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制动时车轮型面演变及表面硬化对车轮磨耗的影响
1
作者 朱爱华 张财胜 +4 位作者 杨建伟 白堂博 张骄 白杨 李安琰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4-182,共9页
针对制动时车轮型面演变和表面硬化对车轮磨耗影响的问题,基于实测的地铁车轮磨耗型面和踏面硬度数据,分别建立车轮-闸瓦有限元模型和含有柔性轮对的车辆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紧急制动工况下不同车轮磨耗型面对轮轨接触特性、轮... 针对制动时车轮型面演变和表面硬化对车轮磨耗影响的问题,基于实测的地铁车轮磨耗型面和踏面硬度数据,分别建立车轮-闸瓦有限元模型和含有柔性轮对的车辆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紧急制动工况下不同车轮磨耗型面对轮轨接触特性、轮轨动态响应、车轮-闸瓦接触应力及制动温升的影响.在考虑不同车轮磨耗型面及硬度的基础上,利用改进的Archard磨耗模型分别计算车轮-钢轨磨耗、车轮-闸瓦磨耗与踏面总磨耗.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踏面磨耗程度的增加,车轮-钢轨、车轮-闸瓦接触应力与接触面积发生变化;相较于轮轨垂向力,横向蠕滑力和纵向蠕滑力对型面变化更敏感;车轮-钢轨磨耗主要受车轮-钢轨接触应力影响,而车轮-闸瓦磨耗主要受踏面初始硬度影响;紧急制动时踏面总磨耗以车轮-闸瓦磨耗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车轮磨耗 不同磨耗型面 轮轨动态响应 紧急制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棚电式智能拖拉机远程操控界面注意力响应特性与优化设计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诚 胡楚文 +4 位作者 罗振豪 宋正河 王英锋 宋来辉 杨晓 《农业机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392-404,共13页
目前远程人机交互终端主要通过视频图像和数值图标进行堆叠式展示,但缺乏人因设计导致监控者在应对故障时信息难以理解、心理负荷高,影响应急响应的可读性和准确性。本研究针对棚电式无人驾驶电动拖拉机远程终端堆叠式界面信息获取人因... 目前远程人机交互终端主要通过视频图像和数值图标进行堆叠式展示,但缺乏人因设计导致监控者在应对故障时信息难以理解、心理负荷高,影响应急响应的可读性和准确性。本研究针对棚电式无人驾驶电动拖拉机远程终端堆叠式界面信息获取人因设计不足的问题,开发界面注意力采集系统,基于反应时间与识图准确率等注意力工效指标,开展对堆叠式界面无故障、突发单/两/三因素故障时的注意力工效试验,探析注意力工效对堆叠式应急界面的响应规律,分析界面人因注意力分布场演变规律;开展人因工程学界面布局优化设计,对优化后的分布式界面与集中式界面进行试验验证,并综合评价界面注意力易读性与准确性的提升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堆叠式界面、分布式界面、聚集式界面的单因素故障平均反应时间分别为1096、1294、1097 ms,两因素故障平均反应间分别为1123、1142、1293 ms,三因素故障最快发现预警反应时间分别为820、1108、749 ms;注意力分布场分别呈现趋大模块性、趋高对比度性和趋中心性的分布规律,并分别呈向变化点、向显著点的演变规律;界面优化方案最终选取聚集式界面,其应急响应的平均反应时间较堆叠式界面降低3.4%、2 s内准确率平均提升11.66%、4 s内准确率平均提升34.94%、监控者心理负荷降低11.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程监控界面 注意力应急响应差异性 注意力应急响应分布场 界面应急响应模式 智能拖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分级响应和救援程序探讨 被引量:53
3
作者 刘铁民 刘功智 陈胜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5-8,共4页
应急救援的响应机制是国家生产安全应急体系运行的重要基础 ,是保证应急救援活动快速、有效的技术关键。应依据生产安全事故的预期后果、影响范围、事态控制和事件的性质 ,实行预备 (Ⅰ级 )、专业启动(Ⅱ级 )和国家启动 (Ⅲ级 )三级响... 应急救援的响应机制是国家生产安全应急体系运行的重要基础 ,是保证应急救援活动快速、有效的技术关键。应依据生产安全事故的预期后果、影响范围、事态控制和事件的性质 ,实行预备 (Ⅰ级 )、专业启动(Ⅱ级 )和国家启动 (Ⅲ级 )三级响应机制。在各级应急组织制定和实施通用的应急响应程序 ,使应急反应的接警、启动、救援实施、事态控制、应急恢复 ,直到应急结束的全过程实现程序化和标准化。同时还应建立应急救援演练与评审改进机制 ,以评价应急体系的能力 ,检验应急预案的实效性 ,持续改进 ,不断完善 ,以提高整体应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急救援活动 国家生产安全 响应机制 应急水平 救援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急响应的时效性评估问题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李加莲 池宏 +1 位作者 石彪 祁明亮 《运筹与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6-185,共10页
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在于时间上要快,效果上要好,综合考虑这两方面的评估被称为时效性评估。应急响应程序是由多个具有逻辑先后顺序的应对行动组成的,前面行动执行的效果会对后面的行动产生影响,不同行动的特点和评价指标是不一样的。根... 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在于时间上要快,效果上要好,综合考虑这两方面的评估被称为时效性评估。应急响应程序是由多个具有逻辑先后顺序的应对行动组成的,前面行动执行的效果会对后面的行动产生影响,不同行动的特点和评价指标是不一样的。根据行动的评价指标与其时效性的定性关系,通过构造函数定量表达的方法,给出了不同行动的时效性评估函数。并针对资金固定时单行动的时效性评估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通过推导证得该行动不同质量的同一种类资源的配比存在着最优值,使得其时效性评估函数值达到最大。本研究对分析影响时效性的主要因素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急预案 应急响应程序 时效性评估 行动 单种异质资源配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救社区化管理模式对呼叫反应时间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雨佳 陈开红 +2 位作者 朱庆生 呼冬鸣 王亚东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1937-1940,共4页
目的评价急救社区化管理模式对呼叫反应时间的影响,探索优化院前急救管理的途径。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北京市急救中心指挥调度平台。以采用急救社区化管理模式的北京市朝阳区为干预组,未采用急救社区化管理模式的北京市某区为对照组。... 目的评价急救社区化管理模式对呼叫反应时间的影响,探索优化院前急救管理的途径。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北京市急救中心指挥调度平台。以采用急救社区化管理模式的北京市朝阳区为干预组,未采用急救社区化管理模式的北京市某区为对照组。干预组于2014年开始全面实施急救社区化管理模式,采集两组2013年1月和2014年1月的出车数据,采用倍差法(DID)计算急救社区化管理模式产生的呼叫反应时间净变化。结果急救社区化实施后(2014年1月)干预组平均呼叫反应时间为15.84 min,比实施前(2013年1月,17.09 min)缩短了1.25min;2014年1月对照组平均呼叫反应时间为19.18 min,比2013年1月(19.32 min)缩短了0.14 min,两区同期平均呼叫反应时间缩短量的净差值为1.11 min。急救社区化管理模式对缩短平均呼叫反应时间有正向的作用(P<0.05)。结论急救社区化工作的开展缩短了呼叫反应时间,朝阳区急救社区化模式可为今后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一套可借鉴的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救医疗服务 社区化管理模式 呼叫反应时间 倍差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外灾害应急文化差异分析 被引量:25
6
作者 汪云 迟菲 陈安 《灾害学》 CSCD 2016年第1期226-234,共9页
受诸多因素影响,中外的应急文化存在着较大差异。对比分析中外应急文化差异,将有助于我国应急文化的建设和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据此综合对比了中外应急态度差异,并选取三个角度对中外应急文化差异进行了具体分析。首先从突发事件事前... 受诸多因素影响,中外的应急文化存在着较大差异。对比分析中外应急文化差异,将有助于我国应急文化的建设和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据此综合对比了中外应急态度差异,并选取三个角度对中外应急文化差异进行了具体分析。首先从突发事件事前和事后态度的角度,将应急文化分成四象限,以每个象限的典型代表国家为例,将中外应急态度差异进行对比;接着分析了中外应急中个人作用差异、评价与问责差异以及感恩差异,并进一步对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应急文化 差异分析 态度 个人与组织 问责 感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地区县(市)地震应急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区域差异初探 被引量:7
7
作者 刘军 苏桂武 +4 位作者 孙甲宁 宋立军 邓砚 齐文华 谭明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14-822,共9页
从新疆地区地震活动性、灾害背景及区域协同联动应急模式出发,在遵循科学性、系统优化和可操作性及区域特性等原则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县级行政单元的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继而建立了基于基础设施条件、基础人力物力财力... 从新疆地区地震活动性、灾害背景及区域协同联动应急模式出发,在遵循科学性、系统优化和可操作性及区域特性等原则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县级行政单元的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继而建立了基于基础设施条件、基础人力物力财力、(县级)专项能力和专项经验及基础环境背景4个一类指标集的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并根据新疆地区4类人员问卷调查资料,计算和分析了样本支持条件下各指标的权重及结果,将其应用在新疆地区县(市)地震应急能力等级划分中。结果表明,地震应急能力的空间分布格局的产生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等方面所具备的优势是相适应的,安居富民工程对提升区域地震应急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少数民族聚集区应急能力有待加强,寒旱、高海拔地区等特殊地理因素影响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应急能力 指标体系 新疆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震应急二级分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邓砚 苏桂武 聂高众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5年第4期458-467,共10页
在已有地震应急宏观分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讨论了进一步开展地震应急次级分区的意义及其分区方案的多样性;然后提取“政治经济强辐射中心、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人口聚居区、侨乡、大型工业危险源”等5方面社会经济因素在不同县域内的1... 在已有地震应急宏观分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讨论了进一步开展地震应急次级分区的意义及其分区方案的多样性;然后提取“政治经济强辐射中心、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人口聚居区、侨乡、大型工业危险源”等5方面社会经济因素在不同县域内的10种主要组合类型作为区划指标,采取“自下而上归并”的区划途径,进行了中国地震应急二级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在将我国大陆划分为8个地震应急一级大区的基础上,从社会经济角度又可大致划分出19个二级区;二级区的划分进一步揭示了不同地区开展地震应急工作时应注意的一些较具体的社会经济问题及其空间配置特点;两级分区的结合从“宏观概括”和“中观具体”两个层次示范了地震应急分区研究的基本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应急 二级分区 初步研究 区域差异 社会经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感觉通路ERP注意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罗跃嘉 魏景汉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95-201,共7页
采用提高了非注意纯度的“跨通路延迟反应”实验模式,研究跨通路注意的事件相关电位(ERP)成分,以注意ERP减去非注意ERP的早期差异负波(Ndl)为主要分析对象。被试者为12名青年正常人。结果发现:①听觉偏差刺激、视... 采用提高了非注意纯度的“跨通路延迟反应”实验模式,研究跨通路注意的事件相关电位(ERP)成分,以注意ERP减去非注意ERP的早期差异负波(Ndl)为主要分析对象。被试者为12名青年正常人。结果发现:①听觉偏差刺激、视觉标准与偏差刺激皆在其特异性感觉区域的头皮部位,观察到注意引起Nl波幅增大的现象。Ndl的起始时间与注意Nl相同,而早于非注意Nl,支持注意的早期造反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相关电位 跨通路延迟反应 心理学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震应急宏观分区的初步研究
10
作者 苏桂武 邓砚 聂高众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82-395,共14页
文中首先分析了区域地震活动、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影响地震应急的途径、方式和程度;然后提取了“地震综合危险性、人口经济密度、区域性地震次生自然灾害、地方潜在应急投入系数和等级公路密度”作为分区指标,通过“自上而下”... 文中首先分析了区域地震活动、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影响地震应急的途径、方式和程度;然后提取了“地震综合危险性、人口经济密度、区域性地震次生自然灾害、地方潜在应急投入系数和等级公路密度”作为分区指标,通过“自上而下”的区划途径和主导因素法、部门叠置法与地理相关分析法相配合的区划手段,对中国大陆进行了地震应急宏观分区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可初步分成8个地震应急大区,各大区的地震应急宏观特点差异很大,是各地制定、实施和发展有地域针对性的地震应急对策体系时的基本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应急 宏观分区 初步研究 区域差异 地域针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