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拉尔盆地乌北次凹小型断陷湖盆断陷期重力流沉积演化特征
1
作者 南金浩 沙宗伦 +4 位作者 李跃 孔凡顺 刘少然 侯思宇 于东旭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67,共12页
小型断陷湖盆具有源储距离小、储层发育等有利成藏因素,乌北次凹为典型的小型断陷湖盆,断陷期发育铜钵庙组和南屯组地层,成藏砂体以重力流沉积为主。岩心、地震、测井特征识别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底扇等多种沉积类型基础上,以构... 小型断陷湖盆具有源储距离小、储层发育等有利成藏因素,乌北次凹为典型的小型断陷湖盆,断陷期发育铜钵庙组和南屯组地层,成藏砂体以重力流沉积为主。岩心、地震、测井特征识别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底扇等多种沉积类型基础上,以构造-沉积学为指导重建乌北次凹断陷期重力流的构造—沉积演化。结果表明:受断陷期强构造运动影响,乌北次凹湖盆面积不断扩张,东西物源扇体交互、满盆含砂逐渐过渡为陆源扇体局限分布在湖盆周围的沉积格局;重力流沉积也由铜钵庙时期仅湖盆中心发育,逐渐过渡为南屯组大面积展布的特征;洼槽中心铜钵庙组顶部和广泛发育的南屯组的湖底扇沉积成为该区主要的油气储层;精细的沉积特征分析认为不同时期湖底扇分别为滑塌重力流和异重流2种类型,其有利目标分别为南屯组时期浊积扇体浊积水道和铜钵庙组湖底扇前端浊流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湖盆 海拉尔盆地 乌北次凹 沉积充填 滑塌型深水重力流 洪水型深水重力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7油层组深水重力流沉积岩相特征及分布模式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林 吕奇奇 +4 位作者 张严 周浩 张蕾 罗奥 陈乐康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4-168,共15页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广泛发育深水重力流沉积,然而其岩相分布规律、沉积演化过程及沉积模式研究较为薄弱,制约了该区深水油气勘探部署。【方法】以盆地西南部长7油层组为研究对象,依据大量岩心、测录井、薄片鉴...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广泛发育深水重力流沉积,然而其岩相分布规律、沉积演化过程及沉积模式研究较为薄弱,制约了该区深水油气勘探部署。【方法】以盆地西南部长7油层组为研究对象,依据大量岩心、测录井、薄片鉴定、电镜扫描、粒度数据分析、X射线衍射全岩分析以及矿物鉴定分析等资料,对研究区深水重力流沉积岩石类型、岩相特征、岩相组合、岩相分布特征以及沉积相划分等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重力流沉积模式。【结果】(1)研究区岩性以灰色、褐灰色细粒级砂岩,灰色、深灰色极细—粉级砂岩,暗色、黑色泥页岩为主,夹少量凝灰岩;矿物成分主要由石英、长石及黏土矿物组成;(2)主要岩相类型包括块状层理细砂岩相(Sm)、正粒序粉砂—细砂岩相(Sa)、条带状(粉砂质)泥岩相(Mh)、似块状泥岩相(Mm)、水平纹层页岩相(Sh)、凝灰岩相(T)等6种岩相类型,并根据不同沉积环境的发育情况总结出四种岩相组合类型:Sm-Mh(Sh)、Sm-Sa-Mh(Sh)、Sa-Mh(Sh)、T-Sh(Mm),反映湖泊相环境中砂质碎屑流—深水原地沉积、砂质碎屑流—浊流—深水原地沉积、浊流—深水原地沉积、火山碎屑沉积—深水原地沉积作用;(3)依据不同类型重力流发育的岩相组合及平面分布特征,认为从坡折带以下至湖盆中心,重力流呈现砂质碎屑流、砂质碎屑流—浊流、浊流的演化特征;(4)依据砂质碎屑流砂体所占重力流砂体比例、岩相类型、岩相组合、自然伽马(GR)曲线形态和水道规模等因素,将重力流沉积划分为限制性水道、非限制性水道、前端朵体三个亚相。【结论】该研究有助于明确长7油层组优质砂体发育规律并预测其分布,为研究区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特征 沉积相划分 深水重力流 长7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歧口凹陷深凹区东三段重力流沉积体系及分布模式
3
作者 张佼杨 朱华汇 +4 位作者 石倩茹 张明振 董越崎 任仕超 葛卫双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69,共13页
歧口凹陷深凹区东三段主要发育半深湖-深湖亚相,重力流砂体连片发育,厘清其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可为油气勘探提供理论支撑。以歧口凹陷深凹区东三段为研究对象,基于高精度地震、测-录井、岩心及薄片等资料,分析了深湖背景下重力流成因机... 歧口凹陷深凹区东三段主要发育半深湖-深湖亚相,重力流砂体连片发育,厘清其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可为油气勘探提供理论支撑。以歧口凹陷深凹区东三段为研究对象,基于高精度地震、测-录井、岩心及薄片等资料,分析了深湖背景下重力流成因机制,总结了歧口凹陷深凹区沉积体系及分布模式。结果表明:东三段沉积时期,受盆缘边界断层及盆内沉积坡折控制,自北东向南浅水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发生垮塌,在深凹区形成多期重力流沉积叠置连片。区内重力流沉积可细分为6种岩相,解释为砂质碎屑流、泥质碎屑流、浊流3类成因,砂体整体分选较好,杂基含量低,具有液化构造、撕裂状泥砾、漂砾等典型滑塌型重力流沉积特征,根据不同类型岩相组合分布特征,平面上重力流呈现砂质碎屑流-浊流-泥质碎屑流的展布特征。其中砂质碎屑流水道微相储层物性条件最好,是深凹区的有利储集相带;浊流沉积的砂岩储层物性较差。歧口凹陷深凹区受古气候、古水深和古地貌的共同控制,具有源远-沟长-坡宜的时空匹配关系的沉积模式,具备形成大规模重力流沉积砂体的潜力。研究成果可为深凹区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口凹陷 深凹区 重力流 砂质碎屑流 沉积模式 东三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东部日青威盆地灵山岛地区下白垩统深水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4
作者 刘汉青 周瑶琪 +2 位作者 董春梅 陈彤彤 刘瑞杨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6-594,共19页
【目的】深水沉积能在海底斜坡、深海平原和深海湖泊等区域内形成粗碎屑砂体沉积和细粒沉积物,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但目前对其发育规律及沉积模式的认识尚存争议。【方法】以日青威盆地灵山岛地区下白垩统莱阳组为例,借助灵科1... 【目的】深水沉积能在海底斜坡、深海平原和深海湖泊等区域内形成粗碎屑砂体沉积和细粒沉积物,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但目前对其发育规律及沉积模式的认识尚存争议。【方法】以日青威盆地灵山岛地区下白垩统莱阳组为例,借助灵科1井岩心观察、薄片镜下鉴定和野外露头踏勘,从岩相组合、沉积作用类型、成因机理、流体演化特征、沉积模式等方面,深入探讨了深水沉积过程。【结果】(1)研究区早白垩世深水沉积岩相可划分为层状泥页岩相、变形构造泥岩相、变形构造泥质粉砂岩相、平行层理粉砂岩相、含泥质碎屑粉砂岩相、粒序层理细砂岩相、块状层理细砂岩相、交错层理细砂岩相、块状层理含砾砂岩相9种类型,并根据发育情况总结出5种岩相组合类型;(2)以岩相组合类型为基础,识别出滑塌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浊流沉积、混合层沉积、底流沉积和深水悬浮沉积6种沉积作用类型;(3)在充分考虑盆地构造背景、深水沉积分布规律、重力流触发机制等因素的前提下,发现重力流从陆坡到盆底呈现出砂质碎屑流到砂质碎屑流—浊流再到浊流的演化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以深水重力流为主导的灵山岛地区早白垩世深水沉积模式。【结论】研究成果不仅在灵山岛莱阳组深水细粒沉积物形成过程及流体演化机制两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而且为该区域早白垩世时期古环境和古地理重建提供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重力流 灵山岛 灵科1井 成因机制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非鲁伍马盆地上始新统海底扇发育演化特征
5
作者 吴佳男 李祥权 +4 位作者 丁梁波 张颖 解习农 左国平 彭志浩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7-227,共11页
深水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是当今世界深水沉积研究的热点。以东非鲁伍马盆地上始新统深水海底扇为例,综合利用钻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开展高频层序格架下的沉积体系构成单元、沉积演化特征研究,重建上始新统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下海底扇的... 深水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是当今世界深水沉积研究的热点。以东非鲁伍马盆地上始新统深水海底扇为例,综合利用钻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开展高频层序格架下的沉积体系构成单元、沉积演化特征研究,重建上始新统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下海底扇的沉积及演化模式。结果表明:①研究区上始新统海底扇主要发育水道、溢岸及朵叶3种沉积结构单元,其中水道又可以分为限制性水道及半限制性单向迁移水道。②上始新统三级层序可划分为Ps1,Ps2及Ps3三个四级层序,其中Ps1层序发育限制性水道-朵叶复合体,Ps2层序发育半限制性迁移水道-朵叶复合体,Ps3层序发育朵叶复合体,这反映了海平面持续上升、海底地貌充填变迁、重力流能量衰减及底流作用相对增强背景下三级层序内的规律性旋回演化过程。③底流剥离重力流中的细粒物质在深水沉积体系北侧(顺底流一侧)堆积形成非对称的溢岸/漂积体正地形,进而限制水道或朵叶使之向南侵蚀或沉积,形成的上始新统深水沉积体系及沉积结构单元均表现出逆底流侧向单向迁移叠置样式。推测底流对重力流沉积储层具有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 底流 交互作用 沉积结构单元 单向迁移 深水沉积 海底扇 鲁伍马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富集机理与成藏模式——以琼东南盆地陵水36-1气田为例 被引量:15
6
作者 徐长贵 吴克强 +1 位作者 裴健翔 胡林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6,共13页
基于琼东南盆地油气勘探实践与油气地质研究新进展,综合地震、测井、钻井、岩心、井壁取心及地球化学等新资料,以陵水36-1气田为例,对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田的气源、储-盖条件、圈闭类型、运聚特征、富集机理与成藏模式开展系统研究。研... 基于琼东南盆地油气勘探实践与油气地质研究新进展,综合地震、测井、钻井、岩心、井壁取心及地球化学等新资料,以陵水36-1气田为例,对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田的气源、储-盖条件、圈闭类型、运聚特征、富集机理与成藏模式开展系统研究。研究表明:①琼东南盆地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成因类型包括热成因气和生物气,以热成因气为主;②储层主要为第四系深水海底扇砂岩;③盖层类型有深海泥岩、块体流泥岩及含水合物地层;④圈闭类型以岩性圈闭为主,也发育构造-岩性圈闭;⑤运移通道包括断层、气烟囱、裂隙带等垂向输导通道及大型砂体、不整合面等侧向输导层,构成单一或者复合输导格架。提出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深浅双源供烃、气烟囱-海底扇复合输导、深海泥岩-块体流泥岩-含水合物地层三元封盖、晚期动态成藏、脊线规模富集”的天然气成藏新模式。研究取得的新认识对下步深水超浅层及相关领域或地区的油气勘探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中国海 琼东南盆地 超深水 超浅层 天然气 水合物 第四系 重力流海底扇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重力流沉积模拟研究进展与展望
7
作者 耿军阳 鲜本忠 +3 位作者 刘振献 玄硕 石浩程 余志云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7-845,共19页
【意义】深水重力流沉积物是气候极端事件和古地震等构造活动的有效记录者,也是全球新增油气储量和产量的最重要来源之一。由于其发生过程的事件性和发生场地的特殊性,深水重力流沉积过程的实地观测难度大,沉积模拟成为理解和认识深水... 【意义】深水重力流沉积物是气候极端事件和古地震等构造活动的有效记录者,也是全球新增油气储量和产量的最重要来源之一。由于其发生过程的事件性和发生场地的特殊性,深水重力流沉积过程的实地观测难度大,沉积模拟成为理解和认识深水重力流沉积动力过程和沉积规律的最重要手段。【进展】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系统梳理,从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两个方面,综述深水重力流沉积模拟的研究进展,籍此归纳深水重力流沉积过程与沉积规律的认识和发展方向。首先,总结了沉积物理模拟实验的原理、监测技术和实验室建设进展,明确了流体的物质组成与含量、流态或能量差异对深水重力流形成、搬运与沉积过程的影响,以及深水重力流单独发生及受到等深流等外来流体影响下的沉积单元响应特征。其次,综述了深水重力流数值模拟发展历程、已有模拟平台及其在流体结构、水动力参数及复杂地貌影响下的沉积过程数值模拟等方面的进展。【结论与展望】物理模拟受实验室时空尺度的明显限制,沉积过程的水动力参数难以满足真实世界。数值模拟方法虽满足了模拟尺度与真实模型一致的要求,但受计算流体力学理论研究限制,在高浓度颗粒运动、浊流对底床侵蚀等过程刻画效果仍不理想。未来深水重力流沉积模拟将在多学科交叉合作基础上,在关键节点物理模拟结果约束下,利用数值模拟的连续性结果,进一步深化深水重力流沉积机理,为深水油气勘探及地质灾害预防提供新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重力流 浊流 物理模拟 数值模拟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洲型被动陆缘盆地陆坡地貌演化研究——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某深水研究区为例
8
作者 蔺鹏 吴胜和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92-1606,共15页
【目的】陆坡因其巨大的沉积物总量和丰富的油气资源而成为勘探的热点领域。明确陆坡地貌演化特征能够助力于深水沉积学研究和油气勘探。研究旨在针对三角洲型被动陆缘盆地陆坡具有强物源供给条件的特征,探索一种基于沉积构型原理的古... 【目的】陆坡因其巨大的沉积物总量和丰富的油气资源而成为勘探的热点领域。明确陆坡地貌演化特征能够助力于深水沉积学研究和油气勘探。研究旨在针对三角洲型被动陆缘盆地陆坡具有强物源供给条件的特征,探索一种基于沉积构型原理的古陆坡地貌演化研究新方法。【方法】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某陆坡研究区为例,综合应用地震、测井和岩心资料,根据13个层序的沉积构型时—空演化规律反演古陆坡地貌演化特征。【结果】研究区中新世至今的地貌演化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阶段1中,地貌演化受大型三角洲进积驱动,研究区由深海平原演化为陆坡,地貌始终为非限制型。阶段2中,在重力滑动作用下先后经历了由逆冲断层、泥底辟、填平补齐主导的演化过程,地貌由限制型、半限制型演变为现今的非限制型。逆冲断层期,泥底辟强度有限,地貌形态受控于断层活动,研究区处于重力滑动体系的远缘逆冲构造区。泥底辟期,底辟强度大幅增强,具备了独立改造地貌格局的能力,研究区由逆冲构造区向泥底辟构造区转化。【结论】重力滑动体系由沉积作用驱动,表现出与沉积相类似的空间组合与演化特征。平面上相邻的伸展、泥底辟、逆冲构造区存在成因关联,与具有排序特征的沉积相类似。因此,研究区两期构造活动的叠合关系指示了陆坡向海推进的过程。综上,典型深水研究区沉积构型的时—空演化特征能够为陆坡古地貌演化过程的恢复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 深水沉积构型 地貌演化 层序 陆坡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非海岸盆地第四系深水沉积特征、过程及沉积模式 被引量:4
9
作者 于星 赵红岩 +2 位作者 邱春光 何幼斌 李华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7-265,共9页
东非海岸盆地深水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油气富集的深部地层,缺乏对第四系深水沉积的研究。文中利用二维地震资料,对东非坦桑尼亚和鲁伍马盆地第四系深水区的深水沉积开展研究,查明了沉积类型,划分了沉积单元,对深水沉积建立了沉积模式。... 东非海岸盆地深水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油气富集的深部地层,缺乏对第四系深水沉积的研究。文中利用二维地震资料,对东非坦桑尼亚和鲁伍马盆地第四系深水区的深水沉积开展研究,查明了沉积类型,划分了沉积单元,对深水沉积建立了沉积模式。研究表明:1)研究区发育深水重力流沉积、等深流沉积、等深流与重力流交互作用沉积,分为峡谷、水道、漂积体及块状搬运复合体4种沉积单元。2)研究区深水沉积由北至南差异明显,坦中地区深水沉积规模较大,主要发育重力流水道及丘状漂积体;坦南地区发育峡谷,深水沉积规模整体较小;鲁北地区深水沉积规模较大,发育有峡谷、水道及席状漂积体。3)海底地形的差异导致坦中地区的重力流能量较弱,坦南地区和鲁北地区的重力流能量较强;在海底地貌的限制下,等深流沉积在坦中地区形成丘状漂积体,在鲁北地区形成席状漂积体;坦中南部的等深流与重力流发生交互作用,发育向南迁移的侧向迁移水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沉积 重力流 等深流 交互作用 第四系 东非海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坳陷湖盆深水重力流沉积类型、模式及控制因素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为例
10
作者 王岚 王秀娟 +5 位作者 李文厚 惠萧 刘羽汐 杨文敬 夏晓敏 白斌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91-1103,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长7深水沉积是大型坳陷湖盆深水重力流的典型代表。基于多口取心井厘米级岩心描述和测录井、薄片资料,对长7深水重力流沉积的类型、特征、流体性质和沉积演化过程进行探索。明确深水沉积包括4种类型:深湖泥页岩沉积、滑塌... 鄂尔多斯盆地长7深水沉积是大型坳陷湖盆深水重力流的典型代表。基于多口取心井厘米级岩心描述和测录井、薄片资料,对长7深水重力流沉积的类型、特征、流体性质和沉积演化过程进行探索。明确深水沉积包括4种类型:深湖泥页岩沉积、滑塌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浊流沉积。剖面上三角洲前缘砂体在外力触发条件下发生滑塌,转变为砂质碎屑流,最终演化为浊流。平面上三角洲前缘坡折带末端发育大面积砂质碎屑流舌状体,其前端的浊流沉积呈扇状分布。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独特的构造背景、气候条件以及强烈的造山活动,造就了鄂尔多斯盆地特有的重力流沉积模式。砂质碎屑流和浊流砂体分别对应长7页岩油的一类、二类砂体,具有近源成藏的优势,油气资源量可观,目前已产生规模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长7油层组 深水重力流 沉积环境 成因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北缘石炭系纳兴组事件沉积的发现及意义
11
作者 李楠 杨文光 +3 位作者 朱利东 刘陇强 周豫 刘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65-2075,共11页
石炭系纳兴组事件沉积的发育对明确喜马拉雅北缘盆地属性和构造背景具有重要指示意义。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在石炭系纳兴组下部识别出典型深水重力流沉积,并新发现大量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深水重力流主要包括滑塌沉积和砂质碎屑流沉积,浊流... 石炭系纳兴组事件沉积的发育对明确喜马拉雅北缘盆地属性和构造背景具有重要指示意义。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在石炭系纳兴组下部识别出典型深水重力流沉积,并新发现大量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深水重力流主要包括滑塌沉积和砂质碎屑流沉积,浊流沉积发育有限。负载构造、火焰构造、液化砂岩脉和液化角砾岩的发育指示地震触发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特征。综合区域地质背景,纳兴组深水重力流和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特征表明石炭纪喜马拉雅北缘处于被动陆缘裂谷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重力流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纳兴组 石炭纪 喜马拉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沉积物重力流分类与深水沉积模式 被引量:71
12
作者 李相博 卫平生 +1 位作者 刘化清 王菁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07-614,共8页
从浊流理论创立到现在的60余年时间里,深水沉积学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由于水下过程的复杂性,对沉积物重力流及沉积模式的认识存在颇多分歧。本文在对深水沉积研究历史与进展进行回顾与总结的基础上,对重力流各种分类方案及相应... 从浊流理论创立到现在的60余年时间里,深水沉积学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由于水下过程的复杂性,对沉积物重力流及沉积模式的认识存在颇多分歧。本文在对深水沉积研究历史与进展进行回顾与总结的基础上,对重力流各种分类方案及相应沉积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①人们对深水沉积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螺旋式上升旋回;Bouma序列成因存在多种解释;砂质碎屑流概念是对Bouma序列、扇模式的发展。②沉积物重力流分类必须遵循流变学和沉积物搬运机制的重力流分类方法。③Shanmugam新近建立的碎屑流主导斜坡模式解决了斜坡区的砂体成因分布问题(原来认为此处"过路不停"无砂质沉积)。④地震沉积学的发展与应用必将促进人们对深水沉积的认识,从而建立更合理的深水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流 砂质碎屑流 沉积物重力流 深水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南海北部深水重力流沉积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29
13
作者 庞雄 柳保军 +2 位作者 颜承志 刘军 李元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4-119,共6页
深水沉积主要泛指陆架以外的沉积,尤以沉积物重力流成因的沉积受到深水油气勘探界的关注,它的沉积成因、过程和相组成均与河流、三角洲、浅海等牵引流沉积有很大的差异。当前南海北部大规模深水勘探已经全面展开,正确认识深水重力流沉... 深水沉积主要泛指陆架以外的沉积,尤以沉积物重力流成因的沉积受到深水油气勘探界的关注,它的沉积成因、过程和相组成均与河流、三角洲、浅海等牵引流沉积有很大的差异。当前南海北部大规模深水勘探已经全面展开,正确认识深水重力流沉积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我国油气勘探对深水重力流沉积缺乏勘探实践,目前对深水重力流沉积有不同的理解,如深水重力流沉积一定要在多深的水下沉积,深水重力流沉积的判识一定要有深水环境的标志,深水重力流沉积作用保留在地层中的沉积层理构造特征一定是重力流流态的等。通过南海北部深水实钻资料和沉积体系的研究,认为深水重力流沉积具有偶发而动、沿坡搬运、择低而积、有限分布的特点。陆架坡折带以外的粗陆源碎屑沉积以重力流沉积成因为主,低位体系域的重力流更易于发育砂岩储层。陆坡区深水重力流沉积的特点表明储层识别是深水勘探的关键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沉积 重力流 储层 陆架坡折带 白云深水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14
作者 秦雁群 万仑坤 +3 位作者 计智锋 李富恒 徐海龙 巴丹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0-152,共13页
全球普遍发育的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是大陆边缘地层重要的组成部分,系统地认识该类沉积体有助于深化深水搬运过程认识、拓展深水油气勘探领域及控制海域工程设施风险。通过国际上研究成果梳理,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是指除浊流外的水下... 全球普遍发育的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是大陆边缘地层重要的组成部分,系统地认识该类沉积体有助于深化深水搬运过程认识、拓展深水油气勘探领域及控制海域工程设施风险。通过国际上研究成果梳理,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是指除浊流外的水下重力流沉积物组合,结构上可分为头部、体部和趾部,可根据搬运过程和沉积物成因进行类型划分。其形成需具备沉积物重力流条件,变形过程符合宾汉塑性体特征,形成的沉积体规模大小不一,内部具有多种运动学指向,一般通过地震、岩心和测井等资料加以识别。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可以形成油气的盖层和储层,是深水区潜在勘探目标。综合分析认为,目前仍存在深水块体搬运过程认识需要深化和统一、不同地质背景下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形成条件研究不足、与浊流沉积物的区别、古代与现代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共性与差异性研究、岩相类型和岩相组合认识的统一等相关问题。指出未来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研究主要集中在多资料、多尺度特征分析,形成条件特别是触发机制深入研究,水下块体搬运机理、沉积物组成及深水重力流沉积物一体化研究,何种环境下可以形成烃源岩、储层或盖层,古代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解剖,以及侵蚀能力和地质风险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 流变学 滑动 滑塌 碎屑流 块体搬运沉积体系 深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相深水块状砂岩特征、成因及发育模式——以南堡凹陷东营组为例 被引量:36
15
作者 鲜本忠 万锦峰 +2 位作者 董艳蕾 马乾 张建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287-3299,共13页
块状砂岩因其厚度大、储层物性较好而成为深水沉积油气勘探开发中最重要的目标。沉积构造相对简单,但变化迅速且组构特征多变。为了探索不同块状砂岩的成因及其联系,建立预测性地质模型,首先将南堡凹陷东营组深水块状砂岩分为2类8种岩相... 块状砂岩因其厚度大、储层物性较好而成为深水沉积油气勘探开发中最重要的目标。沉积构造相对简单,但变化迅速且组构特征多变。为了探索不同块状砂岩的成因及其联系,建立预测性地质模型,首先将南堡凹陷东营组深水块状砂岩分为2类8种岩相和10种岩相组合,其中单期砂层顶部常含漂浮状砾石,形态多变、内外源均有。本区块状砂岩成分成熟度差,结构成熟度不稳定,粒度累积概率曲线反映了3种搬运过程:多流体改造型、三角洲前缘继承型和混杂快速冻结型。成因分析认为,块状砂岩以砂质碎屑流搬运为主,真正碎屑流和颗粒流次之,并见部分砂质滑塌成因;常与浊流、泥流、泥质滑塌沉积伴生,发育5种相序组合,其中砂质碎屑流-浊流、砂质碎屑流-泥流组合最常见。高密度流体内沉积物浓度分层与特殊的流速剖面共同控制下塑性层流与牛顿紊流间的界面控制了漂浮状砾石搬运和沉积。最后,建立了陡坡带外源型、陡坡带内源型和缓坡地内源型深水沉积过程及块状砂岩发育模式,为断陷盆地深水沉积砂岩储层的预测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状砂岩 砂质碎屑流 重力流 湖相深水沉积 南堡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今沉积学研究热点讨论——第20届国际沉积学大会评述 被引量:34
16
作者 朱筱敏 谈明轩 +3 位作者 董艳蕾 李维 秦祎 张自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6,共16页
第20届国际沉积学大会于2018年8月13日—1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召开。来自51个国家、9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基于本届大会论文专题设置情况,指出目前沉积学研究热点主要包含人类世沉积学、湖泊沉积环境、深水沉积过程、"... 第20届国际沉积学大会于2018年8月13日—1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召开。来自51个国家、9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基于本届大会论文专题设置情况,指出目前沉积学研究热点主要包含人类世沉积学、湖泊沉积环境、深水沉积过程、"源—汇"系统、微生物岩沉积学及沉积过程模拟等多个主要方面。当前人类活动对地貌影响、沉积物收支平衡影响不容忽视;湖泊沉积砂体研究不仅具有油气勘探价值,而且对古气候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沉积深水重力流的流态特征、沉积机理及实地监测等研究取得较大进展;"源—汇"系统研究思想在盆地构造演化、源区母岩性质及沉积物分散样式等方面具有更加实际的指导意义;微生物岩沉积学研究进展包括微生物矿化作用、成岩作用及其对于古地理重建的意义等方面;沉积物风化过程及其在不同环境下搬运及沉积过程是目前沉积学物理、数值模拟的主要内容。就近年来国际沉积学会议热点以及国际重点地质研究计划的实施情况来看,认为深时沉积记录、过程—产物研究方法、多学科交叉渗透是未来若干年内沉积学的发展方向。我国当今沉积学研究以应用沉积学为主,除了重视现代实验分析技术,还应加强野外基本地质研究方法和沉积过程机理研究。在沉积学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应抓住难得的机遇,不断将我国沉积学研究推向国际先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沉积学大会 研究热点 人类世沉积学 湖泊沉积环境 沉积过程 深水重力流 “源—汇”系统 微生物岩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沉积特征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7
17
作者 韩小锋 陈世悦 +2 位作者 刘宝鸿 牛海青 康武江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6,共6页
深水沉积根据沉积物来源可分为深水异地沉积和深水原地沉积。深水异地沉积是指海洋或湖泊深水区经横向运移而形成的沉积,它是相对于垂直降落沉积作用形成的原地沉积而言的。通常前者形成的沉积物比后者的粒度粗。深水异地沉积主要包括... 深水沉积根据沉积物来源可分为深水异地沉积和深水原地沉积。深水异地沉积是指海洋或湖泊深水区经横向运移而形成的沉积,它是相对于垂直降落沉积作用形成的原地沉积而言的。通常前者形成的沉积物比后者的粒度粗。深水异地沉积主要包括重力流沉积和深水牵引流沉积;深水原地沉积主要包括深水页岩沉积和深水岩盐沉积。重力流沉积还可按其发育于各种不同的沉积环境而形成独具一格的沉积体系,划分为扇状沉积体系(海底扇或湖底扇)、沟道或槽谷沉积体系、层状或带状沉积体系等。深水牵引流沉积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沉积学迅速发展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目前深水牵引流沉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等深流沉积和内潮汐、内波沉积。深水牵引流沉积的储集性能优于浊流沉积,故具有非常重要的含油气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沉积 牵引流沉积 深水环境 油气资源 研究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宁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7段湖盆细粒重力流沉积类型、特征及模式 被引量:10
18
作者 吕奇奇 辛红刚 +3 位作者 王林 罗顺社 淡卫东 冯胜斌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23-840,共18页
湖盆细粒重力流沉积砂体是深水盆地勘探的有利目标区。综合利用岩心、钻井、测录井及薄片鉴定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宁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7段细粒重力流沉积类型、特征、沉积演化过程以及沉积模式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段主要... 湖盆细粒重力流沉积砂体是深水盆地勘探的有利目标区。综合利用岩心、钻井、测录井及薄片鉴定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宁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7段细粒重力流沉积类型、特征、沉积演化过程以及沉积模式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段主要发育10种岩相、6种岩相组合和5种深水沉积类型,即滑动—滑塌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混合事件层、浊流沉积和深湖相泥质沉积;并依据其岩相及组合特征、深水沉积类型将半深湖—深湖亚相划分出限制性水道、非限制性水道、堤岸、朵叶体、水道间及半深湖—深湖泥6种沉积微相;三角洲前缘沉积物受外力作用开始失稳运动,经历了滑动、滑塌、砂质碎屑流、混合事件层、浊流5个演化阶段,伴随着“流体转换分离”及“滑水作用”,致使重力流沉积从湖盆边缘至湖盆中心依次发育限制性水道—堤岸、非限制性水道—堤岸、朵叶体等沉积单元。该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湖盆细粒重力流沉积的认识,为深水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重力流沉积 深水沉积类型 沉积模式 延长组7段 三叠系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湖相沉积物重力流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被引量:34
19
作者 李相博 刘化清 +1 位作者 潘树新 王菁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04-921,共18页
深水重力流沉积领域是当前全球油气勘探与研究的热点,陆相盆地深水重力流沉积研究在我国已有50年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浊流理论探索与发展阶段(1970—1980年)、浊流理论工业化应用阶段(1990—2000年)和砂质碎屑流研究阶段(2010... 深水重力流沉积领域是当前全球油气勘探与研究的热点,陆相盆地深水重力流沉积研究在我国已有50年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浊流理论探索与发展阶段(1970—1980年)、浊流理论工业化应用阶段(1990—2000年)和砂质碎屑流研究阶段(2010年以后).近10年来,随着国际深水沉积理论的发展与我国油气勘探技术的进步,湖盆深水沉积研究工作进展迅速,涌现出了大量的新成果、新认识,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湖盆中央深水区至少存在浊流、异重流、砂质碎屑流及底流4种类型的重力流与牵引流沉积;2)湖盆中不同类型的流体在搬运与沉积过程中存在互相转化,形成混合事件层(Hybrid Event Bed);3)建立了湖相砂质碎屑流搬运—沉积过程的鉴别标志——"泥包砾"结构(Mud-coated intraclasts);4)地震沉积学理论与技术方法在湖相重力流内部沉积单元解剖、湖盆深水沉积模式建立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功.展望未来,为适应油气工业勘探开发需求,湖盆深水沉积研究发展趋势主要有5个方面:1)深水砂体成因类型划分、搬运—沉积过程及沉积模式的建立与完善;2)深水泥页岩(细粒沉积)成因机理、类型划分及其油气意义研究;3)深水沉积"源—汇"系统与地震响应及评价预测研究;4)深水沉积搬运—沉积过程实验模拟研究;5)新的深水沉积理论体系建立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重力流 深水沉积 研究历史 研究进展 陆相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块状砂岩沉积特征及其成因机制探讨: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上三叠统长6油层组为例 被引量:33
20
作者 袁珍 李文厚 +2 位作者 范萌萌 冯娟萍 郭懿萱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3-49,共7页
近几年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的石油勘探取得了重要突破,发现了多口达工业油流的油井。盆地东南部紧邻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湖盆沉积中心,在湖退背景下全盆广泛发育长6厚层砂体,目前已成为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依据岩心、露头观察... 近几年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的石油勘探取得了重要突破,发现了多口达工业油流的油井。盆地东南部紧邻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湖盆沉积中心,在湖退背景下全盆广泛发育长6厚层砂体,目前已成为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依据岩心、露头观察等识别出长6沉积类型具有重力流沉积的特征,并认为盆地东南部长6沉积期广泛发育的深水块状砂岩属于受东北物源控制的进积三角洲前缘砂体形成的滑塌岩、砂质碎屑流砂体与浊积岩的组合。3类不同成因的重力流沉积的发现为盆地东南部的储层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 深水砂岩 长6油层组 重力流沉积 砂质碎屑流 滑塌 浊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