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工作的思考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海元 单舜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从2小时政策的演变、学校体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新生态创造的条件等分析了2小时提出的背景。从加快解决学生体质健康不...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从2小时政策的演变、学校体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新生态创造的条件等分析了2小时提出的背景。从加快解决学生体质健康不强“顽症”、着重解决培养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习惯的问题、地方改革经验有待上升为国家政策等说明了2小时实施的主要依据。从正确认识2小时改革的深意、系统谋划2小时的结构安排、一体化设计2小时体育活动内容、强化2小时体育活动的条件保障、完善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控和处置机制等方面探讨落实工作的思考,希望为深化学校体育改革,落实好2小时工作,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做出理论引领和实践推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中小学生 综合体育活动时间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价值旨趣与协同路径 被引量:3
2
作者 于素梅 王晓燕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8,共7页
“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政策是新时期对中小学生体育活动提出的新要求,体现了国家对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和实施“以体育人”理念的价值旨趣。“2小时”政策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有效落实该政策... “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政策是新时期对中小学生体育活动提出的新要求,体现了国家对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和实施“以体育人”理念的价值旨趣。“2小时”政策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有效落实该政策亟需深入领会政策深意,认真分析机遇挑战,提出系统化推进策略。在操作策略上亟需发挥学校主渠道和家庭助推器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学校层面需要保质保量做到“四个一”并体现贯通性;家庭层面需要尽心尽力做好“三件事”并体现多样性。研究“2小时”的价值旨趣与协同路径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规划纲要、深化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发挥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中小学生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3~12年级学生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黄梨煜 郭丹丹 +7 位作者 喻颖杰 余晓辉 于博 张炎 马蕊 何海蓉 姚一泓 段佳丽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9-104,共6页
目的了解北京市3~12年级学生的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干预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2022—2023年北京市学生营养素养调查数据,选取其中部分3~12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其睡眠... 目的了解北京市3~12年级学生的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干预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2022—2023年北京市学生营养素养调查数据,选取其中部分3~12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其睡眠不足的相关因素。结果北京市3~12年级学生的每天平均睡眠时间为(8.4±1.3)h,睡眠不足率为77.2%。其中,轻度不足率为39.8%,严重不足率为37.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别以所在区域为郊区、男生、小学3~6年级、住校、单独卧室、父亲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父母知晓充足睡眠时间为参照,所在区域为城区(OR=1.655,95%CI:1.501~1.826)、女生(OR=1.188,95%CI:1.094~1.290)、初中(OR=1.895,95%CI:1.706~2.104)、高中(OR=1.608,95%CI:1.431~1.806)、非住校(OR=1.538,95%CI:1.327~1.783)、父亲文化程度为本科及以上(OR=1.254,95%CI:1.067~1.473)、父母不知晓充足睡眠时间(OR=1.892,95%CI:1.732~2.066)的学生出现睡眠不足的风险较高(P<0.05)。结论北京市3~12年级学生的每天平均睡眠时间较少,睡眠不足率较高,且不同特征学生的睡眠状况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生 睡眠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材新样态:“课程超市”视角
4
作者 俞国良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8-49,共12页
全面推进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课程的核心——教材入手。从“课程超市”视角进行考量,这种教材新样态具有自主性、参与性、开放性、差异性等特点。但鉴于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现状与挑战,很有... 全面推进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课程的核心——教材入手。从“课程超市”视角进行考量,这种教材新样态具有自主性、参与性、开放性、差异性等特点。但鉴于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现状与挑战,很有必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教材定位,统筹教材建设,服务学生主体。无论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读本》的学理依据与难题破解,还是设计思路与结构体例,抑或主要内容与栏目安排,都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提供多层次、高质量、有足够数量的教学产品以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材建设必须因势而为,彰显思想性、通识性、适切性、趣味性等特色,从心理健康教育向心理健康服务转变,从问题导向转向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全面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涵、服务质量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实现心理健康教材的思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建构中小学生“学可自选、按需助学”的教材新样态、“自主自助”的心理健康教学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健康 中小学生 “课程超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小学教师教材使用的行动策略
5
作者 刘旭东 黎进萍 《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30,共7页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全面开启学校生活的起点,在教学变革和教师发展中发挥着支架作用。教材使用是在学生个人经验与社会生活经验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能动作用。创设情境是教材使用的内在机制,把...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全面开启学校生活的起点,在教学变革和教师发展中发挥着支架作用。教材使用是在学生个人经验与社会生活经验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能动作用。创设情境是教材使用的内在机制,把握时机、审时度势地对情境作出回应和对教材作出个性化的阐释,是提升教材使用水平的重要契机与关键。为了能够拓展教材使用空间、提升教材使用的能力,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的功能和作用,厘清教材的知识逻辑,恪守教学的教育性,科学规划学习路径,积极创设活动,丰富教材使用的路径与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 学生个人经验 教师 教材使用 行动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赋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空间社会学论绎
6
作者 李彦龙 徐帅帅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128,共8页
数字赋能不仅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注入强劲动力,而且拓展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空间。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从空间社会学视域出发,以“理论阐释—空间转向—现实困境—优化路径”为逻辑主线,对数字赋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展开探讨。研... 数字赋能不仅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注入强劲动力,而且拓展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空间。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从空间社会学视域出发,以“理论阐释—空间转向—现实困境—优化路径”为逻辑主线,对数字赋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展开探讨。研究认为,物质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共同构成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三维空间。数字赋能下,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物质空间由实体形态向虚实融合转化,社会空间由协同不足向集成治理转变,精神空间由去情景化向富情境化提升,但存在物质空间失“衡”、社会空间失“联”、精神空间失“真”等现实困境。研究提出,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数字化体育教育理念、深化数字体育人本底色,实现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物质空间均衡、社会空间联结、精神空间回归等优化路径,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提供创新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数字赋能 课后延时体育服务 空间社会学 中小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城乡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7
作者 秦李希 罗米扬 +4 位作者 李可欣 周阳 陈艳华 谭雅卿 王非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4-693,共10页
目的: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与肥胖率持续上升,逐渐成为21世纪全球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城乡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环境不同,超重与肥胖相关的危险因素也有所不同。本研究旨在探究湖南省城乡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 目的: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与肥胖率持续上升,逐渐成为21世纪全球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城乡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环境不同,超重与肥胖相关的危险因素也有所不同。本研究旨在探究湖南省城乡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研究对象,共纳入湖南省14个市(州)197084名中小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分析湖南省城乡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的人群与空间分布特征,使用ArcGIS绘制超重率与肥胖率空间分布图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湖南省城乡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的影响因素。结果:湖南省中小学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4.7%和10.9%,城区超重率、肥胖率均高于郊县(分别为16.0%vs 13.9%、12.1%vs 10.2%)。无论城区还是郊县,男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女生,高年级超重率均高于低年级,高年级肥胖率均低于低年级;城区汉族中小学生超重率和肥胖率、郊县汉族学生肥胖率均低于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均P<0.05)。湖南省各市(州)城区中小学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4.7%~18.7%和8.4%~20.6%;郊县中小学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0.9%~17.2%和6.6%~13.7%。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常德、张家界城区及娄底、怀化、邵阳等地的郊县出现了超重率/肥胖率的高值聚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学段、民族、新鲜蔬菜摄入频率、睡眠时间与湖南省城区和郊县中小学生超重和/或肥胖有关;油炸食物及新鲜水果摄入频率、早餐习惯、日常及假期身体活动、用电脑时间与城区中小学生超重和/或肥胖有关;看电视时间和久坐时间与郊县中小学生超重和/或肥胖有关。结论:湖南省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情况不容乐观,应重点关注超重率/肥胖率的高值聚集区域,并结合城乡影响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生 超重与肥胖 城乡差异 空间分析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育视阈下中小学美术课程桌的优化设计
8
作者 马町蕙 唐艺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6-145,共10页
目的 利用产品设计开发的理论模型对中小学美术课程桌进行设计研究,以满足中小学生群体义务教育阶段对美育课程教学质量的需求,促进中小学生群体美术课程桌设计创新。方法 首先,在用户需求调研阶段运用FKano-FAHP模型对产品的需求属性... 目的 利用产品设计开发的理论模型对中小学美术课程桌进行设计研究,以满足中小学生群体义务教育阶段对美育课程教学质量的需求,促进中小学生群体美术课程桌设计创新。方法 首先,在用户需求调研阶段运用FKano-FAHP模型对产品的需求属性进行划分,归纳明确产品需求;其次,引入公理设计(AD)理论,针对功能需求提出多个解决方案,邀请专家对解决方案展开调研评分;最后,运用TOPSIS法得出最优解。结果 运用FKano-FAHP模型完成用户需求划分与权重排序筛选出12个用户重点需求,结合AD理论实现中小学美术课程桌需求域相关映射,通过矩阵判断其合理性得出具体可行的设计策略。运用TOPSIS法确定最终设计方案的主要导向要素,并对设计方案进行设计开发最后验证其可行性。结论 创造性地运用FKano-FAHP方法的理论模型,为美育教学服务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桌提供设计策略,并结合AD、TOPSIS法进行设计参数分析与设计方案的评价,为相关中小学生群体美术课程桌的设计研究提供了新的设计路径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中小学生课桌 FKano-FAHP 设计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发展现状与提升策略--基于全国82438名中小学生的测评数据 被引量:2
9
作者 马毅飞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4-215,306,共13页
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也决定着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和效果。通过文献资料梳理、国际比较研究和焦点小组访谈,构建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结构框架和指标体系。基于此,对全国82438名中小学生调查发现,中小... 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也决定着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和效果。通过文献资料梳理、国际比较研究和焦点小组访谈,构建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结构框架和指标体系。基于此,对全国82438名中小学生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总体良好,具体呈现出生态知识“广而不精”、生态情感“积极正面”、生态意识“向上向好”、生态行为“知行疏离”的特点。同时,存在“城乡不均”和“学段倒挂”的现象。未来,要聚焦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薄弱环节,从制度设计、培育方式和资源保障等方面系统发力,着力构建学段贯通的生态文明教育政策体系,重点提升农村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水平,探索知行合一的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模式,建设多方协同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生 生态文明素养 生态知识 生态情感 生态意识 生态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我国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进展、问题和发展——基于北京市学校体育“京八条”的思考
10
作者 魏玉琴 常渊博 +1 位作者 张俊杰 刘海元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4-252,共9页
破解体育优质均衡发展难题,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体育改革的核心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以《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政策精神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新时代... 破解体育优质均衡发展难题,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体育改革的核心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以《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政策精神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新进展和主要问题。研究后认为,近年来,我国学校体育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师资队伍持续建设,课程改革和体育活动不断推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稳步提升,体教融合及家校社协同机制日益健全,学校体育整体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然而,区域发展不均衡、健康理念落实不到位、体育锻炼时间保障不充分、教学内容多样化不足、学校体育评价刚性不足和牵引力不强、家校社协同推进不力等问题依然突出。未来应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逐步增加体育锻炼时长、提升体育锻炼质量和效果、广泛开展体育赛事活动、完善学生体质监测评价、加强体育工作条件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体育 体育教学改革 学生体质强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能力与人际关系对中小学生欺凌他人行为的影响
11
作者 李佳哲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1-105,共15页
基于大规模省级监测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Owen分解和随机森林等方法分析了个体能力与人际关系对中小学生欺凌他人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小学生欺凌他人行为以言语欺凌为主,初中生、男生、低体重或肥胖、遭受过网络欺凌、住校生及城... 基于大规模省级监测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Owen分解和随机森林等方法分析了个体能力与人际关系对中小学生欺凌他人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小学生欺凌他人行为以言语欺凌为主,初中生、男生、低体重或肥胖、遭受过网络欺凌、住校生及城市学校学生欺凌他人的概率更高;亲子关系越差的小学生、师生关系较差的中小学生和同伴关系较好的城乡初中生或乡村小学生欺凌他人的概率更高;相较于人际关系,个体能力对中小学生欺凌他人的影响较大;成绩越差的小学生和乡村初中生欺凌他人的概率更高;低任务能力、低协作能力、低情绪调节能力和高交往能力的中小学生欺凌他人的概率更高,低开放能力的小学生和乡村初中生欺凌他人的概率更高。为此,应密切关注容易欺凌他人的中小学生群体,通过综合能力本位教育体系重构与多维社会关系网络支持干预实现对中小学生欺凌他人行为的有效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教育 中小学生 校园欺凌 同伴关系 学校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理论视角下中小学生数字教材使用困境与优化路径
12
作者 王大磊 张睿康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87,共6页
数字教材承载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使命,对促进义务教育变革和提升教学质量具有显著作用。在数字教材应用过程中,数字教材理论与实践研究缺乏整合、学生认知局限、资源整合与教育公平间的不匹配、师生角色定位模糊与情感互动障碍等问... 数字教材承载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使命,对促进义务教育变革和提升教学质量具有显著作用。在数字教材应用过程中,数字教材理论与实践研究缺乏整合、学生认知局限、资源整合与教育公平间的不匹配、师生角色定位模糊与情感互动障碍等问题,限制了数字教材的使用效能,影响了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和学生的学习成效。结合活动理论,提出丰富生产子系统,加强基础研究;优化消耗子系统,增强资源利用;强化交流子系统,规范管理规制;完善协作子系统,构建共享环境的优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理论 中小学生 数字教材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家校协同预防的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8
13
作者 戴斌荣 杜思佳 +1 位作者 邱慧燕 申宏浩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29,共7页
采用自编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家校协同预防调查问卷》,对江苏省、河南省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1所中小学的3839名学生家长和1144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家长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家校协同预防责任的看法不够全面;家长和... 采用自编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家校协同预防调查问卷》,对江苏省、河南省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1所中小学的3839名学生家长和1144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家长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家校协同预防责任的看法不够全面;家长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家校协同预防方式比较单一;家长和教师参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家校协同预防程度不够;家长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家校协同预防成效不够满意;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家校协同预防成效的家长和教师因素是多方面的,能力有限是首选因素。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家校协同预防成效,应形成家校协同预防共识,提升家校协同预防能力,强化家校协同预防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 家校协同预防 预防共识 预防能力 预防保障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课程标准“以美育人”的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 被引量:4
14
作者 郭彪 张清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4-139,共6页
“以美育人”是《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开宗明义强调的课程理念。音乐课程将美育贯穿育人的全过程,体现在音乐课程标准的价值内涵、价值特征及价值功能等维度。音乐课程育人价值呈现由学科本位到素养本位、由学科价值到育... “以美育人”是《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开宗明义强调的课程理念。音乐课程将美育贯穿育人的全过程,体现在音乐课程标准的价值内涵、价值特征及价值功能等维度。音乐课程育人价值呈现由学科本位到素养本位、由学科价值到育人价值的两个转向。审美教育是音乐课程实现“以美育人”任务的重要途径,全面理解和掌握音乐课程标准的核心要义需从艺术体验、学科综合与跨学科主题学习等方面探寻课程标准落实的有效实现路径,进而发挥音乐课程应有的育人价值以实现音乐课程“以美育人”的目标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课程标准 以美育人 价值取向 中小学艺术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教师情绪劳动、师生关系与工作投入的纵向作用机制——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视角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莹莹 杨一鸣 +1 位作者 张翠平 王文静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105,共14页
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双重视角,探讨中小学教师情绪劳动对工作投入的影响,以及师生关系的中介作用。采用情绪劳动问卷、师生关系问卷和工作投入量表对829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为期六个月的短期追踪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T1表层行为显著... 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双重视角,探讨中小学教师情绪劳动对工作投入的影响,以及师生关系的中介作用。采用情绪劳动问卷、师生关系问卷和工作投入量表对829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为期六个月的短期追踪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T1表层行为显著负向预测T2工作投入,T1深层行为和自然行为则无法显著预测T2工作投入,T1师生关系在T1表层行为与T2工作投入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而在T1深层行为、自然行为与T2工作投入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2)潜在剖面分析识别出4类不同的教师情绪劳动剖面,即自然展现组、低展现组、中等展现组和高展现组,其中自然展现组师生关系品质最佳,工作投入水平最高,并且各亚组分布受教师性别、是否班主任以及发展阶段等因素影响;(3)以自然展现组为参照组,T1师生关系在低展现组、中等展现组与T2工作投入之间分别具有完全中介和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为改善教师情绪劳动和提升教师工作投入的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助力教育的情感转向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劳动 工作投入 师生关系 中小学教师 潜在剖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5—2019年新疆维吾尔族中小学生生长发育的长期趋势
16
作者 李成跃 王浩 阿力木江·依米提·塔尔肯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2-808,共7页
目的: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85—2019年7~18岁维吾尔族中小学生生长发育情况,为制定健康促进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985、2000、2010和2019年4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中具有完整身高、体质量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 目的: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85—2019年7~18岁维吾尔族中小学生生长发育情况,为制定健康促进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985、2000、2010和2019年4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中具有完整身高、体质量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数据的18 591例7~18岁新疆维吾尔族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计算各年龄组每相邻两调查年之间的增幅和每十年增速,对各形态指标平均值进行t检验分析年份间的差异。结果:34年来,除17~18岁女生身高外,其余各年龄组维吾尔族男女生身高和体质量显著增长(P值均<0.01),男女生身高增长范围为2.06~9.89 cm和-0.03~6.86 cm;体质量增长范围为2.39~10.2 kg和2.57~8.05 kg;2000—2019年大部分年龄组BMI增加,男女生BMI增长范围分别为-0.94~0.86 kg/m^(2)和0.08~1.34 kg/m^(2),男生形态指标增幅大于女生。前15年男生身高和男女生体质量增速最快,中间10年多数年龄组身高和少数年龄组体质量、BMI下降,后9年除男生体质量外总体均转为积极生长趋势,且女生身高增速达到各时期最高。女生身高最大发育年龄(maximum increase/growth age, MIA)提前较体质量和BMI的MIA提前的明显;男生身高MIA无明显变化,但体质量和BMI的MIA提前明显。结论:34年间新疆7~18岁维吾尔族中小学生总体身体形态呈增长趋势,存在性别差异,总体生长情况尚处于生长长期趋势的初期阶段,需要重点关注男女生的体质量状况,预防不正常营养状态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吾尔族 中小学生 身高 体质量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金匙者少安眠——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中小学生睡眠的关联研究
17
作者 李晓谕 李振宇 谭铂洲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58,205,206,共17页
良好的睡眠和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密切关系,但我国中小学生的睡眠情况不容乐观,还可能存在明显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分层。使用CFPS2018的数据,在分析了我国中小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睡眠不足之间关联的基础上,提出了上补习班和父母... 良好的睡眠和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密切关系,但我国中小学生的睡眠情况不容乐观,还可能存在明显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分层。使用CFPS2018的数据,在分析了我国中小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睡眠不足之间关联的基础上,提出了上补习班和父母作息两个中介机制。结果发现,较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中小学生睡眠不足的风险更高,其原因可能是较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孩子参与的补习班更多,其父母的作息也更晚。据此,有关教育减负的政策应当更具情境性和针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 中小学生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日英澳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比较研究
18
作者 张红果 《比较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0-101,共12页
综合比较中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四国课程标准中信息素养教育理念与教育框架,研究发现四国在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理念共识主要体现在时效性、对政策文件的回应、重视信息素养教育框架对中小学生学段与学科的全覆盖等。同时,... 综合比较中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四国课程标准中信息素养教育理念与教育框架,研究发现四国在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理念共识主要体现在时效性、对政策文件的回应、重视信息素养教育框架对中小学生学段与学科的全覆盖等。同时,从信息素养的教育目标划分、教学方式引导、学业评价标准三个维度出发,考察四国信息素养教育的特征与差异。通过文本比较分析发现,我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应围绕核心素养,建构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框架,加强应用信息技术的训练,引导学生主动形成信息安全意识,细化学生信息素养学业评价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标准 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教育理念 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市和平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状况及近视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7
19
作者 郭雷 董光辉 +3 位作者 韩屹 张悦 李明 才娜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0-115,共6页
目的了解沈阳市和平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状况,初步探讨可能引起或加重近视的危险因素,为近视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进行以学校为基础的横断面调查,对沈阳市和平区中小学生进行视力检查,统计视力不良情况及新发视力不良... 目的了解沈阳市和平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状况,初步探讨可能引起或加重近视的危险因素,为近视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进行以学校为基础的横断面调查,对沈阳市和平区中小学生进行视力检查,统计视力不良情况及新发视力不良情况。同时对正常视力人群以及已经确诊并配戴近视眼镜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沈阳市和平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检出率由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分别为23.54%、28.73%、39.51%、48.21%、58.24%、65.16%、76.04%、80.90%、85.74%、82.66%、83.59%、88.34%;裸眼视力不良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年上升,其中小学一年级的发病率最低,而高中三年级的发病率最高(P〈0.001),中小学生(不含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及高中一年级)新发视力不良的比例分别为19.18%、22.02%、24.91%、25.53%、26.80%、40.88%、42.32%、23.75%、30.72%,初中阶段比例最高,高中新发视力不良比例较初中下降(P〈0.001);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视家族史、住房类型、户外运动时间、睡眠时间、阅读距离、单次近距离阅读持续时间等方面近视眼与非近视眼人群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出生方式、同居人群、饮食习惯、是否使用护眼灯、业余活动类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青少年近视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新发视力不良比例较大的年龄阶段在9~16岁。近视家族史、睡眠时间少、阅读距离过近、单次近距离阅读时间长、户外运动时间少为近视风险因素。减少中小学生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间是防治近视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生 视力 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地复学震区中小学生PTSD及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被引量:22
20
作者 范一鸣 孙源泉 +2 位作者 宫瑞莹 王鹏 高峰强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27-531,共5页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以再度体验创伤为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采用创伤后...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以再度体验创伤为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异地复学的震区中小学生进行测量,了解他们的PTSD及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表明:震区中小学生PTSD和SCL-90的检出率都较高;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学生受地震的负性影响不同,其心理健康状况也有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地复学 中小学生 PTSD 心理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