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cology detection of moderate thermophilic enrichment at Lau Basin hydrothermal vents 被引量:2
1
作者 周洪波 姬厚国 +2 位作者 魏曼曼 王玉光 陈新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2期392-398,共7页
Culturable thermophilic microorganisms were enriched from samples collected from Lau Basin hydrothermal vents in artificial seawater medium at 45 ℃ and pH 7.0. Microbial diversities of the enriched communities were d... Culturable thermophilic microorganisms were enriched from samples collected from Lau Basin hydrothermal vents in artificial seawater medium at 45 ℃ and pH 7.0. Microbial diversities of the enriched communities were defined by performing a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analysis of 16S rRNA gene sequences with enzymes MspI and Hin6 I. A total of 14 phylotypes have been detected by the RFLP patterns identified for 16S rRNA clone libraries of the enrichment. Analysis of sequences showed that at least four bacterial divisions presented in the clones libraries. The phyla Proteobacteria and Firmicutes were the most dominant groups. The majority of the sequences included in this analysis affiliated with Gamma Proteobacteria (71%) and Bacillus (23%).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s revealed that there were abundant rod and coceoidal forms encased in sulphur and sodium chloride precipitate. Thes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re were a diversity of moderate thermophilic bacterial populations thrived in Lau Basin hydrothermal vents that were previously not detected by either molecular retrieval or strain purification techniq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thermal vents phylogenetic analysis enrichment culture RCR-RFLP microbial diversity SEDIMEN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牙栖盐田菌LLJ914的全基因组测序和比较基因组分析
2
作者 李娟娟 刘子涵 +3 位作者 王雅楠 刘莉君 张晓华 于敏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65,共15页
栖盐田菌属细菌因具有较强渗透压耐受能力而备受关注。然而,目前对其适应高盐或其他海洋极端环境的机制尚未探明。为揭示分离自冲绳海槽热液区的葡萄牙栖盐田菌(Salinicola lusitanus)LLJ914与其同属菌株之间的遗传特征及代谢潜力的差异... 栖盐田菌属细菌因具有较强渗透压耐受能力而备受关注。然而,目前对其适应高盐或其他海洋极端环境的机制尚未探明。为揭示分离自冲绳海槽热液区的葡萄牙栖盐田菌(Salinicola lusitanus)LLJ914与其同属菌株之间的遗传特征及代谢潜力的差异,探究其在极端海洋生境下的适应机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获得葡萄牙栖盐田菌LLJ914全基因组序列,选取同属其他菌株的基因组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探究栖盐田菌属各菌株及不同环境来源的葡萄牙栖盐田菌代谢潜力的差异。菌株LLJ914基因组大小为4781556 bp,GC含量为64.0%,共编码4229个蛋白,69个tRNA,12个rRNA。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并进行平均核苷酸和平均氨基酸一致性分析,发现该菌株与马齿苋(Halimione portulacoides)内共生的葡萄牙栖盐田菌CR50^(T)亲缘关系最近。通过功能基因注释分析,发现葡萄牙栖盐田菌具有抵抗各种重金属的相关基因和利用甲基膦酸产生甲烷的phn基因簇;相比于植物内共生菌CR50^(T),菌株LLJ914基因组中包含更多与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的运输代谢、能量生产和转换以及转录相关的功能基因。此外,菌株LLJ914基因组中还包含特有的与重金属抵抗、免疫防御及有氧呼吸相关的基因,这可能与其适应复杂极端的深海热液环境有关。本研究揭示了葡萄牙栖盐田菌LLJ914适应深海热液环境的遗传特征及代谢潜力,为更好地认识热液微生物的生态功能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牙栖盐田菌 极端环境 热液区 冲绳海槽 全基因组测序 比较基因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里亚纳弧NWEifuku热液区岩石中黄铁矿的地球化学特征
3
作者 刘锦风 曾志刚 +3 位作者 王晓媛 曾志斌 杨小双 齐海燕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39,共15页
本文选择马里亚纳弧北部NWEifuku热液区的4块火山岩及其中1块微蚀变火山岩的内部黄铁矿作为研究对象,对样品进行了全岩主量元素、橄榄石和黄铁矿原位主、微量元素及黄铁矿S同位素组成的测试分析工作,探讨了岩石中黄铁矿的地球化学特征... 本文选择马里亚纳弧北部NWEifuku热液区的4块火山岩及其中1块微蚀变火山岩的内部黄铁矿作为研究对象,对样品进行了全岩主量元素、橄榄石和黄铁矿原位主、微量元素及黄铁矿S同位素组成的测试分析工作,探讨了岩石中黄铁矿的地球化学特征、物质来源和微生物成矿作用。结果显示,火山岩为玄武安山岩,包含4种类型的黄铁矿,分别为蚀变斑晶中他形和胶状黄铁矿、斑晶裂隙中细长柱状黄铁矿、基质中半自形-他形黄铁矿、气孔中自形黄铁矿。后3种黄铁矿的晶形表明,其是热液活动早期的产物。蚀变斑晶中黄铁矿的晶形为他形和胶状,相较其他3种类型黄铁矿,其S/Fe比值升高,这些均为矿物在低温下形成的特征,即该类黄铁矿的形成受到了热液与海水混合导致温度降低的影响。4种黄铁矿的δ^(34)S值(6.58‰~-19.60‰)以及部分自形黄铁矿的铁氧化层边缘表明,它们在形成过程中可能受到了微生物作用的影响。蚀变橄榄石中黄铁矿的Co、Ni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类型黄铁矿,与蚀变前后热液流体成分改变、热液与海水混合后温度降低导致元素更易进入黄铁矿晶格等因素有关,其核部与边部元素含量的差异可能受到了微生物作用的影响,而蚀变橄榄石对黄铁矿元素含量的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里亚纳岛弧热液喷口 黄铁矿 微量元素 微生物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甲基甲基萘醌菌LLJ775的全基因组测序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4
作者 孙凯 尹福 +3 位作者 刘莉君 王双 张晓华 于敏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0-86,共17页
为了探究在冲绳海槽热液区中分离得到的一株新型去甲基甲基萘醌菌(Demequina sp.)LLJ775在海洋极端环境下的代谢机制与次级代谢产物合成能力,本研究对该菌株及同属参考菌株进行了比较基因组学分析。首先采用全基因组测序得到去甲基甲基... 为了探究在冲绳海槽热液区中分离得到的一株新型去甲基甲基萘醌菌(Demequina sp.)LLJ775在海洋极端环境下的代谢机制与次级代谢产物合成能力,本研究对该菌株及同属参考菌株进行了比较基因组学分析。首先采用全基因组测序得到去甲基甲基萘醌菌LLJ775基因组完成图,通过系统发育学分析确定其进化地位,以对基因组进行功能注释分析与比较基因组学分析,从而探究该菌株的代谢特征和遗传潜力。去甲基甲基萘醌菌LLJ775基因组大小为2822402 bp,GC含量69.3%,共编码2738个基因。通过16S rRNA基因及单拷贝核心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该菌株与同属菌株相似度较低(最高为98.41%),初步判断为该属的新种。功能注释分析发现,其复制、重组和修复相关基因占比高于同属菌株;乙醛酸支路代谢通路、亚硝酸盐还原途径和ABC型铁转运蛋白等编码基因的存在增强了该菌株对热液极端环境的适应性。此外,该菌株中还注释到碳酸酐酶、β-葡萄糖苷酶、异淀粉酶和透明质酸合酶等碳水化合物活性酶,以及番茄红素合成相关基因簇和其他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说明该菌株具有极高的潜在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及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揭示了新型去甲基甲基萘醌菌LLJ775的代谢潜力,为深入了解其对热液环境的适应机制提供了参考,也为发掘其应用前景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绳海槽 深海热液区 去甲基甲基萘醌菌LLJ775 全基因组测序 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化能合成生态系统共生体研究
5
作者 林泽群 郑慧清 孙湛芃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9,共4页
不同于依赖太阳能的陆地和浅海生态系统,在深海极端环境中,生物群落的能量来源于化能合成微生物对硫化物、甲烷等化学物质的利用。在黑暗、高压、高还原性的深海生境中,多细胞生物与化能合成细菌共同适应进化并形成共生体,建立了紧密的... 不同于依赖太阳能的陆地和浅海生态系统,在深海极端环境中,生物群落的能量来源于化能合成微生物对硫化物、甲烷等化学物质的利用。在黑暗、高压、高还原性的深海生境中,多细胞生物与化能合成细菌共同适应进化并形成共生体,建立了紧密的共生关系,形成了特殊的深海化能合成生态系统。本文综述了典型深海化能生态系统——热液和冷泉的环境特征,共生体的类群分布和共生的机制,也探讨了共生体研究的意义及挑战,为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种间关系”部分内容提供教学拓展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生态系统 化能共生 热液 冷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遵义松林寒武系底部热液喷口及与喷口相关生物群特征 被引量:60
6
作者 杨瑞东 朱立军 +4 位作者 高慧 张位华 姜立君 王强 鲍淼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81-492,i0001,共13页
贵州遵义寒武系底部黑色页岩中含Mo、Ni、U等重金属的富集层,它们一直被认为与热水沉积作用有关。本文通过对贵州遵义松林小竹一带的寒武系底部地层的系统的岩石、矿物、地球化学研究,认为遵义松林小竹一带寒武系底部黑色页岩中富含Mo... 贵州遵义寒武系底部黑色页岩中含Mo、Ni、U等重金属的富集层,它们一直被认为与热水沉积作用有关。本文通过对贵州遵义松林小竹一带的寒武系底部地层的系统的岩石、矿物、地球化学研究,认为遵义松林小竹一带寒武系底部黑色页岩中富含Mo、Ni、U等重金属层属于热液(水)喷流沉积,主要依据有:①含大量的黄铁矿、针镍矿、硫钼矿及较多的锑硫镍矿、黄铜矿、闪锌矿、重晶石、石英、石膏等矿物;②具有大量的同生砾屑,砾屑成分为黑色碳质体和碎屑状黄铁矿、针镍矿、硫钼矿等矿石,它们堆积成层状结构,碎屑呈被撕裂状、棱角状、熔蚀港湾状等结构,球状、脸盆状、枕头状等构造,它们类似海底喷流沉积;③硅同位素、锶同位素、Re/Os值、Th/So值、Th/U值都表明有深部物质加入;④黑色岩系中夹碳酸盐岩透镜体,碳同位素具有强烈负异常特征,表明有热液作用;⑤超强富集元素Mo、As、Se、Re和Tl都属于典型的气相迁移元素,而钼是典型的高温气相迁移元素,暗示了可能存在火山射气作用;而强富集的Ni、U、Au、Ag、PGE元素组合是超基性岩浆活动的产物,表明有热液活动。研究发现在热液(水)喷流沉积形成的富集Mo、Ni、U等重金属硫化物层之上,产出丰度大、分异度低、含大型海绵类、双壳类、菌藻类和少量大型蠕虫化石的生物群,它的特征与现代太平洋海底热喷口附近的生物群类似,因此认为遵义小竹一带寒武系底部生物群属于与海底热喷口相关生物群,这一新发现对研究寒武纪生态和生物爆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喷口 生物群 黑色页岩 寒武系底部 贵州 生物群特征 遵义 松林 海底喷流沉积 热水沉积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热水活动与海相富有机质层形成的关系——以华北新元古界青白口系下马岭组为例 被引量:40
7
作者 孙省利 陈践发 +2 位作者 刘文汇 张水昌 王大锐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88-595,共8页
对华北新元古界青白口系下马岭组富有机质层段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有机质含量进行了系统分析,其基本特征是富有机质沉积层段的SiO_2含量明显高于泥质岩中的含量,SiO_2含量与TOC成正相关系,与TiO_2含量成反比,Si/(Si+AI+Fe)比值与TOC... 对华北新元古界青白口系下马岭组富有机质层段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有机质含量进行了系统分析,其基本特征是富有机质沉积层段的SiO_2含量明显高于泥质岩中的含量,SiO_2含量与TOC成正相关系,与TiO_2含量成反比,Si/(Si+AI+Fe)比值与TOC成正相关关系;与海底热水流体活动有关的P、Cu、Zn、Co、Ni、V等元素含量明显富集,Ba/Sr比值远远大于1,且与TOC之间成正相关关系。在下马岭组剖面上,从Qb_1X^3向上纹层一薄层状硅质岩夹层增多,有机质含量也开始急剧增高。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在下马岭组富有机质沉积层段形成时,盆地拉张沉降作用强烈,海底热水活动与之紧密相伴,而且海底热水流体活动是导致该富有机质沉积层段形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热水活动 下马岭组 海相沉积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液喷口生物群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8
8
作者 庞艳春 林丽 +4 位作者 朱利东 陈志刚 李益民 熊永柱 付修根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48-452,共5页
深海热液喷口生物群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 ,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现代热液喷口生物群的地理分布、种类划分、生态习性与食物来源及其对海底的依存性等 ;二是古海底热液喷口生物群化石的个体大小、化学成分、形态分布、矿化... 深海热液喷口生物群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 ,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现代热液喷口生物群的地理分布、种类划分、生态习性与食物来源及其对海底的依存性等 ;二是古海底热液喷口生物群化石的个体大小、化学成分、形态分布、矿化方式以及与现代海底生物群的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喷口 生物群 化石 地理分布 生态习性 海底生物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热液生物群落研究综述 被引量:16
9
作者 王春生 杨俊毅 +1 位作者 张东声 朱利中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A02期141-149,共9页
深海热液口吸其生物群落自1977年发现以来,受到海洋学界和生物界的广泛关注,并在热液生物生理、生态和生物地理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文就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的综述,主要内容包括热液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种类组成和时空变化.
关键词 深海 热液口 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热液活动的环境与产物 被引量:10
10
作者 曾志刚 陈祖兴 +3 位作者 张玉祥 杨娅敏 李晓辉 齐海燕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43-155,共13页
近23年的调查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分布于洋中脊、弧后盆地、岛弧和热点等环境的海底热液活动发育在多种围岩类型之上,包括超基性岩石、基性岩石、中性岩石、酸性岩石和沉积物。海底热液活动经历了岩浆去气作用、流体-岩石/沉积物相互作用... 近23年的调查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分布于洋中脊、弧后盆地、岛弧和热点等环境的海底热液活动发育在多种围岩类型之上,包括超基性岩石、基性岩石、中性岩石、酸性岩石和沉积物。海底热液活动经历了岩浆去气作用、流体-岩石/沉积物相互作用和流体-海水混合,获取了岩浆、岩石、海水和沉积物的物质,构成了热液循环,产生了高温、低氧、高或低pH值、富含Fe、Mn、Cu、Zn、Pb、Hg、As等元素以及气体组分(甲烷、氢等)的喷口流体,影响了海水、沉积、岩石和生物环境,形成了热液柱、硫化物、含金属沉积物和蚀变岩石等热液产物,组成了海底热液系统。未来,促进海底热液活动探测技术和热液产物测试方法的发展,对海底热液区的岩石、喷口流体、热液柱、硫化物、含金属沉积物以及热液循环、生物活动的持续观测与研究,无疑将为人类探知海底地质过程及生命活动、保护海底热液环境和合理开发利用海底资源提供有力的工作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环境 热液产物 喷口流体 物质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天柱上公塘—大河边寒武纪重晶石矿床海底热水喷流沉积结构、构造特征 被引量:75
11
作者 杨瑞东 魏怀瑞 +2 位作者 鲍淼 王伟 王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75-680,725-726,共8页
贵州天柱寒武系重晶石矿床属世界上最大的重晶石矿床,其储量达到2亿吨以上。通过系统的野外调查,发现其中包含有大量的海底热水(液)喷流沉积形成的脉状构造、冲刷构造、饼状体构造、柱状体构造、块状构造、斑状构造、水平纹层构造、碳... 贵州天柱寒武系重晶石矿床属世界上最大的重晶石矿床,其储量达到2亿吨以上。通过系统的野外调查,发现其中包含有大量的海底热水(液)喷流沉积形成的脉状构造、冲刷构造、饼状体构造、柱状体构造、块状构造、斑状构造、水平纹层构造、碳质膜壳构造等沉积构造和沉积构造序列,同时具有热水(液)喷流成因的黄铜矿、闪锌矿、黄铁矿、钡冰长石等典型矿物。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天柱寒武系重晶石矿床沉积序列,为这一超大型矿床的成因提供了更直接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构造 地球化学 热水(液)喷流 重晶石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镇宁乐纪泥盆系重晶石矿热水沉积特征 被引量:21
12
作者 高军波 杨瑞东 +2 位作者 陶平 魏怀瑞 刘坤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2-430,共9页
贵州镇宁乐纪泥盆系重晶石矿床地质储量3 302万t,属大型矿床类型。通过对矿床沉积结构、构造特征研究发现,矿床(体)中分布:纹层状构造、条带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碎屑状构造、块状构造等,它们与天柱—大河边重晶石矿、广西古潭热水沉积... 贵州镇宁乐纪泥盆系重晶石矿床地质储量3 302万t,属大型矿床类型。通过对矿床沉积结构、构造特征研究发现,矿床(体)中分布:纹层状构造、条带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碎屑状构造、块状构造等,它们与天柱—大河边重晶石矿、广西古潭热水沉积重晶石岩及北秦岭二郎坪群热水沉积重晶石岩类似,海底热水喷流形成的热水喷流通道相、单一热水沉积岩相及热水混合同生沉积相在镇宁重晶石矿层中广泛分布,共同构成了热水浊流沉积相,这与秦岭泥盆系热水沉积岩(矿)类似,矿层沉积结构、构造及岩相特征很好的记录了海底热水喷流、演化的信息,沉积韵律特征说明了热水喷流由弱—强—弱的变化过程。海底热水喷流沉积形成的镇宁重晶石矿中热水沉积结构、构造及热水沉积岩相发育,是研究古热水喷流沉积成岩、成矿、划分热水沉积岩相的理想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结构、构造 热水(液)喷流 重晶石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热液喷口生物群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李日辉 侯贵卿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03-108,共6页
深海热液喷口生物群落并不依赖光合作用获取能量,它们是一类独特的生物类型,其食物链的基础是化学合成细菌,这些细菌依靠喷口热液中的还原无机物氧化.利用CO。合成有机碳,它们共生于大个体动物的软组织或绍中,向寄主提供生存必需... 深海热液喷口生物群落并不依赖光合作用获取能量,它们是一类独特的生物类型,其食物链的基础是化学合成细菌,这些细菌依靠喷口热液中的还原无机物氧化.利用CO。合成有机碳,它们共生于大个体动物的软组织或绍中,向寄主提供生存必需的有机碳。地质时期古热液喷口生物群落的研究还表明,该类生物群落在古生代(可能更早)即已出现。此外,现代热液喷口与古热液喷口生物群落的比较研究,在探索该生物群落乃至早期生命的起源、演化方面也取得了可喜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 热液喷口 热泉生物 生物群落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洋深海热液区可培养细菌的分子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艳 黄晓航 +3 位作者 何培青 彭亚林 林学政 安利国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3-200,共8页
采用MMJ HS寡营养培养基从印度洋深海热液区沉积物和热液硫化物中分离获得16株细菌,通过16SrDNA序列比对和生理生化分析,对它们进行了鉴定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2株细菌属于γ-变型菌(γ-Gammaproteobacteria),其中6株属于盐... 采用MMJ HS寡营养培养基从印度洋深海热液区沉积物和热液硫化物中分离获得16株细菌,通过16SrDNA序列比对和生理生化分析,对它们进行了鉴定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2株细菌属于γ-变型菌(γ-Gammaproteobacteria),其中6株属于盐单胞菌属(Halomonas),4株属于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2株属于食碱菌属(Alcanivorax);其余4株属于芽孢杆菌(Bacillus),其中1株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分离获得的16株细菌中,4株为革兰氏阳性细菌,12株为革兰氏阴性细菌;H2S反应、吲哚测定反应、M.R和V-P均呈阴性。本研究为深入认识和开发利用深海热液区微生物资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热液区 可培养 16S RDNA基因 细菌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学法深海热液温度场测量及重建算法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毛洁 吴友凤 +1 位作者 樊炜 潘华辰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339-2344,共6页
介绍了利用声学方法测量深海热液温度场的基本原理。对单峰温度场模型和双峰温度场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重建仿真,给出了重建温度场的三维图和等温线图,计算了重建温度场的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比较了增加声学测量路径... 介绍了利用声学方法测量深海热液温度场的基本原理。对单峰温度场模型和双峰温度场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重建仿真,给出了重建温度场的三维图和等温线图,计算了重建温度场的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比较了增加声学测量路径后单峰温度场模型的重建结果。仿真结果表明:最小二乘法具有较高的重建精度,增加声学测量路径能有效地提高温度场重建精度。湖试实验结果表明,最小二乘法可基本还原单峰温度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测温 深海热液 重建算法 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下寒武统富有机质沉积层段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14
16
作者 孙省利 陈践发 +1 位作者 郑建京 刘文汇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47-552,共6页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下统玉尔吐斯组底部富有机质沉积层段分布广泛 ,层位稳定 ,其中的硅质岩发育 ,并伴有磷矿产出。硅质岩的Al(Al+Fe+Mn)和Si/ (Si+Al+Fe)比值分别在 0 .0 0 2 3~ 0 .0 0 4 6和 0 .96 5~ 0 .98之间 ,表明其形成于海底热...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下统玉尔吐斯组底部富有机质沉积层段分布广泛 ,层位稳定 ,其中的硅质岩发育 ,并伴有磷矿产出。硅质岩的Al(Al+Fe+Mn)和Si/ (Si+Al+Fe)比值分别在 0 .0 0 2 3~ 0 .0 0 4 6和 0 .96 5~ 0 .98之间 ,表明其形成于海底热水沉积环境 ,远离陆源区。富有机质沉积层段明显富集As、Hg、Pb、Zn、Cu、Co、P、V、Ba等微量元素 ,富集系数F(N) 远大于 1。Ba/Sr比值远远大于 1,与现代海底热水沉积物中的Ba/Sr比值相似 ,具有明显的海底热水沉积特征 ;Th/U和V/Sc比值显示其形成与海洋缺氧事件有关 ,而导致缺氧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则是海底火山作用及其与之相伴的海底热水流体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寒武统 富有机质 沉积层 地球化学 海底热水 流体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洋底热液喷口系统的微生物成矿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孙治雷 何拥军 +3 位作者 李军 齐崇阳 李季伟 刘维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3-132,共10页
现代洋底热液喷口系统的微生物成矿研究进展是地球自身发展、生命演化、洋底下的生物圈层以及天文微生物探索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近10余年来,随着微电子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热液系统微生物成矿研究得以拓展和深入,逐渐成... 现代洋底热液喷口系统的微生物成矿研究进展是地球自身发展、生命演化、洋底下的生物圈层以及天文微生物探索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近10余年来,随着微电子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热液系统微生物成矿研究得以拓展和深入,逐渐成为地质微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当前在全球的热液喷口系统已经发现微生物在包括Fe、Mn、S、Si的氧化物以及硅酸盐矿物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甚至关键性的作用,同时热液喷口系统依赖于无机化能代谢活动存在的微生物的矿化成为人们理解生命形式与无机地球相互作用历史的最关键的证据之一,已经从根本上补充甚至修正了生命科学与地球演化的一些核心观点。总结了近年来热液喷口系统微生物成矿研究的最新进展,论述了该环境中微生物成矿的机制和类型,探讨了微生物和部分矿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现代热液微生物成矿研究的地质意义,以期加深人们对热液喷口微生物成矿过程的理解与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喷口系统 生物成矿 化能自养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深海热液口超嗜热古菌的分类鉴定及高温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淑军 陆兆新 +3 位作者 吕明生 刘红飞 徐金利 杨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0-136,共7页
对一株分离自深海热液口古菌HJ21进行了分类鉴定及高温酶活性的研究。该菌株是极端嗜热的厌氧球菌,直径为1.0~1.2μm。菌株最适生长温度88℃;菌株生长pH为5.0—9.0,最适pH为6.5~7.0;菌株生长NaCI质量浓度为10~50g·L^-... 对一株分离自深海热液口古菌HJ21进行了分类鉴定及高温酶活性的研究。该菌株是极端嗜热的厌氧球菌,直径为1.0~1.2μm。菌株最适生长温度88℃;菌株生长pH为5.0—9.0,最适pH为6.5~7.0;菌株生长NaCI质量浓度为10~50g·L^-1,最适为20g·L^-1。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确定HJ21菌株为热球菌属(Thermococcus)。该菌株能产生高热稳定的高温α-淀粉酶、普鲁兰酶、α-葡萄糖苷酶和蛋白酶,这些酶的最适作用温度分别为95、95、100和100℃,α-淀粉酶、普鲁兰酶和α-葡萄糖苷酶在90℃的半衰期分别为5、5和2h;蛋白酶在100℃保温2.5h后仍具有84%的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热液口 超嗜热古菌 16S RRNA Α-淀粉酶 普鲁兰酶 Α-葡萄糖苷酶 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印度洋脊49°39′E热液活动区IODP钻探计划的科学意义 被引量:7
19
作者 黄威 陶春辉 +4 位作者 邓显明 周建平 孙耀 窦炳珺 刘为勇 《海洋学研究》 2009年第2期97-103,共7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海底热液活动调查研究一直是地球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焦点。中国大洋19航次第Ⅰ、Ⅱ航段于2007年3月在西南印度洋脊首次发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为IODP在超慢速扩张洋脊热液活动区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创造了条件...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海底热液活动调查研究一直是地球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焦点。中国大洋19航次第Ⅰ、Ⅱ航段于2007年3月在西南印度洋脊首次发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为IODP在超慢速扩张洋脊热液活动区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创造了条件。为了能够更深入地开展该热液区的地质地球物理、矿产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笔者建议应在该区域开展IODP钻探研究,以便对热液活动区硫化物矿体、基岩及深部物质的三维分布和结构物质组成,热液流体与岩石、沉积物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热液循环、热及物质通量和成矿机制、成矿物质来源演化关系等方面得到更深入的认识,进而探索地球深部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生命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印度洋脊 热液活动区 IOD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印度洋中脊热液区烃类有机质组成及其成因意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雷吉江 初凤友 +3 位作者 于晓果 李小虎 陶春辉 葛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81-290,共10页
利用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了西南印度洋中脊49.6°E热液区热液产物中的可溶有机质,结合生物标志物和单体同位素分析,对烃类有机质的组成、来源及成因意义进行了探讨。硫化物烟囱体以正构烷烃(3.437~3.... 利用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了西南印度洋中脊49.6°E热液区热液产物中的可溶有机质,结合生物标志物和单体同位素分析,对烃类有机质的组成、来源及成因意义进行了探讨。硫化物烟囱体以正构烷烃(3.437~3.962μg/g)为主要烃类,L/H〈1,C22以上烷烃具有轻微奇碳数优势(CPI=1.140~1.209),NAR接近0;生物标志物类型丰富(Sq、IS40、烷基环己烷),C31藿烷22S/(R+S)高达0.77,且缺少17β(H),21β(H)构型藿烷;低碳数饱和脂肪酸为主要脂肪酸类型,异构/反异构脂肪酸含量显著,缺少单不饱和脂肪酸。热液蚀变岩以异构烷烃(2.094μg/g)为主要烃类,正构烷烃以低碳数(L/H=1.33)、偶碳优势(CPI=0.377)为特征;脂肪酸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结果表明,海洋原生生物体是49.6°E热液区主要的烃类有机质输入源,热液流体温度及化学条件是控制热液喷口区原生生物群落分布及热液产物中烃类有机质组成的主要因素。生物标志物类型显示硫化物烟囱体中具有产甲烷古菌与硫酸盐还原菌共存的现象,反映出热液流体中富含H2,表明49.6°E热液区具有非生物合成烃类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慢速扩张洋脊 热液喷口 烃类有机质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