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aumatic fatal cerebral hemorrhage in an old patient with a history of multiple sclerosis under dabigatran: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被引量:4
1
作者 Claudia Stollberger Andreas Ulram Adam Bastovansky Josef Finsterer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期83-87,共5页
One disadvantage of direct anticoagulant drug is the lack of an antidote, which may become relevant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 jury. A 77-years old man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syncope received dabigatra... One disadvantage of direct anticoagulant drug is the lack of an antidote, which may become relevant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 jury. A 77-years old man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syncope received dabigatran despite recurrent falls. Due to a ground-level-fall, he suffered from subarachnoidal and intraparenchymal hemorrhages, subdural hematoma and brain edema with a midline shift. Despite osteoelast/c trepanation and hematoma-evacuation he remained comatose and died seven days later without regaining consciousness. Most probably, decreased dabigatran clearance due to increased age might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fatal course. We suggest withholding anticoagulant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unexplained falls. If anticoagulant therapy is deemed necessary, vitamin-K-antagonists with their potential for laboratory monitoring and reversal of anticoagulant activity should be prefer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ebral hemorrhage ANTICOAGULATION dabigatran Atrial fibril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sociation between body mass index and the risk of bleeding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taking dabigatran:a cohort study 被引量:2
2
作者 Ming-Hui LI Li-Hua HU +7 位作者 Yu-Rong XIONG Yu YU Wei ZHOU Tao WANG Ling-Juan ZHU Xi LIU Hui-Hui BAO Xiao-Shu CHENG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4期193-201,共9页
Background Uncertainty remains regard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body mass index(BMI)and the risk of bleeding in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W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BMI... Background Uncertainty remains regard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body mass index(BMI)and the risk of bleeding in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W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BMI and the risk of bleeding in elderly NVAF patients taking dabigatran.Methods A total of 509 elderly NVAF patients,who were being treated at twelve centers in China from Febr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7 and taking dabigatran,were analyzed.The exposure and outcome variables were BMI at baseline and bleeding events within the subsequent six months,respectively.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BMI and the risk of bleeding.Moreover,the 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regression with cubic spline functions and smooth curve fitting was conducted.Results During the six-month follow-up,50 participants experienced bleeding.Every 1 kg/m^2 increase in BMI was associated with a 12%increased risk of bleeding(P=0.021).Compared to those with BMI values in Tertile 1(<22.5 kg/m^2),the adjusted hazard ratio(HR)of bleeding for participants in Tertile 2(22.5–25.3 kg/m^2)and Tertile 3(>25.3 kg/m^2)were 2.71(95%CI:1.02–7.17)and 3.5(95%CI:1.21–8.70),respectively.The Ptrend-value was significant in all models.The adjusted smooth curve showed a linear association between BMI and bleeding.None of the stratified variables showed significant effect modification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BMI and bleeding(Pinteraction>0.05).Conclusions BMI was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 of bleeding in elderly NVAF patients treated with dabigatr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RIAL FIBRILLATION BLEEDING BODY mass index dabigatr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jor bleeding events in octagenarians associated with drug interactions between dabigatran and P-gp inhibitors
3
作者 Marjorie Bernier Sarah-Line Lancrerot +5 位作者 Fanny Rocher Elise K Van-Obberghen Pierre Olivier Thibaud Lavrut Nadège Parassol-Girard Milou-Daniel Drici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1期806-811,共6页
Background The 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 dabigatran does not require any routine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Yet,concerns about possible drug interactions susceptible to increase its inherent bleeding risk,especially ... Background The 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 dabigatran does not require any routine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Yet,concerns about possible drug interactions susceptible to increase its inherent bleeding risk,especially in very elderly patients,have been raised recently.The aim of our study was to evaluate to what extent the co-prescription of P-gp inhibitors with dabigatran may increase its plasma levels and lead to bleeding complications,in usual conditions of care of the very elderly.Methods Fifty-eight patients over 85 years old with non 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receiving dabigatran were included in a prospective cohort.Prescriptions were screened for the presence of P-gp inhibitors(Group A)or not(Group B).Results Patients from Group A had increased dabigatran mean plasma concentrations as compared with patients from Group B(A vs.B:182.2±147.3 vs.93.7±64.9 ng/m L).One third of the patients from Group A had dabigatran concentrations that were deemed"out of range"versus none in Group B(P=0.05).This was associated with more frequent bleeding complications in Group A(A:30.4%,B:8.6%,P=0.04).Conclusion In our cohort of very elderly patients,at least,the co-prescription of dabigatran with P-gp inhibitors in usual conditions of care resulted in higher dabigatran plasma concentrations and more frequent bleeding occurre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bigatran Drug interaction HEMORRHAGE P-gp inhibitors The elderl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比加群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抗凝治疗中的应用
4
作者 张乾 张文斌 +1 位作者 范静君 杨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3-477,共5页
目的探究达比加群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抗凝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1月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行PCI术的AF患者103例... 目的探究达比加群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抗凝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1月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行PCI术的AF患者103例,按照抗凝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52例和达比加群酯组51例。比较2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e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g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心排血量)、血管内皮功能(一氧化氮、内皮素1)、血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RAC相关蛋白(Rac-related protein,Rac1)水平,术后1年不良心血管事件(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缺血性脑卒中、肺栓塞、下肢深静脉栓塞)和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2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心排血量、PT、APTT、TT、一氧化氮水平明显升高,FIB、内皮素1、t-PA、PAI-1、Rac1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达比加群酯组治疗后2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心排血量、PT、APTT、TT、一氧化氮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组,FIB、内皮素1、t-PA、PAI-1、Rac1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达比加群酯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5.9%vs 19.2%,P<0.05)。结论PCI术后达比加群酯抗凝可有效改善AF患者凝血功能,对血管内皮功能和心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并降低出血风险,为临床抗凝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房颤动 达比加群 抗凝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比加群酯及华法林分别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PCI术后房颤的临床观察
5
作者 杨振浩 申凌豪 +1 位作者 杨永冠 刘磊 《罕少疾病杂志》 2025年第2期61-63,共3页
目的 探讨达比加群酯及华法林分别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入心血管内科经PCI术后房颤患者103例,根据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华法林组(n=51,采用华法... 目的 探讨达比加群酯及华法林分别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入心血管内科经PCI术后房颤患者103例,根据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华法林组(n=51,采用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和达比加群酯组(n=52,采用达比加群酯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对比两组凝血指标、出血事件、血栓栓塞事件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栓及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达比加群酯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P<0.05)。结论 达比加群酯及华法林分别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PCI术后房颤患者均有较好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凝血指标,预防血栓发生,但达比加群酯辅助治疗效果更佳,安全性相对较高,更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比加群酯 华法林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房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口服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华法林预防脑卒中的价值 被引量:3
6
作者 孙西振 蒋培培 王高峰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8期94-98,共5页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口服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华法林预防脑卒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心房颤动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三组,各40例。利伐沙班组(口服利伐沙...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口服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华法林预防脑卒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心房颤动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三组,各40例。利伐沙班组(口服利伐沙班,15 mg/次,1次/d)、达比加群酯组(口服达比加群酯,110 mg/次,2次/d)及华法林组[口服华法林,起始剂量2.5 mg/次,1次/d,依据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目标值2.0~3.0,华法林每次用量可增减0.625 mg],三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3个月后比较三组凝血功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随访6个月比较三组血栓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三组INR、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高于治疗前,且利伐沙班组和达比加群酯组INR、PT、APTT低于华法林组(P<0.05)。治疗后三组hs-CRP、Hcy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利伐沙班组和达比加群酯组hs-CRP、Hcy水平低于华法林组(P<0.05);三组血栓和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比加群酯组轻微出血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P<0.05)。结论 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华法林三种药物均可有效预防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脑卒中的发生,但利伐沙班与达比加群酯更有利于降低出血风险,改善凝血功能,调节hs-CRP、Hcy水平,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伐沙班 达比加群酯 华法林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术 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比加群酯对伴心房颤动冠心病血小板、TEG参数的影响
7
作者 宰娇娇 赵鹏 +1 位作者 毋领娟 许宏侠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12期67-68,共2页
目的探究达比加群酯对伴心房颤动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弹力血栓图(TEG)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我院收治100例伴心房颤动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动态随机法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对照组患者给予... 目的探究达比加群酯对伴心房颤动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弹力血栓图(TEG)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我院收治100例伴心房颤动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动态随机法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华法林钠片,对观察组患者给予达比加群酯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6个月后凝血功能和TEG参数。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水平、凝固角(α)、最大振幅(MA)低于对照组,凝血反应时间(R)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α角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PLT、D-D水平、R、K、MA值相近(P>0.05)。结论与华法林相比,伴心房颤动冠心病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治疗早期抗凝效果更好,且后续出血风险较低,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比加群酯 心房颤动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比加群辅助手术治疗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的应用效果
8
作者 秦丽 张海涛 《华夏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89-94,共6页
目的观察达比加群辅助手术治疗肥厚型心肌病(HCM)合并心房颤动(A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1例HCM合并AF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行射频消融术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抗凝辅助手术治疗,观察组61例,采用达比加... 目的观察达比加群辅助手术治疗肥厚型心肌病(HCM)合并心房颤动(A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1例HCM合并AF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行射频消融术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抗凝辅助手术治疗,观察组61例,采用达比加群辅助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小板活性、凝血功能变化情况,随访期间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β-TG、颗粒膜蛋白CD62P、CD63均低于对照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达比加群辅助射频消融术治疗能有效抑制HCM合并AF患者的血小板活性并改善凝血功能,对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均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比加群 肥厚型心肌病 心房颤动 抗凝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中达比加群酯的运用 被引量:9
9
作者 孙劼 冯力 +2 位作者 冯涛 李飞 董剑廷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7期7-9,共3页
目的探究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抗凝治疗中达比加群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20例非瓣膜性房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接受诊治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华法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应用达比加群... 目的探究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抗凝治疗中达比加群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20例非瓣膜性房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接受诊治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华法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应用达比加群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药物应用的安全性。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1.04±0.30)、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为(40.90±2.70)s,观察组INR为(1.03±0.10)、APTT为(40.60±2.00)s;治疗后,对照组INR为(2.26±0.60)、APTT为(43.80±3.10)s,观察组INR为(2.61±0.90)、APTT为(47.90±2.90)s;两组患者治疗后抗凝指标均有效改善,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动脉血管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过程中应用达比加群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无附加的不良反应出现,值得在心内科治疗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抗凝 达比加群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和利伐沙班相关出血的应对 被引量:7
10
作者 文力 韩兴 +1 位作者 周浩 张新超 《中国药物警戒》 2014年第1期15-18,共4页
近几年各类新型的口服抗凝药物陆续投入临床使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药物是直接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和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由于它们特殊的作用机制和针对性拮抗药物的匮乏,给临床医师在处理相关出血情况时造成了困难。利伐沙班和... 近几年各类新型的口服抗凝药物陆续投入临床使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药物是直接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和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由于它们特殊的作用机制和针对性拮抗药物的匮乏,给临床医师在处理相关出血情况时造成了困难。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的半衰期较短,目前针对这两种药物相关出血的主要处理措施是对症支持治疗和观察;但在出现危及生命的大出血时,可以采取凝血因子的替代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 出血 抗凝 利伐沙班 达比加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联合达比加群酯治疗冠心病合并房颤行PCI术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流变指标变化对照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翟小菊 王国良 +2 位作者 李松林 王进 惠学志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达比加群酯胶囊治疗冠心病合并房颤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流变指标的影响.方法将98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冠心病台并房颤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两组...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达比加群酯胶囊治疗冠心病合并房颤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流变指标的影响.方法将98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冠心病台并房颤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两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均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进比加群酯胶囊治疗,观察6个月.治疗前后采用血流变分析仪检测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指标包括全血比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浆比黏度;比较两组栓塞事件发生率及再出血发生率,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全血比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浆比黏度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0.01),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栓塞事件发生率(4.1%)显著低于对照组(18.4%)(P<0.05),再出血发生率(18.4%)与对照组(14.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基础上予以达比加群酯胶囊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状况,减少血栓形成,不增加出血风险,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合并房颤 达比加群酯胶囊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血液流变学 栓塞事件 再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比加群酯的合成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晓君 陈国华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73-377,共5页
3-硝基-4-氯苯甲酸(2)经甲胺化得3-硝基-4-甲氨基苯甲酸(3),2-氨基吡啶与丙烯酸乙酯经迈克尔加成得3-[(吡啶-2-基)氨基]丙酸乙酯(5),化合物3与5经缩合、催化氢化得3-{[(3-氨基-4-甲胺基)苯甲酰基](吡啶-2-基)氨基}丙酸乙酯(7),化合物7再... 3-硝基-4-氯苯甲酸(2)经甲胺化得3-硝基-4-甲氨基苯甲酸(3),2-氨基吡啶与丙烯酸乙酯经迈克尔加成得3-[(吡啶-2-基)氨基]丙酸乙酯(5),化合物3与5经缩合、催化氢化得3-{[(3-氨基-4-甲胺基)苯甲酰基](吡啶-2-基)氨基}丙酸乙酯(7),化合物7再与N-(4-氰基苯基)甘氨酸(8)酰化、环合和Pinner反应,最后与氯甲酸正己酯反应得到达比加群酯(1),总收率约40%(以3-硝基-4-氯苯甲酸计),结构经IR、1H NMR和MS测试技术确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比加群酯 非肽类凝血酶抑制剂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磷酸腺苷黏合转运体B1基因多态性对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稳态剂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亮 陈凡一 +2 位作者 石伟 褚国强 张冀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83-386,共4页
目的研究三磷酸腺苷黏合转运体B1(ABCB1)基因多态性对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华法林稳态剂量的影响,并建立个体化剂量预测模型。方法选择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82例老年房颤患者作为建模组。采用Taqman探针法检测患者血液中AB... 目的研究三磷酸腺苷黏合转运体B1(ABCB1)基因多态性对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华法林稳态剂量的影响,并建立个体化剂量预测模型。方法选择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82例老年房颤患者作为建模组。采用Taqman探针法检测患者血液中ABCB1基因多态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华法林稳态剂量的危险因素,并建立最佳预测剂量模型。另选取42例老年房颤患者(验证组),根据最佳预测剂量模型推荐的华法林稳态剂量进行治疗,统计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情况以及治疗窗内时间(TTR)。结果ABCB1的3435C/T和2677T/G位点不同基因型患者的华法林稳态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TT基因型显著高于CC、CT、GG、GT(P<0.01)。华法林稳态剂量与ABCB1的3435C/T和2677T/G、年龄、体质量存在相关性(r值分别为0.495、0.447、-0.411、0.358,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ABCB1的3435C/T和2677T/G、年龄、体质量、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亚单位1-1639G/A、胺碘酮、他汀类药物是影响老年房颤患者华法林稳态剂量的危险因素(P<0.01)。验证组轻度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建模组(2.38%vs 13.19%,P<0.05),INR达标率、TTR明显高于建模组[71.40%vs 53.85%,P<0.05;(67.45±11.85)%vs(56.68±13.86)%,P<0.01]。结论ABCB1的3435C/T和2677T/G是影响老年房颤患者华法林稳态剂量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ABCB1基因多态性构建的个体化剂量预测模型可有效指导华法林在老年房颤患者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华法林 基因型 达比加群 抗凝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释凝血酶时间试验检测血浆达比加群水平的性能评价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雪莲 屈晨雪 +5 位作者 戴菊华 李丽萍 龚岩 陆遥 袁家颖 倪莲芳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12期903-907,共5页
目的评价稀释凝血酶时间(d TT)试验用于检测血浆达比加群水平的性能,观察其是否能满足临床实验室检测需求。方法参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EP15-A2、EP6-A、EP7-A及C-24文件对d TT试验检测血浆达比加群水平的精密度、正确度... 目的评价稀释凝血酶时间(d TT)试验用于检测血浆达比加群水平的性能,观察其是否能满足临床实验室检测需求。方法参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EP15-A2、EP6-A、EP7-A及C-24文件对d TT试验检测血浆达比加群水平的精密度、正确度、分析测量范围、携带污染率、抗生物干扰进行评价,并观察血浆样品的稳定性。结果 d TT试验检测血浆达比加群水平的日内、日间变异系数(CV)均符合厂家声明的CV;3个水平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能力验证计划物质达比加群浓度与靶值的相对偏差均<10%;在30.92~249.13 ng/m L范围内d TT试验检测达比加群水平结果呈线性分布;携带污染率为-0.84%;Hb≤3 g/L、三酰甘油≤873 mg/d L、肝素≤2.2 IU/m L、FDP≤29 mg/L对d TT试验检测达比加群水平无影响;血浆样品在常温保存不宜超过4 h,4℃不宜超过4 d,-20℃不宜超过1个月,-80℃条件下可以存放半年。结论 d TT试验检测达比加群浓度的精密度、正确度、分析测量范围、携带污染率、抗生物干扰能力基本符合实验室要求。血浆样品稳定性满足临床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比加群 抗凝监测 稀释凝血酶时间 性能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比加群服药患者出血风险的实验室检测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婵娟 杨硕 +1 位作者 张捷 乔蕊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12期908-912,共5页
目的观察常规凝血试验结果与血浆达比加群浓度的相关性,寻找合适的试验用于监测达比加群服药患者的出血风险。方法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5年至2017年使用达比加群抗凝的49名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计算其出血发生率... 目的观察常规凝血试验结果与血浆达比加群浓度的相关性,寻找合适的试验用于监测达比加群服药患者的出血风险。方法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5年至2017年使用达比加群抗凝的49名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计算其出血发生率。收集20名健康志愿者的血浆,制成正常混合血浆(NPP),分别向1 m L NPP中加入0~1 000 ng/m L浓度梯度的达比加群,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稀释蝰蛇毒时间(dRVVT)。另外收集3名健康志愿者的新鲜全血,做相同的加药处理后进行血栓弹力图试验(TEG)。结果服用达比加群的NVAF患者的出血发生率高达28.6%,以消化道出血居多。APTT、dRVVT、TEG的R时间(R)和凝血指数(CI)结果与血浆达比加群浓度相关性良好,其中,dRVVT的敏感性最强,APTT次之,R和CI敏感性较差。结论 APTT和dRVVT在监测达比加群出血事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助于临床寻找合适的停药时机,减少出血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比加群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稀释蝰蛇毒时间 血栓弹力图 出血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比加群酯与低分子肝素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比较 被引量:19
16
作者 赵伟 曲虹 +1 位作者 丁美精 胡小辉 《安徽医学》 2016年第8期979-981,共3页
目的比较达比加群酯与低分子肝素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与安全性的差异。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宣城中心医院住院的单髋或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73例,随机分为基础治疗组(对照组)24例,达比加群酯组(DE... 目的比较达比加群酯与低分子肝素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与安全性的差异。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宣城中心医院住院的单髋或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73例,随机分为基础治疗组(对照组)24例,达比加群酯组(DE组)25例,低分子肝素组(LMWH组)24例。置换后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估DVT形成情况,并观察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元时间(PT)变化情况及安全性。结果 DE组和LMWH预防DVT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而DE组和LMWH组患者在预防DVT发生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组和LMWH组在治疗期间均无严重出血。结论达比加群酯与低分子肝素均具有较好的预防髋关节置换后DVT的发生,达比加群酯疗效及安全性与低分子肝素作用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比加群酯 低分子肝素 髋关节置换 下肢深静脉血栓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风险管理策略的生物等效性试验设计与实施的考量 被引量:2
17
作者 薛薇 齐文渊 +6 位作者 刘岳 丛端端 刘晓慧 李鸿艳 王娟 李可欣 胡欣 《中国药物警戒》 2020年第9期549-552,558,共5页
目的阐释研究者基于风险管理策略,在生物等效性研究的设计及实施中进行的考量,为防范目前我国大规模BE研究中潜在安全性风险提供参考。方法基于风险管理的一般流程,通过达比加群BE研究中出血风险的管控案例,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 目的阐释研究者基于风险管理策略,在生物等效性研究的设计及实施中进行的考量,为防范目前我国大规模BE研究中潜在安全性风险提供参考。方法基于风险管理的一般流程,通过达比加群BE研究中出血风险的管控案例,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决策、风险监控等层面考量研究设计与实施。结果将出血风险识别为研究的重要风险,风险级别根据出血部位及量进行评估,试验实施中严格执行风险决策,严密监控残留风险。该研究未发生出血及相关不良事件,所有受试者安全出组。结论该研究风险管理达到预期目标,印证了基于风险管理的BE研究设计与实施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管理 生物等效性 达比加群 风险识别 风险评估 风险决策 风险监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用于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6
18
作者 危凤藕 张肇倩 +2 位作者 池建昌 尤立蕊 郑延红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第20期99-102,共4页
目的比较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在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82例进行研究,根据治疗方案不同进行分组,A组(n=41)采用氯吡格雷联合达比加群酯治疗,B组(n=... 目的比较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在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82例进行研究,根据治疗方案不同进行分组,A组(n=41)采用氯吡格雷联合达比加群酯治疗,B组(n=41)采用氯吡格雷联合华法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与B组的92.6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检测值显著优于治疗前,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两组患者的血运再次重建、急性心肌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脑卒中等血栓栓塞事件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出血事件总发生率为7.32%,较B组的24.39%明显降低(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在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治疗中的抗凝效果相当,能够有效减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但达比加群酯的出血风险更低,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房颤动 华法林 达比加群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用药错误报告分析及防范策略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青霞 丁倩 +1 位作者 闫素英 王育琴 《中国药物警戒》 2022年第12期1372-1375,共4页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用药错误(ME)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全国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网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达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的ME报告,对ME的分级、错误内容、引发错误人...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用药错误(ME)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全国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网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达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的ME报告,对ME的分级、错误内容、引发错误人员、发现错误人员和引发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达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ME报告共计100例,占总ME报告(59949例)的0.17%,严重ME报告5例,占总严重ME报告(508例)的0.98%。经逐例审阅最终符合要求的是98例,男65例、女33例,平均年龄62.45(29~92)岁;B级错误最多,76例(77.55%);严重ME 4例(4.08%),表现为出血及出血倾向,错误因素为药物相互作用和围术期用药。医师引发错误(45例,45.92%)中错误内容前3位为适应证、用量和数量/频次;药师引发错误(43例,43.88%)中错误内容前3位为数量、规格和品种;发现错误的人员主要是药师(77例,78.57%);引发错误的因素前3位分别为知识欠缺/培训不足、疲劳和药名相似/外观相似。结论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严重ME占比大于总ME占比;重点需要关注处方和调配环节,同时需要加强医务人员合理用药培训和调整工作强度,减少和避免知识欠缺/疲劳,可以根据条件引进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如处方/医嘱前置审核)及自动化整盒发药机辅助减少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比加群酯 利伐沙班 新型口服抗凝药 用药错误 风险防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比加群酯联合替格瑞洛对老年心房颤动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雅楠 李国杰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6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在治疗老年心房颤动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时使用达比加群酯联合替格瑞洛对其凝血功能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120例老年心房颤动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 目的探讨在治疗老年心房颤动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时使用达比加群酯联合替格瑞洛对其凝血功能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120例老年心房颤动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华法林、替格瑞洛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达比加群酯联合替格瑞洛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出血情况、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12个月后,两组PT、TT、APTT均长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的PT、TT、APTT分别为(12.65±0.76)、(14.24±3.11)、(32.25±4.55)s,长于对照组的(11.56±1.85)、(12.66±3.15)、(30.42±4.12)s,治疗12个月后的PT、TT、APTT分别为(13.62±1.32)、(16.65±5.12)、(33.76±5.12)s,长于对照组的(12.55±2.02)、(14.23±7.26)、(31.12±5.8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出血率3.33%低于对照组的1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P>0.05)。结论老年心房颤动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时采用达比加群酯联合替格瑞洛治疗效果理想,能够预防血栓形成,减少出血事件,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不稳定型心绞痛 达比加群酯 替格瑞洛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