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云凹陷深层碎屑岩储层特征及甜点形成主控因素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军 张丽丽 +2 位作者 孙辉 远光辉 赵晓阳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55,共17页
随着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浅层主力层系勘探程度的日益提高,深层碎屑岩储层逐渐成为新的勘探热点。综合运用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物性测试、成岩过程重建等技术手段,系统地分析了白云凹陷珠海组下段—恩平组碎屑岩储层特征,结... 随着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浅层主力层系勘探程度的日益提高,深层碎屑岩储层逐渐成为新的勘探热点。综合运用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物性测试、成岩过程重建等技术手段,系统地分析了白云凹陷珠海组下段—恩平组碎屑岩储层特征,结合构造背景演化、地层埋藏史、热史、地层压力特征等明确了甜点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白云凹陷珠海组下段至恩平组储层以含砾粗砂岩和中粗砂岩占主导,并夹少量细砂岩和泥质砂岩。岩石成分以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孔隙、局部原生孔隙保留,部分储层微裂缝发育。储层整体经历了中—强压实作用,发育多期自生石英、碳酸盐矿物和黏土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以长石和岩屑颗粒溶蚀为主。中深层甜点储层的形成受沉积作用、溶蚀作用、流体超压和构造裂缝的综合控制,沉积作用形成的净砂岩为中深层储层发育提供基础,长期开放-半开放体系中溶蚀作用形成了增孔型次生孔隙,中晚期流体超压有效保存孔隙,微裂缝一定程度改善储层渗透性。不同温度带中,甜点储层成因存在差异:相对低温带以原生孔隙为主,中等压实作用有利于孔隙保存,大气淡水淋滤和有机酸作用促进次生孔隙发育;相对中温带原生和次生孔隙共存,压实与半开放体系有机酸溶蚀等共同作用,形成优质储层;相对高温带则以次生孔隙为主,原生孔隙较少,强烈压实削弱孔隙度,但超压和微裂缝对孔隙保存与渗透性改善起到关键作用,可在致密背景下形成甜点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储层 甜点 主控因素 白云凹陷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边水驱砂岩油田合理油水井数比计算方法
2
作者 陈肖 缪云 +3 位作者 李伟 谢明英 施浩 王伟峰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4-200,共7页
基于物质平衡和极值原理,推导考虑边水能量影响下的合理油水井数比与合理地层压力的计算公式,并结合珠江口盆地新近系珠江组A油藏开发实践,对边水油藏合理油水井数比随含水率的变化规律进行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在计算不同含水率... 基于物质平衡和极值原理,推导考虑边水能量影响下的合理油水井数比与合理地层压力的计算公式,并结合珠江口盆地新近系珠江组A油藏开发实践,对边水油藏合理油水井数比随含水率的变化规律进行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在计算不同含水率阶段的合理油水井数比时,相较于传统计算方法,考虑边水能量影响的计算结果更接近矿场实践。②合理油水井数比受制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边水水侵系数对其影响最为显著,且水侵系数越大,不考虑水侵因素方法的计算误差越大。③为达到高产液量和天然能量高利用率,通过计算得到珠江口盆地A油藏现阶段合理油水井数比为1.97,该条件下,日注水量为18878 m^(3),天然水侵量为1693 m^(3)/d,地层压力为21.27 MPa,与数值模拟结果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水驱油藏 物质平衡 合理油水井数比 合理地层压力 注采比 水侵系数 数值模拟 新近系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凹陷文昌组湖相烃源岩油源贡献再认识
3
作者 杨永才 杨东升 +7 位作者 谢晓军 黄胜兵 王升兰 杨树春 兰蕾 王柯 林青 郝建荣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2-90,共9页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南海北部深水区主要勘探领域,已发现22个油气田,但原油的主力油源贡献长期存在争议。借鉴邻区珠一坳陷文昌组烃源岩沉积相特征,同时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对白云凹陷已发现原油开展了文昌组湖相烃源岩油源判识的精细研...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南海北部深水区主要勘探领域,已发现22个油气田,但原油的主力油源贡献长期存在争议。借鉴邻区珠一坳陷文昌组烃源岩沉积相特征,同时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对白云凹陷已发现原油开展了文昌组湖相烃源岩油源判识的精细研究。研究表明:(1)白云凹陷原油主要划分为2类,A类原油具有高双杜松烷、低奥利烷、低4-甲基甾烷的典型特征,B类原油具有低双杜松烷、中低奥利烷,低4-甲基甾烷;(2)A类原油为恩平组上段煤系烃源岩生成的原油,B类原油主要来源于恩平组上段陆源海相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可能具有文昌组滨湖相烃源岩、恩平组中下段滨浅湖相烃源岩的油源贡献;(3)白云主洼文昌组半深湖—深湖相烃源岩对白云凹陷主洼原油的油源贡献很小;(4)环白云主洼的周缘凹陷具有发育文昌组半深湖—深湖相优质烃源岩地质条件,并且具有油气来源贡献的佐证。本研究为南海北部深水区白云南洼等原油勘探的有利新领域优选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深湖—深湖相 4-甲基甾烷 油源对比 白云凹陷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深层天然气成因及充注过程
4
作者 冯进 刘汉卿 +5 位作者 熊万林 王宇辰 韩博 史玉玲 王文勇 吴冠昀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4-105,共12页
海域深层天然气是未来中国油气勘探的重要战略方向之一。近年来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深层天然气屡获重大勘探突破,为中国海域万亿大气区建设提供了关键支撑。但是,目前对深层天然气成因及成藏具体过程的认识尚不清晰。聚焦珠一坳陷深层天... 海域深层天然气是未来中国油气勘探的重要战略方向之一。近年来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深层天然气屡获重大勘探突破,为中国海域万亿大气区建设提供了关键支撑。但是,目前对深层天然气成因及成藏具体过程的认识尚不清晰。聚焦珠一坳陷深层天然气勘探成效最为显著的惠州凹陷,基于区内深层典型气藏(HZ26-6与HZ21-8)的油气显示、天然气碳同位素、轻烃组分、流体包裹体资料,分析深层天然气的成因与成藏期次,同时,通过高温高压流体驱替实验,探讨深层天然气在不同类型储层中的动态充注过程。研究表明:(1)气源示踪表明区内深层天然气处于湿气阶段,主要来源于始新统文昌组烃源岩形成的干酪根热降解气;(2)深层天然气具有晚期1期差异充注的特点:HZ26-6构造在6.3~0 Ma经历气驱油进而形成次生凝析气藏,HZ21-8构造在4.5~0 Ma经历气驱水形成原生凝析气藏;(3)储层条件是影响深部流体驱替效率的关键因素,储层物性与孔隙结构从宏观与微观尺度上控制了深部油气的充注过程;优质储层具备更高的油驱水效率和更彻底的气驱油效果,为晚期天然气高效成藏提供关键储集空间。上述认识对深层天然气成藏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惠州凹陷下一步深层天然气勘探方向优选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惠州凹陷 深层 天然气成因 充注过程 驱替实验 储层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开平南大型深水深层油田发现与认识创新 被引量:14
5
作者 徐长贵 高阳东 +4 位作者 刘军 彭光荣 陈兆明 姜大朋 蔡俊杰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开平凹陷是珠江口盆地地质条件最复杂的凹陷之一,也是重要的深水油气勘探区,由于洼陷结构、烃源分布及成藏规律认识不清,长期制约勘探进程。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开展成盆机制、烃源发育、源汇体系及成藏主控因素等研究,近期在开... 开平凹陷是珠江口盆地地质条件最复杂的凹陷之一,也是重要的深水油气勘探区,由于洼陷结构、烃源分布及成藏规律认识不清,长期制约勘探进程。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开展成盆机制、烃源发育、源汇体系及成藏主控因素等研究,近期在开平南获得了大型轻质油田勘探发现。为进一步指导勘探,分析了开平凹陷油气成藏条件,总结了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1)开平凹陷是南海北部强伸展陆缘背景下发育的“拆离-核杂岩”型凹陷,裂陷期经历“断陷—拆离—断拗”3幕演化过程;(2)开平凹陷发育文昌组优质湖相烃源岩,分布范围广、生烃潜力大,总体处于成熟至高成熟阶段;(3)开平凹陷油气运移受“源-断-脊”耦合控制,开平凹陷南部3大鼻状构造带是油气有利汇聚区,总体具有“近源强势充注-断脊差异运聚-晚期快速成藏”的模式。开平南古近系大型轻质油田的发现实现了开平凹陷勘探重大突破,开辟了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的新区、新领域,同时为“拆离-核杂岩”型含油气盆地的勘探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开平凹陷 深水 深层 古近系 开平南 开平11-4 开平18-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古近系深层高变温背景下储层成岩作用与低渗致密化机制 被引量:6
6
作者 远光辉 彭光荣 +4 位作者 张丽丽 孙辉 陈淑慧 刘浩 赵晓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64,共21页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油气勘探逐渐从中-浅层韩江组-珠江组的常规储层转向深层-超深层珠海组-恩平组的低渗致密储层,特殊的高变地温地质背景使得储层成岩作用以及致密化机制与常规储层差别较大。综合运用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物...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油气勘探逐渐从中-浅层韩江组-珠江组的常规储层转向深层-超深层珠海组-恩平组的低渗致密储层,特殊的高变地温地质背景使得储层成岩作用以及致密化机制与常规储层差别较大。综合运用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物性测试、成岩过程重建和物性恢复等技术,系统分析了白云凹陷西北部低隆起-中部洼陷带古近系珠海组下段-恩平组砂岩储层的成岩过程及差异,结合构造演化背景、地层埋藏史和现今物性数据,研究了影响储层物性关系的主要因素以及储层致密化过程与机理。结果表明:珠海组下段-恩平组储层经历了较强的压实作用、2期碳酸盐胶结、3期硅质胶结和3期长石溶解作用。储层成岩作用过程中,地温梯度变化导致压实速率不同,经历不同开放-封闭体系的水-岩反应过程是不同区带物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压实作用是导致储层致密的主要因素,硅质胶结和碳酸盐胶结进一步增强了储层致密程度,溶解作用改善了储层物性。从低隆起到洼陷带,伴随地温梯度升高和埋藏深度增加,低隆起储层成岩阶段为中成岩A2期,斜坡带为中成岩B期,洼陷带为晚成岩期,成岩强度不断增加;成岩作用的差异使得储层物性演化显著不同。洼陷带储层在晚期烃类充注前已致密化,斜坡带储层在晚期烃类充注阶段逐渐致密,而低隆起区储层目前仍为低渗储层。斜坡带整体埋深小于5 km,且上覆地层具备良好封盖能力,是下部勘探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化 差异成岩作用 深层储层 古近系 白云凹陷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南洼珠海组陆架坡折带演化特征与深水沉积耦合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尚锋 范东旭 +4 位作者 李宏义 唐武 王雅宁 朱锐 李冉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24,共14页
白云南洼珠海组沉积时期,盆地处于断陷向拗陷转化阶段,陆架坡折形态以及位置发生巨大变化,导致深水沉积的类型和特征具有明显差异。针对这种坡折演化对深水沉积类型的影响开展研究,通过对白云南洼珠海组三维地震剖面进行解译,识别珠海... 白云南洼珠海组沉积时期,盆地处于断陷向拗陷转化阶段,陆架坡折形态以及位置发生巨大变化,导致深水沉积的类型和特征具有明显差异。针对这种坡折演化对深水沉积类型的影响开展研究,通过对白云南洼珠海组三维地震剖面进行解译,识别珠海组各层段陆架坡折带,定量分析坡折特征及其演化规律,探讨坡折演化过程与深水沉积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珠海组沉积时期陆架坡折带定量分析,将其迁移演化类型划分为下降型、平直型、低角度上升型、高角度上升型4类;在井震结合的基础上,根据地震相组合以及沉积体系分布特点,识别出斜坡扇、块状搬运沉积、深水水道体、盆底扇4种主要的深水沉积类型;并发现陆架坡折演化类型与深水沉积类型存在明显的耦合关系:平直型、高角度上升型、低角度上升型和下降型陆架边缘迁移轨迹分别对应斜坡扇、块状搬运沉积、深水水道体和盆底扇的优势发育。此外,珠海组四段至珠海组三段陆架坡折带整体由下降型向低角度上升型转变,深水沉积体系以斜坡扇及深水水道体发育为主;珠海组三段至珠海组一段早期整体由低角度上升型向下降型转变,深水沉积体系以深水水道-盆底扇沉积体系为主;珠海组一段晚期整体由下降型向高角度上升型演化,深水沉积体系几乎不发育。本研究揭示了陆架坡折迁移对深水沉积体系类型和分布的控制作用,对深入理解深水沉积过程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折带 深水沉积类型 沉积演化 珠海组 白云南洼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岩储层中凝灰质溶蚀效应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以珠江口盆地惠州—陆丰地区古近系文昌组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晓艳 彭光荣 +4 位作者 丁琳 远光辉 张琴 吴琼玲 靳子濠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182,共10页
为认识埋藏过程中酸性流体对碎屑岩储层中凝灰质的溶蚀改造效应及控制因素,选取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惠州—陆丰地区古近系文昌组凝灰质砂岩储层,设计开展了岩心尺度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模拟实验。通过显微镜下观察、流体成分分析、物性... 为认识埋藏过程中酸性流体对碎屑岩储层中凝灰质的溶蚀改造效应及控制因素,选取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惠州—陆丰地区古近系文昌组凝灰质砂岩储层,设计开展了岩心尺度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模拟实验。通过显微镜下观察、流体成分分析、物性表征等方法,对比分析了实验前后不同流体流速、不同凝灰质含量条件下砂岩储层的溶蚀作用和物性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酸性流体环境中凝灰质溶蚀现象普遍,但不同实验条件下,凝灰质溶蚀强度及储层物性响应不同:成岩体系的开放性与封闭性决定凝灰质的溶蚀作用强弱。相同岩石和相同酸性流体条件下,高流速开放体系中凝灰质溶蚀量高于封闭体系,且低流速相对封闭体系中溶蚀产物趋于沉淀,溶蚀作用增孔效应有限。凝灰质含量显著影响溶蚀效应,富凝灰质砂岩中溶蚀作用有限,含凝灰质砂岩和贫凝灰质砂岩能够溶蚀增孔,且含凝灰质砂岩的溶蚀增孔效率更高。凝灰质含量相对中等—较低的储层中,中浅层埋藏阶段的开放成岩流体体系最有利于粒间凝灰质溶孔的发育。经历晚期酸性流体溶蚀改造后,较易形成次生溶蚀型优质储层,这一认识有助于不同地区的溶蚀型储层甜点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灰质溶蚀蚀变 成岩体系 溶蚀模拟实验 惠州—陆丰地区 珠一坳陷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扇源汇耦合关系及成因机制——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南洼古近系珠海组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唐武 谢晓军 +5 位作者 熊连桥 郭帅 徐敏 徐恩泽 白海强 刘子玉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3-525,共13页
基于珠江口盆地新采集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钻测井和岩心资料,精细解剖白云南洼古近系渐新统珠海组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扇(简称“洲-扇”),以揭示陆架边缘到深水扇沉积复杂的耦合关系和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珠海组四段—一段沉积时期... 基于珠江口盆地新采集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钻测井和岩心资料,精细解剖白云南洼古近系渐新统珠海组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扇(简称“洲-扇”),以揭示陆架边缘到深水扇沉积复杂的耦合关系和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珠海组四段—一段沉积时期,研究区“洲-扇”沉积体系规模具有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珠海组三段—一段沉积早期深水扇发育,珠海组二段沉积晚期平面分布规模最大。依据顺物源方向洲-扇发育程度的不同,划分出“有洲有扇、有洲无扇、无洲有扇”3种不同类型的洲-扇耦合关系。(1)“有洲有扇”型的陆架区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其下倾方向的陆坡区深水扇发育,强物源供给和相对海平面下降是主控该类型洲-扇系统发育的两大关键因素,而陆架边缘水道的发育有利于在弱物源供给及相对海平面上升时期仍能形成该类型源汇系统。(2)“有洲无扇”型的陆架区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其下倾方向的陆坡区却不发育深水扇,缺“源”、少“渠”和流体改造是形成该类型的3大主要原因。(3)“无洲有扇”型的陆坡区发育深水扇,但溯源其上倾方向陆架区不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陆架边缘的流体改造和陆坡区渠道通畅(水道发育)两者相互耦合共同控制其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架边缘三角洲 深水扇 源汇系统 古近系珠海组 白云凹陷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惠东新区恩平组烃源岩生烃特征及成藏贡献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培 彭光荣 +5 位作者 熊万林 杨兴业 王宇辰 高翔 杜晓东 韩博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60,共12页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惠东新区恩平组厚度达3000 m,沉积特征整体表现为陆相浅水广盆环境,恩平组烃源岩生烃特征和成烃规模一直是困扰研究区勘探的基础问题之一。为厘清上述两个关键问题,以构造学、沉积学以及有机地球化学相结合的研究思...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惠东新区恩平组厚度达3000 m,沉积特征整体表现为陆相浅水广盆环境,恩平组烃源岩生烃特征和成烃规模一直是困扰研究区勘探的基础问题之一。为厘清上述两个关键问题,以构造学、沉积学以及有机地球化学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为指导,在化验分析数据基础之上,重新认识本地区恩平组烃源岩特征、生烃潜力及主要成藏贡献区。研究表明:惠东地区恩平组主体发育三角洲—浅湖相沉积,烃源岩包括煤、碳质泥岩和暗色泥岩;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中等—好,有机质类型为II型,具有早期生油,晚期持续生气的特征;盆地模拟计算原油地质资源量近3×108t,天然气资源量近500×108m3,资源潜力较大;油气源对比表明恩平组烃源岩来源的油气藏主要发育在惠东地区,惠东地区下一步最有利勘探方向为邻近烃源岩的深层恩平组圈闭以及“源-断-脊-圈”匹配较好的浅层珠江、珠海组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平组烃源岩 生烃特征 资源潜力 成藏贡献 惠东新区 珠江口盆地 惠州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超深水区LW21-A井烃源岩分子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成因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俊章 黄玉平 +3 位作者 陈聪 翟普强 张志琳 韩晋阳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62,共12页
珠江口盆地超深水区勘探程度低,珠四坳陷仅LW21-A井有油气发现,通过对其进行系统地特征分子地球化学测试与分析,揭示了所钻遇烃源岩的类型和发现油气的成因。该钻井揭示,文昌组和恩平组发育海相(海侵)泥岩和微咸水浅湖相(近海湖盆)泥岩;... 珠江口盆地超深水区勘探程度低,珠四坳陷仅LW21-A井有油气发现,通过对其进行系统地特征分子地球化学测试与分析,揭示了所钻遇烃源岩的类型和发现油气的成因。该钻井揭示,文昌组和恩平组发育海相(海侵)泥岩和微咸水浅湖相(近海湖盆)泥岩;LW21构造气藏中存在海相(海侵)和湖相2类凝析油;LW21构造气藏中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O_(2),属于CO_(2)气藏,含一定量烷烃气;CO_(2)主要是无机幔源型成因气,烷烃气主要是油型气与海相生物气的混合型干气。这一认识对珠江口盆地超深水区珠四坳陷带的进一步评价和勘探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超深水区 烃源岩 CO_(2)气藏 分子地球化学 油气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西部新生代断裂体系特征及演化过程
12
作者 徐莅莅 范彩伟 +4 位作者 李明 李辉 徐彬 程燕君 吴智平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48,共12页
断裂体系发育是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西部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利用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在精细刻画断裂体系静态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断层活动速率计算恢复断裂体系的动态演化过程,明确了文昌A凹陷西部地区新生代断裂体系发... 断裂体系发育是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西部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利用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在精细刻画断裂体系静态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断层活动速率计算恢复断裂体系的动态演化过程,明确了文昌A凹陷西部地区新生代断裂体系发育的时空差异;并结合区域应力背景分析,探讨了断裂体系演化的成因机制,认为新生代以来三大板块间俯冲、碰撞及古南海俯冲消亡、新南海扩张共同造成的南海北缘区域伸展应力场顺时针旋转控制了断裂体系演化的时空差异。研究表明,文昌A凹陷西部地区断裂体系的发育演化经历了裂陷、拗陷与构造活化三个阶段,分别发育了NE(NEE)向、近EW向以及NW(NWW)向三组优势方向断裂,揭示了区域应力场伸展方向由NW—SE向到近SN向再到NNE—SSW向顺时针转变的过程;依据断裂的组合及沿承关系可将其划分为早期发育的NE向与后期发育的NW向两组交叠断裂带,NE向断裂带活动强度大、具有强烈伸展性质,NW向断裂带与基底先存断裂密切相关,活动强度弱、叠加一定走滑性质。文昌A凹陷西部新生代断裂体系演化的时空差异是对南海北缘区域应力场顺时针旋转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体系 区域应力场 先存断裂 文昌A凹陷西部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北地区煤系烃源岩新认识与勘探实践
13
作者 徐建永 赵凯 +5 位作者 黄胜兵 杨海长 李楠 王升兰 柯岭 崔维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4,共12页
珠江口盆地恩平组煤系烃源岩因分布主控因素认识不清、发育规模不明确,导致勘探潜力被忽视。以煤系烃源岩发育区惠北地区作为研究靶区,利用地震、钻井和地化等资料,系统分析了煤系烃源岩分布主控因素,据此确定煤系烃源岩发育规模和资源... 珠江口盆地恩平组煤系烃源岩因分布主控因素认识不清、发育规模不明确,导致勘探潜力被忽视。以煤系烃源岩发育区惠北地区作为研究靶区,利用地震、钻井和地化等资料,系统分析了煤系烃源岩分布主控因素,据此确定煤系烃源岩发育规模和资源潜力,从而有效指导勘探。研究表明:①纵向上,从恩四段到恩一二段沉积期,惠北地区古气候温暖湿润,古水深逐渐变浅,古构造活动强度逐渐减弱,恩一二段和恩三段有利于煤层的发育和聚集,恩四段沉积期煤层不发育;②横向上,受古沉积条件的控制,煤系烃源岩主要分布于惠州14洼北部缓坡带辫状河三角洲河道间的河漫沼泽和洼陷带滨浅湖内的湖沼范围内。基于煤系烃源岩分布规律,预测惠北地区煤系烃源岩资源量约2亿方油当量,带动了惠北地区周边勘探,也展示了珠江口盆地煤系烃源岩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烃源岩 分布规律 主控因素 恩平组 惠北地区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善古近系内幕成像的关键技术及应用--以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缓坡带古近系为例
14
作者 史运华 陈人杰 +3 位作者 徐颖晶 杨建锋 李颖薇 黄念贵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7-369,共13页
为了解决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西侧缓坡带古近系地震数据处理中信号弱、多次波干扰及低信噪比等问题,研究采用了多项关键技术,包括三维τ-p变换鬼波压制和浅水多次波压制等技术。这些技术旨在通过增强地震资料的信噪比来提高解释精度,尤其... 为了解决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西侧缓坡带古近系地震数据处理中信号弱、多次波干扰及低信噪比等问题,研究采用了多项关键技术,包括三维τ-p变换鬼波压制和浅水多次波压制等技术。这些技术旨在通过增强地震资料的信噪比来提高解释精度,尤其在洼陷内部地层接触关系和基底成像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发现,研究区地震资料有效反射通常集中在6~36 Hz,由于低频和高频端信号的缺失,地层接触关系的精细刻画受到限制。因此,提出利用上述关键技术改善地震资料品质,其中鬼波压制技术成功分离和抑制了鬼波噪声,而浅水多次波压制技术则针对性地预测和衰减了多次波。综合应用这些技术后,成像剖面显示古近系内幕成像得到显著改善,波组特征更明显,地层接触关系更合理,并且中深层复杂断裂的成像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结果表明,鬼波压制和浅水区去多次波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中深层地震资料的品质,对珠江口盆地特别是番禺4洼及其邻近地区的油气勘探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并为相似沉积环境下地震成像剖面品质改善提供了新的技术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τ-p变换鬼波压制 浅水多次波压制 珠江口盆地 番禺4洼 古近系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大地热流特征及其与热岩石圈厚度的关系 被引量:41
15
作者 唐晓音 胡圣标 +4 位作者 张功成 杨树春 沈怀磊 饶松 李卫卫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57-1867,共11页
沉积盆地现今热流特征是岩石圈构造-热演化过程的综合反映和盆地热史恢复的必要约束条件,其总体变化趋势与热岩石圈厚度密切相关.本文根据新收集的珠江口盆地19口钻井温度数据,新增计算了19个大地热流数据,其中12个数据位于深水区(水深... 沉积盆地现今热流特征是岩石圈构造-热演化过程的综合反映和盆地热史恢复的必要约束条件,其总体变化趋势与热岩石圈厚度密切相关.本文根据新收集的珠江口盆地19口钻井温度数据,新增计算了19个大地热流数据,其中12个数据位于深水区(水深大于300 m),丰富了该盆地深水区钻井地热数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绘制了该盆地的大地热流图,并分析了其热流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求解一维热传导方程,计算得到36口井位处的热岩石圈厚度,量化了盆地大地热流与热岩石圈厚度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珠江口盆地大地热流值介于24.2~121.0 mW·m^(-2),平均71.8±13.6 mW·m^(-2),新增盆地深水区钻井平均热流值高达84.5±4.4 mW·m^(-2).大地热流分布整体上从陆架区到陆坡区升高,而热岩石圈厚度整体分布趋势与大地热流相反.大地热流与热岩石圈厚度间存在良好的指数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深水区 大地热流 热岩石圈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及其赋存沉积物特征 被引量:32
16
作者 刘昌岭 孟庆国 +4 位作者 李承峰 孙建业 贺行良 杨胜雄 梁金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1-50,共10页
南海北部陆坡的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各具特色,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样品肉眼不可见,是典型的分散型水合物;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具有块状、脉状、结核状及分散状等多种赋存形式。在实验室内,采用现代分析仪器对这些水合物及... 南海北部陆坡的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各具特色,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样品肉眼不可见,是典型的分散型水合物;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具有块状、脉状、结核状及分散状等多种赋存形式。在实验室内,采用现代分析仪器对这些水合物及其赋存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测试,研究了南海北部陆坡神狐、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微观结构、水合指数、气体组成等基本特征,探讨了沉积物对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形式及微观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神狐海域沉积物中富含钙质微化石和有孔虫有利于水合物生成,且水合物主要分布在其腔体内;珠江口盆地沉积物颗粒更细,且不含微化石与有孔虫,故难以生成分散状水合物。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是典型的Ⅰ型结构,主要组成气体是甲烷,占99.4%以上;神狐海域与珠江口盆地水合物中甲烷分子在大笼的占有率99.3%以上,在小笼中分别为85.7%和91.4%,相应的水合指数分别为5.99和5.90。碳、氢同位素的综合研究表明,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的甲烷主要来源于微生物作用下的CO_2还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神狐海域 珠江口盆地 拉曼光谱 沉积物 气体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高饱和度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特征及机制 被引量:73
17
作者 张伟 梁金强 +6 位作者 陆敬安 尉建功 苏丕波 方允鑫 郭依群 杨胜雄 张光学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70-680,共11页
基于中国南海北部神狐海域GMGS3钻探区内岩心、测井、二维及三维地震数据综合分析,对黏土质粉砂储集层高饱和度扩散型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特征、差异聚集机理及其成藏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饱和度水合物通常对应着高电阻率、低声... 基于中国南海北部神狐海域GMGS3钻探区内岩心、测井、二维及三维地震数据综合分析,对黏土质粉砂储集层高饱和度扩散型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特征、差异聚集机理及其成藏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饱和度水合物通常对应着高电阻率、低声波时差,强似海底反射(BSRs),且在BSRs下部可能存在泥底辟及气烟囱等形式的流体渗漏现象;水合物储集层以黏土质粉砂细粒沉积物为主,局部存在具有较高孔渗性的粉砂细粒沉积物;水合物类型以Ⅰ型为主,在Ⅰ型水合物层的底部可能存在Ⅱ型水合物;水合物气源为热解气、微生物气混合成因,来自白云凹陷中心深部的热成因气通过断层和泥底辟及气烟囱向浅层运移并与原位生物气混合,直至运移至水合物温度、压力稳定区域中富集形成高饱和度水合物;流体运移输导系统影响和控制了高饱和度水合物差异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高饱和度 分布特征 成藏机制 神狐海域 珠江口盆地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沉积构造背景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吴昌荣 彭大钧 +2 位作者 庞雄 叶斌 舒誉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21-227,共7页
从深水扇系统的观点出发,主要基于对最近所采集的穿越整个白云凹陷的700余公里长电缆深反射(深达14 s)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结合南海大洋钻探的成果,对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沉积的构造背景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白云主凹在早中新世... 从深水扇系统的观点出发,主要基于对最近所采集的穿越整个白云凹陷的700余公里长电缆深反射(深达14 s)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结合南海大洋钻探的成果,对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沉积的构造背景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白云主凹在早中新世-中中新世期间(即大约距今25~10 Ma)是一个因坳陷期盆地基底的持续沉降及其相关断裂活动而形成的南海北部陆缘上的斜坡内盆地;白云主凹这个“斜坡内盆地”有别于世界上其它位于被动大陆边缘背景中(如西非近海、巴西近海、墨西哥湾)的斜坡内盆地;海平面变化、沉积物通量变化、构造活动等地质营力都在斜坡内盆地的构造背景上对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在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重要影响.简言之,斜坡内盆地成就了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这为以后进一步全面深入研究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形成机制、演化过程、结构特征等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深水扇 白云凹陷 斜坡内盆地 长电缆深反射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 被引量:20
19
作者 董冬冬 王大伟 +2 位作者 张功成 吴时国 袁圣强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7-22,29,共7页
运用平衡剖面技术对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珠二坳陷的典型测线进行构造演化史恢复,计算不同构造时期的拉张速率及沉积速率等参数,总结其构造沉积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珠二坳陷的构造演化过程可以分为裂陷期和拗陷期两个发育阶段;23 M a之前... 运用平衡剖面技术对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珠二坳陷的典型测线进行构造演化史恢复,计算不同构造时期的拉张速率及沉积速率等参数,总结其构造沉积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珠二坳陷的构造演化过程可以分为裂陷期和拗陷期两个发育阶段;23 M a之前为裂陷期,伸展作用十分强烈,主要断裂构造发育;23 M a后为裂后的拗陷期,伸展作用减弱;坳陷新生代拉张系数为1.15-1.35,不同凹陷在拉张作用、沉积速率和断裂发育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白云凹陷裂陷期发育陆相断陷湖相和水下三角洲沉积,拗陷期发育深水扇和深海沉积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深水区 平衡剖面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13.8Ma陆架边缘三角洲与陆坡深水扇的“源汇”关系 被引量:42
20
作者 祝彦贺 朱伟林 +1 位作者 徐强 吴景富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827-3834,共8页
揭示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浅海陆架与深水陆坡之间的沉积响应关系,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对陆架三角洲、上陆坡复合水道和陆坡重力流沉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对海平面变化、陆架多级坡折演化、陆源碎屑供给强度以及陆架海洋水... 揭示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浅海陆架与深水陆坡之间的沉积响应关系,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对陆架三角洲、上陆坡复合水道和陆坡重力流沉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对海平面变化、陆架多级坡折演化、陆源碎屑供给强度以及陆架海洋水动力作用等四大因素控制着陆架陆坡体系的发育;珠江口盆地中新统韩江组13.8 Ma形成的界面为三级层序界面,该时期低位域晚期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带主体分布在白云凹陷北坡的陆架坡折处,随着物源供给,前缘带不断进积,陆架向陆坡方向生长,在多级坡折、坡度变化以及沉积物自身重力影响下,前缘带沉积物由牵引流搬运向重力流搬运转化,在陆坡复合水道搬运通道的作用下向白云凹陷深水区内再沉积,形成低位域晚期多坡度控制的滑塌体、碎屑流浊流深水扇沉积,构成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特殊的陆架陆坡"源汇"响应系统;该沉积响应具有短暂性、突发性和连续性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韩江组 陆架边缘三角洲 陆坡深水扇 “源汇”响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