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海德格尔思想之“Dasein”概念的翻译窘境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柯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5-40,共6页
如何理解并翻译海德格尔的"Dasein"概念是一个难题,特别地,当海德格尔宣称"‘Dasein'是不可译的",这就将我们的翻译实践工作推向了一个窘迫境地。何以不可译?不仅因为海德格尔对此词的赋义迥然有别于其传统含义... 如何理解并翻译海德格尔的"Dasein"概念是一个难题,特别地,当海德格尔宣称"‘Dasein'是不可译的",这就将我们的翻译实践工作推向了一个窘迫境地。何以不可译?不仅因为海德格尔对此词的赋义迥然有别于其传统含义,更是因为Dasein一词的意义乃是理解海德格尔整体思想路径的关键。若能对此有所领悟,则我们就能从此翻译窘境中看到其中隐藏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sein 实存 存在论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asein:从语境走向澄明
2
作者 朱进东 赵欣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9-35,共7页
与把海德格尔的Dasein译成"亲在"或"此在"或"缘在"的做法不同,在《存在与时间》这本著作具体语境中领悟和把握Dasein自身丰富多彩的意蕴更显重要。无论是将Dasein译成上述三个词中的哪一个,均无法涵盖Das... 与把海德格尔的Dasein译成"亲在"或"此在"或"缘在"的做法不同,在《存在与时间》这本著作具体语境中领悟和把握Dasein自身丰富多彩的意蕴更显重要。无论是将Dasein译成上述三个词中的哪一个,均无法涵盖Dasein的完整内容,因而我们主张保留德文Dasein原字;同时不赞成把"此在"译法推广到康德、黑格尔文本中,因为海德格尔在使用Dasein时赋予其"独特的意义"。解读《存在与时间》中Dasein的栖身语境,"得鱼忘筌"式地展露、诠释作为海德格尔意义上的人抑或人的生存的多维度在场,意在除翻译Dasein之外再为体悟海德格尔的Dasein另辟新的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亲在(dasein) 《存在与时间》 具体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asein与Man:海德格尔与卡西尔人学思想辨异
3
作者 韩欲立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2-75,共4页
海德格尔打开了西方人学思想的存在论境域,而同时另外一条传统理路在西方仍然继续着,因此比较西方人学思想的两条基本逻辑路线是十分必要的。这两条理路以“Dasein”和“Man”这两个概念为核心,分析两个概念的构成及其蕴涵是揭示海德格... 海德格尔打开了西方人学思想的存在论境域,而同时另外一条传统理路在西方仍然继续着,因此比较西方人学思想的两条基本逻辑路线是十分必要的。这两条理路以“Dasein”和“Man”这两个概念为核心,分析两个概念的构成及其蕴涵是揭示海德格尔存在论的人学思想和卡西尔逻各斯主义的人学思想差异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sein MAN 符号 存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德格Dasein概念里希腊与犹太-基督宗教的背景--兼论一种东西方哲学可能的交会点
4
作者 汪文圣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7-125,共9页
海德格的Dasein与存有(Sein)概念间的关系,呈现着亚里士多德论自然物之质料与形式间的关系。海德格发展Dasein概念的过程,反映着他从犹太—基督宗教的背景进入到以希腊哲学为所本的哲学立场,虽然前者仍残留于海德格对于Dasein的理解中... 海德格的Dasein与存有(Sein)概念间的关系,呈现着亚里士多德论自然物之质料与形式间的关系。海德格发展Dasein概念的过程,反映着他从犹太—基督宗教的背景进入到以希腊哲学为所本的哲学立场,虽然前者仍残留于海德格对于Dasein的理解中。《圣经》里的"我在这里"这句话所连带的思想,就是这种残留。它和Dasein的关系如何?列维纳斯在分析"我在这里"的概念时,曾得出一些意义元素;海德格在分析Dasein时,曾涉及到Dasein在良知中召唤自己,也得出了一些意义元素。把他们分析出的意义元素做比较研究,可呈现出Dasein和"我在这里"间的关系。对于海德格的Dasein概念做了分析与理解后,Dasein概念被尝试着作为一种东西方哲学的可能交会点,其意义在于: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对于他者的召唤能做出回应,东西方似乎皆有以回应作为责任原始意义的哲学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 列维纳斯 我在这里 责任 dase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焦虑:DeepSeek与ChatGPT技术竞速的存在论解读 被引量:1
5
作者 沈守涛 胡大平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1,共11页
DeepSeek、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在普遍提高社会生产力、降低劳动强度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在个体与社会层面催发了AI焦虑现象。当前,国内外对AI焦虑的研究缺少从存在论角度来透视其实质,因此,采用现象学“回到事情本身”的方法分... DeepSeek、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在普遍提高社会生产力、降低劳动强度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在个体与社会层面催发了AI焦虑现象。当前,国内外对AI焦虑的研究缺少从存在论角度来透视其实质,因此,采用现象学“回到事情本身”的方法分析AI焦虑不仅有利于澄清AI焦虑背后以非本真的“怕”与本真的“畏”为核心,以后现代性为表征的技术、生存、社会焦虑,更能在人与技术的关系方面有效揭示技术加速发展的技术、理性、生存悖逆,从而为突破这一悖逆开辟可能的道路。这条道路以辩证展开技术焦虑的矛盾结构为起点,以打破“技术狂热”与“虚无主义”的桎梏为基础,抵制“一”的逻辑和这种逻辑的外化,而以游牧的状态真实地生活在世,通过“反思”重新聆听存在的声音,在与技术共在、共存的基础上推动“人与技术共生”实现平衡、和谐,开显技术在本体根源和社会关系之上作为人的现实存在所具有的解放力量——技术既是人类向存在投射意向的创造行为,也是存在通过技术向人类显现“在场”“本有”的通道;技术在变革社会关系的前提下既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也为人从“物的依赖关系”到“自由个性”的转变提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Seek ChatGPT AI焦虑 技术竞速 此在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世界化”与技术——从海德格尔的前期哲学看现代技术的本质
6
作者 吴增定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5-112,122,158,159,共11页
海德格尔对于现代技术的反思和批评,一直被看成他的后期哲学思考的核心。海德格尔的这一反思和批评在其前期哲学中已经有了思想苗头。现代技术的两个根本特征,即人与世界的分离和事物从世界中的抽离,都可以追溯到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 海德格尔对于现代技术的反思和批评,一直被看成他的后期哲学思考的核心。海德格尔的这一反思和批评在其前期哲学中已经有了思想苗头。现代技术的两个根本特征,即人与世界的分离和事物从世界中的抽离,都可以追溯到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所说的“异世界化”。如果说世界作为一个意义整体构成了人(此在)和其他一切存在者得以显现的视域,那么“异世界化”则意味着无论是人还是其他存在者都从世界这个终极意义视域中被抽离了,并且由此丧失了自身的意义,如同鱼儿离开了水。就此而言,无论是海德格尔一生所关注的“存在之遗忘”,还是他后期所反思的现代技术的虚无主义特征,都可以归结为“异世界化”。此外,“世界”和“异世界化”等生存论概念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们包含了一种人与人的公共社会关系或交互主体性的维度,而这恰恰是海德格尔后期在思考和讨论现代技术之本质时所缺失的一个维度。而以阿伦特为代表的追随者正是从海德格尔的“世界”和“异世界化”等概念中发展出了关于“公共领域”的政治和伦理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世界化 世界 存在 此在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遮蔽抑或实行:《存在与时间》中的存在论差异
7
作者 马飞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7,231,232,共10页
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被海德格尔称为存在论差异,存在论差异在海德格尔思想中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存在与时间》中是否有存在论差异的问题,马里翁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并认为《存在与时间》中经由存在问题的形式结构而提出的“存在论差异... 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被海德格尔称为存在论差异,存在论差异在海德格尔思想中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存在与时间》中是否有存在论差异的问题,马里翁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并认为《存在与时间》中经由存在问题的形式结构而提出的“存在论差异”,尽管构成了现象学的“第二次突破”,却同时遮蔽了真正的存在论差异。但是,如果此在的生存已经在不同层面上实行着差异,存在领会作为存在论差异的可能性植根于此在的时间性,那么《存在与时间》中的生存论分析论就可以被理解为对存在论差异的明确实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论差异 《存在与时间》 此在 实行 海德格尔 马里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建构研究——由“此在”的“在之中”看中西方哲学时空观差异
8
作者 周翔宇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126,155,160,共11页
“在之中”是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此在”的基本建构,也是对“此在”这一核心概念的重要阐释。“在之中”不同于“在之内”,中西方哲学“在之中”与“中”的核心理念有所不同。以海德格尔“此在”的建构研究为契机,可以将该理论方法... “在之中”是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此在”的基本建构,也是对“此在”这一核心概念的重要阐释。“在之中”不同于“在之内”,中西方哲学“在之中”与“中”的核心理念有所不同。以海德格尔“此在”的建构研究为契机,可以将该理论方法贯穿于中西方“在之中”与“中”的存在论概念范畴。通过海德格尔“在之中”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对比,不仅能够发现西方哲学时空观分析性与中国传统哲学时空观整体性的差异,也可以探寻“在之中”与“中”通过语言与世界互动,以及让事物进入“此在”理解视域的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此在 在之中 海德格尔 存在主义建构 时空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皮格马利翁神话:拟像史前史、虚拟本体论与离心人类学
9
作者 潘靖之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79,共15页
通过拟像史前史的回溯,维克多·斯托伊奇塔从同一图像母题的制图史及其哲学隐喻对“虚拟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进行了系统化的探索。借由约斯·德·穆尔对海德格尔“此在”概念的哲学分析,结合德勒兹对虚拟内在性平面的揭... 通过拟像史前史的回溯,维克多·斯托伊奇塔从同一图像母题的制图史及其哲学隐喻对“虚拟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进行了系统化的探索。借由约斯·德·穆尔对海德格尔“此在”概念的哲学分析,结合德勒兹对虚拟内在性平面的揭示,可进一步归纳出虚拟作为“能在-潜在”的本体论特质。虚拟本体论映照了拟像的古典根基,同时延伸至数字人文时代的虚拟(技术),进一步揭示出皮格马利翁神话的现代续写是普莱斯纳哲学人类学意义上人类逃逸“离心”、弥补自身不足的多元中心体验的诉求。通过艺术神话反观技术神话,在艺术史、哲学与人类学的交汇处,虚拟的(后)现代性得以解构,虚拟谱系中的艺-技关系得以重辨,人类对自身“存在”与“限度”危机的处置得以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像 虚拟本体论 此在/能在-潜在 “离心”人类学 艺术与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主的概念:毛泽东的民主构境与多维镜像的阐释——兼论毛泽东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奠基性贡献
10
作者 李盼强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3,共7页
民主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在探索现代政治文明的过程中,毛泽东形成了对民主的创造性认识。民主的概念包含理念与定在两个方面,毛泽东的民主构境在理念上呈现为人民民主的价值理想,在定在上体现为民主权利、民主方... 民主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在探索现代政治文明的过程中,毛泽东形成了对民主的创造性认识。民主的概念包含理念与定在两个方面,毛泽东的民主构境在理念上呈现为人民民主的价值理想,在定在上体现为民主权利、民主方式、民主制度、民主精神的多维镜像。毛泽东的探索开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民主理想,启蒙了中华民族现代政治文明的认识;开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民主道路,引领了中华民族现代政治文明的方向;开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民主制度,筑牢了中华民族现代政治文明的根基;开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民主形态,树立了中华民族现代政治文明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民主概念 人民民主 定在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此在形而上学与对作为存在神学的形而上学的批判之间---论海德格尔的莱布尼茨阐释
11
作者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1928年,海德格尔正在寻找一种新的形而上学,他称之为“此在形而上学”。此在形而上学包括两个部分,即基础存在论和元存在论。从此在形而上学出发,海德格尔用“渴求”(Drang)来解释莱布尼茨的单子思想。他提出了一种有关时间性的渴求的... 1928年,海德格尔正在寻找一种新的形而上学,他称之为“此在形而上学”。此在形而上学包括两个部分,即基础存在论和元存在论。从此在形而上学出发,海德格尔用“渴求”(Drang)来解释莱布尼茨的单子思想。他提出了一种有关时间性的渴求的元存在论。根据这种元存在论,对世界的哲学理解是由人类欲望及其在实际性中的锚定状态所刻画的,而实际性的特征是身体性、性和血统、历史性、空间性以及与他人的共在。而在1955—1956年的弗莱堡讲授课中,海德格尔将莱布尼茨看作关于作为存在神学的形而上学的思想家。海德格尔试图超越莱布尼茨和作为存在神学的形而上学。在比较了海德格尔的两次莱布尼茨阐释之后可以发现,海德格尔在1955—1956年的道路过于极端。1928年的此在形而上学并不能归入海德格尔在1955—1956年批判的“存在神逻辑学”形而上学,它具有特殊的哲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莱布尼茨 此在形而上学 元存在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能性高于现实性──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一个基本观念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寿堪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1-6,13,共7页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现实性 存在者 dasein 现象学 此在生存论 存在论 德国古典哲学 超越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教育中的此在师生及其价值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李三福 马进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2-69,共8页
把师生作为此在,强调师生的此在性,这不是对师生的否弃,而是从存在论视角对师生生命存在的追问与反思。此在师生是在教育中以共在方式存在着的能在者,自在存在、共在存在与本真能在则是从存在论时间性上理解此在师生内涵的三个基本层面... 把师生作为此在,强调师生的此在性,这不是对师生的否弃,而是从存在论视角对师生生命存在的追问与反思。此在师生是在教育中以共在方式存在着的能在者,自在存在、共在存在与本真能在则是从存在论时间性上理解此在师生内涵的三个基本层面。存在着、共属一体与绽出地生存是此在师生的基本存在特征,此在师生在教育之中存在着并共同展开教育、看护着教育的存在,教育因之而实现自身的到场。在教育现实中,此在师生的价值不仅在于"存在着",还在于作为"能在"而存在着,这观照到对日常教育的超越与师生能在的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此在师生 存在 存在论 能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用具”到“技术”——海德格尔此在的敞开与遮蔽思想流变解读 被引量:9
14
作者 宋洁 王伯鲁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1-176,共6页
在探讨人与"技术"的关系方面,海德格尔是一位先驱式的人物。他对人与"技术"关系的思考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集中在《存在与时间》中,通过对"用具"的分析构建出"此在"的在世方式,展现出"... 在探讨人与"技术"的关系方面,海德格尔是一位先驱式的人物。他对人与"技术"关系的思考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集中在《存在与时间》中,通过对"用具"的分析构建出"此在"的在世方式,展现出"用具"在构建"此在"与世界关系中的积极作用。"此在"在"操心"中直面"用具"而敞开自身进入真理之领域,从而实现了人的自由;后期在《技术的追问》中,他对现代技术进行了批判,追问得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座架"。此种本质将世界解蔽为单一的向度,造成了"此在"的遮蔽,使人的生存陷入困境。在这两个阶段,他分别使用了"用具"和"技术"两个概念,并指出两者是不一样的。"用具"和"技术"虽然指涉的对象一致,但是通过对两者的分析,海德格尔展现出的是此在的敞开与遮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此在 用具 敞开 技术 遮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验死亡——论海德格尔的死亡现象学思想 被引量:4
15
作者 郭文成 何正球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32-736,共5页
基于现象学的视域,海德格尔的死亡思想在西方思想史上别具一格。根据现象学方法,海德格尔的死亡思考可以还原为三个时期:早期深思死亡的重点在于去掉日常态度对死亡的遮蔽;中期重点为去掉形而上学态度对死亡的遮蔽;晚期重点为去掉人类... 基于现象学的视域,海德格尔的死亡思想在西方思想史上别具一格。根据现象学方法,海德格尔的死亡思考可以还原为三个时期:早期深思死亡的重点在于去掉日常态度对死亡的遮蔽;中期重点为去掉形而上学态度对死亡的遮蔽;晚期重点为去掉人类中心主义的态度对死亡的遮蔽。更为关键的是,如何在当下以海德格尔的沉思为契机领悟死亡对于建构和谐家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死亡 经验 此在 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生活儒学与海德格尔思想——答张志伟教授 被引量:38
16
作者 黄玉顺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2-49,共8页
生活儒学的“生活”观念不是海德格尔的“生存”观念,因为生活并不以“此在”为前提。生活即是存在本身,生活之外别无存在。海德格尔的此在确实是一种主体性观念。中西之间的形而上学是相通的。生活儒学致力于儒家形而上学在生活本源上... 生活儒学的“生活”观念不是海德格尔的“生存”观念,因为生活并不以“此在”为前提。生活即是存在本身,生活之外别无存在。海德格尔的此在确实是一种主体性观念。中西之间的形而上学是相通的。生活儒学致力于儒家形而上学在生活本源上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儒学 海德格尔 此在 生存 形而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此在”——海德格尔生存与思想的合一 被引量:10
17
作者 唐桂丽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8-33,共6页
海德格尔关于人的思想集中于他的范畴"此在"中。"此在"不是灵魂、精神和人格式的主体,也不是"意志"、"强力"等生命体。"此在"首先意味着生存,人通过生存,表明他存在;其次意味着"... 海德格尔关于人的思想集中于他的范畴"此在"中。"此在"不是灵魂、精神和人格式的主体,也不是"意志"、"强力"等生命体。"此在"首先意味着生存,人通过生存,表明他存在;其次意味着"现象"或思想,通过思想显示或思念着而存在。最重要的是他的生存和思想是同一的过程,没有生存,"此在"无法存在;没有思想,生存无法得到显现,存在处于黑暗之中,无法得到澄明,而存在的澄明是海德格尔的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此在 生存 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存在主义哲学语境中的传统景观意境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莫娜 张伶伶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1-53,共3页
意境是一个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范畴,也是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的最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理论之一。景观意境亦是中国传统景观的核心部分。在意境美学的范畴内,景观意境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借助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的理... 意境是一个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范畴,也是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的最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理论之一。景观意境亦是中国传统景观的核心部分。在意境美学的范畴内,景观意境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借助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论思维研究传统景观意境。引入存在主义哲学理论能够以突破主客二分的思维建立景观意境各组成范畴之间的整体性关系,为传统景观意境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传统景观意境研究的新的理论架构。深入研究景观意境的特质,对于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中国建筑文化的个性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存在主义哲学 传统景观 景观意境 景观存在 景观此在 境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之间关系的几点思考——对黄玉顺《生活儒学导论》的批评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志伟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0-65,共6页
黄玉顺的“生活儒学”提出了一个具有方法论意义的问题我们的立足点是我们的“生活世界”;但是,作者误读了海德格尔关于“此在”的思想。此在并不是主体性的观念。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与道家老子的关系上,而不是体现在... 黄玉顺的“生活儒学”提出了一个具有方法论意义的问题我们的立足点是我们的“生活世界”;但是,作者误读了海德格尔关于“此在”的思想。此在并不是主体性的观念。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与道家老子的关系上,而不是体现在与儒学的关系上。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特有的,中国并没有那样的形而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儒学 中国哲学 海德格尔 形而上学 此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观念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浩军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115-120,共6页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利用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方法,对空间现象作了深入的探讨,消解了流俗的空间解释,首次提出了生存论存在论的空间观念,对于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重新确立和把握哲学研究的主题、对象和方法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利用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方法,对空间现象作了深入的探讨,消解了流俗的空间解释,首次提出了生存论存在论的空间观念,对于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重新确立和把握哲学研究的主题、对象和方法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通过集中考察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空间问题的探讨,凸显了其在空间问题研究上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深入地揭示和剖析了这一研究所存在的理论缺陷和难题,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海德格尔生存论存在论的时间观念在解决存在的意义问题时所固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此在 空间 空间性 时间 时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