渍负载一定量的Ce。采用TG-DSC、XRD、低温氮气吸附-脱附、TEM、FT-IR、Uv-vis、O2-TPD、H2-TPR以及XPS等技术对制备材料的结构和氧化还原性能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催化剂的二甲醚催化燃烧反应性能。结果表明,低掺杂量的Ce高度分散在OMS-2中;高含量时存在独立的CeO2。光谱测试结果表明,Ce的掺杂并未对OMS-2的晶型产生影响。XPS结果表明,Ce的掺杂会提高OMS-2中晶格氧的量。O2-TPD和H2-TPR结果表明,制备的催化剂具有比较丰富的氧物种,低温下易还原,因而在二甲醚催化燃烧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催化活性和热稳定性。起燃温度在160℃左右,完全燃烧温度在170℃左右,反应产物仅有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反应后催化剂晶型保持不变,没有积炭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MS-2 二甲醚 催化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