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D-InSAR技术的淮南矿区地面沉陷监测 被引量:9
1
作者 闫建伟 汪云甲 朱勇 《工矿自动化》 2011年第8期48-51,共4页
针对常规的通过大地水准测量、GPS测量监测矿区地面沉陷的技术存在监测周期长、成本高、无法全面监测等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D-InSAR技术的矿区地面沉陷监测方法。以淮南矿区为试验区,采用两轨法D-InSAR技术,利用该地区2个时相的ALOS PAL... 针对常规的通过大地水准测量、GPS测量监测矿区地面沉陷的技术存在监测周期长、成本高、无法全面监测等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D-InSAR技术的矿区地面沉陷监测方法。以淮南矿区为试验区,采用两轨法D-InSAR技术,利用该地区2个时相的ALOS PALSAR数据获取了淮南矿区试验时间段内的地面形变图,分析了淮南矿区各矿的地面沉陷信息。结果表明,煤矿开采区存在5~25 cm不同程度的沉陷,与实际情况相符,因此,基于D-InSAR技术的监测方法可以作为一种获取矿区大范围的地表沉陷信息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地表沉陷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两轨法 d-in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InSAR技术的煤矿区开采沉陷监测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晶晶 郭增长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4期306-309,共4页
基于煤矿区地表沉陷的基本特征,论述了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阐述了利用该技术提取煤矿区地表沉陷数据的过程及处理方法;分析应用中存在的失相关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并对获取的矿区地表沉陷变形值做进一步... 基于煤矿区地表沉陷的基本特征,论述了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阐述了利用该技术提取煤矿区地表沉陷数据的过程及处理方法;分析应用中存在的失相关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并对获取的矿区地表沉陷变形值做进一步的分析,以期得到地表变形值在不同方向上分量值;最后得出结论:D-InSAR作为一种新的沉陷监测技术,在开采沉陷方面有着常规监测手段无法替代的优势,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差分干涉测量 开采沉陷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区地表沉陷的D-InSAR监测方法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楠 王磊 +2 位作者 池深深 魏涛 吕挑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3-27,共5页
基于两景ALOS PALSAR影像,利用D-In SAR技术,获取了2007-12-10—2008-01-25时段某矿区的地表沉降形变场。然后采用D-In SAR监测值,提取该回采时期矿区工作面超前影响角,并与实测数据求取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利用D-In SAR技术求取工作面... 基于两景ALOS PALSAR影像,利用D-In SAR技术,获取了2007-12-10—2008-01-25时段某矿区的地表沉降形变场。然后采用D-In SAR监测值,提取该回采时期矿区工作面超前影响角,并与实测数据求取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利用D-In SAR技术求取工作面超前影响角是可行的。利用基于模拟退火算法(SA)的概率积分参数反演方法,求取了矿区工作面非充分采动下的概率积分参数。求参结果表明,利用基于SA的概率积分参数求取方法进行矿区概率积分参数求取是可行的。研究成果对矿山开采沉陷D-In SAR监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SAR 超前影响角 模拟退火 概率积分法 参数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nSAR技术在矿区开采沉陷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付春永 苗小利 冯西林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13-117,共5页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作为一种新型的空间测量技术,具有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地物有一定的穿透性等传统测量所不可比拟的特点,作者在介绍其原理的基础上,利用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对姚桥矿区进行了变形监测,分析了不能产...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作为一种新型的空间测量技术,具有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地物有一定的穿透性等传统测量所不可比拟的特点,作者在介绍其原理的基础上,利用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对姚桥矿区进行了变形监测,分析了不能产生明显干涉条纹的原因,并将实测水准数据和利用D-InsSAR技术得到的沉陷值相比较,进行了初步的精度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sar 地面沉陷 永久散射体(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时序InSAR的卫星任务规划框架设计
5
作者 玉龙飞雪 刘国栋 +4 位作者 邱虎 孙静宜 张钊 屈炜 白晨 《上海航天(中英文)》 CSCD 2024年第2期137-144,共8页
随着国内自主雷达卫星和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D-InSAR)及衍生的时序InSAR技术的发展,以时间序列上重复观测为主的长周期形变监测的应用与日俱增。对遥感卫星地面任务规划系统来说,规划和管理大量有时序关联的重复任务,从而最大限... 随着国内自主雷达卫星和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D-InSAR)及衍生的时序InSAR技术的发展,以时间序列上重复观测为主的长周期形变监测的应用与日俱增。对遥感卫星地面任务规划系统来说,规划和管理大量有时序关联的重复任务,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观测要求,是提升以形变监测为使命的雷达卫星运控效率的关键。在综合考虑雷达差分干涉任务序列性、一致性、周期性特征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面向雷达卫星时序InSAR类型任务的规划框架,旨在规划序列任务时,考虑序列整体特性,进行序列任务组间的冲突检测。基于此方法,对现有的地面任务规划系统进行了优化升级,验证了框架的有效性。结果证明:该方法可快速、自动进行序列任务冲突消解,可为长周期序列任务的规划和管理提供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卫星(SAR) 任务规划 序列任务 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d-insar) 规划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可微分渲染的SAR多视角样本增广
6
作者 贾赫成 蒲欣洋 +2 位作者 王燕妮 符士磊 徐丰 《雷达学报(中英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7-470,共14页
合成孔径雷达(SAR)因其全天候、全天时的监测能力在民用和军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深度学习已被广泛应用于SAR图像自动解译。然而,由于卫星轨道和观测角度的限制,SAR目标样本面临视角覆盖率不全的问题,这为学习型SAR目标检测识别... 合成孔径雷达(SAR)因其全天候、全天时的监测能力在民用和军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深度学习已被广泛应用于SAR图像自动解译。然而,由于卫星轨道和观测角度的限制,SAR目标样本面临视角覆盖率不全的问题,这为学习型SAR目标检测识别算法带来了挑战。该文提出一种融合可微分渲染的SAR多视角样本生成方法,结合逆向三维重建和正向渲染技术,通过卷积神经网络(CNN)从少量SAR视角图像中反演目标三维表征,然后利用可微分SAR渲染器(DSR)渲染出更多视角样本,实现样本在角度维的插值。另外,方法的训练过程使用DSR构建目标函数,无需三维真值监督。根据仿真数据的实验结果,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增加多视角SAR目标图像,并提高小样本条件下典型SAR目标识别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SAR) 可微分SAR渲染器(DSR) 卷积神经网络(CNN) 三维重建 多视角样本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载重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 被引量:9
7
作者 钟雪莲 向茂生 +1 位作者 郭华东 陈仁元 《雷达学报(中英文)》 CSCD 2013年第3期367-381,共15页
机载重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以其系统的灵活性、机动性以及测量的高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星载重轨干涉SAR重访周期长、分辨率低的问题,在滑坡、火山、地震等地表活动的监测中具有不可... 机载重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以其系统的灵活性、机动性以及测量的高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星载重轨干涉SAR重访周期长、分辨率低的问题,在滑坡、火山、地震等地表活动的监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该文首先详细回顾了机载重轨干涉SAR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然后在对机载重轨干涉SAR精度分析的基础上,对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全面介绍了该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并对机载重轨干涉SAR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最后指出为提高参数反演的精确性还需要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 重轨 INSAR DIN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基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10
8
作者 陈筠力 刘艳阳 +1 位作者 陈重华 赵迪 《上海航天(中英文)》 CSCD 2021年第3期96-108,共13页
天基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技术发源自合成孔径雷达(SAR)技术,突破性地实现了平面向立体维度的拓展,并在此基础上衍生了差分干涉(D-InSAR)等一系列技术研究方向。经过近30年的技术积累和工程实践,InSAR技术已从理论走向工程实践,填补... 天基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技术发源自合成孔径雷达(SAR)技术,突破性地实现了平面向立体维度的拓展,并在此基础上衍生了差分干涉(D-InSAR)等一系列技术研究方向。经过近30年的技术积累和工程实践,InSAR技术已从理论走向工程实践,填补了天基高效测绘手段的空白,产生了极大的应用效益,其中,德国TerraSAR-X/TanDEM-X系统、我国天绘-2卫星系统均为典型代表。同时,基于InSAR技术体制以及在轨数据的积累和研究,不断衍生新的技术方向、新的应用前景,该技术领域仍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从InSAR技术原理出发,介绍了天基InSAR卫星的发展现状及典型应用。通过天绘-2卫星系统真实在轨数据的分析与解读,阐述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工程与技术基础。通过分析天基InSAR主要应用方向的观测需求,给出了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差分干涉 极化 数字高程模型 地表形变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DInSAR时序差分干涉图公共主影像选取方法 被引量:9
9
作者 罗海滨 何秀凤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44-347,共4页
针对基于相干系数的PS-DInSAR时序差分干涉图主影像优化选取方法存在的干涉对垂直空间基线、时间基线和多普勒质心频率差3个因素中有任意一个因素大于临界值时,其他2个因素的影响将被忽略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正则化距离的主影像优化选取方... 针对基于相干系数的PS-DInSAR时序差分干涉图主影像优化选取方法存在的干涉对垂直空间基线、时间基线和多普勒质心频率差3个因素中有任意一个因素大于临界值时,其他2个因素的影响将被忽略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正则化距离的主影像优化选取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当干涉图序列的时空基线或多普勒质心频率差总体较大时,所提方法较基于相干系数的方法更加有效和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主影像 永久散射体 合成孔径雷达 差分干涉测量 优化选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归一化自适应预测矢量量化算法压缩SAR原始数据 被引量:5
10
作者 关振红 朱岱寅 朱兆达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07-511,共5页
该文提出归一化自适应预测矢量量化(NAPVQ)算法压缩SAR原始数据。NAPVQ算法先采用矢量线性预测器对输入矢量进行预测,再对原矢量与预测矢量之间的残差矢量进行矢量量化。该算法可视为差分脉冲调制在矢量量化中的拓展,其性能优于块自适... 该文提出归一化自适应预测矢量量化(NAPVQ)算法压缩SAR原始数据。NAPVQ算法先采用矢量线性预测器对输入矢量进行预测,再对原矢量与预测矢量之间的残差矢量进行矢量量化。该算法可视为差分脉冲调制在矢量量化中的拓展,其性能优于块自适应量化(BAVQ)算法以及归一化预测自适应量化(NPAQ)算法。对算法复杂度的进一步分析表明,NAPVQ算法能获得复杂度和性能之间比较合理的折衷,具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数据压缩 差分脉冲调制 矢量量化 预测矢量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nSAR技术在成昆铁路复线路基及边坡垂直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欢 王立娟 +3 位作者 马松 靳晓 范冬丽 黄永威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7-72,共6页
针对常规铁路路基及边坡垂直变形监测技术效率较低、局限性较大的问题,本文将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SAR)技术引入铁路路基及边坡的垂直变形监测中。以成昆(成都-昆明)铁... 针对常规铁路路基及边坡垂直变形监测技术效率较低、局限性较大的问题,本文将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SAR)技术引入铁路路基及边坡的垂直变形监测中。以成昆(成都-昆明)铁路复线越西段一处(R1区域)路基及边坡为依托,利用4期ALOS-2卫星PALSAR-2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影像,研究DInSAR技术在路基及边坡监测中应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监测的126 d内,R1区域地表垂直变形速率为0.12^-0.13 mm/d;以水准测量监测结果为真值,经误差分析得出DInSAR监测中误差为7.57 mm;在污水处理厂的应用实践证明,雷达影像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无人机影像等光学影像的互补使用是解决铁路工程领域监测问题的有效途径;DInSAR监测得到的点(像元)密度远大于水准点的密度,能更好地反映区域性地表变形的细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昆铁路复线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试验研究 铁路路基 边坡 垂直变形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基SAR差分干涉测量大气扰动误差校正 被引量:20
12
作者 张祥 陆必应 宋千 《雷达科学与技术》 2011年第6期502-506,512,共6页
在地基SAR(GB-SAR)差分干涉测量中,大气扰动影响是其测量精度误差的重要来源。提出了一种基于角反射器的地基SAR差分干涉测量大气扰动误差校正方法;该方法利用角反射器作为稳定控制点,根据其干涉相位的变化情况来分析观测区域大气扰动影... 在地基SAR(GB-SAR)差分干涉测量中,大气扰动影响是其测量精度误差的重要来源。提出了一种基于角反射器的地基SAR差分干涉测量大气扰动误差校正方法;该方法利用角反射器作为稳定控制点,根据其干涉相位的变化情况来分析观测区域大气扰动影响,从而实现对其扰动误差的校正。为了检验该校正方法的实用性,进行了三面角反射器外场形变测量中大气扰动误差校正实验,并将其校正结果与基于气象参数补偿法的校正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校正方法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SAR 差分干涉测量 大气影响 形变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时空基线PS-DInSAR提取地表形变时间序列 被引量:3
13
作者 马德英 刘国祥 +1 位作者 蔡国林 丁琼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7-82,111,共7页
为减小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技术中时空失相关对区域地表形变探测的影响,采用同时限制时间和空间基线的方式自由组合干涉对,基于永久散射体构建差分网络模型以提取区域形变,并利用奇异值分解方法恢复其时间序列.为验证算法的有效性... 为减小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技术中时空失相关对区域地表形变探测的影响,采用同时限制时间和空间基线的方式自由组合干涉对,基于永久散射体构建差分网络模型以提取区域形变,并利用奇异值分解方法恢复其时间序列.为验证算法的有效性,以美国Phoenix市为试验区域,采用39幅ERS-1/2卫星C波段SAR图像(时间跨度为1992~2000年)进行地表沉降探测.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提取区域地表沉降的时间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散射体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 短时空基线 奇异值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孔径雷达原始数据压缩AP算法幅相比特分配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文超 王岩飞 潘志刚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07-1010,共4页
该文研究合成孔径雷达原始数据压缩AP算法,由非正态信源率失真不等式下界结合拉格朗日乘子法推导了幅相比特分配的微分熵公式,指出幅度微分熵和相位微分熵决定了幅相比特分配。进一步研究了相位的均匀分布特性和幅度的瑞利分布特性,由... 该文研究合成孔径雷达原始数据压缩AP算法,由非正态信源率失真不等式下界结合拉格朗日乘子法推导了幅相比特分配的微分熵公式,指出幅度微分熵和相位微分熵决定了幅相比特分配。进一步研究了相位的均匀分布特性和幅度的瑞利分布特性,由连续信源微分熵定义推导了幅相比特分配的幅度均值公式,指出幅度均值是决定幅相比特分配的唯一因素。根据统计直方图和概率密度之间的关系,给出了更为一般情况下的幅度相位微分熵计算公式。两种幅相比特分配方案各有优点,都可以实现幅度相位比特的自动分配。真实数据实验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原始数据压缩 AP算法 微分熵 比特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Ratio边缘信息的水平集SAR图像分割方法 被引量:2
15
作者 吕雁 冯大政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92-495,共4页
提出了一种融合边缘和区域信息的变分水平集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分割方法.该方法不需要去除相干斑噪声的预处理过程,利用具有恒虚警特性的Ratio算子提取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边缘信息,并与无边缘活动轮廓模型结合建立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分割能... 提出了一种融合边缘和区域信息的变分水平集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分割方法.该方法不需要去除相干斑噪声的预处理过程,利用具有恒虚警特性的Ratio算子提取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边缘信息,并与无边缘活动轮廓模型结合建立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分割能量泛函模型,通过最小化能量泛函得到曲线演化偏微分方程,采用变分水平集方法求解演化方程,实现了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分割.分别采用模拟和真实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实现了合成孔径雷达图像中目标与背景的正确分割,具有较好的边缘定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图像分割 水平集 边缘信息 偏微分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载差分干涉SAR双轨法和三轨法的误差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焱磊 梁兴东 丁赤飚 《雷达学报(中英文)》 CSCD 2013年第3期326-333,共8页
机载差分干涉SAR(D-InSAR)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地表形变监测技术,该文对该技术中经常使用的双轨法和三轨法两种工作模式的误差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过程中根据互相独立的原则对各种误差进行分解和归类,并且考虑了运动误差与其它误差因素之... 机载差分干涉SAR(D-InSAR)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地表形变监测技术,该文对该技术中经常使用的双轨法和三轨法两种工作模式的误差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过程中根据互相独立的原则对各种误差进行分解和归类,并且考虑了运动误差与其它误差因素之间的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两种工作模式下形变测量误差的解析表达式。结果表明:当运动误差幅度较小的时候,三轨法可以降低对外部地形数据的要求,相对于双轨法,它的优势非常显著;当运动误差幅度较大的时候,三轨法需要使用高精度的地形数据,它相对于双轨法的优势就不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干涉 机载SAR 误差分析 双轨法 三轨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考DEM误差与地表形变对雷达差分干涉相位贡献的灵敏度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龙四春 李陶 +1 位作者 刘经南 杨命青 《桂林工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0-113,共4页
从D-InSAR的基本原理出发,分析讨论了地形相位分量和地表形变相位分量对差分干涉相位的影响,导出了参考DEM误差和地表形变量对差分干涉相位贡献灵敏度的计算公式,得出雷达差分干涉测量中地表形变对相位贡献灵敏度要远远高于参考DEM误差... 从D-InSAR的基本原理出发,分析讨论了地形相位分量和地表形变相位分量对差分干涉相位的影响,导出了参考DEM误差和地表形变量对差分干涉相位贡献灵敏度的计算公式,得出雷达差分干涉测量中地表形变对相位贡献灵敏度要远远高于参考DEM误差对相位贡献灵敏度的结论。利用DORIS软件,对2003-12-26发生在伊朗东南部的Bam 6.6级地震区,借助高程精度约为30 m的GTOPO30 DEM和高程精度约为10 m的SRTM3 DEM分别进行"二轨"法差分干涉处理,带入同一幅干涉图10194-09693(时间间隔35 d、垂直基线为519 m的ENVISAT-ASAR影像对)中,得到了相似的6个干涉条纹,只是采用GTOPO30 DEM产生的干涉条纹有更多噪声的影响,验证了该结论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干涉测量 DEM误差 形变量 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星编队SAR三轨法差分干涉技术的基线设计 被引量:2
18
作者 许丽颖 王海涛 《上海航天》 CSCD 2017年第3期60-65,共6页
将单星重复轨道三轨法差分干涉扩展到双星编队,对正侧视下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DInSAR)技术的基线设计进行了研究。在测量坐标系中,将位于主星距离高度平面内的简化基线扩展为空间矢量,根据空间几何关系得到正侧视下双星编队SAR三轨差... 将单星重复轨道三轨法差分干涉扩展到双星编队,对正侧视下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DInSAR)技术的基线设计进行了研究。在测量坐标系中,将位于主星距离高度平面内的简化基线扩展为空间矢量,根据空间几何关系得到正侧视下双星编队SAR三轨差分干涉法的空间基线模型。建立了编队SAR测高程时基线设计公式,以及基线矢量到DInSAR测形变所需基线的转换公式,基于该模型首次从应用角度分析了基线对编队SAR三轨法差分干涉测形变的误差传播特性。给出了基于基线比的基线设计方法:测高程时,基线选择以临界基线为上限,综合考虑测高精度和灵敏度确定基线;测形变时,为降低误差对形变精度的影响,基线比应尽量小(基线比为0.25时编队SAR三轨法DInSAR形变测量精度最高),即地形图像对的垂直有效基线应尽量大,形变图像对的基线应尽量小。用ALOS-2卫星参数进行了仿真计算,所得编队基线和重复轨道基线误差要求分别为毫米级和厘米级。研究对DInSAR系统中基线参数设计有更直观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星编队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 三轨法差分干涉 高程 形变 基线 误差传播 形变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InSAR干涉纹图的滤波方法
19
作者 孙龙 胡茂林 张长耀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9-83,共5页
在干涉处理时做了多视处理,干涉相位图中噪声依然比较严重。噪声影响着干涉SAR的图像质量,使得相位解缠无法进行或者使生成的DEM精度降低。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干涉SAR图像,必须对噪声进行有效抑制,同时应该保持干涉SAR图像的分辨率。文中... 在干涉处理时做了多视处理,干涉相位图中噪声依然比较严重。噪声影响着干涉SAR的图像质量,使得相位解缠无法进行或者使生成的DEM精度降低。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干涉SAR图像,必须对噪声进行有效抑制,同时应该保持干涉SAR图像的分辨率。文中探讨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中干涉相位图的噪声抑制方法,提出了基于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干涉纹图的滤波方法。该方法的优点是在消除噪声的同时,有效地保留干涉条纹的边缘信息。文中采用了加拿大RadarSat1数据,实验处理结果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噪声抑制 相位解缠 非线性偏微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基差分干涉微形变监测实验系统 被引量:7
20
作者 蔡永俊 张祥坤 +1 位作者 姜景山 朱杰 《电子技术应用》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2-84,91,共4页
利用Agilent矢量网络分析仪(VNA)测量S参数的端口与X波段天线相连,并置于滑轨上合成方位向孔径,构成基于低成本实验室通用设备的地基合成孔径雷达(Ground Base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GBSAR)系统,且具备和实际雷达系统同样有效的二... 利用Agilent矢量网络分析仪(VNA)测量S参数的端口与X波段天线相连,并置于滑轨上合成方位向孔径,构成基于低成本实验室通用设备的地基合成孔径雷达(Ground Base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GBSAR)系统,且具备和实际雷达系统同样有效的二维成像功能。利用该系统对目标进行干涉成像,然后得出两幅图像的相位差,结合相位与形变量之间的几何模型,实现了目标的形变监测。实验证明,该地基差分干涉微形变监测系统对于毫米级的微形变具有显著的分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干涉 微形变 合成孔径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