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5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insenoside metabolite compound K alleviate collegen-induced arthritis through impairing dendritic cells function
1
作者 Jing-yu CHEN Hua-xun WU +3 位作者 Qing-tong WANG Yan CHANG Kang-kang LIU Wei WEI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86-987,共2页
OBJECTIVE Ginsenoside metabolite compound K(CK)is a degradation product of ginsenoside in the intestine by bacteria.The anti-inflammatory and immunomodulatory activities of CK have been reported.This study investigate... OBJECTIVE Ginsenoside metabolite compound K(CK)is a degradation product of ginsenoside in the intestine by bacteria.The anti-inflammatory and immunomodulatory activities of CK have been reported.This study investigated whether CK exerted its immunoregulatory effect through modulation of dendritic cells(DCs)function.METHODS In vivo,severity of collegen-induced arthritis(CIA),T cells and DCs subsets,phenotype of DC were assayed by flow cytometry,CCL19 and CCL21 level in lymph nodes assayed by ELISA.In vitro,bone marrow-derived DCs from normal mice were matured with lipopolysaccharide and treated with CK for 48 h.In vivo,bone marrow-derived DCs were generated from CIA mice before and 2 weeks into CK treatment.DCs were analyzed for migration,phenotype and T-cell stimulatory capacity.RESULTS CK alleviated the severity of CIA,decreased pD Cs and mo-DCs,increased na?ve T cells in CIA mice lymph nodes,and suppressed CCL21 expression in lymph nodes.CK suppressed DCs migration induced by CCL21 and T cells-stimulatory capability of DC,down-regulated LPS-induced expression of CD80,CD86,MHCII and CCR7 on DCs.CONCLUSION This study elucidated the novel immunomodulatory property of CK via impairing function of DCs in priming T cells activation.These results provide an interesting novel insight into the potential mechanism by which CK contribute to the restoration of immunoregulation in autoimmune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nsenoside metabolite compound K dendritic cells T cells collegen-induced arthrit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CIK细胞辅助西妥昔单抗联合CAPEOX化疗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52例
2
作者 汪耔璇 江龙委 +1 位作者 陈一天 贾绍昌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3-417,共5页
目的:评价DC-CIK细胞免疫治疗辅助西妥昔单抗联合CAPEOX(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化疗方案治疗全RAS基因野生型、BRAF基因野生型晚期结直肠癌(CRC)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3年10月期间东部战区总医院肿瘤科收治... 目的:评价DC-CIK细胞免疫治疗辅助西妥昔单抗联合CAPEOX(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化疗方案治疗全RAS基因野生型、BRAF基因野生型晚期结直肠癌(CRC)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3年10月期间东部战区总医院肿瘤科收治的52例晚期CRC的临床资料,其中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为26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化疗基础上给予DC-CIK细胞治疗,统计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分析患者的近期疗效、生活质量评分、化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和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晚期CRC患者的疾病控制率(DCR)、生活质量均明显提高(均P<0.05),化疗后腹泻或便秘的发生率、肿瘤标志物CA72-4均明显降低(均P<0.05),NK细胞计数明显上升(P<0.05)。结论:在晚期CRC患者行DC-CIK细胞免疫治疗辅助西妥昔单抗联合CAPEOX化疗方案治疗安全可行,能够显著提高DCR,为患者带来显著的临床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细胞免疫治疗辅助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mune Cell SR对冻存PBMNC诱导培养CIK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马冬磊 林科佳 +4 位作者 陈晨 魏宗科 魏志璋 罗晓玲 王宇环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94-899,共6页
目的:探讨Immune Cell SR(血清替代物)在冻存复苏后PBMNC诱导CIK细胞培养过程中的效果,为免疫细胞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一个新的策略。方法:提取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短期冻存后复苏并诱导培养CIK细胞,采用台盼蓝拒染法检测细胞活... 目的:探讨Immune Cell SR(血清替代物)在冻存复苏后PBMNC诱导CIK细胞培养过程中的效果,为免疫细胞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一个新的策略。方法:提取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短期冻存后复苏并诱导培养CIK细胞,采用台盼蓝拒染法检测细胞活率,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细胞亚群,并用Calcein-AM/PI双染法检测其杀伤活性;结果:冻存后PBMNC中在对照组未能正常扩增,与新鲜组相比,2%SR组细胞扩增倍数较低,且差异显著(P<0.05),5%SR组、10%AP组与新鲜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冻存前后CD3^+、CD3^+CD8^+、CD3^+ CD56^+细胞亚群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细胞培养后,各组间CD3^+、CD3^+CD4^+、CD3^+CD8+、CD3^+CD56^+、CD3^-CD56^+亚群及体外杀伤活性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5%SR替代自体血浆可以很好地诱导冻存的PBMNC培养CIK细胞,且无外源性蛋白,安全可靠,为免疫细胞冻存技术在细胞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冻存 血浆替代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特异性个体化多靶点DC-CIK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4
作者 吴文清 谢聪颖 +2 位作者 江龙委 贾绍昌 胡建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07-912,共6页
目的:评价肿瘤特异性个体化多靶点自体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PLC)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东部战区总医院肿瘤科行DC-CIK治疗的119例中晚期PLC患者的临床... 目的:评价肿瘤特异性个体化多靶点自体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PLC)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东部战区总医院肿瘤科行DC-CIK治疗的119例中晚期P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时负载DC的抗原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使用患者自体特异性多肽负载为pDC-CIK组(n=21),另一组使用肿瘤细胞裂解物负载为DC-CIK组(n=98)。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包括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甲胎蛋白、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和IL-6)水平的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119例PLC患者治疗后,pDC-CIK和DC-CIK组两组客观缓解率均为0%,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6.1%和72.4%(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3^(+)、CD4^(+)、CD8^(+)、CD56^(+)、CD25^(+)和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IL-2、IFN-γ、TNF-α和IL-6的平均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01),两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IL-2、TNF-α和IL-6的平均水平无显著差异(均P>0.05),而pDC-CIK组IFN-γ水平显著高于DC-CIK组(P<0.05)。pDC-CIK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59.84个月,高于DC-CIK组的46.54个月,但无统计学差异(P=0.16)。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PLC患者行肿瘤特异性个体化多靶点DC-CIK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并能改善免疫功能,相较肿瘤细胞裂解物负载DC-CIK有进一步获益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免疫治疗 多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CIK不同输注方式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和预后
5
作者 吴文清 江龙委 +5 位作者 贾绍昌 胡建华 柯传庆 张浩利 付慧英 熊勰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70-975,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途径输注DC-CIK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PLC)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1年9月间东部战区总医院肿瘤科DC-CIK治疗的69例中晚期P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DC-CIK治疗时采用的输注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肝... 目的:探讨不同途径输注DC-CIK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PLC)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1年9月间东部战区总医院肿瘤科DC-CIK治疗的69例中晚期P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DC-CIK治疗时采用的输注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肝动脉灌注(HAI)组(n=29)和静脉输注(Ⅳ)组(n=40),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T和CD4^(+)/CD8^(+)T细胞比值),以及细胞因子(IL-2、IL-6、IFN-γ和TNF-α)、甲胎蛋白(AFP)的变化、总生存期(OS)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69例PLC患者经DC-CIK治疗后,HAI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0%,疾病控制率(DCR)为75.8%;Ⅳ组患者的ORR为0%,DCR为72.5%(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IL-2、IL-6、IFN-γ和TNF-α的平均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1),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HAI组患者平均OS为48.17个月,Ⅳ组OS为39.65个月,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自体DC-CIK HAI治疗PLC安全有效,较Ⅳ治疗有提升临床获益的趋势,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肝动脉灌注 静脉输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联合放化疗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疗效观察
6
作者 吴文清 柯传庆 +2 位作者 江龙委 吴嘉 孙玲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2,共6页
目的观察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联合放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肿瘤科收治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0例,其中行DCCIK联合放化疗治疗的30例患... 目的观察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联合放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肿瘤科收治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0例,其中行DCCIK联合放化疗治疗的30例患者为联合组,同期接受单纯放化疗治疗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统计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前后1,25-二羟维生素D3、T细胞亚群的变化,分析1,25-二羟维生素D3及T细胞亚群与治疗疗效的关系。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80%vs 76.7%、93.3%vs 9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中位总生存期(OS)均高于对照组(14.6个月vs 9.3个月、25.8个月vs 18.5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CD3^(+)、CD4^(+)、CD8^(+)、CD56^(+)T细胞水平及CD4^(+)/CD8^(+)比值均较治疗前升高,对照组治疗后上述细胞水平均下降,联合组治疗后的淋巴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其中CD3^(+)、CD4^(+)、CD4^(+)/CD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后1,25-二羟维生素D3变化及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DC-CIK联合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能提高患者PFS和OS,是安全有效的,能达到更好的临床获益并改善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放疗 化疗 1 25-二羟维生素D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CIK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及体外抗白血病作用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42
7
作者 魏绪仓 翟欣辉 +2 位作者 韩秀蕊 杨娣娣 赵文理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150-1153,共4页
本研究探讨树突状细胞(DC)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增殖能力、免疫表型、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及抗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将DC与CIK共培养,以CIK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用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 本研究探讨树突状细胞(DC)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增殖能力、免疫表型、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及抗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将DC与CIK共培养,以CIK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用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倍数,MTT法测定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表型,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2(IL-12)的水平。结果表明:DC-CIK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CIK细胞(p<0.05);DC、CIK细胞共培养后,CD3+CD8+、CD3+CD56+细胞比率较相同条件下CIK细胞组显著增多(p<0.05);共培养3天,DC-CIK细胞上清液中IL-12、IFN-γ水平均比CIK细胞单独培养的水平高(p<0.01,p<0.05);在5∶1-40∶1的效靶比范围内,DC-CI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CIK细胞(p<0.05),且杀伤率与效靶比呈正相关。结论:DC增加CIK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抗白血病活性,有可能作为一种临床有效的抗白血病免疫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dc-cik细胞 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肠癌患者CME术后化疗联合DC-CIK细胞免疫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24
8
作者 王铁 韩锦胜 +4 位作者 韩亚妹 马新杰 孙智广 于景超 蔡建辉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97-402,共6页
目的:探讨结肠癌患者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术后化疗联合DC-CIK细胞免疫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外科的82例Ⅲ期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 目的:探讨结肠癌患者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术后化疗联合DC-CIK细胞免疫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外科的82例Ⅲ期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接受CME手术。单纯化疗组(n=42)采用Cape OX方案,给予6周期化疗;DC-CIK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组(联合治疗组,n=40)除采用Cape OX方案化疗外,同时给予负载自身肿瘤抗原的DC肿瘤疫苗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进行细胞免疫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EA的变化、细胞免疫指标(外周血CD3^+、CD4^+、CD8^+、CD19^+、CD56^+及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百分比)、治疗期间的药物毒副作用以及比较两组2年肿瘤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周CEA数值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术后1年的CEA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化疗组术后2年的CEA数值与治疗后及与联合治疗组相比均明显升高(均P<0.05)。单纯化疗组化疗后CD8^+和Treg细胞的百分比明显下降(P<0.05),余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治疗后CD3^+、CD4^+、CD8^+、CD19^+、CD3^+ CD56^+细胞的百分比显著提高(P<0.05),Treg细胞的百分比明显下降(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的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腹泻、外周神经毒性及手足综合征等药物毒副作用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均P<0.05)。单纯化疗组的2年肿瘤复发率为23.81%,联合治疗组为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CIK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可以提高结肠癌患者术后的机体免疫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并明显降低肿瘤2年的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 结肠癌 化疗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CIK细胞治疗局部晚期和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3
9
作者 蔡凯 艾月琴 +5 位作者 张闯 高艳荣 郭树霖 江龙委 张燕 贾绍昌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49-455,共7页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治疗局部晚期和晚期胰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集2011年7月至2012年5月在解放军第81医院生物治疗科治疗的24例Ⅲ~Ⅳ期胰腺癌患...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治疗局部晚期和晚期胰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集2011年7月至2012年5月在解放军第81医院生物治疗科治疗的24例Ⅲ~Ⅳ期胰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体外诱导培养DC和CIK细胞。DC经胰腺癌细胞株(PANC-1)裂解物致敏后与CIK细胞回输至胰腺癌患者,观察DC-CIK细胞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改变以及临床疗效。结果:DC-CIK细胞治疗3个月后,胰腺癌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CD8+T细胞和CD4+CD25+Treg细胞比例均显著下降(均P<0.05),CD4+/CD8+比值升高[(1.1±0.7)vs(1.5±0.9),P<0.05]。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在治疗后1个月[(382.8±277.7)vs(213.8±214.6),P<0.05]和治疗后3个月[(213.8±214.6)vs(154.0±118.2),P<0.01)持续下降。24例患者无1例完全缓解,其中3例部分缓解,4例疾病稳定,17例疾病进展;治疗有效率为12.5%,疾病控制率为29.2%;中位生存期为5.7个月,6个月生存率为33%,9个月生存率为27%。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3~4级不良反应。结论:DC-CIK细胞治疗局部晚期和晚期胰腺癌患者安全可行,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并产生临床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胰腺癌 调节性T细胞 CA19-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CIK细胞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1
10
作者 郑劼 江龙委 +9 位作者 姚露 艾月琴 张燕 黄伟谦 高艳荣 张闯 赵华 胡建华 贾绍昌 余书勇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59-464,共6页
目的:评价自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集2011年7月至2015年3月解放军第81医院肿瘤生物治疗科收治的142例Ⅲ~Ⅳ期结直... 目的:评价自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集2011年7月至2015年3月解放军第81医院肿瘤生物治疗科收治的142例Ⅲ~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经实验室体外诱导培养DC和CIK细胞。DC细胞通过结肠癌细胞株COLO 320或直肠癌细胞株HCT-116裂解物致敏后与CIK细胞回输至结直肠癌患者,观察DC-CIK细胞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42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经DC-CIK细胞免疫治疗后,客观缓解率为16.2%,疾病控制率为60.6%;1年生存率为47%,2年生存率为31%,3年生存率为31%;经细胞治疗后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3+CD56+NK细胞、CD4+CD25+Treg细胞比例、CD4+/CD8+比值及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均无显著变化;单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P=0.015)、治疗次数(P=0.037)及治疗前CEA值的正常与否为DC-CIK治疗结直肠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次数(P=0.024)和年龄(P=0.015)与DC-CIK治疗结直肠癌的预后密切相关。结论:DC-CIK细胞免疫治疗可能改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远期生存率,可产生临床获益,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晚期结直肠癌 细胞免疫治疗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肿瘤抗原致敏DC-CIK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肺腺癌的疗效 被引量:20
11
作者 杨佳 顾国民 +3 位作者 王秀丽 李晓琴 展翼翼 刘春玲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3-88,共6页
目的:探讨自体肿瘤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endritic cell-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DC-CIK)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治疗的12... 目的:探讨自体肿瘤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endritic cell-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DC-CIK)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治疗的120例晚期肺腺癌患者,60例行自体肿瘤抗原致敏DC-CIK联合化疗(联合组),60例行单纯化疗(化疗组),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免疫功能、毒副反应、临床疗效、生活质量、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结果:联合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无明显变化(P>0.05),而化疗组治疗后外周血中CD3^+、CD3^+CD4^+、CD3^+CD8^+、CD3^-CD56^+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较联合组显著下降(P<0.05);联合组较化疗组的恶心呕吐、Ⅲ-Ⅳ度骨髓抑制发生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体力、食欲、睡眠较单纯化疗组改善明显(P<0.05)。联合组和化疗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vs 4.5个月,P>0.05),联合组患者的总生存期较化疗组患者长(16个月vs 11.5个月,P<0.05)。结论:自体肿瘤抗原致敏DC-CIK联合化疗较单纯化疗治疗晚期肺腺癌,可明显改善患者由于化疗毒性导致的免疫功能降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总生存,减轻不良反应,提高总体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自身抗原 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 过继细胞免疫治疗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CIK细胞免疫治疗胃癌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5
12
作者 高作文 郑劼 +6 位作者 娄金书 宋德生 姚露 丁太良 杨爱珍 江龙委 贾绍昌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4-179,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自体DC联合CIK(DC-CIK)细胞治疗9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集2011年8月至2016年4月解放军第86医院肿瘤科及解放军第81医院肿瘤生物治疗中心收治的96例胃癌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 目的:回顾性分析自体DC联合CIK(DC-CIK)细胞治疗9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集2011年8月至2016年4月解放军第86医院肿瘤科及解放军第81医院肿瘤生物治疗中心收治的96例胃癌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经实验室体外诱导培养DC和CIK细胞,DC通过胃癌MGC-803细胞裂解物致敏后与CIK细胞回输给患者,观察DC-CIK细胞治疗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96例胃癌患者经DC-CIK细胞免疫治疗后,客观反应率为15.6%,疾病控制率为55.2%;1年生存率为56.0%,36~56个月总生存率维持在37.0%。免疫细胞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肿瘤标志物CEA、CA199和CA724值均无明显变化。细胞治疗后患者外周血CD4^(+)CD25^(+)细胞比例显著下降[(3.22±1.20)%vs(2.46±1.04)%,P<0.01],CD3^(+)、CD4^(+)、CD8^(+)、CD3^(+)CD56^(+)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均无显著变化(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细胞治疗次数、治疗前CEA和CA199值为DC-CIK治疗胃癌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细胞治疗次数、治疗前CEA和CA199值与DC-CIK细胞治疗胃癌患者的预后相关(P<0.05)。结论:DC-CIK细胞免疫治疗对于胃癌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多次治疗可能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胃癌 细胞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CIK细胞联合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3
13
作者 马洪波 黄涛 +1 位作者 韩风 陈伟瑜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80-983,共4页
目的:评价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即DC-CIK细胞联合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行肝癌切除术,术后给予... 目的:评价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即DC-CIK细胞联合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行肝癌切除术,术后给予DC-CIK细胞治疗。对照组33例,行肝癌切除术。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的免疫功能、生活质量、生存率、肿瘤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DC-CIK细胞治疗后CD3+、CD4+、CD16+CD56+和CD4+/CD8+比值明显上升,CD8+效应细胞比例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CD3+、CD4+、CD16+CD56+和CD4+/CD8+比值显著上升,CD8+效应细胞比例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61.8%的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4%(P<0.05)。治疗组的1年生存率为91.2%,对照组为81.8%,治疗组的1年复发率为8.8%,对照组为15.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DC-CIK细胞治疗常见的副反应为发热、寒颤,对症处理后均可缓解。结论:DC-CIK细胞联合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有效,对提高肝癌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 肝肿瘤 肝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CIK细胞治疗中晚期食道癌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丹红 张斌 +2 位作者 高海燕 丁国梁 陈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47-651,共5页
目的:评价重组腺病毒载体编码基因修饰的自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DC-CIK)治疗中晚期食道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其对食道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目的:评价重组腺病毒载体编码基因修饰的自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DC-CIK)治疗中晚期食道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其对食道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采集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解放军第307医院收治的20例中晚期食道癌患者的PBMC,经实验室的体外培养诱导产生CIK细胞和DC,并将重组腺病毒载体编码的survivin和muc-1基因转染DC。采集PBMC后第7、9、11、13天给患者皮下注射(3~10)×10^7个DC(1 ml),第11、13天静脉回输(2~15)×10^9个CIK细胞(100 ml),每疗程间隔3个月,直至疾病进展,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分别于免疫治疗前1周和每疗程完成后的1个月取患者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20例中晚期食道癌患者经DC-CIK治疗后,1例CR、6例PR、6例SD、7例PD;客观反应率为35%,疾病控制率为65%;经细胞免疫治疗后Th1[(14.5±13.3)%vs(3.6±5.9)%,P〈0.05]、Th2[(1.0±0.7)%vs(0.6±0.5)%,P〈0.05]细胞比例显著增加。治疗过程中20例患者均未出现发热和寒颤等相关不良反应。结论:DC-CIK细胞免疫治疗可改善中晚期食道癌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提高患者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食道癌 临床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CIK共培养细胞联合索拉菲尼对肝癌细胞体内外的杀伤效应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李卿 王新利 +1 位作者 王杨 隋承光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观察DC、CIK共培养细胞(DC-CIK)联合索拉菲尼(sorafenib)对肝癌细胞BEL-7402的体内外杀伤效应。方法:取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加入不同细胞因子促进DC及CIK细胞成熟并混合共培养。CCK8试剂盒检测DC-CIK共培养细胞联合索拉菲尼对B... 目的:观察DC、CIK共培养细胞(DC-CIK)联合索拉菲尼(sorafenib)对肝癌细胞BEL-7402的体内外杀伤效应。方法:取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加入不同细胞因子促进DC及CIK细胞成熟并混合共培养。CCK8试剂盒检测DC-CIK共培养细胞联合索拉菲尼对BEL-7402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Annexin V-FITC试剂盒检测两者联合对肝癌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用肝癌细胞BEL-7402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索拉菲尼组、DC-CIK组、DC-CIK+索拉菲尼组,观察它们对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联合组对肝癌细胞的杀伤率及诱导凋亡率均明显高于各单独治疗组,联合组杀伤率高达(75.24±1.91)%,是DC-CIK组的1.8倍,是索拉菲尼单药组的2.1倍(P<0.01);联合组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率达(78.32±2.54)%,与单独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内实验表明,DC-CIK+索拉菲尼组可明显抑制裸鼠BEL-7402移植瘤的生长,抑制率为(83.37±0.16)%,与单独治疗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C-CIK共培养细胞联合索拉菲尼在体内、外可显著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分子靶向治疗联合细胞免疫治疗可能成为肝癌综合治疗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 索拉菲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CIK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及抗淋巴瘤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10
16
作者 魏绪仓 连小云 +4 位作者 赵文理 杨娣娣 韩秀蕊 邢佩霓 李梅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3-285,318,共4页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与树突状细胞(DC)共培养后DC-CIK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免疫表型变化、分泌细胞因子水平以及抗淋巴瘤细胞活性。方法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细胞,将DC与CIK共培养,以CIK细胞单独培养为对...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与树突状细胞(DC)共培养后DC-CIK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免疫表型变化、分泌细胞因子水平以及抗淋巴瘤细胞活性。方法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细胞,将DC与CIK共培养,以CIK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用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倍数,MTT法测定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表型,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分泌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2(IL-12)的水平。结果DC-CIK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CIK细胞(P<0.05);DC、CIK细胞共培养后,CD3+CD8+、CD3+CD56+双阳性细胞比率较同条件下CIK细胞组显著增多(P<0.05);共培养3 d,DC-CIK细胞上清液中IL-12、INF-γ的分泌量均比CIK细胞单独培养的分泌量高(P<0.01,P<0.05);在5∶1-40∶1的效靶比范围内,DC-CIK细胞对淋巴瘤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CIK细胞(P<0.05),且杀伤率与效靶比呈正相关。结论DC-CIK细胞的增殖能力、分泌细胞因子水平、抗淋巴瘤细胞活性均高于CIK细胞,为DC-CIK细胞免疫治疗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K细胞 dc-cik细胞 生物学活性 抗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CIK免疫细胞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2
17
作者 姚露 张燕 +8 位作者 黄伟谦 艾月琴 郑劼 高艳荣 张闯 赵华 胡建华 江龙委 贾绍昌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19-524,共6页
目的:观察自体DC联合CIK细胞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并分析相关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4年12月在解放军第81医院进行DC-CIK细胞治疗的4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近期疗效... 目的:观察自体DC联合CIK细胞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并分析相关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4年12月在解放军第81医院进行DC-CIK细胞治疗的4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近期疗效,并观察DC-CIK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分析患者生存期,评价远期疗效,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预后因素,并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结果:4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经DC-CIK细胞治疗后,客观缓解率为38.1%(16/42),疾病控制率为61.9%(26/42);1年生存率为59%,2年生存率为48%,3年生存率为48%;肿瘤标记物CA153治疗后显著性降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除辅助性T细胞(CD3^+CD4^+)水平显著性升高外,其他淋巴细胞亚群无显著性变化。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部位(P=0.012)、治疗前CA153水平(P=0.000)是DC-CIK细胞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CA153水平(P=0.003)是DC-CIK细胞治疗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晚期乳腺癌患者经DC-CIK细胞治疗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可能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产生临床获益,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乳腺癌 免疫细胞治疗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CIK联合化疗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7
18
作者 赵霞 许庆 +5 位作者 丁慧芳 徐敏 邢健 鲁光 孙彩凤 刘国强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90-496,共7页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为效应细胞的过继免疫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25+调节性T(Treg)细胞的影响,从而探讨以上治疗对MM患者的细胞免疫调节功能。方法:...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为效应细胞的过继免疫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25+调节性T(Treg)细胞的影响,从而探讨以上治疗对MM患者的细胞免疫调节功能。方法:将50例M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化疗组24例,给予合适的化疗方案;联合组26例,除接受适合的化疗外,还给予DC/CIK免疫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25+调节性T(Treg)细胞比例,并比较两组患者细胞免疫指标(Th1/Th2比值、Ag NORs比值、TGF-β)的差异。结果:3周期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疗效[PS评分为2.10±0.49;瘤细胞百分比为(28.55±7.11)%;β2微球蛋白表达水平为(10.21±3.03)mg/L;血清M蛋白水平为(27.11±6.87)g/L;24h尿液轻链为(9.11±3.66)mg;肌酐水平为(159.33±29.68)μmol/L]均优于化疗组患者[2.59±0.52;(37.34±12.89)%;(17.22±4.21)mg/L;(35.26±12.32)g/L;(14.87±4.06)mg;(254.19±37.46)μmol/L](P值均<0.05)。联合组CD3+CD8+比例[(24.68±7.38)%]、CD4+CD25+[(1.22±0.26)%]、CD4+CD25+/CD4+[(3.58±1.69)%]、TGF-β含量[(1.32±0.39)ng/m L]均明显低于化疗组[(27.56±6.59)%、(1.45±0.40)%、(4.67±2.77)%、(1.49±0.59)ng/m L](P<0.05);CD3+CD4+/CD3+CD8+比值[(1.46±0.33)%]、Th1/Th2比值(1.49±0.29)、Ag NOR比值[(5.06±0.69)IS%]均明显高于化疗组[(1.38±0.28)%、(1.32±0.31)、(4.37±0.67)IS%](P<0.05),提示联合治疗组对MM具有更有效的免疫调节功能。结论:DC/CIK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治疗MM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可能通过免疫调节使MM患者Th2向Th1逆转,从而增强机体抗肿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免疫疗法 树突细胞 杀伤细胞 T淋巴细胞 调节性 T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 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CIK细胞免疫治疗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 被引量:49
19
作者 郭伟伟 刘莉 吴德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74-678,共5页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免疫治疗联合TACE术在原发性肝癌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0年4月~2013年4月间在本院确诊并行TACE术的6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是否联合DC-CIK治疗分为联合治疗组(30例...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免疫治疗联合TACE术在原发性肝癌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0年4月~2013年4月间在本院确诊并行TACE术的6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是否联合DC-CIK治疗分为联合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8例),对比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生活质量改善、DC-CIK细胞治疗安全性等指标。结果治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6个月,而对照组则为7个月,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33);治疗组的中位总生存期为24个月,对照组为13个月,治疗组的1年生存率为80%,对照组则为75.2%,但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89);多因素分析提示BCLC分期、治疗前AFP水平是影响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而BCLC分期是影响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10例(33.3%)对比对照组4例(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CIK治疗组治疗后仅有3例患者出现发烧、1例出现过敏反应,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结论DC-CIK细胞免疫治疗联合TACE术相比单纯TACE术,有助于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但在总生存期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此外,联合治疗能改善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质量,且治疗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 细胞免疫治疗 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CIK细胞联合全身静脉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伴弥漫性肝转移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9
20
作者 刘光艺 李洋 +1 位作者 陈振海 陈雷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68-373,共6页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与同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共培养后DC-CIK细胞联合全身静脉化疗对晚期结直肠癌伴弥漫性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18例...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与同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共培养后DC-CIK细胞联合全身静脉化疗对晚期结直肠癌伴弥漫性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18例晚期结直肠癌伴弥漫性肝转移患者,分为FOLFOX组(F组)和DC+CIK+FOLFOX组(DCF组),每组9例,F组采用FOLFOX方案进行静脉化疗,而DCF组采用DC-CIK治疗方案联合FOLFOX方案进行治疗。结果:F组9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0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2例,总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为28.6%;DCF组中CR 2例,PR 5例,有效治疗率为87.5%,高于F组(P<0.05);2组临床受益率(clinical benefit rate,CBR)判定结果无明显差异。在免疫学指标检测中,DCF组治疗前后CD4+、CD8+、CD4+/CD8+比值相比较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组无明显变化。消化道肿瘤标志物检测发现F组在治疗过程中变化不明显,治疗结束后明显升高,而DCF组治疗过程中缓慢下降,治疗结束呈稳定状态;2年生存率F组为0,而DCF组为33.3%,高于F组(P<0.05)。结论:DC-CIK细胞治疗方案联合FOLFOX方案进行治疗晚期结直肠癌伴弥漫性肝转移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共培养 结直肠癌 弥漫性肝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