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03篇文章
< 1 2 1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lection of Weather Parameters for Air-Conditioning System Design for Buildings with Long Thermal Lag 被引量:1
1
作者 GE Lian-feng1,2,LEI Ming3,CHEN You-ming1,2(1.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Hunan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2,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Building Safety and Energy Efficiency,MOE,China (3.Aviation Theory Department,Aviation University of Air Force,Changchun,Jilin 130022,China)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79-82,共4页
Two building factors-a longer thermal lag of more than one hour for building envelops and a lag of indoor radiation to convert into cooling load-have impact on the instantaneous heat input and instantaneous cooling lo... Two building factors-a longer thermal lag of more than one hour for building envelops and a lag of indoor radiation to convert into cooling load-have impact on the instantaneous heat input and instantaneous cooling load.So the two factor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selecting the weather parameters for air-conditioning system design.This paper developed a new statistic method for the rational selection of coincident solar irradiance,dry-bulb and wet-bulb temperatures.The method was applied to historic weather records of 25 years in Hong Kong to generate coincident design weather data.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raditional design solar irradiance,dry-bulb and wet-bulb temperatures may be significantly overestimated in many conditions,and the design weather data for the three different constructions is not kept const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ilding construction THERMAL LAG system capacity design WEATHER data AIR-CONDITION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ortance of building maintenance at the tim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buildings rehabilitated with heritage value
2
作者 Rui Calejo Rodrigues Patrícia Fernandes Rocha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68-776,共9页
During architectural conception phase,building maintenance problematic is mostly a result of the unintentional use of preconceived architectonical solutions rather than a consequence of a specific influence of mainten... During architectural conception phase,building maintenance problematic is mostly a result of the unintentional use of preconceived architectonical solutions rather than a consequence of a specific influence of maintenance requirements.Hardly the architect in the act of design understands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solutions in the service life span of a building.Being aware of this,is it possible for the architect to be supplied with a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that allows him to consider the implications of building maintenance since the early design phases? Having awareness of this problem and its consequences in the early design phases a research project was started at the Faculty Engineering of the University of Oporto(FEUP),under which the implications of building maintenance in the act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is studied.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methodology developed to identify the needs of maintenance of buildings based on a DSS-decision support system that provides simple tools the architect can use in design phase.This methodology is based on decomposition of building parts-Elements Source of Maintenance ESM-,and subsequently,a set of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that determine the performance regarding building maintenance on account of architectural decisions.Relevant maintenance actions are defined: Inspection,Pro-action,Cleaning,Correction,Replacement,Legal enforcement,Limits of use.One can thus set up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t of design and its performance framework based on behavior,intervention and the ownership of the work of architecture.Using a Multicriteria Analysis(MCA) a qualitative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options based on maintenance requirements accomplishment.Conclusions on the importance of architectural conception concerning the building maintenance were clearly arrived at and the utility of the developed decision support tool was also highligh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hitectural design building maintenance decision supporting syst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ternative Design of Postgraduate English Writing Course
3
作者 王芬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8年第S2期95-97,共3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lternative design of postgraduate English writing cours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current postgraduat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efficiently-organized writing activ...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lternative design of postgraduate English writing cours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current postgraduat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efficiently-organized writing activities based on practical needs could refresh teaching frame- work and consequently assist postgraduates in English wri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graduate English writing course teaching design long-passage writ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类植物种子学实验课大实验模式设计与实践 被引量:1
4
作者 韩云华 胡小文 +2 位作者 刘亚洁 余玲 王彦荣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0-265,共6页
课程大实验教学模式可有效融合课程知识点,提升教学的系统性。草类植物种子学实验课是草业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为解决草类植物种子学实验课内容分散、系统性不强的问题,在课程大实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兰州大学草类植物种子学实验... 课程大实验教学模式可有效融合课程知识点,提升教学的系统性。草类植物种子学实验课是草业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为解决草类植物种子学实验课内容分散、系统性不强的问题,在课程大实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兰州大学草类植物种子学实验教学团队从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式革新、考核方式完善和教师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作为类似实验课程的改革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学实验 课程大实验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教学设计 教学方式 教学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电动机控制系统反馈信号调理电路实验方案设计 被引量:2
5
作者 王飞飞 陈炫萧 金浩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7-132,共6页
为了解决高速磁浮电动机高精度反馈控制问题,设计了一套高速电动机控制系统信号调理电路实验方案,包含电路设计、频域理论计算、仿真验证与实验验证。通过二阶滤波环节的参数匹配,实现调理电路的频域指标设计,确保调理电路能够有效过滤... 为了解决高速磁浮电动机高精度反馈控制问题,设计了一套高速电动机控制系统信号调理电路实验方案,包含电路设计、频域理论计算、仿真验证与实验验证。通过二阶滤波环节的参数匹配,实现调理电路的频域指标设计,确保调理电路能够有效过滤噪声并满足频域指标要求;采用Simulink、Multisim仿真平台对所设计的电路进行时域与频域验证,确保其在理论模型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基于Altium Designer完成电路原理图与印制电路板设计,确保电路紧凑性与可靠性;利用实验验证所设计电路有效性以及在不同负载和转速下电路对位移和电流信号处理的优异稳定性与灵敏度。通过对电动机磁悬浮轴承位移和电流信号的准确反馈,有效提升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实现高速磁悬浮电动机的高动态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电路课程设计 磁悬浮轴承 信号调理电路 电动机转速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背景下通识课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秀丽 范桂枝 +3 位作者 孟凡娟 敖红 王荣 张会慧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79-85,共7页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为了适应教学领域呈现的新特征,高等院校开展的通识课程改革已成为拓宽学生知识领域与拓展认知视野的必然选择。以东北林业大学通识课程“舌尖上的植物学”为例,其改革进程以“五星教学法”为核心导向,充分...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为了适应教学领域呈现的新特征,高等院校开展的通识课程改革已成为拓宽学生知识领域与拓展认知视野的必然选择。以东北林业大学通识课程“舌尖上的植物学”为例,其改革进程以“五星教学法”为核心导向,充分融合线上线下教学的优势互补,深入挖掘思政元素,重新规划并优化课程内容在时空维度的布局,构建与之适配的考核及反馈机制体系。通过教师课前线上发布预习任务以聚焦问题,课堂上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建立任务驱动式的互动,并在课后线上章节测试应用新知识,以实现融会贯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自主学习、团队协作以及实践应用等能力方面均实现显著提升,同时获得了积极正向的学习体验。通过系统教学实践探索,新教学模式在选课人数规模、师生互动成效以及期末学习成绩表现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教学优势。该创新模式致力于培育学生终身自主学习的关键能力,树立持续学习的意识,不断培养更多创新人才,以满足新时代社会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课程思政 线上线下混合式 立德树人 以学生为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工具在高校食品工艺学类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探索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杨 王俊国 +1 位作者 张美莉 韩育梅 《农产品加工》 2025年第4期134-136,共3页
食品工艺学类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跨学科课程,学习者需要将不同学科原理运用于食品加工的过程,解决食品加工中的问题,提高这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是该专业教学改革的焦点。新媒体是基于互... 食品工艺学类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跨学科课程,学习者需要将不同学科原理运用于食品加工的过程,解决食品加工中的问题,提高这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是该专业教学改革的焦点。新媒体是基于互联网、移动通讯技术和数字技术等新型媒体平台进行信息传播和互动的新兴信息传输形式,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人的社会生活,也影响了高校的课堂教学活动。新媒体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效率高、表现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并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强的学习参与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活动改革过程。基于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和食品工艺学类课程的目标要求,探讨了新媒体教学工具应用于高校食品工艺学类课程教学的途径,以期为提升此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食品工艺学类课程 混合式教学 教学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屈曲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韧性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马恺泽 李兰欣 +1 位作者 邢国华 陈韵如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6-154,共9页
为实现防屈曲支撑-钢筋混凝土(buckling-restrained braced reinforced concrete,BRB-RC)框架结构基于韧性的抗震设计,引入韧性水平量化指标,建立建筑抗震韧性等级的分级,提出利用功能损失控制韧性指标的计算假定,并建立建筑多层级功能... 为实现防屈曲支撑-钢筋混凝土(buckling-restrained braced reinforced concrete,BRB-RC)框架结构基于韧性的抗震设计,引入韧性水平量化指标,建立建筑抗震韧性等级的分级,提出利用功能损失控制韧性指标的计算假定,并建立建筑多层级功能损失量化关系,提出根据建筑功能损失控制构件损伤及工程需求参数的方法。依据BRB-RC框架结构的受力机制,提出其基于韧性的抗震设计方法并建立设计流程。将设计方法应用于一幢5层的BRB-RC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并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和层间剪力分布均满足设计要求,所提出的方法能实现预期的抗震韧性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抗震韧性 防屈曲支撑(BRB) 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 抗震设计 功能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慧农业背景下PBL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实践 被引量:1
9
作者 郭丽峰 刘宏新 +5 位作者 孙伟 侯国安 赵艳忠 公维佳 刘钗 尚家杰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9期5-8,16,共5页
随着智慧农业的快速发展,对农业领域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因此,项目驱动教学(PBL)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方法,逐渐在高等教育中获得关注。该文探讨PBL教学模式在智慧农业背景下的应用与实践,分析... 随着智慧农业的快速发展,对农业领域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因此,项目驱动教学(PBL)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方法,逐渐在高等教育中获得关注。该文探讨PBL教学模式在智慧农业背景下的应用与实践,分析智慧农业技术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PBL教学模式的优势。通过结合智慧农业的具体项目阐述如何通过PBL教学模式设计课程、选择项目主题、组织学生分组合作以及进行评估。这些项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提升其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同时,该文也探讨在实施PBL教学模式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如教学资源的不足、教师能力的提升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这种教学方法将在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农业 项目驱动教学(PBL) 人才培养 课程设计 创新能力 团队合作 教育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滴撞击加热壁面的实验平台设计与教学应用
10
作者 李聪 王佳利 +4 位作者 王志敏 李源慧 陶振翔 吴建松 杨溢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8-245,共8页
液滴撞击加热表面现象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涉及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和流体力学等多学科交叉知识。该研究构建了液滴撞击加热表面实验平台,分析了不同撞击高度和表面温度下的液滴模式及动力学特征参数。此外,基于八个方面的考虑制定并设... 液滴撞击加热表面现象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涉及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和流体力学等多学科交叉知识。该研究构建了液滴撞击加热表面实验平台,分析了不同撞击高度和表面温度下的液滴模式及动力学特征参数。此外,基于八个方面的考虑制定并设计了实验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解决问题能力。对学生的满意度调查表明,学生在五个方面的满意度超过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撞击 加热表面 课程设计 实验教学 学生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台湾低碳社区建设的制度设计探析
11
作者 李刚 刘骁 王世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9,共9页
中国台湾于2010年启动低碳社区建设,已形成广泛实践,本文以制度设计为切入点,从示范、推广及县市实践三个方面探析,得出如下结论.1)在台湾地区层面,低碳社区建设以里、村为单元,经历从示范到推广,示范阶段以政府主导推动,“自上而下”... 中国台湾于2010年启动低碳社区建设,已形成广泛实践,本文以制度设计为切入点,从示范、推广及县市实践三个方面探析,得出如下结论.1)在台湾地区层面,低碳社区建设以里、村为单元,经历从示范到推广,示范阶段以政府主导推动,“自上而下”规划实施,推广阶段走向“自下而上”申请认证;2)新北实践以公寓大厦为单元,通过“自下而上”申请补助或标章得以广泛实施;3)从中辨析制度设计的经验在于三个方面:①根植于完整的基层治理单元,里、村是行政治理的基层单元,公寓大厦管理委员会是法定的基层社会自组织;②建立完整的社会行动共同体,包括政府、里/村(长)、公寓大厦管理委员会及“区分所有权人”、社区民众、低碳社区规划师;③强调技术与社会双重价值导向,低碳社区建设不仅是技术导向的直接减碳,也是一项提升社会福祉的社区营造.最后结合我国内地区域实践展开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社区 社区营造 制度设计 既有社区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动态导向标识方案评估与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边扬 赵雪娜 +2 位作者 赵晓华 张钰 刘卓然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6-397,共12页
以北京市四惠枢纽为研究对象,探索以数据驱动为导向满足乘客需求的枢纽动态导向标识方案评估及优化设计方法。首先,搭建KANO乘客需求模型,通过桌面实验,形成动态导向标识在内容、样式及空间位置上的优化设计方案,与四惠枢纽现有方案形... 以北京市四惠枢纽为研究对象,探索以数据驱动为导向满足乘客需求的枢纽动态导向标识方案评估及优化设计方法。首先,搭建KANO乘客需求模型,通过桌面实验,形成动态导向标识在内容、样式及空间位置上的优化设计方案,与四惠枢纽现有方案形成对比。其次,基于寻路理论通过建筑信息建模(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仿真技术,实现人与枢纽的信息交互,提取新旧导向标识方案作用下乘客寻路过程的特征参数。最后,通过对寻路实验中主客观指标分析可知,被试在新版动态导向标识方案中寻路时间、犯错误点数及迷茫点数显著降低,且新版动态导向标识方案在内容、样式及空间位置上满意度均优于旧版。结果表明:研究搭建BIM+VR的虚拟仿真平台,形成以数据驱动为导向的枢纽动态导向标识方案综合评估及优化设计方法,为枢纽动态导向标识方案设计及合理应用提供技术与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纽动态导向标识 综合评估 优化设计 KANO需求模型 寻路理论 BIM+VR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气冷堆厂房隔震系统楼层反应谱试验研究
13
作者 周中一 任志飞 +3 位作者 万成霖 左浩朋 徐智凌 王涛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29,共9页
反应堆厂房是核岛厂房的主要部分之一,其楼层反应谱对于内部设备设计(如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等)至关重要,为探究不同方向地震动作为输入时,核电隔震结构楼层反应谱的变化规律,对某核反应堆厂房内部结构,开展了几何相似比为1∶20... 反应堆厂房是核岛厂房的主要部分之一,其楼层反应谱对于内部设备设计(如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等)至关重要,为探究不同方向地震动作为输入时,核电隔震结构楼层反应谱的变化规律,对某核反应堆厂房内部结构,开展了几何相似比为1∶20的振动台试验。首先根据美国NRCReg.指南1.6改进型反应谱时程拟合得到3地震动,然后将其按照单向(X向)、双向(X+Y向)、三向(X+Y+Z向)分别加载到结构上,最后通过加速度传感器获取各工况下楼层的响应,进而获得各工况下重要楼层的反应谱。结果表明:对于隔震结构,楼层反应谱存在2个主要峰值点,分别位于1阶频率和2阶频率附近,且对于1阶频率具有滞后性,对于2阶频率具有超前性;不同方向的地震动之间存在耦合作用,在1阶频率附近,这种耦合作用会降低上部结构楼层响应谱的峰值;在2阶频率附近处,竖向与水平向地震动之间的耦合作用会使该频率处的响应急剧放大,这种效果会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堆厂房 隔震设计 地震动 楼层反应谱 耦合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焦关键实践:信息科技课程重组与教学转化
14
作者 张莉 沈书生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0-98,共9页
当前,信息科技课程核心素养培养存在三重结构性矛盾:关键概念认知浅层化、原理与素养关联不足、活动认知负荷失衡,致使素养生成零散化、浅表化、偶然性。为破解上述矛盾,研究首先基于加涅学习结果理论,提出构建信息科技课程关键实践,旨... 当前,信息科技课程核心素养培养存在三重结构性矛盾:关键概念认知浅层化、原理与素养关联不足、活动认知负荷失衡,致使素养生成零散化、浅表化、偶然性。为破解上述矛盾,研究首先基于加涅学习结果理论,提出构建信息科技课程关键实践,旨在通过结构化实践活动驱动知识、技能、态度、认知策略互动发展。接着,通过以下路径系统建构课程关键实践:基于素养内涵映射关键实践主题;依托“工具—原理—社会规范—跨学科”四维框架实现素养与内容耦合;构建“工具应用→场景决策→科技创生”三阶认知层次支撑素养进阶。进一步,研究提出基于关键实践的课程内容重组与教学转化策略:贯通螺旋内容体系奠定结构性基础;三维情境框架提供系统化场域支持;四向度认知活动驱动“知能—心智”双结构生成。研究为破解三重矛盾、系统推进素养落实提供结构化实践路径,助力数智时代课程范式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实践 信息科技课程 核心素养 课程内容组织 课程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线型构件对TTU模型风荷载影响的大涡模拟研究
15
作者 杨易 王喆 张之远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6-148,共13页
低矮建筑屋盖角区出现的高极值负压,是其围护结构抗风设计的重点。基于空气动力学原理,依据屋面角区绕流形态,基于TTU(Texas Tech University)标准建筑模型设计了一种屋面角区新型流线型附加构件,并通过改变附加构件高度、长度等参数,... 低矮建筑屋盖角区出现的高极值负压,是其围护结构抗风设计的重点。基于空气动力学原理,依据屋面角区绕流形态,基于TTU(Texas Tech University)标准建筑模型设计了一种屋面角区新型流线型附加构件,并通过改变附加构件高度、长度等参数,进行了10种工况的刚性模型测压风洞试验和大涡模拟(LES)对比研究,以探讨这类新型附加构件对屋面角区风荷载的影响和屋面抗风气动优化以及LES精度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屋面角区设置附加构件均可有效降低角区出现的极值负压,在所研究的10种工况中,屋面角区最不利平均负压最大可降低10%,最不利极值负压最大可降低25%;利用NSRFG(Narrowband Synthesis Random Flow Generation)方法生成入流湍流,采用LES得到的TTU模型各工况下的风荷载分布规律,虽然部分工况下屋面平均风压系数绝对值模拟结果偏大(平均误差为13.88%),而极值风压系数偏小(平均误差为9.72%),但整体上与风洞试验一致,表明利用NSRFG方法建立的低矮建筑绕流模型具有较好的精度;附加构件长度相对于高度而言对屋面角区风荷载的影响更大,等长附加构件高度增加1倍后,屋面角区极值风压系数降低6.15%,等高附件长度增加0.8倍后,屋面角区极值风压系数降低10.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矮建筑 风荷载 大涡模拟 风洞试验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涉农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以《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为例
16
作者 康鹏 党养性 胡敏 《现代畜牧科技》 2025年第2期177-180,共4页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系统的分析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获利能力以及财务总体情况、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评价的能力;但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强、单调,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该文通过系统的课...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系统的分析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获利能力以及财务总体情况、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评价的能力;但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强、单调,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该文通过系统的课程设计,让课堂成为“知识建构”的场域,全面达成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提升学生的价值观、专业素养塑造,从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鼓励学生热爱学习、创新思考的主动教育模式,弘扬“尚农乐耕,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革命 财务报表分析 课程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政元素融入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的教学实践 被引量:1
17
作者 章云 高文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5年第2期85-88,共4页
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沈阳农业大学园艺专业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为例,在阐述思政元素融入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中的现实意义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思政元素融入该课程教学中的实施目标、内容、方... 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沈阳农业大学园艺专业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为例,在阐述思政元素融入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中的现实意义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思政元素融入该课程教学中的实施目标、内容、方案及成效,有效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了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出了既具备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爱国情怀、科学精神、责任意识的新时代青年,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村的发展,促进农业与社会的共同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元素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 教学探索 沈阳农业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学习科学指导硬件实验课程设计的探索
18
作者 冯建文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3-187,205,共6页
硬件实验课程对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具有关键作用,但知识抽象难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感到畏惧。为提高学生底层硬件系统的分析设计能力,改善学生硬件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应用学习科学理论对“数字电路课程设计”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 硬件实验课程对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具有关键作用,但知识抽象难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感到畏惧。为提高学生底层硬件系统的分析设计能力,改善学生硬件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应用学习科学理论对“数字电路课程设计”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两门硬件实验课程进行了一体化设计。确定了涵盖认知、实验技能和情感态度的教育目标,按照知识类型和认知过程设计了层次递进的实验项目。通过设置科学合理、多元开放的学习活动、教学活动、课程思政活动及考核评价环节,促进学生产生意义学习,锻炼学生的计算机系统能力,实现育人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件实验课程设计 应用学习科学 计算机系统能力 课程思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19
作者 赵晓顺 赵欣阳 +3 位作者 侯壮壮 于华丽 高波 肖胜远 《南方农机》 2025年第9期168-172,共5页
【目的】满足农业领域日益增加的科学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需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其应用能力。【方法】以“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为例,深入探讨了该课程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包括优化课程内容、... 【目的】满足农业领域日益增加的科学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需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其应用能力。【方法】以“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为例,深入探讨了该课程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包括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等,并详细阐述了实际案例“驱动耙精量播种机”在教学中的融入方案以及取得的教学成效。【结果】河北农业大学教学团队已开设多门同类课程,并组织实际教学。经过不断建设,该类课程已成为智慧农业卓越班及相关专业的特色与品牌课程,达到省内领先水平。【结论】“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的改革与实践紧密契合社会生产的需求,通过学习此类课程,学生将具备科学试验思维,并掌握解决农业相关试验问题的能力。本研究能够为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验设计 统计分析 课程实践 教学方案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工程教育的“油脂工厂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策略研究
20
作者 张振山 王桂英 《农产品加工》 2025年第5期115-117,121,共4页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促进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关键,对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职业实践技能至关重要。从工程教育角度剖析了“油脂工厂设计”课程设计的培养目标,探讨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师...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促进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关键,对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职业实践技能至关重要。从工程教育角度剖析了“油脂工厂设计”课程设计的培养目标,探讨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内容考核等方面对课程进行改革。实践证明,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脂工厂设计 课程设计 工程能力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