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地基云图数据多维特征融合的光伏功率预测算法
1
作者 吐松江·卡日 吴现 +3 位作者 马小晶 雷柯松 余凯峰 司伟壮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84-94,共11页
针对传统光伏功率预测算法无法获取准确云层状态信息和预测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地基云图与双流数据融合的光伏功率预测算法。首先,利用地基云图提供的精确云层状态信息,结合稠密光流法获取相邻帧图像间的时空特征与细节变化特征... 针对传统光伏功率预测算法无法获取准确云层状态信息和预测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地基云图与双流数据融合的光伏功率预测算法。首先,利用地基云图提供的精确云层状态信息,结合稠密光流法获取相邻帧图像间的时空特征与细节变化特征。其次,结合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在特征提取上的优势和残差网络在模型学习中抑制信息丢失上的优势,提升预测模型对光伏功率与图像数据间长期映射关系的学习能力。此外,引入注意力机制弥补模型训练过程中关键信息利用不充分的缺陷。实验结果表明,地基云图与光流数据的加入为多云天气提供了更多时空特征。与基准模型相比,其晴天与多云情况下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指标和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指标分别降低了15.50%、11.65%、4.05%与5.15%,有助于充分利用云层运动状况来实现准确可靠的光伏电站输出功率预测,提升光伏电站调度工作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功率预测 地基云图 注意力机制 稠密光流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目标检测和特征点关联的动态视觉SLAM算法 被引量:1
2
作者 文诗佳 金世俊 《计算机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0-615,共6页
针对动态物体严重干扰同时定位与建图(SLAM)系统正常运行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目标检测和特征点关联的动态视觉SLAM算法。首先,利用YOLOv5目标检测网络得到环境中潜在动态物体的信息,并基于简易目标跟踪对图像漏检进行补偿;其次,为解决... 针对动态物体严重干扰同时定位与建图(SLAM)系统正常运行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目标检测和特征点关联的动态视觉SLAM算法。首先,利用YOLOv5目标检测网络得到环境中潜在动态物体的信息,并基于简易目标跟踪对图像漏检进行补偿;其次,为解决单一特征点的几何约束方法易出现误判的问题,依据图像的位置信息和光流信息建立特征点关联,再结合极线约束判断关系网的动态性;再次,结合两种方法剔除图像中的动态特征点,并用剩余的静态特征点加权估计位姿;最后,对静态环境建立稠密点云地图。在TUM(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公开数据集上的对比和消融实验的结果表明,与ORB-SLAM2和DS-SLAM(Dynamic Semantic SLAM)相比,所提算法在高动态场景下的绝对轨迹误差(ATE)中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至少降低了95.22%和5.61%。可见,所提算法在保证实时性的同时提高了准确性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环境 目标检测 同时定位与建图 稠密点云地图 光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客流密度估计方法
3
作者 吴剑凡 谢征宇 +2 位作者 秦勇 王安澜 李晓争 《中国铁道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224,共12页
为解决传统目标检测与跟踪方法在尺度变化大、密集遮挡严重等复杂场景下的性能受限问题,提出1种基于CNN-Transformer融合的客流密度估计方法。首先,利用VGG-19主干网络提取多尺度特征,并构建多尺度特征融合模块(MFFM),通过整合不同分辨... 为解决传统目标检测与跟踪方法在尺度变化大、密集遮挡严重等复杂场景下的性能受限问题,提出1种基于CNN-Transformer融合的客流密度估计方法。首先,利用VGG-19主干网络提取多尺度特征,并构建多尺度特征融合模块(MFFM),通过整合不同分辨率的特征图,有效捕捉局部细节与空间信息;其次,引入多尺度感知增强模块(MPEM),结合自适应卷积与膨胀卷积进行轻量化设计,增强模型对复杂上下文和遮挡区域的感知能力;最后,通过Transformer编码器建立全局依赖关系,补偿特征缺失,进一步提升模型的鲁棒性。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自制的地铁站台数据集(Metro-platform)上表现优异,其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误差分别降至18.4和23.3,其推理时间为29.5 ms;在ShanghaiTech-A,UCF-QNRF和JHU-Crowd++等公共人群数据集上的测试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泛化能力。该方法可为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客流密度估计提供高精度、高效率的解决方案,并为乘客安全管理和运营优化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 客流密度估计 尺度变化 密集遮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介浅槽分选机应用及研究进展
4
作者 叶贵川 于东皓 +3 位作者 董宪姝 孙玉金 付元鹏 吕宏广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3-182,共10页
为全面掌握重介浅槽分选机应用及研究进展,梳理了重介浅槽分选机在我国煤炭生产企业的应用情况,总结了其分选理论研究进展,详细概括了降低其分选粒度下限的研究进展,并汇总了常见问题及改造成效。结果表明:重介浅槽分选机在动力煤选煤... 为全面掌握重介浅槽分选机应用及研究进展,梳理了重介浅槽分选机在我国煤炭生产企业的应用情况,总结了其分选理论研究进展,详细概括了降低其分选粒度下限的研究进展,并汇总了常见问题及改造成效。结果表明:重介浅槽分选机在动力煤选煤厂中主要作为块煤(200~13 mm)的分选设备,在炼焦煤选煤厂或者井下分选工艺环节中则主要作为块煤(300~50 mm)的预排矸设备;重介浅槽分选理论研究聚焦于流场分布特征及颗粒运动行为的数值模拟,相应的试验研究和动力学分析较为缺乏,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增强;降低重介浅槽分选机的粒度下限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目前的相关举措主要是操作参数改进和上升流系统改进,重介浅槽分选机结构参数与分选粒度下限的适配关系尚未探明;重介浅槽分选系统的智能化建设任重而道远,未来应着重发展煤、水、介、工艺参数的全面智能感知体系,优化悬浮液密度、上升流和水平流流量调控策略;上升流系统堵塞和排料系统故障是重介浅槽分选机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众多选煤厂在实践中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可为其他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介浅槽分选机 流场分布 预排矸 粒度下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隙进气流化对密相粉末输运流态及稳定性的影响
5
作者 高仕林 张海滨 白博峰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79,共14页
气力辅助粉末密相输送是粉末发动机燃料的重要供给方式,粉末燃料的输送特性直接影响粉末颗粒的点火及燃烧性能。本文针对粉末密相气力输送过程,围绕环隙进气影响下的稠密气固两相流出流特性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基于OpenFOAM构建了气相... 气力辅助粉末密相输送是粉末发动机燃料的重要供给方式,粉末燃料的输送特性直接影响粉末颗粒的点火及燃烧性能。本文针对粉末密相气力输送过程,围绕环隙进气影响下的稠密气固两相流出流特性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基于OpenFOAM构建了气相大涡模拟的双流体(TFM)模型,实现对粉末输送两相流过程的准确解析。发现在环隙进气作用下的密相粉末输运存在五种特征流态,查清了惯性、环隙进气等因素对流态转变的影响规律。得到不同流态对应的粉末质量流率波动特性,发现段塞流相对波动率最大可达90%。此外,获得了宽参数范围下的流态分布图和对应的粉末质量流率波动规律,得到不同环隙进气速度和输运结构对稠密气固两相流出流状态的影响机制。发现环隙进气速度的增大能够有效抑制流率波动,在本文研究工况范围内输运稳定性提升了3倍;而喉部面积与输运稳定性成反比。本研究系统地阐明了环隙进气结构下稠密气固两相流出流状态演变规律及关键因素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发动机 密相粉末输送 双流体模型 环隙进气 特征流态 质量流率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砾岩水力裂缝扩展大型矿场实验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景臣 石善志 +3 位作者 郭晓东 吕振虎 张兆鹏 董景锋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182,共10页
砾岩储层由于砾石的存在而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砾岩压裂成缝机理复杂.受限于岩样尺寸和实验条件,室内压裂物理模拟受砾石尺寸效应影响显著,裂缝扩展时间尺度小.为真实记录裂缝动态扩展过程,反映现场实际工况条件下的压后裂缝宏观整体形... 砾岩储层由于砾石的存在而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砾岩压裂成缝机理复杂.受限于岩样尺寸和实验条件,室内压裂物理模拟受砾石尺寸效应影响显著,裂缝扩展时间尺度小.为真实记录裂缝动态扩展过程,反映现场实际工况条件下的压后裂缝宏观整体形态,搭建一套超大尺寸(2.0 m×2.0 m×1.0 m)真三轴水力压裂矿场实验平台,通过万吨级应力加载装置、真实管汇和压裂泵车,实现现场真实工况条件下的砾岩水力压裂模拟.基于该平台,分析了水平应力差、压裂液黏度和单孔进液速率对砾岩压裂裂缝动态扩展过程和压后裂缝宏观整体形态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砾岩压裂趋于在井筒处形成“纵向缝+横切缝”的复杂多裂缝形态,远离井筒后,横切主缝扩展优势逐步显现,局部遇砾形成分支缝;12 MPa高水平应力差条件下,压后近井区域形成多缝竞争扩展的复杂裂缝带,横切主缝向远端延伸优势减弱;压裂液黏度低于50 mPa·s时,压后横切主缝扩展优势显著,当压裂液黏度高于50 mPa·s时,近井区域形成复杂多裂缝形态;单孔进液速率超过0.3 m^(3)/min后,井筒处趋于形成多条纵向缝,易导致段间压窜.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化认识砾岩储层压裂裂缝真实形态,为砾岩水力压裂方案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开发 致密砾岩 矿场实验 水力压裂 裂缝扩展 裂缝形态 限流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Net3+生成对抗网络的视频异常检测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景霞 林文涛 +1 位作者 龙旻翔 张鹏伟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77-784,共8页
为解决传统视频异常检测方法在不同场景下多尺度特征提取不完全的问题,提出两种方法:一种是用于简单场景的基于UNet3+的生成对抗网络方法(简称U3P^(2)),另一种是用于复杂场景的基于UNet++的生成对抗网络方法(简称UP^(3))。两种方法分别... 为解决传统视频异常检测方法在不同场景下多尺度特征提取不完全的问题,提出两种方法:一种是用于简单场景的基于UNet3+的生成对抗网络方法(简称U3P^(2)),另一种是用于复杂场景的基于UNet++的生成对抗网络方法(简称UP^(3))。两种方法分别对连续输入的视频帧生成预测,引入多种损失函数和光流模型学习其外观与运动信息,通过计算AUC进行性能评估。U3P^(2)方法以6.3 M参数量在Ped2数据集的AUC提升约0.6%,而UP^(3)方法在Avenue数据集的AUC提升约0.8%,验证其能够有效应对不同场景下的异常检测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对抗网络 视频异常检测 U型卷积网络 全尺度跳跃连接 密集跳跃连接 光流模型 多尺度特征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密集连接网络的电容层析成像图像重建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立峰 常恩健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8-684,共7页
为求解电容层析成像中的非线性病态反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尺度密集连接网络(MD-Net)模型。该模型由多尺度特征融合模块和密集连接块组成,以通过融合多尺度特征进一步提高图像的重建精度。通过MATLAB仿真实验平台构建了流型数据集,利用密... 为求解电容层析成像中的非线性病态反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尺度密集连接网络(MD-Net)模型。该模型由多尺度特征融合模块和密集连接块组成,以通过融合多尺度特征进一步提高图像的重建精度。通过MATLAB仿真实验平台构建了流型数据集,利用密集连接网络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完成训练集的学习与训练,并利用测试集进行训练效果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静态实验。仿真与静态实验结果均表明:与LBP、Landweber迭代算法和其他深度学习方法相比,该方法的重建精度最高、抗噪能力强,并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流测量 电容层析成像 图像重建 深度学习 密集连接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元离群点检测的动态目标去除SLAM方法
9
作者 王磊 张茗宇 +2 位作者 潘明然 张永鑫 郝涌汀 《探测与控制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70,共7页
考虑动态环境下的目标移动对同步定位与建图(SLAM)位姿估计精度的影响,提出一种通过稠密光流计算像素运动并经过离群点检测的动态目标SLAM算法。采用稠密光流法计算图像序列的每个像素的运动信息进行动态目标判断,利用离群点检测对动态... 考虑动态环境下的目标移动对同步定位与建图(SLAM)位姿估计精度的影响,提出一种通过稠密光流计算像素运动并经过离群点检测的动态目标SLAM算法。采用稠密光流法计算图像序列的每个像素的运动信息进行动态目标判断,利用离群点检测对动态目标进行提取,通过均值滤波对动态目标进行模糊剔除,消除动态目标对SLAM精度的影响。在TUM数据集与定制数据集上进行实验,在TUM数据集测试中,与基于特征点法的Orb-slam3标杆算法进行对比分析,在动态目标影响条件下,该算法得到的轨迹误差降低43.25%;搭建开放式四旋翼无人机测试系统,在定制数据集中,进行飞行试验,得到的估计轨迹位置误差控制在1 m内,满足使用场景要求,进一步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定位与建图 稠密光流 位姿估计 动态目标 离群点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MD的密相气力输送两相流系统内子系统相互联系和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付飞飞 李健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96-702,共7页
利用信号分析考察密相气力输送两相流系统内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首先,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将密相气力输送两相流系统的静电波动信号分解成若干信号分量,即固有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 利用信号分析考察密相气力输送两相流系统内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首先,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将密相气力输送两相流系统的静电波动信号分解成若干信号分量,即固有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再结合各IMF分量的能量比重确定出IMF1~IMF4为主干分量。之后,结合静电信号EMD分解结果、输送管道中颗粒的分布状况及颗粒运动机理的差异性三者,明确气固两相流系统内的子系统。最后,利用IMF1~IMF4的主频和方差的变化规律,分别考察了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水平输送管道中的气固两相流系统可分成4个子系统,分别是稀相区、交界区、浓相区以及贴壁区内的颗粒流体组织;子系统之间依靠颗粒在彼此间游走而进行联系;同时,子系统之间也存在竞争作用,该竞争是颗粒主导和气流主导两种机制之间的竞争,当颗粒悬浮性较弱时竞争激烈,当颗粒悬浮性变好时竞争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模态分解 密相气力输送两相流系统 子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帧间跨越光流的视频超分辨率重建网络
11
作者 刘扬 刘蓉 +2 位作者 方可 张心月 王光旭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77-1284,共8页
面对运动幅度较大的复杂场景,当前的视频超分辨率(VSR)算法在处理长序列时无法充分利用不同距离的帧间信息,难以精确地恢复遮挡、边界和多细节区域。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帧间跨越光流机制的VSR模型。首先,通过密集残差块(RDB)... 面对运动幅度较大的复杂场景,当前的视频超分辨率(VSR)算法在处理长序列时无法充分利用不同距离的帧间信息,难以精确地恢复遮挡、边界和多细节区域。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帧间跨越光流机制的VSR模型。首先,通过密集残差块(RDB)提取低分辨率视频帧(LR)的浅层特征;其次,通过光流空间金字塔网络(SPyNet)以不同时间长度的跨越光流对视频帧进行运动估计和运动补偿,并通过RDB对帧间信息进行深层特征提取与矫正;最后,融合浅层特征与深层特征,并通过上采样得到高分辨率视频帧(HR)。在REDS4公开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模型与经典的非显式运动补偿的动态上采样滤波器视频超分辨率网络(DUF-VSR)相比,峰值信噪比(PSNR)和结构相似性(SSIM)分别提升了1.07 dB和0.06。验证了所提模型可有效提高视频图像重建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频超分辨率算法 光流 运动补偿 密集残差块 深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相栓流湿颗粒气力输送数值模拟
12
作者 徐止恒 李政权 +2 位作者 陈慧敏 张博群 石昊宇 《中国有色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140,共9页
鉴于目前对于湿颗粒密相气力输送的研究缺乏成熟的体系与结论,本文探究了湿颗粒密相气力输送的流动机理与流动形态,为气力输送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支持。研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和离散元法(discrete ele... 鉴于目前对于湿颗粒密相气力输送的研究缺乏成熟的体系与结论,本文探究了湿颗粒密相气力输送的流动机理与流动形态,为气力输送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支持。研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和离散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双向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对水平管道中干湿颗粒料栓的运动形式和颗粒运动轨迹进行了分析,深入研究了颗粒含水率对输送流型、输送效率以及输送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同等气速下,湿颗粒可以形成段塞流,而干颗粒先是段塞流,随后料栓被气体击穿演变为沙丘流,最后成为管底流;随着气体速度的增大,单位长度的水平管道压降数值呈现先降低后增长的趋势,在质量流率0.5 kg/s、含水率5%的工况下,输送速度为9 m/s时管道压降数值最低,为最佳经济速度值;湿颗粒的压力曲线一直处于波动较大的不稳定状态,当两个监测点位于段塞外部时,轴向压差几乎为零,而当两个监测点位于段塞内部时,轴向压差可以达到-600 Pa。通过对湿颗粒输送时的压降变化进行分析和监测,可及时发现设备故障的迹象,预警可能的问题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设备损坏和生产中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料输送 密相气力输送 流体力学 离散元法 湿颗粒 段塞流 颗粒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相、湍流、可压、气固两相流理论及在管道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3
作者 曾卓雄 胡春波 +1 位作者 姜培正 亢力强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9-118,共10页
就密相、湍流、可压、气固两相流的基本方程用双流体模型进行了较详尽地归纳。与单相流体相比 ,在两相流的基本方程中 ,多了一个变量 (体积浓度 )及两相间的耦合作用 ,并用CDIPSA方法对可压密相上升管道湍流流动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 :... 就密相、湍流、可压、气固两相流的基本方程用双流体模型进行了较详尽地归纳。与单相流体相比 ,在两相流的基本方程中 ,多了一个变量 (体积浓度 )及两相间的耦合作用 ,并用CDIPSA方法对可压密相上升管道湍流流动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 :随颗粒直径的增加 ,使得单个颗粒脉动速度减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流体 湍流 密相 可压 气固两相流 上升管道 CDIPSA方法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介质旋流器分选过程的离散分析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19
14
作者 黄波 徐宏祥 +1 位作者 陈晶晶 朱子祺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16-1223,共8页
重介质旋流器广泛应用于煤炭分选,分选过程十分复杂,试验测试研究重介质旋流器内部流场和颗粒运动特性费时费力,成本较高。随着数值计算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旋流器内部的多相流流场。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与离... 重介质旋流器广泛应用于煤炭分选,分选过程十分复杂,试验测试研究重介质旋流器内部流场和颗粒运动特性费时费力,成本较高。随着数值计算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旋流器内部的多相流流场。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与离散分析方法(DEM)耦合技术对重介质旋流器的分选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为重介质旋流器的结构参数和操作参数的优化提供了一种新途径。用Fluent软件研究了旋流器内部悬浮液速度场、密度场、压力梯度场和黏度场,用EDEM软件研究了旋流分选过程中的煤粒运动行为及分选效果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悬浮液压力分布和压力梯度分布径向基本对称,溢流口和底流口处压力值最低。器壁沿径向形成了压力梯度,差值逐渐增大,空气柱边界处压力梯度最大;不同尺度的煤粒在旋流器内部的停留时间不同,相同密度的煤粒,粒度越小,停留时间越长。溢流中排出煤粒在旋流器中的停留时间明显长于从底流口排出的煤粒。溢流口排出的煤粒,密度越大,停留时间越长,底流口排出的煤粒,密度越大,停留时间越短。不同的旋流器结构参数对分选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其中溢流管直径的影响最为显著,溢流管直径超过500 mm时,不能形成完整的空气柱,无法分选。溢流管直径为300 mm时,分选效果较好;溢流管插入深度显著影响分选精度,插入深度为160 mm时,分选密度增大,细小高密度的煤颗粒将错配进入溢流,溢流管插入深度为320~800 mm时,分选密度接近悬浮液密度,分选指标E_p=0. 084~0. 100,分选效果较好。底流口直径对旋流器选精度影响较大,当底流口直径为272和306 mm时,分选密度与悬浮液密度接近,E_p值小于0.1,分选效果较好。圆柱段长度对于分选密度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介质旋流器 多相流 分选 CFD D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浓相粉煤气力输送特性研究 被引量:25
15
作者 梁财 陈晓平 +3 位作者 蒲文灏 鹿鹏 范春雷 赵长遂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31-35,共5页
在输送压力可达4.0 MPa、固气比高达740 kg/m3的高压气力输送试验台上,用氮气进行粉煤高压浓相气力输送试验研究。分别在不同的输送差压、风量和压力等条件下进行了输送试验,考察操作参数对煤粉质量流量和固气比等气力输送特征参数的... 在输送压力可达4.0 MPa、固气比高达740 kg/m3的高压气力输送试验台上,用氮气进行粉煤高压浓相气力输送试验研究。分别在不同的输送差压、风量和压力等条件下进行了输送试验,考察操作参数对煤粉质量流量和固气比等气力输送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煤粉的质量流量和输送固气比随着输送差压和压力的升高而增大。随着注入速度的增大,输送固气比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总风量增大时,煤粉的质量流量随着气体流量的增大而增大。总风量不变时,在固气比的最小值左侧,充压风量的变化对输送参数的影响起主导作用,在固气比的最小值右侧,流化风量的变化对输送参数的影响较大。随着煤粉的输送流量的增大,固气比先增大后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力输送 浓相 质量流量 固气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管煤粉高压密相气力输送特性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蒲文灏 熊源泉 +4 位作者 赵长遂 梁财 陈晓平 鹿鹏 范春雷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7期21-25,共5页
基于颗粒动力学理论,采用k-ε-kp-εp湍流模式,对垂直管内高压密相上升流的三维流动行为进行了数值模拟,其颗粒浓度高达30%,并对部分模拟结果进行了实验验证。模拟过程中考虑了气固两相之间的湍流相互作用,得到了两相速度分布、浓度分... 基于颗粒动力学理论,采用k-ε-kp-εp湍流模式,对垂直管内高压密相上升流的三维流动行为进行了数值模拟,其颗粒浓度高达30%,并对部分模拟结果进行了实验验证。模拟过程中考虑了气固两相之间的湍流相互作用,得到了两相速度分布、浓度分布和湍流强度分布,考察了表观气速、输送压力和煤粉粒径对流动行为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表观气速的增加导致压降梯度先减小后增加,导致煤粉浓度减小;输送压力的减小导致压降梯度减小;煤粉粒径的增加导致压降梯度增加。通过实验得到了表观气速和输送压力对压降梯度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动力学 湍流 气力输送 密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相液固两相湍流K-ε-T模型及其在管道两相流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7
作者 魏进家 胡春波 +1 位作者 姜培正 刘宇陆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68-476,共9页
为了准确预测密相液固两相湍流流动 ,建立了 K_ε_T模型 ,推导了控制方程组· 利用该模型对竖直上升管中的密相液固两相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 。
关键词 密相 液固两相流 湍流 管道 K-ε-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密相气力输送流型 被引量:25
18
作者 马胜 郭晓镭 +3 位作者 龚欣 黄万杰 陆海峰 刘剀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15-1422,共8页
基于电容层析成像技术对粉煤密相气力输送系统的流型进行了研究,获得了水平管和竖直上升管粉煤密相气力输送系统的典型流动形态。研究结果表明,水平管输送时的流型随时间复杂多变,典型流型有满管流、沉积层流、悬浮流等;统计分析发现,... 基于电容层析成像技术对粉煤密相气力输送系统的流型进行了研究,获得了水平管和竖直上升管粉煤密相气力输送系统的典型流动形态。研究结果表明,水平管输送时的流型随时间复杂多变,典型流型有满管流、沉积层流、悬浮流等;统计分析发现,随表观气速不同,存在明显的主导流型;结合固相速度及管道压力信号分析,展示出其与流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进一步证实了密相气力输送系统的不稳定性特征。对竖直上升管的ECT测试结果表明,输送流型为环核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相气力输送 电容层析成像 粉煤 流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管加压密相煤粉气力输送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19
作者 蒲文灏 赵长遂 +4 位作者 熊源泉 梁财 陈晓平 鹿鹏 范春雷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601-2607,共7页
针对加压密相气力输送,对现有的颗粒静摩擦力模型进行适当修正,并将其与颗粒动理学理论相结合,建立了可以描述加压密相气力输送的气固湍流流动状况的多相流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了颗粒间碰撞和摩擦力作用,以及气相和颗粒团湍流脉动之间... 针对加压密相气力输送,对现有的颗粒静摩擦力模型进行适当修正,并将其与颗粒动理学理论相结合,建立了可以描述加压密相气力输送的气固湍流流动状况的多相流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了颗粒间碰撞和摩擦力作用,以及气相和颗粒团湍流脉动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该模型对水平管内加压密相气力输送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研究,模拟得到了气相和固相的速度、浓度和湍流强度分布,以及压降梯度的变化规律,再现了颗粒沉积层的形成和运动的动态过程。并进行了加压密相煤粉气力输送试验研究,预测的压降梯度与试验测量结果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应力 气力输送 密相 颗粒动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段高料位气-固环流汽提器内颗粒速率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21
20
作者 刘梦溪 卢春喜 时铭显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815-819,共5页
在直径为60 0mm的半圆形有机玻璃塔内对高料位密相环流汽提器进行了研究 ,在不同的操作气速下对其不同轴向、径向位置进行了速率的测量 ,得出了轴、径向速率分布规律。在动量平衡的基础上 ,建立了单段高料位环流汽提器催化剂环流速率... 在直径为60 0mm的半圆形有机玻璃塔内对高料位密相环流汽提器进行了研究 ,在不同的操作气速下对其不同轴向、径向位置进行了速率的测量 ,得出了轴、径向速率分布规律。在动量平衡的基础上 ,建立了单段高料位环流汽提器催化剂环流速率的半经验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段高料位 气-固环流汽提器 颗粒速率分布 研究 径向速率分布 环流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