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抑郁药物作用下抑郁症患者脑结构层级重构 被引量:1
1
作者 薛莉 王心怡 +2 位作者 邵俊能 姚志剑 卢青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8-624,共7页
为探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症状缓解的作用及其对应的大脑层级变化,对39名健康组和57名抑郁症患者的弥散张量成像数据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健康被试及患者治疗前后的脑结构梯度。将健康组梯度作为模板,定义模板中心到各... 为探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症状缓解的作用及其对应的大脑层级变化,对39名健康组和57名抑郁症患者的弥散张量成像数据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健康被试及患者治疗前后的脑结构梯度。将健康组梯度作为模板,定义模板中心到各个患者大脑梯度之间的欧氏距离为流形偏心度,并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回归探讨流形偏心度与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减分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采用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可以得到2个潜在成分,以表征流形偏心度与症状缓解之间的关系。主梯度中focal脑区与阻滞缓解呈正相关,non⁃focal脑区则与认知障碍缓解呈负相关。梯度与症状之间的关联性有助于理解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缓解过程中的神经生物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抗抑郁药物治疗 大脑梯度 扩散图嵌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染水稻土淹水-落干过程土壤铁形态转化及元素生物有效性的原位监测
2
作者 赵万通 王雨枫 +4 位作者 刘哲 黄巧云 易层 冯雄汉 王小明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52,共12页
针对我国水稻土重金属污染问题,以广东韶关大宝山矿区污染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淹水-落干培养实验,结合化学提取、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和相关分析,探究了磷酸盐(P)或腐殖酸(HA)添加对土壤铁(Fe)形态及相关元素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 针对我国水稻土重金属污染问题,以广东韶关大宝山矿区污染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淹水-落干培养实验,结合化学提取、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和相关分析,探究了磷酸盐(P)或腐殖酸(HA)添加对土壤铁(Fe)形态及相关元素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2 d至42 d,酸溶性Fe^(2+)、无定形Fe(Fe_(ox))和Fe活化度分别由1.5 g·kg^(–1)升至4.8 g·kg^(–1)、6.6 g·kg^(–1)升至10.1 g·kg^(–1)、21%升至29%,添加P或HA处理中无定形Fe含量均降低。土壤落干后,Fe_(ox)和Fe活化度分别快速下降至7.4 g·kg^(–1)和21.6%。对于CaCl_(2)提取态重金属,土壤淹水14 d后降至最低,而落干后砷(As)、镉(Cd)、铜(Cu)和锌(Zn)分别快速增至0.1、0.4、0.3和7.0 mg·kg^(–1);在淹水初期P处理和HA处理的As含量较对照分别提升了80%和35%,但降低了Cu、Zn和Cd含量,添加HA造成CaCl_(2)提取态Cu、Zn、Cd减少率均大于67%。淹水过程中,DGT提取态P、Fe含量先增加后减小,Zn含量逐渐降低;土壤有效态P、As含量主要受有效态Fe控制;添加P或HA处理均降低了淹水前期有效Zn含量。上述结果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和农业安全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铁氧化物 重金属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 生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梯度化扩散层结构的PEMFC性能评价与多场协同分析
3
作者 郝俊红 马腾宇 +4 位作者 周敬龙 周嘉晗 邬学峰 张超 杜小泽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130-5140,I0016,共12页
扩散层作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内部最柔软的部分,承担着将反应气体传递到催化层、将生成的水排出等作用,改变其扩散性能是提高燃料电池性能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提高PEMFC输出性能,促进其商... 扩散层作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内部最柔软的部分,承担着将反应气体传递到催化层、将生成的水排出等作用,改变其扩散性能是提高燃料电池性能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提高PEMFC输出性能,促进其商业化进程,该文聚焦PEMFC扩散层几何形状的优化设计,提出一种基于有限数据分析法与BP神经网络预测法的燃料电池扩散层优化方法;利用提出的新型高效PEMFC扩散层优化设计方法得到一种新型锥形扩散层结构的PEMFC。与传统结构PEMFC相比,在相同的工作条件与流道结构下,使用新型扩散层结构的PEMFC输出功率提高约4.4%,最大温度梯度减小约4.2%,反应物利用率提高约3.9%,排水能力提高约5.3%。进一步分析两种结构PEMFC在三物理场协同性能的差异,所提出的新型扩散层结构PEMFC在同结构同工况条件下协同性能比传统扩散层结构平均提高16.1%。结果可为PEMFC结构优化提供一种全新的优化方法与优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电池 梯度结构 扩散层 多场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依赖扩散MRI在肿瘤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李燕婉 陈晓丽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8-234,共7页
时间依赖扩散MRI(time-dependent diffusion MRI,TDD-MRI)是新型的扩散加权成像技术,通过数学模型拟合基于振荡梯度回波和脉冲梯度回波序列获取的扩散MRI数据,可以非侵入性地量化细胞直径、细胞密度等肿瘤细胞微观结构参数。TDD-MRI技... 时间依赖扩散MRI(time-dependent diffusion MRI,TDD-MRI)是新型的扩散加权成像技术,通过数学模型拟合基于振荡梯度回波和脉冲梯度回波序列获取的扩散MRI数据,可以非侵入性地量化细胞直径、细胞密度等肿瘤细胞微观结构参数。TDD-MRI技术在肿瘤中研究较为广泛,例如区分肿瘤的良恶性、评估肿瘤分期、预测侵袭性等方面,并展现出良好的诊断性能。因此,本文将对TDD-MRI技术在头颈部肿瘤、前列腺肿瘤及乳腺肿瘤等肿瘤中的临床研究价值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以期为TDD-MRI技术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时间依赖扩散加权成像 振荡梯度回波序列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温度梯度反演扩散流速的实验研究
5
作者 李冰冰 宋冉 +1 位作者 蒋莉莉 吴锜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39-343,共5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温度梯度反演扩散流的测量方法,旨在研究密度驱动流场环境中流速的测量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测量低速的扩散流,还验证了温度梯度驱动扩散流的原理。传统声学和光学多普勒流速计在低颗粒浓度环境中面临低信噪比问题,... 提出了一种基于温度梯度反演扩散流的测量方法,旨在研究密度驱动流场环境中流速的测量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测量低速的扩散流,还验证了温度梯度驱动扩散流的原理。传统声学和光学多普勒流速计在低颗粒浓度环境中面临低信噪比问题,难以准确测量密度驱动的超低流速扩散流。而本研究通过在实验水池中产生温度梯度,以光学多普勒流速仪作为流速标定参考,同时监测和采集温度和流速数据,利用温度梯度模型反演流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测速分辨率达到0.1 mm/s,反演得到的流速与实际流速之间的误差在6%以内,为低扩散流速测量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梯度 扩散流测量 密度驱动流场 无粒子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粒CO吸附扩散流动理论模型及数值解算
6
作者 李康 韩飞 +5 位作者 张文轩 魏向阳 王义均 李文富 韩宗祥 王刚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75,81,共11页
为了探究CO在煤中吸附扩散流动的理论模型,基于密度梯度扩散理论,建立了球形煤粒CO吸附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差分和无量纲法对球形煤粒CO吸附数学模型进行解算和简化,提出一种扩散系数反演的新方法,并对该方法和模型进行验证。模拟分析了... 为了探究CO在煤中吸附扩散流动的理论模型,基于密度梯度扩散理论,建立了球形煤粒CO吸附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差分和无量纲法对球形煤粒CO吸附数学模型进行解算和简化,提出一种扩散系数反演的新方法,并对该方法和模型进行验证。模拟分析了不同煤样、不同粒径的CO压力演化过程,讨论了CH_(4)、CO、CO_(2)吸附性能和扩散系数的差异。结果表明:CO吸附量的模拟曲线与实验数据保持一致,证明了模型和反演方法的可靠性;扩散系数与粒径成正比,表现为幂函数的形式;CO的吸附过程是由表及里逐渐扩散的;煤粒外表面的无量纲压力随无量纲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相同的无量纲时间下,靠近煤粒中心的无量纲压力与煤粒粒径成反比;分子动力学直径更小的CO_(2)的扩散系数和吸附能力远大于CO和CH_(4)的,CO和CH_(4)的扩散系数和吸附能力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煤粒 CO吸附 游离气体密度梯度 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消落带淹水后土–水界面磷扩散特征及释放风险
7
作者 张雪 朱波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2-289,共8页
三峡库区消落带淹水后,土–水界面磷交换过程不明确,可能造成水体磷负荷升高。本研究利用薄膜梯度扩散技术(DGT)和高分辨率孔隙水采样装置(HR-Peeper)在毫米尺度上同时测量了消落带淹水后土壤中DGT可获取态磷/铁和孔隙水溶解态磷/铁。... 三峡库区消落带淹水后,土–水界面磷交换过程不明确,可能造成水体磷负荷升高。本研究利用薄膜梯度扩散技术(DGT)和高分辨率孔隙水采样装置(HR-Peeper)在毫米尺度上同时测量了消落带淹水后土壤中DGT可获取态磷/铁和孔隙水溶解态磷/铁。结果表明:DGT可获取态磷、DGT可获取态铁、溶解态磷和溶解态铁平均浓度分别为0.022、0.050、0.151和1.515mg/L。150m和160 m高程土壤溶解态磷/铁和150 m高程土壤DGT可获取态磷/铁峰值均出现在中、深层,而160 m高程土壤可获取态磷/铁峰值出现在土–水界面。淹水后,铁氧化物的还原主导了150 m高程土壤磷的释放,导致上覆水磷浓度升高,而160 m高程土壤磷扩散动态受到上覆水磷入渗胁迫、土壤非均质性结构以及植物根系限制等影响,铁结合态磷的释放减少。150m和160m高程DGT可获取态磷/溶解态磷比值平均值分别为0.291、0.286,土壤磷再补给能力处于中等水平。150m和160m高程土–水界面磷平均扩散通量分别为5.60×10^(-6)、–5.68×10^(-6) mg/(cm^(2)·d)(正值表示土壤释放磷),均显著低于沉积物研究结果。因此,当前三峡库区支流库湾消落带160 m高程以上土壤淹水后的磷释放风险较低,与上覆水高含量的磷输入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落带 土–水界面 薄膜梯度扩散技术(DGT) 高分辨率孔隙水采样装置(HR-Peeper) 磷扩散特征 释放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地区稻田土壤淹水后有效态镉变异的主控因子研究
8
作者 吕丹蕾 王震 +4 位作者 张闯闯 刘文婧 张铁亮 纪雄辉 赵玉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2-951,共10页
为评估我国长株潭地区土壤性质对土壤有效态镉(Cd)的影响机制,本文以该地区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梯度扩散薄膜(DGT)技术探索了短期淹水后不同土壤Cd有效态含量的差异性,并采用逐步回归、混合线性回归(Cubist)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了控... 为评估我国长株潭地区土壤性质对土壤有效态镉(Cd)的影响机制,本文以该地区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梯度扩散薄膜(DGT)技术探索了短期淹水后不同土壤Cd有效态含量的差异性,并采用逐步回归、混合线性回归(Cubist)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了控制Cd释放的环境因子的单独及联合作用效能。结果表明,土壤总Cd含量变化可以解释Cd释放变异的75%,土壤其他因素如铁锰氧化物、有机质、土壤协同阳离子(如Cu)、pH等在不同条件下对Cd释放的影响存在差别。土壤总Cd是影响Cd释放的第一主控因子,锰结合态的Cd更容易释放到土壤溶液中,促进Cd活性增加;高含量铁抑制Cd的活性,同时铁结合态Cd也会释放到土壤溶液中成为有效态Cd的一部分;Cu与Cd之间由于原电池效应而表现为Cu含量增加促进Cd的释放,但作用效能偏弱;有机质对Cd释放的抑制作用在高Cd土壤中有所体现,采样区pH变异性较弱,对Cd释放的控制作用易被其他相关因子如Mn掩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扩散薄膜(DGT)技术 逐步回归模型 混合线性回归模型 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环境中铬的形态和生物有效性研究及分析技术进展
9
作者 孙欣源 赵九江 郭莹莹 《岩矿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2-515,共14页
铬(Cr)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铬在自然环境中主要以三价Cr(Ⅲ)和六价Cr(Ⅵ)形态存在,其形态转化受湿度、pH、氧化还原电位、微生物等环境理化性质的影响。本文综述了近五年来自然环境中铬的形态分... 铬(Cr)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铬在自然环境中主要以三价Cr(Ⅲ)和六价Cr(Ⅵ)形态存在,其形态转化受湿度、pH、氧化还原电位、微生物等环境理化性质的影响。本文综述了近五年来自然环境中铬的形态分析及生物有效性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铬的价态和形态变化、铬的形态分析技术、铬的生物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不同学科有多种铬化学形态分类方法,如Tessier法、BCR法等,这些方法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对铬的认识,为评估铬污染风险和治理提供依据,但实际应用需根据目的和场景进行选择。此外,在对铬价态影响因素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总结了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光谱(XAFS)、机器学习、基因测序等先进检测技术进展,介绍了以氧化石墨烯为代表的应用于传感器的新材料,这些新技术和新材料大大提高了检测Cr(Ⅲ)、Cr(Ⅵ)的选择性和灵敏度,Cr(Ⅲ)、Cr(Ⅵ)的检测限可达0.073μmol/L、0.36μmol/L,从而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铬的生物有效性。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铬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迁移机制和靶向毒性机制,开发更加简便、快速、低成本的检测技术,以满足实际环境监测需求,为铬污染的环境风险评估、生态修复和健康风险管理提供更全面、更精确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分析 生物有效性 毒性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sothermal diffusion of water vapor in unsaturated soils based on Fick’s second law 被引量:8
10
作者 LIU Fei-fei MAO Xue-song +3 位作者 ZHANG Jian-xun WU Qian LI Ying-ying XU Che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7期2017-2031,共15页
In arid regions, water vapor diffusion predominates the total water migration in unsaturated soil, which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With the aim of revealing the diffusion mecha... In arid regions, water vapor diffusion predominates the total water migration in unsaturated soil, which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With the aim of revealing the diffusion mechanism of water vapor in unsaturated soil, a water vapor migration test device was developed to conduct the water vapor migration indoor test. The test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vapor diffusion in unsaturated soil conformed to Fick’s second law.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water vapor diffusion under isothermal conditions in unsaturated soil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Fick’s law. Factors including the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gradient,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distribution, soil type and temperature that affect the water vapor diffusion coefficient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as good agreement between the moisture content calculated by the mathematical model and obtained by the indoor experiment. The vapor diffusion coefficient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gradient and temperature. When the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gradient is constant, the vapor diffusion coefficient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matrix suction ratio in dry and wet soil section. The effect of soil type on the water vapor diffusion coefficient was complex, as both the moisture content and soil particle sizes affected the water vapor diffu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vapor diffusion coefficient unsaturated soil mathematical model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gradient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distribution soil type TEMPERA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夏季巢湖湖滨沉积物-水界面磷动态与内源释放潜力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计超 黄涛 +4 位作者 许丹 李胜景 汪波 尹浩杰 孙庆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948-4957,共10页
采用传统采样和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分析了春夏季巢湖西北部湖滨上覆水、间隙水及沉积物中磷形态和DGT有效态磷铁(DGT-P、DGT-Fe)的动态变化及扩散通量.结果表明,初夏季(6月)湖滨上覆水磷含量显著降低,可能源于藻类生长吸收营养盐;... 采用传统采样和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分析了春夏季巢湖西北部湖滨上覆水、间隙水及沉积物中磷形态和DGT有效态磷铁(DGT-P、DGT-Fe)的动态变化及扩散通量.结果表明,初夏季(6月)湖滨上覆水磷含量显著降低,可能源于藻类生长吸收营养盐;而间隙水磷形态含量季节差异显著.巢湖西北部湖滨沉积物无机磷主要为自生磷(Auth-P),占无机磷(IP)比例为19.7%~61.3%.湖滨带消落区(S1、S2)沉积物磷含量明显低于堤坝隔离区(S3),但受有机质水平、水动力扰动等因素影响,具有更高的磷释放潜力;夏季沉积物内源磷释放潜力高于春季.DGT-P和DGT-Fe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湖滨带消落区沉积物内源磷释放主要受控于铁结合态磷还原过程,而堤坝隔离区沉积物受铁磷循环调控作用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湖滨带 沉积物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重金属植物有效性的化学评价法综述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伟 魏志莹 +7 位作者 杨秀雯 易佳佩 秦超杰 景一鸣 郭军 张家泉 罗泽娇 祁士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615-2626,共12页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脚步加快,土壤重金属污染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土壤中的重金属可能被植物或者农作物吸收,并经由食物链对人体造成健康风险。目前,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及污染程度的评估以土壤重金属总量为主,但土...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脚步加快,土壤重金属污染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土壤中的重金属可能被植物或者农作物吸收,并经由食物链对人体造成健康风险。目前,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及污染程度的评估以土壤重金属总量为主,但土壤重金属总量既无法反映重金属的地球化学过程,也无法准确评估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对生物以及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难以被精准地评价。而土壤重金属的植物有效性可表征土壤中重金属的赋存状态以及植物吸收过程,能更精准地评估其对人体及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本文介绍了生物有效性及植物有效性概念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和对比了常用于土壤重金属植物有效性评价的化学方法[包括化学提取法(单独提取法和连续提取法)、自由离子活度法、同位素稀释法和梯度扩散薄膜(DGT)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土壤重金属植物有效性的测定工作中的应用,以期进一步推动国内外有关土壤中重金属植物有效性的研究以及土壤中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植物有效性 化学评价法 化学提取法 自由离子活度法 稳定同位素稀释法 梯度扩散薄膜(DGT)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覆盖控制沉积物磷释放效果的验证评估
13
作者 王增龙 吴志皓 +7 位作者 王书航 姜霞 李艳华 田雨桐 包牧仁 王前勇 庞博 敖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0-151,共12页
文章通过覆盖材料(方解石、湖沙或方解石+湖沙)对底泥磷释放的阻控实验以及利用梯度扩散薄膜(DGT)的底泥原位测试,验证评估覆盖剂对呼伦湖沉积物磷的生态修复效果。结果发现:(1)方解石、方解石+湖沙或湖沙能有效降低表层沉积物的DGT-P浓... 文章通过覆盖材料(方解石、湖沙或方解石+湖沙)对底泥磷释放的阻控实验以及利用梯度扩散薄膜(DGT)的底泥原位测试,验证评估覆盖剂对呼伦湖沉积物磷的生态修复效果。结果发现:(1)方解石、方解石+湖沙或湖沙能有效降低表层沉积物的DGT-P浓度(CDGT(PO_(4)^(3-)-P)),沉积物/水界面扩散通量和上覆水溶解反应性磷;方解石、方解石+湖沙覆盖的表层沉积物的CDGT(PO_(4)^(3-)-P)峰值或平均值明显低于对照样;方解石、方解石+湖沙的上覆水DRP的去除率分别超过78%和81%;方解石+湖沙可以将沉积物/水界面无机磷扩散通量降低至负值;(2)方解石和方解石+湖沙能明显地降低表层沉积物总磷(TP)、活性磷(NH_(4)Cl-P和BD-P)含量及其占TP的百分比,沉积物反应性磷再补给系数r减少而惰性成份(NaOH_(85)-P和Ca-P)及其占TP的百分比增加;(3)方解石+湖沙覆盖的表层沉积物TP变化范围:-45~-30 mg/kg;磷提取相(NH_(4)Cl-P、BD-P、Ca-P和NaOH_(85)-P)含量变化值,磷提取相变化量占对照沉积物对应提取成份的百分比分别为-17~-10 mg/kg (-38.46%~-29.31%);-23~-16 mg/kg (-46.15%~-32.86%);10~15 mg/kg (2.41%~3.63%)和8~14 mg/kg(3.20%~3.99%);r降低范围:0.02~0.19。综上,方解石的吸附或阻隔作用能降低沉积物总磷和活性磷,降低沉积物磷再补给能力;NH_(4)Cl-P和BD-P被转化为情性成份(NaOH_(85)-P和Ca-P),磷迁移性降低。覆盖剂对沉积物磷内源负荷控制效果为方解石+湖沙>方解石>湖沙。方解石+湖沙的磷阻控机制是方解石对磷的吸附,磷和方解石的共沉淀以及湖沙的物理阻隔;方解石+湖沙的多层覆盖是一种应用价值较高的沉积物原位修复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覆盖 方解石 梯度扩散薄膜 沉积物/水界面 内源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值研究太阳调制引发的银河宇宙线正电子的各向异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新铭 宋小健 +1 位作者 耿泽坤 罗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99-1313,共15页
能量低于30 GeV的银河宇宙线正电子进入日球层时会与太阳风以及冻结在其中的日球层磁场发生相互作用,太阳风对流、扩散、漂移的综合调制效应会导致银河宇宙线正电子通量出现各向异性.本研究利用帕克(Parker)传输方程描述正电子在日球层... 能量低于30 GeV的银河宇宙线正电子进入日球层时会与太阳风以及冻结在其中的日球层磁场发生相互作用,太阳风对流、扩散、漂移的综合调制效应会导致银河宇宙线正电子通量出现各向异性.本研究利用帕克(Parker)传输方程描述正电子在日球层中的传输过程,将日球层顶(120 AU)的局地星际能谱作为边界条件,利用交替方向隐式方法(ADI)求解传输方程,计算银河宇宙线正电子的通量,接着计算银河宇宙线正电子的梯度,最后计算出0.01 GeV,0.1 GeV,1 GeV能量的正电子的极向各向异性和径向各向异性.研究发现:(1)由于低能量正电子的漂移几乎为0,因此极向各向异性仅由扩散决定,它的绝对值在日球层南北半球相同纬度上相等并且在黄道面处的值为0;高能量的正电子受到了漂移作用的影响,导致极向各向异性在黄道面处的值不为0,南北半球相同纬度上的绝对值也不相等.(2)低能量正电子的径向各向异性仅由扩散和对流决定;高能量正电子的径向各向异性由扩散、对流、漂移三者共同决定.另外,黄道面处正电子的极向梯度为0,因此任何能量的正电子在此处的径向各向异性也只由扩散和对流决定;正电子在日球层高纬度地区由于扩散和漂移较大,从而具有较大的径向各向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宙线正电子 太阳调制 数值模拟 扩散系数 梯度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梯度扩散薄膜(DGT)技术评估玉米农田土壤中铅的生物有效性及动力学过程
15
作者 魏志莹 杨秀雯 +7 位作者 戴亮亮 赵亚辉 易佳佩 秦超杰 刘威杰 熊俊武 张家泉 陈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20-1731,共12页
为验证梯度扩散薄膜(DGT)技术在准确评估自然环境下玉米农田土壤中铅(Pb)的生物有效性的可行性,并基于该技术探究土壤中Pb的动力学过程,本研究使用DGT技术、土壤溶液法和单独提取法测定了湖南省凤凰县内种植玉米的农田土壤中Pb的可提取... 为验证梯度扩散薄膜(DGT)技术在准确评估自然环境下玉米农田土壤中铅(Pb)的生物有效性的可行性,并基于该技术探究土壤中Pb的动力学过程,本研究使用DGT技术、土壤溶液法和单独提取法测定了湖南省凤凰县内种植玉米的农田土壤中Pb的可提取态含量,并与玉米不同部位中Pb的含量进行了线性拟合分析;利用DGT技术结合DGT诱导土壤/沉积物通量(DIFS)模型模拟了土壤内部Pb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35%的土壤点位中Pb的含量超过湖南省Pb背景值,但不存在玉米粒中Pb超标的情况(GB 2762—2022)。Pb在玉米不同部位迁移富集能力较低,且主要富集在根部,难以向地上部位迁移。不同方法测定的土壤中Pb的生物有效态含量分别为DGT技术(1.32±2.49)µg·L^(-1)、土壤溶液(2.23±3.75)µg·L^(-1)、二乙基三胺五乙酸(DTPA)单独提取法(5.79±2.51)mg·kg^(-1)、醋酸(HAc)单独提取法(0.81±0.49)mg·kg^(-1)和氯化钙(CaCl_(2))单独提取法(0.05±0.13)mg·kg^(-1)。DGT技术对玉米不同部位Pb含量的预测效果优于其他方法,且对叶中Pb含量的预测效果最佳。研究区大部分土壤固相Pb补给液相的能力较低,但固相上Pb的释放量较为稳定,仍可能会对当地造成潜在的生态风险。整体而言,DGT技术是评估玉米农田土壤中Pb生物有效性的最佳方法,其测定的Pb含量对玉米叶部Pb含量预测效果最佳,但对粒中Pb含量预测效果较差。此外,DGT技术可以结合DIFS模型深入分析土壤内部Pb的动力学的过程,为土壤污染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扩散薄膜(DGT) DIFS模型 生物有效性 玉米 铅(P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交网络议程“梯度扩散”效应与结构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翔 杨心茹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9-140,共12页
议程设置研究受到广泛关注,但议程内部的传导结构仍缺乏深入探讨。本研究将微博帖子按照热度进行“等频分箱”,探索社交网络信息在不同热度的内容层级间的传导规律和议程“梯度扩散”效应与特征。本文对新浪微博中的20117408条样本帖子... 议程设置研究受到广泛关注,但议程内部的传导结构仍缺乏深入探讨。本研究将微博帖子按照热度进行“等频分箱”,探索社交网络信息在不同热度的内容层级间的传导规律和议程“梯度扩散”效应与特征。本文对新浪微博中的20117408条样本帖子分析表明:(1)热度越接近的帖子层级之间,内容传导程度越高;(2)热度层级与其他层级距离越小的帖子层,向其他层级的内容传导程度越高;腰部热度层级比头部和底部层级具备更高的内容传导程度;(3)层间内容传导程度随着层级间热度差距变化而出现阶梯式递增或递减,可称为梯度传导性;(4)高热度层级之间内容传导程度高于低热度层级之间内容传导程度,且高热度层级与低热度层级之间呈现出传导阻滞、流通性较低的特征;(5)由各个热度层级的内容传导关系交错构成的内容传导网络,与层间热度差值网络存在同构性;(6)任意热度层级越是处于内容传导网络的中心层,在热度差值网络中的接近中心性越高;(7)全局的内容传导网络存在“核心-边缘”结构。本研究剖析议程设置中的内容扩散网络动力和约束,有助于思考在舆论、文化、社会、政治传播等领域的信息梯度扩散效应与特殊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议程梯度扩散 内容传导 内容热度层级 议程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长度对三层梯度孔碳纸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逸菲 孔之奇 +5 位作者 闻斌 蒙邦爱 李静 沙力争 赵会芳 郭大亮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4-111,共8页
为研究不同长度的碳纤维配抄制备的梯度孔碳纸性能,本研究选取3种长度(2、4和8 mm)的碳纤维原料,探讨不同分散剂类型和纤维长度配比对单层碳纸和三层梯度孔碳纸的匀度、电阻率、抗张强度、孔隙率和透气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卡波姆(Carbom... 为研究不同长度的碳纤维配抄制备的梯度孔碳纸性能,本研究选取3种长度(2、4和8 mm)的碳纤维原料,探讨不同分散剂类型和纤维长度配比对单层碳纸和三层梯度孔碳纸的匀度、电阻率、抗张强度、孔隙率和透气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卡波姆(Carbomer)作为分散剂得到的碳纤维分散效果最佳,分散稳定性指数为4.04。匀度指数在10~13之间的单层碳纸性能较好,其电阻率为90 mΩ·cm,抗张强度为0.250 kN/m,孔隙率为92%,透气度为1 200 L/(m^(2)·s)。与单层碳纸相比,三层梯度孔碳纸的抗张强度(0.410 kN/m)和透气度(1 230 L/(m^(2)·s))有所增加,且碳纤维长度配比对三层梯度孔碳纸的孔隙形貌影响显著;长度4和8 mm的碳纤维配抄制备的三层梯度孔碳纸的性能优于其他2组(2和4 mm配抄及2和8 mm配抄),其电阻率低至19.53 mΩ·cm,孔隙率为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层碳纸 碳纤维长度 气体扩散层 梯度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时间依赖扩散诊断指标判断胶质母细胞瘤MGMT启动子甲基化
18
作者 梁晓晶 张云 +4 位作者 符永瑰 谢雁 魏倩倩 程流泉 王庆军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7-74,共8页
目的使用MRI时间依赖扩散诊断指标判断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O6-甲基鸟嘌呤-脱氧核糖核酸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 deoxyribonucleic acid methyltransferase,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材料与方法对22例甲基化MGMT启动子(methylated ... 目的使用MRI时间依赖扩散诊断指标判断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O6-甲基鸟嘌呤-脱氧核糖核酸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 deoxyribonucleic acid methyltransferase,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材料与方法对22例甲基化MGMT启动子(methylated MGMT,mMGMT)和29例非甲基化MGMT启动子(unmethylated MGMT,uMGMT)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进行诊断分析以及对14例mMGMT和14例uMGMT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进行应用验证。使用3 T MRI震荡梯度回波和脉冲梯度回波进行时间依赖扩散扫描。基于两室模型获取MRI时间依赖扩散微结构诊断指标,包括细胞内容积分数(f_(in))、细胞外扩散率(D_(ex))、细胞直径(d)、细胞密度(cellularity)、不同频率的扩散率(D_(0Hz)、D_(15Hz)和D_(30Hz))。比较mMGMT和uMGMT两组胶质母细胞瘤之间以上指标的差异。首先使用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各指标区分两组胶质母细胞瘤的能力,然后使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确定是否存在构建逻辑回归联合诊断模型的可能。两两比较各诊断指标区分两组胶质母细胞瘤的能力。结果相对于uMGMT胶质母细胞瘤,mMGMT胶质母细胞瘤表现出更高的f_(in),D_(ex)和cellularity(P<0.05)以及更低的D0 Hz(P=0.018)。f_(in)对于区分两组胶质母细胞瘤诊断能力最佳,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值为0.9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和90%,且与其他诊断指标两两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f_(in)为独立影响变量,因此无联合诊断模型的构建。以f_(in)>0.16作为诊断阈值进行应用验证,准确度为82.14%。结论MRI时间依赖扩散诊断指标f_(in)对于判断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表现出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 时间依赖扩散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 微结构 震荡梯度回波 MGMT启动子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磁共振成像振荡梯度自旋回波原理及其在脑胶质瘤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陆珏 汪晶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5-189,共5页
脑胶质瘤作为成人最常见的恶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具有高病死率及侵袭性强的特点。脑胶质瘤的肿瘤分级及遗传表型异质性将影响治疗方案制订及预后,治疗后疗效评估及肿瘤复发早期诊断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期。基于振荡梯度自旋回波(oscillat... 脑胶质瘤作为成人最常见的恶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具有高病死率及侵袭性强的特点。脑胶质瘤的肿瘤分级及遗传表型异质性将影响治疗方案制订及预后,治疗后疗效评估及肿瘤复发早期诊断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期。基于振荡梯度自旋回波(oscillating gradient spin echo,OGSE)的扩散MRI是一种新型扩散MRI技术,它通过探测细胞直径、细胞密度、细胞内外体积分数等微结构特征,在脑胶质瘤影像诊断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OGSE成像的技术原理、OGSE成像在脑胶质瘤分类分级、分子分型预测、疗效评估、鉴别诊断中的研究进展及OGSE成像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为脑胶质瘤的术前诊断及术后评估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振荡梯度自旋回波 扩散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 微结构成像 肿瘤分级 分子分型预测 疗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四湖出湖口沉积物-水界面中营养盐分布特征分析及释放风险评估
20
作者 王津 杨丽原 +1 位作者 刘恩峰 栾日坚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67,共7页
为了解决南四湖出湖口沉积物-水界面中磷酸盐、氨氮和硝态氮等营养盐释放风险控制缺乏科学依据的问题,利用薄膜扩散梯度技术、高分辨率孔隙水采样技术分析南四湖出湖口沉积物-水界面中营养盐浓度的垂直剖面分布特征,并根据有效态磷、有... 为了解决南四湖出湖口沉积物-水界面中磷酸盐、氨氮和硝态氮等营养盐释放风险控制缺乏科学依据的问题,利用薄膜扩散梯度技术、高分辨率孔隙水采样技术分析南四湖出湖口沉积物-水界面中营养盐浓度的垂直剖面分布特征,并根据有效态磷、有效态氨氮和有效态硝态氮的浓度,计算三者的净扩散通量,评估三者的释放风险。结果表明:非泄洪期南四湖出湖口上覆水中的溶解态磷浓度低于孔隙水中的,表明沉积物孔隙水中的溶解态磷可能会因浓度梯度的存在而向上覆水中扩散;根据连续分级提取法,钙结合态磷是南四湖出湖口沉积物中磷元素的主要赋存形态,表层沉积物中的不稳定磷元素含量高于深层沉积物中的;有效态磷与有效态铁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南四湖出湖口沉积物-水界面中有效态磷的释放受铁氧化物还原释放影响;有效态磷、有效态氨氮和有效态硝态氮的净扩散通量分别为17.58、1.16、-40.72 ng/(cm^(2)·d),说明有效态磷和有效态氨氮有从沉积物向上覆水中释放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 净扩散通量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 营养盐 沉积物-水界面 南四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