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文强迫下海平面变化对深水沉积体系的影响机制
1
作者 徐恩泽 张尚锋 +3 位作者 王雅宁 朱锐 范东旭 张泽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4-241,299,共9页
该研究旨在揭示天文强迫下海平面变化对深水沉积体系,尤其是砂体发育的影响机制。通过分析气候周期性波动对南海珠江口盆地深水沉积体系的影响,进一步探索海平面变化与深水扇体的响应关系,为深水油气储层预测提供科学依据。文中采用旋... 该研究旨在揭示天文强迫下海平面变化对深水沉积体系,尤其是砂体发育的影响机制。通过分析气候周期性波动对南海珠江口盆地深水沉积体系的影响,进一步探索海平面变化与深水扇体的响应关系,为深水油气储层预测提供科学依据。文中采用旋回地层学分析方法建立高分辨率绝对天文年代标尺,运用DYNOT,ρ1模型恢复海平面变化曲线,并结合高分辨率地震属性分析及钻井数据,对南海珠江口盆地渐新世深水沉积体系的砂体发育进行了定量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4 Myr的天文周期在控制海平面变化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影响了主要砂体发育时期的形成;识别了6个主要砂体发育时期(约33.9,31.1,29.2,27.4,25.3,23.0 Ma),且在该时期识别了17个深水扇体。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天文强迫下气候-海平面-沉积体系的耦合关系,而且为深水油气储层预测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回地层学 古气候 海平面变化 深水沉积体系 影响机制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洋流系统对海平面高度变化的响应:基于区域海洋模式(ROMS)试验
2
作者 李振 覃国金 +2 位作者 朱广坤 李兴锐 张彧瑞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共10页
地质历史时期海平面变化叠加在板块运动之上,引起海岸线进退、沿海和陆架区域出露或淹没,从而影响全球大洋环流格局和区域海洋系统。本研究聚焦西太平洋对极端海平面升降的响应,使用区域海洋模式(ROMS)探讨末次盛冰期(LGM)情景下极端低... 地质历史时期海平面变化叠加在板块运动之上,引起海岸线进退、沿海和陆架区域出露或淹没,从而影响全球大洋环流格局和区域海洋系统。本研究聚焦西太平洋对极端海平面升降的响应,使用区域海洋模式(ROMS)探讨末次盛冰期(LGM)情景下极端低海平面SLdrop120(海平面下降120 m)和全球大陆冰盖融化情况下极端高海平面SLrise65(海平面上升65 m)对该区域温盐格局和主要洋流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海平面升降对该区域洋流系统有重要非线性影响,而对温盐格局影响主要体现在边缘海或靠近大陆边缘区域,且可以通过贯通性变化来解释这些差异。与现代海平面相比,极端低海平面导致近岸陆架海出露、台湾海峡关闭等,切断了西边界流入侵南海,导致东海的黑潮输运向外海方向移动,主轴断面流量减少。与前人考虑LGM冰期气候态的研究结果相比,此减少趋势说明LGM时期海平面降低和冰期气候驱动的效应相抵消。而高海平面则引起岸线向陆推移,渤海等近海海域面积增加、台湾海峡拓宽,使得西边界流向西拓展,对黑潮主流结构有分流作用。关于控制太平洋和印度洋交换的印尼贯穿流ITF,其西支路径因水深较浅而对海平面变化响应更明显。在极端低海平面情景下,卡里马塔海峡关闭、ITF的西支被切断,来自西支的淡水阻塞效应因此消失,这导致通过望加锡海峡的流量反而增加了2.31 Sv(1Sv=1×10^(6)m^(3)/s);相反,在高海平面情景下,西侧的卡里马塔海峡和望加锡海峡均变宽,同时托雷斯海峡打开,使得进入印度洋的流量比现在海平面情景增大。这些结果表明,西太平洋黑潮和印尼贯穿流对海岸线变迁的响应呈非线性规律,并强调了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海平面变化对区域洋流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海洋模式(ROMS) 东海黑潮(KC) 印尼贯穿流(ITF) 大陆冰量变化 极端海平面升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卫星测高重力数据的南海海平面变化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谢友鸽 《海洋测绘》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共5页
为明确南海海平面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分析海水质量与海平面变化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测高卫星数据(1993年1月—2015年12月)联合时变重力数据(2004年1月—2015年12月)利用最小二乘直线拟合和Morlet小波分析南海海平面变化的方法。研究结果表... 为明确南海海平面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分析海水质量与海平面变化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测高卫星数据(1993年1月—2015年12月)联合时变重力数据(2004年1月—2015年12月)利用最小二乘直线拟合和Morlet小波分析南海海平面变化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近23年南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5.81 mm/a,海水质量增加贡献了22.4%的海平面上升,南海近岸区域海平面异常大于中部区域,平均海平面异常谷值和峰值分别为-4.31 cm和5.68 cm,海平面和海水质量上升速率总体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形态,海平面异常和海水质量变化量的周期性都以1a尺度最为明显。南海海平面上升显著,中南部海域海平面异常相对稳定,边缘区域受接壤季风影响波动相对较大,海水质量和海平面时空变化特征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高卫星 南海海平面变化 海平面异常 海水质量变化 GRACE重力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rgo盐度漂移修正及其对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4
作者 宋哲 张子占 +2 位作者 郑硕 闫昊明 高春春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79-1185,共7页
基于不同机构(SIO、JAM和EN4)发布的多套Argo数据集,分析盐度漂移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6年以后,3家机构发布的盐度数据集都存在明显的系统性漂移,且不同深度层的盐度漂移幅度差异较大。为此,基于赤池信息量准则(Akaike informat... 基于不同机构(SIO、JAM和EN4)发布的多套Argo数据集,分析盐度漂移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6年以后,3家机构发布的盐度数据集都存在明显的系统性漂移,且不同深度层的盐度漂移幅度差异较大。为此,基于赤池信息量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提出面向特定深度层盐度漂移的多项式修正方法。该方法能有效修正0~2000m深度范围内Argo数据集的盐度偏差,使得2005~2021年的GMSL预算平衡偏差减少约43%。盐度漂移具有复杂的空间关联性,全球盐容海平面变化趋势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北大西洋区域最为显著,修正后其空间分布趋于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go盐度漂移 海平面预算 盐容海平面变化 比容海平面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四年全球海水质量变化及其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金涛勇 李建成 +1 位作者 王正涛 姜卫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9-56,共8页
本文利用卫星重力、卫星测高和海洋温盐数据反演计算全球海水质量变化,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卫星重力数据利用2003年1月~2006年12月的GRACE月时变重力场球谐系数,同时考虑替换一阶项和C_(20)项,并进行了相关误差滤波、高斯滤波和陆地... 本文利用卫星重力、卫星测高和海洋温盐数据反演计算全球海水质量变化,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卫星重力数据利用2003年1月~2006年12月的GRACE月时变重力场球谐系数,同时考虑替换一阶项和C_(20)项,并进行了相关误差滤波、高斯滤波和陆地水文信号泄漏改正,计算得到海洋等效水高变化;利用相同时间跨度的卫星测高数据和海洋温度、盐度水文观测数据,计算全球海平面变化和比容海平面变化,反演得到海水质量变化.反演的两种海水质量变化的年际变化特征一致性较好.三种数据得到的长期趋势变化,与1993~2003年的结果相比,可以看出,海水质量变化加速,并已成为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 卫星测高 海水质量变化 比容海平面变化 海平面上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宜昌地区奥陶纪层序地层及扬子地区五峰组沉积环境的讨论 被引量:31
6
作者 肖传桃 姜衍文 +2 位作者 朱忠德 李艺斌 潘云唐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3期339-346,共8页
运用露头层序地层学原理与方法,将宜昌地区奥陶系划分为三个Ⅱ型层序,并阐述了各层序的体系域特征和形成的沉积动力学机制以及海平面变化对沉积、生物迁移及环境的控制作用。认为研究区奥陶纪存在三个海平面变化旋回:第一个旋回发生... 运用露头层序地层学原理与方法,将宜昌地区奥陶系划分为三个Ⅱ型层序,并阐述了各层序的体系域特征和形成的沉积动力学机制以及海平面变化对沉积、生物迁移及环境的控制作用。认为研究区奥陶纪存在三个海平面变化旋回:第一个旋回发生于两河口期早期至晚期;第二个旋回发生于两河口期末期至大湾期初期;第三个旋回发生于大湾期早期至五峰期末期,并识别出两个平衡型碳酸盐岩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宜昌地区下奥陶统生物礁均形成于高海平面时期,五峰期早期为海平面的最大上升期,五峰页岩属典型的凝缩段沉积,观音桥段形成于高海平面时期。在对五峰组沉积速率、生态及沉积特征等分析基础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扬子地区 奥陶纪 五峰组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PCC气候情景下全球海平面长期趋势变化 被引量:9
7
作者 陈长霖 左军成 +1 位作者 杜凌 何倩倩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9-38,共10页
利用CCSM3(Community Climate System Model version 3)气候系统模式模拟20世纪海平面变化,在IPCC SRES A2(IPCC,2001)情景假设下预测21世纪全球海平面长期趋势变化。模拟显示20世纪海平面上升约4.0cm,且存在0.004 8mm/a2的加速度,这个... 利用CCSM3(Community Climate System Model version 3)气候系统模式模拟20世纪海平面变化,在IPCC SRES A2(IPCC,2001)情景假设下预测21世纪全球海平面长期趋势变化。模拟显示20世纪海平面上升约4.0cm,且存在0.004 8mm/a2的加速度,这个结果仅为热盐比容的贡献。在A2情景假设下,21世纪海平面上升存在很大的区域特征,呈纬向带状分布;总体上北冰洋上升大,南大洋高纬度海区上升小,大西洋上升值比太平洋的大;整个21世纪全球平均比容海平面上升了约30cm,且呈加速上升的趋势。同时发现,中深层水温度和盐度变化对区域比容海平面变化具有重要贡献。北太平洋增暖主要集中在上层700m以内,而北大西洋的增暖可达2 500m的深度,南大洋南极绕极流海区热盐变化则是发生在整个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海平面上升 CCSM3 IPCC SRES A2情景 比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瞬时速率 被引量:6
8
作者 穆大鹏 闫昊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758-4766,共9页
在确定海平面上升速率时,传统方法是利用最小二乘拟合获取特定时间段内的平均速率.事实上,由于海平面是一种非稳态变化,其速率随着时间变化.本文使用集成经验模态分解获取海平面变化在2002—2014年间的非线性趋势,然后通过三次样条函数... 在确定海平面上升速率时,传统方法是利用最小二乘拟合获取特定时间段内的平均速率.事实上,由于海平面是一种非稳态变化,其速率随着时间变化.本文使用集成经验模态分解获取海平面变化在2002—2014年间的非线性趋势,然后通过三次样条函数平滑拟合非线性趋势得到连续的一阶导数,即为海平面变化的瞬时速率.结果表明,全球平均海平面的瞬时速率先降后升:从2002的2.7mm·a^(-1)缓慢下降至2010年的2.5mm·a^(-1),然后上升至2014年的3.8mm·a^(-1).通过分析海平面上升各个贡献成分的瞬时速率,发现该上升主要由海水质量增加引起.在2002—2014年间,格陵兰岛冰川消融对海平面上升瞬时速率的贡献从0.51mm·a^(-1)上升至0.85mm·a^(-1),南极冰川消融的贡献则从0.12mm·a^(-1)上升至0.34mm·a^(-1).陆地水储量对海平面上升起抑制作用,但该抑制作用呈下降趋势,其瞬时速率从-0.24mm·a^(-1)增加到0.03mm·a^(-1).比容海平面的瞬时速率表现为下降趋势,从1.6mm·a^(-1)减小至1.0mm·a^(-1).这表明在全球尺度上,海水质量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正在增加,截止到2014年,海水质量的贡献已经接近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上升 瞬时速率 海水比容 海水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碳酸盐沉积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9
作者 江茂生 朱井泉 李学杰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61-68,共8页
深水碳酸盐沉积包括深水重力流作用形成的异地沉积和非重力流沉积 ,在非重力流沉积中又有深水牵引流 (等深流、内波、内潮汐等 )沉积和静态原地碳酸盐沉积。深水碳酸盐沉积与重力流及等深流活动有关 ,也受控于表层水碳酸盐产率、陆源物... 深水碳酸盐沉积包括深水重力流作用形成的异地沉积和非重力流沉积 ,在非重力流沉积中又有深水牵引流 (等深流、内波、内潮汐等 )沉积和静态原地碳酸盐沉积。深水碳酸盐沉积与重力流及等深流活动有关 ,也受控于表层水碳酸盐产率、陆源物质的稀释作用及深水对碳酸盐的溶解作用。大量研究表明 ,深水碳酸盐沉积对海平面升降与气候变化响应明显 ,无论是重力流或非重力流沉积均有体现 ,通过深水碳酸盐沉积研究可以提取地质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的信息 ,同时 ,某些深水碳酸盐沉积岩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沉积矿产。由此开展此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碳酸盐 沉积 海平面升降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卫星融合数据的海平面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美香 王蕾 +1 位作者 左军成 张国胜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5-331,共7页
利用1993—2008年法国空间局的AVISO多卫星融合高度计资料,采用随机动态、EOF等方法分析全球海平面变化的长期趋势、变化幅度以及季节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a)1993—2008年间太平洋海平面呈西升东降的形态,印度洋绝大部分海区... 利用1993—2008年法国空间局的AVISO多卫星融合高度计资料,采用随机动态、EOF等方法分析全球海平面变化的长期趋势、变化幅度以及季节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a)1993—2008年间太平洋海平面呈西升东降的形态,印度洋绝大部分海区海平面呈上升趋势,大西洋除湾流流域外的其他海区海平面的长期趋势以上升为主;(b)全球海平面变化存在显著的年变化和半年变化等季节信号,无论是半球平均还是洋盆平均,北半球海平面季节变化的振幅明显大于南半球,中纬度海区季节变化的振幅最大;(c)北印度洋海平面季节变化的振幅高于同纬度带的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d)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三大洋受西边界流、赤道流系等强流影响的海域海平面变化幅度大于周围海域;(e)赤道海域各大洋东、西边界和大洋内区海平面变化不同步,可能受赤道海洋波动的影响较大;(f)厄尔尼诺年,西太平洋暖池和赤道太平洋中部海平面明显降低,赤道东太平洋海域海平面明显升高,赤道印度洋海域东、西边界的海平面变化与其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变化 T/P卫星高度计 随机动态方法 太平洋 印度洋 大西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形成特征与控制因素 被引量:50
11
作者 彭大钧 庞雄 +3 位作者 陈长民 朱明 黄先律 舒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18,共9页
到2001年底,已从全球六大洲18个盆地大于水深500m地域发现580亿桶油当量,90%的油气储量发现于深水浊流沉积体系,这是与近三十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对深水海域的不懈探索与科学技术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特指广布于南海珠... 到2001年底,已从全球六大洲18个盆地大于水深500m地域发现580亿桶油当量,90%的油气储量发现于深水浊流沉积体系,这是与近三十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对深水海域的不懈探索与科学技术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特指广布于南海珠江口盆地近海海域上第三系深水沉积物,主体位于盆地南缘珠二坳陷,属与陆架边缘三角洲体系相联系的、发育于低水位时期的深水沉积系统,其形成具有重要的地质背景,它处于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交汇地域,具对应于青藏高原隆升的沉积响应,有独特的由持续沉降所体现的纵向叠置特征,并因应于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呈幕式推进的海侵型沉积系列,构成极为理想的油气储盖组合。因此,以时间耦合、空间耦合与地球动力学耦合为扭带,用整体、系统的论点研讨与分析南海深水扇系统的形成特征,获得一球五源(缘)是南海深水扇系统的主控因素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 青藏高原隆升 海平面升降变化 低水位体系域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新生代全球构造地貌与环境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卢苗安 马宗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U08期45-50,共6页
介绍了晚新生代全球构造地貌与环境变化研究中的一些重要进展 ,这主要集中在大陆的构造隆升、板内造山带与大陆穹隆的形成、全球海平面变化、边缘海的“窗口”作用、水道的开启与关闭等方面。上述研究进展表明 ,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是... 介绍了晚新生代全球构造地貌与环境变化研究中的一些重要进展 ,这主要集中在大陆的构造隆升、板内造山带与大陆穹隆的形成、全球海平面变化、边缘海的“窗口”作用、水道的开启与关闭等方面。上述研究进展表明 ,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是塑造现今地球构造地貌格局和驱动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从地球的整体行为出发 ,研究长时间尺度 (Ma)岩石圈结构变异与全球环境变化间的耦合反馈关系 ,是今后工作值得注意的一个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貌 环境变化 隆升 海平面 边缘海 水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上层热含量及热比容海平面异常变化 被引量:2
13
作者 齐庆华 蔡榕硕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7-48,共12页
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平均海洋变暖和海平面上升显著,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上层海洋热力状况是海平面变化的主导因子之一。本文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途经海区(文中简称为丝路海区)上层海洋热含量异常的区... 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平均海洋变暖和海平面上升显著,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上层海洋热力状况是海平面变化的主导因子之一。本文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途经海区(文中简称为丝路海区)上层海洋热含量异常的区域性时空特征,分析探讨了丝路海区热比容海平面异常的时空变化、演变特征及可能影响,以期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提供服务支撑。结果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丝路海区上层(0~700m)海洋已明显变暖,尤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增暖幅度显著加大。近60年来,在丝路海区热带海洋中,西太平洋的北赤道流区及以北海域、东海黑潮流域以及南海北部和南部海区、阿拉伯海西北部海域、马来西亚西北部海域及南印度洋部分海域具有长期增暖趋势。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区整体增暖不明显,主要与印度洋中部海域呈反位相变化,且明显受到季节和年际变化的调制。长江口附近沿岸、南海北部沿岸、中南半岛南部沿岸以及阿拉伯海西北部沿岸的近岸海域长期增暖明显,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南半岛东部和西部沿海、澳大利亚西部沿海以及我国东南沿海热比容海平面上升明显。近岸热比容海平面的季节演变对沿海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会造成一定影响。此外,东亚夏季风与东海、黄海和渤海热比容海平面的上升显著相关,同时,ENS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和印度洋偶极子的发生也均与我国东南沿海和印度洋西部沿海热比容海平面上升明显关联。特别是,气候变暖情形下,各种区域性致灾因子和气候变率的协同影响会对丝路海区海岸带和沿海地区的防灾减灾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较大挑战,开展海岸带和沿海地区全球变化综合风险研究成为当前首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层海洋热含量 太平洋 印度洋 海平面上升 比容效应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太平洋海平面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美香 左常圣 +2 位作者 张雯皓 贾亚茹 吕晓凤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49-255,共7页
回顾热带太平洋对海平面长期趋势有重要影响的海平面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相关研究,总结包括近期提出的中部型厄尔尼诺在内的2种类型厄尔尼诺对热带太平洋海平面年际变化的影响,揭示了热带太平洋海平面年代际变化与信风年代际变化之间的... 回顾热带太平洋对海平面长期趋势有重要影响的海平面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相关研究,总结包括近期提出的中部型厄尔尼诺在内的2种类型厄尔尼诺对热带太平洋海平面年际变化的影响,揭示了热带太平洋海平面年代际变化与信风年代际变化之间的紧密联系。指出赤道信风的增强对近期热带太平洋海平面变化格局的形成有决定性作用,厄尔尼诺强度的减弱对这种格局有贡献,而拉尼娜的影响有待深入研究。研究资料的局限性导致年代际变化的定量研究成果较少,在研究海平面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时应用的热通量评估模型有待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太平洋 海平面变化 厄尔尼诺 信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比容海平面低频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美香 常曼 +2 位作者 张雯皓 贾亚茹 左常圣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2-174,共13页
本文主要基于Ishii和EN3三维温盐数据估算了1945年以来全球大洋不同层次的比容海平面变化,利用随机动态分析方法和集成经验模态分解方法比较分析其低频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基于不同数据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上层1 500m和1 500m... 本文主要基于Ishii和EN3三维温盐数据估算了1945年以来全球大洋不同层次的比容海平面变化,利用随机动态分析方法和集成经验模态分解方法比较分析其低频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基于不同数据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上层1 500m和1 500m以下深层海水的比容海平面分别以1962年和1974年为分界,表现为先降后升的特征。最近几十年大西洋以及南极绕极流海域的比容海平面从上层到下层都表现为上升,全球深层水的主要生成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暖。集成经验模态分解发现长周期年代际信号会对长期趋势的转折点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容变化 海平面 随机动态分析 EMD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沉积与全球变化研究的前缘与挑战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志飞 陈建芳 石学法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9,共9页
海洋正在经历变暖和酸化等人类活动引发的全球变化的影响,而深海沉积储存着地球演变历史时期由自然因素驱动过去全球变化的详细档案,通过探究其现今和过去全球变化过程,能够揭示全球变化的特征和规律,为预测未来变化提供依据。近年来在... 海洋正在经历变暖和酸化等人类活动引发的全球变化的影响,而深海沉积储存着地球演变历史时期由自然因素驱动过去全球变化的详细档案,通过探究其现今和过去全球变化过程,能够揭示全球变化的特征和规律,为预测未来变化提供依据。近年来在该领域的突出研究进展,是针对社会选择的未来排放轨迹,在深海记录中都能够找到相应的类似情形,用于评估未来地球系统各种变化的过程和后果。其中,以Dansgaard-Oeschger变化为代表的千年尺度事件、以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北大西洋涛动(NAO)为代表的十年尺度气候变化事件,是最接近现今地球变暖的快速气候变化场景。地球系统的发展轨迹目前正处于人类排放温室气体的“热室地球”路径的起点上,如果地球超过了这个“临界点”,它将沿着一条不可逆的道路进入“热室地球”状态,另一种路径则是通向“稳定地球”状态。深海沉积档案中的类似情形能够为社会选择未来排放的轨迹提供重要参考。全球变化研究面临的重大挑战是重新认识其关键过程的理论机制。以海洋变暖和酸化影响硅藻和颗石藻的海洋生物泵过程为例,传统知识认为酸化有利于硅藻建造,但最新的围隔实验研究却发现酸化大幅减少全球硅藻输出;传统知识认为酸化导致海洋生物钙化危机,但近期针对中生代大洋缺氧事件的黑色页岩研究,发现颗石藻的碳酸钙输出在海洋酸化期间大幅增加。这些颠覆性的认识严重挑战了传统全球变化某些关键过程的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沉积 全球变化 海洋变暖 海洋酸化 快速气候变化 临界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海平面变化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龙 王晶 杨俊钢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8-37,共10页
利用1993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卫星高度计数据,研究了东海海平面变化的季节信号、线性趋势和低频信号,并结合风应力资料、Ishii温盐数据和海表面温度数据分析了季节信号和低频信号的驱动机制。东海季节性海平面变化主要由年信号组成,其... 利用1993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卫星高度计数据,研究了东海海平面变化的季节信号、线性趋势和低频信号,并结合风应力资料、Ishii温盐数据和海表面温度数据分析了季节信号和低频信号的驱动机制。东海季节性海平面变化主要由年信号组成,其占海平面变化的大部分;年信号振幅和相位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东海季节性海平面变化主要受海面风和海水热膨胀驱动,而且在不同季节、不同区域,两种驱动机制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主导地位也不断变化;季节信号还受到黑潮的一定影响。1993-2011年间东海海平面线性上升速率为3.28mm/a,各海域海平面上升速率不同。东海海平面变化低频信号与比容海平面变化低频信号具有显著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55;东海比容海平面变化低频信号与SOI低频信号同样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3。ENSO通过大气环流和黑潮洋流等对东海海域的比容海平面变化产生影响,比容海平面变化进而对东海年际间海平面变化产生调制作用,因此ENSO可以通过东海年际间比容海平面变化对东海年际间海平面变化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海平面变化 高度计 风应力 海水热膨胀 ENSO 比容海平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白云深水区之基础地质 被引量:75
18
作者 庞雄 陈长民 +4 位作者 彭大钧 周蒂 邵磊 何敏 柳保军 《中国海上油气》 CAS 2008年第4期215-222,共8页
白云深水区具有复杂而特殊的地质条件:位于中生代俯冲带的构造软弱带、新生代减薄的洋陆过渡地壳和新生代盆地构造转换带,具有特殊的构造演变背景;经历了"断陷—断拗—拗陷"的沉积充填演化历史,形成了三层盆地结构;渐新世以... 白云深水区具有复杂而特殊的地质条件:位于中生代俯冲带的构造软弱带、新生代减薄的洋陆过渡地壳和新生代盆地构造转换带,具有特殊的构造演变背景;经历了"断陷—断拗—拗陷"的沉积充填演化历史,形成了三层盆地结构;渐新世以来受到南海扩张的影响而持续沉降,具有与全球海平面变化相反的台阶式海侵型相对海平面变化特征,总体形成下粗上细的沉积充填序列。白云深水区渐新世为浅海陆架环境,发育三角洲沉积,渐新世末(23.8Ma)发生重大地质事件从此成为深水陆坡环境,发育大型珠江深水扇系统沉积。这些地质条件无疑控制和影响了白云深水区构造演变、沉积充填和油气成藏。正确认识白云深水区的基础地质条件,将有利于指导深水油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深水区 珠江深水扇 海平面变化 洋陆过渡地壳 构造转换带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重力估计陆地水和冰川对全球海平面变化的贡献 被引量:4
19
作者 冯贵平 宋清涛 +1 位作者 蒋兴伟 常亮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5-95,共11页
重力场恢复与气候试验(GRACE)卫星为高分辨率地监测全球海洋质量变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利用2003年1月至2014年12月Level-2 RL05的GRACE产品,进行去相关误差滤波、高斯滤波和海洋-陆地信号泄漏改正后,得到了全球陆地和海水质量变化,... 重力场恢复与气候试验(GRACE)卫星为高分辨率地监测全球海洋质量变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利用2003年1月至2014年12月Level-2 RL05的GRACE产品,进行去相关误差滤波、高斯滤波和海洋-陆地信号泄漏改正后,得到了全球陆地和海水质量变化,并分析了陆地水和冰川的质量变化对海平面长期变化的贡献。研究表明,全球陆地水和冰川的质量变化对海平面的贡献约为(2.09±0.54)mm/a,与卫星测高扣除海洋温盐数据比热容变化得到的海水质量长期变化(2.07±0.62)mm/a有着很好的一致性,其中全球陆地水储量对全球质量项海平面变化的贡献为(0.15±0.25)mm/a,南极冰盖对全球质量项海平面变化的贡献为(0.59±0.10)mm/a,格陵兰岛冰盖对全球质量项海平面变化的贡献为(0.72±0.12)mm/a,山地冰川对全球质量项海平面变化的贡献为(0.63±0.09)mm/a。并进一步讨论了不同分析中心GRACE重力场系数,一阶项系数和二阶项对质量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一阶项对质量项海平面的影响为(0.10±0.08)mm/a,二阶项对质量项海平面的影响为(0.16±0.04)mm/a,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空间研究中心和德国地学研究中心分析结果较为一致,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结果则稍稍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 海平面变化 冰川融化 海水质量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大洋钻探全球海平面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胡钊彬 尉建功 +2 位作者 谢志远 张伙带 钟广法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24,共15页
国际科学大洋钻探计划对全球海平面变化问题的关注始于1980年代初,至今已在被动大陆边缘、孤立碳酸盐台地、混积台地边缘、平顶海山等不同类型海区执行了23个与海平面变化相关的专题航次,采集了大量的钻探资料,为全球海平面变化研究提... 国际科学大洋钻探计划对全球海平面变化问题的关注始于1980年代初,至今已在被动大陆边缘、孤立碳酸盐台地、混积台地边缘、平顶海山等不同类型海区执行了23个与海平面变化相关的专题航次,采集了大量的钻探资料,为全球海平面变化研究提供了关键信息。依据这些资料,重建了近100 Ma以来的全球海平面变化历史,检验了Exxon的层序地层模型和海平面假说,明确了海平面变化的地层响应,建立了南极冰盖演化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尽管如此,科学大洋钻探海平面变化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钻探区的地域代表性还不够多,全球海平面变化信息提取时难以消除其他地质因素(如构造沉降)的影响,海平面变化记录的精度有待提高,多种因素作用下地层结构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还需进一步研究,海平面变化机制特别是冰盖动力学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及暖期海平面变化的原因还认识不清。在当今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提升未来海平面变化趋势预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科学大洋钻探 全球海平面变化 地层响应 气候变化 南极冰盖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