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具有扰流结构的风冷型锂电池包热管理系统优化 被引量:1
1
作者 何闯 赵钦新 梁志远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97,共8页
基于常见新能源车结构设计了一种车载式风冷型锂电池包,利用有限元仿真对风冷型锂电池热管理系统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入口空气流速2 m/s的条件下,顺排和叉排两种结构的最大温差分别为6.96℃和6.29℃,叉排结构下最大温差有所降低;增... 基于常见新能源车结构设计了一种车载式风冷型锂电池包,利用有限元仿真对风冷型锂电池热管理系统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入口空气流速2 m/s的条件下,顺排和叉排两种结构的最大温差分别为6.96℃和6.29℃,叉排结构下最大温差有所降低;增加扰流板为空气流场创造扰流结构,最大温差为5.69℃,相比叉排结构最大温差降低了0.60℃;入口空气流速大于4 m/s时,最大温差低于5℃,满足锂电池最优放电效率;扰流板布置为对称结构时电池包具有最优的冷却性能,电池的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明显低于其他排布方式;入口空气流速与电池包冷却性能呈正相关,入口空气流速达到6 m/s时达到最优冷却效果,此后继续增大入口空气流速冷却性能变化幅值减小。所设计的18650锂电池包在隔板间距为对称排布下具有最优的扰流冷却性能,控制入口空气流速大于4 m/s时可以使电池在最优放电效率下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 扰流结构 热管理 入口空气流速 温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冠层温度与冠气温差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因素的响应
2
作者 毛炼 杨滢 +4 位作者 何子奇 陆森 刘琳奇 张劲松 王宝庆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60,共11页
[目的]研究核桃冠层温度与冠气温差变化特征以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基于热指数诊断核桃水分状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疆阿克苏地区核桃果园为研究对象,连续同步观测核桃冠层温度与环境参数,定期测定核桃叶片蒸腾速率,分析核桃... [目的]研究核桃冠层温度与冠气温差变化特征以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基于热指数诊断核桃水分状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疆阿克苏地区核桃果园为研究对象,连续同步观测核桃冠层温度与环境参数,定期测定核桃叶片蒸腾速率,分析核桃冠层温度与冠气温差的变化特征,确定冠层表面能量分量对冠层温度的影响,探讨冠层温度与冠气温差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结果]核桃冠层温度与冠气温差均呈现单峰变化趋势,但冠层温度变化与空气温度变化之间存在时间滞后效应。水分充足条件下,净辐射、蒸腾潜热以及对流换热在冠层表面能量平衡中的占比分别为54.60%~55.42%、40.56%~45.11%以及-0.53%~4.84%之间,最大可使冠层温度变化11.12、7.22以及1.65℃。冠层温度与冠气温差对环境条件的响应存在差异,核桃冠层温度与空气温度的相关性最好,而冠气温差与太阳辐射的相关性最佳,核桃冠气温差对土壤水分变化的敏感性相对于冠层温度更强。风速对冠层温度与冠气温差均存在一定影响。[结论]使用热指数诊断核桃果园水分状况是可行的,未来在构建核桃无水分胁迫基线与无蒸腾基线时,需考虑太阳辐射与风速对冠气温差的影响;同时,在使用热指数诊断核桃水分状况时,需考虑冠层温度与空气温度之间的时滞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层温度 冠气温差 环境因子 时滞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传感器数据的设施番茄地上、地下环境三维曲面模型分析
3
作者 腰彩红 王建春 +3 位作者 李扬 封成智 王志伟 暴廷燊 《天津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30-40,共11页
为研究设施内地上、地下环境因素的变化趋势,以设施番茄种植为例,在温室外、灌溉液中和温室内地上、地下安装多个传感器采集温室内外和温室内地上、地下的环境数据,试验重点研究了地上距离温室后墙不同宽度(2、4、6、8、10 m)处日平均... 为研究设施内地上、地下环境因素的变化趋势,以设施番茄种植为例,在温室外、灌溉液中和温室内地上、地下安装多个传感器采集温室内外和温室内地上、地下的环境数据,试验重点研究了地上距离温室后墙不同宽度(2、4、6、8、10 m)处日平均温度随温室外日平均温度变化的趋势和地下距离土壤表面不同深度(5、15、25、35、45 cm)处日土壤电导率最大差值随肥液电导率值变化的趋势。同时,利用MATLAB的三维曲面拟合建立了地上日平均温度变化模型和地下电导率最大差值变化模型,并明确了定量公式。结果表明,距离后墙9 m处日平均温度最高,距离后墙3 m处日平均温度最低,距离土壤表面深度10 cm处电导率最大差值最大,距离土壤表面深度40 cm处电导率最大差值最小。最后,由实测值与地上温度模型、地下电导率模型所得预测值比较结果可知,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61℃、10.68μs·cm-1,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09℃、14.71μs·cm-1。综上,该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可为设施番茄种植中的环境变化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上、地下环境模型 三维曲面拟合 多传感器采集 日平均温度 日电导率最大差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对福建省气温和地温变化影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倩 金凯 +5 位作者 金岩松 宗全利 刘春霞 秦鹏 陈明利 刘佩茹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26,共12页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热环境急剧恶化,研究城市化对温度变化的影响有助于深入认识我国气候变化特征。然而,以往相关研究多聚焦于气温或地温中的一项指标,尚不完全清楚城市化对二者影响的差异。本文利用福建省20个气象站逐日地表...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热环境急剧恶化,研究城市化对温度变化的影响有助于深入认识我国气候变化特征。然而,以往相关研究多聚焦于气温或地温中的一项指标,尚不完全清楚城市化对二者影响的差异。本文利用福建省20个气象站逐日地表气温(简称气温)和0 m地温(简称地温)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和UMR(Urban Minus Rural)等方法,旨在探讨1987—2017年福建省气温、地温变化中的城市化影响。结果表明:(1)福建省气温和地温变化具有很大时空异质性;就区域平均而言,年和各季节平均温度均呈增加趋势,但地温上升幅度普遍高于气温。(2)城市化对城市站日平均、最高和最低温度变化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其中,对年平均地温变化的影响(0.18℃·(10 a)^(-1),P<0.01)明显高于对气温的影响(0.08℃·(10 a)^(-1),P<0.05),对各季节平均地温变化的影响也高于气温。(3)在基于所有台站计算的福建省年平均地温序列中检测出显著的城市化影响(0.06℃·(10 a)^(-1),P<0.05),且这种城市化影响偏差在春季和夏季地温序列中更加明显。综上,基于台站观测数据的福建省气温和地温变化速率差异与城市化对二者的增温效应差异密切相关;建议在未来相关研究中对此予以考虑和剔除,从而促进对区域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地温 变化趋势 城市化 不对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通风策略在西北地区夏季蛋鸡舍应用效果 被引量:1
5
作者 陈辰 王阳 +4 位作者 彭海青 李保明 万代富 李德义 郑炜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84-193,共10页
在中国西北地区夏季蛋鸡养殖中,由于昼夜温差大,需对蛋鸡舍的通风换气量进行频繁调整以适应环境变化。在连续通风策略下,对风机运转数量的调整常导致舍内负压值的较大波动,并且难以实时准确地通过进风口来调控舍内负压水平,导致舍内温... 在中国西北地区夏季蛋鸡养殖中,由于昼夜温差大,需对蛋鸡舍的通风换气量进行频繁调整以适应环境变化。在连续通风策略下,对风机运转数量的调整常导致舍内负压值的较大波动,并且难以实时准确地通过进风口来调控舍内负压水平,导致舍内温度波动大、热环境分布不均匀。为探究间歇通风策略在西北地区夏季蛋鸡舍的应用效果,该研究在两栋不同进风模式的商品代蛋鸡舍进行试验。通过对两栋鸡舍内温湿度、风速及内外压差的连续监测,对比间歇通风和连续通风策略下,侧墙小窗进风及纵向通风鸡舍内的热环境分布,并对风机的间歇调控策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间歇通风策略下,侧墙小窗进风和纵向通风鸡舍内的平均温度波动分别为0.6、0.7℃,水平方向最大温差分别为0.3、5.2℃;连续通风策略下,侧墙小窗进风和纵向通风鸡舍内的平均温度波动分别为1.2、1.0℃,水平方向最大温差分别为0.8、4.7℃。开启风机数量相同时,两栋鸡舍内外压差和风速均不随通风策略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侧墙小窗进风鸡舍风机相对山墙至风机排风端的内外压差由17 Pa增大至19 Pa,纵向通风鸡舍相对山墙处舍内外压差为11 Pa;侧墙小窗进风鸡舍平均进风风速和走道平均风速分别为3.30、0.49 m/s,与纵向通风鸡舍相比分别提高1.86、0.12 m/s。综合间歇和连续通风策略下两栋鸡舍内热环境情况,间歇通风策略应用于西北地区夏季蛋鸡舍可有效降低舍内温度波动并维持舍内外压差水平的稳定,间歇通风策略更适用于侧墙小窗进风式鸡舍,可提高舍内温度分布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控制 风速 通风策略 温差 热应激 压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冠气温差的温室黄瓜蒸散量模拟 被引量:1
6
作者 蒋建辉 闫浩芳 +4 位作者 张川 王国庆 张建云 梁少威 邓帅帅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2-540,共9页
通过建立基于不同时刻冠气温差(T c-T a)的温室黄瓜日蒸散量(ET c)估算模型,分析了基于不同时刻T c-T a对估算ET c的准确性;同时,基于T c-T a构建了估算黄瓜不同生育期ET c的Jackson模型,并将模型估算结果与基于冠层阻力参数(r c)的Penm... 通过建立基于不同时刻冠气温差(T c-T a)的温室黄瓜日蒸散量(ET c)估算模型,分析了基于不同时刻T c-T a对估算ET c的准确性;同时,基于T c-T a构建了估算黄瓜不同生育期ET c的Jackson模型,并将模型估算结果与基于冠层阻力参数(r c)的Penman-Monteith模型及蒸渗仪实测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基于14:00的T c-T a构建的Jackson模型,估算温室黄瓜ET c的精确度最高(R 2为0.937),误差最小(RMSE为0.722 mm/d);相比Penman-Monteith模型(R 2为0.964),基于T c-T a的Jackson经验模型对黄瓜ET c估算结果与实测值相关性更高(R 2为0.967),误差更小(RMSE为0.735 mm/d).研究结果可为温室ET c模拟以及节水灌溉智能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气温差 冠层温度 温室黄瓜 蒸散量 Jackson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示踪法对广州城市化地下温度影响的辨识 被引量:1
7
作者 连健斌 李绍恒 +3 位作者 陈建耀 龚柔艳 梁贝竹 董林垚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36,共8页
浅层地温和近地表空气温度之间存在内在能量交换,随着时间推移,地表温度变化的信息会向下传播,并叠加到稳态地温场上。因此,可通过当前地温剖面,反过来重建地面温度变化的历史。为评估全球变暖和城市化对广州地下温度的综合影响,本文收... 浅层地温和近地表空气温度之间存在内在能量交换,随着时间推移,地表温度变化的信息会向下传播,并叠加到稳态地温场上。因此,可通过当前地温剖面,反过来重建地面温度变化的历史。为评估全球变暖和城市化对广州地下温度的综合影响,本文收集了广州站自1958—2022年的气温数据并对这段时期的气温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和距平分析,获得了广州16个观测钻孔的温度-深度剖面;再利用温度-深度剖面下段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地温梯度以及偏离恒定地温梯度的深度;最后,结合气温数据得到开始增温时间和增温幅度,运用解析解方程得到广州地表增温下温度-深度剖面的理论曲线。结果显示广州气温在1958—2022年间的增温速率为0.33℃/10a,开始增温的时间为1987年,增温幅度为2.6℃。广州区域观测到的地温梯度值为0.036℃/m,而地温偏离恒定地温梯度的深度为54.8 m,与通过解析解计算得到的理论深度57.6 m基本一致。研究发现城市化导致的地表变暖开始时间越早,地下温度与恒定地温梯度偏离的深度越大,表明城市区域地温偏离恒定地温梯度的深度可作为描述城市化进程的一个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城市化 气温 地温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源热泵地埋管侧水系统优化运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陈鹏旭 许波 +1 位作者 陈振乾 陈翔燕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117,共8页
本文基于江苏无锡某典型厂房土壤源热泵空调项目的实测数据,以地源侧系统总能耗最低为目标,构建设备模型对地源水泵运行工况进行优化,并与两种传统控制策略的运行效果进行对比,据此提出进一步的优化建议。结果表明:基于负荷的优化控制策... 本文基于江苏无锡某典型厂房土壤源热泵空调项目的实测数据,以地源侧系统总能耗最低为目标,构建设备模型对地源水泵运行工况进行优化,并与两种传统控制策略的运行效果进行对比,据此提出进一步的优化建议。结果表明:基于负荷的优化控制策略,其节能效果要明显优于定频控制策略,冬夏季典型测试日平均节能率分别为28.33%和13.27%,相比于5℃温差变频策略节能了3.61%和2.21%。适当增大地埋管的埋管深度或管径,可以进一步提升该优化控制策略的节能效果。传统的定温差控制策略在负荷率大于60%时,可在5℃基础上将温差增加1~5℃以提升节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源热泵 地埋管换热器 变流量 供回水温差 节能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水分胁迫指数模型优化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何幸莹 李强 +2 位作者 解英超 王谦 寇渊博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3-582,共10页
【目的】探究马铃薯的叶气温差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一步优化马铃薯水分胁迫指数模型。【方法】在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试验基地进行马铃薯盆栽试验,选择晴朗天气测定不同土壤含水率下马铃薯的叶气温差随太阳辐射和大气饱和水汽压差(VPD)... 【目的】探究马铃薯的叶气温差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一步优化马铃薯水分胁迫指数模型。【方法】在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试验基地进行马铃薯盆栽试验,选择晴朗天气测定不同土壤含水率下马铃薯的叶气温差随太阳辐射和大气饱和水汽压差(VPD)的变化规律,确定作物水分胁迫指数(crop water stress index,CWSI)的上下基线,进一步试验后得到优化后的马铃薯CWSI经验模型,并对相关模型进行验证。【结果】马铃薯的叶气温差随着土壤含水率的降低而升高;当土壤含水率较低(7.28%)时,马铃薯的叶气温差随太阳辐射的增大而增大,呈显著线性关系;当土壤含水率较高(15.85%)时,马铃薯的叶气温差随VPD的增大而减小,呈显著线性关系;构建出马铃薯CWSI的上基线为y=0.0098Q-0.68[Q为太阳辐射强度/(W·m^(-2))],下基线为y=-1.67V+3.75(V为大气饱和水汽压差/kPa);将优化的CWSI模型验证后得知,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减少,CWSI值增加,且CWSI同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马铃薯的最大叶气温差与太阳辐射的线性关系作为马铃薯水分胁迫指数的上基线是可行的,该研究对传统CWSI经验模型进行改进,进一步优化了CWSI经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叶气温差 作物水分胁迫指数 太阳辐射 大气饱和水汽压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4—2020年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区积雪变化及其与地面、空气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宝乐尔其木格 张秋良 郝帅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9-167,共9页
基于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区5个气象站1974—2020年逐日气温、地面温度、积雪深度资料,利用气象统计方法分析了积雪气候特征及长期变化、积雪物候变化及积雪对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北部冻土区积雪深度年内变化呈单峰型,积雪深... 基于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区5个气象站1974—2020年逐日气温、地面温度、积雪深度资料,利用气象统计方法分析了积雪气候特征及长期变化、积雪物候变化及积雪对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北部冻土区积雪深度年内变化呈单峰型,积雪深度最大出现在2月,平均17.9 cm,年积雪日数为161.5 d,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最大月份不重合。年均积雪深度为10.6 cm,最大积雪深度平均为22.6 cm,近47 a年均积雪深度呈弱的上升趋势。积雪初日显著推迟,终日显著提前,使得积雪持续日数明显缩短。研究区年均积雪深度和冷季地面−雪面温差呈较好的正相关,年最大积雪深度和冷季地面−雪面温差亦呈较好的正相关,积雪深度越大其对地面的隔热作用越大,年均积雪深度每增加1 cm,地面−雪面温差升高0.4211℃,年最大积雪深度每增加1 cm,地面−雪面温差升高0.2889℃,年均积雪深度对冷季地面−雪面温差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北部 多年冻土区 积雪物候 地面−雪面温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区与非喀斯特区的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差异分析
11
作者 廖梦垚 罗娅 +3 位作者 余军林 王青 石春茂 徐雪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61,78,共9页
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的关系是识别下垫面与近地表大气相互作用的重要依据,对维持能量良好循环与改善气候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区的自然背景与非喀斯特区有明显差异,陆地-大气间能量传输的规律在两类地区具有差异。基于近邻成对像... 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的关系是识别下垫面与近地表大气相互作用的重要依据,对维持能量良好循环与改善气候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区的自然背景与非喀斯特区有明显差异,陆地-大气间能量传输的规律在两类地区具有差异。基于近邻成对像元选择,获取贵州西南紫云、望谟两县2000—2018年的地表温度和近地表气温,并对比分析它们在喀斯特区与非喀斯特区的差异。结果表明:①就年平均状况而言,喀斯特区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的差异及其波动性比非喀斯特区大,陆地-大气之间能量传输的稳定性为非喀斯特区大于喀斯特区。②从季节状况看,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的差异在春、夏、秋三季为喀斯特区比非喀斯特区明显,冬季无明显差异;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差异的波动性在冬季为喀斯特区大于非喀斯特区;喀斯特区陆地-大气之间能量传输的稳定性在4个季节均大于非喀斯特区。③从各月看,喀斯特区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差异在各月均比非喀斯特区明显,差异波动性在4月份大于非喀斯特区,其余月份基本一致;除去3月份和4月份,其余各月的非喀斯特区陆地-大气之间能量传输均比喀斯特区稳定。结果可为研究气候变化、解析地表环境模式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近地表气温 差异 喀斯特区 非喀斯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空调冷冻水系统定温差变供水温度和大温差控制策略转换条件研究
12
作者 夏三县 张少晨 +2 位作者 余伟之 篮杰 何大四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63-270,共8页
[目的]为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空调冷冻水系统在定温差变供水温度和大温差两种工况下的整体能耗最低,需对这两种控制策略的转换条件进行研究。[方法]以郑州某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为例,基于TRNSYS(瞬时系统模拟程序)建立定温差变供水温度和... [目的]为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空调冷冻水系统在定温差变供水温度和大温差两种工况下的整体能耗最低,需对这两种控制策略的转换条件进行研究。[方法]以郑州某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为例,基于TRNSYS(瞬时系统模拟程序)建立定温差变供水温度和大温差两种工况下的空调冷冻水系统模型,在满足空调冷冻水系统末端制冷量需求的前提下,分别研究冷冻水温差不变、供水温度为7~12℃,以及供水温度不变、供回水温差为5~10℃时对空调冷冻水系统能耗的影响。[结果及结论]两种控制策略的转换条件为:负荷率小于等于40%时,使用定温差变供水温度控制策略更节能;负荷率大于50%时,更适合采用大温差控制策略。该转换条件不仅能满足车站人员舒适度的要求,还实现了两种控制策略联合调控的目标,最终达到降低空调冷冻水系统整体能耗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车站 空调冷冻水系统 定温差变供水温度控制策略 大温差控制策略 转换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地面进气加温试验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作宏 何志强 +3 位作者 柳国印 刘佳鑫 康忱 程鲁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8-153,共6页
为了模拟发动机进气加温试验,开展了发动机地面试车台进气加温试验研究,设计了一套合理的进气加温设备,并提出了进气加温试验测试方案和试验方法。结果表明:在108.88℃进气温度下,高温区角度为180°,高温区主要分布在0°和180&#... 为了模拟发动机进气加温试验,开展了发动机地面试车台进气加温试验研究,设计了一套合理的进气加温设备,并提出了进气加温试验测试方案和试验方法。结果表明:在108.88℃进气温度下,高温区角度为180°,高温区主要分布在0°和180°位置,低温区分布在90°和270°位置,隔开了连续高温区,高温区平均温度和面平均温度差值较小,温度周向不均匀度为0.43%,温度分布均匀,不存在强烈温度畸变情况;在进气温度从94.82℃上升至108.88℃时用时80 s,高温区温升率为0.18℃/s,时间域内的温度畸变较小,裕度损失小,温场无旋转,高温区分布和周向温度不均匀度均不随时间变化产生明显改变;在进气温度从65.34℃升至108.88℃时,周向分布保持均匀,建立了面平均温度、高温区面平均温度的线性关系。获得了台架温场均值与发动机控制系统采集进气温度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气加温 地面试验 温场 温度畸变 航空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象条件的齐齐哈尔市玉米适播期分析
14
作者 薛瑶 吕东辉 +3 位作者 孙涛 韦昊彤 赵锐 初征 《现代农业研究》 2024年第10期78-86,共9页
本文对齐齐哈尔市10个国家气象站1981—2023年春季逐日气象资料统计分析,得出地温、气温和首场透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年代际间气温稳定通过8℃出现的日期所在年份与适宜地温初日出现的日期所在年份大致相同,且初日均呈现西早东晚... 本文对齐齐哈尔市10个国家气象站1981—2023年春季逐日气象资料统计分析,得出地温、气温和首场透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年代际间气温稳定通过8℃出现的日期所在年份与适宜地温初日出现的日期所在年份大致相同,且初日均呈现西早东晚的趋势,同一年份最早最晚日期两地分别相差55 d和26 d。地温年代际间对比呈现2011—2020年出现日期相较其他两个年代际较早,气温呈现1981—1990年代出现日期普遍晚于其他年代际,1991—2000年、2011—2020年相对其他年代际出现较早。首场透雨呈现东早西晚的趋势,同一年份最早最晚初日相差54 d。统计年限中有9年为无透雨年,11年为区域性透雨年,23年为正常年份,同时研究出各地的适播期时间,可为今后齐齐哈尔市及其他地区适时开展玉米春播气象服务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适播期 地温 气温 透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春逆温条件下茶园近地温度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7
15
作者 李萍萍 戴青玲 +2 位作者 胡永光 袁俊杰 母建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9-42,共4页
为防止早春晚霜对茶叶的危害,首先要探明逆温条件下茶园近地气温和地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对平地、北坡和南坡等不同地形上茶树冠层温度水平分布、地温日变化以及近地7 m高度范围内气温垂直分布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初春晴朗天气条件下,茶... 为防止早春晚霜对茶叶的危害,首先要探明逆温条件下茶园近地气温和地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对平地、北坡和南坡等不同地形上茶树冠层温度水平分布、地温日变化以及近地7 m高度范围内气温垂直分布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初春晴朗天气条件下,茶园昼夜温差很大,均在10℃以上,最高达20℃,且晴朗少风条件下夜晚容易出现逆温现象,从而形成霜冻。21:00—06:00时段内逆温程度较强,05:00—06:00达到最强。逆温效应随高度变化,且在4 m高处达到最大;北坡受逆温影响最大,极易遭受霜害。地温变化平缓,傍晚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且平地始终高于北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霜冻 逆温 气温 地温 茶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0年桂林气温和地温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71
16
作者 陈超 周广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043-2053,共11页
关于气温变化特征已有大量研究,但是关于地温变化及其与气温的关系研究还较少。以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广西桂林气象站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61—2010年桂林气温和0—80 cm各层地温的年代和季节变化趋势、地气温差变化、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以... 关于气温变化特征已有大量研究,但是关于地温变化及其与气温的关系研究还较少。以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广西桂林气象站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61—2010年桂林气温和0—80 cm各层地温的年代和季节变化趋势、地气温差变化、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以及气温和地温关系。结果表明:气温与各层地温有很好的相关性。各年、季平均气温和各层平均地温大部分呈显著的升高趋势,但气温和地温的增温速率不一致,即升温存在非对称性;年均气温低于各层地温1.3—2.1℃,气温的增温速率和增温幅度分别为0.184℃/10 a和0.8℃,高于除0 cm外其它各层地温的变化;气温、5—40 cm地温在冬季的增温最多,0 cm和80cm地温分别在秋季和夏季的增温最多;春、夏季,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地温呈减小趋势,春季气温小于0—15 cm而大于20—80 cm地温,夏季气温小于0—40 cm而大于80 cm地温;秋、冬季,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地温呈增加趋势,秋、冬季气温小于各层地温;气候变暖背景下,年平均、四季气温比除0 cm外其它各层地温的响应更快。近50年来,各层地温和气温的温差减小了0.1—0.4℃(0 cm地温和气温温差除外),这主要是因为气温的增加幅度要大于地温,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地气温差的减小幅度加大。桂林年均地温和四季气温、地温大多无气候突变现象,仅有年均气温和夏季80 cm地温分别在1997和1977年出现气候突变。春季气温和5—80 cm各层地温的异常偏低年较一致;秋季气温和40、80 cm地温的异常偏低年相同;夏、冬季气温和地温的异常年份对应性较差;而年均气温和各层地温的异常偏高年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林 气温 地温 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区日光温室小气候分析 被引量:53
17
作者 赵鸿 张强 +3 位作者 杨启国 邓振镛 王润元 马鹏里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27-634,共8页
利用小气候观测系统对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日光温室各部位温湿度进行系统全面的监测分析,结果表明:秋栽黄瓜整个生育期,室内气温和地温呈现波动式降低,而相对湿度在采收初期以前呈波动式增加,但在普遍采收期以后波动下降,这3个因... 利用小气候观测系统对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日光温室各部位温湿度进行系统全面的监测分析,结果表明:秋栽黄瓜整个生育期,室内气温和地温呈现波动式降低,而相对湿度在采收初期以前呈波动式增加,但在普遍采收期以后波动下降,这3个因子都随高度而变。不同生育期室内气象要素的日变化趋势和波动基本相似,但变幅不同,一天中峰值出现的迟早略有差异。在垂直方向,温室内不同高度的气温和相对湿度明显不同且日变化较剧烈,在低层形成低温高湿的小环境,而高层形成高温低湿的小环境,但整个温室总体上始终处于高湿环境。不同层次土壤温度明显不同,10 cm地温在一天中变化最敏感,变幅最大;30 cm地温变幅较小,且最高温出现的时间比10 cm土层滞后2 h;50 cm地温在一天中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与上层土壤比较,始终处于低温水平。在水平方向,气温和地温都表现为南高北低,湿度相反,但这种南北差异很小,可近似认为水平方向温湿度和地温分布比较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日光温室 气温 地温 相对湿度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铁路沿线地面气温和地温的年际变化趋势及与地形的关系 被引量:39
18
作者 李栋梁 柳苗 +1 位作者 钟海玲 吴青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94-699,共6页
利用青藏铁路沿线常规气象观测站自建站至2002年月平均地面气温和地表温度,通过插补建立了1960—2002年青藏铁路沿线各站各季及年平均温度资料完整的序列。分析表明,青藏铁路沿线温度近40年来的变化是明显的,升温最显著的是冬季、秋季,... 利用青藏铁路沿线常规气象观测站自建站至2002年月平均地面气温和地表温度,通过插补建立了1960—2002年青藏铁路沿线各站各季及年平均温度资料完整的序列。分析表明,青藏铁路沿线温度近40年来的变化是明显的,升温最显著的是冬季、秋季,升温率分别达到0.41℃/10a和0.40℃/10a,春季升温率只有0.23℃/10a。年平均气温和地温的升温率分别为0.33℃/10a和0.37℃/10a,地温的升高比气温要快。升温率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807。升温率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减小。盆地升温率比高山大。铁路沿线地温与气温变化间的相关系数达0.767。在相对冷期,气温的波动幅度大于地温;在相对暖期,地温的升高明显比气温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沿线 气温 地表温度 升温率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1-2010年青藏高原地区气温变化与高程及纬度的关系 被引量:48
19
作者 王朋岭 唐国利 +2 位作者 曹丽娟 刘秋锋 任玉玉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13-319,共7页
基于青藏高原地区高质量、均一化的气象站点观测资料,研究1981—2010年青藏高原地区气温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1981—2010年青藏高原地区整体呈升温趋势,平均升温率为0.40℃/10a,冬春季升温率大于夏秋季节,以三江源区、西藏中西部和... 基于青藏高原地区高质量、均一化的气象站点观测资料,研究1981—2010年青藏高原地区气温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1981—2010年青藏高原地区整体呈升温趋势,平均升温率为0.40℃/10a,冬春季升温率大于夏秋季节,以三江源区、西藏中西部和青海北部升温趋势最为显著。青藏高原地区年和冬、春、秋三季的升温率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大,海拔每升高1000 m,站点年平均气温倾向率增加0.1℃/10a,冬季更为显著。青藏高原地区夏季气温倾向率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经向差异,纬度每增加10°,气温倾向率增加0.33℃/10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温变化 区域差异 高程 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要素对太阳能电池板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28
20
作者 潘进军 申彦波 +1 位作者 边泽强 王香云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0-157,共8页
温度升高会引起光伏电池发电效率下降,电池板温度是确定温度折减系数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尚没有充足的外场实测电池板温度数据。该文基于北京南郊太阳能试验站2010年全年逐时电池板温度、气温、地表温度、斜面和水平辐照度实测数据,分... 温度升高会引起光伏电池发电效率下降,电池板温度是确定温度折减系数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尚没有充足的外场实测电池板温度数据。该文基于北京南郊太阳能试验站2010年全年逐时电池板温度、气温、地表温度、斜面和水平辐照度实测数据,分析了电池板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及其与各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电池板温度与气温和斜面辐照度的综合相关或与地表温度的线性相关最好,但实测数据不易获得;电池板温度与气温的线性相关较好,数据较易获得且质量有保证,从现实可行性考虑,是推算电池板温度最实用的相关方程;电池板温度与气温和水平辐照度的综合相关可以作为辅助方程,用于推算气温较高情况下的电池板温度。基于2010年电池板温度实测数据和加权计算的方法,得到北京地区年平均光伏发电温度折减系数约为2%,最高可达到1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电池板温度 气温 地表温度 辐照度 光伏发电温度折减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