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流域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挑战与策略
1
作者 姜珊 王浩 +5 位作者 何凡 何国华 朱永楠 仇亚琴 王丽川 王丽珍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1-151,共11页
近年来,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升,非常规水资源开发规模持续扩大,但流域内水资源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与系统性压力依然突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严峻挑战。本文面向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与高质量发展需求之间的深层次矛盾,... 近年来,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升,非常规水资源开发规模持续扩大,但流域内水资源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与系统性压力依然突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严峻挑战。本文面向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与高质量发展需求之间的深层次矛盾,概要梳理了包括再生水循环利用、海水淡化规模化利用、雨水集蓄利用、矿坑(井)水资源化利用、微咸水综合利用的现状与模式,辨识了黄河流域非常规水资源系统治理面临的利用规模仍不充分、顶层设计尚需完善、配套设施亟待完备、技术标准还需增强、关键技术有待突破等核心问题。进一步从差异化发展的规律性、协同发展的系统性、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考量等角度,在理论层面总结了黄河流域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在规律与发展逻辑,提出了“分区差异化开发+多元协同配置”为核心的黄河流域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策略,涵盖战略体系构建、资源精准配置、技术创新突破、机制保障健全等维度。本研究可为提升黄河流域非常规水资源系统治理能力、促进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非常规水资源 利用模式 分区差异化开发 多元协同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海经济开放区政策、外商直接投资与创新
2
作者 刘畅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3-144,共12页
沿海经济开放区政策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渐进式、多层次对外开放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利用1988年沿海经济开放区扩大的自然实验,基于1985-1991年中国沿海各省的县级面板数据发现,沿海经济开放区政策能够有效促进新设立外商投资... 沿海经济开放区政策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渐进式、多层次对外开放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利用1988年沿海经济开放区扩大的自然实验,基于1985-1991年中国沿海各省的县级面板数据发现,沿海经济开放区政策能够有效促进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和新专利授权量增长。政策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在专业技术人才集聚度较高的地区更为显著。本文通过地理断点回归分析进一步发现,沿海经济开放区政策对县域创新的积极影响持续至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夕。本文丰富了改革开放经济史的研究,为统筹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提供了来自改革开放历史实践经验证据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经济开放区政策 外商直接投资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开采地球关键带响应及减损开采技术体系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双明 孙强 +6 位作者 耿济世 袁士豪 贾海梁 王生全 张卫强 胡建军 李得路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共21页
【研究目的】破解能源安全兜底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是当前生态脆弱区煤炭资源开发面临重大难题。煤炭资源大规模、高强度的开采在引起地质条件快速变化的同时,也影响着矿区地球关键带结构和功能。地球关键带是指从地下水底部或者土... 【研究目的】破解能源安全兜底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是当前生态脆弱区煤炭资源开发面临重大难题。煤炭资源大规模、高强度的开采在引起地质条件快速变化的同时,也影响着矿区地球关键带结构和功能。地球关键带是指从地下水底部或者土壤−岩石交界面一直向上延伸至植被冠层顶部的连续体域。【研究方法】围绕如何理解地球关键带运行与煤炭开发地质条件演化的关系,基于煤炭采动地质条件解析与关键带响应阐明了煤炭开采影响区地球关键带的响应模式、监控技术、预测方法和保障策略及减损工程。立足“煤炭资源开采地质条件演化与地球关键带保护”,从关键带对煤炭开发响应的科学内涵、科学问题、研究思路和保障方案四个方面,系统剖析了煤炭开发地球关键带减损保障的理论与技术。【研究结果】关键带对煤炭开采响应研究思路主线是“煤炭采前地质条件和关键带结构及要素→地质条件变化和关键带响应模式及演化状态判识→全时空主被动多源信息响应及动态监控→关键带结构−功能动态演化模型及智能预测评价→关键带减损地质保障策略及修复−重构一体化技术方法”。研究内容包括:(1)查明煤炭赋存的地质结构、水文地质、岩层组合、地应力等开采地质条件因素综合特征,揭示地球关键带和下部煤层、岩层及地下水的空间关系特征,进行对关键带多要素、多模态、多场景的精细表征,形成包括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和承载力分区在内的快速查询、智能分析数字化平台;(2)解析开采影响下岩(土)层裂隙场与关键带水文循环的连通关系,揭示地质条件和关键带的协同演化机制,提出地球关键带对煤炭开发响应模式的判识方法;(3)研究开采因素下岩层结构、裂隙网络、渗流通道、应力−能量集中特征、物质循环、能量交换与多源信息场的时空演化关系,构建煤炭开发全生命周期下的地球关键带全时空信息响应映射模型;(4)构建煤炭开采全生命周期条件下地球关键带空−天−地−钻(孔)−井(下)的全空间、多方位的多源信息量融合监测体系,形成煤炭开采影响下地球关键带界面结构和运行过程要素监控分析系统,预测分析煤炭开发区地球关键带的结构变化、响应模式、运行过程和生态环境效应;(5)提出煤及煤系资源协同开发、矿井水综合利用、煤炭开发地下空间规模化利用等技术,建立基于多源信息的地质条件和关键带结构监控技术,实现“地质结构条件透明化、损害关键要素数字化、演化过程监控信息化、模型预测智能化、关键带保障技术精准化”。【结论】地球关键带地质保障涵盖地质条件、开采模式、监控系统、预测方法和减损技术等方面,追求煤炭安全开采与地质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破解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制约之间矛盾,完善生态脆弱区煤及煤系资源综合开发和地球关键带功能减损保护及修复重构的理论与技术,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地质、力学、物理基础的科学依据,推动煤炭工程实践与安全理论深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 地球关键带 开采地质条件 响应模式 多场信息 综合开发利用 矿产勘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沿海滩涂利用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
4
作者 宋大利 喻闻 +1 位作者 丁文成 周卫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60-1669,共10页
沿海滩涂是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域,具有独特的水文、地貌和植被特征,在保护陆地免受潮流、波浪、海啸、飓风等侵袭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沿海滩涂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生态旅游和人类生活改善,具有重要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沿海滩涂是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域,具有独特的水文、地貌和植被特征,在保护陆地免受潮流、波浪、海啸、飓风等侵袭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沿海滩涂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生态旅游和人类生活改善,具有重要的经济与社会价值。由于沿海滩涂受到陆地和海洋的双重影响,也是世界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发达国家在沿海滩涂利用中,经历了从早期以“开发主导”(如围垦造地、港口建设、工业扩张)向“平衡利用与保护”模式的转型,实现了海岸带资源从“掠夺式开发”到“可持续管理”的转变。我国沿海滩涂分布广泛、类型多样、资源丰富,综合发展潜力巨大,开展沿海滩涂高质量开发利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我国的沿海滩涂地资源研究与利用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至今已形成了滩涂养殖、可再生资源利用、生态旅游、耕地化改造利用为主的4类利用技术体系,初步实现了利用与保护并重的沿海滩涂开发利用战略。我国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完善,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智慧化管理与监测数字平台逐步搭建,实现了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精准管控。但目前依然存在滩涂资源数量和质量不明,开发与保护失衡,跨区域跨部门间协调不畅,保障与补偿机制和制度相关的政策和规划体系不健全,滩涂可持续利用科技支撑不足等问题。借鉴发达国家沿海滩涂管理和利用经验,基于我国沿海滩涂利用现状,未来我国沿海滩涂保护与综合利用对策应注重以下几方面:加强沿海滩涂管理,强化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升级,创新体制机制,从智慧监测、动态评价、系统保护、重点修复和可持续利用等层面,全面提升滩涂保护和利用的科技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滩涂 生态保护 可持续利用 科技创新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9-2020年深圳市围填海空间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研究
5
作者 陈书润 沈天宇 +2 位作者 王江波 施子康 苟爱萍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3-53,共11页
在沿海城市建设用地不足的背景下,围填海活动是海岸带开发的重要利用途径。本文利用9个不同时相的Landsat MSS/TM/OLI遥感影像数据源,对深圳市42 a时间跨度内的围填海空间分布、利用类型、围垦与开发强度等动态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探究... 在沿海城市建设用地不足的背景下,围填海活动是海岸带开发的重要利用途径。本文利用9个不同时相的Landsat MSS/TM/OLI遥感影像数据源,对深圳市42 a时间跨度内的围填海空间分布、利用类型、围垦与开发强度等动态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围填海规模速率变化呈现先迅猛增加,后增势放缓的趋势。围填海空间分布形态由细条带状延伸向斑块式镶嵌演变。围填海利用类型由单一化向多元与综合化的开发利用结构转变。岸线围垦强度呈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东西岸线形成“西强东弱”的空间分异格局。在驱动因素上,海岸地貌条件决定了围填海的区位选择,政策法规导向决定了围填海的强度与速率,社会经济因素决定了围填海的规模与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填海 空间演变 驱动因素 海岸带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岸带地质工作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斌 徐刚 +9 位作者 周良勇 赵广明 曹珂 高茂生 叶思源 刘健 侯国华 段晓勇 陈小英 印萍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39,共17页
海岸带是地球多圈层交互带内地质作用最活跃、人类活动最密集的地带,是开展综合地质调查与研究、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区域。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的海岸带地质工作自建所以来,一直按照支撑国家需求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主... 海岸带是地球多圈层交互带内地质作用最活跃、人类活动最密集的地带,是开展综合地质调查与研究、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区域。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的海岸带地质工作自建所以来,一直按照支撑国家需求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主要经历了萌芽发展、快速发展、蓬勃发展3个阶段。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带工作的主要牵头单位之一,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特别是在辽东湾、渤海湾西岸、黄河三角洲、莱州湾、山东半岛、江苏沿岸、长江三角洲、闽浙沿岸等海岸带地区开展了重大比例尺的调查,大幅提高了我国海岸带调查程度,提升了海岸带基础地质认知水平,充分发挥了地质工作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作用,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新时代条件下,我们应大力加强海岸带地质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海岸带基础地质调查程度,加快建设海岸带地质综合监测体系,快速提升海岸带工作公益服务水平,推动海岸带地质工作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发展历程 主要成果 工作展望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陆交互作用与海岸带碳中和农业驱动 被引量:3
7
作者 周启星 王辉 欧阳少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海岸带既是生态脆弱区也是低碳农业发展“前哨”。推动和发展碳中和农业符合时代所需,也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在海岸带区域发展碳中和农业的相关问题和重要性。首先,本文阐释了海陆交互作用以及海岸带碳中和农... 海岸带既是生态脆弱区也是低碳农业发展“前哨”。推动和发展碳中和农业符合时代所需,也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在海岸带区域发展碳中和农业的相关问题和重要性。首先,本文阐释了海陆交互作用以及海岸带碳中和农业发展理念;然后,分析了海岸带碳中和农业驱动中的碳中和农业生物、人工光合作用与农业驱动以及该理念的工程化应用问题;最后,深入剖析了如何识别海岸带农业核心碳汇,包括原位监测、同位素标记与统计学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碳汇增强技术,为后续海岸带碳中和农业的构建、发展和实践提供参考,同时对促进脆弱的海岸带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绿色低碳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农业 海岸带 海陆交互作用 可持续发展 人工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岸带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与布局优化研究——基于自然-社会经济脆弱性评估 被引量:1
8
作者 徐铭晖 林小如 +1 位作者 文超祥 刘希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6-115,共10页
脆弱性评估能够有效弥补当前海岸带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中对陆海交互作用的研究不足,对陆海统筹与科学防灾具有重要意义。以深圳市东西涌为例,从灾害胁迫性与空间适应力两方面,选取6个自然变量,4个经济社会变量构建自然-社会微观脆弱性... 脆弱性评估能够有效弥补当前海岸带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中对陆海交互作用的研究不足,对陆海统筹与科学防灾具有重要意义。以深圳市东西涌为例,从灾害胁迫性与空间适应力两方面,选取6个自然变量,4个经济社会变量构建自然-社会微观脆弱性评价方法。同时,基于脆弱性评估构建土地利用展适宜性矩阵,进行空间发展优化。结果表明:1)东西涌地区极高自然脆弱性区段占比27.4%,多位于生态脆弱与高风浪暴露度的内湾沙滩区段;社会极高脆弱性区段占比10.9%,多位于高强度聚集开发的城镇用地;2)基于发展适宜性评价矩阵,东西涌地区较不适宜发展区域占比最高,高达35.6%,较适宜开发区域占比其次,不适宜与适宜开发空间占比较小;3)针对不同空间提出“滨海界面动态适灾-岸线后方点状供地-腹地空间低影响开发”的空间优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脆弱性评估 发展适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法的海岸带规划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邱明 余静 +3 位作者 马琛 陈培雄 王志文 张坤珵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8-227,共10页
海岸带规划聚焦于海岸带区域空间管理,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专项规划,是实现海岸带区域陆海统筹和综合管理的重要抓手。为梳理国内外海岸带规划研究现状与热点,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文献可... 海岸带规划聚焦于海岸带区域空间管理,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专项规划,是实现海岸带区域陆海统筹和综合管理的重要抓手。为梳理国内外海岸带规划研究现状与热点,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文献可视化工具,分析海岸带规划研究高影响力作者和机构、研究主题及演变。研究结果表明:海岸带规划受到广泛关注,国内外海岸带规划研究发文量呈现上升趋势,国际发表增速较快;国际研究热点侧重于人为活动干扰下的海岸带规划及其优化、海岸带规划风险评估模型等,国内侧重于可持续发展与海岸带综合管理、海岸带开发与生态安全问题等;近年来,国际对海岸带规划的研究倾向于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解决方案,国内倾向于构建陆海统筹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本研究为了解当前国内外海岸带规划发展提供学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规划 可持续发展 海陆统筹 文献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内地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沁萍 李欢 +4 位作者 田洪阵 魏娜 吴筝 李乐 常青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95-1705,共11页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全球土地研究的重要问题,而海岸带则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区域。本研究选取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评价指标,分析了中国内地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特...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全球土地研究的重要问题,而海岸带则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区域。本研究选取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评价指标,分析了中国内地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情况。结果表明:①1985—2021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总体趋势以耕地萎缩和不透水面扩张为主,其次是林地扩张,再次是灌丛、草地和裸地收缩,最后是水域小幅度扩张。②前期土地利用类型组成结构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后期以耕地、林地和不透水面为主。③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离散程度低,耕地向不透水面转换的变化比例最高,集中分布在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人口密度高的经济圈地带。④森林覆盖率总体上升0.88%,森林面积增加了4088.89 km^(2),满足联合国可持续发展15.1.1目标。森林覆盖得到有效的恢复和控制,呈现改善趋势,满足可持续发展15.2目标要求。土地退化率前期迅速增加,后期趋于稳定,36 a间研究区土地退化率为11.76%,土地退化面积仍高于改善面积,与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15.3(土地退化零增长)还存在一定距离。未来需合理规划中国内地海岸带土地利用,加大土地改善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内地海岸带 土地利用变化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土地利用变化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泉州市地下水功能区划分 被引量:16
11
作者 曹阳 滕彦国 +2 位作者 王金生 翟远征 郑洁琼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69-476,共8页
本文针对泉州市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点,依据全国地下水功能区划分技术大纲,选取了地下水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驱动因子、状态因子和响应因子,综合地下水的资源供给功能、生态环境维持功能和地质环境稳定功能,将地下水功能区划分为开发区、... 本文针对泉州市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点,依据全国地下水功能区划分技术大纲,选取了地下水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驱动因子、状态因子和响应因子,综合地下水的资源供给功能、生态环境维持功能和地质环境稳定功能,将地下水功能区划分为开发区、保护区和保留区,并以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为基础,以防止泉州地下水污染和海水入侵为控制目标,依据地下水的生态水位阈值与产生环境地质灾害的水位阈值理论,划定泉州地区地下水管理水位,结合当地地下水资源特点及地下水管理与保护的实际需求,借鉴国内外类似地区地下水管理的经验,研究提出地下水红、黄、蓝管理分区,为防止泉州市地下水污染和海水入侵以及指导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地区 地下水 功能区划 红黄蓝分区 合理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及其指标体系研究──以辽宁省海岸带部分城市为例 被引量:45
12
作者 金建君 恽才兴 巩彩兰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1-66,共6页
海岸带有着丰富的资源,能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而它对外界的影响又是相当敏感的,因此海岸带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理应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理,提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阐述了海... 海岸带有着丰富的资源,能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而它对外界的影响又是相当敏感的,因此海岸带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理应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理,提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阐述了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井建立了其评价指标体系。文章最后以辽宁省海岸带部分城市为例,介绍了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评价方法,为合理开发利用海岸带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指标体系 综合协调度 海岸带资源 开发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市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估 被引量:19
13
作者 韩美 路广 +2 位作者 史丽华 张翠 余灏哲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3-101,共9页
随着人类对海岸带开发强度的不断提高,海岸带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共识,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研究作为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研究,可以为海岸带区域合理开发与管理提供重要理论支撑。本文选取东营市海岸... 随着人类对海岸带开发强度的不断提高,海岸带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共识,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研究作为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研究,可以为海岸带区域合理开发与管理提供重要理论支撑。本文选取东营市海岸带为研究区域,以海岸带湿地遥感解译数据、浅海水质监测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数据源,运用状态空间法计算了研究区2010—2014年海岸带区域的综合承载力;对东营市与潍坊市、滨州市的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预测了2016—2020年东营市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依据研究结果探讨了海岸带可持续利用的未来途径。结果表明:在过去的2010—2014年和预测的2016—2020年东营市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均处于超载状态,但总趋势是向好的;同时,2010—2014年东营市海岸带在吸引外资、港口发展、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浅海海域水环境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社会公共服务投入不平衡、不稳定。与2016—2020年东营市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预测结果相比较而言,2011年东营市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超载最明显,与该年环境压力大和社会投入不足有关。2014年东营市各县区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均处于超载状态,广饶县超载最明显;同时各县区自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市辖区社会经济指标优于各县区。东营市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相比潍坊市、滨州市在资源、环境、生态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在社会支撑方面投入不足,因此可以通过保持资源、生态优势,弥补社会投入不足等措施提高东营市海岸带可持续利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综合承载力 状态空间法 可持续利用 东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岸带综合管理框架体系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左平 邹欣庆 朱大奎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5-61,共7页
随着经济的发展,海岸带以其丰富而又独特的资源优势而成为开发的热点,环境压力随之出现。由于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原来的单因素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必然要求一种全面的、综合的、系统的方法来进行管理,即海岸... 随着经济的发展,海岸带以其丰富而又独特的资源优势而成为开发的热点,环境压力随之出现。由于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原来的单因素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必然要求一种全面的、综合的、系统的方法来进行管理,即海岸带综合管理(Integrate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即ICZM)。本文通过对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概念分析,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分别对资源的功能、利用和价值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价值基础。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根据压力-状态-影响-响应(Press-State-Impress-Response,即PSIR)的概念框架体系,从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生态等角度对其进行海岸带综合评价(Integrated Coastal Zone Assessment,即ICZA),从而为海岸带综合管理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最后指出,ICZM和ICZA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协调,是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综合管理 压力-状态-影响-响应 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MP 模式在滨海旅游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以辽宁省葫芦岛休闲旅游创意产业园为例 被引量:12
15
作者 卓想 陈可石 +1 位作者 陈一 周波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0-45,共6页
滨海旅游区开发是带动城市发展的活力点。目前我国滨海旅游区规划设计大多采用空间规划的模式,以展示滨海风光为主,缺少对具体方法的应用以及对实际开发需求的分析。辽宁省葫芦岛休闲旅游创意产业园项目基于RMP模式,整合R性旅游资源,确... 滨海旅游区开发是带动城市发展的活力点。目前我国滨海旅游区规划设计大多采用空间规划的模式,以展示滨海风光为主,缺少对具体方法的应用以及对实际开发需求的分析。辽宁省葫芦岛休闲旅游创意产业园项目基于RMP模式,整合R性旅游资源,确定园区的主题形象,分析M性市场需求及客源结构,明确园区的目标定位,并围绕P性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园区的主题板块及体验流线,以期为我国滨海旅游区的规划设计做出探索性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旅游区 RMP 模式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海岸带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战略环境评价 被引量:14
16
作者 刘岩 张珞平 洪华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5-48,共4页
战略环境评价(SEA)就是对政策、计划/规划及其各种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规范的、系统的、综合的分析和评价过程.以海岸带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SEA应遵循与战略决策过程紧密结合、综合、多元评价标准及公众参与4个基本原则进行厦门岛东... 战略环境评价(SEA)就是对政策、计划/规划及其各种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规范的、系统的、综合的分析和评价过程.以海岸带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SEA应遵循与战略决策过程紧密结合、综合、多元评价标准及公众参与4个基本原则进行厦门岛东部海岸发展规划的战略环境评价案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环境评价 海岸带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级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分析——以广州市花都区为例 被引量:8
17
作者 吴楷钊 王长委 +2 位作者 李常兴 王璐 张俊平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339-341,共3页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分析对于城市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扩展潜力、结构潜力、强度潜力、管理潜力和开发区尚可供应地年数的测算和分析,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主要表现在集约利用强度潜力上,...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分析对于城市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扩展潜力、结构潜力、强度潜力、管理潜力和开发区尚可供应地年数的测算和分析,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主要表现在集约利用强度潜力上,尚可供应土地只能满足开发区1.67年发展的土地需求。结果表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有限,扩区需求较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区 土地利用 集约 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潜力分析 被引量:23
18
作者 侯丹 丁锐 +3 位作者 李双异 邵永东 邢贺满 汪景宽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04-107,共4页
根据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和辽宁省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本文从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土地管理绩效三个方面,建立了辽宁省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进行了评价与潜力分析,并提出了提高... 根据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和辽宁省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本文从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土地管理绩效三个方面,建立了辽宁省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进行了评价与潜力分析,并提出了提高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措施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区 土地 集约利用 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城模式与港口城市发展战略探讨——以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为例 被引量:15
19
作者 杨明俊 林坚 李延成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0-85,共6页
概括了港口与城市有关问题的相关研究,阐述了港城模式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出了影响港城模式发展的主要因素。据此,分析了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 港口 港口城市 发展战略 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高新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SEM分析 被引量:17
20
作者 董光龙 苏航 +2 位作者 郑新奇 刘润润 薛景丽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35-40,共6页
研究目的:依据全国国家级非高新开发区数据样本,对非高新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方法: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只有5个指标的因子荷载小于0.3,未能很好地解释其对应的潜变量;其他的因子荷载... 研究目的:依据全国国家级非高新开发区数据样本,对非高新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方法: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只有5个指标的因子荷载小于0.3,未能很好地解释其对应的潜变量;其他的因子荷载均在0.3和1之间,很好地解释了其对应的潜变量,指标选取较合理。土地利用状况和管理绩效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8,偏高。研究结论:用地效益评价指标选取得较好,用地结构的评价指标次之,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欠佳。整体来看,非高新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比较合理,只有个别指标的归类需要优化,该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合理地评价开发区集约利用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集约 评价指标体系 结构方程模型 开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