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拉伸畸变的三阶累积量动校正方法研究
1
作者 梁上林 王春明 +6 位作者 李彦民 张征 胡天跃 崔栋 侯思安 阎艺璇 胡莲莲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85,共9页
传统的动校正方法不仅在浅层和远偏移距道集上存在严重的拉伸畸变,而且对动校正速度尤为敏感。针对这一问题,基于最新的反射波地震干涉技术,提出基于三阶累积量的动校正方法,拓宽了地震干涉技术的应用范围,是地震干涉更普适的表达。首... 传统的动校正方法不仅在浅层和远偏移距道集上存在严重的拉伸畸变,而且对动校正速度尤为敏感。针对这一问题,基于最新的反射波地震干涉技术,提出基于三阶累积量的动校正方法,拓宽了地震干涉技术的应用范围,是地震干涉更普适的表达。首先给出严格的理论推导,证明所提方法的可行性;然后用模型数据进行测试,并检验其抗噪性;最后将其应用于西部地区实际地震数据。模型和实际资料的成功应用表明,所提方法在不需要动校正速度的情况下,解决了动校拉伸畸变的问题,与现有的两种方法相比,具有更好的噪声压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阶累积量 动校正(NMO) 拉伸畸变 地震干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TI介质VSP数据地震干涉成像方法
2
作者 丁泽政 曲英铭 +1 位作者 李振春 任一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2-509,共8页
高陡构造及盐下构造成像是当前油气勘探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采用地表激发竖直井接收的数据采集方式可获取高陡构造信息。此外,井间地震数据包含的有关高陡构造的信息更为丰富,但是在实际采集中井间地震成本较高。为实现复杂各向异性... 高陡构造及盐下构造成像是当前油气勘探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采用地表激发竖直井接收的数据采集方式可获取高陡构造信息。此外,井间地震数据包含的有关高陡构造的信息更为丰富,但是在实际采集中井间地震成本较高。为实现复杂各向异性介质高陡构造的精确成像,首先基于互易定理推导了VTI介质下的垂直地震剖面干涉公式,然后根据互相关原理去除两个炮记录中传播路径重合的地震波,得到虚拟源数据,使观测系统更接近成像目标、高陡构造信息更丰富,再将虚拟源数据与井中激发井中接收的地震数据进行比对,以验证虚拟源数据的正确性,最后将地震干涉得到的虚拟源数据作为逆时偏移的输入炮记录,完成地震数据成像处理。对比基于各向异性介质和各向同性介质假设的逆时偏移成像结果发现,考虑介质的各向异性时,虚拟源数据对高陡构造的成像更连续,成像结果噪声更少,证明了干涉成像方法在VTI介质的可行性,可以有效提升高陡构造及盐下构造的成像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TI介质 VSP 互相关 地震干涉 虚拟源数据 逆时偏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西藏定日M_(S)6.8地震地表破裂与震害特征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邢珂 黎昊 +5 位作者 张乐乐 郁军建 彭一桂 彭博 向新建 窦杰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0,共11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震中位于藏南裂谷体系中的申扎-定结断裂带登么错(丁木错)断层附近,震源深度为10 km,是近十年来致灾最严重的中强震事件。为深入了解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与震害特征,基于合成孔径雷达...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震中位于藏南裂谷体系中的申扎-定结断裂带登么错(丁木错)断层附近,震源深度为10 km,是近十年来致灾最严重的中强震事件。为深入了解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与震害特征,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fferential InSAR,D-InSAR)技术,利用Sentinel-1降轨数据,通过地理编码获取定日地震同震形变场,对发震断层进行滑动分布反演,并结合无人机正射影像与野外勘察资料,开展震后地表破裂分布规律与震害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沿LOS(line-of-sight,视线)向形变特征,震区最大沉降量和最大隆升量分别为0.65 m和0.75 m,东侧以隆升为主,西侧形变的影响范围显著大于东侧,地表破裂集中发生在登么错断裂西侧上盘区域;反演结果显示,发震断层具有高角度正断特征,滑动集中在地下0~14 km深度范围,在2~3 km深度处出现最大滑动量约为2.74 m,滑动矢量分析显示,断裂错动以正断运动为主;正射影像显示,地表破裂呈南北向2段展布,破裂长度为50~80 km,震中东南侧、登么错东岸以及尼辖拉昂水库以北地表破裂最为严重,地表裂缝宽度为0.1~4 m,台阶高度为0.1~2 m,最大位错地表破裂深度约为2~4 m。通过地球物理反演并融合多源遥感数据综合分析发现,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登么错断裂,沿地表破裂带,地震造成了严重的房屋破坏、道路破坏,并诱发了崩塌、落石等次生灾害。系统分析地表破裂与震害特征,对完善青藏高原地震灾害评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_(S)6.8地震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 地表破裂 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震害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边交通背景噪声体波干涉
4
作者 柳亚 夏江海 +1 位作者 宓彬彬 席超强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838-2850,共13页
路边交通噪声作为一种丰富且易获取的地震波震源,在被动源地震成像中具有提取高质量体波信号的潜力.基于稳相区理论,我们提出了一种利用路边交通噪声以提取高质量体波信号的方法,以解决在传统背景噪声成像中体波信号提取难的问题.通过... 路边交通噪声作为一种丰富且易获取的地震波震源,在被动源地震成像中具有提取高质量体波信号的潜力.基于稳相区理论,我们提出了一种利用路边交通噪声以提取高质量体波信号的方法,以解决在传统背景噪声成像中体波信号提取难的问题.通过设置特定速度窗并采用多道相干性加权叠加方法,有效增强了体波震源的贡献,同时抑制了面波信号.在互相关虚拟炮集中,我们观测到清晰的纵波直达波信号,并利用其斜率估算了浅层介质的纵波速度.自相关剖面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卵石层和基岩层的纵波反射信号,成功刻画了地层界面深度及其横向变化,特别是剖面两端卵石层厚度的明显差异.该方法展示了在路边交通噪声条件下体波信号提取的应用潜力,为高分辨率地下结构成像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干涉 体波干涉 地震背景噪声 交通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积石山Ms6.2级地震InSAR同震形变探测与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雨森 李为乐 +2 位作者 许强 许善淼 王运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32,75,共12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了Ms6.2级地震,地震灾害损失显著高于同震级地震,查明其同震形变场与断层滑动分布特征,有助于揭示此次地震灾害损失严重的原因。利用Sentinel-1卫星升、降轨雷达影像,采用合成孔径雷达...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了Ms6.2级地震,地震灾害损失显著高于同震级地震,查明其同震形变场与断层滑动分布特征,有助于揭示此次地震灾害损失严重的原因。利用Sentinel-1卫星升、降轨雷达影像,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获取了本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进而基于Okada弹性位错模型,确定了本次地震的震源参数,并基于分布式滑动模型反演了本次地震断层面上的滑动分布。结果表明,积石山地震为逆冲型地震,升、降轨同震形变场沿视线向最大形变量分别为7.1 cm和7.8 cm,断层最大滑动量为0.31 m,主要集中在地下0~8 km。与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s 6.0级地震对比发现,长宁地震地表最大形变量为8 cm,断层最大滑动量为0.38 m,均大于积石山地震,推测积石山地震灾害损失严重的主要原因为震区居民房屋相对集中、房屋抗震性能差和黄土区场地地震波放大效应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同震形变 断层滑动 震源机制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中OBS资料地震干涉法技术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学磊 王祥春 +1 位作者 刘振东 陈凤英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686-2693,共8页
OBS(ocean bottom seismometer,海底地震仪)勘探主要应用于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和识别。由于在实际勘探中,尤其是在深水区域,震源和OBS之间存在高度差异,因此OBS数据无法使用常规方法进行处理成像。地震干涉法是对两个检波器接收到的信... OBS(ocean bottom seismometer,海底地震仪)勘探主要应用于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和识别。由于在实际勘探中,尤其是在深水区域,震源和OBS之间存在高度差异,因此OBS数据无法使用常规方法进行处理成像。地震干涉法是对两个检波器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互相关运算,得到炮检点均位于同一平面内新的虚源记录,在处理虚源记录时可以使用陆地速度分析的方法得到速度信息,并且该方法在处理数据时,可同时使用直达波和多次波进行处理,具有充分利用波场信息的特点。本文将地震干涉法引入OBS数据成像处理中,实际OBS资料数据处理结果显示,该方法得到的结果其成像精度高于多次波镜像偏移,而且本文方法更具处理效率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干涉法 天然气水合物 OBS 互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井周高陡构造的VSP地震干涉成像方法研究
7
作者 燕新跃 谷丙洛 +2 位作者 孙志广 张永杰 张鑫怡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73-1883,共11页
随着我国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复杂高陡构造区越来越成为当今油气勘探的重点,现有成像方法无法满足井周高陡构造的成像需求。针对井中高陡构造,地震干涉法基于源检互易定理,对不同检波点处VSP资料进行相关/褶积处理,重构虚拟震源数据,得... 随着我国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复杂高陡构造区越来越成为当今油气勘探的重点,现有成像方法无法满足井周高陡构造的成像需求。针对井中高陡构造,地震干涉法基于源检互易定理,对不同检波点处VSP资料进行相关/褶积处理,重构虚拟震源数据,得到以某一检波点为虚拟震源,另一检波点处接收到的虚拟SWP地震记录。根据地震干涉原理,将VSP资料的不同波场成分进行分离,并对不同波场成分进行数学运算来生成干涉道集。通过地震干涉法能够使虚拟观测系统更靠近目标区域,提高对高陡界面的成像分辨率,实现面向井周高陡构造的高精度成像。笔者等先是对地震干涉原理进行理论推导,基于扰动理论对VSP干涉道集的波场成分进行分析,验证了不同波场成分在地震干涉中的作用及虚假同相轴产生原因。引入窗函数滤波器,对远离虚拟源和虚拟检波器的记录进行衰减,压制干涉过程中生成的虚假同相轴。最后利用干涉成像条件对处理后的地震资料进行成像,并用盐丘模型进行数值试算,得到其高精度成像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陡构造 地震干涉 上下行波分离 扰动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干涉处理方法在随钻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黄伟传 葛洪魁 +2 位作者 吴何珍 韩来聚 魏茂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2-36,188+193,共5页
本文在简明阐述地震干涉理论及相关算法的基础上,结合随钻地震数据处理的特点,开展了地震干涉处理和偏移成像方法的研究。通过对胜利油田Fan158井随钻地震数据进行频率波数域滤波、干涉和垂直叠加处理,从强噪声背景下提取了钻头激发的... 本文在简明阐述地震干涉理论及相关算法的基础上,结合随钻地震数据处理的特点,开展了地震干涉处理和偏移成像方法的研究。通过对胜利油田Fan158井随钻地震数据进行频率波数域滤波、干涉和垂直叠加处理,从强噪声背景下提取了钻头激发的有效信号,并对该数据进行了Kirchhoff和自相关偏移成像处理。再结合工区地面地震资料,对剖面的波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反褶积干涉处理和自相关偏移成像均取得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干涉 随钻地震 Kirchhoff偏移 自相关偏移 反褶积干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源估计的复杂上覆地层下地震相干成像 被引量:14
9
作者 吴世萍 彭更新 +1 位作者 黄录忠 胡天跃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874-1882,共9页
在上覆地层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常规地震勘探方法常常难以得到好的成像.本文研究了基于地震相干避开复杂上覆地层对地震波的影响,利用VSP数据估计地震虚源直接对目的地层进行成像的方法.在地震相干成像过程中,震源子波对分辨率有比较大的... 在上覆地层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常规地震勘探方法常常难以得到好的成像.本文研究了基于地震相干避开复杂上覆地层对地震波的影响,利用VSP数据估计地震虚源直接对目的地层进行成像的方法.在地震相干成像过程中,震源子波对分辨率有比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存在薄层的条件下,两个非常近的反射同相轴将无法辨认.利用估计出虚源地震子波的性质,对该子波进行整形压制其旁瓣,从而提高成像的分辨率.针对典型模型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复杂上覆地层情形,通过从VSP数据估计的虚源数据能够较好的对目的地层进行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相干 虚源 复杂地表 地震子波 V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InSAR形变观测及初步分析 被引量:49
10
作者 孙建宝 梁芳 +1 位作者 沈正康 徐锡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89-795,共7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发生后,通过干涉雷达方法(InSAR)获得了覆盖整个灾区全面的高精度形变观测资料(约500km×350km),为研究该地震的发生机理提供了重要的观测依据。通过分析InSAR成像几何和ALOS PALSAR数据的特点,初步获得...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发生后,通过干涉雷达方法(InSAR)获得了覆盖整个灾区全面的高精度形变观测资料(约500km×350km),为研究该地震的发生机理提供了重要的观测依据。通过分析InSAR成像几何和ALOS PALSAR数据的特点,初步获得了对汶川地震的定性认识,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也为进一步深入定量反演奠定基础。此次地震中InSAR卫星观测的应用,显示了卫星大地测量手段对于地震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 同震形变干涉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地震数据干涉成像技术初探 被引量:16
11
作者 张唤兰 王保利 +1 位作者 宁杰远 李幼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321-2327,共7页
高铁运行会引起铁轨的震动,从而产生地震波向地下介质中传播,通过研究该地震波可对高铁沿线的地质情况进行持续监测.与常规地震勘探中的震源相比,高铁地震中的震源较为复杂,为移动震源,而地震干涉技术可以通过地震记录间的相互干涉,消... 高铁运行会引起铁轨的震动,从而产生地震波向地下介质中传播,通过研究该地震波可对高铁沿线的地质情况进行持续监测.与常规地震勘探中的震源相比,高铁地震中的震源较为复杂,为移动震源,而地震干涉技术可以通过地震记录间的相互干涉,消除震源的影响,因此可利用地震干涉技术对高铁地震信号进行处理并成像.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总结出地震干涉方法在处理高铁地震数据时的关键技术问题:不同于常规地震干涉中先干涉后叠加的干涉成像方式,高铁地震移动源的特点使得干涉顺序变为先叠加后干涉,由此带入了大量震源串扰噪声;初步提出两种解决高铁地震干涉成像的思路:通过对高铁地震信号的处理,使高铁变相"提速"或"降速",给出了"提速"或"降速"后各自的成像思路,并给出了数据处理的技术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干涉 高铁地震 格林函数 串扰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脉动和地铁振动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响应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罗桂纯 刘澜波 +2 位作者 齐诚 陈棋福 陈永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708-2715,共8页
在北京城区的一栋钢筋混凝土建筑(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简称RC)中,进行历时两天的地脉动和地铁振动观测.介绍了利用地脉动和地铁振动信号研究RC建筑结构响应的观测方法、仪器设备、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两种... 在北京城区的一栋钢筋混凝土建筑(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简称RC)中,进行历时两天的地脉动和地铁振动观测.介绍了利用地脉动和地铁振动信号研究RC建筑结构响应的观测方法、仪器设备、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两种分析:(1)对连续的地脉动背景噪声,采用H/V谱比法;(2)对经过的地铁列车作为震源产生的振动信号,采用地震干涉法,从而得到大楼的结构响应.这两种分析方法都表明:该RC大楼在东西向的共振频率是2.2 Hz,在南北向的共振频率是2.9 Hz.H/V谱比法表明,该大楼的噪声主要来源于东西方向的城市交通,主要包括地面交通和地铁.对地铁通过时产生的结构响应进行地震干涉分析,估算出这栋RC建筑的阻尼比是0.17,这能有效衰减共振.最后得出:利用地脉动背景噪声和沿线地铁振动作为信号输入,可能提供一种经济实用、灵活性好的结构响应分析方法,这是对仅利用强震动加速度分析进行建筑物易损性评估的传统分析方法的一种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动背景噪声 H/V谱比法 地震干涉法 共振频率 结构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弹性位错模型及干涉雷达同震形变场反演1997年玛尼Mw7.5级地震参数-Ⅰ.均匀滑动反演 被引量:35
13
作者 孙建宝 徐锡伟 +2 位作者 沈正康 石耀霖 梁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97-1110,共14页
1997年11月8日西藏玛尼Mw7.5级地震是干涉雷达技术应用于地震观测以来的一次重要事件.Peltzer等认为该形变场体现了地壳的非线性弹性形变响应,挤压象限和拉张象限的杨氏模量比值为2.相同的情形并没有在其他地震同震形变场中发现,通常用... 1997年11月8日西藏玛尼Mw7.5级地震是干涉雷达技术应用于地震观测以来的一次重要事件.Peltzer等认为该形变场体现了地壳的非线性弹性形变响应,挤压象限和拉张象限的杨氏模量比值为2.相同的情形并没有在其他地震同震形变场中发现,通常用线弹性理论就能够很好地解释观测数据.考虑到他们所用断层模型的简化程度和纯走滑约束等,本研究认为非线性弹性解释是牵强的.应用广泛使用的Okada线弹性位错模型,采用卫星观测得到的地表断层位置,去除倾滑为零的约束,基于非线性优化反演方法寻求拟合雷达观测的最佳断层几何参数和均匀滑动参数.结果表明,线弹性模型能够满意解释观测数据.断层在朝阳湖以东的段落最深达到16.5km,随着断层向两侧延伸,深度逐渐减小;反演得到的断层倾向和倾滑位移与野外调查一致;断层左旋走滑分量最大达到4.44m,同时倾滑分量在相同段达到了最大值1.1m,该量值不能忽略;反演得到的总地震矩为2.08×1020N.m,相当于矩阵级Mw7.5,与哈佛给出的2.23×1020N.m、Velasco等反演得到的1.8×1020N.m较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尼地震 干涉雷达 同震形变 线弹性 均匀滑动反演 滑动分布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相干偏移与数据自参照偏移的关系 被引量:9
14
作者 常旭 刘伊克 +1 位作者 王辉 Ruiqing He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840-2845,共6页
地震相干偏移和数据自参照偏移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地震成像新方法,并且已在地震勘探研究领域开始应用.该方法在VSP<垂直地震剖面)中的应用尤其值得关注,因为它部分地解决了一些在地面反射地震方法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地震相干偏移是... 地震相干偏移和数据自参照偏移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地震成像新方法,并且已在地震勘探研究领域开始应用.该方法在VSP<垂直地震剖面)中的应用尤其值得关注,因为它部分地解决了一些在地面反射地震方法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地震相干偏移是用地震数据的互相关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偏移,而数据自参照偏移则不必在偏移前对数据进行互相关处理,而是通过记录数据中的两个不同部分波场的延拓来互相参照进行偏移.二者的优点都是在偏移运算中可以不考虑原始震源位置、激发时间以及地震波初始传播路径.本文从偏移成像的理论出发分析了这两类算法,发现二者在成像原理上是一致的.本文还通过一个二维VSP多次波偏移的数值模拟实验,比较和归纳了这两类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相干偏移 自参照偏移 地震相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SP地震干涉成像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国金 陈占国 +5 位作者 雷朝阳 张亚红 张洁 孙振涛 张卫红 吴永栓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357-2374,共18页
受井中检波器串级数局限,垂直地震剖面(VSP)反射波成像范围窄,且不能对井中最浅接收点上方区域有效成像.虽然多次波成像能扩大成像范围,但在实际应用中尚有诸多困难和挑战.本文根据Wapenaar的地震干涉理论,基于上下行波场分离技术,研发... 受井中检波器串级数局限,垂直地震剖面(VSP)反射波成像范围窄,且不能对井中最浅接收点上方区域有效成像.虽然多次波成像能扩大成像范围,但在实际应用中尚有诸多困难和挑战.本文根据Wapenaar的地震干涉理论,基于上下行波场分离技术,研发了VSP地震干涉成像方法.该方法将VSP自由表面多次波重建为在地表震源位置激发(虚震源)接收的拟地面地震反射波,然后偏移成像,以达到对多次波间接成像的目的.通过数值模型实验,测试了VSP干涉成像的极限分辨率,并讨论了主要采集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垂向和水平极限分辨率分别达约10m和20m,且能分辨深度达6500m处的50m×100m溶洞;采用12至24道井中检波器串采集的VSP资料,其干涉成像结果显著优于VSP反射波成像,与相应的地面地震成像效果相当.将本文方法应用于新疆地区采集的VSP资料,结果表明:与VSP反射波成像相比,成像同相轴更加连续,成像范围显著扩大;与地面地震成像相比,成像结果相当,尤其在浅中部甚至更好.新方法不仅无需进行井中接收点静校正,且能显著增大成像范围,有利于成像同相轴的追踪对比、地震属性提取和地质解释,尤其对中国新疆地区深部缝洞型储层的成像,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下行波场分离 地震干涉法 VSP地震干涉成像 自由表面多次波 拟地面地震反射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地震干涉法定位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震源位置 被引量:6
16
作者 赵博 高原 +1 位作者 梁建宏 刘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292-2300,共9页
利用地震干涉法对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7.0主震及部分余震进行定位.地震干涉法在可控源地震勘探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但由于震源机制和震源辐射花样的复杂性,在天然地震研究中,地震干涉震源成像应用较少.本研究将地震干涉震源成像技术应用... 利用地震干涉法对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7.0主震及部分余震进行定位.地震干涉法在可控源地震勘探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但由于震源机制和震源辐射花样的复杂性,在天然地震研究中,地震干涉震源成像应用较少.本研究将地震干涉震源成像技术应用到了天然地震定位中,通过计算原始地震波形记录的特征函数,消除了由于震源辐射花样不同而引起的初动方向不一致性.通过对干涉波形进行偏移叠加,选择互相关型和卷积型两种偏移核函数,分别对震源水平位置和深度进行偏移成像,确定了九寨沟M7.0主震及11次M>3.5余震的震源位置参数.结果显示,这次地震发生在一个之前未被关注的无名断裂(现已命名为树正断裂)上,研究分析推测,树正断裂与虎牙断裂存在连接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地震干涉 地震定位 树正断裂 偏移叠加 主震与余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反褶积算法的地震干涉技术被动源成像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德利 程浩 +1 位作者 朱恒 冯飞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920-1926,共7页
地震干涉技术可以将任意2个检波器接收到的数据合成为在若干检波器之间传播的波,就好像其中的一个检波器作为一个虚拟震源来发挥作用。它可以从混沌无序的地震信号中发现有用信息,从地震噪声中提取有用信号以此推断地震波穿过介质的地... 地震干涉技术可以将任意2个检波器接收到的数据合成为在若干检波器之间传播的波,就好像其中的一个检波器作为一个虚拟震源来发挥作用。它可以从混沌无序的地震信号中发现有用信息,从地震噪声中提取有用信号以此推断地震波穿过介质的地质构造。基于反褶积算法,对其理论公式进行了较详细的推导,实现被动源地震干涉成像,证明了反褶积算法的可行性;并将其结果与互相关算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2种方法在信噪比和分辨率方面的差异。数值计算表明,反褶积算法的纵向分辨率比互相关算法的高。对其进行的加噪试算表明,震源叠加后的反褶积算法呈现出高信噪比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林函数 被动源成像 互相关 反褶积 虚拟炮集 地震干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干涉测量法近地表散射波分离技术 被引量:8
18
作者 徐基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910-1923,共14页
针对山地地震勘探数据低信噪比问题,近地表散射波分离意义显得尤为突出,地震干涉测量法为此提供了一种技术手段.本文将地震干涉测量理论和散射理论结合起来,导出了近地表散射波地震干涉测量表达式,分为互相关型和褶积型表达式,它们由实... 针对山地地震勘探数据低信噪比问题,近地表散射波分离意义显得尤为突出,地震干涉测量法为此提供了一种技术手段.本文将地震干涉测量理论和散射理论结合起来,导出了近地表散射波地震干涉测量表达式,分为互相关型和褶积型表达式,它们由实际波场和背景波场干涉测量构成.根据近地表散射波分离理论,结合陆上地震勘探实际观测系统,采用褶积和反褶积混合型地震干涉测量配置,用实际地震资料展示了近地表散射波分离技术的应用效果.经过理论分析和砾石区实际资料试验,表明地震干涉测量不仅能分离测线上散射源产生的散射波,而且能分离部分侧面散射波.该技术的优点在于它适应于起伏地形和不均匀近地表结构,并且不需要起伏地形和近地表速度信息.为了从实际资料中消除近地表散射波,本文采用多道匹配滤波自适应减法,在砾石区见到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地震勘探 近地表地震散射波 地震干涉测量 互相关型地震干涉测量 褶积型地震干涉测量 反褶积型地震干涉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地震地面监测资料反射波恢复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国金 张亚红 +2 位作者 宋吉杰 曹辉 吴永栓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0-70,79,共12页
水力压裂引起的地下岩石破裂通常发生在以压裂井为中心约200 m的水平范围内,利用地震干涉法恢复微地震地面监测资料的反射波,会导致虚源一侧恢复的反射波位于互相关正延迟中,而虚源另一侧恢复的反射波位于互相关负延迟中。如果仅根据互... 水力压裂引起的地下岩石破裂通常发生在以压裂井为中心约200 m的水平范围内,利用地震干涉法恢复微地震地面监测资料的反射波,会导致虚源一侧恢复的反射波位于互相关正延迟中,而虚源另一侧恢复的反射波位于互相关负延迟中。如果仅根据互相关正延迟函数生成虚源地震道,则会导致互相延迟中的反射波信息丢失。为此,提出了将互相关正、负延迟函数相加的求和方法以及虚源及其接收点位置与压裂井位置关系的相对位置方法,这两种方法均可将丢失的反射波重新利用,且覆盖次数翻番,进而显著提高偏移成像质量。将上述方法分别应用于数值模型和四川某工区采集的微地震地面监测资料,应用结果表明:虚源道集的叠加剖面质量显著改善,与同位置的三维地震资料时间偏移剖面相吻合,且浅层反射波成像同相轴连续性好,证明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干涉法 微地震地面监测 反射波恢复 虚源地震道 求和方法 相对位置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长宁M_(S)6.0地震震源干涉成像定位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博 高原 +1 位作者 刘杰 梁姗姗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74-1491,共18页
文中利用干涉成像定位方法对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_(S)6.0主震及部分余震进行定位。天然地震波振幅的极性和大小随震源机制和辐射花样的变化而变化,利用原始波形的特征函数可消除震源在不同方位上远场P波的初动极性和大小的不一致性... 文中利用干涉成像定位方法对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_(S)6.0主震及部分余震进行定位。天然地震波振幅的极性和大小随震源机制和辐射花样的变化而变化,利用原始波形的特征函数可消除震源在不同方位上远场P波的初动极性和大小的不一致性。文中将干涉成像技术应用于天然地震定位,通过对干涉波形进行偏移和叠加处理,分别对震源的水平位置和深度进行偏移成像,确定了主震及较大余震(M_(S)≥4.0)的震源位置参数,其中主震的位置为(28.38°N,104.88°E),震源深度为8.0km。此外,还测试了4种不同的速度模型对定位的影响,结果显示利用震源干涉成像定位方法获得的结果较为稳定。通过计算台阵、台网的响应函数,评估了台站分布及特征函数周期长短对定位结果的影响。计算得到的特征函数优势周期约为4s,该周期的台阵、台网响应函数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均显示了较好的收敛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干涉 地震定位 干涉成像 偏移叠加 四川长宁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