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6篇文章
< 1 2 10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timal design study of high order FIR digital filters based on neural network algorithm 被引量:2
1
作者 Wang Xiaohua & He YigangCollege of Electrical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P. R. China College of Electrical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a 410077, P. R. China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04年第2期115-119,130,共6页
An optimal design approach of high order FIR digital filter i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algorithm of neural networks with cosine basis function . The main idea is to minimize the sum of the square errors between the amp... An optimal design approach of high order FIR digital filter i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algorithm of neural networks with cosine basis function . The main idea is to minimize the sum of the square errors between the amplitude response of the desired FIR filter and that of the designed by training the weights of neural networks, then obtains the impulse response of FIR digital filter . The convergence theorem of the neural networks algorithm is presented and proved, and the optimal design method is introduced by designing four kinds of FIR digital filters , i.e., low-pass, high-pass, bandpass , and band-stop FIR digital filter. The results of the amplitude responses show that attenuation in stop-bands is more than 60 dB with no ripple and pulse existing in pass-bands, and cutoff frequency of passband and stop-band is easily controlled precisely .The presented optimal design approach of high order FIR digital filter is significantly effe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order FIR digital filters amplitude-frequency response neural network convergence theorem optimal desig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earch on Product Digital Collaborative Design System
2
作者 ZHAO Xiu-xu, LUO Dan, LI Cun-rong, YANG Ming-zhong (School of Mechanical & Electrical Engineering,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China)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219-220,共2页
Network economy had changed manufacturing environme nt at all. Open global market offer more choice to customer, and it become changea ble and unpredictable as consumers’ needs become more and more characteristic an ... Network economy had changed manufacturing environme nt at all. Open global market offer more choice to customer, and it become changea ble and unpredictable as consumers’ needs become more and more characteristic an d diversified. Various new technology coming forth and application accelerate th e rapid change of the market. Th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were compelled t o change their strategy by the variability of the market, and time has been put to the all-important place. There is a need driven by the market to set up a ne twork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mode which have rapid market responsiveness.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 for network manufacturing, 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 ment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need a completely innovation, next generation o f manufacturing system must have the character such as digitization, flexibility , agility, custom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and so on. As for an enterprise in au to industry, how to gather together the orders through the distribution, and rap id produce the product which can meet the customer’s need, it is the key that th e contemporary enterprises succeed in the competitive market. The competitive market requires rapid product development. Close cooperation amo ng the designers will accelerate the product development by shortening the devel opment cycle, improving the product quality and reducing the investment. It has been emphasized in the methodology of concurrent engineering (CE). But sometimes those partners are distributed in the world, so there is a need for an importan t technology contribution to collaborative engineering, and supporting distribut ed designers for rapid product developme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a collaborative design system: Product Digit Collaborative Design System (PDCDS). The solution of PDCDS can make it more efficient and rel iable to visit teledata as well as we can get it from local database. It will be ease to get the newest design process information aided by PDCDS, and it will h ave higher efficiency by collaborative work. Comparing with other traditional Pr oduct Data Management (PDM) software system, PDCDS have some new characters such as group, dynamicness, synchronization or asynchronism working mode, and the hi story recorder is needed, and it also surport Webserv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twork manufacturing digital product developmen t collaborative product data management collaborative design syst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Digital Hubbub设计及分布式多媒体服务系统
3
作者 戴小文 陈德人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1期211-213,共3页
阐述了家庭DigitalHubbub的功能要求;设计并制作了家庭DigitalHubbub;给出了方案的硬件和软件设计。提出了基于家庭DigitalHubbub构造分布式多媒体服务器系统的方法,提出了分布式多媒体服务系统的硬件模型和系统的软件。
关键词 digitalHubbub 设计 分布式多媒体服务系统 模型 家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田动力底盘逆向建模与质心验证——基于Geomagic Design X
4
作者 何剑飞 曾志浩 +5 位作者 郭梓游 李贵蓉 钟文能 钟顺 王在满 李庆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48-253,共6页
针对目前农业机械仿真和优化模型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构建精确模型的逆向建模方法。应用光学扫描仪采集点云数据,基于Geomagic Design X处理点云数据并重构零部件模型,在SolidWorks中完成水田动力底盘的装配。以VP6D-CQ型水田动... 针对目前农业机械仿真和优化模型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构建精确模型的逆向建模方法。应用光学扫描仪采集点云数据,基于Geomagic Design X处理点云数据并重构零部件模型,在SolidWorks中完成水田动力底盘的装配。以VP6D-CQ型水田动力底盘为例,将测得的实际质心位置与所建的模型质心位置进行比较,并对提出的逆向建模方法进行了试验验证以及误差分析。结果表明:总质量、x坐标、y坐标、z坐标的误差值分别为4.55%、3.62%、2.23%、4.81%,误差值均在5%内。此方法可构建准确的三维模型,为后续仿真优化数据精确性奠定了基础,与传统的研发相比较,可缩短农业机械研发周期、降低设计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田 动力底盘 逆向建模 质心验证 Geomagic design X 数字样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gital Aircraft Sheet Metal Part Manufacturing System and Its Key Technology 被引量:1
5
作者 Wang Junbiao Liu Chuang 《航空制造技术》 2007年第z1期346-351,共6页
The architecture of digital sheet metal manufacturing system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sheet metal manufacturing information.The essence of digital manufacturing is the definition,management and trans... The architecture of digital sheet metal manufacturing system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sheet metal manufacturing information.The essence of digital manufacturing is the definition,management and transfer of information,and the key technologies are brought forward and described.It is pointed out that knowledge-based manufacturing elements design is necessary to make digital technology efficient.The management of all kinds of sheet metal manufacturing element information is to build single source of manufacturing data.Multi-state model-based digital transfer and coordination method is designed to provide a foundation for digital manufacturing of aircraft sheet metal part.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sheet metal manufacturing is exemplified with an aircraft sheet metal part.The application result is compared to that of the traditional analog transfer technology.It is shown that the developed technology can improve part quality,shorten manufacturing time and lower manufacturing co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EET metal MANUFACTURING digital MANUFACTURING system KNOWLEDGE-BASED design MULTI-STATE model digital COORDINATION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dic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elastic behavior of filament-wound composites based on the bridging model
6
作者 Dong-mei Yin Bao-ming Li Hong-cheng Xiao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2期609-616,共8页
This work provides a method to predict the three-dimensional equivalent elastic properties of the filament-wound composites based on the multi-scale homogenization principle.In the meso-scale,a representative volume e... This work provides a method to predict the three-dimensional equivalent elastic properties of the filament-wound composites based on the multi-scale homogenization principle.In the meso-scale,a representative volume element(RVE)is defined and the bridging model is adopted to establish a theoretical predictive model for its three-dimensional equivalent elastic constants.The results obtained through this method for the previous experimental model are compared with the ones gained respectively by experiments and classical laminate theory to verify the reliability of this model.In addition,the effects of some winding parameters,such as winding angle,on the equivalent elastic behavior of the filament-wound composites are analyzed.The rules gained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optimum design of filament-wound compos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ghtweight design Filament-wound composites Bridging model three-dimensional elastic propert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R regional all-azimuth observation orbit design for target 3D reconstruction
7
作者 WANG Yanan ZHOU Chaowei +1 位作者 LIU Aifang MAO Qin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CSCD 2024年第3期609-618,共10页
Three-dimensional(3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extends the conventional 2D images into 3D features by several acquisitions in different aspects. Compared with 3D techniques via multiple observations in elevation, ... Three-dimensional(3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extends the conventional 2D images into 3D features by several acquisitions in different aspects. Compared with 3D techniques via multiple observations in elevation, e.g. SAR interferometry(InSAR) and SAR tomography(TomoSAR), holographic SAR can retrieve 3D structure by observations in azimuth. This paper focuses on designing a novel type of orbit to achieve SAR regional all-azimuth observation(AAO) for embedded targets detection and holographic 3D reconstruction. The ground tracks of the AAO orbit separate the earth surface into grids. Target in these grids can be accessed with an azimuth angle span of360°,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flight path of airborne circular SAR(CSAR). Inspired from the successive coverage orbits of optical sensors, several optimizations are made in the proposed method to ensure favorable grazing angles, the performance of 3D reconstruction, and long-term supervision for SAR sensors. Simulation experiments show the regional AAO can be completed within five hours. In addition, a second AAO of the same area can be duplicated in two days. Finally, an airborne SAR data process result is presented to illustrate the significance of AAO in 3D reconstr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 orbit design all-azimuth observation(AAO) three-dimensional(3D)reconstruction successive covera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设计的进化
8
作者 路甬祥 《工程设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7-428,共2页
设计是关于工程方案的设想和策划。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在于人能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设计制造工具,并且在劳动过程中设计运用并发展了复杂的语言文化和科技创新能力。设计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而发展进化,设计需要知识、材料、工具... 设计是关于工程方案的设想和策划。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在于人能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设计制造工具,并且在劳动过程中设计运用并发展了复杂的语言文化和科技创新能力。设计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而发展进化,设计需要知识、材料、工具、计算、实验和制造,同时变革进化了设计理念与方法。每个阶段的设计都依托若干起核心作用的科学基础、关键核心技术和数学计算方法。创新设计永无止境,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其发展趋势和方向是确定无疑的,即数字化、网络化、绿色化、智能化可持续发展。设计创新是无限的,但地球资源却是有限的,因此设计师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尊重自然、尊重伦理、尊重市场经济、尊重人类文明传承,坚持公平公正透明原则,恪守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规范,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积极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创造的科技成果和先进设计理念和方法,创新发展“中国好设计”,引领和全面推进新时代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理论 设计方法 设计进化 数字化 智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机协同的《山海经》数字化体验设计 被引量:2
9
作者 曾真 王杰 +1 位作者 王冠瑶 钟旭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41-450,共10页
目的应对以《山海经》为代表的文学经典在数字时代的推广与传承困境,发现既能传承作品内核又能增加大众参与的文学体验新路径。方法首先,通过梳理以《山海经》为代表的文学经典传承推广的典型阶段与方式,认为大众通过参与创作将外部信... 目的应对以《山海经》为代表的文学经典在数字时代的推广与传承困境,发现既能传承作品内核又能增加大众参与的文学体验新路径。方法首先,通过梳理以《山海经》为代表的文学经典传承推广的典型阶段与方式,认为大众通过参与创作将外部信息内化为个人体验,从而形成对文学经典的理解与认同,进而提出大众应从经典的被动接收者转化为主动再创者的假设。其次,基于视觉思维理论与人机协同优势,提出支持大众参与进行人机协同绘画创作的文学经典数字化体验设计框架,并在构建体验流程的基础上,应用生成式扩散模型完成人机协同智能创作工具《绘山海》的开发。结果通过用户测试验证了基于人机协同理念的《山海经》数字化体验设计的有效性。结论在人机协同创作赋能下,大众通过从抽象文学语言到个人审美想象的视觉转化,从被动的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创作者,加深了对《山海经》的理解与感受,进而完成了文学经典与个体经验之间的意义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协同 山海经 文学经典 数字化体验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孪生视域下的苗族服饰元素设计转化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符晗 金杰 王雅娟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420-430,共11页
目的针对当前苗族服饰元素在设计转化过程中存在周期相对较长、效率相对偏低、创新性不高、文化蕴意不足等问题,在数字孪生视域下对苗族服饰元素的设计转化进行研究,为苗族服饰元素在提高设计转化效率、拓宽设计创新途径方面提出建设性... 目的针对当前苗族服饰元素在设计转化过程中存在周期相对较长、效率相对偏低、创新性不高、文化蕴意不足等问题,在数字孪生视域下对苗族服饰元素的设计转化进行研究,为苗族服饰元素在提高设计转化效率、拓宽设计创新途径方面提出建设性方案。方法通过对收集的苗族服饰图案归纳总结,筛选出代表性纹样,进行数字化处理,并运用K-means聚类算法提取代表色彩,从而构建苗族服饰元素数字孪生资源库,最后选取数据库中的资源,运用形状文法进行图案创新设计,并映射于文创产品中完成设计转化。结果构建了苗族服饰元素数字孪生资源库,结合现代设计法则完成设计转化。结论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建立苗族服饰文化数字孪生资源库,探讨苗族服饰元素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设计的可能性,为苗族服饰文化在新时代发展提供新路径,也为其他传统文化的转化设计提供经验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苗族服饰元素 孪生资源库 设计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介质响应原理的变压器油纸绝缘测试实验平台设计 被引量:1
11
作者 邹阳 黄煜 +3 位作者 方梦泓 石松浩 姚雨佳 高伟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6-183,共8页
油纸绝缘作为电力变压器中的主绝缘设备,在工业生产和电力传输应用中尤为重要,为验证油纸绝缘的性能状态,该文研制了基于介质响应原理的现场可编程电力电子控制实验平台。平台以LabVIEW编程环境和三电极测试装置作为载体,采用状态机框... 油纸绝缘作为电力变压器中的主绝缘设备,在工业生产和电力传输应用中尤为重要,为验证油纸绝缘的性能状态,该文研制了基于介质响应原理的现场可编程电力电子控制实验平台。平台以LabVIEW编程环境和三电极测试装置作为载体,采用状态机框架设计了回复电压谱与极化谱测量流程,并嵌入聚类云模型算法实现油纸绝缘状态精准分类。该实验平台可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革新,满足实验探索、科学研究等多层次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纸绝缘 实验平台设计 回复电压测试 数字编程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GC多模态叙事视角下的非遗数字创意产品人机共创设计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旭 刘彦杰 黄桂红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313-327,共15页
目的本文从AIGC多模态叙事视角出发,构建非遗文化的数字叙事创意转化及产品多模态人机共创的设计方法,为AIGC赋能非遗文化传承与创造性转化提供新思路和路径。方法基于AIGC多模态叙事的发展逻辑分析其对非遗数字化创造性转化的作用,探... 目的本文从AIGC多模态叙事视角出发,构建非遗文化的数字叙事创意转化及产品多模态人机共创的设计方法,为AIGC赋能非遗文化传承与创造性转化提供新思路和路径。方法基于AIGC多模态叙事的发展逻辑分析其对非遗数字化创造性转化的作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文本、纹样图像、文化互动等多模态文化要素与非遗数字创意产品多模态设计的耦合关系,针对“Z世代”用户数字文化消费多元化需求特征,提出以多模态数字叙事构建为主轴,设计师端“目标设定-元素提取-内容整合-场景应用”与AIGC端“叙事分析-智能解码-模态重构-跨界呈现”人机共创的方法,据此设计贵州“傩戏”非遗的数字创意产品。结果归纳出AIGC多模态叙事为视角的人机共创设计方法以文字叙事、视觉叙事、互动叙事三种模式进行非遗产品《山神的守护》创作,增强了傩戏数字化表达和传播效果。结论AIGC多模态叙事人机共创的设计方法,可更好地实现非遗文化的“创意转化、跨界互联”多维度互动体验,为非遗数字化创造性转化和产品应用提供新的设计路径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GC 多模态叙事 人机共创 非遗 数字创意产品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孪生的起重机结构闭环优化设计方法
13
作者 董青 南方磊 +2 位作者 徐格宁 胡双贤 戚其松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93-2309,共17页
针对传统经验模式下起重机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承载性能与实际服役场景不匹配的问题,以数字化设计模式为理念,提出基于数字孪生的起重机结构闭环优化设计方法。首先,利用“运行状态-承载性能-形状特点”一体化的思想,从虚实行性映射、数... 针对传统经验模式下起重机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承载性能与实际服役场景不匹配的问题,以数字化设计模式为理念,提出基于数字孪生的起重机结构闭环优化设计方法。首先,利用“运行状态-承载性能-形状特点”一体化的思想,从虚实行性映射、数据融合与交互、服务及可视化呈现3个层面,搭建用于起重机结构闭环优化设计的数字孪生系统。其次,在应力预测方面,以不同工况下的结构应力点云样本为基础,采用K最近邻算法(KNN)、球树算法(Ball-Tree)算法和径向神经网络(RBF),构建粗细网格节点匹配模型和应力预测模型,实现随机载荷作用下结构应力快速预测。而后,在结构优化方面,利用应力预测结果,构建静强度和疲劳强度约束条件,结合结构主控尺寸参数,以及由质量和寿命匹配组成的多目标函数,采用非定向算子(NDX)改进NSGA-Ⅱ算法,完成起重机结构闭环优化设计。最后,以YDC20/30轻小型移动式起重机为例,验证了所提方法及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起重机结构 闭环优化设计 应力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资产一张图的铁路协同体系研究
14
作者 陈燕平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9-104,共6页
研究目的:随着“四纵四横”“八纵八横”铁路网的基本成型,铁路传统建造技术已然成熟,但对于设计、施工、建设以及运维一张图仍停留在理论构想阶段,铁路精细化设计、全监控施工、智能化运维等方面的软实力仍是短板,也是制约我国自主数... 研究目的:随着“四纵四横”“八纵八横”铁路网的基本成型,铁路传统建造技术已然成熟,但对于设计、施工、建设以及运维一张图仍停留在理论构想阶段,铁路精细化设计、全监控施工、智能化运维等方面的软实力仍是短板,也是制约我国自主数字铁路工程乃至智能铁路体系建设的根本瓶颈。随着物理世界AI智能化水平的迅猛发展,铁路工程走向协同化、数字化、智能化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针对目前我国铁路信息化短板,提出数字资产一张图的铁路协同勘察设计建造运维体系构想,本文主要思路为铁路沿承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的技术脉络,以3DGIS平台为基础框架,构建起数字铁路工程资产,实现孪生铁路在计算机中的表达。研究结论:(1)以GIS与BIM设计构建起来的“宏-微”观两级演化,具有信息化无缝衔接全阶段全过程、空间布局设计与结构设计实现松耦合、单尺度静态表达向多尺度动态表达等显著优势;(2)以三维选线系统自动化模型构建为核心的数字资产应用体系,主要解决普适资产的接入与全真、高效表达;(3)“宏-微”观两级演化勘察设计体系的构建将极大地促进自动化设计创新;(4)本研究成果可为铁路正向BIM设计与施工、运维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铁路 大数据 多尺度 地理设计 协同设计 BIM设计 数字孪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驱动“包装生产线与车间设计”课程教学模式重构与实践
15
作者 巩雪 侯理达 +2 位作者 张英蕾 董静 王宇 《印刷与数字媒体技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0-222,共13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的深度渗透,包装产业的智能化转型进程显著加快。这一变革为包装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设定了更为严苛的标准,对相关课程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与要求。本研究围绕人工智能驱动下“包装生产线与车间设计”课程教学...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的深度渗透,包装产业的智能化转型进程显著加快。这一变革为包装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设定了更为严苛的标准,对相关课程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与要求。本研究围绕人工智能驱动下“包装生产线与车间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重构与实践展开深入探讨,系统剖析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详细阐述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通过构建全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引入创新教学方法、搭建多层次实践教学平台以及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探索,全面验证新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方面的显著成效。借助数字化包装虚拟车间,学生与智能系统的互动得以实现,不仅能够沉浸式体验包装流程,还能有效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包装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为专业人才培养指明清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数字化 包装车间设计 教学模式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矢量衍射的光学系统设计与偏振像差补偿
16
作者 李英超 于文超 +4 位作者 王超 王凯凯 刘嘉楠 王祺 刘壮 《中国光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9-849,共11页
含有数字微镜阵列(DMD)的长波红外偏振光学系统中产生的衍射现象会导致系统中偏振像差发生变化,从而造成长波红外偏振光学系统偏振测量精度下降。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含DMD的长波红外二次成像光学系统偏振像差分析及补偿方法。首先,... 含有数字微镜阵列(DMD)的长波红外偏振光学系统中产生的衍射现象会导致系统中偏振像差发生变化,从而造成长波红外偏振光学系统偏振测量精度下降。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含DMD的长波红外二次成像光学系统偏振像差分析及补偿方法。首先,基于长波红外偏振光学系统中波长与DMD像元尺寸的比值构建衍射与偏振像差特性传输模型,提出基于矢量衍射—偏振光琼斯矢量理论的偏振像差分析方法。其次,推导DMD的偏振像差和偏振度情况,确定DMD的最佳衍射级次、入射角与衍射效率,进而设计含DMD的二次成像长波红外偏振光学系统,得到DMD衍射特性对偏振像差的影响情况。最后,通过倾斜投影物镜、镜片镀膜及减小表面入射角来补偿光学系统的偏振像差,以解决衍射现象对长波红外偏振光学系统偏振像差产生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全视场调制传递函数在截止频率处均接近衍射极限,最大畸变小于0.2%,成像质量良好,整体系统的二向衰减经补偿后减小到原来的1/12。该分析模型能够揭示衍射与偏振像差之间的关系,该补偿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偏振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波红外 偏振像差 光学系统设计 矢量衍射 数字微镜阵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电路综合性实验项目的设计与教学实践
17
作者 张熠 朱震华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1-195,共5页
结合“数控占空比矩形波发生器”综合性实验,阐述了设计的基本指标、扩展指标与实施方案。应用Multisim 14给出了具体电路设计,讨论涵盖的知识点、延伸点及训练价值,介绍教学实施步骤与注意事项,分析了教学效果与学生评价。实践表明,实... 结合“数控占空比矩形波发生器”综合性实验,阐述了设计的基本指标、扩展指标与实施方案。应用Multisim 14给出了具体电路设计,讨论涵盖的知识点、延伸点及训练价值,介绍教学实施步骤与注意事项,分析了教学效果与学生评价。实践表明,实施高质量的综合性实验项目教学,对学生深刻掌握与灵活应用理论知识、提高电路设计与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推动作用,是优化数字电路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性实验项目 项目设计 虚拟仿真 数字电路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域铁路线站一体化协同设计系统研发与应用
18
作者 刘勇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3-49,87,共8页
由于城镇的快速发展,市域铁路成为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相较于国铁,市域铁路车站密度较大,每次线路的调整都会影响多个车站。为解决市域铁路传统线站分离设计模式导致的协同效率低、既有软件功能冗余与操作复杂等问题,本研究旨在突破传... 由于城镇的快速发展,市域铁路成为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相较于国铁,市域铁路车站密度较大,每次线路的调整都会影响多个车站。为解决市域铁路传统线站分离设计模式导致的协同效率低、既有软件功能冗余与操作复杂等问题,本研究旨在突破传统线站分离式设计模式,构建面向市域铁路特性的线站一体化协同设计系统,实现线站参数化协同与全流程智能化设计。结合市域铁路设计特点,以线路专业软件为基础开发一套市域铁路线站协同设计系统。该系统中定制一系列站场设备自定义实体,并提供单元法和模块法两种方法设计站场方案;基于关联图结构建立线站及站场设备间的关联关系,基于响应器技术实现了线站协同设计与动态更新;开发计算与输出辅助模块,可自动计算市域铁路线站工程量,输出方案具体信息表格与设计图,并构建与站场专业软件的数据接口。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台州S2线、温州S3线等项目中成功应用,显著提升设计效率,减少专业协同时间,实现线站数据的无缝衔接。该系统有效解决了市域铁路线站协同设计难题,为国铁线站一体化设计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铁路 线路 站场 线站协同设计 数字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勘察设计平台研究——以铁路信号设计子系统为例
19
作者 王伟峰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7-215,共9页
针对我国铁路工程勘察设计领域设计环境不统一、多专业协同设计难度大、信息流转不畅、设计效率低下,以及现有软件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低等问题,提出构建智能勘察设计平台的解决方案。首先,对智能勘察设计平台的主要技术路线、关键技术... 针对我国铁路工程勘察设计领域设计环境不统一、多专业协同设计难度大、信息流转不畅、设计效率低下,以及现有软件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低等问题,提出构建智能勘察设计平台的解决方案。首先,对智能勘察设计平台的主要技术路线、关键技术和系统架构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智能勘察设计平台的总体技术方案,确立了“以软件定义业务、数据驱动业务数智化”的主要技术路线。其次,通过设计平台体系架构、制定数字化标准、多专业协同设计,以及业务数字化、标准化、智能化等关键技术,构建了“一平台四系统”的智能勘察设计平台总体架构。在此基础上,研究并建立了覆盖全专业、全过程的智能勘察设计体系架构,以统一的数据标准驱动各专业设计软件的集成与重构。最后,通过分析、归纳信号勘察设计业务需求和作业流程,将各设计对象标准化、数字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业务数字化表达模型和四层架构体系,研发了一种基于全过程数据驱动和多重知识规则库的信号智能勘察设计子系统,实现了从线路和站场数据到信号平面,再到室内外工程设计成果的全流程自动化设计。该研究成果在多个铁路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验证,为铁路工程勘察设计数字化、智能化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驱动 勘察设计平台 铁路信号 协同设计 数字化 智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生活管家的应用程序用户界面设计研究
20
作者 汤娜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491-501,共11页
目的从信息社会到智能社会、从智能城市到智能社区,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打造多角度、多领域的综合类智能社区生活服务应用程序应运而生。本文探讨智慧城市框架下智能社区的智能生活管家程序用户界面设计研究。方法分析当前社区... 目的从信息社会到智能社会、从智能城市到智能社区,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打造多角度、多领域的综合类智能社区生活服务应用程序应运而生。本文探讨智慧城市框架下智能社区的智能生活管家程序用户界面设计研究。方法分析当前社区生活管家应用程序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提高社区与居民的交流效率和便捷生活的智能社区服务模式理念下,结合新时代智慧社区的责任和任务,提出智能生活管家应用程序用户界面的设计原则,通过应用情感化设计、设计心理学、人机工程学及用户界面设计等设计原则,研究智能生活管家应用程序用户界面设计。结果设计完成智能生活管家应用程序“猫管家”APP,提高居民社区生活的便捷性。结论总结智能社区生活管家应用程序的设计理念、功能框架、用户界面设计和设计实践,为实现智能、人文、宜居的现代新型智能社区服务,进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感。同时,探索将智能生活管家程序与基于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其他新型互联网应用相链接,适应未来万物互联的服务产品生态模式,为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户界面设计 情感化设计 数字社区 智能家居生态发展 APP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