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6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based inverse design method for circular sliding slopes 被引量:4
1
作者 丁德馨 张志军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4年第1期89-92,共4页
Current design method for circular sliding slopes is not so reasonable that it often results in slope (sliding.) As a result,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is used to establish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based inv... Current design method for circular sliding slopes is not so reasonable that it often results in slope (sliding.) As a result,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is used to establish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based inverse design method for circular sliding slopes. A sample set containing 21 successful circular sliding slopes excavated in the past is used to train the network. A test sample of 3 successful circular sliding slopes excavated in the past is used to test the trained network.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N based inverse design method is valid and can be applied to the design of circular sliding slo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rcular sliding slopes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inverse desig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Approach for Computer-Aided Design and Machining of General Cylindrical Cam Using Relative Velocity and Inverse Kinematics
2
作者 Se-Hwan Park Byong-Kook Gu +1 位作者 Joong-Ho Shin Geun-Jong Yoo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205-,共1页
Cylindrical Cam Mechanism which is one of the best eq uipments to accomplish an accurate motion transmission is widely used in the fie lds of industries, such as machine tool exchangers, textile machinery and automa t... Cylindrical Cam Mechanism which is one of the best eq uipments to accomplish an accurate motion transmission is widely used in the fie lds of industries, such as machine tool exchangers, textile machinery and automa tic transfer equipments.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approach for the shape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of the cylindrical cam. The design approach uses the relative velocity concept and the manufacturing approach uses the inverse kinematics concept. For the shape desig n, the contact points between the cam and the follower roller are calculated bas ed on relative velocity of which the direction is on the common tangential line, and then the whole shape of cam is determined from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ordi nate system. For the manufacturing procedures, the location and the orientation of cutter path can be allocated corresponding to the designed shape data. The in tegral NC code for multi-axis CNC machining center is created using the inverse kinematics concept from the data of the location and the orientation of cutter path. As the advantages of the proposed approach, the machine tool is designed t o having an alternative size in fabricating the general cam, while the tool must be fitted to diameter size of the follower in the conventional approach. Finally, CAD/CAM program, "Cylindrical DAM", is developed on C++ lan guage. This program can perform shape design, manufacturing and kinematics simul ation, which can make integral NC code for multi-axis CNC machining center.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be applied easily on fields of indust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lindrical Cam Mechanism(CCM) shape design rel ative velocity method NC Code Multi-axis CNC machining center inverse kinema t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reen函数的轮胎冲击载荷特性反演方法
3
作者 师桂杰 李强 王德禹 《中国舰船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5-173,共9页
[目的]旨在通过结构响应间接识别轮胎冲击载荷及其分布特性,为甲板设计与安全评估提供依据,提出一种基于Green函数的载荷反演方法。[方法]以某船甲板加筋板为研究对象,利用Green函数将冲击载荷表示为单位脉冲载荷的叠加,通过有限元仿真... [目的]旨在通过结构响应间接识别轮胎冲击载荷及其分布特性,为甲板设计与安全评估提供依据,提出一种基于Green函数的载荷反演方法。[方法]以某船甲板加筋板为研究对象,利用Green函数将冲击载荷表示为单位脉冲载荷的叠加,通过有限元仿真得到Green核函数矩阵,并结合广义交叉验证准则(GCV)的Tikhonov正则化方法,建立载荷反演模型。针对单个轮胎及多个轮胎冲击工况,分析多源载荷对反演精度的影响。对于凸型、马鞍型和凹型3种典型的轮印载荷分布形式,通过等效划分受力区域并施加单位脉冲载荷,完成载荷分布特性的反演。[结果]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有效识别轮胎冲击载荷的时间历程及其分布特性,反演相对误差均小于5%。其中,基于应变和位移响应的反演精度较高,误差低于2%;即使在5%噪声干扰下,反演载荷仍然与实际载荷基本一致。[结论]所提方法解决了冲击载荷作用时间短、结构响应范围有限以及多源载荷联合作用带来的反演难题,为实船轮印载荷识别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板设计 结构响应 动力响应 加筋板 承载能力 冲击载荷 轮印载荷分布 GREEN函数 载荷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装配容差的斜拉桥索塔导管直径设计
4
作者 王晓明 张煜博 +4 位作者 邱泓杰 吴润涵 封博顺 高笠翔 孙晨景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4-515,共12页
斜拉桥索导管和斜拉索在装配过程中经常会遭遇多种施工扰动,进而引发斜拉索与索导管间的碰撞摩擦,引发安全风险。为了量化斜拉桥索导管的抗误差干扰能力,提出了一种考虑装配容差性能的索塔导管直径设计方法。采用可靠度区间下界描述各... 斜拉桥索导管和斜拉索在装配过程中经常会遭遇多种施工扰动,进而引发斜拉索与索导管间的碰撞摩擦,引发安全风险。为了量化斜拉桥索导管的抗误差干扰能力,提出了一种考虑装配容差性能的索塔导管直径设计方法。采用可靠度区间下界描述各类施工扰动,导管直径区间设计作为一个可靠性约束的多目标优化问题求解,建立了基于多维度动态自适应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反向传播神经网络(MDAPSO‐BPNN)代理模型,实现了最不利可靠度指标的解耦预测。对某斜拉桥的索导管进行容差设计,结果表明,将不确定性合理量化后,目标斜拉桥索塔导管直径能适应的偏差可达到8.78 mm。该方法可以显著避免多重嵌套寻优产生的巨量算力消耗,在保障结构可靠性、传力最优性、投入合理性等各项综合性能指标的同时,提高其抵抗不确定性施工扰动的容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导管直径 容差设计 区间反演 最不利可靠度解耦 代理模型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赛课结合的微网逆变并联系统实验装置研制
5
作者 冯学玲 廖恒锐 +2 位作者 夏冬辉 王学华 尹仕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8-54,共7页
为了将学科竞赛成果与实验课程教学相结合,基于202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赛题“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研制了一套赛课结合的微网逆变并联系统实验装置。实验装置由2台结构参数完全相同的逆变器组成,可支持单台逆变器独立运行、... 为了将学科竞赛成果与实验课程教学相结合,基于202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赛题“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研制了一套赛课结合的微网逆变并联系统实验装置。实验装置由2台结构参数完全相同的逆变器组成,可支持单台逆变器独立运行、2台逆变器按设定比例并联向负载供电或并联并网运行,满足多种实验场景的需求。实验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案,便于更换维护和功能拓展,有助于学生掌握复杂电力电子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提升教学的灵活性。赛课结合模式将竞赛中涉及的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经验转化为课程实训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在电力电子线路的设计、研发及测试等方面的整体开发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课结合 逆变并联 模块化设计 实验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态TiZNbVr晶体塑性本构模型的参数分析与参数反演
6
作者 马培源 林玉亮 陈荣 《应用数学和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63-581,共19页
难熔高熵合金因其卓越的力学性能而备受关注,但其细观特征行为对其宏观力学行为的影响尚未被充分理解.随着对材料细观力学行为研究需求的增加,晶体塑性有限元方法已成为揭示晶体材料细观机制的关键工具.由于晶体塑性本构模型包含众多复... 难熔高熵合金因其卓越的力学性能而备受关注,但其细观特征行为对其宏观力学行为的影响尚未被充分理解.随着对材料细观力学行为研究需求的增加,晶体塑性有限元方法已成为揭示晶体材料细观机制的关键工具.由于晶体塑性本构模型包含众多复杂参数,深入分析这些参数对于理解合金的细观力学行为至关重要.研究中采用的晶体塑性本构模型考虑了Peierls应力,这一因素能够反映材料的短程势垒,从而更准确地模拟材料的应变率行为.通过试验设计和极差分析,识别了影响合金力学性能的关键本构参数.单因素分析明确了关键参数对材料力学特性的具体影响.在参数反演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化设计的参数反演方法,该方法结合支持向量回归法和优化算法,能够有效地从宏观力学测试数据中反演出晶体塑性本构参数.针对铸态TiZrNbV合金,成功反演出一组最优参数,仿真与试验的一致性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研究为难熔高熵合金的力学行为预测、材料设计以及性能优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熔高熵合金 晶体塑性理论 参数反演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率高紧凑性垂直硅基光栅耦合器研究
7
作者 段宁 李聪聪 +4 位作者 袁征难 师晨曦 马丁琪 曹鹏飞 闫格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聚焦于硅基光电子芯片光学接口的设计,以实现高耦合效率、低制造成本和高集成度的目标。采用形状优化逆向设计算法,结合动态参数更新机制,利用参数化剖面和加噪处理,快速生成初始设计方案。通过降余弦衰减策略调节参数更新率,加快光栅... 聚焦于硅基光电子芯片光学接口的设计,以实现高耦合效率、低制造成本和高集成度的目标。采用形状优化逆向设计算法,结合动态参数更新机制,利用参数化剖面和加噪处理,快速生成初始设计方案。通过降余弦衰减策略调节参数更新率,加快光栅耦合器优化收敛过程,有效降低计算成本并提高设计效率。设计出无需额外材料层的紧凑型光栅耦合器。光栅区长度为18μm,在100 nm线宽条件下,在1550 nm波长下实现了-0.85 dB的单端口仿真耦合效率和28 nm的3 dB带宽。在10 nm刻蚀深度制备误差的情况下,实验单端口峰值耦合效率达到了-3.62 dB。对比于近期报道的光栅耦合器,在无需额外材料层的情况下,实现了220 nm硅层厚度的SOI平台上目前所知最高的耦合效率。此研究开发出一种高效率、低成本,兼具紧凑结构的光学接口,可为实现硅光芯片间的互联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成光学 硅基光栅耦合器 形状优化逆向设计 光学接口设计 动态参数更新 逆向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光纤放大器的人工智能算法
8
作者 张瑞华 张鹏飞 +1 位作者 魏淮 宁提纲 《光通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39,共6页
为提高光纤放大器的设计效率与性能,系统研究了人工智能算法在光纤放大器设计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元启发式算法与神经网络在解决逆设计、正向求解和动态控制3类核心问题中的作用。元启发式算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 为提高光纤放大器的设计效率与性能,系统研究了人工智能算法在光纤放大器设计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元启发式算法与神经网络在解决逆设计、正向求解和动态控制3类核心问题中的作用。元启发式算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通过模拟自然进化或群体智能行为,显著优化了光纤长度、泵浦参数等多维目标;神经网络凭借其非线性建模能力,实现了增益谱预测、传输质量(QoT)估计及脉冲演化模拟的高效求解,计算速度较传统数值方法提升显著;光纤放大器的动态控制通过融合元启发式算法与神经网络技术,实现了光网络的自适应实时调控,有效满足了视频流、云计算等新兴业务对动态带宽调整的需求。最后,对人工智能算法在光纤放大器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放大器 人工智能算法 元启发式算法 神经网络 机器学习 逆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riging-MIGA算法的离心泵叶片三元反问题优化
9
作者 王世成 杨军虎 +2 位作者 薛旺 王鸣帅 宋丹玉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138,共7页
针对离心泵叶轮叶片三元反问题载荷优化,提出一种优化方法.选取某一中比转数离心泵为原型泵,在不改变其轴面流道形状、叶片厚度分布等条件的基础上,利用三元反问题设计方法设计了前盖板前加载、后盖板后加载的叶轮叶片.采用拉丁超立方... 针对离心泵叶轮叶片三元反问题载荷优化,提出一种优化方法.选取某一中比转数离心泵为原型泵,在不改变其轴面流道形状、叶片厚度分布等条件的基础上,利用三元反问题设计方法设计了前盖板前加载、后盖板后加载的叶轮叶片.采用拉丁超立方抽样的方法,建立了80个离心泵叶轮模型样本空间,通过Fluent软件数值模拟得到离心泵性能.以叶片载荷参数为优化对象,离心泵设计工况点水力效率为优化目标,利用Kriging代理模型建立了叶片载荷参数与水力效率的关系.在扬程满足设计要求的条件下,使用MIGA算法得到水力效率最高的离心泵载荷参数.结果表明:在载荷曲线中,对水力效率影响程度较大的参数为后盖板直线段与抛物线的两交点ND_(h)和NC h,以及前盖板直线段与抛物线交点NC_(s);影响较小的参数为后盖板前缘载荷LE_(h)和前盖板直线与抛物线交点ND_(s);在设计工况点,优化泵的水力效率提升了1.35%且高效区较宽;叶片表面最低压力升高了38.41%,空化性能得到了提升;另外,功率减小了2.46%,扬程稍有提升.研究结果可对离心泵叶轮叶片的高效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泵 叶片优化 三元反问题设计 KRIGING模型 MIGA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参数分析与智能优化的导叶式混流泵多工况优化
10
作者 丁征 袁建平 +3 位作者 陈颖俊 戴秋萍 陈松山 王梦成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8-356,共9页
为进一步研究混流泵的多工况优化,以一中比转数导叶式混流泵叶轮为研究对象,以反问题设计方法为基础,以轮毂及轮缘处载荷控制参数NC_(h),ND_(h),K_(h),NC_(s),ND_(s)和K_(s)为设计参数,以0.8 Q_(des)和1.1 Q_(des)(Q_(des)为设计流量)... 为进一步研究混流泵的多工况优化,以一中比转数导叶式混流泵叶轮为研究对象,以反问题设计方法为基础,以轮毂及轮缘处载荷控制参数NC_(h),ND_(h),K_(h),NC_(s),ND_(s)和K_(s)为设计参数,以0.8 Q_(des)和1.1 Q_(des)(Q_(des)为设计流量)处效率为优化目标,以1.0 Q_(des)处扬程为约束条件,结合正交试验设计、最优拉丁超立方抽样法、径向基神经网络和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在参数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开展多工况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参数ND_(h),K_(h),NC_(s),ND_(s)和K_(s)对0.8 Q_(des)和1.1 Q_(des)工况处效率均具有显著影响,在优化设计中应该被重点考虑;轮毂及轮缘处后加载有利于小流量工况下效率的提升,而两者前加载则有利于大流量工况下效率的提升;优化后模型在0.8 Q_(des),1.0 Q_(des)和1.1 Q_(des)处效率分别为82.32%,88.13%和86.50%,较原始模型分别提升了0.73%,0.99%和1.55%.内流分析表明,叶轮进口处二次流的改善及导叶内湍动强度的降低是优化后模型效率提升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叶式混流泵 数值模拟 反问题设计 参数分析 智能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超材料性能表征和逆向设计研究
11
作者 徐顾鑫 范伟 +2 位作者 吕慕沄 秦佳贺 夏兆旺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96,115,共7页
具有独特结构的超材料,可以拥有天然材料无法比拟的性能,已在诸多领域得到应用。针对传统采用实验和有限元仿真等方法构建性能优异的超材料结构需要消耗大量时间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来表征超材料的有效性能,并在此基础上... 具有独特结构的超材料,可以拥有天然材料无法比拟的性能,已在诸多领域得到应用。针对传统采用实验和有限元仿真等方法构建性能优异的超材料结构需要消耗大量时间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来表征超材料的有效性能,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其微观结构,使其在力学、减振降噪领域具有良好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随机森林回归模型的超材料性能表征的确定系数大于0.98,误差小于0.88%,均方根误差小于0.03,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能够准确表征超材料的性能。此外,优化算法逆设计出的结构不仅拥有较高热导率和杨氏模量,还能使带隙宽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机器学习 均质化 超材料 逆设计 减振降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引力波探测器中的锁臂控制器设计
12
作者 张祎 李明哲 +3 位作者 王童 沈玉霖 杨杰 辛明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84,共14页
由于引力波信号非常微弱,需要对引力波探测器中激光系统的频率噪声及强度噪声等进行抑制才能满足引力波探测要求,激光锁臂则是抑制激光频率噪声的关键技术之一。将逆向设计思想引入到激光锁臂控制器的优化设计中,具体采用分层式结构,利... 由于引力波信号非常微弱,需要对引力波探测器中激光系统的频率噪声及强度噪声等进行抑制才能满足引力波探测要求,激光锁臂则是抑制激光频率噪声的关键技术之一。将逆向设计思想引入到激光锁臂控制器的优化设计中,具体采用分层式结构,利用多参数协同优化方式,对科学频段内(0.1 mHz~1 Hz)不同频率处的激光频率噪声抑制比进行协同优化。理论建模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控制器不仅可以提升激光频率噪声抑制效果,还能大幅度提高引力波信号相对于激光频率噪声及其他技术噪声的信噪比。相关研究成果可推广应用到其他架构的噪声耦合锁臂控制器的优化设计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力波探测 锁臂 激光频率噪声抑制 逆向设计 反馈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离散波长消色差氧化石墨烯平面透镜逆向设计方法
13
作者 李雪岩 于浩文 陈玉玺 《仪器仪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2,共12页
纳米光学成像技术是现代光学成像系统和光学测量系统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传统宽波段消色差超透镜随着工作波长数量的增加而引入的单元结构复杂度骤增、成像效率降低、聚焦分辨力降低等问题,限制了高性能、集成化微型光学系统的发展。氧... 纳米光学成像技术是现代光学成像系统和光学测量系统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传统宽波段消色差超透镜随着工作波长数量的增加而引入的单元结构复杂度骤增、成像效率降低、聚焦分辨力降低等问题,限制了高性能、集成化微型光学系统的发展。氧化石墨烯是一种具有高折射率和高透射率的二维材料,通过激光直写技术将氧化石墨烯的特定区域热还原为还原氧化石墨烯,其材料的光学性能发生改变,因此可以制作成氧化石墨烯超薄平面透镜。针对氧化石墨烯透镜的离散波长色散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氧化石墨烯透镜逆向设计方法。通过设置遗传算法的优化目标,引入目标函数的惩罚因子,对透镜结构进行目标性优化,可以设计出能够对离散波长进行单一焦点等强度聚焦的氧化石墨烯透镜。使用真空过滤法和飞秒激光直写技术加工了所设计的氧化石墨烯透镜(厚度约200 nm),并对其聚焦特性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该透镜可对450、550以及650 nm入射波长进行出色的色散调控,与预设焦距的最大偏差仅为2.23%。该透镜对工作波长的焦点平均径向半峰全宽为324.3 nm,可以达到超衍射极限聚焦。该设计方法为需要高分辨率、宽波段色散控制的微型光学系统提供了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超平面透镜 多波长色散调控 逆向设计 改进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义病例队列设计下多类型复发事件的加性转移模型
14
作者 田亮 戴家佳 李先琪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127,共15页
协变量信息采集成本昂贵是导致大型队列研究或随访型研究止步不前的主要原因,病例队列设计(case-cohort design)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有偏抽样机制,在生存事件中已得到广泛研究。然而,多类型复发事件在生物医学和公共卫生研究中也极为常... 协变量信息采集成本昂贵是导致大型队列研究或随访型研究止步不前的主要原因,病例队列设计(case-cohort design)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有偏抽样机制,在生存事件中已得到广泛研究。然而,多类型复发事件在生物医学和公共卫生研究中也极为常见,并且相关研究往往需要对试验对象进行长期跟踪,研究成本也可能较为高昂。鉴于此,本文基于一类加性转移模型提出多类型复发事件的广义病例队列设计,选择与时间相关的加权函数,应用逆概率加权方法建立未知参数的加权估计方程,并证明所得参数估计量的相合性和渐近正态性。通过数值模拟和实例分析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类型复发事件 广义病例队列设计 加性转移模型 逆概率加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载荷分布形式对轴流泵性能影响研究
15
作者 陈颖俊 戴秋萍 +2 位作者 邓彬彬 施江峰 王梦成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177,183,共7页
针对轴流泵的设计优化开展研究有利于其综合性能的进一步提升。以一轴流泵模型为研究对象,在实验验证数值模拟准确性的基础上,采用反问题设计,通过修改轮毂和轮缘处载荷分布形式,设计了前载、中载和后载3种典型载荷分布形式的轴流泵叶轮... 针对轴流泵的设计优化开展研究有利于其综合性能的进一步提升。以一轴流泵模型为研究对象,在实验验证数值模拟准确性的基础上,采用反问题设计,通过修改轮毂和轮缘处载荷分布形式,设计了前载、中载和后载3种典型载荷分布形式的轴流泵叶轮,并对比分析了不同载荷分布形式对轴流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载荷分布可有效控制叶片表面最大压差位置;轮毂与轮缘处后载有利于小流量和设计流量工况下泵段效率的提升,前载可有效改善泵段性能(效率和扬程)在大流量工况下迅速下降的缺点,中载可使泵段获得较为均衡的性能;设计工况下,前载、中载和后载轴流泵模型的效率分别为79.28%,79.76%和82.92%。内流分析表明叶片工作面中后部二次流及叶轮出口处回流的抑制是后载模型在小流量和设计流量工况下性能改善的根本原因,而大流量工况下导叶内流态的改善是前载模型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研究成果可为轴流泵叶轮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流泵叶轮 反问题设计 载荷分布 能量特性 内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白居寺长江大桥主桥设计
16
作者 杜春林 周倩 +2 位作者 邓宇 涂莹莹 奚绉画 《桥梁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6-133,共8页
重庆白居寺长江大桥主桥为(107+255+660+255+107)m公轨两用双塔钢桁梁斜拉桥,上层设双向8车道城市快速路,宽38 m,下层设双向两线城市轨道,宽19.2 m。交接墩、辅助墩和桥塔横梁处均设置竖向支座,交接墩和桥塔处设置横向抗风支座及横向抗... 重庆白居寺长江大桥主桥为(107+255+660+255+107)m公轨两用双塔钢桁梁斜拉桥,上层设双向8车道城市快速路,宽38 m,下层设双向两线城市轨道,宽19.2 m。交接墩、辅助墩和桥塔横梁处均设置竖向支座,交接墩和桥塔处设置横向抗风支座及横向抗震挡块,桥塔处设置大吨位纵向抗震粘滞阻尼器。主梁为板-桁结合钢桁梁,采用2片主桁倒梯形断面,三角形桁式,主桁横向间距18 m、高12.606 m,节间长15 m。桥塔采用水滴形混凝土结构,总高236 m,设3道横梁。斜拉索采用∅7.0 mm镀锌高强度低松弛平行钢丝HDPE护套成品索,标准抗拉强度1770 MPa,梁端采用创新型双锚拉板锚箱式索梁锚固,塔端采用环向预应力锚固。采用MIDAS Civil软件建立全桥整体空间有限元模型进行静力和动力分析。结果表明:轨道+汽车荷载共同作用下,主桥结构挠跨比为1/1204;最大双悬臂状态和单悬臂状态下结构稳定安全系数分别为17.8和23.4,结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均满足规范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轨两用桥 斜拉桥 钢桁梁 倒梯形断面 双锚拉板锚箱 水滴形桥塔 有限元法 桥梁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F-GWO的水利工程地质渗透系数智能反演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雷艳 温立峰 +1 位作者 赵明仓 殷乔刚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9-148,共10页
地质渗透系数是准确分析水利工程渗流的关键参数。针对传统反演方法计算效率低、精度差的问题,采用有限元正演模型和正交试验设计构建渗透系数反演样本集,建立了基于随机森林(RF)算法的渗流计算代理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入灰狼优化(GWO)算... 地质渗透系数是准确分析水利工程渗流的关键参数。针对传统反演方法计算效率低、精度差的问题,采用有限元正演模型和正交试验设计构建渗透系数反演样本集,建立了基于随机森林(RF)算法的渗流计算代理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入灰狼优化(GWO)算法,提出了基于RF-GWO的渗透系数智能反演方法,并以Z抽水蓄能电站为研究案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RF模型对各钻孔水位预测结果均接近实测值,性能优于CART和BP模型;GWO可搜寻到地质最佳渗透系数,钻孔水位反演结果合理,相对误差最大为0.42%,精度满足工程要求,计算的天然渗流场分布形态也符合一般山体渗流场分布规律。建立的反演模型能够快速准确地推断工程区地层渗透系数,具有实际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渗透系数 反演分析 正交试验设计 随机森林 灰狼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三腔微管挤出口模结构对胀大变形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磊 李经纬 +3 位作者 王鑫杨 刘奎 杨天洋 赵丹阳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91,共10页
聚合物熔体的模内流动状态与模外胀大变形直接影响微挤出制品的成型质量。文中基于Carreau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聚合物三腔微管挤出过程中口模壁厚差与空心度结构特征对胀大变形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挤出胀大变形程度的关... 聚合物熔体的模内流动状态与模外胀大变形直接影响微挤出制品的成型质量。文中基于Carreau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聚合物三腔微管挤出过程中口模壁厚差与空心度结构特征对胀大变形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挤出胀大变形程度的关键因素是口模出口附近的轴向速度分布;内外壁厚差会导致较大壁厚位置处对应的型坯厚度增大,而较小壁厚位置处的型坯厚度减小,壁厚差变化对薄壁区域壁厚变形影响较大,达到91.4%;空心度减小能提升口模出口附近轴向速度分布均匀性,减小了70.1%的变形程度;基于胀大变形规律逆向补偿设计了口模形状与尺寸,明显改善了制品成型质量。研究结果对聚合物多腔微管的口模结构优化设计具有理论意义与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出口模结构 胀大变形 壁厚差 异型多腔微管 逆向补偿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现实的体育场馆光环境视觉舒适研究——以篮球场地为例
19
作者 于瑛 崔梓豪 +1 位作者 王琛 孙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5-603,共9页
《体育场馆照明设计及检测标准》(JGJ 153—2016)规定的参数主要面向比赛场地电视转播需求,对于现场人员的视觉舒适感受仅通过眩光指数GR约束.“明暗对比”也是影响视觉舒适的重要因素,但目前针对体育场馆光环境的明暗对比度尚不明确.... 《体育场馆照明设计及检测标准》(JGJ 153—2016)规定的参数主要面向比赛场地电视转播需求,对于现场人员的视觉舒适感受仅通过眩光指数GR约束.“明暗对比”也是影响视觉舒适的重要因素,但目前针对体育场馆光环境的明暗对比度尚不明确.基于此,提出以明暗对比度对运动员及观众的视觉舒适感受影响为研究对象,以篮球场地为例,采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改变比赛场地与观众席区域的明暗对比,探究不同光环境及观察位置下人的视觉舒适感受变化规律.针对探究结果,提出采用基于NSGA-Ⅱ算法的照明逆设计方法,营造考虑视觉舒适前后的体育场馆光环境,完成了视觉舒适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当观众席与比赛场地主摄像机方向垂直照度比例0.3~0.5时,观众及运动员能获得比较舒适的视觉感受,当该比例为0.4时,视觉感受最舒适.照明设计加入该条件后,有约80%的受试者视觉舒适感受得到了明显提升,验证了在体育场馆照明设计中加入所提舒适条件的合理性,对体育场馆照明设计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场馆照明 视觉舒适 虚拟现实(VR) NSGA-Ⅱ 照明逆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学超结构设计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姚谦 杨钊 +5 位作者 王昕 翟智 李振 耿新宇 李秉洋 王鹏飞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74-1000,共27页
力学超结构是具有超常力学性能的人工设计结构,其独特属性主要来自特殊设计的代表性单元的拓扑结构,其数学基础、超常特性、工程制造、多功能集成与应用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为优化力学超结构设计流程、确定未来趋势与潜在跨学科创新,该... 力学超结构是具有超常力学性能的人工设计结构,其独特属性主要来自特殊设计的代表性单元的拓扑结构,其数学基础、超常特性、工程制造、多功能集成与应用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为优化力学超结构设计流程、确定未来趋势与潜在跨学科创新,该文聚焦力学超结构基本设计理念与研究进展,探讨了优化方向.首先,按照正向设计与逆向设计概念针对力学超结构设计方法进行分类;其次,针对正向设计分类型探讨周期性超结构、表面缺陷超结构与数学模型启发超结构设计方法的设计原理、适用领域与优化方向,针对逆向设计分析了各类优化算法与学习算法近年在力学超结构领域取得的进展与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开放性问题与未来挑战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超结构 点阵结构 折纸 极小曲面 逆向设计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