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家精神引领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形象的塑造与实现 被引量:2
1
作者 唐克军 夏春秋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3,共5页
教育家精神为塑造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良好形象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它有助于锚定思政课教师个体发展的精神目标,凝练思政课教师典型榜样的精神标识,增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精神动力。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 教育家精神为塑造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良好形象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它有助于锚定思政课教师个体发展的精神目标,凝练思政课教师典型榜样的精神标识,增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精神动力。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形象塑造的方式,可以从信念锻造、德性涵养、为学恪守、人格熏陶四个方面把握,淬炼高校思政课教师深邃远识的政治底蕴,陶冶以身垂范的道德情操,秉持求真至诚的治学风范,形塑浸润人心的独特魅力。教育家精神引领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形象的塑造,应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理想信念,塑造政治形象;注重榜样示范,关照道德品质;坚持问题导向,匡正治学作风;激发内生动力,增强人格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高校 思政课教师 形象塑造 理想信念 榜样示范 问题导向 内生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教育家精神的红色基因:“抗大”铸魂强师之道与时代传承
2
作者 王运来 张傲冲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8-128,共11页
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的实现,需要通过对中国优秀教师的历史回溯探寻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尤其不能忽视对中国教育家精神红色基因的发掘与传承。其中,作为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办学的典范,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 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的实现,需要通过对中国优秀教师的历史回溯探寻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尤其不能忽视对中国教育家精神红色基因的发掘与传承。其中,作为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办学的典范,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的教师队伍建设具有代表性。历经磨砺的抗大教师,在为党育人中融合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在师生共进中沟通仁爱之心与育人智慧,在教学合一中践行躬耕态度与弘道追求,堪称教育家式教师队伍的红色典范。抗大采取筑牢教师整体地位、提升教师育人能力、支持教师自律自强等方式铸魂强师,实现教师队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转变。抗大铸魂强师的历程与方式也启示当下,在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的过程中,应注重发挥集体主义精神,构建教师培育共同体,多元协同推动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教师队伍建设 铸魂强师 红色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融合式教学”推进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和实践理路 被引量:3
3
作者 任艳妮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1,共8页
在教育数字化时代,高校思政课必然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走向“融合”式教学阶段。数字化技术促发了高校思政课“融合式教学”新样态,将网络云课堂、线下专题教学课堂、翻转课堂、“克隆班”异地-同步课堂、社会大课堂等五大“融合... 在教育数字化时代,高校思政课必然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走向“融合”式教学阶段。数字化技术促发了高校思政课“融合式教学”新样态,将网络云课堂、线下专题教学课堂、翻转课堂、“克隆班”异地-同步课堂、社会大课堂等五大“融合式教学”新样态引入高校思政课改革,具有助力思政课教学向智能化、全景化、精准化与个性化迈进,促进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转变的价值意蕴。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差异性、个性化教学,技术服务于教学的实践原则,以内生机制保障“融合式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不断提高思政课实效性,推进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 “融合式教学” 高质量发展 实践理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发展困境与实现进路 被引量:4
4
作者 吴恒仲 朱国芬 柏振平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40-44,共5页
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改革创新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数字化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耦合机理。数字孪生、数据场域、数智载体和泛在形态等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确性、共享性、交互性和时效性。然而,数字... 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改革创新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数字化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耦合机理。数字孪生、数据场域、数智载体和泛在形态等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确性、共享性、交互性和时效性。然而,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亦面临着数字目标的理解掌握存在差异、技术研发的投入缓慢且不足、平台建设缺乏系统优化、规章制度和评价不够完善等方面的发展困境。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素养,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研发,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平台,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规则,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数字技术 数字素养 数字研发 数智平台 数字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五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强化思政育人功能的机制分析
5
作者 王俊哲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96,共5页
“十五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档案事业需要从“资源保管”向“服务赋能”转型,实现资政育人、红色资源开发。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国家战略安排下,档案育人仍存在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数字化开发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那么在“... “十五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档案事业需要从“资源保管”向“服务赋能”转型,实现资政育人、红色资源开发。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国家战略安排下,档案育人仍存在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数字化开发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那么在“十四五”的阶段性成果基础上,如何将档案资源转化为可推广的育人模式,是发挥档案资源强化思政育人的核心要义。针对“十五五”规划提出的“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等方向,本研究意在系统性探讨“能力建设”导向下档案事业与思政育人的互动原则,进一步探讨资源协同、技术革新、评价反馈的机制构建,力求实现档案思政育人功能的精准化、常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五五”规划 档案事业 能力建设 档案育人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档案 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价值、困境与路径
6
作者 陈宏建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4期42-45,共4页
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需要,在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数字化能够赋能教学理念信息化、教学内容定制化、教学模式创新化、教学评价精准化。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过... 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需要,在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数字化能够赋能教学理念信息化、教学内容定制化、教学模式创新化、教学评价精准化。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思政课教学内容重点不突出、思政课学生主体地位的减弱、思政课教师主导权的让渡等现实困境,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夯实思政课意识形态根基;强化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师生情感互动;提升教师的数字意识和数字胜任能力,锤炼主导本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高校思政课 内涵式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生主体 师生互动 教师数字意识 数字胜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发展模式
7
作者 黄莉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08-111,共4页
高校思政课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举世瞩目伟大成就凝魂聚气,以... 高校思政课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举世瞩目伟大成就凝魂聚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基固本,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根铸魂,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 立德树人 时代新人 内涵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结合”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涵育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研究
8
作者 朱惠军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77,共9页
2035年教育强国建设目标是建成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达至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便是培育大量具有教育家精神的人才充实到教育一线,这是新时... 2035年教育强国建设目标是建成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达至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便是培育大量具有教育家精神的人才充实到教育一线,这是新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和总体目标。高校是培养具有教育家精神人才的母机和重要阵地,肩负着光荣的使命和历史担当。高校各类课程建设是教育家精神涵育的重要路径,是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家精神的重要场域和实践路径。因此,以教育强国建设为目标指向,构建有助于涵育教育家精神的课程思政机制体制和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为社会培育未来具有教育家情怀的人才,是当前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一刻不可轻忽的方向。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着绵长浑厚的教育家精神,发掘和发扬这种精神,是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动力源泉。同时,充分利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机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家精神,是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体现。如此,必然助力我国教育强国建设,实现高校高质量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建设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教育强国 传统文化 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形势下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体系研究
9
作者 吴鹏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61-67,73,共8页
对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思想实际”及其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客体的“场域”进行分析,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组织行为学理论为基础,从建立全覆盖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体系、打造全方位思想政治校园文化、搭建系统化学习评估反馈体系、发挥产教融合... 对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思想实际”及其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客体的“场域”进行分析,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组织行为学理论为基础,从建立全覆盖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体系、打造全方位思想政治校园文化、搭建系统化学习评估反馈体系、发挥产教融合优势建立思想引领与职业成长体系,以构建交互循环四位一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体系,探索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体系实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办高校 青年教师 思想政治工作 创新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
10
作者 张小静 陈明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8期185-188,共4页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农村实现更进一步的全面发展,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就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重要任务,需要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农村实现更进一步的全面发展,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就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重要任务,需要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在助力乡村振兴解决现实问题上具有特别的重要价值,以高校思政教育为抓手来推动乡村振兴,在乡村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方面显示出独特优势,可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思政教育 重要价值 高校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研究——基于六省(市)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瑾 丁欢欢 王莉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4-88,95,共6页
为深入了解高职院校落实《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等中央文件情况,掌握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在全国六个省(市)高职院校开展调研,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在全面领导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常态化思政课... 为深入了解高职院校落实《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等中央文件情况,掌握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在全国六个省(市)高职院校开展调研,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在全面领导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常态化思政课教研机制等四个方面取得实效,但仍然存在思政课教师教材使用不规范、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二级机构设置不规范、思政课教师准入与退出机制不健全、思政课教师企业实践活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基于调查,着重从统一编写高职院校思政课选修课教材、建立院企党组织“手拉手”工作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参考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政课 教师队伍 调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的核心要义、现实挑战及推进策略 被引量:13
12
作者 庞立生 郗厚军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57,共9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环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应被高度重视、全面理解和科学把握。在核心要义方面,大中小学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环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应被高度重视、全面理解和科学把握。在核心要义方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注重恪守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遵循协同育人的理念指导,强调“六要素养”的队伍锻造。就其面临的现实挑战而言,当前存在一些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意识不够、教师配备不足、教师素质能力不齐、教师培训和协同不强等问题。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要在打通各学段思政课教师队伍意识、配备、素质、培训、协同、管理之间的环节上下功夫、见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中小学 思政课教师一体化 立德树人 推进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思想、师德、教学、科研“四过硬”的师资建设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课程思政示范专业
13
作者 徐丽明 李洪文 +3 位作者 何进 王庆杰 杨敏丽 马帅 《农业工程》 2024年第11期124-129,共6页
国家的人才培养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始建于1952年,依托72年的沉淀和积累,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不断优化培养方案,构建了以思想、师德、教学和科研“四过硬”的师资建... 国家的人才培养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始建于1952年,依托72年的沉淀和积累,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不断优化培养方案,构建了以思想、师德、教学和科研“四过硬”的师资建设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课程思政示范专业。主要措施包括铸造高思想觉悟、强师风师德、高教学技能和强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夯实培养学生强国先强农、知农爱农为农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实践能力的思政育人目标,建设思政引领的课程育人大纲,建立思政化、常态化的教学研究模式,构建跨系、跨学院、跨学科的农业产业+新工科+新农科教学团队,包括“强机械”“强自动化”和“强农业实践”3个教学团队,夯实全环节、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践,强化课程思政总结,在相关高校进行示范推广,旨在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课程思政示范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课程思政 师资建设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志远 吴宏政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5-120,共6页
高校是青年学生价值观生成、道德观升华的重要阵地;青年学生是时代责任的继承者、担当者;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办好思政课、培养高素质时代新人的关键所在。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高质量发展,全... 高校是青年学生价值观生成、道德观升华的重要阵地;青年学生是时代责任的继承者、担当者;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办好思政课、培养高素质时代新人的关键所在。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高质量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体现。新时代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要明确目标导向,同时,要建构全环节的培训体系、全过程的体制机制、全方位的教学科研,以及营造全覆盖的成长环境四个优化路径,从而促进新时代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 青年思政课教师 师资队伍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家精神对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的引领作用及其实施途径 被引量:17
15
作者 徐礼平 吴婷 李梦华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7-124,共8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是对新时代优秀教师集体风貌和精神品质的深刻总结和系统阐释,为新时代高校教师素质能力提升提供了根本遵循。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对于服务教育强国战略、加强高校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是对新时代优秀教师集体风貌和精神品质的深刻总结和系统阐释,为新时代高校教师素质能力提升提供了根本遵循。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对于服务教育强国战略、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能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价值;教育家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具有在理论基础上的一致性、内容知识上的融通性、目标指向上的契合性和具体方法上的相似性等四个特征。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可从明确理念目标、强化主体意识、加强平台建设、完善着力点等方面展开实施途径设计,以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提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高校思政课教师 素质能力培育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思维建构与困囿破解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杰 赵富学 《体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5,共13页
运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及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思维进行系统建构和困囿破解。认为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思维是教师基于一般教育教学规律和体育课程德育要求,对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理性认识和实践反思... 运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及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思维进行系统建构和困囿破解。认为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思维是教师基于一般教育教学规律和体育课程德育要求,对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理性认识和实践反思,是在协调处理各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问题、关系、要素中表现出的思维方式和专业水准;内隐层面的价值、学科教学及学生学习思维与外显层面的理论、实践思维构成了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思维的二维结构,突出了育人性、具身性、关系性及生成性思维特征;通过起点构建、理性抉择、学科分析、逻辑链接、结构互演及意识增能,可厘清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思维的形成过程。面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师因预设思维裹挟、实体思维割裂、离身思维束缚、工具思维固化及系统思维罅隙导致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过程及评价等方面的诸多问题,需从价值引领、关系搭建、具身强化、生成转向及辩证统筹5个方面寻求适宜的破解策略,以精化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结构设计、深化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的主体交互、突出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身心统一、提升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应用水平及促进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要素串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师 体育课程思政 教学思维 教学规律 教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缄默的“场域”力量:高校思政课教学风格论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艳秋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8-124,共7页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风格化,在完善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过程、生成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性知识以及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价值呼唤教学风格的出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风格,就是教师能动地反映和认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风格现象...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风格化,在完善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过程、生成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性知识以及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价值呼唤教学风格的出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风格,就是教师能动地反映和认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风格现象和行动过程等,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学风格的感受、关注、认知的“知”与自觉的行为取向、具体行动的“行”的统一,并以积极能动的高校思政课教学风格实践为落脚点。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风格的生成,除了需要经由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风格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的矛盾运动为动力源与以多元组织力量推动为支持力量的协同作用来推动外,还需要经由风格意义的发现与认知、风格意识的形成和确立以及教学风格的形成与彰显这三个阶段的动态形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 思政课教师 教学风格 “场域”力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伦理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海龙 王晓芳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0期34-38,共5页
我国高校科技伦理教育整体上相对薄弱,探索科技伦理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是新形势下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现实需求。实际上,科技伦理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在价值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通过理论建设、扩展载体... 我国高校科技伦理教育整体上相对薄弱,探索科技伦理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是新形势下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现实需求。实际上,科技伦理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在价值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通过理论建设、扩展载体、师资培育、改革创新的实践路径,科技伦理教育能够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从而实现培育有伦理素养的科技人才的教育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科技伦理教育 理论建设 扩展载体 师资建设 改革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美感提升的六重维度 被引量:1
19
作者 侯坤 孙晓惠 程亚军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6-60,共5页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责任使命。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美感具体体现在职业人格美、思想理论美、方式方法美。增强思政...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责任使命。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美感具体体现在职业人格美、思想理论美、方式方法美。增强思政课教师职业美感是提高教学质量、提振教师精气神、提升学生获得感的关键手段。要立足“六个要”的基本要求,从职业本色维度强化政治,从职业本心维度加深情怀,从职业本原维度更新思维,从职业本分维度严格自律,从职业本领维度扩大视野,从职业本质维度端正人格,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美感,在学生心中播洒美的种子,引导学生遇见美好的自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高校 思政课教师 职业美感 职业人格美 思想理论美 方式方法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专业课教师挖掘思政元素的有效机制及其行动路径 被引量:42
20
作者 祁占勇 辛晓荣 梁莹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1-136,共6页
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有效践行课程思政理念与内容是高校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点和着力点。高校专业课教师挖掘思政元素应当以坚持思政能力提升常态化机制为根本遵循,以拓宽“教—学”主体间协商互动机制为基本方式,以搭建课程思政基层学术共... 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有效践行课程思政理念与内容是高校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点和着力点。高校专业课教师挖掘思政元素应当以坚持思政能力提升常态化机制为根本遵循,以拓宽“教—学”主体间协商互动机制为基本方式,以搭建课程思政基层学术共同体机制为学术源泉,以筑牢课程思政激励机制为核心动力,以优化课程思政的监督评价机制为重要抓手,为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师 专业课教学 课程思政 思政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