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趋恶的倾向与自我的教育——康德教育论解析
1
作者 李长伟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112,共10页
人的本性中有恶的一面,于是如何引导心灵由恶向善,成为一个需要严肃对待的教育问题。对康德而言,人类虽有向善的禀赋,但是,自由任性的第一次自由运作颠倒了道德次序,自爱原则被置于道德法则之上,由此形成趋恶的倾向,并进而成为任性第二... 人的本性中有恶的一面,于是如何引导心灵由恶向善,成为一个需要严肃对待的教育问题。对康德而言,人类虽有向善的禀赋,但是,自由任性的第一次自由运作颠倒了道德次序,自爱原则被置于道德法则之上,由此形成趋恶的倾向,并进而成为任性第二次自由运作中采纳主观准则的基础。人类是恶的,所以无法依赖人类中的他者去实施教育,不过,向善的动机永远都在,所以自我教育又是可能的。人类个体可以通过倾听、惊赞和激励以及内在于纯粹实践理性之中的道德榜样,实现去恶向善。康德的自我教育方案提醒人们,教育和教育研究要直面人心之恶,但又不能忘记人之自由。当然,这一方案也存在自我封闭的倾向,教育需要在向绝对者的敞开之中实现对趋恶灵魂的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性 心灵转变 趋恶的倾向 向善的禀赋 自我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教育思想及其内在逻辑 被引量:6
2
作者 马跃如 王文胜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1-86,共6页
孟子作为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其教育思想日益受到教育学者的重视。孟子的教育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以求放心为儒家教育的基本原理,仁义是其教育的总目标,五伦关系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孝悌是教育的基础课目,教育的作用则是个人的幸福与社会... 孟子作为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其教育思想日益受到教育学者的重视。孟子的教育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以求放心为儒家教育的基本原理,仁义是其教育的总目标,五伦关系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孝悌是教育的基础课目,教育的作用则是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和谐。经孟子加以总结的这一儒家教育思想,成为秦汉以后我国教育思想的主流。当前,教育学者对孟子的研究归纳虽然是正确的,但对孟子教育思想的内涵及其内在逻辑关系还很少进行深入的探讨。而对儒家教育思想的深入理解,是儒家教育思想运用于现代教育的前提。因而,对孟子教育思想的内在逻辑进行深入分析与论证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教育思想 性善论 求放心 五伦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善:本善与向善——孟子性善论的两种诠释进路及其当代省察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新 黄玉顺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0-110,共11页
孟子性善论的本善论诠释与向善论诠释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差异性。前者是在本体论视域下言说孟子的性善论,而后者立论的根基则是"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本善论诠释的理论缺陷在于其形而上的先验化诉求所导致的对生活世界中的本源性实... 孟子性善论的本善论诠释与向善论诠释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差异性。前者是在本体论视域下言说孟子的性善论,而后者立论的根基则是"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本善论诠释的理论缺陷在于其形而上的先验化诉求所导致的对生活世界中的本源性实存经验的褫夺及其对人的本真能在的遮蔽;而向善论诠释则由于过分注重经验性的内容一方面无法给予道德失败以合理说明,另一方面则是斩断了孟子性善论所蕴含的"亲—民—物"之间的存在论意义上的连续性。"恻隐之心"作为本源情感是对天地万物一体共在的本真领会。孟子性善论的真实意涵既非论证人之为人的先验善性,亦非指明生命的事实是经验性的向善过程,而是在本源情感与本真领会的基础之上提供一种指引性的哲学,进而开启一种不断超越自身旧有主体性的"性善"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性善 本善 向善 恻隐之心 本源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什么说“人性本善”——刘咸炘对传统性善论的现代总结 被引量:4
4
作者 于述胜 周卫勇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1-119,共9页
中国传统学术以重人道而重人性,并以性善论为主流思想。晚清以降,西学东渐,性善之论日趋式微。近儒刘咸炘通古今、贯中西,对传统性善论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与发挥。他把"生"确立为绝对价值和评判善恶的根本尺度,并继承了《易传》... 中国传统学术以重人道而重人性,并以性善论为主流思想。晚清以降,西学东渐,性善之论日趋式微。近儒刘咸炘通古今、贯中西,对传统性善论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与发挥。他把"生"确立为绝对价值和评判善恶的根本尺度,并继承了《易传》"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的思想传统,认定大自然本善,故人与万物之性皆善;而人得天地理气之粹,故拥有天地间至贵至灵的至善之性。在方法论上,刘咸炘论性善还有一重大突破,就是提出了"自当一体"之论。此论有三个要点:其一,当然(善)本于自然,是对于自然的肯定与实现,不自然者必不当然;其二,不当然(恶)是对于自然的否定与背离,不当然者必非自然;其三,善(当然)与恶(不当然)并非并存之二物,而是一物之二态,即正常之态与负变之态。明乎此,乃能知恶是非自然的,因而也是反人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咸炘 性善论 自当一体 两端相对 正负相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性善论的两种型态与演进逻辑——兼论其义理困境及更化路向 被引量:3
5
作者 邹晓东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23,共19页
儒学史上存在两种性善论:界定本体的性善论与不界定本体的性善论。回归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历史地检讨这两种性善论的学理得失,可以有效地促成儒学义理的更新转化。作为最原始的性善论形态,"不界定本体的性善论"始于《中庸》对... 儒学史上存在两种性善论:界定本体的性善论与不界定本体的性善论。回归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历史地检讨这两种性善论的学理得失,可以有效地促成儒学义理的更新转化。作为最原始的性善论形态,"不界定本体的性善论"始于《中庸》对无所不在的"真知"问题的着重揭示与专门回应,这是一种融贯一致且以"率性"意识为中心的性善论。其短板在于:无法有效容纳传统德目与施教权威,其服膺者在"自作主宰"精神的鼓荡下,往往难以组成和谐有序之社会。"界定本体的性善论"则试图以传统德目规定"善性本体",这固然容纳了社会智识传统与政教权威,但却因为推崇、仰仗既定的教义与外在的治教,而架空或放逐了内在善性即时指引的活泼功能,故实质性地落入"重教—外铄—性恶"的荀学思路。论其实,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性善论。在"不界定本体的性善论"基础上,自觉引入或充分强调"率性的处境"与"共识的更新"这两个维度:将"传统教义""施教权威"以及"他人异见"统统归入"率性的处境"范畴,并力求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在新处境下的率性体认",不断就公共事务达成"新的共识"——这种充满张力的动态机制,应是传统儒家性善论更化升级的新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知问题 不界定本体的性善论 界定本体的性善论 率性的处境 共识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孟子的德政思想 被引量:2
6
作者 李韬 杨雪云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4期160-163,共4页
文章指出孟子以唐虞三代之盛世图景为理论参照,以性善论为心性凭借,以制产裕民为先决条件,建构起一套极具民本色彩的德政思想体系。同时,孟子还对德政模式下的社会阶层结构、人才选拔原则及德政理想的现实切入路径作了极富智慧的探讨。
关键词 孟子 德政思想 经济基础 人性善 社会阶层结构 德性 人才选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宪法价值哲学的逻辑原点——对中国宪法人性基础的反思 被引量:3
7
作者 陈驰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11,共7页
中国先贤关于人性假设的研究对于宪法价值哲学的逻辑探源是有借鉴意义的:性善论与宪法价值的逻辑基础是相互排斥的,性恶论与宪法价值基础的逻辑前提是不对称的,人性可塑论才是宪法价值哲学的逻辑基础。
关键词 宪法价值 性善论 性恶论 可塑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道家人性论的实质 被引量:4
8
作者 张金岭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1-116,共6页
学界在论述中国古代的人性论时 ,对于道家的人性论要么阙而不论 ,要么语焉不详。道家的人性论应界说为性善论 ,它是与孟子的性善论内涵有所不同的另一种性善论。这种性善论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论基石 ,在道家思想体系中有着重要意义... 学界在论述中国古代的人性论时 ,对于道家的人性论要么阙而不论 ,要么语焉不详。道家的人性论应界说为性善论 ,它是与孟子的性善论内涵有所不同的另一种性善论。这种性善论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论基石 ,在道家思想体系中有着重要意义。弄清这个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人性 性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的人格自由论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欧阳祯人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12-617,共6页
人格的独立性是孟子"人格自由论"的立论前提,这也是孟子以及有骨气的知识分子与无道的统治者尖锐对立的必然结果。"诚"既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体实在,又是人道与天道彼此摩荡的本体基础。因此,"诚身"、&qu... 人格的独立性是孟子"人格自由论"的立论前提,这也是孟子以及有骨气的知识分子与无道的统治者尖锐对立的必然结果。"诚"既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体实在,又是人道与天道彼此摩荡的本体基础。因此,"诚身"、"明善"既是形而下的工夫也是宗教性的提升,由此而与天相接,焕发出了人性中美、大、圣、神的创造性。《孟子》的"知言养气章"由以言养勇、以气养勇、以志养勇三个阶梯构成,在比较中显发"浩然之气"的主体人格。三者彼此激发,富有内在的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人格自由论 独立性 性善论 浩然之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法治国家的理念基础 被引量:6
10
作者 丁以升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1-25,共5页
人治与法治是在完全不同的理念氛围中生存的。中国社会要从人治步入法治 ,就必须实现由人治理念向法治理念的飞跃。这种飞跃是全方位的 ,其中较为根本、较为紧迫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由性善论转向性恶论 ,二是由国家优位论转向社会优... 人治与法治是在完全不同的理念氛围中生存的。中国社会要从人治步入法治 ,就必须实现由人治理念向法治理念的飞跃。这种飞跃是全方位的 ,其中较为根本、较为紧迫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由性善论转向性恶论 ,二是由国家优位论转向社会优位论 ,三是由恶法亦法论转向恶法非法论。唯此 ,法治国家才有其牢固的理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国家 人治 法治 性恶论 社会优位论 恶法非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才论性”与“因情定性”——孟子性善论之致思理路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徽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6期13-17,共5页
孟子论性,实乃据才以为言的。故其性善论之主要致思理路为“以才论性”和“因情定性”也;相应地,恶的产生乃因“不尽其才”所致,且作为道德修养的“集义”与“养气”实皆为“尽其才”之过程。
关键词 性善论 集义 养气 孟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鉴泉先生的“性说”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欧阳祯人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5期679-683,共5页
刘鉴泉先生的“性说”,立足于孟子的性善论,融汇儒道天人一贯、尽人以合天的思想,批判了告子人兽不分的错误,进而批判了西方文化“适者生存”、把人视为动物的社会进化论;批判了自七十子裔以来历代“性说”论者在视“善”为性的同时,亦... 刘鉴泉先生的“性说”,立足于孟子的性善论,融汇儒道天人一贯、尽人以合天的思想,批判了告子人兽不分的错误,进而批判了西方文化“适者生存”、把人视为动物的社会进化论;批判了自七十子裔以来历代“性说”论者在视“善”为性的同时,亦视“恶”为性的肤浅与荒谬,进而高扬了作者“任天”、“圆道”的学术理想与人生理想。由于其学说诞生于后五四时期,因此具有相当强烈的针对性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性说 性情 灯笼 性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西方文化的人性观差异及其对道德认知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吴言动 王非 彭凯平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4-39,共6页
人性观,即认为人性究竟是本善的还是本恶的,不仅是哲学思辨的焦点,也是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常人理论(lay theory)。对于东西方文化传统的检视表明,西方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是性恶论人性观,东方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则是性善论人性观。研究通... 人性观,即认为人性究竟是本善的还是本恶的,不仅是哲学思辨的焦点,也是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常人理论(lay theory)。对于东西方文化传统的检视表明,西方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是性恶论人性观,东方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则是性善论人性观。研究通过实证数据支持了这一结论,发现中国被试相对于美国被试,对于人性的主观评定更倾向于性善的一端(研究1)。这种人性观差异导致中国被试在道德方面,尤其是规范性道德(行善)方面,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1),并且这种因果关系得到了启动实验的支持(研究2)。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化如何塑造了人们对于人性和道德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人理论 人性观 性善论 性恶论 禁止性道德 规范性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恶论与政治秩序——对荀子人性论的分析与重释 被引量:3
14
作者 何怀宏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2-69,共8页
荀子的人性论以主张性恶著称。但这种性恶论是否真的如其所称的那样完全真实?其逻辑是否自洽?从荀子的诸多论述验之以人的知、情、欲三个部分,却明显透露出并非如此。对人性既然可以“化性起为”,就要有化的动力和根据。这些根据和动力... 荀子的人性论以主张性恶著称。但这种性恶论是否真的如其所称的那样完全真实?其逻辑是否自洽?从荀子的诸多论述验之以人的知、情、欲三个部分,却明显透露出并非如此。对人性既然可以“化性起为”,就要有化的动力和根据。这些根据和动力也正是荀子承认的人普遍具有的道德辨知和同情的能力。这些能力在人性中可视作善端而存在。被荀子视为性恶的欲望,主要指过度和不加节制的欲望,而非一般的生欲。那么,荀子为什么还要极力主张一种性恶论呢?这与他对一般政治秩序的捍卫紧密相关。这种对“明分使群”的捍卫正是荀子对传统道德和政治哲学的一个特别有意义的贡献。但在特殊政治秩序方面,它和西方近代以来对人性估计不高的政治理论的主要趋势还是迥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善恶 政治秩序 荀子 性恶论 道德辨知 政治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震性善论对荀子性恶论的探讨和纠偏 被引量:1
15
作者 曹旻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4-79,共6页
人性论自孔子以后,便沿着孟荀的性善与性恶两种路径发展。戴震的性善论体现出"阳孟阴荀"的特征,明面上尊孟,实际上受荀子影响更深。但戴震对荀子思想不仅有吸收,更有超越。一方面他以荀子的血气之说为其人性论的基础;另一方... 人性论自孔子以后,便沿着孟荀的性善与性恶两种路径发展。戴震的性善论体现出"阳孟阴荀"的特征,明面上尊孟,实际上受荀子影响更深。但戴震对荀子思想不仅有吸收,更有超越。一方面他以荀子的血气之说为其人性论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从性善的立场上指出了荀子性恶论中礼义在性之外的弊端,并赋予心知使人性可以为善的重要作用,提出以血气心知之性言善,最终完成了从性恶到性善的转折,贯通了孟荀人性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善 性恶 戴震 荀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芳吉教育思想的儒学渊源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峰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2-158,共7页
在以质疑和否定儒学为基调的20世纪初期,吴芳吉的教育思想体现出鲜明的儒学色彩。为使儒家"诗教"与"礼教"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吴芳吉对儒家的性善哲学与礼教思想进行了具有时代色彩的阐发与扬弃。在追溯吴芳吉儒学... 在以质疑和否定儒学为基调的20世纪初期,吴芳吉的教育思想体现出鲜明的儒学色彩。为使儒家"诗教"与"礼教"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吴芳吉对儒家的性善哲学与礼教思想进行了具有时代色彩的阐发与扬弃。在追溯吴芳吉儒学思想渊源的基础上,文章分析吴芳吉的性善哲学与文学教育观的密切关联,并从道德哲学的层面析解吴芳吉伦理教育观的具体表现,展示吴芳吉儒学教育思想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芳吉 儒学 性善说 诗教 礼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心”即人性:论孟子的“以性释心”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杰 《齐鲁学刊》 CSSCI 2022年第2期5-15,共11页
孟子把人为之心中善的一方面,提升至本原之善的地位。此“心”即是每个人生来即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就是“四心”。“四心”是人类先天固有的仁义礼智“四德”之“四端”,孟子的“四心”由此成为... 孟子把人为之心中善的一方面,提升至本原之善的地位。此“心”即是每个人生来即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就是“四心”。“四心”是人类先天固有的仁义礼智“四德”之“四端”,孟子的“四心”由此成为善之原。“四心”与“四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四心”为“四德”之本,孟子的人性由此成为善之原。圣人自觉存心率性而行,而普通人因欲望或名利等因素的迷惑丧失了“四心”,这就需要借助媒介即人性的载体来完成存心养性修养过程。孟子人性的载体即是“浩然之气”,它不但是善的天生材质,而且是义之原。普通人需要“养气”以“养心”、扩充“四心”以“尽心”“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四心” 人性 存心养性 浩然之气 善之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孟子“性善论”视角看医患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18
作者 张哲炜 李春雨 +1 位作者 刘汶睿 李伊然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3年第9期998-1001,共4页
自第一次医疗改革实施以来,中国对医疗体系先后进行了三次改革与完善,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不同层面的问题表现在医患关系上,医患冲突、医患矛盾成为社会聚焦的热点话题之一。在各方共同努力之下,医患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医患关系朝着... 自第一次医疗改革实施以来,中国对医疗体系先后进行了三次改革与完善,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不同层面的问题表现在医患关系上,医患冲突、医患矛盾成为社会聚焦的热点话题之一。在各方共同努力之下,医患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医患关系朝着向好方向发展,随着“医患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医患双方共建共同体成为进一步的目标。孟子性善论与医患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相互呼应,性善论批评了经验性的人性论,强调了性善的建构性与主动性,即以存养、扩充的方式实现性善。在医患关系中,性善可为医患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思想动力,其要医患双方以坚定的信心共同努力,以不断践行的方式逐渐实现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的初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性善论 主动性 共建 医患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