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特异性个体化多靶点DC-CIK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1
作者 吴文清 谢聪颖 +2 位作者 江龙委 贾绍昌 胡建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07-912,共6页
目的:评价肿瘤特异性个体化多靶点自体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PLC)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东部战区总医院肿瘤科行DC-CIK治疗的119例中晚期PLC患者的临床... 目的:评价肿瘤特异性个体化多靶点自体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PLC)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东部战区总医院肿瘤科行DC-CIK治疗的119例中晚期P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时负载DC的抗原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使用患者自体特异性多肽负载为pDC-CIK组(n=21),另一组使用肿瘤细胞裂解物负载为DC-CIK组(n=98)。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包括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甲胎蛋白、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和IL-6)水平的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119例PLC患者治疗后,pDC-CIK和DC-CIK组两组客观缓解率均为0%,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6.1%和72.4%(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3^(+)、CD4^(+)、CD8^(+)、CD56^(+)、CD25^(+)和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IL-2、IFN-γ、TNF-α和IL-6的平均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01),两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IL-2、TNF-α和IL-6的平均水平无显著差异(均P>0.05),而pDC-CIK组IFN-γ水平显著高于DC-CIK组(P<0.05)。pDC-CIK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59.84个月,高于DC-CIK组的46.54个月,但无统计学差异(P=0.16)。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PLC患者行肿瘤特异性个体化多靶点DC-CIK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并能改善免疫功能,相较肿瘤细胞裂解物负载DC-CIK有进一步获益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免疫治疗 多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CIK不同输注方式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和预后
2
作者 吴文清 江龙委 +5 位作者 贾绍昌 胡建华 柯传庆 张浩利 付慧英 熊勰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70-975,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途径输注DC-CIK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PLC)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1年9月间东部战区总医院肿瘤科DC-CIK治疗的69例中晚期P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DC-CIK治疗时采用的输注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肝... 目的:探讨不同途径输注DC-CIK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PLC)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1年9月间东部战区总医院肿瘤科DC-CIK治疗的69例中晚期P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DC-CIK治疗时采用的输注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肝动脉灌注(HAI)组(n=29)和静脉输注(Ⅳ)组(n=40),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T和CD4^(+)/CD8^(+)T细胞比值),以及细胞因子(IL-2、IL-6、IFN-γ和TNF-α)、甲胎蛋白(AFP)的变化、总生存期(OS)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69例PLC患者经DC-CIK治疗后,HAI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0%,疾病控制率(DCR)为75.8%;Ⅳ组患者的ORR为0%,DCR为72.5%(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IL-2、IL-6、IFN-γ和TNF-α的平均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1),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HAI组患者平均OS为48.17个月,Ⅳ组OS为39.65个月,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自体DC-CIK HAI治疗PLC安全有效,较Ⅳ治疗有提升临床获益的趋势,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肝动脉灌注 静脉输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CIK细胞联合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马洪波 黄涛 +1 位作者 韩风 陈伟瑜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80-983,共4页
目的:评价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即DC-CIK细胞联合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行肝癌切除术,术后给予... 目的:评价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即DC-CIK细胞联合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行肝癌切除术,术后给予DC-CIK细胞治疗。对照组33例,行肝癌切除术。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的免疫功能、生活质量、生存率、肿瘤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DC-CIK细胞治疗后CD3+、CD4+、CD16+CD56+和CD4+/CD8+比值明显上升,CD8+效应细胞比例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CD3+、CD4+、CD16+CD56+和CD4+/CD8+比值显著上升,CD8+效应细胞比例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61.8%的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4%(P<0.05)。治疗组的1年生存率为91.2%,对照组为81.8%,治疗组的1年复发率为8.8%,对照组为15.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DC-CIK细胞治疗常见的副反应为发热、寒颤,对症处理后均可缓解。结论:DC-CIK细胞联合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有效,对提高肝癌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 肝肿瘤 肝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疗联合CIK细胞和树突细胞治疗对晚期胃癌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4
作者 吕刚 张庆军 +1 位作者 史玉琪 曹志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75-478,共4页
目的评估化疗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和树突细胞(DC)联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解放军309医院普外科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无法手术的Ⅳ期胃癌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单纯化疗组(n=35)采用FOLFOX4方案,共... 目的评估化疗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和树突细胞(DC)联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解放军309医院普外科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无法手术的Ⅳ期胃癌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单纯化疗组(n=35)采用FOLFOX4方案,共进行6~10个疗程。CIK细胞和DC细胞治疗联合化疗组(联合治疗组,n=37)除采用FOLFOX4化疗方案外,同时诱导培养患者自身CIK和DC细胞,CIK细胞经静脉回输,DC细胞在患者腹股沟、腋下淋巴结附近皮下注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瘤体大小、细胞免疫指标(外周血CD3+、CD4+、CD8+、CD3+CD56+、CD3–CD56+T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Karnofsky评分变化,并记录两组患者的2年生存率。结果 7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30个月,平均22个月。单纯化疗组患者中无完全缓解(CR)病例,部分缓解(PR)5例,稳定(SD)14例,疾病控制率(DCR)为54.3%(19/35),联合治疗组中CR 1例,PR 9例,SD 16例,DCR为70.3%(26/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外周血CD3+、CD4+、CD3+CD56+、CD3–CD56+T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明显高于治疗前,而CD8+T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化疗组Karnofsky评分提高–8~13(–5±10)分,联合治疗组提高–6~15(–3±12)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化疗组2年生存率(57.1%,20/35)与联合治疗组(64.9%,24/37)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K细胞和DC细胞联合化疗可有效提高晚期胃癌的疗效,增强患者自身免疫功能,是无手术指征的晚期胃癌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树突细胞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DC/CIK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5
作者 程小珍 彭大为 +1 位作者 王美清 谢宗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401-1404,共4页
目的:观察自体DC/CIK细胞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在中晚期肝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单纯TACE组,联合治疗组采用自体DC/CIK细胞联合TACE治疗(n=32),单纯TACE组采用单纯TACE治疗(n=28),观... 目的:观察自体DC/CIK细胞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在中晚期肝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单纯TACE组,联合治疗组采用自体DC/CIK细胞联合TACE治疗(n=32),单纯TACE组采用单纯TACE治疗(n=28),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肿瘤大小、甲胎蛋白(AFP)、生存率、中位生存期、生活质量有无差异。结果:(1)经过治疗,联合治疗组有效率87.50%,单纯TACE组有效率6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过治疗两组血清AFP均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联合治疗组治疗0.5年生存率96.88%,1年生存率84.38%,2年生存率65.63%,中位生存期21个月;单纯TACE组治疗后0.5年生存率92.85%,1年生存率64.29%,2年生存率42.86%,中位生存期1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CIK联合TACE治疗能够控制肿瘤大小、降低AFP,延长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特别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中晚期肝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自体DC CIK细胞 原发性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CIK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患者疗效和循环肿瘤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吴有军 曹志宇 +6 位作者 张庆军 刘瑞军 王玥 吕刚 张心慧 孙永胜 杨波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9-93,共5页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endritic cell-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DC-CIK)对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CRC)根治术后肝转移患者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数量、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endritic cell-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DC-CIK)对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CRC)根治术后肝转移患者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数量、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解放军第309医院普通外科采用DC-CIK+常规疗法治疗的CRC根治术后肝转移患者62例(DC-CIK组)和同期未接受DC-CIK治疗的70例患者(常规组)的临床资料,同时抽取部分患者(DC-CIK组21例,常规组24例)的外周静脉血,用Cell SearchR免疫磁珠技术检测血中CTC的数量,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预后。结果:DC-CIK组治疗后患者CTC数量明显低于治疗前[(1.0±1.1)vs(2.7±2.0)个,P<0.01],而常规组CTC变化不明显(P>0.05);DC-CIK组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率、治疗客观有效率、患者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或P<0.01)。结论:DC-CIK可减少CRC根治术后肝转移患者CTC数量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在规范化实施的前提下具有可靠的抗肿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结直肠癌 肝转移 循环肿瘤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树突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效果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元建华 彭大为 +1 位作者 李建旺 王美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6期4139-4141,共3页
目的探讨树突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临床确诊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对照组仅给予化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免疫指标(CD3+、C... 目的探讨树突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临床确诊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对照组仅给予化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8+细胞比例及CD4+/CD8+)变化、卡氏评分(Karnofsky,KPS评分)和疗效,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D3+细胞的比例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CD4+、CD8+细胞的比例及CD4+/CD8+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免疫学指标(CD3+、CD4+、CD8+细胞的比例及CD4+/CD8+)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为45%,对照组有效率为3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KPS评分总提高率为80%,对照组为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联合CIK治疗可明显改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结直肠肿瘤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CIK联合化疗对晚期肾癌患者外周血中微转移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韩正祥 张兰胜 +3 位作者 王晓友 高向阳 杜秀平 郑骏年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3028-3030,共3页
目的:检测转移性肾细胞癌(mRCC)患者DC-CIK联合化疗前后外周血中G250mRNA表达的变化,探讨其与生物化学治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31例mRCC患者首先经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RT-PCR,qRT-PCR)检测外周血G250m... 目的:检测转移性肾细胞癌(mRCC)患者DC-CIK联合化疗前后外周血中G250mRNA表达的变化,探讨其与生物化学治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31例mRCC患者首先经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RT-PCR,qRT-PCR)检测外周血G250mRNA为阳性表达,予2周期的DC+CIK联合化疗后,再次检测外周血中G250mRNA阳性表达情况,并评价DC-CIK联合化疗对肿瘤的疗效。结果:生物化学治疗后31例G250mRNA阳性的患者外周血中18例(58.1%)表达下降,5例(16.1%)无明显变化,8例(25.8%)表达水平呈上升,与化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1例部分缓解(PR)(35.5%),9例稳定(SD)(29.0%)、11例进展(PD)(35.5%);mRCC患者外周血中G250mRNA表达变化与生物化疗疗效显著相关(r=0.498)。结论:检测mRCC患者外周血中G250mRNA变化可用于评价生物化疗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化学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K细胞回输联合吉西他滨和顺铂治疗鼻咽癌放疗后肝肺转移瘤的效果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黎建军 古模发 +3 位作者 刘立志 陈诗萍 张蓉 李永强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2-277,共6页
目的:观察评价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IK)细胞回输联合吉西他滨和顺铂(GP)方案化疗治疗鼻咽癌放疗后肝肺转移瘤的近远期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2007年8月至2008年7月放疗后随访发现肝或肺转移患者30例,随机分为3组。研究1组10例行过继性CI... 目的:观察评价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IK)细胞回输联合吉西他滨和顺铂(GP)方案化疗治疗鼻咽癌放疗后肝肺转移瘤的近远期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2007年8月至2008年7月放疗后随访发现肝或肺转移患者30例,随机分为3组。研究1组10例行过继性CIK细胞回输联合GP化疗;研究2组10例行单纯GP化疗。对照组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各10例,不给予抗肿瘤治疗而仅进行随访。观察其近远期疗效、血清EB病毒DNA PCR定量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变化。结果:CIK+GP组有效率(90%)比单纯GP组(70%)好,但2组间无明显差异;而CIK+GP组和GP组均比对照组(10%)好,差异明显。CIK+GP组最和GP组治疗后血清EBV-DNA PCR定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尤以CIK+GP组为明显,而对照组则无明显改变。鼻咽癌放疗后肝肺转移瘤患者外周血CD3+比例较健康志愿者显著低下,经CIK+GP治疗后CD3+比例较单纯GP化疗组有所提高;肝肺转移瘤患者和健康志愿者CD4+/CD8+比例无明显差异,经CIK+GP生物化疗后其比例明显升高,而经GP化疗后明显降低,2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CIK+GP组、GP组和对照组2年生存率(OS)分别为60.0%、40.0%和20.0%,生存曲线分析显示3组病例之间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CIK细胞回输联合GP化疗治疗鼻咽癌放疗后肝肺转移瘤具有肯定的近远期疗效并可改善其预后;两者具有协同作用,其作用可能与改变CD3+及CD4+/CD8+比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转移 肝肿瘤 肺肿瘤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过继性细胞免疫疗法 吉西他滨 顺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树突状细胞疫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胆系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寇晓霞 杨喜晶 +2 位作者 黄耀 袁振刚 钱其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97-900,共4页
目的观察自体树突状细胞(DC)疫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治疗胆系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集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多种肿瘤抗原刺激后进行扩增和培养,收获成熟DC制成疫苗进行皮内注射,同时联合自体CIK细胞静脉回输... 目的观察自体树突状细胞(DC)疫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治疗胆系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集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多种肿瘤抗原刺激后进行扩增和培养,收获成熟DC制成疫苗进行皮内注射,同时联合自体CIK细胞静脉回输,观察85例胆系肿瘤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不良反应及生存时间。结果 85例胆系肿瘤患者经自体DC-CIK细胞治疗后,临床症状较前明显改善(P〈0.05);临床疗效显著,完全缓解2例(2.3%)、部分缓解14例(16.5%)、疾病稳定54例(63.5%)及疾病进展15例(17.6%);免疫功能提高,治疗后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3+CD4+、CD3+CD8+、CD3+CD56+及CD4+/CD8+比值升高,而调节性T细胞降低(P〈0.05)。至随访结束,58例患者死亡,2例失访,25例存活,中位生存期为16.5个月(95%CI:12.1-20.9个月)。结论自体DC-CIK细胞治疗是胆系肿瘤患者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不良反应少,但相关结论仍有待进一步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疫苗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胆道肿瘤 药物疗法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对肝癌细胞杀伤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周兵 张德重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03-706,共4页
目的:观察肝癌细胞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ells,CIK)共培养后的细胞增殖活性、表型的变化及其对肝癌细胞HepG2的杀伤活性。方法:采集健康供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 目的:观察肝癌细胞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ells,CIK)共培养后的细胞增殖活性、表型的变化及其对肝癌细胞HepG2的杀伤活性。方法:采集健康供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NC),常规诱导出DC、CIK,用肝癌细胞HepG2抗原冲击DC(Ag-DC),并将其与CIK共培养(Ag-DC-CIK),观察CIK和Ag-DC-CIK的细胞表型及增殖活性,并以肝癌细胞HepG2作为靶细胞,用MTT法检测CIK和Ag-DC-CIK的杀伤活性。结果:肝癌细胞抗原致敏的DC与CIK细胞共培养后,Ag-DC-CIK细胞群增殖活性明显增强,且高表达CD3+CD8+、CD3+CD56+双阳性细胞,其增殖活性和杀伤活性较单纯的CIK细胞更高(P<0.05)。结论:肿瘤抗原致敏的DC与CIK共培养获得的Ag-DC-CIK增殖活性和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显著高于CIK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肝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奥沙利铂化疗方案联合DC-CIK细胞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3
12
作者 郑婷 寇晓霞 +1 位作者 吴孟超 钱其军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60-764,共5页
目的:探讨含奥沙利铂(oxaliplatin,OXA)化疗方案联合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dendritic cells-cytokine-induced killer,DC-CIK)细胞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上海东方肝胆... 目的:探讨含奥沙利铂(oxaliplatin,OXA)化疗方案联合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dendritic cells-cytokine-induced killer,DC-CIK)细胞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肿瘤生物治疗科收治的11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以OXA为主的方案化疗,包括FOLFOX 4方案,即OXA+亚叶酸钙(calcium folinatc,CF)+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或GEMOX方案化疗,即吉西他滨(gemcitabine,GEM)+OXA,化疗结束后2~3 d回输DC-CIK细胞。观察指标包括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中位肿瘤进展时间(median time to tumor progression,m TTP)、中位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 OS)和不良反应。结果:11例患者中,获得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2例,疾病稳定(SD)5例,疾病进展(PD)4例,总有效2/11例,DCR7/11例;m TTP为4.1个月;m OS为11.3月;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轻、中度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和轻度周围神经毒性等化疗毒性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均恢复正常。结论:含奥沙利铂化疗方案联合DC-CIK细胞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较轻,患者耐受性较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疗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原发性肝癌 临床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达人IL-21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对裸鼠肝癌的治疗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晚华 刘辉 +3 位作者 王延春 朱洋洋 曲平波 钱其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45-1050,共6页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细胞)作为人IL-21(hIL-21)基因的载体治疗肝癌的可行性。方法构建携带hIL-21、CopGFP基因的质粒pDC759-hIL-21、pDC759-CopGFP并分别与pAd5、pAd5F35共转染HEK293细胞...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细胞)作为人IL-21(hIL-21)基因的载体治疗肝癌的可行性。方法构建携带hIL-21、CopGFP基因的质粒pDC759-hIL-21、pDC759-CopGFP并分别与pAd5、pAd5F35共转染HEK293细胞,包装表达hIL-21、CopGFP蛋白的Ad5、Ad5F35病毒。分离培养CIK细胞并绘制生长曲线,将携带CopGFP基因的Ad5、Ad5F35病毒以不同MOI(0、1、5、10、50、100、1 000)感染CIK细胞;将携带hIL-21基因的Ad5、Ad5F35病毒以不同MOI(0、1、5、10、20、50)感染SMMC-7721细胞48h后检测hIL-21蛋白的表达;将携带hIL-21基因的Ad5F35病毒以不同MOI(0、1、5、10、50、100)感染CIK细胞48h后检测hIL-21蛋白的表达。皮下注射SMMC-7721细胞致裸鼠成瘤,以表达hIL-21的CIK细胞治疗荷瘤裸鼠,评价疗效。结果成功构建出用于Ad5、Ad5F35病毒的质粒;构建的质粒与pAd5、pAd5F35脂质体共转染HEK293细胞,包装出表达hIL-21及CopGFP蛋白的Ad5、Ad5F35病毒。携带CopGFP基因的Ad5、Ad5F35病毒对CIK细胞的感染实验表明Ad5F35腺病毒感染率更高;携带hIL-21基因的Ad5、Ad5F35病毒对SMMC-7721细胞的感染实验表明hIL-21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携带hIL-21基因的Ad5F35病毒以50MOI感染CIK细胞后hIL-21的表达量较高;动物实验统计分析说明表达hIL-21的CIK细胞对荷瘤裸鼠疗效较好。结论 hIL-21与CIK细胞在荷瘤小鼠体内联合发挥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21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腺病毒 肝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