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0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n Sum and Difference Patterns by Adaptive Null
1
作者 Xie Lianggui and Jiang Xinfa(Beijing Institute of Radio Measurement, P. O. Box 3923, Beijing 100854, China)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1994年第1期15-23,共9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 simple method of forming sum and difference patterns with adaptivenulls. The effects on the sidelobe level and the pointing null of difference pattern by adaptive null areanalyzed. The result tha... This paper presents a simple method of forming sum and difference patterns with adaptivenulls. The effects on the sidelobe level and the pointing null of difference pattern by adaptive null areanalyzed. The result that the increment value of the envelope of the sidelobe level under the effect ofa null is less than l.6dB is proved. The formula about shift value of the pointing null which is thefunction of the jammer direction and array parameters is given in the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ptive null Sum and difference patterns Shift value of the pointing nul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旅游纠纷的多维时空格局及区域差异
2
作者 王宁 翁钢民 +1 位作者 张鹏飞 程浩然 《旅游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68,共28页
“良法善治”是维护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依法依规塑造旅游市场法治环境,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积极化解旅游矛盾纠纷,切实解决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痛点和难点,对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旅游服务需求以及旅游司法... “良法善治”是维护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依法依规塑造旅游市场法治环境,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积极化解旅游矛盾纠纷,切实解决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痛点和难点,对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旅游服务需求以及旅游司法服务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综合运用旅游纠纷季节指数、空间分析、Dagum基尼系数等多学科研究方法,揭示了旅游纠纷的机理逻辑与演绎过程,并从“地理空间”和“时序更替”视角刻画了我国2013—2022年各类旅游纠纷的时空分异特征、区间差距和动态演替规律。结果表明:(1)旅游纠纷的机理逻辑与演绎过程错综复杂。引致旅游纠纷产生的驱动因素不断叠加,旅游市场秩序与法治监管遭受压力,市场状态紊乱,引发旅游诉讼纠纷等负面影响;而后,调节措施积极响应,由此构成旅游纠纷的闭环机理逻辑。旅游纠纷呈现“孕育-增长”“爆发-增长”“爆发-抑制”“孕育-抑制”4种演绎状态。(2)旅游纠纷具有明显的年际、季度变化特征,2016—2020年为纠纷的高发时期,第三、四季度为纠纷的频发季度;不同类型旅游纠纷的年际、季度变化态势各具差异。(3)基于全国视角,旅游纠纷呈现“自东向西”递减的空间分布趋势,冷热点格局鲜明,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纠纷重心呈小幅度“南北交替”转移态势;不同类型旅游纠纷的空间分异、关联、演替特征具有差异性。(4)基于区域尺度,旅游纠纷的地区差异显著,存在空间非均衡性、区域失调、极化分布等特征,区域间差异为地区差异的主要贡献来源,不同类型旅游纠纷的地区差异具有明显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纠纷 时空格局 地区差异 空间分析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模式对板蓝根内生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3
作者 陈勇 宋素琴 +1 位作者 蔺彩霞 乔旭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2-418,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新疆1年春季种植(SPS1)、2年春季连作种植(SPS2)以及一年夏季种植(SUS)板蓝根对板蓝根根内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板蓝根根系内生真菌进行鉴定与分析根系内生真菌群落结构。【结...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新疆1年春季种植(SPS1)、2年春季连作种植(SPS2)以及一年夏季种植(SUS)板蓝根对板蓝根根内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板蓝根根系内生真菌进行鉴定与分析根系内生真菌群落结构。【结果】根内真菌在门水平上主要由子囊菌门Ascomycota,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壶菌门Chytridiomycota,油壶菌门Olpidiomycota,芽枝霉门Blastocladiomycota,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和毛霉门Mucoromycota组成。与SUS相比,SPS1显著降低了杓兰菌根菌Neonectria以及青霉菌Penicillium的相对丰度,但是却提高了头珠霉属Oedocephalum的相对丰度,SPS2显著增加了土壤Ascomycota和Chytridiomycota的丰度,显著降低了Mortierellomycota的丰度;但提高了镰刀菌Fusarium,黄曲霉Aspergillus,枝顶孢霉属Acremonium,赤霉属Gibberella以及新月双镰孢Bisifusarium物种的相对丰度。与SPS1相比,SPS2显著降低了Mortierella和Plectosphaerella的相对丰度,但提高了镰刀菌Fusarium,枝顶孢霉属Acremonium和杓兰菌根菌Neonectria的相对丰度。【结论】不同种植模式下板蓝根内生真菌的种群结构存在差异,连续种植会降低有益真菌丰度和增加病原真菌的相对丰度,增加连作障碍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蓝根 不同种植模式 高通量测序 内生真菌多样性 群落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低碳创新效率的空间格局与区域差异成因解析
4
作者 杨朝均 戴望想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5-32,共8页
论文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11—2021年的面板数据,全面解析了中国低碳创新效率的空间格局和区域差异成因。研究结论如下:(1)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低碳创新效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但各地区及省域间存在明显差距。(2)从总体空间格局来看,中... 论文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11—2021年的面板数据,全面解析了中国低碳创新效率的空间格局和区域差异成因。研究结论如下:(1)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低碳创新效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但各地区及省域间存在明显差距。(2)从总体空间格局来看,中国低碳创新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与正空间相关性,总体差异与空间相关性随时间推移均呈下降趋势;就局部空间格局而言,各省域在时空跃迁方面表现出高度稳定性和路径依赖性。(3)在投入产出层面,R&D人员全时当量、新产品销售收入和低碳专利授权数的不平衡是中国低碳创新效率区域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在内部治理层面,产业结构、政策支持和技术市场成熟度的不平衡是中国低碳创新效率区域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创新效率 空间格局 区域差异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长宁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电阻率控制因素及含气分布规律
5
作者 闫建平 黄莉莎 +7 位作者 郭伟 唐洪明 胡钦红 廖茂杰 邱小雪 聂彧晗 郑马嘉 黄毅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95,共14页
四川盆地南部长宁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地层存在测井低电阻率(<10Ω·m)、超低电阻率(<5Ω·m)异常现象,不同区域低电阻率含气层的产气量差异较大。为深入认识该区页岩低电阻率成因及对含气性的影响,基... 四川盆地南部长宁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地层存在测井低电阻率(<10Ω·m)、超低电阻率(<5Ω·m)异常现象,不同区域低电阻率含气层的产气量差异较大。为深入认识该区页岩低电阻率成因及对含气性的影响,基于该区页岩X射线衍射、物性、扫描电镜、激光拉曼光谱、地球化学特征测试分析结果和测井解释成果等的系统分析,明确了低电阻率成因以及电阻率与含气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页岩在不同构造单元的测井电阻率差异明显,低、超低电阻率井主要分布在双龙—罗场向斜、建武向斜西侧及叙永向斜,正常电阻率井集中分布于建武向斜;(2)双龙—罗场向斜、叙永向斜页岩低、超低电阻率主要成因受有机质石墨化和高含水饱和度的双重控制,而建武向斜以西页岩低电阻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有机质弱石墨化及部分层段黏土矿物含量高;(3)超低电阻率页岩普遍存在于大型断裂体系较发育、深埋藏(大于3 000 m)、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较高的地质背景下,含气性较差、勘探风险大;(4)低电阻率出现在断裂弱发育、有机质演化程度适中—略高的地质条件下,含气性相对较好;正常电阻率页岩保存条件受破坏程度弱、含气性良好。结论认为:(1)低电阻率并不意味着页岩气储层具有差含气性,保存条件及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对低电阻及含气性有重要影响;(2)双龙—罗场向斜东南、东、东北边缘,即向建武向斜过渡的低电阻率区域,以及叙永向斜NX33井区以西的低电阻率区域,含气量通常大于1.0 m^(3)/t,含气性较好,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长宁地区 五峰组—龙马溪组 低电阻率页岩 超低电阻率页岩 电阻率差异 含气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时空格局、区域差异与演变趋势 被引量:1
6
作者 安健吉 员学锋 苏强俊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27,共22页
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时空异质特征,对于推进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从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对象和新质生产资料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运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分解... 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时空异质特征,对于推进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从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对象和新质生产资料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运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分解和Markov链等方法,研究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区域差异和演变趋势。结果表明:①2012~2022年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逐年提升,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整体全面提升”的时空变化特征和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冷点区域集聚在西北部地区,热点区域集聚在东部地区。②中国不同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性逐渐加剧,东北部与中部、东北部与西部等区域之间的差异尤为突出。③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演变过程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存在“路径依赖现象”“马太效应”和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高水平邻域有助于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低水平邻域则会限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地理 新质生产力 时空格局 区域差异 演变趋势 高质量发展 区域协同发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肉兼用型三河牛全生长阶段肠道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
7
作者 李少旭 燕爱飞 +9 位作者 胡帆 张磊 刘德鑫 韩晓雨 乌兰 赵曼 吕红 谭支良 王水莲 贺志雄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916-3932,共17页
本试验旨在探究呼伦贝尔乳肉兼用型三河牛全生长阶段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定殖规律及标志微生物挖掘。试验选取健康状况良好的三河牛,采集新生期(NS,n=10)、断奶期(WS,n=14)、育肥前期(EFS,n=14)、育肥中期(MFS,n=16)、育肥后期(LFS,n=12)... 本试验旨在探究呼伦贝尔乳肉兼用型三河牛全生长阶段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定殖规律及标志微生物挖掘。试验选取健康状况良好的三河牛,采集新生期(NS,n=10)、断奶期(WS,n=14)、育肥前期(EFS,n=14)、育肥中期(MFS,n=16)、育肥后期(LFS,n=12)、后备期(RP,n=10)、围产期(PP,n=10)、泌乳期(LP,n=10)、干奶期(DP,n=10)9个阶段样本,在晨饲前采集直肠内容物样本进行16S rRNA测序分析。结果表明:1)α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随着日龄的增长而升高,并在育肥中期以后趋于稳定。β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育肥中期之前的各阶段肠道微生物群落存在明显分离,而育肥中期和育肥后期聚集成一簇;泌乳阶段中,围产期和干奶期较为聚集,泌乳期和后备期较为分离。2)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断奶期以后的各阶段均为优势菌门;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随日龄增长而升高,并在育肥中期以后趋于稳定。在属水平上,新生期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和梭菌属(Clostridium)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阶段(P<0.05),断奶期Pseudoclostridium和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阶段(P<0.05),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副普雷沃氏菌属(Paraprevotella)相对丰度在育肥中期前随日龄的增长而升高。3)通过对肠道微生物群落进行层级聚类分析,将筛选出的612个菌种划分为9种微生物定殖模式(C1~C9分簇)。其中,C7和C9这2个分簇中的微生物定殖时间早,丰度较高,且能持续定殖在三河牛肠道中;在科水平上,颤螺菌科(Oscillospiraceae)、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梭菌科(Clostridiaceae)等菌科为C7和C9分簇中的优势菌科。综上所述,本试验揭示了三河牛全生长阶段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及差异,并探究了其定殖规律,筛选出了各阶段标志性微生物,为丰富高寒牧区乳肉兼用型三河牛肠道微生物资源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河牛 乳肉兼用型 不同生长阶段 肠道微生物群落 定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乒乓球混双比赛制胜规律新探:基于“八轮次”得失分的性别差异解析
8
作者 曹烨程 彭博 +1 位作者 陈辉 丁松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7-126,共10页
乒乓球混双自2020年东京奥运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以来,其竞技价值与战略地位发生了结构性转变,探究该项目的制胜规律对优化我国奥运备战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研究基于混双规则特有的“八轮次”结构,构建了性别动态性分析框架,采用... 乒乓球混双自2020年东京奥运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以来,其竞技价值与战略地位发生了结构性转变,探究该项目的制胜规律对优化我国奥运备战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研究基于混双规则特有的“八轮次”结构,构建了性别动态性分析框架,采用视频解析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近五年国际顶级乒乓球赛事进行了系统性剖析。研究发现:(1)发同性局与发异性局的竞技效能未呈现显著差异,比赛主要取决于轮次内关键拍序的战术执行效率。(2)在八轮次战术体系中,女发女轮次通过男子第三拍抢攻形成局部优势,而女接女轮次因男子第四拍防守稳定性不足成为系统性短板。(3)在相同战术场景下,性别属性对轮次效能具有显著调节作用。研究突破了传统单打项目的分析范式,构建了性别与轮次关联的动态模型,为我国混双项目应对奥运“单一组合参赛”规则、优化战术资源配置提供理论支撑,推动了训练体系向数据驱动的科学范式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乒乓球 混双比赛 制胜规律 八轮次 得失分 性别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乡村数字经济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丽双 傅新红 +1 位作者 王泽昊 杨锦秀 《农业经济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39,共13页
乡村数字经济在推动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中国省级统计数据,构建乡村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莫兰指数、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测算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乡村数字经济在推动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中国省级统计数据,构建乡村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莫兰指数、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测算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索造成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5—2022年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由0.156增长至0.329,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异质性显著,空间分布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特征;空间自相关检验显示出显著正向关联性,形成低—低、低—高、高—高三种集聚模式;消费水平差异是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其中城镇消费的驱动效应显著高于农村;消费因素通过正向空间溢出促进邻近区域发展,而产业因素因资源竞争呈负向极化效应。因此,应加快推进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差异化数字基建布局;激活城乡消费协同动能,释放消费驱动潜力;优化数字产业空间布局,抑制负向极化效应,促进乡村数字经济稳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数字经济 区域差异 空间格局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中华蜜蜂种群形态多样性研究
10
作者 杨灿 李乾欢 +7 位作者 石佳欣 温迪岚 潘成涛 李娟 万顺 张子健 廖今楠 龙见坤 《环境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5-1201,I0011,I0012,共19页
为揭示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种群的形态多样性及其与地理分布的关系,本研究通过形态指标分析,旨在为保护区内的中蜂种质资源保护和优良蜂种筛选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中华蜜蜂为... 为揭示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种群的形态多样性及其与地理分布的关系,本研究通过形态指标分析,旨在为保护区内的中蜂种质资源保护和优良蜂种筛选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中华蜜蜂为研究对象,在保护区内选取21个不同样点种群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其39个形态指标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梵净山保护区境内中华蜜蜂在不同种群间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喙长、右前翅长、肘脉指数、第三背板长、第四背板黑色绒毛带宽度等差异明显;该保护区中蜂的唇基和小盾片Sc区色型最丰富,上唇色型单一(仅5级),小盾片Sc区以7~8级偏黄色型为主占85.78%,KB区以4~6级中度偏黄色型为主占61.75%。腹部背板色型以8-7-7组合为主,其中第2背板偏黄色型占比达91.57%;主成分分析提取到2个主成分因素,累计解释51.41%的变异,因素1与采集能力、蜜蜡分泌相关的形态指标关联密切;因素2与体型大小和色型深浅相关;聚类分析得出梵净山21个不同样点种群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集中分布于梵净山东北及北部,出现了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其余区域聚为另一类,贵州大学教学实验场中蜂为一类;印江地区(样点19、18)表现出较强的生产能力,松桃和江口地区(样点15、9、8、1)蜂群体型较大、飞翔能力强,可作为优良种质资源重点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中华蜜蜂 种群 形态差异 色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峡谷地区InSAR相干性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机制
11
作者 施皓译 左小清 +2 位作者 张荐铭 李勇发 黄成 《遥感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84,共9页
在我国西南山区,复杂的地形和高植被覆盖率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相干性产生了显著影响,这对开展InSAR研究带来了不利影响。文章基于Sentinel-1卫星影像和SBAS-InSAR技术,分析了云南省镇雄县2020—2023年间不同地物类型的地表... 在我国西南山区,复杂的地形和高植被覆盖率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相干性产生了显著影响,这对开展InSAR研究带来了不利影响。文章基于Sentinel-1卫星影像和SBAS-InSAR技术,分析了云南省镇雄县2020—2023年间不同地物类型的地表相干性时空变化规律。通过机器学习模型(XGBoost、决策树、随机森林和LASSO),探讨了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坡度和降水量等因素对相干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相干性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尤其在雨季(4—8月)相干性显著下降;不同地物类型(如城镇、裸草地、耕地和林地)的相干性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其中NDVI对相干性变化的影响最为显著,二者之间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并且存在时间滞后效应,另外坡度和降水量也对相干性产生影响,坡度增大导致相干性下降,降水量增加则进一步降低相干性;机器学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NDVI是影响相干性变化的关键因素,重要性远大于坡度与降水。该研究结果为提升InSAR技术在复杂地形地区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尤其在滑坡监测、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相干性 时空变化规律 不同地物类型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共形阵列天线的和、差波束综合方法研究
12
作者 李发政 孙兆阳 +3 位作者 纪永刚 周航 李凉海 王筝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15,共5页
分布式共形阵列天线可充分利用载体外形有效孔径面积,依托其实现和、差波束,在无人机载雷达导航、目标跟踪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首先,将利用电磁全波分析得到的局部坐标系下的单元方向图旋转变换到全局坐标系下,基于该单元方向图... 分布式共形阵列天线可充分利用载体外形有效孔径面积,依托其实现和、差波束,在无人机载雷达导航、目标跟踪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首先,将利用电磁全波分析得到的局部坐标系下的单元方向图旋转变换到全局坐标系下,基于该单元方向图进行矢量叠加得到阵列的远区总场。进一步地,以每个阵元的激励信号权重作为优化变量,利用遗传算法对幅值加权优化实现和、差波束低副瓣综合。通过构建4×4×4的多平面组合分布式共形阵列天线进行实验仿真验证,遗传算法对提高该类阵列天线的和、差波束低副瓣性能是有效的;同时,利用电磁全波分析证明天线单元方向图进行阵列总场叠加是可行的,使天线单元的选型更加多样化,可以更好地满足无人机载雷达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共形阵列天线 遗传算法 和、差波束 电磁全波分析 方向图计算 矢量叠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阳’猕猴桃TCP基因家族鉴定及其在果实中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姝熠 蒋开秀 +2 位作者 刘欢艳 黄亚成 刘林娅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0-201,共12页
【目的】基于全基因组鉴定‘红阳’猕猴桃TCP基因(AcTCPs)家族成员,分析各成员的分类进化关系,研究其组织、果实发育过程和激素处理的表达特性,为深入揭示猕猴桃果实中TCP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红阳’... 【目的】基于全基因组鉴定‘红阳’猕猴桃TCP基因(AcTCPs)家族成员,分析各成员的分类进化关系,研究其组织、果实发育过程和激素处理的表达特性,为深入揭示猕猴桃果实中TCP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红阳’猕猴桃TCP转录因子的理化性质、基因结构、保守基序、顺式作用元件及物种间共线性关系等。利用转录组数据和RT-qPCR分析‘红阳’猕猴桃中AcTCPs在果实不同发育时期、不同组织中和激素处理下的表达模式。【结果】在‘红阳’猕猴桃中鉴定出分布于19条染色体上的40个含有完整TCP结构域的AcTCPs基因,分别命名为AcTCP1-AcTCP40。系统发育分析、保守基序和基因结构分析将它们分为PCF(21)、CIN(12)和CYC/TB1(7),且全基因复制或片段复制在‘红阳’猕猴桃TCP基因家族的扩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组织特异性分析表明,6个候选基因在雄花和果实中高表达,果实不同发育时期RT-qRCR结果显示,AcTCP1在果实发育后期高表达,AcTCP11、AcTCP1、AcTCP35、AcTCP10和AcTCP32在果实发育前期高表达,且表达模式与转录组结果一致。对果实进行外源激素处理结果表明,脱落酸(ABA)和乙烯(ET)处理下调了6个候选AcTCPs的表达;赤霉素(GA_(3))处理初期上调了AcTCP1、AcTCP35和AcTCP32的表达,氯吡苯脲(CPPU)处理初期上调了Ac TCP35和AcTCP32的表达,其余AcTCPs的表达均被GA_(3)和CPPU下调。【结论】从‘红阳’猕猴桃全基因组中系统鉴定出40个TCP基因,6个候选基因在果实和雄花中高表达。在果实中AcTCP35、AcTCP32、AcTCP1、AcTCP10、AcTCP11和AcTCP20的表达与果实发育密切相关且受到外源激素(ABA、ET、GA_(3)和CPPU)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阳’猕猴桃 TCP转录因子 全基因组鉴定 生物信息学 组织差异 表达模式分析 激素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放牧模式对高原鼠兔行为之间的影响研究进展
14
作者 杨云 安柏衡 米玛旺堆 《西藏农业科技》 2025年第3期110-118,共9页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独特的高海拔草地之一。家畜放牧直接摄食植物资源改变草地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与其生态位重叠的高原鼠兔的行为模式。高原鼠兔作为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在维持生态平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物种相互作...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独特的高海拔草地之一。家畜放牧直接摄食植物资源改变草地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与其生态位重叠的高原鼠兔的行为模式。高原鼠兔作为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在维持生态平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物种相互作用方面,不同的牧模式通过干扰植物群落结构和食物资源分布,改变了高原鼠兔的觅食、贮食、警戒、攻击和掘洞行为。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系统综述,评估家畜放牧与高原鼠兔行为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表明,放牧行为影响了高原鼠兔的觅食、贮草、警戒、掘洞和攻击行为。这些行为变化可能进一步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模式放牧 高原鼠兔行为 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降雨特征对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的影响
15
作者 谢乐 侯鹏 +3 位作者 周涛 刘亦晟 王家豪 任晓琦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940-4951,共12页
黄土高原的脆弱生态环境导致降雨侵蚀现象频发,准确评估降雨侵蚀力对优化该区生态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不同降雨侵蚀力估测模型差异导致其时空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差异。因此,利用黄土高原1990—2021年小时降雨数据,分析雨量与雨... 黄土高原的脆弱生态环境导致降雨侵蚀现象频发,准确评估降雨侵蚀力对优化该区生态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不同降雨侵蚀力估测模型差异导致其时空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差异。因此,利用黄土高原1990—2021年小时降雨数据,分析雨量与雨强模型计算的降雨侵蚀力差异,揭示不同季节、雨型、海拔等特征参量对两模型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显示:(1)黄土高原基于雨强计算的年均降雨侵蚀力均值为918.36MJ mm hm^(-2) h^(-1),范围在222.81—2583.52MJ mm hm^(-2) h^(-1);基于雨量计算的年均降雨侵蚀力均值为1058.17MJ mm hm^(-2) h^(-1),范围在271.92—2700.71MJ mm hm^(-2) h^(-1)。(2)两种模型计算出的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相似,但基于雨强计算得到的降雨侵蚀力变异系数更高,变异系数为0.44。(3)不同雨型、季节的降雨侵蚀力值空间分布相似,随季节推移,夏季降雨侵蚀力值最高且分布最广;且雨强模型对海拔更敏感,相关系数为-0.58。综上,综合考虑雨量与雨强的双重效应可有效反映黄土高原降雨侵蚀过程的动态特征,准确评估降雨侵蚀力对区域特征参量变化的响应,有助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支撑政府间水土保持相关策略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侵蚀力 高时间分辨率 模型差异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织物基图案化导电矩阵的自组装成形及传感应用
16
作者 陈琪 武萁 +1 位作者 徐锦琳 贾浩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26,共9页
为实现织物基图案化复合纳米材料矩阵的可控成形,采用纳米银复合导电分散液和织物基底相结合,通过低压紫外光照以及化学处理方法,实现织物表面特定线路的表面能差异化,使导电分散液在织物表面定位附着及铺展成形,并对成形的导电矩阵传... 为实现织物基图案化复合纳米材料矩阵的可控成形,采用纳米银复合导电分散液和织物基底相结合,通过低压紫外光照以及化学处理方法,实现织物表面特定线路的表面能差异化,使导电分散液在织物表面定位附着及铺展成形,并对成形的导电矩阵传感性能及服用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通过该方法制备的导电矩阵具有良好的分辨率,在1%、5%、10%、15%应变下都能达到稳定循环,能够灵敏地捕捉到弹尺振动、喉结振动、眨眼、手指弯曲等微小振动的信号,在弯折、扭转和摩擦200次后电阻仍能保持稳定,该方法有望制备高灵敏度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人体运动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纳米线 表面能差异 亲疏水性 自组装 图案化 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展格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基于省级行政区层面的探讨
17
作者 刘洋 周智翔 《统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29,共13页
科学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省级行政区层面加以测度,有助于更加深刻理解新发展格局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科技自强观、优化供给观、扩大内需观、顺畅流通观、空间联动观、改善民生观、高水平开放观“七观合一... 科学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省级行政区层面加以测度,有助于更加深刻理解新发展格局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科技自强观、优化供给观、扩大内需观、顺畅流通观、空间联动观、改善民生观、高水平开放观“七观合一”的角度,系统梳理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内涵与统计含义,构建由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供给质量、培育内需体系、资源顺畅流通、统筹空间发展、持续改善民生、稳步扩大开放等7个一级指标组成的新发展格局评价指标体系,在省级行政区层面测度2011—2020年新发展格局水平,探究我国省份间新发展格局的时空演变与地区差异特征,并给出在全国层面、地区层面和省级层面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与相关政策建议。研究发现,第一,我国新发展格局指数得分稳定上升。科技自立自强与资源顺畅流通一级指标增长较为迅速,但提升供给质量、培育内需体系和稳步扩大开放一级指标增长乏力。第二,各省份新发展格局指数差异较为明显,在科技自立自强、稳步扩大开放这两个一级指标下的差距较大。第三,从全局空间自相关看,每年的新发展格局指数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正相关,但相关性略有下降;从局部空间自相关看,大部分省份的新发展格局指数呈现正相关,但相关性较低。第四,从地区层面看,东部地区的新发展格局指数较为领先,东北地区的新发展格局指数增长乏力并在2019年被中部地区超越,地区间差异逐年下降;南方地区新发展格局指数的得分与增速都高于北方地区,地区间差异呈现逐年上升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评价指标体系 地区差异 时序变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SAVI-Albedo特征空间的香格里拉市土地荒漠化时空动态监测
18
作者 顾亚 张亚 +2 位作者 段海川 文艺 邹祖建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524-6543,共20页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我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持续开展土地荒漠化监测研究对促进荒漠化区生态恢复意义重大。针对基于NDVI-Albedo特征空间提取土地荒漠化存在的不足,结合模型对比分析,提出了基于...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我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持续开展土地荒漠化监测研究对促进荒漠化区生态恢复意义重大。针对基于NDVI-Albedo特征空间提取土地荒漠化存在的不足,结合模型对比分析,提出了基于OSAVI-Albedo特征空间的高寒草甸区土地荒漠化遥感提取方法。通过构建OSAVI-Albedo特征空间得到香格里拉市各期次荒漠化差异指数,对研究区近20年来的土地荒漠化进行时空动态监测研究,并结合区域气象、人口等数据变化,探究了自然和人为因素对区域土地荒漠化演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OSAVI-Albedo模型能很好地克服NDVI-Albedo模型的缺点,有效地区分不同地表植被覆盖类型且不受特殊地物影响。2003—2022年,香格里拉市土地荒漠化整体呈好转趋势,轻度、中度、重度荒漠化面积逐渐缩小,荒漠化呈减轻趋势的面积为加重面积的2倍,仅局部地区有荒漠化恶化、波动情况发生。进一步分析表明,研究区自然因素(气温和降水)、人为因素(土地覆盖和人口密度)以及生态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是影响区域荒漠化演变的重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的土壤调整植被指数-反谢率(OSAVI-Albedo) 荒漠化差异指数 时空格局 趋势分析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宁市不同配置模式人工林地树木水分利用特征
19
作者 张雪 田丽慧 +3 位作者 杨宗雨 李石开 范明彦 杨帅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390-6405,共16页
水是植物生存最主要的限制因子,对城市植物水分利用的研究已成为城市生态保护和植被建设的关键。以青海省西宁市青海大学校园林地青杨(Populus cathayana)纯林、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纯林、青杨-青海云杉混交林和青杨-暴马丁香(S... 水是植物生存最主要的限制因子,对城市植物水分利用的研究已成为城市生态保护和植被建设的关键。以青海省西宁市青海大学校园林地青杨(Populus cathayana)纯林、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纯林、青杨-青海云杉混交林和青杨-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榆叶梅(Amygdalus triloba)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结合MixSIAR模型,分析植物生长季(5—10月)的水分利用来源。研究结果表明:2023年5—10月研究区的降水量为406.88mm,占全年总降水量(454.7mm)的89%。在生长季初期,纯林中的青杨和青海云杉主要利用60cm深度以上的土壤水,利用比例分别为(70.58±58.15)%和(72.21±61.33)%。混交林中的树种对各深度层次的土壤水均有利用。进入生长季中期,降水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加,青杨、青海云杉和暴马丁香主要利用表层土壤水,但MPSA的榆叶梅仍利用各层土壤水。生长季末期,降水减少,土壤含水量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13.61±0.94)%,纯林中的青杨和青海云杉以中层20—60cm土壤水作为主要水源,利用比例分别为(35.90±29.63)%和(43.17±33.73)%,混交林的青杨和青海云杉及暴马丁香转而利用中层和深层土壤水,而榆叶梅仍对各层土壤水均有利用。以上结果表明,植物的水分来源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同种植物在不同配置模式的林地(纯林和混交林)中水分利用格局存在差异。林地配置模式改变了种间和种内对水分来源的竞争效应,混交林中不同物种间的水分竞争与纯林中同一物种个体间的水分竞争具有不同的效应。植物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模式与其林地配置模式、根系分布和下方土壤含水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变化 稳定氢氧同位素 校园绿地 植物水分来源 不同配置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差分Pattern时延差编码的管道应急声通信技术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顺 高勇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0-23,28,共5页
在地下空间突发灾难后通信中断的情况下,基于刚性管道的应急声通信系统可为搜救被困人员提供有效保障。在现有的管道应急声通信系统中,存在传输效率较低的缺点,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差分Pattern时延差编码的管道应急声通信方法,可有... 在地下空间突发灾难后通信中断的情况下,基于刚性管道的应急声通信系统可为搜救被困人员提供有效保障。在现有的管道应急声通信系统中,存在传输效率较低的缺点,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差分Pattern时延差编码的管道应急声通信方法,可有效提高管道应急声通信系统的传输效率。实际的管道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与原来的通信系统相比,相同条件下的通信速率有了较大提高,并具有一定的抗干扰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急声通信 pattern时延差编码 时延测量 LAB VIE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