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矿顶板深孔爆破封孔长度的确定方法
1
作者 李东印 敖良凯 +2 位作者 王伸 黄传波 李红斌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67-2383,共17页
煤矿巷道顶板深孔爆破是切顶沿空留巷、坚硬顶板预裂工程中的重要岩体致裂方法,既要达到爆破切顶效果,又要确保发生不冲孔且爆破后巷道围岩稳定,因此合理确定钻孔封孔长度至关重要。针对当前煤矿切顶爆破钻孔封孔长度缺乏理论依据的问题... 煤矿巷道顶板深孔爆破是切顶沿空留巷、坚硬顶板预裂工程中的重要岩体致裂方法,既要达到爆破切顶效果,又要确保发生不冲孔且爆破后巷道围岩稳定,因此合理确定钻孔封孔长度至关重要。针对当前煤矿切顶爆破钻孔封孔长度缺乏理论依据的问题,首先统计分析了国内部分矿井切顶爆破工程的封孔参数,以爆破钻孔封堵机理和堵塞体在爆破过程中受力特征为基础,建立了深孔爆破数学模型,提出了基于爆破“不冲孔”为约束条件的最短封孔长度计算方法;其次,基于利文斯顿爆破漏斗理论,并结合装药结构,建立了顶板深孔装药爆破漏斗模型,得到了基于“最大内部爆破作用”的深孔爆破最短封孔长度计算方法。采用LS–DYNA分析了爆破后钻孔周围岩石中有效应力分布和裂纹发育情况,确定了基于炸药“最大能量利用率”的末端炸药与堵塞体合理间隔。从防止冲孔、保证爆破效果及减小对巷道顶板破坏影响的角度,提出了基于爆破“不冲孔”“最大内部爆破作用”“最大能量利用率”的煤矿顶板爆破钻孔合理封孔长度确定三元准则。以朝川矿22010工作面回风巷爆破切顶为工程背景,依据封孔长度三元准则计算了合理的封孔长度,以巷道顶板表面岩石单元的有效应力为指标,分析了爆破后巷道顶板稳定程度及封孔长度的合理性,并开展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基于三元准则所计算的封孔长度不仅避免了冲孔,同时从孔深7 m处向孔底生成了贯穿爆破孔的切缝面,切断了目标岩层。研究成果可为煤矿巷道切顶卸压爆破钻孔确定合理封孔长度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孔爆破 封孔长度 切顶卸压 爆破理论 封孔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尺寸井眼固井关键技术探索与实践——以SDCK1万米特深井为例
2
作者 陈力力 马勇 +8 位作者 付强 陈敏 付志 汪瑶 冯予淇 刘强 杨万忠 邹祥富 严海兵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123,共11页
随着油气向超深层和万米特深领域进军,超大尺寸井眼固井将面临套管安全下入难、易井漏、固井质量难以保证等众多难题。为此,针对万米科学探索井SDCK1井三开固井开展了系列技术攻关,攻克了超大尺寸井眼清洁困难、超大超重套管下入艰难、... 随着油气向超深层和万米特深领域进军,超大尺寸井眼固井将面临套管安全下入难、易井漏、固井质量难以保证等众多难题。为此,针对万米科学探索井SDCK1井三开固井开展了系列技术攻关,攻克了超大尺寸井眼清洁困难、超大超重套管下入艰难、超大环空水泥环密封完整性难以保证等技术瓶颈,形成了万米特深井超大尺寸井眼固井成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大尺寸井眼岩屑运移液固两相流模型优化钻井液性能和循环排量,形成的重稠浆与可降解携砂纤维多效协同井眼清洁技术可显著改善携砂效果,有效保障井筒清洁;②厚壁超重大尺寸套管的安全下入要充分考虑井眼扩大率和套管串下入阻力对通井能力和套管下入影响,模拟通井井底钻具组合(BHA)与套管柱刚度比需大于1.3;③固井施工实时模拟监测和精细控制关键层位的井筒动当量密度(ECD),优化地面回收流程返浆管线,可防止注替过程井下垮塌和漏失;④在套管居中度不高的情况下,可通过优化前置液浆柱结构,梯级匹配固井工作液流变性形成高流变级差,采用韧性水泥浆配套可固化冲洗液体系,提高顶替效率与一、二界面胶结质量。结论认为,该技术成功实现了全球首次超大井眼、超大套管、超大体量的优质固井作业,不仅为未来特深井超大尺寸套管固井提供了借鉴,而且还为特深层油气资源高效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米特深井 固井技术 超大井眼 超大尺寸套管 井眼清洁 套管安全下入 压力控制 可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深井钻井液微纳米有机封堵剂的研制及应用
3
作者 刘锋报 尹达 +3 位作者 罗绪武 孙金声 黄贤斌 吴虹宇 《钻井液与完井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2-471,共10页
以有机材料为水解单体,AMPS、DMAA和BA为聚合单体,通过预水解反应和自由基聚合反应两步法制备了一种抗超高温微纳米有机封堵剂(TSF)。通过热重分析显示,TSF的初始热分解温度为240℃,热稳定性优异;220℃老化前后粒径维持在342~825 nm之间... 以有机材料为水解单体,AMPS、DMAA和BA为聚合单体,通过预水解反应和自由基聚合反应两步法制备了一种抗超高温微纳米有机封堵剂(TSF)。通过热重分析显示,TSF的初始热分解温度为240℃,热稳定性优异;220℃老化前后粒径维持在342~825 nm之间,具有分散稳定性;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92℃,能够由玻璃态转变为黏弹橡胶态,具有形变封堵性和黏结固壁性。TSF加量为4%时,220℃老化16 h后,可使钻井液基浆高温高压滤失量降低43.1%,对5μm和10μm陶瓷砂盘的高温高压滤失量分别降低37.1%和34.5%,表明TSF封堵降滤失效果优异;在220℃高温下无H2S气体产生,表明TSF在超高温下具有较高的安全性;220℃老化后基浆泥饼渗透率降低50.8%,黏结固壁作用可将岩心柱抗压强度提升12.6~17倍,表明TSF通过自适应充填来提高其对超深井地层孔缝的封堵及固壁性能,并在特深井A中成功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深井 钻井液 微纳米封堵剂 黏结固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地电磁法在塔河油田剩余油评价中的应用探索
4
作者 马学军 侯海龙 +5 位作者 张庆 赵国 曲昕馨 许士朝 李清坤 刘娟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4-186,共13页
塔河油田超深碳酸盐岩储层经过多年开发,水侵井逐年增多,储层油、气和水的关系极其复杂,为此,利用井地电磁法开展了剩余油分布探测的应用探索研究。针对超深小尺寸目标识别难题,通过井中目的层段10 m或5 m间距多位置电磁场激发,地面采用... 塔河油田超深碳酸盐岩储层经过多年开发,水侵井逐年增多,储层油、气和水的关系极其复杂,为此,利用井地电磁法开展了剩余油分布探测的应用探索研究。针对超深小尺寸目标识别难题,通过井中目的层段10 m或5 m间距多位置电磁场激发,地面采用25 m×25 m高密度大面积阵列数据采集,获取了高质量井地电磁三维数据集,进而开展数据预处理、三维差分相位异常处理、三维差分视电阻率处理和三维电阻率反演,获得了激发井段差分视电阻率(反映电性特征)、差分相位异常(反映激发极化性特征)和电阻率的三维地电结构模型,最后,利用测井解释成果进行标定,对目标区的剩余油空间分布进行刻画和解释,解释结果与生产井已有成果资料吻合。应用结果表明,井地电磁法为解决超深复杂碳酸盐岩储层剩余油的分布评价难题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碳酸盐岩 井地电磁法 电阻率反演 差分异常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深层煤岩气水平井钻井关键技术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洪涛 曹振义 +4 位作者 郝鹏程 夏飞 苗强 林伟 王维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5,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LF区块煤系地层地质条件复杂,钻井过程中常面临井漏、井壁垮塌、复杂故障频发、气侵严重、摩阻扭矩大导致水平段延伸困难等难题,严重制约了钻井提速,导致深层煤岩气难以大规模经济开发。文章从煤岩储层特征入手,分析深...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LF区块煤系地层地质条件复杂,钻井过程中常面临井漏、井壁垮塌、复杂故障频发、气侵严重、摩阻扭矩大导致水平段延伸困难等难题,严重制约了钻井提速,导致深层煤岩气难以大规模经济开发。文章从煤岩储层特征入手,分析深层煤岩气水平井钻井技术难点并制定针对性措施,攻关形成“防溢漏快钻、防塌除气快钻、水平段延伸”三大技术系列。该技术系列在LF区块进行了应用,钻井提速效果明显,钻井复杂故障率降低了14.1%,单井漏失量减少了65.9%,钻井周期由51.5 d降低至30.1 d,缩短41.6%,煤层段平均机速提高50%,水平段一趟钻比例由36.4%提高至75%,实现了煤岩水平段长2140 m的新突破,创造了国内深层煤岩气水平井水平段一趟钻最高进尺记录,助力建成国内首个2100 m深层煤岩气水平井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岩气 井漏 井壁垮塌 水平井 井眼清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储层渗流对中深井地埋管系统换热性能及地层温度恢复的影响
6
作者 谷伟 丛培德 +1 位作者 李博 马玖辰 《流体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73,共9页
为研究地热水渗流过程对于中深井地埋管的传热特性的影响,建立了井孔内外的非稳态传热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FVM)对井内外不同区域的瞬态温度进行计算,并与现场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所提出的模型和算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与无地热水... 为研究地热水渗流过程对于中深井地埋管的传热特性的影响,建立了井孔内外的非稳态传热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FVM)对井内外不同区域的瞬态温度进行计算,并与现场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所提出的模型和算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与无地热水渗流工况相比,当热储层厚度为400 m,渗流速度为10×10^(-7) m/s,地埋管的进、出水温差ΔT及平均能效系数E分别提高了5.5℃和16.22%;当渗流速度为10×10^(-7) m/s,热储层厚度由50 m增加至600 m时,供热期平均单位埋深换热量q上升81.92%;热储层厚度为600 m时,间歇期地层温度恢复率达到99.43%;地热水渗流速度和热储层厚度的增加显著提升了中深井地埋管的换热性能和地层温度恢复率。研究结果对中深井地埋管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系统高效运行及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深井地埋管 富水型热储层 传热 数值计算 渗流过程 换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对抗网络算法在电成像测井裂缝空白条带填充中的应用
7
作者 康正明 武辰升 +4 位作者 杨国栋 武迪生 王瑞飞 杨湘雨 甘伟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7-207,共11页
【目的】电成像测井仪器极板之间存在间隔,测得的井壁电阻率图像存在空白条带,对井壁附近裂缝参数评价影响较大。针对裂缝空白条带填充没有全井眼图像,填充质量评价难的问题,提出一种模拟数据与真实数据相结合构造数据集,基于生成对抗... 【目的】电成像测井仪器极板之间存在间隔,测得的井壁电阻率图像存在空白条带,对井壁附近裂缝参数评价影响较大。针对裂缝空白条带填充没有全井眼图像,填充质量评价难的问题,提出一种模拟数据与真实数据相结合构造数据集,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电成像测井裂缝空白条带填充方法。【方法】首先,基于三维有限元法对裂缝地层的电阻率测井响应进行模拟。采用过渡边界条件代替实体裂缝的方法提升了多尺度模型的计算效率,满足了深度学习对样本的需求。其次,将模拟得到的裂缝与实际测井图像相结合构建了全井眼图像,用电成像测井图像制作的掩码作为空白条带。通过图像填充指标评价裂缝空白条带填充能力的方式优选超参数,获得最佳空白条带填充效果。最后,采用不同占比的掩码进行裂缝空白条带填充,并评价裂缝填充质量。【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在不同占比的空白条带情况下进行填充,对粗糙裂缝有较好的填充效果且裂缝形态平滑,能更准确地恢复边缘轮廓与细节。在真实测井数据上的填充进一步验证了其适用性,填充后的图像自然且能有效恢复裂缝特征,有助于裂缝提取及定量计算,为裂缝储层的精准评价提供基础,支撑油气产能的准确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成像测井 空白条带填充 深度学习 生成对抗网络 有限元法 井壁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中地区深层煤岩气水平井强封堵钻井液技术 被引量:1
8
作者 罗玉财 喻化民 +3 位作者 孙昊 于建涛 冯丹 刘飞 《钻井液与完井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5-232,共8页
冀中地区深部煤岩气水平井钻探面临可借鉴资料少、地质不确定因素多、煤层薄极易出层、煤层极易垮塌和卡钻风险高等诸多难点与挑战。从深入研究深层煤岩储层特性出发,得出煤系地层井壁失稳由力学因素和理化性能因素双重决定,而提高钻井... 冀中地区深部煤岩气水平井钻探面临可借鉴资料少、地质不确定因素多、煤层薄极易出层、煤层极易垮塌和卡钻风险高等诸多难点与挑战。从深入研究深层煤岩储层特性出发,得出煤系地层井壁失稳由力学因素和理化性能因素双重决定,而提高钻井液封堵性和抑制性是解决该问题的技术关键。在复合盐钻井液基础上用微纳米刚性封堵与柔性可变形封堵相结合形成了深部煤岩地层强封堵钻井液体系配方。室内用滚动回收率、砂床封堵和陶瓷滤芯封堵等实验评价结果显示,其抑制性与封堵性优于KCl聚合物和复合盐钻井液。信探1H井现场应用效果也表明,该钻井液体系中封堵类处理剂配伍性好,对钻井液性能无不良影响,能大幅降低API滤失量,能维护井壁稳定。在现场应用过程中,水平段进尺1270 m,煤层段浸泡23 d未发生井壁失稳现象,振动筛返出岩屑规整正常,仅见少量煤岩掉块,未见泥岩掉块,起下钻过程通畅无阻,无事故与复杂发生,解决了深层煤岩气水平井钻探过程井壁失稳难题,保障了钻井作业顺利进行,该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深层煤岩气钻探领域实现高效规模开发与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煤岩气 煤岩气水平井 煤系地层 井壁失稳 强封堵钻井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浅混合地埋管群传热模拟与分析
9
作者 程楠 罗勇强 +1 位作者 田志勇 张林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0-427,共8页
为探究浅层地埋管群与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耦合运行的可行性,在单管传热模型及管群传热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深浅混合地埋管群传热模型.在深浅混合管群运行过程中,建筑物冷负荷由浅层管群承担,热负荷由浅层管群以及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变... 为探究浅层地埋管群与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耦合运行的可行性,在单管传热模型及管群传热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深浅混合地埋管群传热模型.在深浅混合管群运行过程中,建筑物冷负荷由浅层管群承担,热负荷由浅层管群以及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变流程地埋管换热器)共同承担,以减缓土壤热积累.在1∶2、1∶1、2∶1三种冷热负荷比情况下,分别模拟分析深浅混合地埋管群和作为对照的浅层管群十个周期的运行情况.结果显示,深浅混合管群更适用于冷负荷小于热负荷的情况.特别地,当冷热负荷比为1∶2时,设计适宜的深浅混合管群的换热能力相较于浅层管群提高了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地埋管换热器 深浅混合地埋管群 解析传热 叠加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开采覆岩结构面演变过程孔壁图像数字式描述方法
10
作者 汪进超 邹俊鹏 +2 位作者 李生海 王超 李晓斌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2-222,共11页
【目的】随着我国矿产资源开采活动日益向地球深部拓展,确保深部资源的安全、高效开采已成为国家层面亟需攻克的重大战略科技难题。掌握深部环境下采动岩层运动规律,有助于提升矿山灾害智能防控水平,保障深部资源安全高效开采。【方法... 【目的】随着我国矿产资源开采活动日益向地球深部拓展,确保深部资源的安全、高效开采已成为国家层面亟需攻克的重大战略科技难题。掌握深部环境下采动岩层运动规律,有助于提升矿山灾害智能防控水平,保障深部资源安全高效开采。【方法】针对深部开采过程中覆岩结构面复杂多样的表现形式,以及缺少具有针对性的结构面演变过程描述方法的研究现状,提出深部开采覆岩结构面演变过程的孔壁图像数字式描述方法,首先,在充分利用孔壁岩体结构图像信息的基础上,提出能够反映结构面空间形态和空间位置信息的特征点描述方法,实现覆岩结构面三维空间数字化;随后,根据结构面的典型演变特征,分别构建包含线性移动演变、扭转移动演变和厚度演变3类特征的覆岩结构面演变过程特征描述体系;最后,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详细分析,相较于传统单一的图像描述方式,体现提出方法在关键区域演变过程精细化描述的优越性。【结果和结论】提出的深部开采覆岩结构面演变过程描述方法能够以三维点云坐标的方式呈现深部不同位置岩体结构面的演变特征,相较于传统的图像展示,空间特征点散点云图中变化过程更为明晰,能够实现关键区域演变过程的更精细化描述,有利于快速搜索岩移的典型特征区域,能够为揭示矿山开采过程中内部岩移变化规律提供更加便捷的数字基础,是矿山开采岩层移动过程研究的一种新型演变过程数字式描述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开采 覆岩结构 岩层移动 孔壁图像 演变过程 特征描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层岩土热物性对U型中深层地埋管传热性能的影响研究
11
作者 孙婉玉 蒋天茁 +1 位作者 付强 王昌龙 《可再生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10-619,共10页
U型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U-bend Deep Borehole Heat Exchanger,UDBHE)可有效开采中深层地热能,具有较高的换热性能,因而备受关注。中深层岩土热物性一般随深度而变化,而目前缺乏分层岩土热物性对U型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性能影响的深... U型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U-bend Deep Borehole Heat Exchanger,UDBHE)可有效开采中深层地热能,具有较高的换热性能,因而备受关注。中深层岩土热物性一般随深度而变化,而目前缺乏分层岩土热物性对U型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性能影响的深入研究。文章基于已经建立的UDBHE半解析传热模型,研究了分层岩土热物性(热导率和体积比热容)对UDBHE传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层岩土热导率和体积比热容对UDBHE传热性能均有一定影响,并且其影响均随着岩土层深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时间的增加,岩土热导率造成的影响逐渐增大,而岩土体积比热容造成的影响基本不变。保持各层岩土热导率的加权平均值不变,岩土热导率非均匀性对传热性能有较大影响,并且较大的岩土热导率非均匀性程度将促进UDBHE传热性能,反之则抑制。同理,岩土体积比热容非均匀性也有一定影响,但其影响随时间变化很小。研究结果对UDBHE性能预测及优化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型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 分层岩土热物性 传热性能 热导率 体积比热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超深大位移井油基钻井液技术
12
作者 佘运虎 《钻井液与完井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6-301,共6页
针对东海宝云亭区块、平湖区块超深大位移井在钻井过程中因井壁失稳、井眼清洁困难、高摩阻扭矩引起的起下钻频繁遇阻、划眼困难等复杂情况严重影响钻井时效的难题,通过对杂色泥岩地层的特性分析,创新使用多级配强封堵技术和提高油基钻... 针对东海宝云亭区块、平湖区块超深大位移井在钻井过程中因井壁失稳、井眼清洁困难、高摩阻扭矩引起的起下钻频繁遇阻、划眼困难等复杂情况严重影响钻井时效的难题,通过对杂色泥岩地层的特性分析,创新使用多级配强封堵技术和提高油基钻井液乳化稳定性来解决井壁失稳难题;以低剪切速率下钻井液φ6/φ3值为突破口,实现高效携岩,解决东海大位移井井眼清洁难题;自主研发润滑剂LUBE OB用于降低高载荷条件下钻井液的摩擦系数,减少钻具和套管磨损,首次成功应用于8000 m级的超深大位移井KQT-N。强封堵、高携岩、高润滑的油基钻井液技术将东海大位移井平均划眼率从16.7%降低至2.0%,大幅度提高了钻井时效,为东海油气田安全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大位移井 井壁失稳 润滑减阻 东海油气田 油基钻井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chanism on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of pre-crack seam formation in stope roof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建华 雷涛 +2 位作者 周科平 刘浪 劳德正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4期1526-1533,共8页
The pre-crack blast technology has been used to control the induction caving area in the roof. The key is to form the pre-crack seam and predict the effect of the seam. The H-J-C blast model was built in the roof. Bas... The pre-crack blast technology has been used to control the induction caving area in the roof. The key is to form the pre-crack seam and predict the effect of the seam. The H-J-C blast model was built in the roof.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dynamic strength and failure criterion of dynamic rock, the rock dynamic damage and the evolution of pre-crack seam were simulated by the tensile damage and shear failure of the model.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No. 92 ore body test stope at Tongkeng Mine,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pre-crack blast seam was simulated by Ansys/Ls-dyna software, the pre-crack seam was inspected by a system of digital panoramic borehole camera. The pre-crack seam was inspected by the system of digital panoramic borehole in the roof. The results of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inspection show that in the line of centers of pre-hole, the minimum of the tensile stress reaches 20 MPa, which is much larger than 13.7 MPa of the dynamic tensile strength of rock. The minimum particle vibration velocity reaches 50 cm/s, which is greater than 30-40 cm/s of the allowable vibration velocity.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rock is destroyed near the center line and the pre-crack is successfully formed by the large diameters and large distances pre-crack holes in the ro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uction caving dynamic damage model pre-crack seam numerical simulation digital borehole camer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万米深井上部大尺寸井眼钻柱动力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祝效华 李柯 +3 位作者 李文哲 贺明敏 佘朝毅 谭宾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57,共9页
油气勘探已向更深、更复杂的超深层的万米勘探新领域推进,但上部大尺寸井眼给万米深井的钻井提出了巨大挑战:岩石硬和返速低导致钻速慢,大尺寸井眼内剧烈振动导致钻具裂纹多发,钻压小则钻速慢,钻压稍大则下部振动快速加剧从而导致大尺... 油气勘探已向更深、更复杂的超深层的万米勘探新领域推进,但上部大尺寸井眼给万米深井的钻井提出了巨大挑战:岩石硬和返速低导致钻速慢,大尺寸井眼内剧烈振动导致钻具裂纹多发,钻压小则钻速慢,钻压稍大则下部振动快速加剧从而导致大尺寸钻具使用寿命远低于预期。为此,在对比研究了深地川科1井(以下简称SDCK-1井)和毗邻8000 m超深井上部井段钻柱振动问题基础上,基于全井钻柱系统动力学模型和数值仿真方法,针对性研究了大尺寸井眼中的钻柱动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①井眼尺寸越大,钻头和下部钻具的振动越剧烈,SDCK-1井二开大尺寸井眼与邻井中等尺寸井眼相比(井深500 m处),其钻头及下部钻具振动强度均值分别增加了48.0%和41.5%,比SDCK-1井三开中等尺寸3000 m井深的钻头及下部钻具振动强度均值分别高了29.0%和2.9%;②相同井眼尺寸和岩石特性情况下,下部钻具组合比钻柱整体长度对钻头振动的影响更大,优化下部钻具组合能够明显改善钻头振动,保护钻头,同时还可以提高钻头破岩能量利用效率实现钻井提速;③在大尺寸井眼中钻头破岩激励向上传播,横向振动衰减慢于轴向振动衰减,大尺寸钻头扭矩更大且钻压和扭矩波动更加明显,因此从保护下部钻具的角度出发,大尺寸井眼钻具组合对抑制横振更加有效;④大尺寸井眼中下部钻具弯矩和弯矩波动更大,现场频繁出现的钻具裂纹除受控于整体振动强度较大以外,交变弯矩是裂纹发生的重要原因。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揭示了超深井大尺寸井眼中钻柱的动力学特性,指出了应着重控制横振和交变弯矩,该认识可以为超深井上部大尺寸井眼钻井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井 科探井 SDCK-1井 大尺寸井眼 钻头振动 钻柱动力学 钻具裂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万米科探井垮塌机理研究及技术对策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锋报 孙金声 +1 位作者 尹达 罗绪武 《钻井液与完井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9-718,共10页
针对塔里木油田台盆地区超深、特深地层井壁失稳机理研究不足、认识不清等难题,对目标地区志留系、奥陶系和寒武系5595~10900 m露头岩石开展了系列研究。分析得出,地层发育平均尺寸在300~800 nm之间的微纳孔缝为钻井液侵入提供了有利通... 针对塔里木油田台盆地区超深、特深地层井壁失稳机理研究不足、认识不清等难题,对目标地区志留系、奥陶系和寒武系5595~10900 m露头岩石开展了系列研究。分析得出,地层发育平均尺寸在300~800 nm之间的微纳孔缝为钻井液侵入提供了有利通道,导致压力传递、提高了地层坍塌压力;水和油在泥岩表面接触角分别为5.8°和5.3°,在灰岩表面接触角分别为42.5°和15.6°;泥岩吸水率为2.74%、吸油率为3.63%,灰岩吸水率为1.42%、吸油率为2.14%;志留系和桑塔木泥岩、阿瓦塔格泥质白云岩在水中的滚动回收率分别为86.3%、92.9%和98.2%,灰岩和白云岩滚动回收率基本为100%,部分地层由于水化分散造成岩石内聚力强度降低,这些均是导致井壁失稳的主要机理。根据井壁失稳机理,使用抗超高温高效微纳米封堵剂及抗超高温抗盐聚合物降滤失剂,并构建一套特深井防塌水基钻井液体系,通过强化钻井液的封堵性,降低钻井液滤失量、减少钻井液侵入,降低地层坍塌压力;通过提高钻井液的抑制性,减少地层水化分散,提高岩石内聚力强度,实现解决塔里木深部复杂地层井壁失稳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米特深井 井壁失稳机理 防塌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江补汉工程千米级深孔地应力测试及近场断裂稳定性分析
16
作者 周春华 董志宏 +4 位作者 邓争荣 付平 艾凯 耿军民 罗笙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0-118,共9页
引江补汉工程是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的首个开工建设项目,其引水隧洞穿越了蠕滑型活动断裂-通城河断裂,研究活动断裂近场地应力特征对工程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选择较为复杂的通城河活动断裂近场区内开展了原位地应力测试及断裂构造稳定性分... 引江补汉工程是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的首个开工建设项目,其引水隧洞穿越了蠕滑型活动断裂-通城河断裂,研究活动断裂近场地应力特征对工程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选择较为复杂的通城河活动断裂近场区内开展了原位地应力测试及断裂构造稳定性分析,揭示断裂构造内现今地应力状态及断裂构造滑动失稳临界条件。通过在通城河活动断裂近场2个千米级深孔进行原位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试。最后,基于实测地应力资料,结合库伦摩擦滑动准则及Byerlee定律对活动断裂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测试范围内存在应力分区,并推测以潜在转换深度900±20 m为界,空间主应力状态呈现由复合型(逆断型与走滑型)或逆断型向正断型的转换,表明近场地应力受交汇构造影响;实测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随孔深增加由NW向转为NWW向,与活动断裂运动力学特性、交汇断裂的左旋运动机制以及震源机制解基本一致;通城河活动断裂近场应力积累水平较低,尚未到失稳滑动水平,地壳是相对稳定的。研究结果为引江补汉工程穿通城河活动断裂工程区稳定性评价提供基础地质力学资料,为跨活动断裂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深孔地应力 Byerlee定律 断裂稳定性 引江补汉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深层地热地埋管管群换热性能模拟和布置优化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宏飞 杨富鑫 +2 位作者 谭厚章 曹静宇 吴盛源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41-1251,共11页
在中深层地热地埋管(DBHE)供热技术应用中,主要使用多个地埋管构成管群为建筑供暖。为了研究中深层同轴地埋管管群换热性能,本文基于西安市西咸新区典型地质分布,构建了中深层同轴地埋管管群数值模型,研究了不同间距、不同分布下各地埋... 在中深层地热地埋管(DBHE)供热技术应用中,主要使用多个地埋管构成管群为建筑供暖。为了研究中深层同轴地埋管管群换热性能,本文基于西安市西咸新区典型地质分布,构建了中深层同轴地埋管管群数值模型,研究了不同间距、不同分布下各地埋管换热器间热交互作用以及长期取热期水温衰减规律。结果表明,多井集群供暖过程中周围岩土所形成的“冷堆积”现象是导致地埋管集群供暖能力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当地埋管间距从5m增至25m,平均出口水温和取热功率分别提升3.86%和11.5%;在西咸新区典型地质条件分布下,地埋管间间距应保持在15m以上;本文提出的四种管群分布中,地埋管呈直线分布时各地埋管出口水温和取热功率衰减最小,其中心地埋管出口水温仅衰减5.74%。在工程设计中,中深层地埋管管群应尽可能直线排布,避免重叠排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深层地热 同轴地埋管 管群 换热 冷堆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万米深井SDCK1井超大尺寸井眼钻井技术 被引量:5
18
作者 蔡明杰 罗鑫 +3 位作者 陈力力 贺明敏 彭浩 何兵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7-92,共6页
万米深井SDCK1井上部超大尺寸井眼段钻进过程中,面临着钻具安全风险高、井眼清洁效率低、井身质量控制难、PDC钻头磨损快、超大尺寸超重套管下入难等技术难点。为解决这些技术难点,开展了钻具安全保障技术、超大尺寸井眼井筒清洁工艺优... 万米深井SDCK1井上部超大尺寸井眼段钻进过程中,面临着钻具安全风险高、井眼清洁效率低、井身质量控制难、PDC钻头磨损快、超大尺寸超重套管下入难等技术难点。为解决这些技术难点,开展了钻具安全保障技术、超大尺寸井眼井筒清洁工艺优化、耐大排量冲蚀测斜工具研制、“个性化PDC钻头+大扭矩中空螺杆”优选及超大尺寸超重套管下入技术措施优化等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了万米深井超大尺寸井眼安全高效钻井技术。SDCK1井ϕ812.8 mm和ϕ593.7 mm超大尺寸井眼钻进过程中应用了该技术,确保了钻具安全、井眼清洁和井身质量控制(井斜角不超过1°),同时提高了单只进尺和机械钻速,使超大尺寸超重套管顺利下至设计位置。SDCK1井超大尺寸井眼段的顺利完钻,为四川地区超大尺寸井眼段的安全高效钻进提供了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米深井 超大尺寸井眼 钻具安全 井眼清洁 机械钻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流固耦合的单井增强地热系统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志鹏 卜宪标 +2 位作者 赵源 李华山 王令宝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66-1075,共10页
为提高深井换热器的取热效率,借鉴干热岩的开发思路,本文提出了一种单井增强地热系统。对单井套管底部岩体进行小范围压裂改造,将单井套管由封闭式系统改为开式系统来提高单井系统的取热性能。建立了热-流-固耦合的三维非稳态数值模型,... 为提高深井换热器的取热效率,借鉴干热岩的开发思路,本文提出了一种单井增强地热系统。对单井套管底部岩体进行小范围压裂改造,将单井套管由封闭式系统改为开式系统来提高单井系统的取热性能。建立了热-流-固耦合的三维非稳态数值模型,研究了单井增强地热系统的系统性能表现和各关键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深井换热器相比,单井增强地热系统的取热性能有较大提升,相同注入工况下,生产温度和取热功率分别提高了62.21℃和2 612.99 kW;从地热工程周期和优化角度出发,单井增强地热系统流量控制在10 kg/s较为适宜,过小的单井增强地热系统流量导致取热效率较低,过大使得系统运行寿命较短;增大井筒封隔间距、减小内管导热系数是提高系统取热性能的有效方法。本文研究可为单井增强地热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深井换热器 增强型地热系统 单井 多孔介质 压裂储层 渗透率 热流固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地区中深层同轴地埋管取热性能影响因素分析及优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邹海江 李永鹏 +4 位作者 张林 惠鹏 刘厚宁 申芳 王沣浩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158,共7页
中深层同轴地埋管地热供热技术在我国北方城镇供热领域兴起并广泛应用。陕北地区地热资源丰富,但地温梯度略低且岩土热物性参数特性不同,地质参数影响中深层同轴地埋管的取热性能。采用OpenGeoSys开源数值模拟平台建立三维中深层同轴地... 中深层同轴地埋管地热供热技术在我国北方城镇供热领域兴起并广泛应用。陕北地区地热资源丰富,但地温梯度略低且岩土热物性参数特性不同,地质参数影响中深层同轴地埋管的取热性能。采用OpenGeoSys开源数值模拟平台建立三维中深层同轴地埋管耦合地层传热计算模型,并基于陕北地区典型地质参数,研究不同设计参数对中深层同轴地埋管取热性能的影响及全生命周期技术经济性,优选出地热工程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中深层同轴地埋管的外管径与埋深增大均能提升取热能力。相较于外管径,埋深对取热能力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埋深从2 500 m增加到3 500 m,取热量增加了77.3%。依据工程实践,当外管外径×厚度大于177.80 mm×9.19 mm时所对应的平均能源成本因其钻井成本陡增而增大。在给定工况参数下,推荐中深层同轴地埋管的最佳外管外径×厚度为177.80 mm×9.19 mm,埋深为3 200 m,此时平均能源成本为0.524元/(kW·h),经济效益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深层 同轴地埋管 取热性能 数值模拟 经济性 埋深 管径 OPENGEOSY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