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_(S)6.8级地震InSAR同震形变探测与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雨森 李为乐 +4 位作者 许强 陆会燕 何国庆 范禄震 秦佳松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9-211,共13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级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与印度板块交界处的申扎-定结断裂带附近,是近年来该区域发生的最大地震。为深入了解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特征,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fferential...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级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与印度板块交界处的申扎-定结断裂带附近,是近年来该区域发生的最大地震。为深入了解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特征,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fferential InSAR,D-InSAR),利用陆地探测一号卫星升轨、Sentinel-1降轨数据获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对发震断层进行滑动分布反演,计算了区内不同深度的同震库伦应力变化。结果表明,此次地震造成的地表变形区可达160 km×100 km,变形集中发生在登么错断裂西侧,沿卫星视线向方向升轨最大形变量为−1.538 m,降轨方向最大形变量为0.68 m;反演结果显示,破裂断层以正断性质为主,兼有少量走滑性质,滑动主要分布在地下0~14 km范围内,最大滑动量约4.73 m。通过反演结果及地质资料综合判断,本次发震断层为登么错断裂;不同深度的同震库伦应力变化表明藏南滑脱拆离系断裂带、申扎-定结断裂带,扎达-拉孜-邛多江断裂带中部区域均处于应力加载区,未来需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地震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同震形变 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Sentinel-1A数据、D-InSAR和沿轨干涉技术获取2016年高雄M_S6.7地震三维形变场 被引量:14
2
作者 杨亚夫 朱建军 +1 位作者 王永哲 许兵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39-343,共5页
提出一种沿轨干涉技术来获取Sentinel-1A数据中burst重叠区域内的方位向形变,进而通过内插方法得到非重叠区的方位向形变。针对D-InSAR的雷达视线向形变与沿轨干涉的方位向形变精度差异,采用基于加权最小二乘的方法解算了2016年高雄MS6.... 提出一种沿轨干涉技术来获取Sentinel-1A数据中burst重叠区域内的方位向形变,进而通过内插方法得到非重叠区的方位向形变。针对D-InSAR的雷达视线向形变与沿轨干涉的方位向形变精度差异,采用基于加权最小二乘的方法解算了2016年高雄MS6.7地震的三维形变场。结果表明,高雄地震的同震形变以垂直和东西方向形变为主,且形变主要分布在断层左右两瓣。左瓣抬升,最大达到12cm;右瓣下沉,最大达到8cm;左右两瓣均伴随着向西的位移,最大达6cm。在左右两瓣之间,该地震还具有西北-东南走向的断层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tinel-1A 差分干涉 沿轨干涉 三维形变场 高雄MS6.7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发性岩溶塌陷群时序InSAR变形特征分析与早期识别
3
作者 张磊 向喜琼 +3 位作者 程欢欢 刘宏 李麟玮 王文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4857-4863,共7页
针对传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 InSAR)技术在岩溶塌陷监测中的局限性,提出一种集成永久散射体(permanent scatterer, PS)技术的小基线集(small baseline subset, SBAS)-InSAR地表形变监测方法... 针对传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 InSAR)技术在岩溶塌陷监测中的局限性,提出一种集成永久散射体(permanent scatterer, PS)技术的小基线集(small baseline subset, SBAS)-InSAR地表形变监测方法,用于监测浅埋覆盖层岩溶塌陷群的形变特性。选取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洞丢地区作为研究区域,收集2020年1月30日—2022年12月21日期间覆盖该区域的83幅Sentinel-1A影像数据,并应用时序InSAR技术对塌陷区域的形变速率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0—2022年,塌陷区域经历了形变速率的快速发展阶段,监测结果与实际划定的塌陷区域范围相吻合;塌陷区域的最大形变速率为-167.5 mm/a,主要发生在塌陷最为集中的区域。提出一种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岩溶塌陷群识别判据,该判据通过分析监测区域内任意3点相连的形变累积曲线的变化趋势一致性以及局部突变点,作为群发性岩溶塌陷群发育的早期识别特征。研究成果可为群发性浅埋覆盖层岩溶塌陷发育过程的识别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塌陷 时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形变速率 早期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D-InSAR研究巴姆地震形变场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毅 柳林涛 +1 位作者 薛怀平 郝晓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2-35,共4页
简要介绍了D-InSAR的基本原理,并以ENVISAT卫星获取的巴姆地震数据为例,展示其在研究巴姆地震形变场中的应用及数据处理过程。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巴姆地震 ENVISAT数据 地震监测 形变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概述 被引量:24
5
作者 马超 单新建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10-418,共9页
本文综述了地球表面形变的主要类型 (包括开采沉陷、地表沉降、地壳运动、地震形变、火山运动、冰川运动及山体滑坡等 )及其在我国的分布状况 ,结合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包括InSAR及D InSAR ,统称InSAR技术 )的技术原理及特点 ,介绍... 本文综述了地球表面形变的主要类型 (包括开采沉陷、地表沉降、地壳运动、地震形变、火山运动、冰川运动及山体滑坡等 )及其在我国的分布状况 ,结合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包括InSAR及D InSAR ,统称InSAR技术 )的技术原理及特点 ,介绍了国内外InSAR技术近年来在形变监测领域的应用与发展。通过与传统形变监测及GPS监测技术的对比后指出 ,由于InSAR特有的技术特点 ,使其在各类形变监测应用中具有传统方法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 ,必将对形变监测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形变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InSAR技术的淮南矿区地面沉陷监测 被引量:9
6
作者 闫建伟 汪云甲 朱勇 《工矿自动化》 2011年第8期48-51,共4页
针对常规的通过大地水准测量、GPS测量监测矿区地面沉陷的技术存在监测周期长、成本高、无法全面监测等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D-InSAR技术的矿区地面沉陷监测方法。以淮南矿区为试验区,采用两轨法D-InSAR技术,利用该地区2个时相的ALOS PAL... 针对常规的通过大地水准测量、GPS测量监测矿区地面沉陷的技术存在监测周期长、成本高、无法全面监测等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D-InSAR技术的矿区地面沉陷监测方法。以淮南矿区为试验区,采用两轨法D-InSAR技术,利用该地区2个时相的ALOS PALSAR数据获取了淮南矿区试验时间段内的地面形变图,分析了淮南矿区各矿的地面沉陷信息。结果表明,煤矿开采区存在5~25 cm不同程度的沉陷,与实际情况相符,因此,基于D-InSAR技术的监测方法可以作为一种获取矿区大范围的地表沉陷信息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地表沉陷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两轨法 d-in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InSAR技术的意大利拉奎拉地震同震形变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杨久东 田辉 周春霞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13,共5页
基于DORIS软件和欧空局提供的ENVISAT数据,结合美国NASA的高精度SRTM数字高程模型DEM,以二轨差分方法获取了意大利拉奎拉地震同震形变场的差分干涉图。结果表明,该区域在往西南方向上的弧后扩张是此次地震发生的主要驱动力,地震造成了... 基于DORIS软件和欧空局提供的ENVISAT数据,结合美国NASA的高精度SRTM数字高程模型DEM,以二轨差分方法获取了意大利拉奎拉地震同震形变场的差分干涉图。结果表明,该区域在往西南方向上的弧后扩张是此次地震发生的主要驱动力,地震造成了该地区在卫星雷达视线方向上隆起了25.2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奎拉地震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 二轨法 地震同震形变场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InSAR技术的煤矿区开采沉陷监测 被引量:13
8
作者 李晶晶 郭增长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4期306-309,共4页
基于煤矿区地表沉陷的基本特征,论述了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阐述了利用该技术提取煤矿区地表沉陷数据的过程及处理方法;分析应用中存在的失相关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并对获取的矿区地表沉陷变形值做进一步... 基于煤矿区地表沉陷的基本特征,论述了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阐述了利用该技术提取煤矿区地表沉陷数据的过程及处理方法;分析应用中存在的失相关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并对获取的矿区地表沉陷变形值做进一步的分析,以期得到地表变形值在不同方向上分量值;最后得出结论:D-InSAR作为一种新的沉陷监测技术,在开采沉陷方面有着常规监测手段无法替代的优势,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差分干涉测量 开采沉陷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西藏定日M_(S)6.8地震地表破裂与震害特征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邢珂 黎昊 +5 位作者 张乐乐 郁军建 彭一桂 彭博 向新建 窦杰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0,共11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震中位于藏南裂谷体系中的申扎-定结断裂带登么错(丁木错)断层附近,震源深度为10 km,是近十年来致灾最严重的中强震事件。为深入了解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与震害特征,基于合成孔径雷达...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震中位于藏南裂谷体系中的申扎-定结断裂带登么错(丁木错)断层附近,震源深度为10 km,是近十年来致灾最严重的中强震事件。为深入了解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与震害特征,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fferential InSAR,D-InSAR)技术,利用Sentinel-1降轨数据,通过地理编码获取定日地震同震形变场,对发震断层进行滑动分布反演,并结合无人机正射影像与野外勘察资料,开展震后地表破裂分布规律与震害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沿LOS(line-of-sight,视线)向形变特征,震区最大沉降量和最大隆升量分别为0.65 m和0.75 m,东侧以隆升为主,西侧形变的影响范围显著大于东侧,地表破裂集中发生在登么错断裂西侧上盘区域;反演结果显示,发震断层具有高角度正断特征,滑动集中在地下0~14 km深度范围,在2~3 km深度处出现最大滑动量约为2.74 m,滑动矢量分析显示,断裂错动以正断运动为主;正射影像显示,地表破裂呈南北向2段展布,破裂长度为50~80 km,震中东南侧、登么错东岸以及尼辖拉昂水库以北地表破裂最为严重,地表裂缝宽度为0.1~4 m,台阶高度为0.1~2 m,最大位错地表破裂深度约为2~4 m。通过地球物理反演并融合多源遥感数据综合分析发现,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登么错断裂,沿地表破裂带,地震造成了严重的房屋破坏、道路破坏,并诱发了崩塌、落石等次生灾害。系统分析地表破裂与震害特征,对完善青藏高原地震灾害评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_(S)6.8地震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 地表破裂 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震害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送线路穿越矿权区域地表形变监测与安全稳定性评价
10
作者 董建军 冯晓硕 张莹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211,共9页
为解决老旧城区用地紧张和输电线路建设问题,以修武北外送变电站下伏采空区为研究对象,在明确外送变电站下伏采空区基本地质条件及开采情况的基础上,采用短基线集(SBA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监测开展外送线路地表沉降发展特征... 为解决老旧城区用地紧张和输电线路建设问题,以修武北外送变电站下伏采空区为研究对象,在明确外送变电站下伏采空区基本地质条件及开采情况的基础上,采用短基线集(SBA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监测开展外送线路地表沉降发展特征的研究,量化分析外送线路穿越矿权区域地表沉降的演化特征,评判采空区地表沉降、地面倾斜以及地表曲率对变电站外送线路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最大平均沉降速率为-53.6 mm/a,该区域所处位置与古汉山矿位置重合,沉陷与煤矿开采具有一致性;杆塔位置沉降速率处于-16.5~-0.3 mm/a,其中,11号和35号杆塔平均沉降速率明显大于其他位置,平均沉降速率分别为-15.88、-16.21 mm/a,通过形变规律历史追溯,最大累计沉降分别为-104.91、-106.97 mm。根据最不利原则,得出各区域杆塔年际形变速率的最不利点位在服役年限内的实际监测预测沉降量均小于400 mm。杆塔的最大倾斜和曲率为1.2 mm/m、0 mm/m^(2),均在规定的最小容许值内,外送线路穿越矿权区域地表处于安全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送线路 穿越矿权区域 地表形变监测 安全稳定性 采空区 短基线集(SBA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InSAR技术的伊朗巴姆地震地表形变监测 被引量:3
11
作者 寇程 柯长青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3年第1期72-80,共9页
以伊朗巴姆地区为例,对伊朗巴姆地震造成的地表形变进行了差分干涉测量,得到了垂直向的同震三维形变场,并运用GIS三维分析技术对形变场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地震在巴姆城市的东侧造成了较大形变,在西侧也产生了微量形变。巴姆城市... 以伊朗巴姆地区为例,对伊朗巴姆地震造成的地表形变进行了差分干涉测量,得到了垂直向的同震三维形变场,并运用GIS三维分析技术对形变场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地震在巴姆城市的东侧造成了较大形变,在西侧也产生了微量形变。巴姆城市北部地块沉降,南部地块隆起。同时在巴姆城市南部可明显看到地震造成的断层。实验结果验证了基于C波段的SAR数据的D-InSAR技术在干燥地区监测地表形变方面的可行性。本文对产生去相关效应的原因进行了解释,认为对于干燥少植被的地区干涉效果较好。并指出,如果能够通过技术进步提高雷达干涉测量的精度并降低观测成本,同时将该技术与GPS、GIS等技术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研究形变机理,这将对地质灾害的研究产生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d-insar) 同震形变场 去相关效应 ENVISATASAR数据 伊朗巴姆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InSAR技术反演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同震破裂模型及形变时间序列
12
作者 高嘉楠 邹蓉 +2 位作者 王峻祥 郑瑞 孟一帆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183,共7页
使用升降轨Sentinel-1A卫星数据,利用差分干涉技术获取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高精度同震形变场,并以此为约束反演同震破裂模型,然后采用SBAS-InSAR技术获取震中附近区域近6个月的累积形变时间序列。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地表形变以抬升为... 使用升降轨Sentinel-1A卫星数据,利用差分干涉技术获取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高精度同震形变场,并以此为约束反演同震破裂模型,然后采用SBAS-InSAR技术获取震中附近区域近6个月的累积形变时间序列。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地表形变以抬升为主,升降轨数据视线向最大同震形变量分别约为6.8 cm和7.3 cm,破裂主要集中在7~15 km深度范围内,最大滑动量约为0.55 m;震后2个月内,震中近场及西北侧的抬升形变呈扩大趋势。综合分析认为,此次积石山地震发震断层走向NW、倾向NE,隶属于拉脊山南缘断裂带东南侧的隐伏分支断层;震后的大面积突发形变可能与孔隙压力释放有关,地表稳定状态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_(S)6.2地震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同震形变 断层滑动分布 时序In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抽稀HQP的GB-InSAR大气改正方法及其在边坡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13
作者 王鹏 李伟城 +3 位作者 段杭 柯传芳 葛礼呈 金霄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6-163,共8页
在库坝区域边坡的连续变形监测应用中,地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GB-InSAR)容易受到测区大气环境变化干扰,导致其干涉图序列变形解算结果不够精确;同时大数量的连续GB-SAR影像处理过程较为耗时,影响了GB-InSAR整体解算效率和准实时的变... 在库坝区域边坡的连续变形监测应用中,地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GB-InSAR)容易受到测区大气环境变化干扰,导致其干涉图序列变形解算结果不够精确;同时大数量的连续GB-SAR影像处理过程较为耗时,影响了GB-InSAR整体解算效率和准实时的变形分析应用需求。针对上述问题,在常规多项式大气改正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了基于相位梯度的均匀格网采样法和干涉图叠加法,构建了一种基于抽稀高质量像元(HQP)的多项式大气改正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黄登水电站施工期右岸高边坡变形监测中。分析结果表明,二元多项式大气模型的RMSE均值为0.0395 rad,明显优于一元模型和其他常规大气改正方法。该抽稀HQP方法RMSE均值为0.0240 rad,同抽稀前精度相当,但整体解算时间由2.32 h大幅缩减至0.80 h,说明该方法能够在保证建模精度的基础上显著提高GB-SAR连续影像大气改正处理效率,可为边坡安全监测提供有效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改正 地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抽稀高质量像元 二元多项式 变形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海拔排土场边坡安全稳定性D-InSAR监测 被引量:8
14
作者 董建军 梅媛 +1 位作者 闫斌 刘士乙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514-2523,共10页
为了确保高海拔排土场边坡预防滑坡灾害的安全稳定性监测的长期有效性和可靠性,通过对西藏山南桑日县某排土场边坡14景Sentinel-1A数据进行研究,利用D-InSAR双轨法差分干涉技术监测终了排土的排土场边坡2018-11-4—2020-12-23期间的地... 为了确保高海拔排土场边坡预防滑坡灾害的安全稳定性监测的长期有效性和可靠性,通过对西藏山南桑日县某排土场边坡14景Sentinel-1A数据进行研究,利用D-InSAR双轨法差分干涉技术监测终了排土的排土场边坡2018-11-4—2020-12-23期间的地表形变,采用基线估计状态空间模型进行基线估计、自适应滤波去除图像噪声和最小费用流进行相位解缠,采用考虑温度及降雨影响的形变模型进行解算,结合多分辨率分析方法降低大气噪声的影响,进行影像配准、干涉处理和平地效应消除,生成干涉图与形变图,基于形变监测结果评判该排土场边坡的安全稳定状态。结果表明,2020年6月26日该研究区域坡体累积沉降值为34 mm,达到了黄色预警阈值,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后,累计沉降量得到了控制,沉降速率趋缓。实践表明D-InSAR技术应用于高海拔排土场边坡能够实现动态、大面积覆盖、长期可靠的安全稳定性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高海拔 排土场边坡 安全稳定性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区地表沉陷的D-InSAR监测方法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李楠 王磊 +2 位作者 池深深 魏涛 吕挑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3-27,共5页
基于两景ALOS PALSAR影像,利用D-In SAR技术,获取了2007-12-10—2008-01-25时段某矿区的地表沉降形变场。然后采用D-In SAR监测值,提取该回采时期矿区工作面超前影响角,并与实测数据求取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利用D-In SAR技术求取工作面... 基于两景ALOS PALSAR影像,利用D-In SAR技术,获取了2007-12-10—2008-01-25时段某矿区的地表沉降形变场。然后采用D-In SAR监测值,提取该回采时期矿区工作面超前影响角,并与实测数据求取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利用D-In SAR技术求取工作面超前影响角是可行的。利用基于模拟退火算法(SA)的概率积分参数反演方法,求取了矿区工作面非充分采动下的概率积分参数。求参结果表明,利用基于SA的概率积分参数求取方法进行矿区概率积分参数求取是可行的。研究成果对矿山开采沉陷D-In SAR监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SAR 超前影响角 模拟退火 概率积分法 参数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sig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variance-dependent Goldstein radar interferogram filtering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琪洁 张小虎 +1 位作者 朱建军 胡俊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8期3295-3301,共7页
The variance-dependent Goldstein radar interferogram filter takes into account the information of both interferometric coherence and multilook factors,and can produce very consistent results for interferograms generat... The variance-dependent Goldstein radar interferogram filter takes into account the information of both interferometric coherence and multilook factors,and can produce very consistent results for interferograms generated under a wide variety of multilook factors and with very different noise level.However,the filter is a bit complicated and its application is still very limited.We present the desig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variance-dependent Goldstein radar interferogram filtering,emphasizing on the logic flow,the generation of look-up table,the determination of filtering parameter,and the handling of edge information loss.Experiments with real interferograms are provided to demonstrate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designed filtering.Comparisons with the result of the coherence-dependent Goldstein filter show that improvements from 18.4% to 36.9% are achieved when the variance-dependent filter is used,and the noisier the interferogram,the greater the improv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 (InSAR) Goldstein filter variance-dependent radar COHERENCE multilook fac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nSAR技术在矿区开采沉陷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付春永 苗小利 冯西林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13-117,共5页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作为一种新型的空间测量技术,具有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地物有一定的穿透性等传统测量所不可比拟的特点,作者在介绍其原理的基础上,利用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对姚桥矿区进行了变形监测,分析了不能产...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作为一种新型的空间测量技术,具有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地物有一定的穿透性等传统测量所不可比拟的特点,作者在介绍其原理的基础上,利用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对姚桥矿区进行了变形监测,分析了不能产生明显干涉条纹的原因,并将实测水准数据和利用D-InsSAR技术得到的沉陷值相比较,进行了初步的精度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sar 地面沉陷 永久散射体(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mporal decorrelation model for the bistatic SAR interferometry
18
作者 Qilei Zhang Wenge Chang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15年第1期77-84,共8页
This paper develops a temporal decorrelation model for the bistat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BSAR) interferometry. The temporal baselin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decorrelation sources for the repeat-pass synthetic ap... This paper develops a temporal decorrelation model for the bistat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BSAR) interferometry. The temporal baselin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decorrelation sources for the repeat-pass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 interferometry. The study of temporal decorrelation is challenging, especially for the bistatic configuration, since temporal decorrelation is related to the data acquisition geometry. To develop an appropriate theoretical model for BSAR interferometry, the existing models for monostatic SAR cases are extended, and the general BSAR geometry configuration is involved in the derivation. Therefore, the developed temporal decorrelation model can be seen as a general model.The validity of the theoretical model is supported by Monte Carlo simulations. Furthermore, the impacts of the system parameters and BSAR geometry configurations on the temporal decorrelation model are discussed brief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mporal decorrelation bistat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BSAR) interferometry geometry configu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InSAR形变反演滑坡滑面运动特征——以汶川县布瓦村滑坡为例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林 杨莹辉 +3 位作者 许强 黎浩良 陈强 胡植庆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6-158,共13页
当前滑坡滑面运动特征获取多采用接触式手段,费时费力、成本高昂,且仅能获取稀疏点位滑面运动状态。因此,本文提出一种非接触式滑坡滑面运动特征获取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基于位错理论建立滑坡表面形变与滑面运动间的关系模型,同时引入滑... 当前滑坡滑面运动特征获取多采用接触式手段,费时费力、成本高昂,且仅能获取稀疏点位滑面运动状态。因此,本文提出一种非接触式滑坡滑面运动特征获取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基于位错理论建立滑坡表面形变与滑面运动间的关系模型,同时引入滑面运动平滑约束条件,最终以InSAR等技术获取的地表形变为约束,反演获得滑面运动特征。本文选择四川省汶川县布瓦村滑坡作为研究对象,以时序InSAR技术获取的滑坡坡面升降轨形变数据为约束,基于发展的理论方法反演获得布瓦村滑坡滑面几何与运动学参数,并结合野外勘查、Lidar观测以及模型残差较好地验证了反演结果的可靠性,其中反演升降轨模型残差仅3.1 mm·a^(-1)和3.4 mm·a^(-1)。反演结果显示,布瓦村滑坡滑面位于坡表以下平均~15.0 m深度处,滑面整体以沿坡向运动为主,最大运动量级达~80 mm·a^(-1),同时在坡体西侧中下部发现微量的垂直坡向运动。本文提出方法可方便、快速的获取空间连续的滑坡滑面运动特征,为滑坡灾害预警和失稳风险评估提供更为直接可靠的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式滑面运动探测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位错理论 滑面运动参数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AS-InSAR技术融合CNN-LSTM模型的矿区开采沉陷监测与预测 被引量:5
20
作者 师芸 折夏雨 +3 位作者 张雨欣 王凯 张琨 吴睿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429-3438,共10页
针对传统矿区开采沉陷监测方法耗费人力财力和预测预警模型较少的问题,研究提出一种基于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和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 针对传统矿区开采沉陷监测方法耗费人力财力和预测预警模型较少的问题,研究提出一种基于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和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与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相结合的矿区开采沉陷监测预测方法。首先,利用SBAS-InSAR技术对建新煤矿进行矿区开采沉陷监测,获取了该矿区的年平均沉降速率和累计沉降值。用GNSS监测数据与SBAS-InSAR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其拟合效果较好。其次,在此基础上利用CNN-LSTM模型预测后6期沉降数据,其结果与CNN和LSTM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显示,CNN-LSTM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S_(MAE))和均方根误差(S_(RMSE))比单一的CNN和LSTM分别至少降低了44.8%和40.6%,其决定系数均高于98%。最后,进一步预测前6期和中6期沉降数据,验证了CNN-LSTM预测模型在时间上的一致性。因此,SBAS-InSAR融合CNN-LSTM模型在类似矿山开采沉陷监测和预测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 开采沉陷 卷积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CNN-LSTM)模型 沉降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