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55篇文章
< 1 2 2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的构网型场站与同步调相机协调配置策略 被引量:1
1
作者 林俐 徐宁 +1 位作者 崔灏 唐传伟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5-125,共11页
沙戈荒地区新能源基地的开发有力推动了电力系统低碳转型,但由于缺乏就地同步电源,这类基地呈现出低惯量、低短路比的特征。构网型场站与调相机的合理配置能使基地惯量、电压特性得到有效改善,但现有研究往往仅侧重两种特性之一。因此,... 沙戈荒地区新能源基地的开发有力推动了电力系统低碳转型,但由于缺乏就地同步电源,这类基地呈现出低惯量、低短路比的特征。构网型场站与调相机的合理配置能使基地惯量、电压特性得到有效改善,但现有研究往往仅侧重两种特性之一。因此,文中提出了兼顾惯量、电压支撑的构网型场站与同步调相机协调配置策略。首先,分析构网型场站与同步调相机的支撑能力机理及其配置关系;其次,构建基于无功支撑系数的构网型场站改造优先级顺序,依据该顺序确定构网型场站初步配置方案,以满足系统惯量需求;然后,配置同步调相机以满足新能源多场站短路比约束,并计及调相机提供的惯量支撑对初步方案进行修正,实现对构网型场站和同步调相机支撑能力的最大化配置;最后,以中国西北某缺乏同步电源支撑的沙戈荒新能源基地为研究对象进行仿真,验证了所提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戈荒地区 新能源基地 惯量 构网型场站 同步调相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2
作者 张磊 张玉娟 +5 位作者 孙世贤 徐学宝 邢越 刘晓丽 高翠萍 王成杰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541-2547,共7页
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了解放牧对土壤有机碳的调控机制,旨在为合理控制放牧强度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以内蒙古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土壤理化性... 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了解放牧对土壤有机碳的调控机制,旨在为合理控制放牧强度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以内蒙古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土壤理化性质和地上地下生物量及枯落物量。研究结果表明,未放牧处理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显著高于放牧处理(P<0.05);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全氮(Total nitrogen,TN)含量逐渐降低,土壤碱解氮(Alkaline nitrogen,AN)未放牧处理均显著高于放牧处理(P<0.05),土壤容重(Bulk density,BD)、pH值逐渐升高,未放牧处理显著低于放牧处理(P<0.05),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AGB)、地下生物量(Belowground biomass,BGB)和枯落物(Litters,L)均随着放牧强度增加而降低。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关分析得出,土壤SOC含量与土壤TN,AN,AGB,L含量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土壤SOC含量与土壤BD、pH值表现为显著负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过度放牧会显著减少土壤有机碳。因此,建议将放牧强度维持在轻度放牧(1.54羊·hm^(-2)·a^(-1))可以有效地维持荒漠草地生产力和保护土壤有机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强度 荒漠草原 土壤有机碳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吐哈盆地三种荒漠蜥蜴胃肠道线虫感染情况调查
3
作者 王涛 阎晓菲 +4 位作者 王旖旎 赵怡阳 孙鑫 陈胜涛 王楠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97-1909,共13页
旨在为掌握新疆吐哈盆地三种荒漠蜥蜴胃肠道线虫种类及感染情况,对新疆岩蜥(Laudakia stoliczkana)、吐鲁番麻蜥(Eremias roborowskii)和叶城沙蜥(Phrynocephalus axillaris)共计127只蜥蜴进行胃肠道线虫检查,采用剖检法分离胃肠道线虫... 旨在为掌握新疆吐哈盆地三种荒漠蜥蜴胃肠道线虫种类及感染情况,对新疆岩蜥(Laudakia stoliczkana)、吐鲁番麻蜥(Eremias roborowskii)和叶城沙蜥(Phrynocephalus axillaris)共计127只蜥蜴进行胃肠道线虫检查,采用剖检法分离胃肠道线虫,进行形态学鉴定。使用卡方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三种不同荒漠蜥蜴性别间、头体长(snout-vent length, SVL)间、体重间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三种荒漠蜥蜴胃肠道线虫总感染率为28.35%,新疆岩蜥感染率为100%,吐鲁番麻蜥感染率为27.59%,叶城沙蜥感染率为22.22%;新疆岩蜥胃肠道线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极显著高于吐鲁番麻蜥和叶城沙蜥,其雄性感染强度显著高于雌性;较大体型的感染强度更高。基于虫种形态特征鉴定出三种优势虫种为泡翼科Abbreviata属线虫、咽齿科Spauligodon属线虫和咽齿科Parapharyngodon属线虫,均为中国新纪录属。本研究对新疆吐哈盆地三种荒漠蜥蜴胃肠道线虫进行感染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不仅为新疆荒漠蜥蜴寄生虫多样性研究积累重要数据资料,还可为荒漠蜥蜴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荒漠蜥蜴 胃肠道线虫 新纪录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长时间序列遥感监测的库布齐沙漠向日葵土壤水分及生长情况探究
4
作者 佟长福 侯洪飞 +2 位作者 郑和祥 王莹 赵颖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7-165,172,共10页
库布齐沙漠为我国第七大沙漠,面临着农业干旱和盐碱地频发的严峻挑战,主要原因为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剧了土壤盐碱化的严重性。因此,研究选取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作为研究区域,旨在构建一个用于监测区域性土壤水... 库布齐沙漠为我国第七大沙漠,面临着农业干旱和盐碱地频发的严峻挑战,主要原因为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剧了土壤盐碱化的严重性。因此,研究选取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作为研究区域,旨在构建一个用于监测区域性土壤水分(Soil Moisture Content,SMC)和向日葵生长情况的时间序列监测系统。研究基于长时间序列的Landsat 8、MODIS以及无人机航拍数据,综合多种植被指数对向日葵生长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同时应用多种干旱指数对区域性向日葵土壤水分信息进行反演。研究结果表明:①VSWI(植被水分胁迫指数)在捕捉SMC动态方面具有较高精度(r>0.65);②干旱指数在捕捉向日葵SMC动态时,其性能会受到变量特征、温度和作物覆盖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VSWI、TCI(温度状况指数)、VCI(植被状况指数)、VHI(植被健康指数)和TVDI(温度-植被干旱指数)的性能下降;③VSWI结合NDRE(归一化差异红边指数)和GNDVI(绿色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能够实时监测作物的需水情况和营养状况。本研究提出的工具能够精准提取向日葵的生长状态及土壤水分信息,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和农作物的优化灌溉提供了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布齐沙漠 遥感反演 土壤水分 向日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和季节对荒漠草原优势牧草养分含量和消化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潘发明 刘函伊 常生华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4-212,共9页
【目的】探究了放牧和季节变化对荒漠草原主要优势植物营养成分含量和消化特征的作用,为荒漠化草原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放牧和围封2种管理方式下荒漠草原主要优势牧草养分、消化率和代谢能的季节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放... 【目的】探究了放牧和季节变化对荒漠草原主要优势植物营养成分含量和消化特征的作用,为荒漠化草原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放牧和围封2种管理方式下荒漠草原主要优势牧草养分、消化率和代谢能的季节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放牧显著提高3种荒漠草原优势牧草珍珠(Salsola passerine)、合头草(Sympegma regelii)和盐爪爪(Kalidium gracilc)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P<0.05),显著降低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P<0.05);放牧地优势种牧草消化率和代谢能显著高于围封地(P<0.05)。牧草养分有明显的季节动态,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先升后降,且6、7月份含量最高;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先降后升,且6、7月份含量最低;消化率和代谢能从5月份始逐渐增高,6、7月份最高,之后逐渐降低,呈倒“V”曲线。【结论】放牧管理增加荒漠草原珍珠、合头草和盐爪爪3种优势物种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提高消化率和代谢能,建议荒漠草原管理要调控好放牧时间和物候期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 荒漠草原 季节 优势种 营养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性荒漠植物生活型和多样性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6
作者 赵红梅 胡桂清 +2 位作者 胡雨彤 程军回 杨卫君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6899-6911,共13页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凋落物通常以混合在一起分解状态存在,但以往研究多关注单种凋落物的分解过程,而凋落物多样性对分解的影响效应仍不明确。本研究利用分解网袋法,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对梭梭(Ha)、小果白刺(Ni)、花花柴(Ka)和苦豆子...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凋落物通常以混合在一起分解状态存在,但以往研究多关注单种凋落物的分解过程,而凋落物多样性对分解的影响效应仍不明确。本研究利用分解网袋法,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对梭梭(Ha)、小果白刺(Ni)、花花柴(Ka)和苦豆子(So)4种植物的单种及其混合凋落物的分解过程及养分动态进行研究,探讨温性荒漠植物生活型和多样性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化学组成影响了单种及混合凋落物的分解过程,其分解速率与初始木质素/N、C/N、木质素含量显著负相关,与初始N含量显著正相关。不同生活型凋落物的分解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灌木的叶凋落物质量损失和养分释放快于多年生草本。混合凋落物的质量残留率无显著混合效应,仅在分解1个月时,Ka-So和Ha-Ni-Ka-So组合出现了短暂的协同效应,即相比于单种凋落物分解具有更快的质量损失。然而,凋落物混合对N、P养分释放则具有拮抗效应,尤其是,在分解初期显著抑制了Ha-Ni-So、Ha-Ka-So组合的N释放,在分解后期显著抑制了Ka-So、Ha-Ni-So组合的P释放,但并未发现高的凋落物多样性导致养分释放拮抗效应的增强。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多样性对分解过程没有产生显著影响,而凋落物混合虽然对分解过程中质量损失的影响微弱,却显著抑制了分解过程中养分的释放,意味着凋落物物种组成的改变而非凋落物多样性可能对荒漠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产生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生态系统 凋落物分解 混合效应 凋落物多样性 养分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固沙植被区土壤质地对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结构的影响
7
作者 杨敏 刘任涛 +3 位作者 方进 郭志霞 赵璇 周磊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23-2732,共10页
土壤质地是固沙植被区土壤生境恢复的重要标志。研究土壤质地对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结构的影响,对于解析固沙植被区生物群落营养级结构恢复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选择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固沙植被区,依据土壤质地设置3种处理样地(S... 土壤质地是固沙植被区土壤生境恢复的重要标志。研究土壤质地对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结构的影响,对于解析固沙植被区生物群落营养级结构恢复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选择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固沙植被区,依据土壤质地设置3种处理样地(S,只含有砂粒;SS,含有砂粒和粉粒;SSC,含有砂粒、粉粒和黏粒),采用陷阱诱捕法调查了不同样地的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分布特征,阐明了土壤质地演变对固沙植被区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多样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包括捕食性、植食性、杂食性和腐食性动物,其中植食性和杂食性动物个体数占据优势地位。(2)随土壤质地细化,捕食性与植食性动物个体数呈相反变化趋势,前者先降低后增加,而后者则为先增加后降低;但杂食性动物个体数呈增加趋势。(3)捕食性、植食性和杂食性动物的类群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SSC显著高于SS和S。具体表现为:与S和SS样地相比,SSC样地的捕食性、植食性和杂食性动物的类群数分别增加了0.70—3.95倍、0.45—1.23倍和0.50—1.33倍;其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增加了1.32—6.43倍、0.81—1.59倍和10倍以上。(4)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总体上土壤质地对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多样性分布产生正效应。表现为:土壤质地既可对捕食性动物的类群数产生直接影响,亦可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质而对其产生间接影响;土壤质地对植食性动物类群数的影响是通过草本植物的间接作用;土壤质地对杂食性动物类群数的影响则是通过土壤理化性质产生间接作用。研究表明,随着固沙植被区土壤质地细化、土壤条件改善和草本植物增加,地面节肢动物营养级功能群的多样性增加,有利于食物链延长和稳定,并且捕食性动物亦可调控植食性动物分布,表征了上行-下行效应营养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格里沙漠 土壤质地 地面节肢动物 功能群结构 固沙植被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平茬处理梭梭光合响应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
8
作者 黄雅茹 马迎宾 +5 位作者 韩春霞 郝需婷 崔健 海鹭 庞嘉诚 石善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2,70,共10页
【目的】了解不同平茬处理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的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WUE)及其存在的差异,有助于理解不同平茬处理梭梭对环境的适应策略,为干旱区灌木的抚育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对干旱区的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目的】了解不同平茬处理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的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WUE)及其存在的差异,有助于理解不同平茬处理梭梭对环境的适应策略,为干旱区灌木的抚育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对干旱区的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Li-68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了不同光强下不同平茬处理梭梭(0%、25%、50%、75%)的光响应曲线,分析了不同平茬梭梭的水分利用效率。【结果】光合有效辐射在0~2000μmol·m^(-2)·s^(-1)范围内,不同平茬梭梭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均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强而增加,胞间CO_(2)浓度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强呈下降趋势。光合有效辐射大于600μmol·m^(-2)·s^(-1)时,净光合速率值均表现为留茬75%>留茬0%>留茬25%>留茬50%>未平茬,差异显著(P<0.05)。留茬75%的光饱和速率(Amax)、光补偿点最高,留茬25%表观量子效率最大、光补偿点最小。光合有效辐射小于600μmol·m^(-2)·s^(-1),不同平茬梭梭水分利用效率增加迅速,大于600μmol·m^(-2)·s^(-1)时,随着光强的增强,继续缓慢上升。留茬25%通过降低蒸腾速率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不同平茬梭梭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留茬25%>留茬75%>留茬50%>未平茬>留茬0%。【结论】留茬25%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梭梭平茬抚育管理以留茬25%最为合适。本研究反映出对梭梭进行不同程度平茬后,在干旱环境下形成了自身的抗旱机制及水分调节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茬 光合特性 光响应 梭梭 乌兰布和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围栏封育下温性荒漠植被群落长期变化特征
9
作者 蔡海 史倩倩 +1 位作者 王婷 杜岩功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9-935,共7页
长期围栏封育对青海湖退化温性荒漠植被群落特征的影响及其调控因素尚不明晰。本研究分析了封育15年温性荒漠的物种丰富度、盖度和生物量变化,并揭示其时间稳定性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封育1年显著提高温性荒漠物种丰富度、盖... 长期围栏封育对青海湖退化温性荒漠植被群落特征的影响及其调控因素尚不明晰。本研究分析了封育15年温性荒漠的物种丰富度、盖度和生物量变化,并揭示其时间稳定性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封育1年显著提高温性荒漠物种丰富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分别为15种,64%和185.65 g·m^(-2),增幅依次为66.67%,326.67%和255.24%,15年后相应指标分别为322.22%,233.33%和343.26%,其中丰富度和地上生物量均达到极显著检验水平。封育1~5年,5~10年,11~15年后,青海湖地区温性荒漠地上生物量时间稳定性呈现显著增加趋势,中期和长期围封比短期围封增加27.10%和61.23%。长期封育条件下,物种丰富度受降雨量极显著影响,地上生物量则显著受杂类草生物量的影响。未来降雨量增加的气候情景下,物种丰富度将显著提高,并对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产生促进作用,本研究为青海湖地区温性荒漠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封育 物种丰富度 温性荒漠 生物量时间稳定性 降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化煤矿区生态因子与地下水含量关系研究
10
作者 刘英 贾羽豪 +3 位作者 衡文静 岳辉 毕银丽 彭苏萍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3,共9页
煤矿开采对生态环境和地下水资源造成显著破坏和影响,深入理解煤矿区生态因子与地形、地下水含量之间的关系对于矿区生态保护至关重要。选取红沙泉露天煤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测视电阻率来反映地下水含量,并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不... 煤矿开采对生态环境和地下水资源造成显著破坏和影响,深入理解煤矿区生态因子与地形、地下水含量之间的关系对于矿区生态保护至关重要。选取红沙泉露天煤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测视电阻率来反映地下水含量,并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不同生态指标与地形及地下水含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与采坑距离的增大,视电阻率降低,表明采矿活动导致地下水含量减少,其对地下水的影响范围大约为2 km;在靠近采坑的区域(如AA1测线),深层地下水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高于表层土壤含水量,且相关系数均超过0.4;而在较远离采坑的BB1测线,表层土壤含水量对生态因子的解释力更强,如SI-T、NGLI、IRSEI和NDVI的相关系数分别提高了18%、33%、660%和22%;在CC1和EE1测线上,生态因子与表层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比AA1和BB1测线更高,显示采矿扰动增加了生态因子对土壤水分的敏感度,使得生态系统更为脆弱;洼地区域能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态质量并增大土壤含水量。研究结论为矿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含量 生态因子 地形 视电阻率 相关系数 荒漠化煤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漠公路阻沙措施优化及防护效果研究
11
作者 李良英 李琦 +2 位作者 王旭 辛国伟 王振强 《泥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73,80,共8页
阻沙栅栏作为沙漠公路防护的第一道屏障,对公路安全至关重要,采用CFD数值模拟,对比分析阻沙栅栏改进前后防风阻沙效果,结果表明:采用阻沙栅栏高度2.5 m、布设间距20 m改进方案时,相较改进前,第一、二道阻沙栅栏间近地表水平风速和平均... 阻沙栅栏作为沙漠公路防护的第一道屏障,对公路安全至关重要,采用CFD数值模拟,对比分析阻沙栅栏改进前后防风阻沙效果,结果表明:采用阻沙栅栏高度2.5 m、布设间距20 m改进方案时,相较改进前,第一、二道阻沙栅栏间近地表水平风速和平均防风效率变化不大;第二、三道阻沙栅栏间和第三道阻沙栅栏至高立式大网格沙障间,近地表水平风速分别降低了13.63%和17.63%,平均防风效率分别提高10.26%和18.46%;三道阻沙栅栏后方区域积沙厚度分别增加了15.79%、50%和40%。采用改进方案时,沙粒沉积范围完全覆盖整个积沙区间,路堤顶面积沙明显减少,具有良好的防风阻沙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公路 防护措施 阻沙栅栏 数值模拟 保护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布齐沙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组分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2
作者 姚彤 白珩 +3 位作者 季晓莲 李蒙 胡斯乐 康永祥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3-161,共9页
以库布齐沙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小叶杨林地、沙蒿草地和马铃薯农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沙地为对照,对比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100 cm土壤有机碳(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EOC)以及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分布特征,并探... 以库布齐沙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小叶杨林地、沙蒿草地和马铃薯农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沙地为对照,对比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100 cm土壤有机碳(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EOC)以及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分布特征,并探究其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沙地脆弱生态系统土壤碳循环研究以及沙漠化土地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各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SOC含量及储量分别为0.5~8.1 g/kg和1.76~22.57 t/hm^(2),均表现为草地>林地>农田>沙地。2)土地利用方式、土层深度对MBC、EOC和DOC具有显著影响(P<0.05),MBC、EOC和DOC含量分别为3.29~274.49 mg/kg、0.10~2.11 g/kg和19.04~225.48 mg/kg,均表现为草地>林地>农田>沙地;在垂直分布上,草地表层土壤(0~40 cm)MBC含量显著高于40~100 cm土层,林地、农田以及沙地在0~20 cm土层含量较高,存在明显的表层聚集现象;EOC含量在土层上的分布特征与SOC较为一致,而DOC含量在各土地利用方式中均表现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且在不同土层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3)敏感性分析表明,MBC对土地利用方式及其土层变化的响应大于其他有机碳组分。此外,冗余分析显示,全氮(R^(2)=0.76,P=0.001)、硝态氮(R^(2)=0.56,P=0.001)以及pH(R^(2)=0.42,P=0.001)为影响碳组分变化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碳 活性组分 敏感性分析 库布齐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降水变化对荒漠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3
作者 赵莹 李建平 +3 位作者 王誉陶 张翼 赵雅欣 罗叙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9,共16页
荒漠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降水变化极为敏感,以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利用遮雨棚技术模拟5个降水梯度(减少33%降水,减少66%降水,自然降水,增加33%降水,增加66%降水),系统研究降水变化对荒漠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 荒漠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降水变化极为敏感,以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利用遮雨棚技术模拟5个降水梯度(减少33%降水,减少66%降水,自然降水,增加33%降水,增加66%降水),系统研究降水变化对荒漠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1)短期内降水处理对植物多样性、丰富度影响不显著,对植物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有显著影响,对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无显著影响。2)降水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比真菌小,但细菌、真菌多样性均在减水处理中增加,细菌多样性在增水处理中减少,真菌多样性在增水33%处理中最高,在增水66%从处理中最低。3)降水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细菌群落组成差异较小,真菌群落组成在门水平上差异不显著,在属水平上减水和增水中均明显发生改变。4)差异物种在属水平上真菌多于细菌,且各处理间的差异物种真菌较细菌更显著。5)土壤碳氮磷含量与细菌多样性呈负相关关系,与真菌多样性呈正相关关系,植物特征与土壤细菌、真菌多样性整体上呈负相关关系;环境因子对真菌多样性的影响显著高于对细菌多样性的影响,不同降水梯度下,真菌差异物种变异较大,而细菌较小。荒漠草原降水变化的短期处理中,真菌较细菌对降水变化的响应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变化 土壤微生物 荒漠草原 真菌 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荒漠草地3种典型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研究
14
作者 王方琳 王理德 +4 位作者 陈思航 吴昊 郭春秀 贺访印 柴成武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4期55-60,67,I0007,共8页
为研究民勤荒漠草地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石羊河下游民勤荒漠草地退耕区藜群落、盐生草群落、黑果枸杞群落3种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S形取样地中0~40 cm的土样,测定、分析各群落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微生物数量... 为研究民勤荒漠草地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石羊河下游民勤荒漠草地退耕区藜群落、盐生草群落、黑果枸杞群落3种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S形取样地中0~40 cm的土样,测定、分析各群落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种植物群落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均表现为0~<20 cm土层>20~40 cm土层;各群落之间,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在黑果枸杞群落中最大,而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在藜群落与盐生草群落中差异不大;土壤微生物数量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表现为藜群落>黑果枸杞群落>盐生草群落;在3种群落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变化较为复杂,其中盐生草群落土层0~<20 cm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最大;不同植物群落不同空间层次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之间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反映了土壤系统各养分因子间的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 植物群落 荒漠草地 民勤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布其沙漠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规律及其气象驱动因素分析
15
作者 陈皓锐 经思思 +6 位作者 叶苏蒙 代天金 吴立鹏 苗平 马红丽 吴雨箫 陈俊英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4-433,共10页
为探究库布其沙漠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气象驱动因素,利用2001—2023年的MOD17A3HGF NPP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稳定性分析、相关分析、重要性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库布其沙漠年均NPP的时空变化... 为探究库布其沙漠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气象驱动因素,利用2001—2023年的MOD17A3HGF NPP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稳定性分析、相关分析、重要性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库布其沙漠年均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潜在蒸散发、降水量、相对湿度、温度、水汽压亏缺量、风速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01—2023年库布其沙漠年均NPP为108.60 g/(m^(2)·a),范围为75.69~134.97 g/(m^(2)·a),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空间上,植被NPP主要分布在呼和木独镇西北部、吉日嘎朗图镇北部以及独贵塔拉镇东北部和南部。库布其沙漠地区植被NPP总体上为极显著增加趋势,稳定性波动较大,空间变异性显著。未来趋势分析表明,73.58%植被NPP具有反持续性,揭示了未来库布其沙漠植被NPP可能出现与当前变化趋势相反的情况。植被NPP与温度和降水量呈正相关的像元数占总像元数的比例最高,分别为90.56%和98.07%;植被NPP与风速和相对湿度呈负相关的比例最高,达60.57%和75.57%。潜在蒸散发和降水量为影响库布其沙漠植被NPP变化的主导因子。库布其沙漠植被NPP存在较强的时空异质性。本研究为荒漠生态系统的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布其沙漠 净初级生产力 时空变化 相关系数 气象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思政与通识联建课程的教学设计与路径实现——以清华大学“沙漠里的课堂”为例
16
作者 钟茂华 黄弘 +1 位作者 史高科 吴乐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1-247,共7页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该授课团队对高校思政与通识联建课程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经过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和天山山脉周边环境历时21年的考察和调研后,授课团队于2023年开设了通识课程“沙漠里...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该授课团队对高校思政与通识联建课程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经过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和天山山脉周边环境历时21年的考察和调研后,授课团队于2023年开设了通识课程“沙漠里的课堂”。该课程针对我国西部沙漠地区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重大工程,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了一系列校内学习、现场参观、课外调研等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红色资源、大国重器、古城遗址、乡村振兴等。课程聚焦于提升学生对我国西北边疆的了解,引导青年一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教学实践中培养科学思维、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增强斗争精神。2024年,清华大学把该课程列为思政选修课与通识课联建课程。该文介绍了“沙漠里的课堂”的教学设计,并通过分析“沙漠里的课堂”课程建设思路与实践,总结了课程在强化思政引领力方面的主要举措与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教育课程 社会实践 沙漠里的课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静力荷载作用下钢渣-沙漠砂混凝土的劣化机理
17
作者 秦拥军 龙镇吉 +2 位作者 龚磊 黄东 田元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68,M0005,M0006,共12页
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出满足C30强度等级的钢渣-沙漠砂混凝土配比,后续再对优选组和对照组混凝土试件各施加0.3倍和0.5倍的极限抗压强度,分别在30 d、60 d和90 d测量其损伤参数和微观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新型沙漠砂混凝土最优水灰比为0.45... 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出满足C30强度等级的钢渣-沙漠砂混凝土配比,后续再对优选组和对照组混凝土试件各施加0.3倍和0.5倍的极限抗压强度,分别在30 d、60 d和90 d测量其损伤参数和微观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新型沙漠砂混凝土最优水灰比为0.45,沙漠砂最优替换率为30%,粉煤灰最优替换率为20%,钢渣粉最优替换率为10%。持续的荷载作用会引起混凝土外表面剥落从而导致质量损失,质量损失率在60 d后趋于稳定。混凝土的相对动弹性模量随着加载时间的增加,先增大后降低。持续加载会导致混凝土内部孔隙的孔径逐步发育并增大。孔隙率随着施加荷载时间的增加呈现出先减后增的趋势。持续荷载对混凝土的物相组成及晶体结构基本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砂 钢渣 冶金固废 持续荷载 劣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沙漠区域超深层复杂油气藏地震勘探关键技术进展
18
作者 雷刚林 党青宁 +6 位作者 段文胜 邓健峰 徐仲博 郑多明 刘正文 马安 郑炎鑫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0-49,共10页
塔里木盆地沙漠区域超深层油气资源丰富,是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盆地,但由于表层沙丘类型复杂多样,地下地质特征复杂,导致地震资料信噪比低,成像精度不高。为此,以塔里木盆地沙漠区域超深层复杂油气藏为研究对象,围绕地震勘探中的... 塔里木盆地沙漠区域超深层油气资源丰富,是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盆地,但由于表层沙丘类型复杂多样,地下地质特征复杂,导致地震资料信噪比低,成像精度不高。为此,以塔里木盆地沙漠区域超深层复杂油气藏为研究对象,围绕地震勘探中的采集、处理、解释技术开展研究,形成了一套适用于该地区的油气地震探测技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①针对沙漠区域地表低降速带厚度大且横向厚度差异明显,地震面波发育以及震源能量下传有限等问题,形成了宽频高能地震激发技术、高灵敏度方阵小组合降噪保真接收等采集技术;②针对沙漠地区超深层地震波信号能量弱、频率低、子波形状严重畸变以及多次波发育等问题,形成了基于压缩感知的超深层弱信号增强技术、三维复数域小波变换压制层间多次波技术,以及包括全深度全层系高精度Q值调查、Q建场及Q偏移,VSP井驱动谐波拓频等技术;③针对沙漠区域超深层构造复杂、圈闭落实程度低的问题,形成了分级断裂刻画与组合技术、叠前相控反演等技术,提高了沙漠区域超深复杂圈闭高精度描述解释技术。结论认为,形成的针对沙漠区域超深层油气地震勘探技术系列,保障了我国油气深地工程的顺利推进,指导了塔里木盆地超深层复杂油气藏的规模增储与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深地工程 沙漠区域 超深层 复杂油气藏 地震勘探 增能降噪 保真拓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灌丛对生物土壤结皮下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安乐 何静 +3 位作者 刘艳梅 索凯 赵紫娟 王凯亮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3-90,共8页
[目的]揭示荒漠灌丛对生物土壤结皮下土壤养分的影响,为干旱沙区荒漠生态系统的修复与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采集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红卫天然植被区的无灌丛生物土壤结皮(对照地)和白滨藜、柠条、狭叶锦鸡儿、油蒿4种典型灌... [目的]揭示荒漠灌丛对生物土壤结皮下土壤养分的影响,为干旱沙区荒漠生态系统的修复与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采集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红卫天然植被区的无灌丛生物土壤结皮(对照地)和白滨藜、柠条、狭叶锦鸡儿、油蒿4种典型灌丛+生物土壤结皮下0—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样,分别测定土壤有机质(SOM)、含水量(SWC)、pH值、全氮(TN)、速效氮(AN)、全磷(TP)、速效磷(AP)、全钾(TK)、速效钾(AK)的含量,通过土壤养分变化表征灌丛与生物土壤结皮互作对荒漠区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1)相较于对照地,灌丛与生物土壤结皮互作影响土壤养分,提高土壤TN,TK,AK,AN,SOM,AP和藻-地衣结皮TP含量,降低藓类结皮TP含量。(2)土层深度变化、灌丛和结皮类型对土壤养分有显著影响,每二者交互都对TP影响不显著,三者间交互除AN和AP外,对其余养分指标都有显著影响(p<0.05)。(3)同土层灌丛+藓类结皮下土壤TN,TP,AK,SOM的含量高于灌丛+藻-地衣结皮。(4)4种灌丛+生物土壤结皮下土壤养分富集于0—10 cm土层,表聚效应明显,灌丛、生物土壤结皮和土层深度三者间互作对土壤养分的富集能力有差异性。[结论]灌丛与生物土壤结皮互作能增加土壤肥力,改良土壤质量,对维持稳定的荒漠生态系统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 灌丛 生物土壤结皮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化沙漠草方格压沙装置自动巡航控制系统
20
作者 王云德 刘孜文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5年第1期39-42,共4页
传统的压沙作业通常依赖人工操作,效率较低且耗时,为进一步提升沙漠治理过程中草方格压沙操作的效率和精度。该文集成GPS导航、雷达传感器和摄像头等智能感知设备,使装置能够实时监测周围环境,规划最佳作业路径,实现自动避障和精准压沙... 传统的压沙作业通常依赖人工操作,效率较低且耗时,为进一步提升沙漠治理过程中草方格压沙操作的效率和精度。该文集成GPS导航、雷达传感器和摄像头等智能感知设备,使装置能够实时监测周围环境,规划最佳作业路径,实现自动避障和精准压沙操作,基于模糊PID控制算法,能够根据地形变化自动调整装置的速度和工作深度,保证作业的稳定性和均匀性。现场试验表明,该系统显著提高了沙漠治理的机械化程度和作业效率,同时降低了人工成本,为沙漠化防治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治理 草方格压沙 自动巡航控制系统 GPS导航 机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