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例间质性肺疾病PaO_2、DLco及VC随访观察 被引量:5
1
作者 宋玉 刘刚 +2 位作者 李振华 康健 于润江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6-37,42,共3页
目的 :探讨不同病因所致肺间质纤维化 %DLco、PaO2 、%VC随病程变化情况。方法 :2年内 5次检测肺功能并相互比较。结果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IPF)、结节病 (Sarc)、血管胶原病伴肺纤维化 (IP CVD)在初期均有不同程度的 %DLco、PaO2 、... 目的 :探讨不同病因所致肺间质纤维化 %DLco、PaO2 、%VC随病程变化情况。方法 :2年内 5次检测肺功能并相互比较。结果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IPF)、结节病 (Sarc)、血管胶原病伴肺纤维化 (IP CVD)在初期均有不同程度的 %DLco、PaO2 、%VC的降低。IPF组 %DLco、PaO2 、%VC呈进行性降低 ,分别为 38%、6 %和 14 %。而结节病组 %DLco、PaO2 有所升高或转至正常 ,%VC降低 2 1.7%。IP CVD组 %DLco、PaO2 、%VC改变不明显 ,但FEV1.0 %降低 6 %。结论 :不同病因所致ILD病变进展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性肺疾病 动脉血氧分压 肺活量 肺一氧化碳弥散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的地理分布 被引量:4
2
作者 何进伟 葛淼 +4 位作者 曹利霞 王欣 闫燕春 崔致远 王志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8-351,共4页
【目的】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模拟中国人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的地理分布,为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的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搜集了中国用单次呼吸法测定68个单位的15549例健康男性和65个单位的11650例健康女性的肺一氧化碳... 【目的】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模拟中国人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的地理分布,为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的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搜集了中国用单次呼吸法测定68个单位的15549例健康男性和65个单位的11650例健康女性的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运用相关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其与海拔高度(X1),年日照时数(X2),年平均相对湿度(X3),年平均气温(X4),年降水量(X5)和气温年较差(X6)的关系。【结果】六项地理因素与中国人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有显著的相关性(男性P=0.001,女性P=0.000)。通过5层神经网络,经过500次至3000次自学习,建立中国人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与海拔高度、年日照时数、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气温年较差等要素间的非线性、复杂性关系特征模型,并用Arcgis软件中的空间差值内插出中国人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的空间趋势分布图。【结论】海拔高度是影响中国人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最主要的因素,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中国人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也在增加;年日照数也与中国人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成正相关关系;而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气温年较差与其成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弥散量 地理因素 人工神经网络 空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一氧化碳弥散量与深吸气量分组的COPD患者对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的反应比较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晓晟 施健 +3 位作者 吕静 周丽荣 康筱玲 孙宝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2766-2770,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和深吸气量(IC)的COPD患者对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的反应。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于沧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稳定期中重度COPD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患者经过2周的清洗期,均给予3个月的布地奈... 目的比较不同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和深吸气量(IC)的COPD患者对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的反应。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于沧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稳定期中重度COPD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患者经过2周的清洗期,均给予3个月的布地奈德福莫特罗320μg/9μg治疗。根据治疗前DLCO占预计值百分比和IC占预计值百分比,将患者分为DLCO及IC均正常组(A组,10例)、DLCO减低且IC正常组(B组,18例)、DLCO正常且IC减低组(C组,22例)、DLCO及IC均减低组(D组,55例)。收集患者临床特征资料,采用胸部高分辨率CT进行肺气肿视觉评分。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COPD评估测试(CAT)评分的变化。结果各组男性比例、年龄、吸烟指数、CAT评分、急性加重次数、FVC、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VC占预计值百分比和肺气肿视觉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组CAT评分高于其他各组;D组急性加重次数多于A组;C组FVC高于其他各组,D组FVC占预计值百分比低于其他各组;D组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低于A组和B组;B组和D组肺气肿视觉评分高于A组和C组(P<0.05)。各组治疗3个月后FEV1、FVC及CAT评分的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FEV1变化的绝对值和相对值高于其他各组,D组FEV1变化的相对值高于B组;C组FVC变化的绝对值高于其他各组,FVC变化的相对值高于B组和D组;C组CAT评分变化大于B组和D组(P<0.05)。A组和C组出现咽部不适、声音嘶哑各1例,D组出现口腔真菌感染1例,经治疗后均好转。结论可依据DLCO联合IC对COPD进行分型,DLCO正常且IC减低的患者对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的治疗反应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呼吸功能试验 一氧化碳弥散量 深吸气量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期COPD患者肺膜弥散和肺毛细血管床容量的改变 被引量:2
4
作者 高蓓兰 刘锦铭 +2 位作者 杨文兰 朱东 王英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76-878,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病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弥散功能的改变,探讨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Dm)与肺毛细血管床容量(Vc)对COPD病情评估的意义。方法对38例稳定期COPD患者和35例健康者测定静息状态下的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观察各项肺功能... 目的研究不同病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弥散功能的改变,探讨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Dm)与肺毛细血管床容量(Vc)对COPD病情评估的意义。方法对38例稳定期COPD患者和35例健康者测定静息状态下的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观察各项肺功能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COPD组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通气量(MVV)占预计值百分比等参数从Ⅰ级开始较对照组明显下降;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每升肺泡容积DLCO(DLCO/VA)、Dm以及Vc等参数则从Ⅱ级开始较对照组明显下降;Ⅰ级患者Dm较对照组下降,但Vc有增高(均P<0.05)。结论在COPD早期,尽管DLCO值在正常范围,但膜弥散已有损害,随着病情的进展,Dm和Vc同时减低,DLCO下降的速度明显加快。Dm及Vc是弥散功能重要和敏感的指标,可反映肺组织的结构和病理生理改变,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氧化碳弥散量 膜弥散 肺泡毛细血管床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趋势面分析的男性肺一氧化碳弥散量与地理因素 被引量:2
5
作者 何进伟 葛淼 +4 位作者 崔致远 王欣 曹利霞 闫燕春 王志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73-576,共4页
运用相关分析法研究中国健康成年男性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与海拔高度、年日照时数、年平均气温、气温年较差、年平均相对湿度、年降水量、年平均风速、年平均总云量关系。海拔高度是影响成年男性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最主要的因素... 运用相关分析法研究中国健康成年男性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与海拔高度、年日照时数、年平均气温、气温年较差、年平均相对湿度、年降水量、年平均风速、年平均总云量关系。海拔高度是影响成年男性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最主要的因素。以多元回归分析理论为基础,构造趋势面回归数学模型。应用GIS内插成年男性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空间趋势图,知晓中国某地地理坐标,用此模型可估算该地成年男性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从空间趋势图可得任意地区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氧化碳弥散量 参考值 地理因素 趋势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弥散功能变化及其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丁海菊 王浩彦 +2 位作者 徐秋芬 樊静 张玲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00-603,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弥散功能变化及其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稳定期COPD患者27人(均为男性)。受试者进行静息肺功能检查和心肺运动试验。静息肺通气功能检查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根...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弥散功能变化及其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稳定期COPD患者27人(均为男性)。受试者进行静息肺功能检查和心肺运动试验。静息肺通气功能检查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根据FEV1占预计值%将全部患者分为三组,分别为Ⅰ级组(轻度,n=6)、Ⅱ级组(中度,n=13)、Ⅲ级组(重度,n=8)。单次呼吸法测定静息时不同肺泡气氧分压下的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采用Roughton和Forster的方法计算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Dm)和肺毛细血管床血容量(Vc)。心肺运动试验检测最大摄氧量(VO2max)、最大二氧化碳排出量(VCO2max)、最大功率(Wmax)、氧脉搏(O2pulse)等。结果:三组患者DLCO及Vc无显著差异。Ⅲ级组Dm显著低于Ⅱ级组(P<0.05)。Ⅲ级组COPD患者的VO2max、VCO2max、Wmax、O2pulse显著低于Ⅰ级组和Ⅱ级组(P<0.05)。COPD患者的DLCO与VCO2max(r=0.450,P<0.05)、VO2max(r=0.526,P<0.01)、Wmax(r=0.565,P<0.01)、O2pulse(r=0.517,P<0.01)呈正相关,Dm与VO2max(r=0.469,P<0.05)、VCO2max(r=0.514,P<0.01)、Wmax(r=0.532,P<0.01)呈正相关。结论:(1)即使是DLCO无明显变化的COPD患者,其Dm也可出现降低;(2)随着病情的加重,COPD患者运动能力下降,且其运动能力与其弥散功能尤其是Dm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弥散量 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 最大摄氧量 最大二氧化碳排出量 最大功率 氧脉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氧化碳气体在肺内的扩散规律及计算D_(LCO)的新方法
7
作者 韩德才 《燕山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2期106-108,共3页
从一维气体在肺内的传输和扩散方程出发,得到了一氧化碳气体浓度控制方程。用MATHCAD程序给出肺内一氧化碳气体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即一氧化碳气体在肺内的扩散规律。分析了吸气、屏气和呼气三个不同阶段扩散曲线的特点和形... 从一维气体在肺内的传输和扩散方程出发,得到了一氧化碳气体浓度控制方程。用MATHCAD程序给出肺内一氧化碳气体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即一氧化碳气体在肺内的扩散规律。分析了吸气、屏气和呼气三个不同阶段扩散曲线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同时对于不同的D^(LCO)值对扩散规律的影响作了分析。在分析扩散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只需测量一个参数就可以得到肺功能系数的新方法。本文研究内容对同类研究领域人员和开发新的测量仪器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气体 扩散规律 肺功能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仰卧位时单次呼吸法和内呼吸法测定肺弥散功能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皛磊 张运剑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2278-2279,共2页
目的比较仰卧位时单次呼吸法和内呼吸法两种弥散功能测定方法有无差异。方法对254例成年住院患者分别用单次呼吸法和内呼吸法测定仰卧位时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并对两种方法所测得的DLCO实测值、DLCO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 目的比较仰卧位时单次呼吸法和内呼吸法两种弥散功能测定方法有无差异。方法对254例成年住院患者分别用单次呼吸法和内呼吸法测定仰卧位时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并对两种方法所测得的DLCO实测值、DLCO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比弥散量(DLCO/VA)实测值、比弥散量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VA%)进行比较。结果仰卧位时内呼吸法和单次呼吸法所测得的DLCO实测值、DLCO%、DLCO/VA实测值及DL-CO/VA%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呼吸法测定肺弥散功能方法简便,重复性好,对于仰卧位的患者可能更易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卧位 一氧化碳 肺弥散能力 单次呼吸法 内呼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