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碎屑锆石及水文观测的黄河多沙粗沙区重要支流来沙变化分析
1
作者 白婷 范念念 +2 位作者 王远见 聂锐华 刘兴年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7,共11页
巨大的来沙量是造成黄河水沙灾害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黄河及其主要支流实测输沙量明显减少,但产沙输沙的多时空尺度特征仍不明确。以多沙粗沙区的重要支流皇甫川和窟野河为例,利用现代水文资料和碎屑锆石物源结合的方法,分析产沙输沙变... 巨大的来沙量是造成黄河水沙灾害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黄河及其主要支流实测输沙量明显减少,但产沙输沙的多时空尺度特征仍不明确。以多沙粗沙区的重要支流皇甫川和窟野河为例,利用现代水文资料和碎屑锆石物源结合的方法,分析产沙输沙变化的多时空属性特征。通过统计检验方法对实测水文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均呈显著的减小趋势,其中:皇甫川径流、输沙序列的突变点发生在1978年和1998年,且均发生明显减小;窟野河径流的突变点发生在1979年、1997年和2011年,前两个突变点明显减小,最后一个突变点明显增加,而输沙的突变点发生在1979年和1997年,均明显减小。对皇甫川和窟野河现代河流沉积物(2020年)和几千年前的河流阶地沉积物分别进行了碎屑锆石测试分析,得出两条河流的泥沙主要由黄土和基岩组成,而现代河流泥沙中黄土的贡献率比阶地更大。造成这种输沙量急剧减小、黄土比例增加现象的原因是人类扰动加速了黄土侵蚀,但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及水土保持措施减少了水量,使得泥沙的输移比减小,大量从坡面上侵蚀的黄土沉积在沟道之中,没有被输送到流域的出口,为极端天气下的来沙提供了物源。本文采用现代尺度的水文观测资料分析与地质沉积学的方法,结合不同尺度的方法,对黄河多沙粗沙区重要支流的来沙变化进行分析,可为调控治理黄河水沙灾害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径流量 输沙量 碎屑锆石物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南部淮南地区晚前寒武纪寿县组碎屑岩粒度特征及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2
作者 顾承串 赵嘉祺 +3 位作者 詹润 李澳晨 邓世纪 余博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77-799,I0008-I0019,共35页
寿县组是华北克拉通东南部广泛发育的一套前寒武纪碎屑岩地层,长期以来对其沉积时限的认识有较大分歧。由于寿县组上、下相邻层位中均产有丰富宏体藻类化石,因而查明其岩性特征、沉积环境、沉积时限以及沉积物源等方面内容对认识晚前寒... 寿县组是华北克拉通东南部广泛发育的一套前寒武纪碎屑岩地层,长期以来对其沉积时限的认识有较大分歧。由于寿县组上、下相邻层位中均产有丰富宏体藻类化石,因而查明其岩性特征、沉积环境、沉积时限以及沉积物源等方面内容对认识晚前寒武纪古地理变迁、生物地层层序对比以及沉积大地构造演化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寿县组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确定淮南地区寿县组的出露位置、岩性和层序特征,采集5处岩石样品进行显微镜下观察和粒度分析,并开展了LA-ICP-MS碎屑锆石U-Pb年龄测定,以分析寿县组的沉积环境、沉积时限以及沉积物源特征。研究表明,寿县组是一套中-厚层钙质细碎屑岩偶夹中-薄层泥质岩沉积序列,粒度分析结果显示其沉积粒度属于细砂岩与粗粉砂岩过渡类型,粒度组成中以悬浮搬运组分为主,跳跃搬运组分较少,成熟度较高,沉积水动力条件较弱,结合海绿石矿物的出现以及萨胡判别函数计算结果推断寿县组沉积处于临滨带和过渡带之间的陆棚环境。5个样品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分别为(962±25)Ma、(963±31)Ma、(954±25)Ma、(952±24)Ma和(976±26)Ma。淮南地区寿县组最年轻一组碎屑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为(953±9)Ma,结合徐州—淮北地区侵入相当层序中的基性岩床群943~876 Ma的侵入年龄,将寿县组沉积时间限定在953~943 Ma。淮南地区寿县组碎屑锆石年龄频谱显示1.8 Ga以来的锆石数量占比具有逐步增多的趋势,并且富含1.2~1.0 Ga的年龄,综合分析认为寿县组主要的沉积物源应来自与华北克拉通曾经相连的陆块或陆块群,但不能排除华北克拉通内部可能为次要的物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寿县组 粒度分析 碎屑锆石U-Pb定年 最大沉积时间 沉积物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下白垩统物源定量分析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持恒 李子颖 +4 位作者 贺锋 张字龙 李振成 凌明星 刘瑞萍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99,共20页
下白垩统是鄂尔多斯盆地晚中生代的一个重要构造层,同时也是近年来新发现砂岩型铀矿的重要层位。恢复该时期的源汇系统对认识燕山运动晚期在华北克拉通西部的构造沉积响应、古气候转变和盆地内砂岩铀矿的富集规律均有较大的帮助。本文... 下白垩统是鄂尔多斯盆地晚中生代的一个重要构造层,同时也是近年来新发现砂岩型铀矿的重要层位。恢复该时期的源汇系统对认识燕山运动晚期在华北克拉通西部的构造沉积响应、古气候转变和盆地内砂岩铀矿的富集规律均有较大的帮助。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下白垩统进行古流向测量、不同层位碎屑锆石U-Pb测年,优化周缘潜在物源区锆石U-Pb年龄数据集的汇编方案,定量计算出各物源区对盆内的碎屑贡献比例,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早白垩世的源汇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下白垩统中碎屑锆石具有1.79~1.64 Ga、2.02~1.82 Ga和2.58~2.45 Ga 3个稳定的前寒武纪年龄峰值,以及336~257 Ma和476~425 Ma两个稳定的显生宙年龄峰值。定量的物源分析结果表明,阴山、狼山、桌子山贺兰山和阿拉善地区以不同的贡献比例为研究区提供物源,具多物源同时供给的特征。阴山在整个早白垩世一直是主要的物源供给区,与狼山共同向盆地内部提供河流相沉积。阿拉善地区则通过原地风蚀将物质从桌子山北部和贺兰山顶以风沙搬运的方式带入鄂尔多斯盆地,在洛河罗汉洞沉积期共同构成了研究区风成与水成交替的沉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碎屑锆石U-PB年龄 物源分析 古流向 砂岩型铀矿 源汇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乌审旗地区上古生界砂岩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4
作者 韩会平 武春英 +3 位作者 白清华 陈鹏 刘新社 秦百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43-653,共11页
通过LA-ICP-MS碎屑锆石的U-Pb测年和U、Th元素含量分析,结合邻区年龄数据和岩性特征,对鄂尔多斯盆地乌审旗地区上古生界山西组1段和下石盒子组8段砂岩进行了同位素定年物源示踪研究。研究揭示,盒8段和山1段源区母岩形成年龄属于太古代... 通过LA-ICP-MS碎屑锆石的U-Pb测年和U、Th元素含量分析,结合邻区年龄数据和岩性特征,对鄂尔多斯盆地乌审旗地区上古生界山西组1段和下石盒子组8段砂岩进行了同位素定年物源示踪研究。研究揭示,盒8段和山1段源区母岩形成年龄属于太古代、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晚古生代,分别与华北块体的形成、增生和克拉通化相关,是华北克拉通演化多阶段地质事件作用下的产物。沉积物源区主要为华北克拉通内部或盆地北缘,物源主要来自华北地台东部的早太古代基底古老变质岩系和新太古代的变质岩系、乌拉山和东部集宁地区的新太古代晚期的片麻状花岗岩、早元古代早期的古老的TTG片麻岩及麻粒岩和早元古代晚期的孔兹岩带,此外,阴山地块390~310 Ma岩浆岩也是重要物源之一。该项成果不仅查明了乌审旗地区上古生界山西组1段和下石盒子组8段碎屑锆石年龄与华北克拉通地质事件在时间上的对应关系,指明了年龄区间碎屑物质成分来源的归属性,而且对研究区可能存在的华北克拉通地质事件首次从岩性上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 U-PB 测年 物源 上古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直罗组物源分析及其铀成矿意义 被引量:38
5
作者 张龙 吴柏林 +5 位作者 刘池洋 雷开宇 侯惠群 孙莉 寸小妮 王建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441-3453,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直罗组原生灰色砂岩具有高铀背景值的特征,在层间氧化阶段砂岩同沉积期富集的铀元素遭受氧化迁出构成该区铀成矿的重要铀源。本文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铀矿区直罗组砂岩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定年、重矿物和古水流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直罗组原生灰色砂岩具有高铀背景值的特征,在层间氧化阶段砂岩同沉积期富集的铀元素遭受氧化迁出构成该区铀成矿的重要铀源。本文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铀矿区直罗组砂岩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定年、重矿物和古水流分析,深入分析了该区直罗组的沉积物源,并探讨了富铀砂岩的成因。结果显示:矿区直罗组砂岩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集中在251~308Ma,322~354Ma,1529~2182Ma,2200~2632Ma四个年龄区间;富Mn钛铁矿、锆石、磷灰石和榍石的重矿物组合指示物源主要为中酸性岩浆岩;通过与源区对比分析认为铀矿区直罗组物源主要来自盆地之北的乌拉山-大青山地区和狼山东部地区的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和晚古生代中酸性岩浆岩及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变质岩。结合源区岩体铀含量特征分析,发现晚古生代中酸性岩浆岩相对于源区其它岩体强烈富集铀元素,是研究区直罗组高铀背景值砂岩形成发育的主要原因。晚古生代中酸性岩浆岩的形成与古亚洲洋的演化密切相关,其分布特征可以作为中东亚成矿域内盆地铀资源远景预测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分析 铀源 碎屑锆石U-Pb定年 重矿物 砂岩型铀矿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江流域(南昌段)水系沉积物物源示踪研究:来自锆石U-Pb同位素证据的约束 被引量:8
6
作者 李小聪 王安东 +2 位作者 万建军 李全忠 林乐夫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14-527,共14页
赣江为长江八大支流之一,是江西省第一大河流,为研究赣江水系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利用LA-ICP-MS分析技术,对赣江河流(南昌段)沉积物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年龄研究。对3个河砂样品中的140颗碎屑锆石进行了测试,获得有效测试点123个。测试... 赣江为长江八大支流之一,是江西省第一大河流,为研究赣江水系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利用LA-ICP-MS分析技术,对赣江河流(南昌段)沉积物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年龄研究。对3个河砂样品中的140颗碎屑锆石进行了测试,获得有效测试点123个。测试结果表明:锆石U-Pb年龄主要有7个年龄段,分别是134~197 Ma、221~290 Ma、386~484 Ma、520~625 Ma、727~895 Ma、980~1 110 Ma、2 502~2 861 Ma。所表现出来的主要年龄区间分别与已知的构造-岩浆热事件时间相对应(燕山运动、印支-海西运动、加里东运动、晋宁运动、吕梁运动)。大多数锆石颗粒具有明显的岩浆结晶环带且Th/U〉0.4,表明这些锆石多为岩浆成因。通过对赣江流域及周边各个地区的年代学对比研究揭示:年龄段为134~197 Ma的锆石大部分来自赣中南—闽西—粤北地区;221~290 Ma的印支期锆石主要来自赣南地区,而海西期的锆石来自赣中、九岭地区;386~484 Ma的锆石主要来自赣中南地区,少量来自赣西北;520~625 Ma的锆石可初步判断来自赣南地区;727~895 Ma的锆石主要来自赣北江南造山带附近的九岭地区;980~1 110 Ma和2502~2 861 Ma的锆石主要来自华夏地块腹地的赣南—粤北地区。因此,赣江水系沉积物碎屑锆石U-Pb年龄可以有效地限定赣江流域的主要物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沉积物 碎屑锆石 U-PB年龄 物源分析 赣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国清莱地区三叠纪南邦群碎屑锆石LA-ICP-MS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高海龙 冯庆来 +2 位作者 聂小妹 CHONGLAKMANI Chongpan MONJAI Denchok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95-1007,共13页
对于中国滇西和东南亚地区古特提斯缝合带对比一直存在诸多争议。在泰国清莱地区三叠纪南邦群中采集4件碎屑岩样品,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测年研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套碎屑岩的源岩主要为基性—中基性岩石,卷入少... 对于中国滇西和东南亚地区古特提斯缝合带对比一直存在诸多争议。在泰国清莱地区三叠纪南邦群中采集4件碎屑岩样品,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测年研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套碎屑岩的源岩主要为基性—中基性岩石,卷入少量长英质岩石,物源区大地构造背景为岛弧带。所测得最古老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3269Ma±29Ma,绝大多数年龄集中形成3个峰值:280~250Ma、500~440Ma和1200~1100Ma,指示清莱地区三叠纪南邦群碎屑物源区主要为清莱岛弧火山岩带西部条带和前泥盆纪变质岩系。碎屑锆石年龄图谱的对比结果表明,原特提斯构造阶段之前,南邦地体与西澳大利亚发育类似构造—热事件;在原特提斯构造阶段之后,其构造—热事件特征与扬子构造域相类似,指示古特提斯洋的主洋盆应该在南邦地体以西,支持清迈构造带代表古特提斯主洋盆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U-PB年龄 清莱岛弧火山岩带 物源分析 古特提斯演化 缝合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碎屑锆石的黄土高原—毛乌素交界区石峁黄土粉尘物源估算 被引量:1
8
作者 安宇 范念念 +1 位作者 徐志伟 刘兴年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02-812,共11页
对于黄土高原粉尘物质的来源以及沙漠和河流对粉尘的贡献,仍未达成一致的认识。本研究以毛乌素东神木市石峁剖面为研究对象,利用碎屑锆石年龄谱,对末次冰消期以来的风成粉尘堆积和河流沉积物展开源区分析,并使用逆蒙特卡罗模型进行物源... 对于黄土高原粉尘物质的来源以及沙漠和河流对粉尘的贡献,仍未达成一致的认识。本研究以毛乌素东神木市石峁剖面为研究对象,利用碎屑锆石年龄谱,对末次冰消期以来的风成粉尘堆积和河流沉积物展开源区分析,并使用逆蒙特卡罗模型进行物源的定量计算。结果显示,粒径分布和阴极发光(CL)图像显示石峁黄土为典型风成沉积。其粗颗粒碎屑锆石(>40μm)年龄峰值集中在190~300 Ma、300~600 Ma、1700~1900 Ma和2300~2600 Ma,年龄谱显示近源(局地基岩碎屑)、中源(黄河河沙)和远源(阿拉善地区沙漠)均有贡献;定量计算表明,三者分别贡献71%、21%和8%的风成粗颗粒。中、近源中,黄河及其支流侵蚀基岩后搬运沉积的漫滩物质成为粉尘输移的中转站,为黄土的形成提供了主要的物源。光释光测年结果表明,石峁剖面河流沉积物及其上覆的黄土物质分别形成于倒数第2次冰消期和末次冰消期,两者之间的沉积间断可能指示了末次冰期至冰消期的侵蚀事件,导致了河滩物质暴露,从而形成了潜在的局地尘源。这些结果表明,包括黄河干支流在内的河流系统对黄土粉尘有重要的物源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峁黄土 碎屑锆石年龄 物源计算 河流沉积 侵蚀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部扎赉特旗团发村晚古生代沉积岩源区和时代限定 被引量:2
9
作者 王铭乾 王涛 +4 位作者 贾建亮 王宗起 白玉岭 蔡芃睿 吴彦佳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9-64,I0030-I0037,共24页
大兴安岭南部扎赉特旗地区分布着一套晚古生代地层,由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组成,由于缺乏古生物化石和年代学证据,前人依据地层对比将其定为晚二叠世林西组。本次工作在详细地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运用锆石LA-ICP-MS U-Pb测年技术,对三个... 大兴安岭南部扎赉特旗地区分布着一套晚古生代地层,由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组成,由于缺乏古生物化石和年代学证据,前人依据地层对比将其定为晚二叠世林西组。本次工作在详细地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运用锆石LA-ICP-MS U-Pb测年技术,对三个砂岩样品(样品号:18TF-01、18YSL-04和18XBL-01)中的碎屑锆石进行了测定,共获得219颗碎屑锆石U-Pb年龄值,其主要分布在243~269Ma,273~298Ma,305~339Ma,350~377 Ma,445~507 Ma和754~1053 Ma六个年龄区间。其中获得最年轻的一组锆石的谐和年龄为245 Ma,并结合区域上侵入该地层花岗岩的年龄,限定其沉积时代可能为中三叠世。根据碎屑锆石的年龄值特征反映出该地层具有多物源供给的特点,其中年龄为243~269Ma的碎屑物质源区主要来自于古亚洲洋闭合及碰撞造山相关的岛弧花岗岩类;年龄为273~298 Ma主要来自于大石寨组火山岩;年龄为305~339 Ma可能主要来自于格根敖包组火山岩;350~377 Ma的碎屑锆石可能源于北部大民山组火山岩;年龄为754~1053 Ma的碎屑锆石与漠河杂岩、兴华渡口群及佳木斯微陆块中元古代的岩浆事件有关;较古老~1800 Ma的碎屑锆石可能来自于古亚洲洋中微陆块或结晶基底。砂岩中锆石的形成年龄与地层沉积年龄较为相近,显示出汇聚背景下的特征。因此,综合砂岩物质组成、锆石年龄特征及弧-盆之间时空关系,显示中三叠世该地区可能形成于汇聚背景下的弧前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南部 物源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LA-ICP-MS 中三叠世 中亚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临潭地区隆务河组碎屑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徐多勋 魏立勇 +3 位作者 张振 寇少磊 常亮 曹龙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2-125,共24页
以西秦岭造山带临潭地区早三叠世隆务河组碎屑岩为研究对象,进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探讨其形成时代和源区,推断其沉积环境。所获得碎屑锆石年龄可划分为259~418Ma(16.8%)、448~474Ma(2.9%)、848~1115 Ma(2.9%)和1701~2672 Ma(7... 以西秦岭造山带临潭地区早三叠世隆务河组碎屑岩为研究对象,进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探讨其形成时代和源区,推断其沉积环境。所获得碎屑锆石年龄可划分为259~418Ma(16.8%)、448~474Ma(2.9%)、848~1115 Ma(2.9%)和1701~2672 Ma(77.4%)四组,最小年龄为259Ma,说明隆务河组沉积时代不早于晚二叠世。综合区域资料限定隆务河组沉积时代为早三叠世,物源总体来自隆务河盆地北侧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火山岩基底,包括华北板块、西秦岭造山带北缘、祁连造山带东段。结合地球化学及沉积相特征推断隆务河组砂岩主体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为扩张阶段的弧后裂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务河组 碎屑锆石物源分析 沉积环境 西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涠洲岛海滩砂物源特征:对从源到汇分析的启示
11
作者 郑昊 温淑女 +2 位作者 庞崇进 Bryan Krapez 何平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63-580,共18页
本次研究运用岩相学和碎屑锆石U-Pb年龄物源分析方法获得北海涠洲岛海滩砂的物源特征,从而揭示北部湾大陆边缘“源-汇”系统及其沉积搬运过程。涠洲岛海滩砂以棱角状-次圆状石英为主(70%~75%),生物碎屑次之(20%~25%),含少量玄武岩岩屑... 本次研究运用岩相学和碎屑锆石U-Pb年龄物源分析方法获得北海涠洲岛海滩砂的物源特征,从而揭示北部湾大陆边缘“源-汇”系统及其沉积搬运过程。涠洲岛海滩砂以棱角状-次圆状石英为主(70%~75%),生物碎屑次之(20%~25%),含少量玄武岩岩屑和橄榄石碎屑颗粒(约5%),反映碎屑沉积物经历了较短距离的搬运且沉积时间较短。涠洲岛海滩砂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在288~210 Ma(峰值为236 Ma)和435~380 Ma,表明涠洲岛海滩砂主要来源于桂东南地区印支期花岗岩体以及加里东期和燕山期岩体。花岗岩来源的陆源碎屑经南流江、九洲江等河流快速地搬运至合浦-北海三角洲,在风暴作用下再扩散至北部湾中部海域。这一过程很好地记录了大陆边缘从陆到洋区域性“源-汇”系统。同时,涠洲岛是第四纪火山岛,是北部湾中部海域的隆起剥蚀区之一,其为海滩沉积物提供近源的基性岩碎屑组分,即存在盆地局部“源-汇”系统。因此,涠洲岛海滩砂沉积是大陆边缘区域性“源-汇”系统与盆地局部“源-汇”系统相互叠加的产物。本研究为理解大陆边缘从陆到洋“源-汇”系统与盆地局部“源-汇”系统的相互作用提供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源到汇 海滩砂 物源分析 火山岛 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祁连北大河沉积物碎屑组成及物源正演分析——对物源定量分析方法的启示 被引量:3
12
作者 马艺萍 王荣华 +1 位作者 戴霜 马晓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25-1541,共17页
开展现代河流沉积物的物源分析正演研究,对厘清河流搬运分选过程对不同碎屑成分的影响、不同源区对汇区沉积物的贡献机制以及物源定量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对北祁连北大河与洪水坝河现代河流沉积物的物源开展了正演研究,结合砾石成分统计... 开展现代河流沉积物的物源分析正演研究,对厘清河流搬运分选过程对不同碎屑成分的影响、不同源区对汇区沉积物的贡献机制以及物源定量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对北祁连北大河与洪水坝河现代河流沉积物的物源开展了正演研究,结合砾石成分统计、重矿物分析和碎屑锆石U-Pb测年方法,分析了流域内不同物源对现代河流不同碎屑成分贡献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两条河流沉积物的特征显示汇区不同碎屑成分对物源区岩性的反映各有侧重。其中砾石岩性能够反映整个流域的主要岩性;砂粒中的重矿物组合也可以反映源区主要岩性,且对重矿物含量较高的岩体或地层(如铁矿)十分敏感;碎屑锆石年龄谱反映了整个流域物源端元锆石的综合贡献,各年龄峰锆石占比与源区各年龄峰锆石贡献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其中源区沉积岩碎屑锆石的贡献比较显著。通过河流物源正演分析进一步建立现代河流源汇模式是实现物源量化分析的一个可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祁连山 河流沉积物 碎屑锆石 U-PB测年 物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库鲁克塔格北部现代河流沉积物源分析: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瑞清 崔涛 +2 位作者 刘桂萍 宫相宽 宋志豪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47-757,共11页
古生代时期塔里木北缘是否为主动大陆边缘对于了解南天山洋俯冲方式及塔里木北缘地质演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取自乌斯腾高勒河沟的69粒碎屑锆石进行阴极发光和LA-ICP-MSU-Pb定年,获得的50组U-Pb有效年龄数据表明:1)物源主要集... 古生代时期塔里木北缘是否为主动大陆边缘对于了解南天山洋俯冲方式及塔里木北缘地质演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取自乌斯腾高勒河沟的69粒碎屑锆石进行阴极发光和LA-ICP-MSU-Pb定年,获得的50组U-Pb有效年龄数据表明:1)物源主要集中在库鲁克塔格北部379~466 Ma、651~817 Ma及1844~2122 Ma的岩石;2)碎屑锆石U-Pb有效年龄记录了至少3期构造热事件,其中,锆石年龄379~466 Ma的碎屑锆石表明,在古生代中期库鲁克塔格地区发育大规模岩浆作用,经对比研究发现,这些事件可能与该期南天山洋向南俯冲,塔里木北缘为主动大陆边缘有关,晚元古代的岩浆作用可能记录了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事件,早元古代变质锆石的存在可能与哥伦比亚超大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沉积物 碎屑锆石U-Pb定年 物源分析 库鲁克塔格 塔里木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坳陷歧口主凹区东营组砂岩物源方向与沉积模式:来自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制约
14
作者 李长海 董晓伟 +7 位作者 石倩茹 官全胜 张佼杨 朱华汇 张明振 董越崎 付东立 杨帆 《地质科技通报》 2025年第5期65-81,共17页
歧口主凹新部署的HT1井在东营组三亚段(东三段)钻遇一套重力流砂体并获工业油流,取得了主凹区的勘探突破,但是目前对其物源方向和空间展布特征尚不明确,制约了下步勘探工作。基于地震和测录井资料,利用碎屑锆石LA-ICP-MS U-Pb定年方法... 歧口主凹新部署的HT1井在东营组三亚段(东三段)钻遇一套重力流砂体并获工业油流,取得了主凹区的勘探突破,但是目前对其物源方向和空间展布特征尚不明确,制约了下步勘探工作。基于地震和测录井资料,利用碎屑锆石LA-ICP-MS U-Pb定年方法对歧口主凹区东三段砂岩开展了源−渠−汇约束下的沉积体系研究工作。碎屑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歧口主凹东三段砂岩碎屑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在160~100,300~240,2000~1680,2600~2300 Ma 4个年龄区间内,其中160~100 Ma区间年龄峰值明显。盆外物源区沧县隆起FU1X1井东三段砂岩碎屑锆石年龄在二叠纪(300~240 Ma)具有明显峰值。北部燕山造山带发育有从太古宙到中生代的岩浆岩,中生代岩浆作用强烈,160~100 Ma区间的年龄峰值特征明显。HT1井东三段砂岩碎屑锆石年龄特征与燕山造山带年龄峰值特征具有较高一致性,表明北部燕山造山带为其物源区。结合前人轻重矿物研究成果和东三段沉积时期歧口主凹区北高南低的古地貌特征,构建了歧口主凹区东三段砂岩“远源供砂、沟槽输砂、深凹聚砂”的沉积模式。研究成果为后续主凹区井位部署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 U-Pb定年 歧口凹陷 沉积模式 物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花江吉林段河流沉积物碎屑锆石U-Pb年龄特征及地质意义
15
作者 倪倩 郭令芬 +6 位作者 谢远云 孙磊 迟云平 刘海金 魏振宇 汪烨辉 吴鹏 《地质学报》 2025年第9期3193-3208,共16页
河流在源-汇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其沉积物是源-汇系统物源分析的关键切入点。河流碎屑锆石U-Pb年龄对于水系演化、物源示踪和源-汇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高纬度地区河流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在物源示踪研究... 河流在源-汇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其沉积物是源-汇系统物源分析的关键切入点。河流碎屑锆石U-Pb年龄对于水系演化、物源示踪和源-汇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高纬度地区河流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在物源示踪研究中的代表性等还没有得到充分评估,很可能导致结果不一致进一步影响源-汇系统的建立。为此,本文以松花江吉林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6个河流沉积物共780个锆石U-Pb年龄进行分析,利用逆向蒙特卡罗模型进行定量约束。结果表明,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分布主要有三组峰:2500 Ma、250Ma、180 Ma,且从上游至下游,锆石年龄分布型式发生明显变化。其中,上中游河段来自华北克拉通东北缘的特征年龄2500 Ma的锆石占比发生明显下降,推测由于丰满水库的拦截作用以及远离源区的河流搬运作用所致。中游至下游河段华北克拉通东北缘贡献占比持续下降,松嫩及张广才岭地块的贡献增大,显示了河流搬运过程中新物源的加入。松花江干流河段,嫩江带来的大量小于250 Ma的锆石颗粒稀释了第二松花江2500 Ma的锆石年龄特征。在源-汇系统研究时,不同河段的物源信号存在差异,甚至上游的物源信号在下游可能缺失,用河流河口的碎屑锆石或单个样品的碎屑锆石年龄数据代表整个集水区的物源信息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此外,松花江吉林段的年龄峰值与中亚造山带东部构造岩浆热事件吻合良好,2500 Ma可能是对华北克拉通微陆块合并的记录,250 Ma、180 Ma分别响应古亚洲洋闭合和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过程。本研究对理解松花江吉林段源-汇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东北地区构造事件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物源分析 松花江吉林段 河流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