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侧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联合移植修复巨大胸壁缺损 被引量:2
1
作者 于峻懿 宋达疆 +7 位作者 李赞 周波 吕春柳 唐园园 易亮 罗振华 张锐 杨丽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5-559,共5页
目的总结双侧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联合移植修复肿瘤根治术后遗留大面积胸壁全层缺损的疗效和经验。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使用双侧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联合钛合金支架或骨水泥重建完成22例胸壁全层重建术,患者胸壁缺损面积为300~700... 目的总结双侧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联合移植修复肿瘤根治术后遗留大面积胸壁全层缺损的疗效和经验。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使用双侧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联合钛合金支架或骨水泥重建完成22例胸壁全层重建术,患者胸壁缺损面积为300~700 cm^(2)(中位面积360 cm^(2)),共设计切取44块肌皮瓣,其中皮肤面积(173.55±67.78)cm^(2),肌瓣面积(158.68±94.93)cm^(2)。将皮瓣转移至胸壁缺损处,动脉行端-端吻合,根据可用受区动脉数量,采取外增压或内增压的方式重建2块肌皮瓣动脉血运。吻合静脉时,根据血管蒂及受区静脉数量与形态,采取不同的吻合策略。结果肌皮瓣全部存活,其中1块肌皮瓣远端部分坏死,清创后创面愈合。双侧大腿供区伤口全部顺利愈合,遗留线性瘢痕。术后随访6~36月,平均(18.27±8.62)月,所有患者未见局部复发,1例乳腺癌患者出现骨转移。重建胸壁质地良好,患者呼吸无明显异常,双下肢肌力、关节活动正常,患者满意度高。结论双侧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联合移植能很好地覆盖胸壁缺损,根据不同的血管解剖特点切取肌皮瓣能最大程度保护供区功能,是行胸壁重建术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肌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血管吻合 胸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修复股骨头、颈的解剖及其应用 被引量:31
2
作者 陈振光 罗维富 +7 位作者 彭建强 余国荣 蔡林 窦忠新 陈秀清 张发惠 徐达传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233-235,共3页
通过60侧解剖标本观测了供应大转子后部的应供来源.我们设计了以旋股内侧动脉深支或臀下动脉吻合支为血管蒂的大转子骨瓣转位植骨以修复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已施行20例均取得良好的近期效果.
关键词 大转子 骨瓣 股骨头 解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设计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05
3
作者 陈胜华 徐达传 +3 位作者 周小兵 安高 钟光明 吴坤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7-241,共5页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下肢标本2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重点观察动脉进入股外侧肌的部位,及其在股外侧肌内的分支、分布与吻合情况。结果 (1)80.8%的降支发自旋股...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下肢标本2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重点观察动脉进入股外侧肌的部位,及其在股外侧肌内的分支、分布与吻合情况。结果 (1)80.8%的降支发自旋股外侧动脉,外径(3.7±0.9)mm,于股直肌深面,沿股外侧肌前缘下降,在起始下方(9.0±3.5)cm处分为内、外两侧支。(2)外侧支营养股外侧肌,肌外血管蒂长(8.1±3.3)cm,在股外侧肌中段肌内行走的全程发出6.6支口径1.0mm的肌支或肌皮支,平均支间距(1.9±0.9)cm。(3)股前外侧部出现皮支(2.5±1.2)支,外径(0.8±0.3)mm,其中肌间隙穿支占23.8%,而肌皮穿支占76.2%。57.7%(15侧)肢体有高位皮动脉出现。结论 (1)可以设计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并用不同部位的血管支的距离来调整肌瓣和肌皮瓣的叶间距离,修复不同的创面。(2)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是临床修复复杂创面的一种极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分叶肌皮瓣 股前外侧皮瓣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9
4
作者 刘鸿宇 赵明东 +1 位作者 黄飞 高文彬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26-327,共2页
目的: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0侧成人尸体上观察了股深动脉的类型,测量了各分支的长度和外径。结果:股深动脉主要从股动脉后方(60%)和后外侧(26%)发出,分为深全干型(60%)、深外干型... 目的: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0侧成人尸体上观察了股深动脉的类型,测量了各分支的长度和外径。结果:股深动脉主要从股动脉后方(60%)和后外侧(26%)发出,分为深全干型(60%)、深外干型(20%)、深内干型(14%)和深孤独干型(6%)。各主要血管外径为:股深动脉5.7±1.6mm;旋股内侧动脉3.6±1.0mm,其升支2.0±0.9mm;旋股外侧动脉3.7±1.1mm,其升支2.5±0.8mm。结论:该项研究为提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成功率提供了详尽的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缺血性坏死 介入疗法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行股前外侧岛状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和临床应用 被引量:40
5
作者 张功林 葛宝丰 +1 位作者 姜世平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38-141,共4页
在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解剖学研究基础上,为配合逆行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在10侧灌注乳胶标本和8侧下肢动脉铸型标本上,解剖观察了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与膝关节周围动脉的吻合;降支末端与膝上外动... 在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解剖学研究基础上,为配合逆行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在10侧灌注乳胶标本和8侧下肢动脉铸型标本上,解剖观察了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与膝关节周围动脉的吻合;降支末端与膝上外动脉和其他膝周动脉有吻合。依据解剖基础,应用逆行岛状皮瓣或肌皮瓣修复14例膝周围软组织缺损,皮瓣全部成活,疗效良好。文中讨论了皮瓣设计、切取方法和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 岛状皮瓣 膝上外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股外侧血管升支臀中肌支的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振光 张发惠 +3 位作者 徐达传 谭金海 郑和平 陶圣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08-409,共2页
目的 :为切取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含双营养支的髂骨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6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 ,重点观测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臀中肌支的走行、分支和分布。结果 :臀中肌支入肌点距髂前上棘平面下方约 5cm ,入肌... 目的 :为切取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含双营养支的髂骨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6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 ,重点观测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臀中肌支的走行、分支和分布。结果 :臀中肌支入肌点距髂前上棘平面下方约 5cm ,入肌后臀中肌支主干与纵轴呈 35°~ 40°夹角行向髂骨后上方 ,沿途分出诸升支以第一升支为优势支。结论 :设计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含双营养支髂骨瓣的改良术式 ,具有手术操作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应用 解剖学 骨瓣 旋股外侧动脉升支 髂嵴支 臀中肌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前外侧逆行岛状皮瓣供血动脉层次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7
作者 丁红梅 唐茂林 +5 位作者 谭建国 苏波 何慧 谭双香 王泽军 卢书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98-200,共3页
目的:为股前外侧带感觉神经逆行岛状皮瓣的设计提供动脉层次关系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4侧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末端与膝周围动脉吻合的层次关系及股外侧皮神经的血供来源。结果:①在浅筋膜层内,股外侧皮神经的血供来... 目的:为股前外侧带感觉神经逆行岛状皮瓣的设计提供动脉层次关系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4侧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末端与膝周围动脉吻合的层次关系及股外侧皮神经的血供来源。结果:①在浅筋膜层内,股外侧皮神经的血供来源是多源性,分节段的,这些营养血管互相吻合成网穿过皮下组织达皮肤。②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末端在膝关节上方的深筋膜层与膝周围动脉的吻合有三个类型。结论:以股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或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截取股前外侧带感觉神经逆行岛状皮瓣可用于膝周软组织缺损或膝下截肢创面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外侧皮神经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岛状皮瓣 外科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单穿支分叶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8
作者 庞晓阳 吴攀峰 +3 位作者 张兴 肖勇兵 潘丁 唐举玉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83-988,共6页
目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分叶皮瓣需要解剖共I级源血管的2个或多个穿支,是修复宽大而不规则创面的理想选择,然而穿支血管的不确定性制约了该术式的开展,本研究探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单穿支分叶皮瓣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旋股外侧... 目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分叶皮瓣需要解剖共I级源血管的2个或多个穿支,是修复宽大而不规则创面的理想选择,然而穿支血管的不确定性制约了该术式的开展,本研究探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单穿支分叶皮瓣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分叶皮瓣治疗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其中15例患者仅存在单穿支。根据术中探测结果设计单穿支分叶皮瓣,其穿支穿出点位于分叶皮瓣交界线附近。按“逆行四面解剖法”常规游离穿支血管和I级源血管后,在显微镜辅助下,在浅筋膜层内游离亚穿支血管,达到合适自由度后,将皮瓣进行分割并重新组合拼接,确认单穿支分叶皮瓣血运良好后断蒂并移植至受区。结果:15例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单穿支分叶皮瓣面积8.0 cm×5.0 cm+6.0 cm×5.5 cm~16.0 cm×9.5 cm+24.0 cm×9.0 cm;术后皮瓣存活良好,未发生皮瓣缺血坏死,外形满意,供区实现一期闭合。术后随访3~12(平均6)个月。皮瓣色泽正常,质地良好。结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单穿支分叶皮瓣只需解剖一个穿支、吻合一组血管、牺牲一个供区,是修复四肢宽大而不规则创面和解决股前外侧体区穿支血管不确定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穿支皮瓣 分叶皮瓣 皮肤软组织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髓内钉进针点对股骨近端血供影响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黄祖成 梅炯 +3 位作者 窦帮 欧毅 张鹏 熊文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5-378,共4页
目的推导股骨髓内钉进针点对股骨近端血供的影响。方法正常成人防腐髋关节标本68侧,观测旋骨外侧动脉、旋骨内侧动脉、臀上动脉和臀上动脉在股骨近端的分布、位置及与肌肉的关系,以及在股骨近端的血管吻合情况。结果 10.3%(7侧)在臀小... 目的推导股骨髓内钉进针点对股骨近端血供的影响。方法正常成人防腐髋关节标本68侧,观测旋骨外侧动脉、旋骨内侧动脉、臀上动脉和臀上动脉在股骨近端的分布、位置及与肌肉的关系,以及在股骨近端的血管吻合情况。结果 10.3%(7侧)在臀小肌附着处旋股外侧动脉升支与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吻合,89.7%(61侧)旋股内侧动脉深支与臀下动脉相吻合,70.6%(48侧)旋股内侧动脉深支与臀上动脉相吻合。结论当旋股内侧动脉损伤时其血供可由臀上、臀下动脉吻合补偿,而并非为旋股外侧动脉代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 旋股内侧动脉 血管吻合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骨膜支为蒂的股骨中上段骨膜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8
10
作者 赵德伟 鲍士枕 +9 位作者 王铁男 高和实 孙强 张朝阳 王卫明 李旭霞 范治伟 崔旭 郭哲 曲立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26-127,共2页
目的 :提供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骨膜支骨膜瓣转位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股骨干中下段骨不连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 2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 ,对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骨膜支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进行解剖学观测 ;2侧新... 目的 :提供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骨膜支骨膜瓣转位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股骨干中下段骨不连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 2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 ,对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骨膜支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进行解剖学观测 ;2侧新鲜标本注入墨汁观察骨膜支的供血范围。结果 :88%的降支发自旋股外侧动脉 ,其骨膜支于降支起始 4.0± 1.1cm处发出 ,外径 1.2± 0 .5mm ,长 7.1± 1.8cm ,经股内侧肌与股中间肌之间或穿股中间肌 ,分布于股骨中上段前内侧骨膜。结论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骨膜支为蒂的骨膜瓣 ,可顺行修复股骨头颈骨折 ,逆行修复股骨中下段骨不连、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膜支 骨膜瓣 股骨颈骨折 骨不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和血管束治疗小儿股骨头坏死的解剖与应用 被引量:12
11
作者 范启申 郭德亮 +7 位作者 李庆喜 魏海温 苗开喜 任志勇 曹斌 刘亚国 徐达传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229-231,253,共3页
在41例成人尸体上观察了旋髂深血管的起始和外径,依据旋髂深血管的髂骨支和腹壁肌支的局部解剖学,设计了以旋髂深血管为蒂的髂骨瓣和血管束联合移植治疗小儿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新术式.临床应用17例获得满意效果.文中介绍了解剖学要点及... 在41例成人尸体上观察了旋髂深血管的起始和外径,依据旋髂深血管的髂骨支和腹壁肌支的局部解剖学,设计了以旋髂深血管为蒂的髂骨瓣和血管束联合移植治疗小儿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新术式.临床应用17例获得满意效果.文中介绍了解剖学要点及手术方法,并对取得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髂深血管 股骨头坏死 腹壁肌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股外侧动脉横支联合臀中肌支大转子骨(膜)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1
12
作者 赵德伟 张耀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4-236,244,共4页
目的:进一步为临床应用大转子骨(膜)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及手术方式。方法:在52侧经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重点对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升支的臀中肌支走行、分布及臀中肌的形态、血供来源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旋股外侧... 目的:进一步为临床应用大转子骨(膜)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及手术方式。方法:在52侧经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重点对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升支的臀中肌支走行、分布及臀中肌的形态、血供来源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旋股外侧动脉横支起始点外径(2.5±0.8)mm,其上行支分布于大转子前外侧部,供血范围4.0cm×2.0cm×3.5cm,下行支分布于股骨前外侧的骨膜,供血范围9.7cm×4.6cm。臀中肌支起点至入肌点的距离为(3.5±0.8)cm,血管在近臀中肌止点处有小动脉穿出至大转子上部和外侧面。臀中肌由多条血管供血,诸血管肌支在肌肉内形成丰富的血管吻合网。结论:可设计旋股外侧动脉横支联合升支的臀中肌支为蒂大转子骨(膜)瓣,移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颈骨折、股骨中上段缺损的手术方式,并具有血供可靠、操作简便、术式灵活多样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侧动脉横支 臀中肌支 大转子 骨瓣 骨膜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大转子骨—骨膜瓣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林欣 唐英汉 +1 位作者 陶树清 邵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94-96,共3页
通过30侧下肢解剖标本观测了旋股外侧动脉横支的起始,走行及其对股骨大转子的血供关系。结果证实,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对大转子下部,股骨上端前外侧10cm×5cm面积骨膜均有血管分布,以横支为蒂,可设计成骨瓣、骨一骨膜瓣... 通过30侧下肢解剖标本观测了旋股外侧动脉横支的起始,走行及其对股骨大转子的血供关系。结果证实,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对大转子下部,股骨上端前外侧10cm×5cm面积骨膜均有血管分布,以横支为蒂,可设计成骨瓣、骨一骨膜瓣或单纯骨膜瓣,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侧动脉 大转子骨 骨瓣 动脉横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旋髂深血管或腹壁主要升支为蒂腹膜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4
14
作者 洪志坚 曹文建 +1 位作者 邱大学 陈一飞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65-167,共3页
在12具灌注红色乳胶和墨汁的成人尸体的显微解剖发现,旋髂深动脉的腹壁主要升支为腹前外侧壁层腹膜的主要营养血管。腹壁主要升支大多起于旋髂深动脉的腹股沟段,走行于腹内斜肌和腹模肌之间,并向深面发支营养壁层腹膜。腹壁主要升... 在12具灌注红色乳胶和墨汁的成人尸体的显微解剖发现,旋髂深动脉的腹壁主要升支为腹前外侧壁层腹膜的主要营养血管。腹壁主要升支大多起于旋髂深动脉的腹股沟段,走行于腹内斜肌和腹模肌之间,并向深面发支营养壁层腹膜。腹壁主要升支起始处动脉口径1.4±0.4mm,伴行静脉口径2.0±0.6mm,长为9.0±3.4cm。结果提示:以旅髂深动脉或腹壁主要升支为蒂可形成腹膜组织瓣,可局部转位或游离移植用于修复尿道、输尿管、肝外胆道和中等口径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瓣 旋髂深动脉 腹壁主要升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股外侧血管横支大转子骨瓣修复股骨中上段的解剖及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钟桂午 郑和平 +1 位作者 张发惠 陈日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31-233,共3页
目的:为股骨干骨缺损、骨折骨不连修复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在40侧标本上对旋股外侧动脉横支进行解剖学观察,设计了以该血管为蒂大转子骨瓣转位修复股骨干中、上段及股骨头颈部骨折、骨缺损。结果:该动脉外径2.5mm,长度... 目的:为股骨干骨缺损、骨折骨不连修复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在40侧标本上对旋股外侧动脉横支进行解剖学观察,设计了以该血管为蒂大转子骨瓣转位修复股骨干中、上段及股骨头颈部骨折、骨缺损。结果:该动脉外径2.5mm,长度5.1cm,在股外侧肌深面和外缘发出2~4支外径在0.4~1.1mm的骨膜支到大转子前外侧,供应范围3.5cm×2.0cm×3.5cm。结论: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大转子骨瓣移位修复股骨中段或上段骨缺损具有可行性,临床应用15例,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转子骨瓣 旋股外侧血管 股骨干缺损 修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股外动脉降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阳 罗新锦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8年第3期274-276,共3页
旋股外动脉降支(DBLCFA)因可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移植血管而受到长期关注。DBLCFA可单独作为游离移植血管,或与乳内动脉构成复合移植血管实现CABG。近年来国外学者发现,该血管具有不易发生粥样硬化性病变和血管痉挛的特点,... 旋股外动脉降支(DBLCFA)因可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移植血管而受到长期关注。DBLCFA可单独作为游离移植血管,或与乳内动脉构成复合移植血管实现CABG。近年来国外学者发现,该血管具有不易发生粥样硬化性病变和血管痉挛的特点,作为移植血管具有良好的冠状动脉血流适应性和近中期通畅率。DBLCFA是下肢重要侧支血管,但其长度、走形等解剖学特点变异大,目前缺乏可靠的术前评估策略,因此在CABG中的应用受到限制。随着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及三维成像技术的应用,使DBLCFA的术前筛查、评估更加安全有效。DBLCFA增加了CABG术中移植血管的选择,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动脉降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管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股外侧血管横支大转子骨瓣修复股骨头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6
17
作者 赵德伟 随广智 +4 位作者 杜国君 刘一弘 张惠茹 王宏志 郭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92-94,共3页
在32例经红色乳胶灌注过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测量了旋股外侧动脉横支的起始,走行位置和分支。观测了供应股骨大转子前外侧血供的来源,可切取大转子骨瓣3.5×2.0×4.0cm。从而设计了带旋股外侧血管横支的大转... 在32例经红色乳胶灌注过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测量了旋股外侧动脉横支的起始,走行位置和分支。观测了供应股骨大转子前外侧血供的来源,可切取大转子骨瓣3.5×2.0×4.0cm。从而设计了带旋股外侧血管横支的大转子骨瓣修复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本文还对手术技术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转子 骨瓣 股骨头 血管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足内缘动脉弓为蒂的足内侧岛状皮瓣应用解剖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守道 史增元 +2 位作者 尹维刚 林荣 毛海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1-383,共3页
目的为足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足底外侧皮肤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35侧成年尸体足标本,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在手术显微镜下(×10)解剖观测?母展肌上缘动脉弓与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内侧支吻合的位置、外径及长度。结果 ?母展肌上缘动脉... 目的为足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足底外侧皮肤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35侧成年尸体足标本,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在手术显微镜下(×10)解剖观测?母展肌上缘动脉弓与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内侧支吻合的位置、外径及长度。结果 ?母展肌上缘动脉弓与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内侧支在内侧楔骨内侧有一较恒定的吻合,并把这一吻合支暂命名为足内缘动脉弓。形成足内缘动脉弓占82.8%(29侧),吻合处外径为(0.65±0.21)mm,长度为(2.63±0.71)mm;未发现吻合动脉弓占17.2%(6侧)。结论以足内缘动脉弓为蒂的足内侧岛状皮瓣可以修复足底外侧皮肤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状皮瓣 跗内侧动脉 内踝前动脉 足底内侧动脉深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在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喜东 刘志华 +4 位作者 范力军 王成刚 陈光利 王国巍 魏永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1996年第1期53-55,共3页
目的:评价DSA对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18例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前后股外、内旋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及造影技术有关问题,着重介绍了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新方法。结果:本组... 目的:评价DSA对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18例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前后股外、内旋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及造影技术有关问题,着重介绍了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新方法。结果:本组资料经介入治疗后患侧血管DSA较治疗前明显改变者占61.1%,可见股外、内旋动脉分支增多、增粗、头上、下支明显延长至股骨头区,明显改善了血供情况,无明显并发症。术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成正比。结论: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可明显改善血液供应,减轻疼痛症状,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新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放射学 缺血性坏死 DSA 股骨头坏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股外动脉降支和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的预后和影响因素的倾向评分匹配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跃堂 徐东辉 +4 位作者 李涵 王旭 王欣 罗新锦 王巍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0年第3期237-242,共6页
目的应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旋股外动脉降支(DBLCFA)和桡动脉(RA)进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的预后和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自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阜外医院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目的应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旋股外动脉降支(DBLCFA)和桡动脉(RA)进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的预后和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自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阜外医院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依据倾向评分匹配法按1∶3选取52例应用旋股外动脉作为桥血管的患者作为DBLCFA组和156例应用桡动脉作为桥血管的患者作为RA组,随访截止时间为2019年12月31日,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的桥血管通畅率和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208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平均年龄(54.7±15.5)岁(40~70岁)。DBLCFA组和RA组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病史和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冠心病严重程度等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随访1年后,DBLCFA组桥血管通畅率为96.2%(50/52),生存率为98.1%(51/52),MACE发生率为5.8%(3/52);RA组桥血管通畅率为97.4%(152/156),生存率为100.0%(156/156),MACE发生率为5.1%(8/156),两组间的桥血管通畅率(χ2=0.228,P=0.632)、存活率(χ2=3.014,P=0.083)和MACE发生率(χ2=0.032,P=0.862)均无明显差别。随访3年后,DBLCFA组桥血管通畅率为90.4%(47/52),生存率为94.2%(49/52),MACE发生率为14.3%(7/52);RA组桥血管通畅率为93.6%(146/156),生存率为98.1%(153/156),MACE发生率为10.9%(17/156)。两组间的桥血管通畅率(χ2=0.598,P=0.439)、存活率(χ2=2.059,P=0.151)和MACE发生率(χ2=0.251,P=0.8616)均无明显差别。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2.425,95%CI:1.286~4.573,P=0.006)、EuroscoreⅡ评分(HR=2.463,95%CI:1.116~5.436,P=0.026)和糖尿病(HR=3.024,95%CI:1.427~6.408,P=0.004)是影响MACE的危险因素。结论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DBLCFA作为移植血管具有较高的早中期通畅率、存活率和较低的MACE发生率,是一支良好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冠心病 旋股外动脉降支 桡动脉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倾向评分匹配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