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38例慢性髓系白血病衍生9号染色体缺失的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王莉 钱思轩 +6 位作者 仇海荣 王蓉 张苏江 缪扣荣 范磊 徐卫 李建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2期281-284,共4页
为研究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衍生9号染色体[der(9)]部分序列缺失情况,对138例CML患者的骨髓应用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并应用bcr-abl1双色双融合DNA探针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der(9)部分序列缺失。结果表明,138例核型检查中Ph阳性... 为研究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衍生9号染色体[der(9)]部分序列缺失情况,对138例CML患者的骨髓应用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并应用bcr-abl1双色双融合DNA探针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der(9)部分序列缺失。结果表明,138例核型检查中Ph阳性126例(91.3%),其中典型Ph染色体易位122例;Ph阴性12例(8.7%)。FISH检测发现23例(16.7%)der(9)缺失。典型Ph染色体易位122例中20例为典型Ph染色体易位,占典型Ph染色体易位患者的16.4%,变易Ph易位4例中3例为变异易位,占变异易位患者的75%。变异易位患者中的der(9)缺失发生率明显高于典型易位患者;其中慢性期20例,占慢性期的17.2%;急变期3例,占急变期的17.6%,慢性期与急变期患者der(9)缺失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ML患者der(9)部分缺失的发生率为16.7%,FISH技术可有效检测der(9)缺失,der(9)缺失的发生率与CML的分期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衍生9号染色体 荧光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FISH技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不同类型标本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 被引量:7
2
作者 王艳芳 王化 +4 位作者 郤连永 刘彦 董菲 王继军 克晓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52-1356,共5页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以骨髓细胞涂片和骨髓活检病理组织为标本,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情况。方法:在确诊的58例初发MM患者中对48例患者取骨髓细胞进行CD138磁珠分选浆细胞后滴片、10例取骨髓制成病...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以骨髓细胞涂片和骨髓活检病理组织为标本,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情况。方法:在确诊的58例初发MM患者中对48例患者取骨髓细胞进行CD138磁珠分选浆细胞后滴片、10例取骨髓制成病理组织石蜡切片,采用多个探针(d13s319、RB1、p53、1q21、IgH、IgH/FGFR3、IgH/MAF)对两种不同类型标本进行FISH检测。结果:对骨髓细胞和病理组织两种标本进行FISH检测后都出现可供分析的荧光信号,58例MM患者中,有30例检测出分子遗传学异常,总检出率为51.7%(30/58),其中d13s319缺失17例(占29.3),RB1缺失17例(占29.3),P53缺失7例(占12%),1q21扩增16例(占27.6%),IgH重排12例(20.7%),对IgH重排患者进一步检测发现IgH/FGFR3融合6例(占10.3%),IgH/MAF融合1例(占1.7%)。在这30例遗传学异常患者中,仅有7例患者检出1种异常,占23.3%(7/30),其余23例患者均具有2-5种遗传学异常,占76.7%(23/30)。结论:半数以上MM患者都存在染色体改变,而且大部分均为复杂畸变,利用不同类型标本进行FISH检测,可以扩大FISH的应用范围,为MM预后判断提供更多的分子细胞遗传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多发性骨髓瘤 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原位杂交衍生技术及其在药用植物遗传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梁韶 雷秀娟 +4 位作者 宋娟 王晗 侯志芳 姚丽娜 王英平 《特产研究》 2016年第3期72-75,共4页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与其他技术相结合,经过不断丰富和完善,衍生了一系列新技术。这些衍生技术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等领域。本文简单介绍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历程,重点从9种衍生技术的产生及其在药用植物遗传研究中的应...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与其他技术相结合,经过不断丰富和完善,衍生了一系列新技术。这些衍生技术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等领域。本文简单介绍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历程,重点从9种衍生技术的产生及其在药用植物遗传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阐述,并对衍生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帮助读者快速了解这些衍生技术及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衍生技术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药用植物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TM32的全自动病理染色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4
4
作者 谭鑫平 甘浪 +6 位作者 林成旭 李雪梅 李倩 闫旺 陈刚 廖广兰 刘智勇 《工程设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10-518,共9页
FISH(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荧光原位杂交)染色是应用于病理分析的重要技术。传统的手工染色方式由于操作繁琐及实验条件限制难以控制杂交质量,而国内现有的染色系统存在自动化程度低等缺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基于STM32... FISH(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荧光原位杂交)染色是应用于病理分析的重要技术。传统的手工染色方式由于操作繁琐及实验条件限制难以控制杂交质量,而国内现有的染色系统存在自动化程度低等缺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基于STM32嵌入式系统和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图形用户界面)开发了一套全自动病理染色控制系统。以STM32F103ZET6作为下位机处理器,利用QT软件和C++语言设计GUI界面,实现了对多样本FISH染色过程的全自动化控制。所研发的控制系统能够满足全自动病理染色系统的控制要求,滴加试剂的位置精度达到0.05 mm,试剂体积精度达到0.6μL,设备故障响应时间小于0.5 s,多次实验设备运行故障率小于3%,加样时试剂类型选择准确率达到100%,图像可判读率达到90%以上。该控制系统具有高效率、高鲁棒性的优点,结合全自动病理染色硬件系统进行染色实验,取得了均匀、良好的染色效果,因此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自动病理染色系统 控制系统 STM32F103ZET6 GUI(图形用户界面) FISH(荧光原位杂交)染色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