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techn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red shale and its indication for ground control in deep underground mining 被引量:6
1
作者 WANG Dong-yi LI Xi-bing +3 位作者 PENG Kang MA Chun-de ZHANG Zhen-yu LIU Xiao-qi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2期2979-2991,共13页
Geotechnical properties of red shale encountered in deep underground mining were characterized on both laboratory and field scale to reveal its unfavorably in geoenvironment.Its constituents,microstructure,strength pr... Geotechnical properties of red shale encountered in deep underground mining were characterized on both laboratory and field scale to reveal its unfavorably in geoenvironment.Its constituents,microstructure,strength properties and water-weakening properties were investigated.In situ stress environment and mining-induced fractured damage zone after excavation were studied to reveal the instability mechanism.The results show that red shale contains swelling and loose clayey minerals as interstitial filling material,producing low shear strength of microstructure and making it vulnerable to water.Macroscopically,a U-shaped curve of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UCS)exist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angle between macro weakness plane and the horizon.However,its tensile strength reduced monotonically with this angle.While immersed in water for72h,its UCS reduced by91.9%comparing to the natural state.Field sonic tests reveal that an asymmetrical geometrical profile of fractured damage zone of gateroad was identified due to geological bedding plane and detailed gateroad layout with regards to the direction of major principle stress.Therefore,red shale is a kind of engineering soft rock.For ground control in underground mining or similar applications,water inflow within several hours of excavation must strictly be prevented and energy adsorbing rock bolt is recommended,especially in large deformation part of gatero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 shale soft rock deep mining geotechnical characterization ground contro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深部巷道大变形分步联合控制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培涛 刘泉声 +2 位作者 朱元广 高峰 范利丹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1-612,共22页
深部巷道大变形已成为深部煤炭安全高效开采的关键制约因素。为实现深部软弱围岩稳定性控制,提出了基于深部巷道大变形演化过程的分步联合支护方案及其理论分析模型。结果表明,深部软弱围岩呈破裂碎胀变形-损伤扩容变形-连续变形的分布... 深部巷道大变形已成为深部煤炭安全高效开采的关键制约因素。为实现深部软弱围岩稳定性控制,提出了基于深部巷道大变形演化过程的分步联合支护方案及其理论分析模型。结果表明,深部软弱围岩呈破裂碎胀变形-损伤扩容变形-连续变形的分布特征。分步联合支护后,围岩极限承载力随锚杆和锚索等效支护力增大呈线性增大趋势,但随注浆修复系数呈指数增大趋势。锚杆和锚索支护设计时应以极限承载力所需的注浆修复系数等于1.0时的等效支护力临界条件为基准。深浅孔注浆支护时须同时考虑注浆修复系数和围岩破裂区半径。不同支护措施的协同支护参数可由破裂修复区围岩极限承载平衡条件确定。数值模拟和工程应用分析表明,分步联合支护可实现深部软弱围岩碎胀大变形控制,具有较高的工程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软弱围岩 大变形 分步联合支护 承载平衡 协同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软岩大变形巷道变径分区卸压围岩控制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吴锋锋 谷浩源 +4 位作者 杨培举 刘长友 魏民涛 蒋与飞 王平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7,共15页
为解决深部软岩巷道围岩大变形、返修次数多难题,以泉店煤矿21运输下山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工程实践等方法,提出了巷道变径分区卸压技术,建立了卸压参数理论模型,得出了卸压关键参数选取区间与弹性应变能密度分布规律,... 为解决深部软岩巷道围岩大变形、返修次数多难题,以泉店煤矿21运输下山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工程实践等方法,提出了巷道变径分区卸压技术,建立了卸压参数理论模型,得出了卸压关键参数选取区间与弹性应变能密度分布规律,揭示了钻孔卸压能量耗散原理,确定了卸压关键参数的最佳取值。研究表明:(1)通过变径分区卸压技术改善了浅部围岩能量环境,减少了顶底板能量升高区面积,并将肩角和底角区域聚集能量向深部转移,实现了巷道精准卸压控制。(2)随着浅部小直径钻孔长度(L1)、深部大直径钻孔长度(L2)、深部大直径钻孔半径(r)增加,其弹性应变能密度曲线相应的前峰值、后峰值以及后峰值升高,整体呈正相关。(3)随着深部大直径钻孔间距(D)增加,孔间弹性应变能密度峰值变化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稳定的特点,而钻孔间联合卸压效果与其呈现负相关,依据弹性应变能量峰值增幅得出了影响卸压效果的关键参数权重顺序依次为:L1、L2、r、D。(4)依据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确定了21采区运输下山巷道卸压技术关键参数合理值,巷道实施变径分区卸压技术后,两帮及顶底板变形量分别降低了58.7%、23.7%以及27.4%,巷道稳定得到有效控制,证实了变径分区卸压技术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大变形巷道 软岩 能量释放 弹性能密度 变径分区卸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复杂破碎软岩巷道围岩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4
作者 石磊 王鹏 +1 位作者 姜丙孝 孙耀辉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5-223,共9页
针对金能煤矿1201回风巷道存在的深部高应力软岩难支护问题,通过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工业性试验,系统地分析了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机理,并提出了有效的支护方案。首先研究分析了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的主要机理,指出地质条件差... 针对金能煤矿1201回风巷道存在的深部高应力软岩难支护问题,通过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工业性试验,系统地分析了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机理,并提出了有效的支护方案。首先研究分析了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的主要机理,指出地质条件差、围岩渗水、支护参数不合理是导致巷道变形失稳的主要因素。基于以上变形特征,提出了一种“锚杆(索)+金属管棚+注浆+钢筋网”联合支护方案。该方案通过长短锚索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深浅部围岩的有效支护,提高了围岩的整体稳定性。在理论分析方面,基于莫尔-库伦准则,对比了原始支护方案与优化支护方案的支护作用力和围岩强度变化,从理论上验证了优化支护方案的适用性。并数值模拟分析了优化支护方案在巷道顶板支护应力、两帮支护应力、支护水平位移、支护垂直位移等方面均显著优于矿井巷道原始支护方案,分别提高了约0.02 MPa、0.08 MPa、125 mm和137 mm。同时,为验证优化支护方案的实际效果,在现场进行工业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优化支护方案后巷道的顶底板和两帮围岩控制效果分别提高了约59.20%和62.42%,显著优于原始支护方案。综上所述,优化后的联合支护方案在深部复杂破碎软岩巷道围岩变形控制作用效果满足矿井需要,并为其他类似地质条件下的矿井巷道支护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软岩 围岩控制 注浆锚固 联合支护 现场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米深井大采高工作面超前切顶卸压软岩大巷防护技术
5
作者 石智涵 刘学生 +4 位作者 高宇栋 李虎 李学斌 孔令哲 卢文龙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3-175,共13页
千米深井大巷受“三高一扰动”影响,围岩控制困难,其中,厚煤层采动影响下软岩大巷变形破坏问题尤为突出,影响工作面安全回采。本文以口孜东煤矿14采区为工程背景,得到140502工作面回采末期软岩大巷变形破坏规律,进行大巷变形破坏原因力... 千米深井大巷受“三高一扰动”影响,围岩控制困难,其中,厚煤层采动影响下软岩大巷变形破坏问题尤为突出,影响工作面安全回采。本文以口孜东煤矿14采区为工程背景,得到140502工作面回采末期软岩大巷变形破坏规律,进行大巷变形破坏原因力学分析,提出围岩破坏能量判据,得出悬臂长度L3越长,大巷围岩内能量U越大,获得大巷严重变形破坏原因,即大巷围岩长期承受高静应力作用,对于动载扰动作用影响更为敏感,极易变形破碎。进一步建立工作面悬臂楔形结构力学模型,发现悬臂角度与超前支承应力的峰值呈现负相关,即悬臂角度愈大,超前支承应力的峰值愈小。据此提出停采线超前爆破切顶卸压巷道控制技术,通过理论分析设计了钻孔角度、高度、位置等切顶卸压参数,利用FLAC3D比选切顶范围,降低了爆破施工量。制定140504工作面爆破切顶卸压方案,即在140504工作面风巷内停采线外17 m、23 m处分别布置一组相同的爆破面,超前工作面回采150 m起爆,每组断面斜向上穿层设计5个钻孔,呈扇形分布,布置钻孔时应避开工作面顶板上方存在的140504工作面高抽巷。在工作面回采期间对三条大巷展开监测,结果表明,140504工作面回采后西翼回风大巷、西翼主运胶带机大巷及西翼轨道大巷两帮移近量分别为17.6 cm、13.4 cm和8.4 cm。相较于140502工作面回采期间两帮移近量分别减小64.08%、60.59%和30.00%,控制效果较好,保障了工作面安全回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米深井 大采高 切顶 软岩大巷 防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性能混凝土加固深埋软岩隧道的支护结构参数研究
6
作者 吕芳 冯斌 滑杰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0-233,239,共5页
以M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对超高性能混凝土加固深埋软岩隧道的支护结构参数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锁脚锚管的长度增大,墙中部位和拱顶的收敛变形表现为逐渐增大的趋势,受锁脚锚管长度的影响最大的是左拱腰、右... 以M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对超高性能混凝土加固深埋软岩隧道的支护结构参数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锁脚锚管的长度增大,墙中部位和拱顶的收敛变形表现为逐渐增大的趋势,受锁脚锚管长度的影响最大的是左拱腰、右拱腰部位收敛变形,其收敛变形随锁脚锚管长度的增大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在锁脚锚管长度从4.5 m提高到7.5 m时,围岩塑性区分布表现为逐渐减小的趋势;左拱腰和右拱腰部位的塑性区范围主要受锁脚锚管长度显著影响,随着锁脚锚管长度的增加,这两个部位的围岩塑性区范围会相应减小。当锁脚锚管长度从5.5 m增加到6.5 m时,最大拉应力均在墙中部位出现,在锁脚锚管长度为5.5 m时,拱腰部位初期支护具有最小应力。在钢拱架间距从0.55 m提高到0.65 m时,墙中是洞周围岩塑性区增大最大的部位;在钢拱架间距从0.65 m提高到0.75 m时,增大较为明显的是洞周围岩的塑性区。支护结构参数为锁脚锚管长度5.5 m,钢拱架间距0.65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超高性能混凝土 支护结构 参数优化 深埋软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ound stability of underground gateroad with 1 km burial depth: A case study from Xingdong coal mine, China 被引量:14
7
作者 ZHANG Guang-chao HE Fu-lian +1 位作者 LAI Yong-hui JIA Hong-gu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6期1386-1398,共13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tegrated investigation of the ground stability of a deep gateroad with a 1 km burial depth based on a field test, case studies, and numerical modelling. In situ stress measurements and mechani...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tegrated investigation of the ground stability of a deep gateroad with a 1 km burial depth based on a field test, case studies, and numerical modelling. In situ stress measurement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tests were first conducted in the test site. Then, the deformation behavior, stress and yield zone distributions, as well as the bolts load of the gateroad, were simulated using FLAC3D software. The model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soft rock properties and high in situ stress were the main factors for the deep gateroad instability, and the shear slip failure induced by the high stress was the primary failure model for the deep rock mass. In addition, the unsuitable support patterns, especially the relatively short bolts/cables with low pre-tensions, the lack of high-strengthen secondary supports and the unsupported floor strata,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gateroad instability. Subsequently, a new combined supporting strategy, incorporating longer bolts/cables, yielding ring supports, and grouting measures, was proposed for the deep gateroad, and its validity was verified via field monitoring. All these could be a refere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the gateroad with 1 km burial dep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coal mine soft rock burial depth failure mechanism deformation behavior support strate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井松软围岩煤巷采动增跨效应及防控技术 被引量:4
8
作者 王方田 刘超 +2 位作者 翟景辉 张洋 牛滕冲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86,共11页
针对深井松软煤巷围岩变形严重、巷道支护困难等问题,以城郊煤矿LW21106工作面沿空巷道为工程背景,建立了采动巷道增跨模型,揭示了采动增跨效应演化机理。通过构建巷道顶板横纵弯曲梁模型,指出顶板横向受力、巷道等效跨度、煤岩强度是... 针对深井松软煤巷围岩变形严重、巷道支护困难等问题,以城郊煤矿LW21106工作面沿空巷道为工程背景,建立了采动巷道增跨模型,揭示了采动增跨效应演化机理。通过构建巷道顶板横纵弯曲梁模型,指出顶板横向受力、巷道等效跨度、煤岩强度是巷道围岩损伤破坏的主控因素,提出了采动增跨效应防控对策并进行工业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受采动影响,巷道经历“初始围岩稳定—围岩裂隙发育扩展—围岩剪切破坏加剧—等效跨度增加”过程;巷道顶板最大正应力与应力集中系数、顶板等效跨度、巷道断面尺寸及埋深成正相关关系;巷道顶板在高应力环境下易发生拉剪破坏,增加顶板锚索数量以及锚索预紧力有利于增强顶板初期完整性。基于巷道变形破坏主控因素,提出“围岩加固–卸压–强化支护”协同防控策略;针对现场条件,采用煤柱侧向切顶+注浆加固并对破碎区域补充锚索强化支护的防控技术。现场监测结果表明,煤柱帮最大移近量为18.89cm,顶板下沉量为25.86cm,两帮移近量为29.65 cm,有效控制了煤巷围岩变形,为深井松软围岩巷道变形控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井 松软围岩 采动增跨效应 主控因素 协同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极松软围岩沿空巷道稳定性控制及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袁安营 田鑫 +1 位作者 李唐 徐超凡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44,共9页
针对深部高应力作用下极松软围岩变形量大、破碎程度高、巷道难支护等问题,以丁集煤矿1232(3)沿空巷道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现场监测和井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深部高应力极松软围岩沿空巷道破坏特征及阶段性控制原理和技术进行研... 针对深部高应力作用下极松软围岩变形量大、破碎程度高、巷道难支护等问题,以丁集煤矿1232(3)沿空巷道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现场监测和井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深部高应力极松软围岩沿空巷道破坏特征及阶段性控制原理和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距巷道迎头距离的不断增大,巷道两帮应力的不对称性逐渐增大,实体煤侧应力峰值为37.18 MPa大于煤柱侧35.21 MPa,1242(3)终采线50 m范围内存在应力集中,最大达33 MPa,巷道围岩塑性区发育程度为煤柱帮大于实体煤帮大于顶底板;从巷道掘进过程中所经历的复杂围岩变化过程,将全巷道划分为5种典型的围岩变化阶段来分析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和破坏机理,揭示了在高应力作用下深部软岩沿空巷道围岩变形量大,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和非对称性的特征;基于巷道初步设计方案和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及时有效的调整支护方案,对巷道进行分段式、非对称、区域化综合治理,形成深部软岩巷道围岩控制长效机制,为同类型深部软岩巷道地压治理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高应力 极松软围岩 沿空巷道 围岩控制 阶段性支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埋深软岩隧道平行导洞合理超前距离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谭忠盛 张宝瑾 +4 位作者 马建华 陈应武 赵金鹏 范晓敏 王雪冰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7,共7页
为解决滇藏铁路丽香线哈巴雪山隧道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大变形问题,采用数值模拟、现场监测的方法,对哈巴雪山隧道不同平行导洞超前距离下隧道变形及正洞区域应力进行研究,提出平行导洞的合理超前距离。研究结果表明:1)哈巴雪山隧道平行导... 为解决滇藏铁路丽香线哈巴雪山隧道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大变形问题,采用数值模拟、现场监测的方法,对哈巴雪山隧道不同平行导洞超前距离下隧道变形及正洞区域应力进行研究,提出平行导洞的合理超前距离。研究结果表明:1)哈巴雪山隧道平行导洞超前正洞的距离应设定为100 m,此时平行导洞对正洞区域的应力释放效果已达90%以上。2)平行导洞的设置使正洞拱顶沉降减小6.92%,上台阶水平收敛减小14.58%,下台阶水平收敛减小10.8%。由此可知,平导超前开挖能够减小正洞支护变形,对正洞水平收敛的控制效果大于拱顶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埋深 软岩隧道 应力释放技术 平行导洞 超前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宁)成(都)铁路高地应力节理发育软岩地层隧道支护体系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贺思悦 李国良 +2 位作者 邢培刚 何永旺 符亚鹏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6-112,共7页
为保证西成铁路高地应力节理发育软岩大变形隧道安全修建,采用现场勘察、室内试验、地应力测试、工程类比、数值模拟等方法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西成铁路与毗邻兰渝线地质条件类似,均以二叠系、三叠系板岩与砂岩为主,层理清晰、节理裂隙发... 为保证西成铁路高地应力节理发育软岩大变形隧道安全修建,采用现场勘察、室内试验、地应力测试、工程类比、数值模拟等方法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西成铁路与毗邻兰渝线地质条件类似,均以二叠系、三叠系板岩与砂岩为主,层理清晰、节理裂隙发育,地应力以水平主应力为主导,水平主应力在10~30 MPa之间,竖直主应力在4~13 MPa之间,有较强水平构造应力作用,兰渝线控制围岩变形主要采用增加预留变形量、自进式长锚杆、钢花管加固、增加初支及衬砌刚度、钢纤维喷射混凝土等技术措施。在此基础上针对西成铁路节理发育软岩大变形主要发生在垂直节理倾角方向上的特点,提出首先增大矢跨比,然后增大钢拱架刚度,对于Ⅲ级大变形在垂直节理方向设置预应力锚索的非对称大变形隧道支护体系,该支护体系相比传统支护体系能够减小13.8%~21.2%软岩变形,对于控制节理发育软岩变形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软岩隧道 软岩大变形 节理发育软岩 深部隧道 支护体系 变形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炉山隧洞不良地质段“L”型地面超前注浆方案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利鹏 李坚 +3 位作者 雷啸天 郭亚欣 王廷超 陶志刚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94-1304,共11页
为解决隧道(洞)建设过程中不良地质段突泥涌水和软岩大变形等问题,依托滇中引水工程香炉山隧洞,提出一种采用全孔长度超过500 m的地面“L”型定向钻孔注浆并辅以洞内超前注浆的加固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确定这一方法的具体设计方案。首先,... 为解决隧道(洞)建设过程中不良地质段突泥涌水和软岩大变形等问题,依托滇中引水工程香炉山隧洞,提出一种采用全孔长度超过500 m的地面“L”型定向钻孔注浆并辅以洞内超前注浆的加固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确定这一方法的具体设计方案。首先,通过现场地质调查与分析,揭示不良地质区段香炉山隧洞建设的技术难点;其次,介绍“L”型定向钻孔注浆的施工过程及注浆工艺;然后,设计出一种能够提高地层稳定性的“L”型地面超前注浆方案,并对地层进行加固;最后,采用掌子面揭示、注浆技术以及大地电磁检测等手段证明现场注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Z1+Z2+Z4”钻场设计为最优地面超前注浆技术方案;2)“L”型定向钻孔注浆辅以洞内超前注浆技术可满足盲区注浆区域覆盖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前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埋隧洞 输水隧洞 不良地质段 突泥涌水 软岩大变形 地面“L”型定向钻孔注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井高应力软岩巷道底鼓力学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孙福江 宋平 庞新坤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50,共6页
为解决林西矿深井高应力软岩巷道底鼓问题,论文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实测相结合方法,研究分析出了深井高应力软岩巷道底鼓力学机理及控制技术,得出了如下结论:(1)推导出了巷道两侧底板极限破坏深度、极限破坏宽度以及沿滑移面有效滑动力... 为解决林西矿深井高应力软岩巷道底鼓问题,论文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实测相结合方法,研究分析出了深井高应力软岩巷道底鼓力学机理及控制技术,得出了如下结论:(1)推导出了巷道两侧底板极限破坏深度、极限破坏宽度以及沿滑移面有效滑动力的计算公式;(2)判断出了林西矿1791-2工作面回风巷底板破坏为挤压流动性底鼓,全断面破坏鼓起形式;(3)分析出了巷道底鼓机理、底鼓原因以及控制途径;(4)提出了“顶、帮、底同治”控制巷道底鼓技术,顶帮采用高强预应力锚杆网+锚索支护,底板采用预应力锚索锚注加固+混凝土铺底技术;(5)现场工业试验表明巷道底鼓得到了有效遏止,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井 高应力 软岩巷道 底鼓机理 底板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煤系软岩大巷全断面锚注修复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何尚森 刘瑞鹏 +2 位作者 丁鹏 余宏 宋乐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9-159,共11页
为解决深部煤系软岩大巷变形剧烈、持续时间长且支护困难的问题,以王洼煤矿8煤层南深部集中运输大巷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勘查、矿物组分分析、围岩应力测试、数值模拟分析等方式,揭示了造成深部煤系软岩大巷产生强烈变形的主要原因,得... 为解决深部煤系软岩大巷变形剧烈、持续时间长且支护困难的问题,以王洼煤矿8煤层南深部集中运输大巷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勘查、矿物组分分析、围岩应力测试、数值模拟分析等方式,揭示了造成深部煤系软岩大巷产生强烈变形的主要原因,得出加强深部煤系软岩大巷支护的控制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煤系软岩的劣化程度和支护失效特征,提出了基于全断面高强锚索支护+喷浆+全断面注浆锚索锚注支护+钢棚支护的主被动联合补强修复支护方案,并建立了修复支护的“三个阶段、四个步骤”工艺体系。研究结果表明:8煤层南深部集中运输大巷围岩成分复杂、质地软弱、遇水易膨胀崩解,且处于高地应力环境,应力集中系数达到1.46,总体表现出变形速率快、持续时间长、变形量大的特点;原支护设计存在支护强度不足、未针对软岩特性采取有效措施的缺陷,导致顶板、巷帮部分锚杆锚索破断失效;进行全断面锚注修复支护后,形成高强度、范围大、连续性强的预应力场,预应力场有效影响深度增大至原支护的1.5倍。现场试验监测显示:补强修复支护后,大巷巷帮及顶底板变形趋于稳定,表明全断面锚注修复支护工艺对深部煤系软岩大巷的稳定性控制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巷道 软岩 剧烈变形 全断面支护 锚索 预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胀性软破岩层深竖井施工分级支护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林健华 黄敏 +1 位作者 温晨 饶帝军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1-208,共8页
境外某铜金矿千米深竖井在通过膨胀性软破岩层(泥灰岩)时,围岩遇水膨胀压力极大,先后出现两次井壁垮塌和开裂的情况,对施工进度及施工人员安全产生极大影响。为解决该问题,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及国内外类似施工案例,对通过膨胀性软破岩层... 境外某铜金矿千米深竖井在通过膨胀性软破岩层(泥灰岩)时,围岩遇水膨胀压力极大,先后出现两次井壁垮塌和开裂的情况,对施工进度及施工人员安全产生极大影响。为解决该问题,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及国内外类似施工案例,对通过膨胀性软破岩层的井壁破裂机理进行分析,针对性地制定井壁破裂修复方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查施工地点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通过分析与总结,提出深竖井不良岩层的施工及分级支护方案,对其所穿过的膨胀性软破岩层的围岩制定分级表,根据不同岩体等级分别提出相应的施工及具体支护方案。通过对两次破裂处井壁的修复,较长时间内未出现裂缝及漏水现象,修复效果良好,达到预期;此外,竖井井筒后续施工中在采用分级支护方案后,井筒顺利通过厚度超过500 m的不良岩层,且在工期、质量、安全三个方面都取得良好效果,保障该深竖井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该工程为膨胀性软破岩层中的深竖井掘进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性软破岩层 井壁修复 深竖井 分级支护 超前管棚 锚喷支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压耦合不同锚固长度锚固体受力特征及拉拔荷载传递规律研究
16
作者 王佳奇 姚直书 +3 位作者 刘小虎 方玉 许永杰 李会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628-4640,共13页
为探究深部软岩巷道温压耦合环境下不同锚固长度锚固体受力特征及拉拔荷载传递规律,首先,基于三阶段线性函数剪切滑移模型,采用荷载传递法推导弹性阶段锚固剂-围岩界面剪应力和锚杆轴力分布公式;然后,分析不同锚固条件下的锚固段弹性阶... 为探究深部软岩巷道温压耦合环境下不同锚固长度锚固体受力特征及拉拔荷载传递规律,首先,基于三阶段线性函数剪切滑移模型,采用荷载传递法推导弹性阶段锚固剂-围岩界面剪应力和锚杆轴力分布公式;然后,分析不同锚固条件下的锚固段弹性阶段锚固剂-围岩界面剪应力和锚杆轴力分布特征,由锚固体拉拔试验得到拉拔荷载传递规律和锚固体破裂特征,并对锚固体极限拉拔荷载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温度、侧压系数、锚固长度、围岩抗压强度与锚固体极限拉拔荷载的关系;最后,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验证拉拔荷载传递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弹性拉拔阶段,沿锚固方向,锚固段锚杆轴力呈近似线性递减分布,锚固剂-围岩界面剪应力呈下凹型递减分布;在传递过程中拉拔荷载不断衰减,锚杆自由段拉拔荷载衰减速率较小,传递至锚固段时,荷载衰减速率增大;当锚固长度较短时,锚固段内锚杆轴向应力的衰减速率逐渐增大,随着锚固长度增加,由外向内锚杆轴向应力衰减速率呈先快后慢变化趋势;锚固体的极限拉拔荷载与锚固长度、围岩强度、侧压系数呈正相关,与温度呈负相关,并得到极限拉拔荷载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研究结果可为深部软岩巷道锚杆支护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软岩 温压耦合 锚固长度 荷载传递 应力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变形巷道限阻耗能型支护结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郑群 余国锋 +2 位作者 仇文革 陈昊喆 刘洋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8-126,共9页
为了解决深部煤矿开采过程中所遇到的“高地应力、大变形、支护结构破坏”等问题,以朱集东矿东部辅助轨道大巷为工程背景,采用变形监测与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深井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特征规律;依据围岩耗能支护理念,设计出控制巷道围岩能量... 为了解决深部煤矿开采过程中所遇到的“高地应力、大变形、支护结构破坏”等问题,以朱集东矿东部辅助轨道大巷为工程背景,采用变形监测与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深井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特征规律;依据围岩耗能支护理念,设计出控制巷道围岩能量释放与变形的“限制支护阻力阻尼器”(简称“限阻器”);通过数值分析与室内静压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得到限阻器试件的性能指标与设计参数之间的关系,并验证限阻器的工作性能;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对比巷道常规支护与限阻耗能支护形式的变形与受力情况,验证巷道限阻耗能型支护方案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限阻器的试验压缩量均达到了80%以上,具有较大的变形行程,在保证初期支护发生较大变形的前提下,达到降低围岩压力、耗散围岩能量的目的。限阻耗能支护较巷道常规支护最大主应力值分别降低51.2%、89.8%,提高了结构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井软岩巷道 数值模拟 围岩耗能支护 限阻耗能型支护 限阻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软弱膨胀岩层深竖井掘砌工艺优化
18
作者 朱笑颜 曾宪涛 +1 位作者 马运亮 彭新华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7-164,共8页
针对深竖井在穿越软破膨胀岩层时遇到的掘砌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工艺优化。随着矿产资源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深竖井的开挖日益广泛,而深竖井掘砌工艺是深竖井建设的重要环节,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围岩控制和支护工艺上。本研究针对某矿... 针对深竖井在穿越软破膨胀岩层时遇到的掘砌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工艺优化。随着矿产资源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深竖井的开挖日益广泛,而深竖井掘砌工艺是深竖井建设的重要环节,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围岩控制和支护工艺上。本研究针对某矿进风井面临的软弱膨胀围岩遇水膨胀、高地应力和掘进速度慢等工程难题,提出了3个优化方案。利用FLAC^(3D)有限元软件对4个掘砌方案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探讨了掘砌过程中围岩和衬砌塑性区及位移场的变化规律,并最终提出了适用于现场的掘砌方案。并通过现场工程试验进一步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证明了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为深竖井穿越软弱膨胀岩层的相关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了技术支撑,确保了深竖井工程的安全和高效施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竖井 软破岩层 掘砌工艺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软岩巷道支护原理及应用 被引量:247
19
作者 柏建彪 王襄禹 +1 位作者 贾明魁 侯朝炯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32-635,共4页
针对深部软岩巷道四周来压、整体收敛、变形强烈的特点,研究深部软岩巷道支护原理,提出了主动有控卸压的方法,释放围岩膨胀变形能,将高应力向围岩深部转移,减小浅部围岩应力。针对古汉山矿西大巷地质条件确定了合理的释放变形空间;提出... 针对深部软岩巷道四周来压、整体收敛、变形强烈的特点,研究深部软岩巷道支护原理,提出了主动有控卸压的方法,释放围岩膨胀变形能,将高应力向围岩深部转移,减小浅部围岩应力。针对古汉山矿西大巷地质条件确定了合理的释放变形空间;提出应用高水速凝材料注浆加固遇水弱化、膨胀的泥岩;研究得到确定合理二次支护时间的方法;该成果成功地应用于工程实践,有效控制了深部软岩巷道大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巷道 软岩巷道 主动有控卸压 注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固底板对深部软岩巷道两帮稳定性影响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47
20
作者 李树清 王卫军 +1 位作者 潘长良 杨磊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3-126,共4页
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了底板支护和注浆加固底板后深部软岩巷道两帮围岩的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加固软弱底板后巷道两帮围岩变形量减小,尤其是巷道两帮下部围岩变形量减小幅度较大,两帮围岩塑性区范围和软化区范围缩小,两帮围岩主应力升高... 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了底板支护和注浆加固底板后深部软岩巷道两帮围岩的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加固软弱底板后巷道两帮围岩变形量减小,尤其是巷道两帮下部围岩变形量减小幅度较大,两帮围岩塑性区范围和软化区范围缩小,两帮围岩主应力升高区范围缩小,主应力峰值区域更加靠近巷道周边.从而得出:加固软弱底板有利于提高深部软岩巷道两帮围岩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固底板 深部开采 软岩巷道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