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矩形窄缝通道实验数据的DNB机理模型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周磊 闫晓 +2 位作者 黄善仿 黄彦平 肖泽军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317-1323,共7页
偏离泡核沸腾(DNB)对于压水堆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已有机理模型能否适用于矩形窄缝通道缺乏足够的实验验证。本文基于矩形窄缝通道实验数据,对微液层蒸干模型和汽泡壅塞模型两类DNB机理模型进行了计算评价。结果显示:汽泡壅塞模型适用范... 偏离泡核沸腾(DNB)对于压水堆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已有机理模型能否适用于矩形窄缝通道缺乏足够的实验验证。本文基于矩形窄缝通道实验数据,对微液层蒸干模型和汽泡壅塞模型两类DNB机理模型进行了计算评价。结果显示:汽泡壅塞模型适用范围较微液层蒸干模型宽;部分热工参数对模型计算性能有系统性影响。随空泡份额的增大,各模型的计算性能均变差,可能是通道几何差异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窄缝通道 偏离泡核沸腾 模型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临界条件下二氧化碳自然循环沸腾临界实验研究
2
作者 曾成天 周源 +3 位作者 黄彦平 罗乔 田耕源 黄家坚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3-523,共11页
亚临界侧近临界二氧化碳(CO_(2))由于其饱和气相密度高、潜热低和表面张力极低等物性特点而表现出独特的沸腾传热行为。本文针对近临界条件下二氧化碳开展自然循环沸腾临界传热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6.8~7.2 MPa的近临界条件下,过冷沸腾... 亚临界侧近临界二氧化碳(CO_(2))由于其饱和气相密度高、潜热低和表面张力极低等物性特点而表现出独特的沸腾传热行为。本文针对近临界条件下二氧化碳开展自然循环沸腾临界传热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6.8~7.2 MPa的近临界条件下,过冷沸腾条件下增加极小的热流密度(增加量仅0.6 kW/m^(2)),出口侧的壁面温度迅速上升,并且壁面温度飞升不断向进口侧轴向传播。结合主流体处于过冷状态及临界热流密度随着质量流速增加而增加的特点,判断沸腾临界为偏离泡核沸腾(DNB)式沸腾临界。不同边界条件下沸腾临界实验发现,压力和进口过冷度的变化对临界热流密度影响较大。基于近临界物性畸变及DNB式沸腾临界的特性建立了一个理论假说,解释了流固耦合条件下独特气泡行为导致的传热恶化轴向自蔓延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临界 二氧化碳 沸腾临界 偏离泡核沸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FD模拟的圆管内DNB型CHF预测 被引量:2
3
作者 郑乐乐 熊进标 卢川 《核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35-943,共9页
偏离泡核沸腾(DNB)型临界热流密度(CHF)的预测是压水反应堆热工水力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使用商用CFD软件STAR-CCM+,采用欧拉两流体模型,模拟了16 MPa下在不同出口平衡含气率、不同进口流速下圆管内水的核态沸腾,并基于Weisman-Pei... 偏离泡核沸腾(DNB)型临界热流密度(CHF)的预测是压水反应堆热工水力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使用商用CFD软件STAR-CCM+,采用欧拉两流体模型,模拟了16 MPa下在不同出口平衡含气率、不同进口流速下圆管内水的核态沸腾,并基于Weisman-Pei气泡雍塞模型预测CHF值。通过与查询表值进行比较,发现过冷工况下,本文采用的模型组合得到的CHF预测值与查表值差别在10%之内,两者吻合良好;但是在饱和工况下,计算值较查表值偏差比较大。针对饱和条件下的偏离泡核沸腾预测,本文的模型仍有待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CFD计算 偏离泡核沸腾 气泡雍塞模型 STAR-CC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统计法DNBR限值设计的统计处理改进研究
4
作者 王琮 于雷 +1 位作者 李伟通 沙正峰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21,共4页
为了分析不同统计处理方法在释放核电厂热工水力设计裕量方面的差异,在全统计法蒙特卡罗正态分布模拟计算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改进的卡方分布参数法和非参数自助法进行偏离泡核沸腾比(DNBR)限值的设计,并对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 为了分析不同统计处理方法在释放核电厂热工水力设计裕量方面的差异,在全统计法蒙特卡罗正态分布模拟计算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改进的卡方分布参数法和非参数自助法进行偏离泡核沸腾比(DNBR)限值的设计,并对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卡方分布参数法和非参数自助法有较好的准确性和收敛性,两种改进后的方法得到的DNBR限值相近,且能够获得更大的设计裕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统计法 偏离泡核沸腾比 卡方分布参数统计法 非参数自助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直圆管内液氮过冷流动沸腾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斯民 厉彦忠 +1 位作者 文键 余锋 《化学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7-20,共4页
在现有数学模型的基础上,从沸腾换热的机理入手,对过冷流动沸腾模型中的气泡参量模型进行了修正,分析确定了壁面热流密度的拆分方法,构建出适应于液氮的过冷沸腾计算模型。将新模型应用于CFX4.4中,对液氮在三维竖直圆管内的过冷流动沸... 在现有数学模型的基础上,从沸腾换热的机理入手,对过冷流动沸腾模型中的气泡参量模型进行了修正,分析确定了壁面热流密度的拆分方法,构建出适应于液氮的过冷沸腾计算模型。将新模型应用于CFX4.4中,对液氮在三维竖直圆管内的过冷流动沸腾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发现,在过冷流动沸腾形成之后,蒸发热流成为壁面换热的主要部分,沸腾换热占据换热的主导地位。数值模拟结果与已有的实验数据吻合较好,证明了新建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氮 过冷沸腾 气泡脱离直径 气泡脱离频率 汽化核心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变压运行直流锅炉内螺纹管螺旋管圈水冷壁的传热特性研究 被引量:32
6
作者 唐人虎 尹飞 陈听宽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6期90-95,共6页
在压力9~28MPa,质量流速600~1200kg/(m2s),内壁热负荷200~500kW/m2的工况范围内,研究了φ38.1×7.5mm倾斜上升内螺纹管(倾角α=19.5°)中水的传热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亚临界压力区,内螺纹管传热强化作用明显,有效地抑制了... 在压力9~28MPa,质量流速600~1200kg/(m2s),内壁热负荷200~500kW/m2的工况范围内,研究了φ38.1×7.5mm倾斜上升内螺纹管(倾角α=19.5°)中水的传热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亚临界压力区,内螺纹管传热强化作用明显,有效地抑制了膜态沸腾的发生,但在近临界压力区此传热强化作用有所减弱.超临界压力区拟临界温度附近,内螺纹管内壁面与流体之间的温差较之前有所增加,但是此增幅远没有亚临界压力区发生传热后的壁温飞升幅度大.随着系统压力接近临界压力,拟临界点附近管壁与工质的温差显著增加.在超临界压力区,不同的质量流速与热负荷比例下,在大比热区内螺纹管内流体传热可能被强化也可能被恶化.在超临界压力下,由于螺旋内槽的旋流作用减弱了自然对流的影响,倾斜上升内螺纹管内壁温度的周向分布比较均匀.在高焓值区内螺纹管的周向最大温差只有10℃左右.文中提出了在考虑大比热区工质物性剧烈变化对传热影响的情况下,倾斜上升内螺纹管项部内壁传热系数的试验关联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能动力工程 传热 超临界锅炉 内螺纹管 膜态沸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临界及近临界压力区倾斜管与垂直管中汽水沸腾传热特性比较 被引量:15
7
作者 尹飞 陈听宽 +2 位作者 罗毓珊 胡志宏 唐人虎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7-141,共5页
在亚临界及近临界压力下,对φ32×3mm不锈钢倾斜上升光管(倾角α=20°)及垂直上升光管中水的沸腾传热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参数范围:压力p=13~21.5MPa,质量流速G=600~1200kg/(m2s),内壁热负荷q=200~600kW/m2.试验结果表明... 在亚临界及近临界压力下,对φ32×3mm不锈钢倾斜上升光管(倾角α=20°)及垂直上升光管中水的沸腾传热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参数范围:压力p=13~21.5MPa,质量流速G=600~1200kg/(m2s),内壁热负荷q=200~600kW/m2.试验结果表明:倾斜管比垂直管更容易发生第一类传热恶化(DNB),但倾斜管发生DNB后的壁温飞升峰值低于垂直管;倾斜管与垂直管类似,增加质量流速可以提高临界热负荷,在近临界压力区比亚临界压力区更容易发生DNB.提出了对超临界锅炉设计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倾斜管临界热负荷、垂直管及倾斜管最小传热系数的计算关联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斜管 质量流速 亚临界压力 传热特性 超临界锅炉 沸腾传热 热负荷 垂直管 近临界 内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临界压力区低质量流速光管水冷壁临界热流密度试验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文毓 曲默丰 +3 位作者 赵云杰 谢海燕 杨冬 宋畅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015-3021,共7页
在近临界压力区,对垂直上升光管的临界热流密度(CHF)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参数范围:压力18-22MPa,质量流速310-550kg·m^-2.s^-1,进口过冷度5~10℃。试验段的管径和壁厚为30mm和5.5mm。试验得出了各工况条件下光管壁温分... 在近临界压力区,对垂直上升光管的临界热流密度(CHF)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参数范围:压力18-22MPa,质量流速310-550kg·m^-2.s^-1,进口过冷度5~10℃。试验段的管径和壁厚为30mm和5.5mm。试验得出了各工况条件下光管壁温分布规律;分析了各参数对传热特性的影响;分别拟合出正常传热和传热恶化区域传热系数的计算式;拟合出了CHF的计算式并与4个典型的CHF计算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各试验参数对CHF的影响;探讨了传热恶化产生的原因和汽泡大小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压力越靠近临界压力,质量流速越小,传热恶化越早发生;截面位置越靠前,发生传热恶化的干度越小;该试验中传热恶化以核态沸腾(DNB)传热恶化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 循环流化床锅炉 近临界压力 临界热流密度 核态沸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气泡池沸腾传热中的重力效应数值模拟 被引量:5
9
作者 赵建福 张良 +1 位作者 杜王芳 李会雄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9-137,I0003,共10页
本文数值模拟了不同重力条件下饱和状态的FC-72在厚度5 mm的SiO2固壁上的单气泡池沸腾传热现象及相应的气泡动力学和传热性能。固壁底面给定均匀过热度10 K,其瞬态热响应被考虑在内。通过多个气泡周期的计算,得到了准稳态的沸腾过程。... 本文数值模拟了不同重力条件下饱和状态的FC-72在厚度5 mm的SiO2固壁上的单气泡池沸腾传热现象及相应的气泡动力学和传热性能。固壁底面给定均匀过热度10 K,其瞬态热响应被考虑在内。通过多个气泡周期的计算,得到了准稳态的沸腾过程。结果表明,在小热流密度下,气泡脱落直径Db反比于重力的1/2次方,且与Fritz模型一致;气泡脱落频率f则正比于重力。传热特性存在2个明显不同的区域,即重力相关区和重力无关区,其分界位置约为0.03g0:高于该临界重力时,热流密度与重力相关,恒定过热度下热流密度与重力呈确定的指数函数关系;小于该临界重力时,热流密度与重力无关。临界重力值对应于基于Laplace长度的无量纲加热器长度约2~3之间,与Raj-Kim-McQuillen重力标度模型建议的2.1相近。重力相关区标度指数随着过热度增大而单调增大,但明显大于Raj-Kim-McQuillen重力标度模型预测结果。研究结果还表明固壁瞬态热响应对重力无关区传热性能的影响比重力相关区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态池沸腾 重力效应 传热 气泡脱落尺寸 气泡脱落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形炉膛锅炉亚临界及近临界压力区低质量流率内螺纹管传热特性 被引量:5
10
作者 沈植 杨冬 +1 位作者 姜勇 王少飞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947-1953,共7页
在低质量流率条件下,对垂直上升内螺纹管在亚临界和近临界压力区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参数范围为压力p=12-22.5 MPa,质量流率G=170-420 kg/(m^2·s),内壁热负荷q=150-366 k W/m^2。实验结果表明:在亚临界压力区,垂直... 在低质量流率条件下,对垂直上升内螺纹管在亚临界和近临界压力区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参数范围为压力p=12-22.5 MPa,质量流率G=170-420 kg/(m^2·s),内壁热负荷q=150-366 k W/m^2。实验结果表明:在亚临界压力区,垂直上升内螺纹管发生了第二类传热恶化,即干涸(dryout)。内壁热负荷和压力的增大,均会导致干涸点的提前以及干涸后内壁温度的峰值增大。质量流率对干涸点的影响呈现非单调性,存在一界限质量流率。当质量流率小于界限质量流率时,干涸点随质量流率的增加而提前;当质量流率大于界限质量流率时,干涸点随质量流率的增加而推迟。在近临界压力区的亚临界压力部分,内壁热负荷较高时容易发生第一类传热恶化,即膜态沸腾(DNB)。内壁热负荷的增大和质量流率的减小,均会导致传热恶化的提前以及膜态沸腾后的温度飞升值增加。在近临界压力区的超临界压力部分,内螺纹管传热良好,在拟临界区域出现一定程度的传热强化,其传热特性和亚临界压力区的传热特性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质量流率 亚临界及近临界压力 内螺纹管 传热特性 干涸 膜态沸腾 环形炉膛锅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临界压力区垂直内螺纹管临界热流密度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谢海燕 李耀德 +1 位作者 蒋慧卿 杨冬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71-1577,共7页
在近临界压力区,对垂直上升内螺纹管流动沸腾的偏离泡核沸腾(DNB)型临界热流密度(CHF)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试验段采用ф35 mm×5.67 mm六头内螺纹管。实验参数范围为:压力18~21 MPa,质量流速500~1 000kg/(m^2·s),进口过冷度3~... 在近临界压力区,对垂直上升内螺纹管流动沸腾的偏离泡核沸腾(DNB)型临界热流密度(CHF)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试验段采用ф35 mm×5.67 mm六头内螺纹管。实验参数范围为:压力18~21 MPa,质量流速500~1 000kg/(m^2·s),进口过冷度3~5℃,内壁热负荷40~960kW/m^2。实验得到了不同工况下的内壁温度和传热系数分布特性,分析了流动参数对内螺纹管中DNB型CHF的影响,并根据实验数据拟合出两相区的传热关联式与临界热流密度(qCHF)预测关联式。内螺纹管的qCHF实验数据被用于与光管的qCHF预测值进行对比,发现内螺纹管具有一定的CHF强化作用,但当压力越靠近临界压力时这种作用会被抑制甚至消失。实验结果表明:在近临界压力下,内螺纹管会在低干度区甚至过冷区发生DNB现象,压力的增大和质量流速的减小均会使DNB提前发生。qCHF随压力的减小和质量流速的增大而增大。在特定工况下,试验段不同截面会分别发生偏离泡核沸腾与蒸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临界压力 内螺纹管 偏离泡核沸腾 临界热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螺纹管临界热流密度预测与数值计算
12
作者 谢海燕 蒋慧卿 +1 位作者 赵云杰 杨冬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968-1976,共9页
基于壁面汽泡壅塞理论,针对近临界压力区两相流动沸腾的偏离泡核沸腾(DNB)现象,对垂直上升内螺纹管的DNB型临界热流密度(CHF)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以内螺纹管为分析对象改进已有的汽泡壅塞模型,计算了汽泡层区与主流区的极限传递质量流... 基于壁面汽泡壅塞理论,针对近临界压力区两相流动沸腾的偏离泡核沸腾(DNB)现象,对垂直上升内螺纹管的DNB型临界热流密度(CHF)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以内螺纹管为分析对象改进已有的汽泡壅塞模型,计算了汽泡层区与主流区的极限传递质量流量、湍流速度分布、汽泡层区临界截面含气率等本构关系,汽泡脱离直径的计算考虑了汽泡接触角的影响。本文模型还根据大量CHF实验数据拟合得到了新的αb关联式。最后,基于Fortran语言编制了CHF的理论预测数值模型程序,研究分析了压力、质量流速、热平衡干度及进口欠焓对CHF的影响,并根据CHF查表值对本文模型进行评估,同时将实验得到的内螺纹管CHF数据与采用Bowring模型、Katto模型、Shah模型和本文模型计算的CHF进行比较,发现本文模型的误差最小,与实验值吻合结果较好,说明本文模型能较好地对垂直上升内螺纹管DNB型CHF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泡壅塞 内螺纹管 偏离泡核沸腾 临界热流密度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烷池内核态沸腾气泡脱离直径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汉梽 姚远 +4 位作者 公茂琼 陈高飞 邹鑫 董学强 沈俊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419-1427,共9页
针对0.15、0.2、0.3 MPa 3个压力进行乙烷池内核态沸腾可视化实验研究,实验测量的热通量范围是14.27~81.22 k W·m^(-2)。高速摄像机采集得到竖直铜棒的光滑上表面的乙烷气泡的脱离图像,利用图像处理软件获得气泡脱离直径,并分析了J... 针对0.15、0.2、0.3 MPa 3个压力进行乙烷池内核态沸腾可视化实验研究,实验测量的热通量范围是14.27~81.22 k W·m^(-2)。高速摄像机采集得到竖直铜棒的光滑上表面的乙烷气泡的脱离图像,利用图像处理软件获得气泡脱离直径,并分析了Jacob数(Ja)与气泡脱离直径的变化关系。实验所测直径与引用广泛的6个关联式进行比较,Kim和Kim(2006)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绝对平均偏差均在30%以内,但在0.15 MPa工况下,50%的预测值偏差为30%~40%。Kim和Kim(2006)模型提出Bo^(1/2)和Ja呈幂函数的关系。在对比基础上,用乙烷的气泡脱离直径数据拟合得到的新关联式与实验数据偏差在±30%以内。另外,选取文献中甲烷的气泡脱离直径与新关联式进行对比,在4种压力下的预测值偏差几乎均在±30%以内(只有一个预测值在±30%以外)。新关联式对甲烷和乙烷的工况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但是由于拟合数据所用的Ja较小,在使用范围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学 相变 池内核态沸腾 乙烷 气泡 脱离直径 关联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棒束子通道CHF机理模型开发及初步验证 被引量:3
14
作者 桂民洋 田文喜 +4 位作者 吴迪 陈荣华 张魁 苏光辉 秋穗正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930-1938,共9页
目前棒束通道中临界热流密度的预测多基于实验关系式,受限于特定的适用范围,无法有效外推或外推后预测精度下降。为满足不同轻水堆中临界热流密度的预测要求,有必要开发适用于不同几何尺寸及热工边界的宽范围临界热流密度预测方式。本... 目前棒束通道中临界热流密度的预测多基于实验关系式,受限于特定的适用范围,无法有效外推或外推后预测精度下降。为满足不同轻水堆中临界热流密度的预测要求,有必要开发适用于不同几何尺寸及热工边界的宽范围临界热流密度预测方式。本文以子通道分析方法为基础,考虑偏离泡核沸腾和干涸两类临界现象,通过耦合子通道分析程序与临界热流密度机理模型,实现对棒束通道中临界热流密度的计算。通过与临界热流密度实验数据的对比,初步证明了耦合程序对棒束通道中临界热流密度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热流密度机理模型 偏离泡核沸腾 干涸 子通道模型 耦合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TDP和MSG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余 黄慧剑 +1 位作者 杜思佳 毕树茂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955-1959,共5页
偏离泡核沸腾比(DNBR)设计限值是反应堆安全分析的基础,合理的计算方法有助于发掘更多的安全裕量。本文对比分析了核电站设计中常采用的RTDP和MSG方法,介绍了方法原理和计算流程,并以广东岭澳一期核电站为例,分别进行了DNBR设计限值计... 偏离泡核沸腾比(DNBR)设计限值是反应堆安全分析的基础,合理的计算方法有助于发掘更多的安全裕量。本文对比分析了核电站设计中常采用的RTDP和MSG方法,介绍了方法原理和计算流程,并以广东岭澳一期核电站为例,分别进行了DNBR设计限值计算。结果表明:虽然两种方法的原理不同,但在相同的工况和统计学输入参数条件下,DNBR设计限值相近,设计中可根据具体应用需求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TDP MSG 偏离泡核沸腾比 设计限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热面尺寸对饱和池沸腾换热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欢 王雪丽 +2 位作者 杜研 姬长发 刘浪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17-424,共8页
为揭示加热面尺寸对饱和池沸腾换热性能的影响,对8种不同尺寸光滑硅片表面在FC-72中的池沸腾换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高速相机观察了不同热流密度下各尺寸硅片表面的气泡动力学行为,分析了加热面尺寸对汽泡成核、脱离特性和换热系... 为揭示加热面尺寸对饱和池沸腾换热性能的影响,对8种不同尺寸光滑硅片表面在FC-72中的池沸腾换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高速相机观察了不同热流密度下各尺寸硅片表面的气泡动力学行为,分析了加热面尺寸对汽泡成核、脱离特性和换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对流区内,相同热流密度条件下加热面尺寸越大,硅片对液体的热对流扰动越小,壁温越高且换热系数越小;随热流密度增大,换热面周边最先产生汽泡,大尺寸换热面与绝热胶的接触周长更大,产生的缺陷和凹坑能捕捉更多气体,因此率先进入核态沸腾。核态沸腾区内,小尺寸加热面汽泡脱离直径小、脱离频率高,换热性能好。高热流密度范围内,大尺寸表面的汽泡脱离直径和脱离频率随热流密度增大而迅速增大,表面换热增强。临界沸腾点时,换热系数随加热面尺寸的增加呈先增大再减小最后缓慢增大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热面尺寸 池沸腾 换热系数 汽化核心密度 汽泡脱离直径 汽泡脱离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堆芯功率能力验证保守性分析
17
作者 赵常有 王加琦 马兹容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9-123,共5页
介绍了CPR1000电厂目前使用的三维功率能力验证方法,从输入假设和计算过程两个方面入手,详细说明论证方法存在的保守性,得出输入假设的不确定性需要重新进行确定,分析过程中可以去掉1.04的保守因子;计算过程也需要考虑实际运行区域,减... 介绍了CPR1000电厂目前使用的三维功率能力验证方法,从输入假设和计算过程两个方面入手,详细说明论证方法存在的保守性,得出输入假设的不确定性需要重新进行确定,分析过程中可以去掉1.04的保守因子;计算过程也需要考虑实际运行区域,减少不可能出现的工况,即缩小分析区域。当换料设计的计算结果超限时,或者堆芯偏离核态沸腾比裕量不足时,可以通过减小运行区域和修改焓升因子的计算假设来挖掘裕量以满足安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率能力 裕度 焓升因子 偏离核态沸腾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