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及邻近地区Moho面的深度分布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5
1
作者 马林 郑斯华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13,共13页
利用北京台网38个台站记录的北京及其附近地区1990~1993年303个20级(唐山地区30级)以上地震,共3014条P波到时、666条Pn波到时及1135条S波到时资料,采用Horiuchi等(1982a;19... 利用北京台网38个台站记录的北京及其附近地区1990~1993年303个20级(唐山地区30级)以上地震,共3014条P波到时、666条Pn波到时及1135条S波到时资料,采用Horiuchi等(1982a;1982b)提出的“地壳二维深度结构”方法,研究了这一地区Moho面的深度分布特征,同时联合测定震源位置及P,S波台站校正值。另外,用华北台网(1993,1994年)的资料也进行了试算。结果表明:(1)Moho面的深度分布明显由西北向东及东南方向递减,即北部山区张家口附近最深,可达40~42km左右,北京地区为36~39km,而位于东部的秦皇岛、北戴河一带则约为28~30km,东南部约为30~32km;(2)在唐山附近有一以唐山为中心、东西向为长轴、南北向为短轴的近似椭圆形分布的界面(约1°×2°),该界面边界模糊,中心深度约为13~15km;(3)山区部分基岩裸露,凹陷区沉积岩层相对较厚,最厚约为62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深度结构 moho 台站校正值 地震 震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造山带东段深地震反射剖面大炮揭露下地壳与Moho结构--数据处理与初步解释 被引量:10
2
作者 谭晓淼 高锐 +3 位作者 王海燕 侯贺晟 李洪强 匡朝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98-908,共11页
深地震反射大炮数据能够准确地获得下地壳和Moho的精细结构及其横向变化信息,揭露岩石圈尺度的构造样式与深部过程。中亚造山带东段位于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三大构造域的叠合区域,其岩石圈结构记录了大洋,特别是古亚... 深地震反射大炮数据能够准确地获得下地壳和Moho的精细结构及其横向变化信息,揭露岩石圈尺度的构造样式与深部过程。中亚造山带东段位于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三大构造域的叠合区域,其岩石圈结构记录了大洋,特别是古亚洲洋消亡方式和大陆增生的深部过程。本文选用横过中亚造山带东段(奈曼旗—东乌珠穆沁旗,长约400 km)深地震反射剖面中的24个大炮数据和2个中炮数据,通过数据处理获得了近垂直反射的大炮单次剖面,揭露出中亚造山带东段下地壳及Moho的精细结构,刻画出古亚洲洋消亡极性与中亚造山带增生造山的深部过程:西拉木伦缝合带与贺根山缝合带构成古亚洲洋消亡的双缝合带,西拉木伦缝合带下方古亚洲洋板块以向南消亡为主,贺根山缝合带下方古亚洲洋板块以向北消亡为主,后者规模大于前者。在两个缝合带之间下地壳呈现出几个大规模的块状弧状反射体,推测是大洋中的残余微地块,在古亚洲洋消亡过程中拼接在一起,成为中亚造山带增生造山的一部分,并遭受了碰撞挤压和后造山伸展作用。Moho位于双程走时12 s附近(厚度约36 km),近于水平展布,沿整条剖面起伏不大。平缓的Moho成因与造山后的地壳伸展作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剖面 近垂直反射 大炮 中亚造山带 下地壳 莫霍面 古亚洲洋消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 ACROSS ALTUN FAULT BELT 被引量:3
3
作者 Gao Rui 1, Liu Hongbin 2, Li Qiusheng 1,Li Pengwu 1, Yao Peiyi 1, Huang Dongding 3 (1 Lithosphere Research Center,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 China,E\|mail: gaorui@cags.cn.net 2 Institute of Ge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05-205,共1页
Altun fault is regarded as a large\|scale sinistral strike\|slip fault, it is composed of several faults with the different character, and there is a special geological structure in the fault belt, and they constitute... Altun fault is regarded as a large\|scale sinistral strike\|slip fault, it is composed of several faults with the different character, and there is a special geological structure in the fault belt, and they constitute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fault belt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deep crust structure in the Altun region, layers which Tarim lithosphere subducted beneath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the forward structure of the subduction plate and the scale of the plate subduction, a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 was designed. Data collection work of the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 across Altun fault was completed during 24/8/1999 to 25/9/1999. The profile locates in Qiemo county,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the southern end of the profile stretches into Altun Mountains, the northern end locates in the Tarim desert margin. The profile is nearly SN trending and crosses the main Altun fault. The profile totally is 145km long, time record is 30 seconds, the smallest explosive amount is 72~100kg, the biggest explosive amount reaches 200~300kg, the explosive distance is 800m, and detectors are laid at a 50m dist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probing Altun FAULT BELT TARIM b lock deep crust structure moh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门峡断陷盆地及邻区深部结构及成因——来自深地震反射与大地电磁测深的证据 被引量:5
4
作者 何发岐 於文辉 +3 位作者 马超 张世晖 黎小伟 刘德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88-1100,共13页
近年来,围绕三门峡断陷盆地中的油气、地热资源做了大量的工作,成因机制研究较少,严重制约了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本文在前人研究工作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并利用高精度深反射地震剖面、大地电磁(MT)、重磁等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对三... 近年来,围绕三门峡断陷盆地中的油气、地热资源做了大量的工作,成因机制研究较少,严重制约了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本文在前人研究工作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并利用高精度深反射地震剖面、大地电磁(MT)、重磁等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对三门峡盆地进行综合研究。发现三门峡盆地主要由东、西2个负花状构造构成,西花状构造体大于东花状构造体;盆地东部边缘以观音堂隆起与洛阳凹陷相邻,观音堂隆起发育有壳内透镜状低速体,其东、西两侧均发育有规模较大的隐伏逆断层。研究区内莫霍面为大约5 km厚度滑脱层,在深反射地震剖面上表现为蚯蚓状反射特征,指示滑脱层为西向运动。莫霍面滑脱层上部与下部新发现多条弧形断层。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综合研究表明,莫霍面滑脱层的解耦作用是三门峡断陷盆地花状构造形成的主因;在不同时空构造力系作用下,形成研究区新生代全地壳旋转花状构造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门峡断陷盆地 高精度深反射地震剖面 大地电磁 负花状构造 莫霍面滑脱层 弧形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东南及邻区重力异常特征及其对地壳深部热背景的启示
5
作者 张星宇 刘复焜 +6 位作者 林明义 李汉青 刘芳 邱占林 刘明松 王东明 许福美 《地质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32-1542,共11页
自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碰撞俯冲欧亚大陆作用下,闽东南地区的地壳结构被强烈改造,区内断裂发育、岩浆活动广泛分布,造就了该区现今丰富的地热资源。为了更好地研究闽东南地区的地壳结构和深部热背景特征,本文基于最新发布的全球高分辨率... 自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碰撞俯冲欧亚大陆作用下,闽东南地区的地壳结构被强烈改造,区内断裂发育、岩浆活动广泛分布,造就了该区现今丰富的地热资源。为了更好地研究闽东南地区的地壳结构和深部热背景特征,本文基于最新发布的全球高分辨率地球重力场模型V32.1,首先采用重力正演技术,计算得到了闽东南及邻区的布格重力异常;然后采用地震数据约束的手段,获得了适用于该区莫霍面反演所需的最佳平均深度;最后通过重力场分离和界面反演的手段,得到了研究区的莫霍面深度分布。结果显示:研究区莫霍面深度在25~32.5 km之间,大陆与海洋区域大致以28 km为界,自东南往西北方向呈增大趋势,这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在一些局部地区(如漳州盆地),莫霍面显示出局部上隆的特征;布格重力异常的短波长部分(20~100 km)与区内断裂带显示出良好的对应性,在一系列NE向和NW向断裂带的控制下,显示出与“东西分带、南北分块”构造格架相一致的块状特征;对其进一步线性识别发现,在地壳深部线性特征主要以NE向为主,福安—南靖断裂带较之政和—大埔大断裂对地壳切割更深,可能到达深部中-下地壳;大地热流局部高值主要出现在莫霍面上隆和重力异常指示的深大断裂带附近,说明闽东南地区丰富的地热资源与该区的地壳结构紧密相关,相对较薄的地壳厚度(莫霍面上隆)形成了局部较高的地温场,而(莫霍面隆起)上覆的深大断裂带则为深部热源的向上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东南及邻区 重力异常 莫霍面隆起 地壳结构 深部热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富蕴—库尔勒剖面接收函数方法获得的地壳上地幔结构成像 被引量:21
6
作者 李海鸥 姜枚 +2 位作者 王亚军 张立树 于更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5-141,T0004,共8页
利用远震接收函数方法处理宽频地震探测数据获得富蕴-库尔勒剖面地壳上地幔结构转换波成像。中天山南缘断裂下方自南向北Moho转换界面具有向北倾斜的特征,且此转换界面有间断,深度逐步由50km加大到60~70km。北天山北缘断裂北部下方... 利用远震接收函数方法处理宽频地震探测数据获得富蕴-库尔勒剖面地壳上地幔结构转换波成像。中天山南缘断裂下方自南向北Moho转换界面具有向北倾斜的特征,且此转换界面有间断,深度逐步由50km加大到60~70km。北天山北缘断裂北部下方相对连续的转换界面明显以较小的幅度向南俯冲延伸到80~90km深度。中天山南缘断裂到乌鲁术齐之间,除间断、斜交和叠置的Moho转换界面外,还可见其他转换界面。乌鲁木齐以北,进入准噶尔盆地Moho转换界面相对平缓深度在50km上下,最深处靠近天山附近。天山Moho面的加深、重叠以及地震发生的深度表明本区天山构造活动较强,天山的山根深度近100km。相对于天山西段本区南北向的推挤作用明显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接收函数 moho 深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露大陆岩石圈精细结构 被引量:43
7
作者 王海燕 高锐 +8 位作者 卢占武 李秋生 匡朝阳 刘金凯 侯贺晟 酆少英 熊小松 李文辉 邓攻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18-839,共22页
深地震反射技术已被国际地学界公认为是探测岩石圈精细结构、解决深部地质问题的有效技术手段。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等西方国家和中国相继开展了深地震反射探测技术实验,使用该技术揭露盆地、造山带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化... 深地震反射技术已被国际地学界公认为是探测岩石圈精细结构、解决深部地质问题的有效技术手段。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等西方国家和中国相继开展了深地震反射探测技术实验,使用该技术揭露盆地、造山带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化、地球动力学过程,并应用于油气资源远景评价、矿产资源勘察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扼要介绍深地震反射剖面技术的发展及其部分应用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 岩石圈精细结构 挤压构造 伸展构造 走滑构造 莫霍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岩石圈热结构研究 被引量:37
8
作者 左银辉 邱楠生 +5 位作者 常健 郝情情 李宗星 李佳蔚 李文正 谢彩虹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5-153,共9页
本文以浅部沉积盆地热历史恢复结果为基础,结合地热学的有关理论计算得到渤海湾盆地中生代以来不同地质时期壳幔热流配分及莫霍面温度。结果显示,渤海湾盆地在早白垩世晚期和古近纪中晚期达到两次地幔热流与地表热流之比高峰,其两期地... 本文以浅部沉积盆地热历史恢复结果为基础,结合地热学的有关理论计算得到渤海湾盆地中生代以来不同地质时期壳幔热流配分及莫霍面温度。结果显示,渤海湾盆地在早白垩世晚期和古近纪中晚期达到两次地幔热流与地表热流之比高峰,其两期地幔热流占地表热流比例都超过65%。莫霍面温度在早白垩世晚期、古近纪中晚期及新近纪早期(仅在临清坳陷、沧县隆起和冀中坳陷)出现3次高峰,其温度分别为900~1100℃、820~900℃和770~810℃。本文的研究不仅揭示出白垩纪是渤海湾盆地岩石圈热结构的重要转型期,即由三叠纪和侏罗纪的"冷幔热壳"型转变为白垩纪以来的"热幔冷壳"型的岩石圈热结构,还揭示出渤海湾盆地在早白垩世晚期和古近纪中晚期发生两期强烈的构造裂陷作用。因此,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圈地球动力学的研究提供地热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岩石圈热结构 中生代 壳幔热流配分 莫霍面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及其邻区壳幔速度结构研究与综述 被引量:59
9
作者 张成科 张先康 +3 位作者 赵金仁 任青芳 张建狮 海燕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28-435,共8页
利用渤海湾及其邻区的10多条地震测深剖面段观测资料,对部分剖面进行二维射线追踪、走时拟合及合成地震图计算,获得了本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结果表明, 地壳上地幔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在冀中坳陷东北部的永清附近、... 利用渤海湾及其邻区的10多条地震测深剖面段观测资料,对部分剖面进行二维射线追踪、走时拟合及合成地震图计算,获得了本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结果表明, 地壳上地幔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在冀中坳陷东北部的永清附近、黄骅坳陷的渤海湾和济阳坳陷的垦利附近存在上地幔隆起,隆起处的地壳厚度分别约为31, 28和29 km.根据地震波动力学及运动学特征和二维速度结构中的地震界面与速度等值线起伏变化,推测该区有3条地壳深断裂带,在地壳深断裂带一侧或两侧上地壳存在5.90~6.10 km/s的低速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地震测深 地壳 上地幔 速度结构 地震界面 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地震测深揭示的华南地区地壳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69
10
作者 邓阳凡 李守林 +1 位作者 范蔚茗 刘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560-2574,共15页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与华南地区有关的深地震测深剖面达57条.本文收集该区的深地震测深研究成果,利用保真能力强的三维克里金插值技术构建了100°E~125°E,18°N~34°N区域内的三维地壳速度模型.基于三维地壳...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与华南地区有关的深地震测深剖面达57条.本文收集该区的深地震测深研究成果,利用保真能力强的三维克里金插值技术构建了100°E~125°E,18°N~34°N区域内的三维地壳速度模型.基于三维地壳结构模型,分别探讨了华南地区不同构造单元地壳厚度空间变化特征、地壳属性、上地幔顶部地震波速变化以及太平洋向欧亚板块的俯冲方向等.研究结果表明:(1)扬子地块平均地壳厚度为40 km左右,地壳平均速度为6.30 km/s;华夏地块平均地壳厚度32 km左右,地壳平均速度6.24 km/s.(2)扬子地块的四川盆地与全球地台区具有相似的地壳速度-深度变化特征,华夏地块与全球伸展区结构相似,台湾造山带具有较典型全球大陆弧的特点.(3)华夏地块上地幔顶部Pn波平均速度为8.02 km/s;台湾造山带Pn波平均速度为7.98 km/s;扬子地块的Pn波速度为7.94 km/s,包含四川盆地(Pn速度达8.02 km/s)和川滇地区(Pn速度最低为7.75 km/s).川滇地区和松潘—甘孜褶皱带东部构造活动性较强,四川盆地和华夏地块相对较稳定.(4)推测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方向为Nw-SE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深地震测深 三维速度结构 莫霍面 PN波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勘探与地壳深部构造研究 被引量:33
11
作者 邵学钟 张家茹 殷秀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14,共4页
在传统的油气勘探工作中,主要考虑盆地浅部的沉积盖层条件,对深部构造资料利用甚少。对国内外一些含油气区的地壳深部构造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沉积盆地含油气丰度取决于地壳总体的结构类型:①凡莫霍面平缓呈斜坡或下凹状的盆地区,油... 在传统的油气勘探工作中,主要考虑盆地浅部的沉积盖层条件,对深部构造资料利用甚少。对国内外一些含油气区的地壳深部构造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沉积盆地含油气丰度取决于地壳总体的结构类型:①凡莫霍面平缓呈斜坡或下凹状的盆地区,油气丰度都很低,而莫霍面隆起区无论盆地基底面呈坳陷状还是隆起状,都可能有油气资源,前者对油气富集更为有利;②花岗质层在结晶地壳中占的厚度比例越少,沉积盖层在地壳总厚度中所占比例越大,对油气富集越有利;③软流圈层隆起高,中、新生代岩浆活动强烈,也有利于油气富集。利用盆地区油气丰度与深部构造的某些相关规律,将浅部与深部的构造研究相结合,可以客观判定盆地中主力油气远景区,以免出现大的勘探决策失误。我国东部、西部地壳结构特征完全不同,油气分布规律亦不同。在西部地区油气勘探中,建议在重点勘探区进行足够量的地壳深部构造区测工作,结合浅部构造条件确定重点钻探目标。此外,根据地幔对地壳作用越强烈的地区油气越丰富,认为很可能油气形成的有机成因论和无机成因论反映了油气形成统一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地壳 深部构造 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同阳高震区及其邻区壳幔速度结构与深部构造 被引量:18
12
作者 张成科 张先康 +3 位作者 盖玉杰 赵金仁 聂文英 任青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91-398,共8页
利用通过本区6条宽角反射/折射剖面资料对大同阳高震区及邻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与构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与构造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浅部基底断裂发育,而在其深部,根据波组特征、壳... 利用通过本区6条宽角反射/折射剖面资料对大同阳高震区及邻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与构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与构造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浅部基底断裂发育,而在其深部,根据波组特征、壳内界面及速度等值线起伏变化和低速异常体的边界等推测有3处地壳深断裂带。本区最明显的上地壳低速体位于大同—阳原附近,其南界存在地壳深断裂,大同阳高地震群与该低速异常体和深断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上地幔 速度构造 深断裂 深部构造 地震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川盆地构造发展——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浅部地质与深部构造的联系 被引量:15
13
作者 黄兴富 酆少英 +1 位作者 高锐 李文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3-66,共14页
横跨银川盆地北西西向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清晰揭示了银川盆地边界断裂以及整个地壳的结构构造特征,这对研究具活动大陆裂谷性质的银川盆地浅—深构造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贺兰山东麓山前断裂、黄河断裂作为银川盆地的西、东边界断裂,... 横跨银川盆地北西西向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清晰揭示了银川盆地边界断裂以及整个地壳的结构构造特征,这对研究具活动大陆裂谷性质的银川盆地浅—深构造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贺兰山东麓山前断裂、黄河断裂作为银川盆地的西、东边界断裂,前者为一条缓倾斜、延伸至上、下地壳边界的犁式断裂,而后者则为一条切穿地壳并延伸进入上地幔的深大断裂。根据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地壳结构特征,银川盆地浅部结构并非前人认为的“堑中堑”结构,而是表现为由一系列东倾犁式正断层控制的新生代断陷。略微下凹的Moho面几何形态以及厚2~3.2km的层状强反射带为下地壳最显著的反射特征。Moho面深度与强反射带厚度变化趋势与银川盆地沉积厚度变化趋势几乎一致。本文认为,强反射带的成因可能是由源自地幔的基性岩浆以岩席状的形式底侵进入地壳底部造成的,而这部分形成强反射带的物质可能补偿了因银川盆地断陷而造成的地壳减薄,最终导致银川盆地之下Moho面并未像之前所认为的那样隆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川盆地 深地震反射剖面 深部构造 岩浆底侵作用 moh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原8.5级大震区地壳结构探测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李松林 张先康 +7 位作者 张成科 任青芳 石金虎 赵金仁 方盛明 刘宝峰 潘素珍 张建狮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6-23,共8页
对西吉 -中卫剖面深地震测深资料进行处理和解释 ,得到了海原 8 5级大震区的壳幔速度结构和深部构造。结果表明 ,震区南北两侧壳内存在着明显的速度结构差异 ,南侧呈高、低速相间的结构特征 ,北侧为正的速度梯度层 ;在震区的下方存在着... 对西吉 -中卫剖面深地震测深资料进行处理和解释 ,得到了海原 8 5级大震区的壳幔速度结构和深部构造。结果表明 ,震区南北两侧壳内存在着明显的速度结构差异 ,南侧呈高、低速相间的结构特征 ,北侧为正的速度梯度层 ;在震区的下方存在着M面断裂或构造异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原地震 地壳结构 地壳深断裂 构造异常带 深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及其邻区重力场与深部地壳构造 被引量:21
15
作者 孟令顺 管烨 +1 位作者 齐立 高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A02期36-45,共10页
根据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内重力场特征,参考有关地质资料,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一级构造、5个二级构造、15条较大断裂.计算分析了Airry重力均衡异常;并根据重、震联合反演结果,浅析了地壳-上地幔的构造及密度分布特点... 根据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内重力场特征,参考有关地质资料,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一级构造、5个二级构造、15条较大断裂.计算分析了Airry重力均衡异常;并根据重、震联合反演结果,浅析了地壳-上地幔的构造及密度分布特点,指出研究区内莫霍界面平均深度为50km,最深处位于哈拉湖盆地,为65km,额济纳旗最浅,为41.5km.根据上地幔密度、纵波速度变化特点,推测中祁连北缘断裂是青藏高原块体的北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断面 重力场 深部地壳构造 格尔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及其邻区深部结构特点与地质演化 被引量:43
16
作者 郝天珧 刘建华 +3 位作者 Suh Mancheol Choi Suckwon 阎晓蔚 刘振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03-808,T003,共7页
根据黄海及其周边地区的布格重力资料 ,通过多种方法处理 ,得到有关断裂的信息并求取了研究区的地壳厚度分布 .经过与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地质资料的对比和综合分析 ,认为朝鲜半岛西缘断裂带和济州岛南缘断裂带均为深大断裂 ,断裂带的两... 根据黄海及其周边地区的布格重力资料 ,通过多种方法处理 ,得到有关断裂的信息并求取了研究区的地壳厚度分布 .经过与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地质资料的对比和综合分析 ,认为朝鲜半岛西缘断裂带和济州岛南缘断裂带均为深大断裂 ,断裂带的两侧速度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推断朝鲜半岛和南黄海分别属于不同的地质单元 .根据对岩石层结构的综合分析 ,认为中朝与扬子块体在黄海海域的接触关系是扬子块体推覆于中朝块体之上 .从目前的地震层析成像、重力异常、地壳厚度分布等结果来看 ,还不足以判断扬子与华南块体结合带在黄海海域中的准确位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结构 地质演化 结合带 地壳厚度 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东昆仑及邻近地区地壳结构——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结果 被引量:75
17
作者 张先康 嘉世旭 +7 位作者 赵金仁 张成科 杨健 王夫运 张建狮 刘宝峰 孙国伟 潘素珍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39-450,共12页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穿过阿尼玛卿缝合带东端完成了一条637km的近南北向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获得的地壳结构剖面表明,该地区Moho界面埋深48~51km,北浅南深,横向变化不大,而地壳内部构造在不同的地质构造块体差异明显.在下...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穿过阿尼玛卿缝合带东端完成了一条637km的近南北向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获得的地壳结构剖面表明,该地区Moho界面埋深48~51km,北浅南深,横向变化不大,而地壳内部构造在不同的地质构造块体差异明显.在下地壳内出现的两组能量较强的P3、P4波组,反映了研究区下地壳的反射性质和多层结构特征.阿坝弧形断裂以南和阿尼玛卿缝合带附近壳内界面变形强烈,壳内低速异常结构明显,特别是在缝合带下方20km以下的中下地壳异常的低速结构可以解释为存在延伸至中下地壳的破碎带构造特征.在剖面南段反映西秦岭褶皱带至松甘块体相应的地震记录出现复杂、强烈的中下地壳反射和相对较弱的Moho反射震相是该地区地壳结构的明显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一东昆仑 阿尼玛卿缝合带 深地震测深 地壳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过青藏高原羌塘地体中央隆起区的深反射地震试验剖面 被引量:28
18
作者 卢占武 高锐 +7 位作者 李秋生 贺日政 匡朝阳 侯贺晟 熊小松 管烨 王海燕 Klemperer.L.S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008-2014,共7页
跨越中央隆起区的深反射地震探测试验剖面,初步揭露出青藏高原羌塘地体中央隆起区的地壳结构.探测剖面表明,羌塘地体可能具有古老的结晶基底;中央隆起区上地壳变形主要以逆冲、褶皱为主,下地壳出现北倾与南倾"对冲"的反射,揭... 跨越中央隆起区的深反射地震探测试验剖面,初步揭露出青藏高原羌塘地体中央隆起区的地壳结构.探测剖面表明,羌塘地体可能具有古老的结晶基底;中央隆起区上地壳变形主要以逆冲、褶皱为主,下地壳出现北倾与南倾"对冲"的反射,揭示出印度和欧亚两大板块前缘汇聚的深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地体 中央隆起区 地壳结构 深反射地震试验剖面 深部汇聚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深部地壳结构——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 被引量:24
19
作者 王海燕 高锐 +6 位作者 卢占武 李文辉 郭华 熊小松 酆少英 李洪强 赵玉莲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913-2923,共11页
四川盆地位于扬子地块的西北部,被褶皱构造带所围绕,受周缘构造带的侧向挤压作用,盆地卷入了多期次和多边界的构造变形,为开展盆山耦合作用及多边界、多期次构造叠加与复合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理想野外实验室.为揭示四川盆地地... 四川盆地位于扬子地块的西北部,被褶皱构造带所围绕,受周缘构造带的侧向挤压作用,盆地卷入了多期次和多边界的构造变形,为开展盆山耦合作用及多边界、多期次构造叠加与复合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理想野外实验室.为揭示四川盆地地壳结构,本文通过对3条不同时间采集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进行拼接联线处理,获得跨越四川盆地的330 km深地震反射偏移成果剖面,揭示了四川盆地地壳上地幔细结构:沉积层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变薄,在龙门山前沉积层厚度超过15 km,在华蓥山下沉积层减薄到~8 km,且褶皱变形形成华蓥山薄皮褶皱冲断带;莫霍面出现在13~15 s(双程走时),埋深约40~45 km;并发现从下地壳延伸至地幔的东南向的倾斜反射,从13 s向下延伸至18 s,结合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其他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花岗岩同位素年龄等资料,我们认为这些倾斜反射层是扬子克拉通地台西北缘发生的新元古代俯冲的遗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深地震反射特征 数据联线处理 莫霍面 地壳结构 古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西北缘及其邻近地区地壳结构与构造特征 被引量:15
20
作者 王帅军 张先康 +7 位作者 方盛明 张成科 王夫运 赵金仁 张建狮 刘宝峰 潘素珍 黄灿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51-1458,共8页
对塘沽—玉田地震测深剖面资料进行二维处理、计算和综合解释研究,获得了渤海湾西北缘及其邻近地区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和构造的基本特征、断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得知深浅部地质构造环境剖面具有层状结构特征,地壳厚度由南向北逐渐加厚,不同... 对塘沽—玉田地震测深剖面资料进行二维处理、计算和综合解释研究,获得了渤海湾西北缘及其邻近地区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和构造的基本特征、断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得知深浅部地质构造环境剖面具有层状结构特征,地壳厚度由南向北逐渐加厚,不同区域的地壳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均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在渤海湾附近塘沽至宁河之间M界面有一斜坡带,地壳深度由塘沽的28km向北至宁河附近逐渐加深至31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测深 速度结构 地壳 渤海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