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he Choice of the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roving the Rule of Law Quality by Promoting the Substantive Rule of Law
1
作者 Gu Rongxi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12-223,共12页
The continuous debate on the formal rule of law and the substantive rule of law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not only affect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but als... The continuous debate on the formal rule of law and the substantive rule of law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not only affect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but also the choice of the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In the new stage of “comprehensively advancing the Law-Based Governance of China”,the process of “comprehensively advancing the Law-Based Governance of China” is also a process of continuously improving the rule of law quality in China.And from this perspectiv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al rule of law and the substantive rule of law has got a new meaning.Promoting the substantive rule of law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le of law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rule of law.At the same time,the promotion of the substantive rule of law should follow the “people-centered” nature of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objective is conducive to the promotion of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ec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mal rule of law SUBSTANTIVE rule of law rule of law QUALITY rule of law ecology rule of law develop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治理区域主义路径下国际海洋法治之变革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志文 熊奕成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5-179,共15页
随着传统全球治理遭遇失灵困境,区域主义逐渐成为化解治理危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新路径。国际海洋法治价值亦随之衍化,海洋法治秩序观的“自由-安全”结构发生偏移,合作观中的“民主”与“私益”理念引发碰撞,责任观层面的“共同”... 随着传统全球治理遭遇失灵困境,区域主义逐渐成为化解治理危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新路径。国际海洋法治价值亦随之衍化,海洋法治秩序观的“自由-安全”结构发生偏移,合作观中的“民主”与“私益”理念引发碰撞,责任观层面的“共同”与“区别”原则呈现等价表达。价值震荡内源于范式转变,海洋条约法治理在区域治理能力的提升过程中,汲取“分区”模式与“综合管理”模式的制度特色,实现“再分区化”转型;海洋习惯法治理受区域理念趋同的心理要素影响,部分旧有习惯法效力局部淡化,而时代性的新兴习惯法蓬勃兴起;海洋软法治理凭借成本与价值上的说服力,在区域协调中不断扩展。在此变局之中,中国迎来国际海洋法治身份转变契机,宜依循自区域至全球的路径,主动引领全球治理改革与国际海洋法治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治理 区域主义路径 海洋法治 区域条约 特殊国际习惯法 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审计监督权概念的引入与自主发展
3
作者 胡智强 魏华龙 余冬梅 《审计与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8,共9页
审计权概念自清末引入我国以来,在实践和法律两个维度持续演进,推动人们对审计理论与实践的认知不断深化。我国“八二宪法”正式明确“审计监督权”概念,并将其界定为隶属于行政权、具有监督性质的权力。“审计监督权”概念在长期的自... 审计权概念自清末引入我国以来,在实践和法律两个维度持续演进,推动人们对审计理论与实践的认知不断深化。我国“八二宪法”正式明确“审计监督权”概念,并将其界定为隶属于行政权、具有监督性质的权力。“审计监督权”概念在长期的自主演进过程中,积淀了很多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内容。新时代审计监督权概念在党的政治建设、复杂市场经济模式和国家治理体系中深化发展,已具政治性、法制性、独立性、监督性、专业性和综合性等多方面的丰富意涵。“审计监督权”是中国审计学自主知识体系中的标识性概念,其今后的发展趋势是:政治品格从法理到法律演变,独立性随审计模式的转变而不断提高,规范构造不断从冲突走向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计监督权 审计法治 监察型审计 自主发展 审计制度 审计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行全民健身计划30年的法治之维:构造、保障与贡献——兼论“全民健身”法定概念的规范使用
4
作者 于善旭 《体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24,61,共12页
我国自1995年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成效显著。全民健身计划作为规范化的国家制度,其制度实施的法治意义格外凸显,有必要进行相关的考量与梳理。首先,研究解读了我国全民健身发展的法治背景,分析了国家以... 我国自1995年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成效显著。全民健身计划作为规范化的国家制度,其制度实施的法治意义格外凸显,有必要进行相关的考量与梳理。首先,研究解读了我国全民健身发展的法治背景,分析了国家以法治对全民健身计划进行的制度构造与实施保障。在此基础上,从各层次立法确立依据、在国家重要文件中彰显地位、建立系统化发展的配套制度、多途径保证实施成效等方面,阐述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法治保障;从创设实施宪法的制度路径、提升依法共享的治理效能、促进体育人权事业发展、向世界展现中国方案等方面,总结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法治贡献。此外,还就“全民健身”已成为法定概念,对其规范使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全民健身事业 体育法治 制度建设 法定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法治文明中的中国涉外法治 被引量:4
5
作者 何志鹏 《法治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91,共15页
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新时代中国法治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通过主张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中国法治理论建设得以提升,中国法治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断完善。开放发展的中国明确了... 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新时代中国法治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通过主张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中国法治理论建设得以提升,中国法治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断完善。开放发展的中国明确了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互动机制,将国际秩序纳入国家法治发展的大局之中,将国家法治的经验推广到国际秩序的构建进程,为中国法治的进步和世界法治文明的发展作出中国独特的贡献。在世界法治文明进步受到挫折之时,涉外法治体现了中国对于世界秩序的期待,包含了中国对于国家行为方式的期许,凸显了中国对于大国担当的允诺,落实了中国对于国家人民利益维护的主张。推进涉外法治,不仅要坚持维护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地位,还要积极促进双边和多边法律合作,加强法律域外适用体系的构建,加强涉外法治理论和人才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外法治 统筹推进 世界法治文明 中国法治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高质量发展探赜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新吾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0-135,共6页
新时代新征程赋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以新使命,其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高质量发展,需从创新、协同、精准、开放和共享等五大内涵要素出发,聚焦课程的高质量发展现实问题,以党的领导,引领方向,创新教育理念和内容... 新时代新征程赋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以新使命,其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高质量发展,需从创新、协同、精准、开放和共享等五大内涵要素出发,聚焦课程的高质量发展现实问题,以党的领导,引领方向,创新教育理念和内容,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课程架构,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建立教育主体间的协同育人机制,精准识别学生需求,实施差异化教学,以开放的平台、共享的理念,打造优质课程及其资源库,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彰显课程教学回应现实、应对挑战的高质量供给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 高质量发展 课程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长征巾帼”到“法治先驱”:长征女红军对新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贡献研究
7
作者 王若涓 王友平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80,126,共13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许多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在政法战线上工作,她们继续发扬长征精神,秉公执法,刚正不阿,成就卓著。在法学教育、立法及司法审判、公安、检察等工作战线,都有不少当年驰骋沙场的女红军的身影。她们对新中国法治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许多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在政法战线上工作,她们继续发扬长征精神,秉公执法,刚正不阿,成就卓著。在法学教育、立法及司法审判、公安、检察等工作战线,都有不少当年驰骋沙场的女红军的身影。她们对新中国法治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借鉴,在中国法治建设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对当今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征女红军 新中国法治建设 长征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渔业法治发展现状研究
8
作者 许焱 郭景晖 +1 位作者 岳欣桐 蔺妍 《河北渔业》 2025年第7期84-87,共4页
渔业法治是发展渔业经济、振兴渔村的重要支柱。为了解目前辽宁省依法治渔、依法兴渔的现状,更好地落实党中央关于现代渔业发展的决策部署,提高辽宁渔业发展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水产品和良好水域生态环境的需求,从渔村法治发展、渔... 渔业法治是发展渔业经济、振兴渔村的重要支柱。为了解目前辽宁省依法治渔、依法兴渔的现状,更好地落实党中央关于现代渔业发展的决策部署,提高辽宁渔业发展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水产品和良好水域生态环境的需求,从渔村法治发展、渔业资源法治管理两个方面开展走访调研,从立法、执法、司法三个层面分析了辽宁如何保护渔业资源、保障渔民权益、加强依法治理渔村,总结了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并就下一步渔业法治工作建设提出发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法治 渔业行政执法 渔村法治发展 渔业资源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学校法治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9
作者 张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9-268,315,共11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法治教育作为强化国家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方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关系,主要体现为法治教育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思维,防范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法治教育作为强化国家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方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关系,主要体现为法治教育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思维,防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风险,规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行为。当前,受到现实社会条件的影响,法治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存在着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教育方式不多样和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为充分发挥法治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需要健全法治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向;构建法治教育内容体系,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核心内容;拓展法治教育方式方法,搭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广阔平台;强化法治教育师资建设,提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人才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法治教育 内容体系 师资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快推进乡村法治建设的应对之策
10
作者 杨彬 《农村农业农民》 2025年第9期84-87,共4页
乡村法治建设不仅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乡村治理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乡村法治建设可以为这一宏伟目标提供坚强保障,也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当前,中国乡村法治建设存在... 乡村法治建设不仅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乡村治理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乡村法治建设可以为这一宏伟目标提供坚强保障,也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当前,中国乡村法治建设存在法律意识淡薄、法治体系不完善、传统习俗影响深远等问题。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实际,应不断完善乡村法治建设机制,加强乡村法治宣传教育,强化乡村法治人才队伍建设,助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法治 建设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海洋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法治路径研究
11
作者 张金垚 《河北渔业》 2025年第8期87-90,共4页
海洋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通过剖析河北省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现状,总结了河北省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法律风... 海洋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通过剖析河北省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现状,总结了河北省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法律风险等问题,结合依法治海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海洋经济法治建设的经验,总结了河北省海洋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法治路径,旨在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现代化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依法治海 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国别法学的理论内涵与体系架构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晓君 董静然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26,共11页
区域国别法学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在新时代法学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和时代价值,我国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在厘清该学科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该学科是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 区域国别法学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在新时代法学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和时代价值,我国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在厘清该学科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该学科是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进行研究,探究不同国家和地区法律体系的运行规律,从整体上把握该国或该地区的法律特点和法律发展方向,进而探寻不同法律制度之间的共同价值观念与契合点。区域国别法学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与习近平外交思想,服务于我国涉外法治建设,并为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作出贡献。该学科的人才培养,要打破常规,走跨学科、跨院系的协同创新之路,构建国别法律人才“双协同”培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国别法学 涉外法治 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协调发展与市场统一的法治保障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守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90,177,共12页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统筹解决区域协调发展与市场统一问题,并加强相应的法治保障,对此有必要在“区域—市场—法治”的框架下展开分析。以东北地区为例,基于该地区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及其存在的发展问题,应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并将其...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统筹解决区域协调发展与市场统一问题,并加强相应的法治保障,对此有必要在“区域—市场—法治”的框架下展开分析。以东北地区为例,基于该地区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及其存在的发展问题,应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并将其区域发展与区域市场建设有机结合,进而促进全国的区域协调发展和统一大市场建设。针对上述领域既往存在的法治问题,应明晰制度优化的重点,加强经济政策与经济法治的有效协调,从而在法治框架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与市场统一的相互促进,这有助于持续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国家的整体现代化,深化区域经济学、经济法学、发展法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 区域发展 市场统一 东北振兴 法治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时代信访工作法治化模式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柏峰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0-75,共16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信访工作法治化改革持续推进,其制度成果集中体现于《信访工作条例》。新时代的信访工作法治化,要求每个环节严格依法,做到预防法治化、受理法治化、办理法治化、监督追责法治化、维护秩序法治化。它建立于“在法治轨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信访工作法治化改革持续推进,其制度成果集中体现于《信访工作条例》。新时代的信访工作法治化,要求每个环节严格依法,做到预防法治化、受理法治化、办理法治化、监督追责法治化、维护秩序法治化。它建立于“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的理论基础之上,显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的“信访渠道汇集问题、依法分流处理、兜底解决剩余问题”的信访工作法治化模式。这种模式具有高度的实践回应性,信访渠道聚集问题有其社会心理基础,分流处理问题契合体制运行规律,剩余问题兜底解决有赖综合施策。这种模式不仅回应合法诉求,而且能有效回应政策性、情感性等各种诉求,体现了信访工作的群众工作属性,在法治化的同时保持了社会主义底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访 信访工作 法治化 群众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法治建设,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筑牢基石 被引量:3
15
作者 周洪宇 方皛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共12页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统筹推进其一体化发展,基础在于加强法治建设。应立足中国实际,遵循法治规律,坚持顶层设计和法治实践相结合,聚焦党和国家的战略规划,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人民群...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统筹推进其一体化发展,基础在于加强法治建设。应立足中国实际,遵循法治规律,坚持顶层设计和法治实践相结合,聚焦党和国家的战略规划,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人民群众关切的重点问题,以及法律制度的空白点和冲突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大领域的法治建设,具体措施为:统筹推进教育法治建设,优先加快教育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科技法律体系,以专项立法助力新兴技术的重点突破;夯实人才领域法治基石,营造以人为本、开放包容的人才发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科技强国 人才强国 教育法治建设 科技法治建设 人才发展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质生产力的经济法促进——以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兵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31,共13页
作为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理想载体,人形机器人技术及产品不仅需要新质生产力为支撑,而且随着相关基础技术集成创新的跃升,其有望成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视角看,人形机器人产业虽然在我国得到了一定重... 作为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理想载体,人形机器人技术及产品不仅需要新质生产力为支撑,而且随着相关基础技术集成创新的跃升,其有望成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视角看,人形机器人产业虽然在我国得到了一定重视,但是仍面临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间价值与功能需进一步适配、技术发展和应用中安全风险与漏洞需解决、经济创新发展目标与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待协调等经济问题。为此,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经济法治时代内涵,重视经济法推动新质生产力对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坚持以创新发展为目标、以安全可控为底线、以公平竞争为支撑、以包容开放为保障,推动负责任人形机器人技术及应用的高质量发展。建议以统筹好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动态平衡为前提,构建多元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体系,全面准确理解系统观念,以激励创新为导向,以市场公平竞争为支撑,建立和完善容错机制,有效促进人形机器人在包容开放的全球合作生态中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形机器人 新质生产力 经济法治 安全发展 动态平衡 共商共建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障生态安全”的环境立法表达——以流域生态安全为中心展开 被引量:3
17
作者 孟庆瑜 李佳萌 王耀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3-161,共9页
相较于一般意义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保障生态安全”因更加突出的底线控制思维与短板效应视角而兼具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缘于生态安全尚存概念不清、定位不明的学理困境,“保障生态安全”虽在环境立法中提出,但未能具体且充分展开... 相较于一般意义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保障生态安全”因更加突出的底线控制思维与短板效应视角而兼具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缘于生态安全尚存概念不清、定位不明的学理困境,“保障生态安全”虽在环境立法中提出,但未能具体且充分展开。实现“保障生态安全”在环境立法的表达完善应首先明晰生态安全的现有表达分异,并对其内涵与定位作出明确。鉴于生态安全必须从区域尺度衡量的基本特性,以及现有环境法律体系由基本法和大量以生态空间与要素为类型的单行法构成的基本情况,选取流域这一重要且典型的自然生态区域作为主要分析对象,阐明保障流域生态安全内容的具体构成,并分析保障流域生态安全在环境立法中的应然与实然。流域生态安全立法的完善理论上应当达至层级与要素的多维度关照、价值明确与内容充实的全面化展开,反观当前立法现状,相关立法关涉流域生态安全保障的规范则处于空白与重叠并存、模糊与整体关照不足的实然境地。生态环境法典编纂是推进生态环境法律体系化的重要方式,实现“保障生态安全”在环境立法中的良好表达可以生态环境法典编纂为契机。应首先明确生态安全整体性融入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的路径选择,即不制定综合性较强的生态安全法,而是以“理念指引-原则遵循-制度实施”体系贯彻,在以“纂”为主的总则编中规定“保障生态安全”的立法目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在以“编”为主的分编中体系化贯彻具体制度的构建,以最终形成整体上生态安全价值理念的立法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流域 生态区域 环境法制 生态环境法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2021年拜泉县典型区侵蚀沟形态特征及发育变化规律 被引量:1
18
作者 钱志晶 肖洋 +4 位作者 牛羽萱 高澳 刘烨 侯驭麒 徐金忠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5-235,共11页
[目的]研究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形态特征及不同时间尺度形态变化规律,为该区侵蚀沟发育演化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选取拜泉县国富镇域内61条典型侵蚀沟为研究对象,采用无人机航拍技术生成数字高程模型,并通过人工目视解译提取沟... [目的]研究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形态特征及不同时间尺度形态变化规律,为该区侵蚀沟发育演化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选取拜泉县国富镇域内61条典型侵蚀沟为研究对象,采用无人机航拍技术生成数字高程模型,并通过人工目视解译提取沟长、断面宽深比等形态参数,结合历史航拍影像数据分析侵蚀沟发育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1)2003—2021年拜泉县研究区侵蚀沟发育整体呈加剧趋势,主要沟道类型为中型沟,占研究区总数的60.66%。(2)研究区内侵蚀沟形态发育差异较大,沟长、平均断面面积及体积主要分布在41.89~1173 m,11.23~440.69 m^(2),895.38~107686.57 m^(3),整体形态参数分布较为集中。(3)研究区侵蚀沟沟长、面积及形状指数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平均沟长发育变化速率为9.64 m/a,面积变化速率为246.39 m^(2)/a,侵蚀沟表现为狭长不规则形。(4)回归分析表明,研究区侵蚀沟沟长(L)与沟宽(W)、周长(P)、面积(S)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顶宽(TW)与底宽(BW)、周长(P)、面积(S)也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决定系数分别为0.82,0.23,0.58。但沟深(D)与侵蚀体积(V)及面积(S)相关性较低未发现显著联系。[结论]拜泉县典型区域侵蚀沟总体发育趋势较之前相对减缓,但沟蚀现象仍十分严重。整体侵蚀沟形态参数分布较为稳定,且不同形态参数间相互联系,沟长与侵蚀沟缘面积及周长呈紧密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沟 东北黑土区 形态参数 发育规律 拜泉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大区域协同立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优化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婕妤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5-237,共13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探索区域协同立法。人大区域协同立法是新时代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制度创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虽未明确使用“区域协同立法”的概念,但是从其序言和总纲中解读出的“区域协调发展”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探索区域协同立法。人大区域协同立法是新时代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制度创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虽未明确使用“区域协同立法”的概念,但是从其序言和总纲中解读出的“区域协调发展”国家保障义务可以为人大区域协同立法提供合宪性基础。中央立法及时回应实践之需,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修正、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正,增加相关条款,为人大区域协同立法提供了概括性的合法性依据。大量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以及跨域事务高质效处理的现实需要,也为人大区域协同立法实践图景的展开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人大区域协同立法的理论基础在合宪性、合法性、合政策性、事实性等维度得以证成。在实践层面,人大区域协同立法既充分挖掘了地方立法的创新潜力,也不可避免在可操作性法律依据不足的情形下形成了实然困境,面临模式凝练不足、对“协同性”存在双向理解偏差、立法成果实效发挥刚性不足等问题。究其成因,主要在于地方人大之间实质地位不平等、立法过程公众参与不充分、协同立法机制不完善等方面,本质原因在于区域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关系存在张力。需要通过引入“新区域主义”视角,打破传统的区域和层级观念,推动地方之间以合作为基础形成互惠的关系模型,在人大区域协同立法中建立区域整体利益观,超越地方利益寻求立法共识。在理念优化的基础上,以理性商谈作为基本方法,权衡地方人大之间的利益。将深化公众参与作为重点,在公众参与意识、参与能力、参与方式、参与程度等方面强化公众在人大区域协同立法中的多层次参与,寻求各类主体利益诉求中的最大公约数,切实解决区域公共问题。机制层面,要寻求运行机制与保障机制整体系统性完善,在运行机制中,明确人大区域协同立法的流程,在立法的“前”“中”“后”各个环节体现“协同性”,防止人大区域协同立法沦为形式;在保障机制中,通过优化多层次的联席会议制度、搭建常态化的信息交流平台、探索建立利益补偿机制、衔接绩效考核机制等方式,为切实发挥人大区域协同立法功能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同立法 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法治 地方人大 人大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少年法律关系 被引量:2
20
作者 高维俭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6-178,共13页
随着少年法的发展,其法律规范的数量不断增加,其法律规范的体系逐渐成型,少年法律关系理论亟待发掘和建构,以适应少年法治的系统集约化转型的发展需要。少年法的特殊性决定了少年法律关系的特殊性。少年法律关系是少年法的规范基因。少... 随着少年法的发展,其法律规范的数量不断增加,其法律规范的体系逐渐成型,少年法律关系理论亟待发掘和建构,以适应少年法治的系统集约化转型的发展需要。少年法的特殊性决定了少年法律关系的特殊性。少年法律关系是少年法的规范基因。少年法律关系包括少年福利法律关系、少年保护法律关系和少年越轨法律关系等基本内容。少年法律关系具有主体结构的三元性、主体地位的非平等性、关系结构的层次性、权利义务的非对等性和基本宗旨的归一性。少年法律关系与刑事、民事、行政等部门法律关系之间具有属性上的本质区别,具有其独立属性。少年法律关系理论是少年法学的理论基石,其确立预示着少年法学理论的部门化、少年法律体系的法典化以及少年法治的系统集约化的转型发展时代到来,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年法律关系 独立属性 理论基石 少年法 少年法治 系统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